网络图论及其应用: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典型发言摘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1:18:01
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 推进地质行业大发展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2010-11-08     

—— 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典型发言摘登

·以地质找矿新机制为主线 推进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  彭齐鸣  

·“十二五”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新部署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严光生

·充分发挥地勘基金机制优势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谢承祥   

·强化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 纲

·推进机制创新 实现找矿突破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张启生

·扩大和推广“泥河模式”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张庆军

·从基础地质工作抓起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孙 纲

·厅局携手推进资源山东建设

    山东省地质勘查局副局长   伊丕厚

·新机制催生西天山找矿新成果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总工程师   骆华宝

·省部合作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志勇

·强化行业意识  树立系统观念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郭玉虎

·科学找矿,保障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辽宁省地质勘查局局长  于文礼

·构建探采选冶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局副局长  郑翻身

 以地质找矿新机制为主线 推进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正在大力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工作,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相互联动、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并通过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机勃勃、顺畅有序、各方利益协调平衡、具有自我发展动力、高速有效运转的地质找矿工作体系,为相关利益主体大力推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总体思路

    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多元投资平台,合理分工定位;鼓励社会投资,资本技术结合;统筹工作部署,兼顾各方利益;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勘查开发;因地制宜调整,及时总结完善。

    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主要做法

    归纳起来,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主要做法是:利用财政资金提高地质工作程度,为矿产勘查活动提供所需的地质信息资料;利用地质勘查基金分担市场部分不愿意承担的找矿风险;创新矿业权管理模式,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结合成矿地质条件与地质工作程度部署整装勘查工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大力投入矿产勘查,在实现找矿快速突破的同时,通过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收益,充分调动投资主体、勘查主体和找矿有功人员的积极性。

    地质找矿新机制打破了“政府出资勘查——招拍挂出让矿业权——收取价款”的“先收益、后开发”矿产资源管理模式,形成“政府出资提供找矿基础地质信息—社会出资加强矿产勘查并享受矿业权转让或矿产开发收益—政府收取矿产资源开发税费”的“先开发、后收益”矿产资源管理模式。

    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三大特点

    目前,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正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和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最新成果,组织编制并实施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用地质找矿新机制推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该计划有三个特点:

    ——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在矿种上确定了以铀、铁、铜、铝、钾盐、铅锌和金等国家急缺和支柱性大宗矿产为重点,选区上重点放在19个重要成矿带内,围绕工作程度相对较高、近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45个重点勘查区,部署开展调查和勘查工作,着力推进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目标。

    ——多元投资、有效衔接。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将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原则,公益性地质工作打好找矿基础,摸清资源潜力,积极引入商业性矿产勘查,发挥地勘基金政策调控和降低勘查风险的作用,促进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优势和矿业企业资金管理优势的联合,协调推进,加快勘查进程。

    ——整装勘查,管理试点。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矿产工作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重点勘查区各方,构建资本和技术相结合的找矿联盟或勘查企业,协调有序地开展整装勘查。开展矿业权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对已有矿业权加强整合,对空白区科学编制探矿权出让方案和出让计划,作好紧缺矿种和优势矿种宏观调控。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下一步将着力推进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的实施,同时编制全国“358”地质找矿方案,并将开展地质勘查质量检查,推进注册地质师制度和诚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加强信息通报制度建设和形势分析。

   “十二五”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新部署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严光生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编制完成《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方案》、《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议》,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陆域和管辖海域范围的地质调查工作部署。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坚持中央、地方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

    围绕“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总体目标,按照“找新区、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总体要求,陆海协调、油气与非油气统筹、当前与长远结合,合理部署地质调查工作,全面推进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的实施。

    围绕国家需求、地质找矿突破需要解决重大地质问题,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统筹考虑中央出资开展的各类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和区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系统开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和海岸带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总体目标

    ——力争实现找矿重要新发现,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完成重点成矿区带重要远景区矿产远景调查工作;圈定找矿靶区1500处,新发现铀、铁、铜、铝等矿产地500处;作好与地勘基金的衔接,引导社会资金跟进勘查,推进地质找矿快速突破;完成锰、镍、锡、铬、钼等12个重要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大幅提高成矿带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带找矿远景区中比例尺区调、区域重力、航磁和区域化探调查。完成找矿远景区1∶5万区调80万平方千米。完成省级区域地质志和系列地质图件编制。

    ——海洋地质调查完成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300万平方千米,实现我国海域小比例尺海洋地质调查全覆盖。完成重点海域1∶25万区域海洋地质调查15万平方千米。

    ——重要经济区、重大地质问题区、重大工程区基础地质调查。1∶25万基础地质综合调查100万平方千米;1∶5万区调20万平方千米;1∶2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37万平方千米;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5万平方千米;基本完成全国主要农牧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成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调查120万平方千米,建立国家级地质灾害早期预警区20个;完成东部地区地面沉降调查10万平方千米;完成首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解决严重缺水地区和地方病区550万人饮水困难。

    ——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国土资源调查急需的先进技术和装备,研制一批新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

    ——自主创新一批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

    ——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地质工作统筹协调、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衔接的新机制,形成相互衔接、协同作战、上下联动的地质勘查新局面。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主要任务

    根据国土资源部总体部署,“十二五”中央财政出资开展的地质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包括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境外地质调查专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专项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专项;中央地勘基金;危机矿山专项。

    按照地质找矿新机制,地质调查主要部署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依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以及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等部署,每年投入资金约60亿元~70亿元,重点开展以下工作:重点成矿区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能源矿产调查评价,整装勘查区地质矿产调查,重要经济区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海洋地质调查和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同时,在工作部署安排上突出加强青藏专项和新疆“358”项目,积极推进危机矿山专项二期的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地勘基金机制优势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谢承祥

    我们积极探索和建立地勘基金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共安排地勘基金项目191项,累计投资18.3亿元,发现煤、铀、金、铅锌等大中型矿产地44处,在大(小)兴安岭成矿带、西南天山、东西昆仑和青藏高原等重要矿集区圈定,发现了找矿靶区和重要找矿线索,取得可喜的找矿成果。

    建立和推行符合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模式

    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总体思路,地勘基金在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中要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建立和推行符合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模式。

    首先是开放式立项和统筹部署。中央地勘基金初步建立起随时受理、分批论证的立项方式。自2009年起,在12个省、自治区探索了通过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推荐、部省合作等“自上而下”的基金立项方式,同时还建立了地勘单位和社会投资人“自下而上”申报设立基金项目的模式,地勘基金积极与地勘单位合作开展勘查项目,共计157项。这些立项模式已经取得一些找矿成果。

    其次是市场化管理。项目立项通过公告、公示和专家封闭评审等程序,力求公开、公正;优选项目勘查单位引入竞争机制;项目监管采取监理制,约束与激励并重;项目组织实施实行合同制管理。地勘基金建立了项目合同管理体系,合作投资的项目,由基金管理机构与原矿业权人签订投资合同;全额投资的项目及合作投资的项目,基金管理机构与承担单位签订勘查合同。

    再其次是模拟第三方监理。中央地勘基金首开我国矿产勘查市场化监理的先河,探索建立模拟市场第三方地质勘查监理体系,基本实现了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理。

    最后是清晰的权益关系。中央地勘基金的权益制度体现了向地勘单位适当倾斜的政策导向,同时也体现了向资源产地倾斜的政策导向。

    此外是积极的基金退出机制,全面体现了中央地勘基金分担、降低找矿风险,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定位。

    衔接公益、拉动商业,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地

    衔接公益、拉动商业是地勘基金在地质找矿新机制中的基本定位,也是地勘基金管理的着力点。我们将重点作好衔接与协调,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地。

    ——加强与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衔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信息沟通和工作会商机制,定期通报项目规划部署、工作进展、成果信息,及时会商研究工作衔接事宜,促进地勘基金与公益性地质工作有机衔接,找准地勘基金投资降低勘查风险的切入点。

    ——加快整装勘查区地勘基金工作的部署。以落实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青藏专项、新疆“358”专项以及相关部省合作协议为重点,主动与已和地勘基金就整装勘查区工作方案对接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沟通,结合编制2011年中央地勘基金投资计划,作好已列入重点整装勘查区实施方案和相关协议的项目立项论证,加大投入力度并切实作好组织实施。

    ——促进两级基金的协调联动。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规模已超过130亿元,成为了一支地质找矿投资新力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工作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统一权益政策,加强勘查合作,形成两级地勘基金政策一致、投向互补、分工协作的协调联动机制。

    ——有效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央地勘基金鼓励地勘单位、资源性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与地勘基金合作开展风险勘查,鼓励合作方承接勘查成果,进入商业性勘查开发,以此拉动社会资本跟进勘查,繁荣勘查开发市场。本着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的原则,凡社会资本愿意独立承担风险的矿产勘查项目,地勘基金原则上不再参与投资。对风险较大、社会资本不愿意独立实施风险投资的勘查项目,地勘基金进行投资以降低勘查风险,取得具有进一步勘查意义的成果后适时退出。

  强化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 纲

    在2004年到2010年的6年时间里,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分批分期实施了230个找矿勘查项目和52个矿产预测以及新技术新方法项目,其主要目标是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一批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截至2009年底,专项累计安排资金34.8亿元,累计安排坑探工作量38.39万米、钻探工作量244万米。

    主导思想与基本框架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政府主导,专门机构支撑,层级管理,职责明确落实,依托政府、依靠专家、互相协作,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以规范和制度为核心,强化过程管理。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管理的主导思想是,建立专项实施的运行保障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将管理的根本目的定位在保障专项实施,取得好的成果,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将被动的管理体现为企业需要管、勘查单位接受管,组织实施单位规范化管。

    由财政部、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三部委联合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负责专项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组建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及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承担项目重大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工作;省级项目管理部门,负责本省、区、市项目的技术、经费及矿政管理。

    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分工负责”的原则组织项目的实施。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财政部负责中央专项资金的落实和预算管理,发改委负责项目产业政策的指导。地方国土资源厅(局)和财政厅(局)是省级项目主管部门,负责技术、矿政和经费三项管理工作,是专项顺利实施的关键。矿业权的管理和准入审查等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厅(局)在危机矿山专项管理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危机矿山专项的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化的技术程序性管理和具体技术业务问题的解决上。重视资深监审专家的科技支撑能力和作用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措施。

    为确保项目按照规定流程运行,各领导机构以及项目办印发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规范文件,对专项的管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项成果经验及其启示

    针对专项政策性扶持的特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建立了一整套与矿山地质工作相协调的管理与运行体系,确保了专项的顺利实施,取得较为突出的找矿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一方面,摸清了大中型矿山资源家底。完成了对煤、铁、铝、铜等30个矿种1010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92座危机矿山具备开展深部或外围找矿工作的条件。另一方面,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一大批资源储量。到2009年底,230个勘查项目中41个取得突破性进展,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规模;70个取得重要进展,探获资源储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76个项目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小型矿床规模。主要矿种新增资源储量原煤52.9亿吨、金603.9吨、铁矿石8.7亿吨、铜269万吨、铅锌830万吨,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3年,稳定职工就业58万余人。

    此外,理论和方法技术不断创新,关键技术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矿山深部找矿难度大、探索性强的特点,结合危机矿山找矿工作的特点,总结创建了《成矿地质体研究、矿田构造研究、成矿流体标志研究》三位一体深部找矿预测方法(理论)体系。航空、地面和井中地球物理,构造叠加晕等岩石地球化学,深钻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危机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中取得显著成效。

    总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在国家、矿山企业等多元化投资新体制下,开创了多方参与找矿的有效管理方式,形成了“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勘查开采紧密结合、一流专家监审指导、突出技术方法创新、严格项目全程监管”的一套全新管理方式。

 推进机制创新 实现找矿突破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张启生

    去年以来,根据国土资源部与河南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我们以深入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为契机,在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以部省合作为平台,科学编制找矿行动计划,统筹部署地质找矿工作。按照省部领导的要求,我们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河南省地质找矿行动计划(2010~2015年)》。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实施整装勘查后,有望迅速查明一处近百亿吨的新煤田和数处大于10亿吨的煤炭新产地;在小秦岭、熊耳山、桐柏山老矿区深部新发现累计超过百吨、远景在数百吨的黄金资源储量;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增加6亿吨;铁矿勘查已有重大发现,大别山地区钼矿勘查也接连实现了新突破等。

    以整装勘查为目标,持续深化矿产资源整合,维护良好的勘查开发秩序。按照找矿行动的部署,未来6年内,河南将重点安排22个区、88个重点勘查区块开展整装勘查工作。今明两年,将这88个勘查区块作为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的重点区块。在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勘查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并确立了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的整合原则。通过对矿业权的全面清理与科学整合,进一步摸清了全省矿产勘查工作现状,掌握了各勘查区分布和地质找矿成果情况。

    以机制创新为主线,探索地质勘查新形式,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在地质找矿的组织形式方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矿种和矿权现状,初步形成或正在探索整合勘查、整装勘查、勘查开发一体化、整合+整装勘查、引资风险勘查、空白区合作勘查等多种不同的地质找矿新形式。在投资主体和勘查主体方面,大力推动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搭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入大平台,构建新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地质找矿利益共同体。省属各地勘单位主管局和许多省属地勘单位以不同的方式,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有关市、县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

    以增强实力为核心,加快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为开展地质找矿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河南坚持创新地质找矿机制和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同步推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了各地勘单位主管局所属驻郑以外单位整体迁入郑州,有效改善了地勘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省财政大幅度提高地勘单位事业费额度,将3个地勘单位主管局人员经费由2000年的2.4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744亿元,同时持续加大地质找矿工作投入,成为全国地质工作投入较多的省份之一。省国土资源厅研究拟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各地勘单位主管局积极主动地加快地勘单位改革发展。2009年,省地矿局、省有色地矿局、省煤田地质局经济总量超过了45亿元, 找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扩大和推广“泥河模式”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张庆军

    “泥河模式”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涌现出的实践成果之一,与此应运而生了“泥河速度”和“泥河效益”,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泥河模式”如复制扩大为“安徽模式”,甚至扩展为全国可借鉴的一种快速突破的找矿模式,对持续推进和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实现全国找矿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泥河模式”具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亮点,但要扩大和推广“泥河模式”也有政策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矿权配置上,在地质调查阶段为对异常进行钻探验证需要时设置了探矿权,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深部地区找矿的发现和突破;接着又以“四方协议”的方式引入大企业、大投入,使探矿权落地于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合作的矿业公司,从而实现公益性与商业性的无缝对接,加快了勘查评价步伐。但是,企业进入时未能引入市场机制,导致大企业有“摘桃子”之嫌,地方政府也失去了矿权价款分成的直接利益。二是在勘查评价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规的勘查规范和标准,由预查进入普查详查和勘探,既考虑了整装勘查的一步到位,又及时跟踪不断修改设计,调整工作部署,同时兼顾了探矿工程与采矿工程的有效衔接,从而大大加快了勘查速度和开发步伐。但是,这种“破”尚未有“立”的制度保证,需要对矿产勘探规范和规程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怎样既保留住“泥河模式”的亮点,又克服其政策障碍,使“泥河模式”转变为能够普及型的“安徽模式”呢?

    由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等组成的调研组梳理出“泥河模式”扩大为“安徽模式”的基本“路线图”。基本思路是:第一,将公益性地质工作分成两个层面来部署和管理。一是纯公益类的,以委托方式或竞争方式选择地勘单位承担;二是涉矿公益性地质工作,可采取招标,择优由有资质的地质勘查队伍承担。其工作经费来源,纯公益性的地质工作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涉矿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地质工作既可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也可以根据投标者的积极性让中标地勘单位承担。第二,在1∶5万矿调中,发现有价值的找矿靶区后,由承担该矿调项目的队伍直接申请登记探矿权。第三,勘查单位登记探矿权后,或运用自筹资金进行靶区验证,或申请中央和地方两种地勘基金开展预查。取得重大找矿发现后,对重点成矿区块引入大企业、大投入进行普查、详查和勘探。第四,根据不同合作阶段,以契约形式,按投入比例,风险程度确定各方收益。第五,在地勘单位引进大企业时,应考虑后期开发,原则上应由加盟企业成为开发者。需要引进新的加盟者,要进行矿权评估,重新确定投资比例。

    “安徽模式”路线图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五句话,即:市场配置前置化, 专业技术主导化,政府调控规范化,勘查力量集群化,勘查开发一体化。

 

    从基础地质工作抓起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孙 纲

    黑龙江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找矿技术落后,矿业发展“大而不强”。我们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要从基础地质工作抓起。

    在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8年初,中国地调局与黑龙江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基础性公益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目前,部省合作的项目大兴安岭地区12万平方公里的航测任务已全面完成,小兴安岭航测已于今年8月全面启动。

    去年,我们又与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开展合作,从已发现的成果中筛选并优先安排22个基金项目,目前已有10个项目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近期,又筛选了30多个项目,拟进行勘查。在中央基金衔接的基础上,根据部省合作总体部署,我省自行安排了1∶5万矿调145个图幅4.6万平方公里,煤调18个区块5万平方公里,矿产勘查项目72个。

    通过近三年积极推进部省合作,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有效地引导了商业跟进,加速了我省地质找矿的进程,相继发现了铁力鹿鸣、松岭岔路口钼多金属等超大型矿床,逊克东安岩金、黑河争光岩金、黑河三道湾子岩金、鸡东四山林场金等大型金矿床,以及30多处中、小型矿床和一大批重要找矿线索,实现了全省地质找矿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危机矿山接续资源找矿部署,实施的8个项目已有6个项目取得可喜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找大矿、找好矿”这一目标,采取强有力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积极实施整装勘查战略。我们依托“两带一区”部署了3至4个整装勘查区,在全面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基础上,把已经发现重大异常的铁、铜、铅、锌、金、银、钼、煤确定为主攻重点矿种,拟利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九大矿产基地。二是进一步规范矿业市场。从整顿勘查秩序入手,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圈而不探、以采代探等突出问题,为实施整装勘查扫除障碍。三是积极搭建风险勘查平台。我省近期在翠宏山铁矿、三道湾子金矿等大型矿产地外围,为国有地勘单位和大型企业部署了3个风险整装勘查区。同时,在统一部署“十二五”1∶5万矿调规划的 200个图幅中,筛选部分图幅投放地勘市场。四是积极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近期,我们在以往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中拿出112宗,再次向地勘单位配置,向社会出让,支持地勘单位加快发展,进一步拉动全省商业性矿产勘查。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打造省内整装勘查、绿色矿业开发、境外资源勘查“三大平台”,形成中央、地方、国有地勘单位、社会企业分工投资“四大体系”,构建多方合作、多元投资、权益共享、技术创新、找矿激励“五大机制”,加快推动我省地质找矿实现新突破。

厅局携手推进资源山东建设

    山东省地质勘查局副局长   伊丕厚

    2007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国土资源厅带领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深入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大力实施资源山东建设战略,着力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三年多来,我们以资源山东建设为总抓手,努力拓展找矿空间和区域,形成了省内攻深找盲、省外参与西部大开发、境外建立资源基地三线联动的新格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地质成果。在胶东半岛连续发现和提交了三个深部特大型金矿;最近,又在招远、莱州等地有新的重大发现。在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10多个省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勘查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已完成找矿项目150多个。三年时间,已在12个国家取得探矿权159项,勘查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了六大资源基地。

    密切配合,优化环境,形成资源山东建设强大合力。近年来,部和省厅加大了对地矿工作的扶持力度,为资源山东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地矿经济由此摆脱了重重困难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实物工作量和找矿成果进入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资源山东建设直接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成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省直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协同配合,省财政2007年~2009年投入资金1亿多元,为地勘单位配备了一批精良装备;2009年省直地质勘查项目资金达到1.1亿元。省国土资源厅全力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矿局发展的政策法规。

    改革创新,固本强基,构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加快矿山建设,形成探采冶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按照“一队一矿、一队多矿”的目标推进矿业开发,尽快实现由单纯找矿向找矿、开矿、矿山环境治理并举转变,初步形成了铁矿、金矿、多金属、非金属四大矿山集群。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地质勘查投入新机制。积极运作上市,融通银行资金,加强与大企业合作。三是加快机构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管理新体制。省国土资源厅提出了厅属事业单位和局属单位结成对子,共同推进地质找矿;在地勘局内部,加大队与队之间的整合力度。设立了地质找矿特别贡献奖,重奖贡献突出的找矿人员;形成了收入分配向地质工作一线倾斜的激励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和谐地矿建设,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省国土资源厅支持改造或新建了一大批基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全局干部职工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新机制催生西天山找矿新成果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总工程师   骆华宝

    我们以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勘行业开展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为契机,针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基金项目如何对接、商业地质工作机制如何建立和运行、整装勘查项目如何操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并积极付诸实践,催生了新疆西天山铁铜多金属矿勘查、西藏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冀东司马长特大型铁矿勘查等一批令人振奋的找矿成果。特别是新疆西天山的精河、尼勒克、新源、和静一带,新圈定矿体75个,探明333+334以上资源/储量铁8000多万吨、铜近70万吨、共伴生金近40吨、银1000多吨、铅锌40万吨;具有多个大、中型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潜力。

    这些找矿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尝试;这些找矿成果的取得,生动地印证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指南针。回顾近两年西天山地质项目的工作过程,我们形成了五点体会:

    公益先行是基础。公益性地质工作为西天山的找矿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们重新把西天山成矿带作为重要靶区,充分利用资源补偿费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等各类基金,重点对西天山博罗科努、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那拉提三个最重要的成矿带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先后投入公益性勘查基金约3000多万元,初步发现了“精河县—尼勒克县阿沙勒铁铜矿”等一批矿产地。

    基金衔接是保证。我们利用新疆“358”项目实施的契机,在先期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与中央地勘基金沟通,在西天山申请并实施了“新疆西天山成矿区铜金多金属矿普查”项目,仅2009年中央地勘基金就投入资金2817万元,通过近2年的矿产勘查工作,初步形成了以精河县—尼勒克县哈勒尕提铁铜矿为重点的勘查开发基地。

    商业跟进是催化。为解决地勘单位资金短缺、勘查投入不足的瓶颈约束,我们积极探索商业性地勘资金投入的新路子,使得“商业跟进”成为实现找矿突破的“催化剂”。2009年~2010年,我局自主投资近5000万元,引进战略投资者投入5000多万元,开展了该区的山路修建与商业地质勘查工作,并在新疆国土资源厅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3处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整装勘查是“法宝”。2008年初提出要在西天山地区以整装勘查的方式构建勘查开发基地,借鉴国内一些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多专业的找矿方法、多兵种找矿力量、多元化资金投入的有机整合,实施大思路、大投入、大产出、大提速的整装勘查效应。

    快速突破是目标。作为中央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我们始终以缓解国家资源约束、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为宗旨,坚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指导,努力提交有影响的地质找矿成果。西天山地区一直贯穿着“快速突破”的指导思想,经过一线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工作进展。

    省部合作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志勇

    2008年“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实施以来,在国土资源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厅以地质找矿突破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规划纲要》、《国土资源部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备忘录》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合作协议》精神,围绕“三年取得新进展新成果,五年实现重大突破,八年形成勘查开发新格局”的目标,积极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精心组织实施,全省地质勘查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成效。

    《合作协议》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青藏专项青海片区地质勘查工作的目标任务、组织形式、分工与协作、成果处置等方面的内容;初步形成国家、地方和社会多方联动、合作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新机制。对贯彻落实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和加强青海地质找矿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青海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总体部署方案》。对青海省“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进行了统一规划部署。确定了9个重点勘查规划区,31个重点勘查区,明确了主攻矿种、重要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目标任务等。

    青藏专项的启动,带动了青海地勘投入的快速增长,形成了投资多元化的格局。2008年以来,青海地质勘查投入总经费达26.3亿元。三年来,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方面投入资金1.48亿元,完成1∶20万~1∶25万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各10.8万平方公里和9.86万平方公里,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约0.5万平方公里、1∶5万航空磁法测量2.5万平方公里等综合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矿产调查投入资金3.44亿元(其中青藏专项资金1.19亿元),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近3万平方公里、区域地球化学测量1.8万平方公里、区域地球物理测量1.1万平方公里、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解译1.85万平方公里,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覆盖率由2007年的7%提高到了11.2%。圈定各类地质异常1000余处,发现矿点、矿化点100余处。矿产勘查投入20亿元,新发现矿产地12处,累计新增资源量:铁矿石1.23亿吨,铜铅锌454万吨,钼10.9万吨,金145吨,银478吨,煤9亿吨。在我省天峻木里永久冻土带首次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陆域上第三个发现“可燃冰”的国家。柴达木循环经济区水工环地质和钾盐勘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探明格尔木、德令哈山前倾斜平原区埋藏有调蓄能力极强的巨型地下水库,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卤水勘查发现多层卤水含水层,最大总厚度694米,显现出较好的找矿前景。

  强化行业意识  树立系统观念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郭玉虎

    在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正确引导下,以“强化行业意识,树立系统观念”为主导,甘肃国土资源系统创新工作理念,发挥整体效能,实现了国土资源事业与地勘行业发展双赢局面。

    1999年全国地勘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甘肃省近2.7万职工的庞大队伍,按照改革之初的政策,均实行“基数加增长”的财政管理模式,生存和发展形势异常严峻。而国土资源厅对这三个地勘局的管理只限于业务上的行业管理,国土资源部门对这个庞大的地勘系统服务意识淡化、管理相对松散。2008年4月,国土资源厅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全系统的单位构成、运行体制、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行业意识、系统观念”的理念得以确立并开始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推行。

    为了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我厅打破工作常规,创新工作方法,尽心竭力做好服务保障,以实际行动谱写了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和谐发展的生动篇章。2009年,经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设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制定了《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在省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首次就拨付地质勘查基金5亿元。这一办法还明确规定“由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项目,其矿业权出让收入的10%~15%留给勘查单位”。

    在“行业意识、系统观念”理念的引领下,我厅多次向省政府汇报,建议按照“尊重历史、维护稳定”的原则,将省属地勘单位2008年3月以前形成的探矿权合作、转让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和批准。同时,为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国土资源厅积极引导地勘单位加强与省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勘查,引进社会资金,实现地质找矿快速突破。两年多来,省政府分5批次批准地矿局、有色地勘局与其他主体合作、转让项目128宗,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项目95宗。仅地矿局矿权转让合同额就达到5亿多元,引进企业勘查投资8968万元。

    今年春天,由厅统一部署、省地矿局组织的抗旱打井突击队远赴云南,累计完成钻探进尺4600多米,共施工水井60口,解决了18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在青海玉树灾区,厅局共同成立49人的联合应急排查队在平均海拔高度4600米的工作区,圆满完成了各项野外排查任务。2008年6月,全省开展了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利用现状调查三项工作,省地矿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测绘局积极响应,分头承担。两年多来,省地矿局新发现矿产地9处,矿化异常6处。省有色地勘局在白银厂深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火焰山深部发现厚140米的含矿层,圈定铜矿体6条,累计厚14米。近年来,甘肃煤田地质局在陇东地区探明12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近118亿吨。

 科学找矿,保障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辽宁省地质勘查局局长  于文礼

    为保障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辽宁省地勘局全面加强了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从2007年至2009年,我局共提交各类地质勘查报告96份,其中包括铁、锰、金、铅锌、银、铜、钼、金刚石在内的许多矿种均提交了新的资源量。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我局发现了3处超大型矿床、2处大型矿床,近20处中小型矿床,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规划先行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前提。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对全省一、二轮区划资料,以往的科研、成矿预测成果重新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并结合近年地质找矿工作新进展开展了20个矿种的成矿区划工作,重新圈定了主要成矿区带和成矿远景区;开展了“辽宁省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和“辽宁省地质勘查规划细化研究”两项工作,科学部署了全省的地质勘查工作。

    科学找矿是实现找矿突破的最佳途径。科学找矿必须以对已知矿床的精确认识和了解为基础。瓦房店地区金刚石勘查在沉寂了30年之后,又提交了新的资源量,其找矿的成功经验正在于此。科学找矿必须充分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基础地质研究中对包括成矿条件在内的各种地质因素的认识程度和判断的准确性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找矿必须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处于最佳组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是当代科学找矿的正确途径,但其最佳组合研究必须以准确的成矿模式为基础。

    领导重视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推动力。辽宁省地勘局本届党组自成立之时就把保障辽宁省矿产资源供给作为全局的核心工作,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全局的地质勘查工作,提高了全局地质找矿装备水平,提高了立项的科学性。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我局的地质找矿工作。省厅领导经常深入到我局地质找矿的重点矿区和有关地勘单位进行调研和工作指导,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属地化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为地勘单位排忧解难,促进了找矿突破。

    政府支持是实现找矿突破的保障。我们深刻感受到,经济政策和宏观环境是保障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勘查新机制构建和矿政管理创新是保障地质找矿突破的核心;项目和资金支持是保障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手段。2006年初,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地勘单位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春天”,《辽宁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措施。省委、省政府近年实施的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战略都将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其中加以安排和部署。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的暂行规定》,以地质勘查新机制和矿政管理新模式保障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地质找矿突破,保障了辽宁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构建探采选冶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局副局长  郑翻身

    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内蒙古地矿局党委在调研情况、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 “走勘查开发一体化产业发展道路”,打造主业,收缩辅业,发展资源性产业。一方面履行好国有地勘单位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矿产资源保障的社会和行业责任,另一方面以找矿成果为依托,发展“探采选冶产业”和资源型经济。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内蒙古地矿局初步形成了“探采选冶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也成为“内蒙古地矿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5年来,内蒙古地矿局累计为自治区新增和提高煤炭储量级别1830多亿吨,新增铁矿石3.65亿吨,新增金属量金28.21吨、银1.14万吨、铜39.54万吨、铅加锌591.07万吨、钼53万吨、锰145万吨、锡6.44万吨,新增电石灰岩7.36亿吨、石墨177万吨,新增泥炭800万吨。5年共探明和初步控制矿产地76处,新发现有良好找矿前景的矿产地百余处。局(集团公司)拥有的资源开发量潜在经济价值达3900亿元以上。目前,全局拥有矿业权400多个,5年来陆续建成了10座矿山,另有 10座矿山正在建设中,勘查开发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局里经营收入从2004年企业化改革前的3.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2.23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1.23万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33万元。

    在内部企业化改革方面,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内蒙古地矿局等三家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内部企业化改革,实行事业与企业分体运行。到目前,全局事企两种管理和运行模式已经建立,局和所属各单位全部完成了适应企业化经营的内部机构调整。对新建企业和条件成熟的企业,特别是矿山企业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内蒙古地矿集团逐步构建“以局为整体,以地勘单位为单元,以直属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

    通过这几年飞跃式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抓住机遇、融入市场,面向区域经济是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走勘查开发一体化产业发展道路”是资源大省国有地勘单位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是国有地勘单位应尽的社会和行业责任。“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立足自治区矿产资源优势,以为自治区提供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和资源储备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走勘查、开发、深加工一体化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科学发展,为自治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着力把内蒙古地矿集团打造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矿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