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最新招聘:快乐生存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21:55
第十章 快乐生存的智慧
 

身心憔悴地打开房门,连饭都不想吃,将公文包随便一摔,整个人扑通一声,就倒到床上。

  我为何这样落魄呢?我为何会落到如此孤独和悲凉的境地呢?

  躺在这异乡的床上,我两手紧抓枕头,黯然神伤,几乎掉下泪来。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大低谷。在大低谷,谁会感到有真正的快乐?

  躺在床上,过去的一幕幕经历,像电影片段般在眼前回转:

  本来处于事业如日中天的阶段,却仅仅是由于写了一篇长篇报道,报道了某位官员的贪污事件,最后自己被逼得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的亲人,在这偏僻的海岛上,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穷苦、孤独、连饭都吃不饱,然而,工作还得好好干……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翻过身来。透过窗户,我看到一角天空。

  那是一角湛蓝的天空,仿佛刚刚被洗过似的,深邃、洁净。

  不知何时,几丝淡淡的白云,轻轻地从这一角湛蓝的天空上擦过。

  那是几朵再平常不过的云,但那一刻,它们是那样圣洁无比,在万籁俱寂的时刻,出现在那纯净的一角,我仿佛听见它们轻轻擦过天幕的声音……

  这是热带的正午,热浪扑人。人们大多在睡午觉。偶尔有一两声汽车的声音,更映衬出无边的寂静。

  我忘掉了眼前的一切,默默注视着长空。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感到那所有的忧伤、所有的痛苦,都悄然消散……

  在那宇宙中云天交汇的一刻,我感到一种无比的恬静和快乐。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精神也随之振作起来。我原本以为,我的许多重要的东西都已经被剥夺了。但此刻,我明白:即使如此穷困和无助,我那感受和创造快乐的能力,却没有被剥夺!

  而且,谁也无法将它从我身上夺走。

  那一刻,我突然感悟:

  既然忧伤地活着是一种生命,快乐地活着也是一种生命,为何不选择快乐地活着呢?

  既然愁眉苦脸地承担挫折是一种承担,面带微笑去承担也是一种承担,为何不选择微笑地承担呢?

  既然快乐的决定权在我本人,别人无法剥夺,为何我要像个傻子,放弃这份决定权呢?

  那苦痛消散在宇宙中的一刻,欢乐悄然升起的一刻,成了我生命重生的一刻!

  我想到,在生命的旅途中,许多人追求快乐,但往往不快乐,其原因在于:他们总是把快乐的理由,放到外面。

  而此刻,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刻,我却懂得了:快乐的源泉,在自己的内心。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外在的艰难和贫困依旧存在,但是我再也不会让苦痛来奴役——

  我要做一个经营快乐的人!

  于是,我会留心门外的几朵小小的韭菜兰,我为它们能够在这样卑贱的地方开得如此灿烂而狂喜。

  于是,虽然我同样住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晚上还会和同事们一起追打从洞里钻出来的老鼠,但再也不像以前那般,带着仇恨地咒骂,而是一边追打一边幽默地调侃。

  于是,我还会自得其乐地与那些富豪们“较劲”:一把旧吉他,一个有点走调的嗓子,大声地吼歌,不时压过豪华歌舞厅中飘出来的声音。

  快乐,伴随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灰暗的岁月,迎来了我生命中的又一次黎明。

  一年后,当我被中国青年报调去当记者时,我忍不住在当初看云的地方,再一次仰望那美丽的天空。我对自己说:

  “富人穷人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们共享着天空、大地、阳光、云彩。区别,也许不过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差异罢了!”

  于是,让我们掌握这样一些生命智慧理念:

  一.把事业当成快乐,把快乐当成事业

  人的事业应该是快乐的,而且要把快乐,当成事业一样地经营,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常抱正义、常抱信心、常抱快乐——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宝’。假如一个人拥有这‘三宝’,还怕什么力量能将你摧毁?

  二.要开心,先“开”心

  一个人要高兴,其实很容易。不快乐的人,往往陷入得失之中不可自拔;或者误认为某一关口,就是人生的完结。实际上,只要跳出那些心灵圈套,就立即海阔天空了。

  请劈开僵硬的自我;松开紧握的拳头;从“牛角尖”钻出,并把它打得粉碎!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好,不要抱怨自己的处境恶劣。换换角度,哪怕简单地松弛一下,就有可能从恶劣的情绪中走出来。总得来说,归结为一句话:要开心,必须先“开”心。

  三.生命的超级资源

  “超级资源”是一种内在资源,一种能够要用即用、越用越多的积极心态。在拿破仑·希尔的成功法则17条中,他把“积极心态”放到第一,由此可见其重要。积极心态是“无条件”的,“用不尽”的资源,且它不是越用越弱、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强、越用越多。这在自觉意志的呼唤和主宰下,是可以不断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你充分享受到了它给你带来的力量,给你的生命带来的丰盈和快乐时,你就会更加乐于开发它,让生命之泉喷涌得更为彻底。

  四.快乐不需理由,它本身就是理由

  快乐、乐观、爱等积极态度,既是谋取成功和幸福的手段,同时也是生命本身的目标——他们体现的是生活真正的质量。假如你下决心使自己快乐,你就能够使自己快乐!

  快乐无需理由,它本身就是理由!

  快乐无需回报,它本身就是回报!

  五.仁者不忧

  这个观点出自孔子。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翻译过来,就是:“明智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智、仁、勇是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规范。《礼记·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种具备“知、仁、勇”兼备的人,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六.要增快乐且用减法

  人们常常说得不到快乐。其实并非真正得不到,而是由于他们总是贪图比其他人拥有更多,所求太多、太繁杂,所以问题就来了。由于他们坚信其他人比自己更幸福,坚信自己应该比别人拥有更多才幸福,痛苦就多了。因此,我们要有快乐的辩证法:

  要增快乐,请用减法。

  七.三级光明原理

  人生的“心灵常态”,应该是快乐、光明为主旋律——即能快乐尽可能快乐。

  一级光明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二级光明原理:任何不好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向好的方面转化。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理念的表现。

  三级光明原理:发生即恩典。即任何发生的事情,对我而言都好。

  假如我们都有这样的心态,生活中的许多困苦磨难,又怎能够剥夺我们的光明与快乐呢?

  八.日日是好日

  这是“三级光明原理”的另一种表述。从每时每刻的角度,来开掘快乐之源。

  日日都是好日子,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显示了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人生还有什么能够将你困住?

  九.真佛是笑佛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佛教经常讲“苦”,似乎苦行与愁眉苦脸才是佛教徒的象征。但如果寻找佛祖的人生轨迹,就知道他的悟道,正来自他与原来数年纯粹的苦行告别。

  事实上,佛教并不反对人生的乐,只是反对人对“乐”、“爱”的贪婪。真佛是笑佛,他让你能够以笑脸应对每一天!

  十.来一个“战争笑容”

  人在顺境时容易笑,但在遭遇逆境时,却很难笑得出来。然而,最该笑的时候,正是遭遇逆境的时候啊!不要对自己落井下石。遭遇本来已经够为坎坷,再去痛苦和忧伤,往往就是给自己多一重打击。

  笑,是你向逆境挑战的最佳武器,而且你在任何时候都可创造出来。保持笑容和积极乐观的态度,能为你找到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创造外在改变契机。

  十一.带着“笑容执照”上路

  笑容代表着快乐,代表着积极的心态,笑能使人产生安全感,笑能使人产生温暖感,而安全感和温暖感就会直接产生亲近感。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将许多隔阂和障碍排除!

  有了笑容,我们生活和事业的车,就能够驶上高速之路。因此,请我们为拥有一张好的“笑容执照”而努力吧!

  十二.我幽默,我快乐

  一个幽默的人,往往是快乐的象征。幽默的作用,有时还能为自己创造机会。

  幽默感不仅能给人带来立竿见影的快乐,而且通常是一种智慧的象征:是对人类与世界缺陷的洞悉,笑过之后让人深思。所以,这种快乐决不肤浅。

  许多人觉得幽默需要学习,其实,只是由于你把自己握得太紧。

  一个人,应该具备三种笑:一是能够给人带来笑;二是能够经得住别人笑;三是应该能够自己笑自己。这三种笑,都与幽默密切相关。

  十三.奉献快乐是一种社会责任

  快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仅应该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应负的责任,更应该是一种对亲人、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不尽这一责任和义务,不仅我们的人生会残缺,而且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不要小看笑的作用,因为发出笑就是显示你的善意,善意在不断的显示中,心中的不满、矛盾甚至仇恨的确有可能减轻乃至化解的啊!

第十四章 在挑战逆境中勇奏生命强音

热带的阳光,刺得人两眼发花。万里无云。

  站在甲板上,衣服一次又一次被飞溅起来的浪花打湿。目送着熟悉的地方离自己越来越远,成为一个小点,最后完全消失,我咬了咬牙,对自己说:

  “从现在开始,所有的荣耀与痛苦,统统丢到海的那一边!从现在起,从零开始!”

  这是9月初,海岛强烈的风暴还没有到来。然而对我而言,刚刚经历了一场人生最大的风暴——将我从人生的高峰,打到“零点”的风暴!

  在新闻单位干了6年,已是当时最有名的记者之一。但是,由于发表了一篇得罪权要的文章,被迫告别原单位,奔往海南。

  那是一个事情很明显的反贪污案件,但是,采访却遇到这样那样的压力。开始进入采访的记者有一大帮人,到后来却逐步退出。最后,差不多是我一人孤军奋斗了。

  照一般的做法,此时怎么也应该放弃,然而,仅仅因为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让我咬牙坚持到底。

  那个朴素的想法是:假如没有一个人说,真相就有可能永远埋没。

  结果可想而知。尽管数年后,被我曝光的对象,因为巨大贪污案,最终与其儿子双双被逮捕法办,成为轰动全国的案件。而作为最早披露其问题的我,此时,却不得不被迫离开那片我热爱的土地,赶往中国最南端,那个还很偏僻荒凉的海岛。

  那是一次狼狈而仓皇的“逃亡”,上岛时,手中拥有的资金,才30元钱。

  当时一碗面条就得5元钱。为吃第一顿饭,竟然在饭馆门口犹豫了4个来回仍下不了决心。

  由于单位经济效益差,长期饥饿,有一次,竟然晕倒在地。为了补贴生活,只好尝试做卤鸡爪去街边卖,其结果是“投资”失败,更添负担。

  为了让妹妹有钱能上大学,也曾一咬牙,忍痛要将自己的第一本书稿连同冠名权,一起卖给别人,深深体会到秦琼卖马的那种痛苦,那种“一分钱打倒英雄汉”的凄凉!……

  我在生活的谷底跋涉着,但是我把它当成锻炼我意志与品性的最佳机会,顽强地拼搏者、抗争着。我不相信我的人生走到尽头,我相信自己还有重新站起的一天。

  果然,一年之后,我又被调进中国青年报当记者。1995年,在我再次赢得中国新闻奖不久,《中国记者》刊登了一篇报道我的新闻工作经历的文章——“心路与心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一些观点:记者的历程,是心的历程。记者的力量,是心的力量。好记者可以用体温计量出来!

  在这篇文章里,还有我在人生低谷时写的一首言志诗:

  登高岂羡他人富爱众惟憎路不平

  梦断南墙终不悔重提短剑觅长鲸

  现在,我已远离当时生活的窘迫与各种压力。然而,那一段在人生低谷中的体验仍铭记在心。因为那一段难忘的日子,让我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些人生至理:绝不屈服,因为生活是常常想将人冷不防打得跪下去的。但是,倘若你不向自己屈服,也就不会有任何人能使你屈服。

  于是,让我们掌握这样一些生命智慧理念:

  一.那没有杀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加坚强

  人生无常,既有高峰也有低谷,既有辉煌也有惨淡。一个人内在的潜能,在逆境中才会得到最大的激发。一个人从善的能力,往往也在与恶进行搏斗的过程中壮大。这就是传统智慧所指出的力量增长之道——“道力需要魔力催。”

  二.欲治“逆境”,先治“逆心”

  挑战逆境是每个人在生命中的必修课,几乎所有的生命问题,都与会不会挑战逆境的问题有关。许多自杀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于缺少挑战逆境的能力,而导致放弃生命。要超越“逆境”,必先超越“逆心”。“逆心”者,是对所面对的处境、所发生的事情,非理性地进行抗拒、排斥的心。

  三.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四.

  逆境让人感觉的就是受苦。多年以前,我的父亲给我讲了这样一番话:“一个人既然已经在受苦,哭也好,骂也好,对克服困难毫无帮助。那就只能是彻底挺住。你没有资格去悲观。因为:此时假如你自己不帮自己,还有谁能帮你自己呢?”

  这句话的确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正因为受苦,你得比别人更加积极。

  五.不要神化痛苦六.

  逆境之所以难以超越,往往与神化痛苦有关。

  一些在逆境中的人,一直强化自己的痛苦是“很大,很多”的,是“无法战胜”的,“我完了……”,而且也要向所有人不断宣示这一点,期望得到别人的同情与认可。

  其实,任何痛苦都经不住几回日升日落。人们在逆境中的痛苦,往往是在一个低的层面上看待问题。假如你能够站在更高层面来看待一时一地的痛苦,那些使你困扰和痛苦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

  要从逆境中走出,就必须去除对“痛苦”的神化。

  五.开发你的“受苦潜能

  厌苦喜乐,是人的本性。但人们怕苦,除了不喜欢痛苦之外,还与低估自己受苦的能力有关。青年记者邓小兰曾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人是有韧性的动物。许多你以为不能承受的痛苦,当它真正来临的时候,你不仅承受了,而且以更好的方式承受着。”

  其实,人对痛苦的承受是有潜力的,人只要敢于开拓这种潜能,说不定就会创造奇迹。

  六.往前走,别欣赏那个坑

  人有可能在不经意中摔跤,也有可能遭受意料不到的损失。大作家沈从文曾给大画家黄永玉几条人生忠告,第一条就是摔倒了赶快爬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坑。

  为何要赶紧往前走呢?因为既然已经摔倒,记住这次摔跤的教训就行了,再继续欣赏这个坑,顾影自怜,自怨自艾,于事无补,还把心情搞坏了;另外,这种欣赏会耽误以后的路程,而且由于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再摔跟头的概率反而会更大。

  勇于“从头再来”的人,才具备做大事业的胸襟和气魄啊!

  七.学会“葛登式解脱法”

  此法为作家葛登所阐述,是一种全面性的精神重建的解脱法。

  葛登的精神之旅,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无动机的倾听,这是一种“回归零点”的状态,即不以好恶、不以目的为指导的心灵状态。这样可以改变你的“不由自主”的强迫状态,弱化心灵中病态的“兴奋灶”。日本的森田疗法,在这方面就有很成功的探索。

  二是检讨动机。人们往往容易美化自己的动机,实际上,许多事的出现,并不是如你所美化的那样有一个好的动机,它往往带着你的自私、贪婪、偏狭……等等,因而使你处处受阻,并在潜意识中给你制造种种纷扰。当你端正动机,逆境就容易变为顺境。

  八.最想放弃时,恰恰最不能放弃

  人在逆境这最容易起的念头,就是放弃;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放弃。

  真正的成功者,总是勇于对放弃说“不”。他们总是会“守”,守得云开,守得雾散,在坚持中拥抱曙光。因为他们相信“成功就在下一次”,相信人生是一个个需要跳过的“坎”,闯得过去就意味着你上了一个台阶,闯不过去,就意味着成长的失败。

  其实,当你遇到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是生命的紧张和痛苦汇集到一起来的时刻,你必然会比平时感到加倍难受。这是好事不是坏事。如果缺少生命颤抖般的战栗和挣扎感,那就意味着你还没有触及成长的关键点,最终就难以有所成就。所以请记住:在你最想放弃时,恰恰你最不能放弃。

  九.“忍”字心上一把刀

  《观微子》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忍为奇力,绝非易事,但是,为了达到目标,则必须学会忍。

  所谓忍,就是当你忍不下去的时候再忍一次。

  十.生气不如争气

  在我们没有成功前,常常遭遇歧视、侮辱等不公对待,使我们既伤心又愤怒。但是,伤心也好,愤怒也好,都不解决任何问题。真正的做法,是自强自立,以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不可轻视。

  十一.让痛苦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罗曼·罗兰说得好:“痛苦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

  面对逆境,单单痛苦无济于事。惟有将痛苦升华,把自己的生命能量,转移到更有创造性的地方去,才会有生命的另一重天地。

  失业,是当今人们最害怕的一件事。它不仅给当事人带来压力和痛苦,甚至还有可能促使一些人走上自杀道路。可是你想到过吗?有一位中年女性,因为失业,就拿起了笔,结果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J·K罗琳——享誉世界的《哈里·波特》的作者!

  遭遇逆境的人,应该感谢逆境的积极作用。因为,假如没有与逆境面对面挑战的经历,就未必能开创生命的新机,人生也未必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第十六章 无畏地面对死亡

清晨,看到母亲灿烂的笑容,我再次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与伟大。

  在我们家中,母亲是文化水平最低的人,除了读夜校时念了几个字,大体能将我们家里每个人的名字写出之外,她就谈不上什么知识了。然而,母亲有一些非常难得的长处:一是慈祥善良,二是乐观。她不仅对我们全家人是这样,而且对所有的人都一样。

   还是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以她的乐于助人,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尤其是对那些残疾人、老人和孩子,她总是以最大的爱心,给人无比的温暖。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对那些垂死的老人。

  村里总有一些贫困的老人,有的没有子女,有的子女不孝敬;有的子女即使孝敬也没有能力。这样,母亲往往在他们人生最后的日子里,给他们最大的温暖。即使自己家里再没有钱,母亲也要想法给他们弄些好吃的;即使自己有再多的事做,母亲也要挤出时间来,与他们聊天,宽慰他们,让他们开心。而最难得的是,这些老人过世之后,与他们非亲非故的母亲,经常要做一件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帮他们洗最后一个澡,然后入殓,让他们好好地上路。

  她这样做,从来没有想到得到什么回报。实际上,也从来不会得到什么回报。

  母亲年轻时很漂亮,但那时候她就开始这样为人服务。这似乎与她的形象很不相称。但是,她这样一做就是几十年。她说,仅仅是觉得别人实在可怜,能够让这些老人如此告别世界,她才有些心安。

  我16岁离开家乡,一年往往就回一次家。前不久我回家,正好又遇到村里一位老人刚刚去世。尽管这位老人有自己的子女,但是他们却畏惧死人,不愿意为老人入殓前洗澡。母亲得知这一消息,深深叹了一口气,关上门,又往那家走去。

  那位老人的情况我很清楚。在人生最后的几年,贫病交加,连吃一顿好的饭菜都难。只有母亲,不仅经常对他问寒问暖,而且,还经常弄点好的给他吃。

  有一天,母亲在山坡边干活时,被毒锋螯了,人事不知,被送往医院抢救。这位老人误认为母亲生命遭遇不测,就一边拖着病弱的身体跌跌撞撞往医院赶,一边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她是怎么也不能死的呀!要死就死我呀!”

  妈妈被抢救过来。这位老人闻讯后,再一次喜极而泣。而现在,这位老人也去了。

  每次送走一位老人的时候,母亲的情绪都十分低落,都会发出一些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一天晚上,母亲一如往常地为这位老人洗澡、入殓,很晚才回来。在和我们相待在一起时,她同样感慨了一声:“唉,看到这个样子,真是觉得人生其实没有多大意思啊——不管怎么样的人,最后都得走。”

  母亲的话,使我们再次深感到死亡的重压。

  当晚,我们沉沉入睡,第二天早上一起来,还能感到心灵上的一种巨大压抑。然而,当我再次看到母亲时,不得不震惊她的表情。她早早就已起来,正在为我们准备早饭。面对着一个个孩子,她满脸都是灿烂的欢笑。我真有点认为自己看错了眼:眼前这一个满脸欢笑的母亲,与昨晚那个感慨生死无常的母亲,怎么相差这么大呢?那一天,母亲都是一直欢笑着,似乎昨晚的那一幕,根本没有发生。

  我知道,即使有同样的老人去世,母亲也会主动为他们服务,也会有同样伤感的感慨。

  我更知道,当干完这一切之后,母亲还会快快乐乐地生活,以她的欢笑,去面对生活的一切。

  我进一步的想:我们有多少人,整天在躲避着死亡,怎么可能像母亲那样,不只一次地与死去的人那样相对。

  因为只要相对,就会害怕死亡的威胁。对死亡的恐惧,就有可能主宰心灵。

  母亲并不是神,她也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人。在她与一个个死人相对的时候,她怎么会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呢?但是,母亲勇敢地一次一次面对着恐惧,终于战胜了恐惧。

  最平凡不过的母亲,以她的亲身示范,给我树立了一个最不平凡的人生感悟:热爱生,但绝不畏死!

  父亲教我不畏惧生。

  母亲教我不畏惧死。

  于是,让我们掌握这样一些生命智慧理念:

  一.热爱生,但绝不畏死

  古往今来,千万人有千万人不同的生活,但不管怎样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生死。在如何面对死亡,并战胜死亡恐惧方面,优秀的人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真正早日面对死亡,不仅会发现死亡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可怕,而且,当他们从对死亡的恐惧心态中解脱出来,就会从此产生生命的新机。

  二.接受死亡的现实,反倒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人害怕死亡,却无法阻挡它的到来。不面对死亡,并不意味着死亡不会发生。其实,只要勇于接受,反倒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三.逼迫自己多次面对,就会觉得死亡并没那样可怕

  死亡和解脱的修行难,关键就难在人们甚至都不愿正眼注视他。正如一位西藏大师所言:我们越拖延对死亡的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阴影就会萦绕脑际。我们越想逃避那种恐惧,它就会变得越可怕。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有避苦趋乐的天性。因此,对于能够唤起使他痛苦的东西,总是想不去面对。但是,许多问题,越是不去面对,在下意识中对人的伤害反倒越深。

  因此,不如干脆站着不动,多花点时间,多拿点勇气去面对它。面对它的次数多了,它给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就少了。

  四.辩证地看待生死

  有死才有生,这是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我们之所以具有生命,正是由于有以往生命的消失。新陈代谢,自然规律。既然这样,我们对轮到自己告别世界的命运,又何怨之有呢?

  必须辩证来看待生死。西方一位哲人曾经写过这样一句名言:“上帝会嫉妒人,因为人都会死,而他想死都死不了。”

  一个人,即使他再伟大、再有本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拥有的这一生过好。当自己必须离开这个世界时,就带着欣慰的微笑,无怨无悔地离开。

  生命就像一个大舞台,当我们登场时,就尽量将角色演好。当到了我们演出结束时,就该高高兴兴地走下舞台,让新的演员登场。

  不好好活,活再久也是行尸走肉。真正好好地活,一辈子就已足够!

  五.在宇宙的范围内来看生死

  人之害怕死亡,往往是由于自我意识过强。看不到其实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来自宇宙,最终你还要归于宇宙。你的回归,也不过是回复你的根本。想到你的死亡,不过也是一种类似“回家”的历程,自然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让我们从一则禅宗故事中得到启示吧——

  在大海里,有一朵小浪花,十分苦恼地对大浪花说:“你这么雄壮,而我这样弱小,你真幸福,我多不幸啊!”

  大浪花回答说:“你这样说,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本质。知道你的根本是什么吗?”

  “那么,我的根本是什么呢?”

  “你就是水啊!”

  小浪花一听,再也不痛苦了,于是高高兴兴地体验作为小浪花的一刻。

  六.适当的心灵转换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如认识到在死亡时,意识与死亡的不相关性,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以这种方式来战胜死亡恐惧:

  “当我们存在时,没有死亡;当有死亡时,我们已不存在。”

  七.为心爱者奉献

  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而且还要为自己心爱的人活着。甚至为心爱的人活着的重要性,还要远远高于自己。于是,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地,为自己心爱的人奉献自己的生命。死并不那么可怕,只要死得有价值。

  八.从事某一“不朽”事业

  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当生命结束时,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还在继续发展,乃至是一种伟大而不朽的事业,这就有理由没有遗憾地离开。这是许多志士仁人战胜死亡恐惧最通常的方式之一。

  九.从榜样处吸取力量

  死亡并不只是落在我们身上,在我们之前,就有许多人经历过生死。其中有些人,当生命的极限时刻到来时,非常坦然而平静。想想他们为我们树立的榜样,自然能够增加我们面对死亡的勇气。

  如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因为自由发表思想,被判死刑。他一点也不恐惧,从容就义。他十分平静地喝下毒药。在临死之前,他想起欠了某人一只鸡没有还,赶快打起精神,叮嘱弟子记得还,然后心无挂碍地死去。这种大无畏的风范,不正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十.去掉高人一头的自大感

  面对死亡,别把自己看得高过他人。高过他人的自大感,最会给人带来面对死亡的困扰。这种人要找到战胜死亡的勇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从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彻底去除自己高人一头的念头,让自己向“一般”的人学习,像“一般”的人那样去思考,到最后把自己变为真正的“一般”。

  十一.接受最坏情况,反倒有可能击退死神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人得了病,本来心灵上没有什么负担,但是由于有人告诉他是得了一种重病,便给他巨大的心理打击,于是他很快消沉衰退,乃至死亡。与此相反,有的人即使遇到最残酷的情况,由于他们勇于面对,勇于挑战,结果战胜了命运。不仅在之后的人生岁月中过得灿烂辉煌,而且反倒击退了死神的威胁。

  如英国科学家霍金。21岁时患上重病,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2年半。他却想:命运最坏也不过如此,在这2年半内,我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结果不仅写出《时间简史》等享誉全世界的科学著作,而且过了许多年还活在世界上!

  我们无法避免死亡,但是,在蔑视死亡并与死亡搏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而且还能创造生命的真正意义!

第十九章 达者的生命境界

古印度有个故事,说佛驼为了消除人间的痛苦,就从人间选了一百个自认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各自的痛苦写在纸上,然后,佛驼说:"把你们手里的纸条互相交换一下"这一百个人交换过手里的痛苦后,纷纷传出惊讶的叫声,又都争着去别人手里抢回自己原来的痛苦. 

一個身體殘疾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有一天,他在醫院裡碰到一個身患絕症的人,而且癌症已經到了晚期。一想到死,這個殘疾人嚇出一身冷汗。這時他才感覺到,雖然自己肢體殘疾,但照樣可以活著。每天都能享受燦爛的陽光,欣賞美麗的景色。還有那麼多的親情、友情和同情,給自己帶來了不盡的快樂。

一個身患絕症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為此,他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飯也不想吃,話也不願說。難道剛剛五十歲,就這樣告別人生嗎?後來,他發現得他這種病的,還有很多是三十歲和二十歲的人。再想想在事故中喪生的年輕人,頓時覺得,即便自己馬上走了,也沒有遺憾,因為已經充分享受了生活。

一個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一個老頭走過來對他說:「挖掉你一個眼睛,給你一萬元,你幹嗎?」年輕人一愣,立即回答:「不幹!」「砍掉你一個胳膊,給你十萬元,你幹嗎?」「不幹!」「鋸斷你雙腿,給你五十萬元,你幹嗎?」「不幹!」「讓你現在死去,給你一百萬元,你幹嗎?」「不幹!堅決不幹!」老頭說:「你已經是個『百萬富翁』了,為什麼還說自己一無所有?」年輕人醒悟了,馬上信心百倍地去尋找新工作。

一個剛剛失戀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外出散心時,在一個村旁遇到一個看魚塘的老漢。老漢說:「我今年六十歲了,最大的痛苦,就是至今沒有討到老婆。像我這樣的老光棍,我們村裡還有二十多個。我的條件並不高,只要是女人就行。可是至今,沒有一個人願意嫁給我。看來,我這一生,是注定要在孤獨中度過了。」

一個連續十年職務沒有升遷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一起大學畢業的同學,一塊參加工作的同事,很多都已提升到縣處級。而他,卻仍是機關裡的一般幹部。吃飯沒有酒,出入沒有車。同學聚會的時候,因為職務最低,只能坐在最下席。但當金融海嘯到來的時候,他才發現,還有很多沒有工作的人,夢寐以求的就是到機關當公務員。

一個大學畢業幾年仍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可是他並不知道,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人,比他不知要痛苦多少倍。他們或者在農村種地,或者在工地幹活,能在工廠裡當個操作工,就心滿意足了。

成功之上還有成功,痛苦之下還有痛苦。到任何時候,都不要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而且,生命中的每一種痛苦,都是成長的代價和成功的成本。

 每人都有自己的痛苦,那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人生观等等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痛苦都不一样.而且当别人的痛苦比你的更

,更大时,想比之下你的那点痛苦就显的很微小了,只是以前为什么没意识到呢?你总是睁着眼睛羡慕别人呢?

 人往往会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那就是容易站在自己正在遭受磨难的立场上去揣想别人,总觉得

别人比自己过得消遥,幸福,而自己却是世界上最晦气,最不幸的人."上帝散布给人间苦难和阳光一样的均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活的容易,更没有一个人整日为鲜花和掌声所环绕,你所看到别人脸上的欢笑,只是一种表象,谁又能体会和理解别人背后的痛苦呢?

因此不要在抱怨命运的不济了,安于自己所处的境地,然后去努力去抗争,让时间慢慢地将心中

的痛苦化解,这是每个人所应该也必须做的.

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那就是往往站在自己正在遭受磨难的立场上去猜想别人,觉的别人都

比自己过的逍遥,幸福,相比之下,自己则成了世上最倒霉最不幸的人了。下面有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很久以前上帝为了消除人间的疾苦,就从人间选了100个自认为最痛苦的人,上帝让他们把各自的痛苦都写在纸条上。等大家都写完以后,上帝说:“现在把你们手里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这一百个人同时交换了自己的痛苦后,纷纷发出惊叹,然后又争着去别人手里抢回了自己的痛苦。
    
这其中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人生观等等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痛苦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别人的痛苦比自己更大更多,相比之下,你的那点痛苦就显得横渺小了。只是你以前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为什么要老瞪着眼睛羡慕别人呢?
    
人不同于动物,人很善于伪装和粉饰,包括粉饰自己的痛苦和忧伤。我们在交往中要顾及别人的感受,更要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才将自己身上最绚烂的一面展现出来,而把最深切的痛苦留给自己去品尝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活得容易,更没有一个人整日为了鲜花和掌声所环绕,你所看到别人脸上的欢笑,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是遮掩在漂亮外衣之下的一种无奈而又不得已的假象!
     大家知道了这一点就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了。安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努力着,抗争着,让时间去慢慢地将心中的痛苦化解,才是你现在应该去做得。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双眼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双手能抓到问题的根本,处理问题得心应手;在别人认为无法处理的阻力处,他们总能够巧妙地化解和躲过;当别人将那些看得很重要的东西牢牢紧握时,他们却可以在瞬间放弃,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的放弃,是真正的睿智。

  他们永远乐观、旷达,生命于他们从来就不是负担,而是仿佛置身于天堂。当生命结束之时,他们绝无悲凄留恋之感。

  这与其说他们是一种十分健康的生命状态,毋宁说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我们来看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关于和尚的:

  坦山和尚和另外一个和尚走到一条河边。一阵大雨将桥冲走了,只能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

  于是,坦山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

  他和另外那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那个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便对他说:

  “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背那妇人过河呢?”

  坦山和尚淡淡地回答:“啊,你说的是她呀。我在好几里路之前就把她放下来了,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吗?”

  下面这个故事,是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

  爱因斯坦一向衣着随便。一次,他穿着一件破大衣在街上走,一位朋友见了,十分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不换件新大衣?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反正这里没人认识我,换不换新大衣有什么关系?”

  几年后,爱因斯坦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位朋友又在街上碰到了他,发现他还是穿着那件破大衣,于是说:“您怎么还穿着这件大衣,这跟您的身份太不相符了吧?”

  爱因斯坦说:“用不着,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了。”

  这两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种与常人大不一样的生命境界,不妨将他们称为“达者的生命境界”,对于在当今社会因为盲目竞争导致痛苦的人来说,他们有着很直接的指导意义。

  于是,让我们掌握这样一些生命智慧理念:

  一.东方智慧的精华二.达者就是一边进取,一边去粘解缚,从而得到人生的整体丰盈,获得潜能最大实现的人。从最完整的意义上来讲,达者应该包括如下三方面:

  (一)对生命根本大道的通达

  他们知道生命的珍贵,也懂得生命的局限,因此在生活中,时刻把握根本,不至于被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束缚住,更不会破坏自己生命的根本。

  (二)“零阻力”的旷达

  生活在海阔天空的世界里,总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不管生活中和心灵中有什么阻力,都能够巧妙地化解。

  (三)内在潜能的达成

  由于他们能够积极而谨慎地让自己的内在长处与外在的优势实现最理想的结合,所以,其内在的潜能,就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达者东西方都有,但是从概念上而言,西方却无这样的概念,而在东方,这样的人却是智者的楷模。实际上,是东方人生智慧的精华。

  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四.

  首先必须明确:达者不是隐者,不是出家人,而是积极入世者。他们怀出世之想,做入世之事。而他们的入世,又有着一种心灵自由。

  正如禅宗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禅宗的关键特点是,在于入世时又保持自由心灵。即真正自由的心灵,并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而只有在滚滚红尘中经受住考验,才行。而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要你躲开充满矛盾与困惑的世界,也不是要你面对这一世界而没有任何情感,而是心上能够做主、能对心灵做主,并发挥大慈大悲的精神,普度有情。

  五.“解粘去缚”的自由心灵六.

  达者都有一颗“不粘”的心灵。所谓“粘”,就是心灵被动地屈服于对象,失去自主。尤其是对于名利等欲望,紧抓不放,过于执着,其结果是梅拉妮·贝提在《无所执泥》中所描述:“我们想要控制的东西,控制了我们的生命。”

  达者的特点之一,就是“解粘去缚”。它把心灵的自由和自主,看得比任何其他事都重要。不粘就是“放下”,但真正的不粘,是要将“放下”的念头也放下。这样才会有最彻底的心灵自由。

  七.自然之道,至高之道八.

  人人都希望真理在自己一边,但并不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站到真理那一边去。

  缺乏智慧的人,总是要世界围着自己转。然而,真正的达者,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意志与智慧,但一定是建立在符合自然之道的基础上。他们放弃僵硬的主观意志,来适应万物。这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着自然法则去行事,顺势而为。

  九.何处不是“最好”十.

  达者具有一种最积极的心态。所以,他们总能在他人忽略和轻视的地方,处处发现和发掘出“最好”来。他们认为人人都有最好的一面;处处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

  十一.山无常势,水无常形,善变者胜十二.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善于用水作战,曾经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经写过“水五则”:

  1.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2.经常探求自己方向的,是水。

  3.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4.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宽大度量的,是水。

  5.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雨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水的智慧”是一种很高超的智慧。固然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是:水没有一定的形态,但善于变化,最后能取得胜利。

  这个世界并没有阻力,只有不知道像水一样变化的人。

  十三.以柔克刚十四.

  弱与强是一对辩证关系,一般人只重视以力对力,结果往往吃力不讨好;而达者却会举重若轻,那就是以柔弱胜刚强。

  如魏征在朝廷上与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太宗拂袖而去,在后宫愤愤地自言自语道要杀掉他。长孙皇后听后立即向太宗叩首道贺:“我听说,明君之下才会有忠直的臣子。现在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是因为陛下贤明之故,我怎能不庆贺呢?”太宗一听,立即转怒为喜,对魏征进一步重用。

  八.因势利导

  与以柔克刚相类似的,是因势利导。它强调的是:要因外面的“势”,而采取各种“利”(利益、权利、好听的话等等)引导之。

  九.有贪就瞎,有挂碍就滞

  达者不是反对人追求,而是要人不贪;也不是反对什么事都不动心,而是不要人心有“挂碍”。因为有贪就瞎;有挂碍就滞。贪婪必然导致“我执”,一执着,就易导致心灵的“挂碍”和“滞”。

  我们要勇于抵挡诱惑,敢于放弃非分之利益,贪小失大,后果必然可悲。应该学习达者,他们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贪图,甚至对自己能得到的东西,有时也谨慎地推托。

  我们应戒除任何贪念。这些贪念不仅包括功名利禄。如果我们都做到这个守则的要求,就已经是相当高的境界了。

  十.告别“贴标签”的人生

  有不少人过的是所谓“贴标签”的人生。即凡事都有个百分之百的标准,违背一点都不行。而达者重视成功的本质高于形式,不为“标签”束缚。

  中国的儒家将这种状态称为“君子不器”,强调在许多情况下,要识大体,看根本。

  真正的达者,绝不当“标签”的奴隶!

  十一.上岸后,不要还紧抱木筏不放

  这个理念来自佛祖的一次讲道,大体意思是这样:

  一个人走到河边,没有桥,很难过河。后来,扎了一个木筏,顺利过河了。

  那么,上岸以后,对这个木筏该如何处理呢?

  难道因为自己利用它取得过成功,就应该继续扛着它前进吗?

  或者,因为它曾经对自己有帮助,由于情感的原因,舍不得放下吗?

  佛祖的质问十分引人深思:因为生活中,的确存在太多这种上岸后还背着木筏前行的人!许多本来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后来犯下许多错误,就是在于以过去的成功经验来继续指导以后的行为;而许多大企业之所以最终失败,就是因为事业到了巅峰以后,不再积极进取,而只是膜拜辉煌的过去!

  十二.活用“奥克姆剃刀”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著名典故——奥克姆剃刀。哲学家奥克姆针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十分不满,认为其只限于繁琐的概念演绎,却丢弃了问题的根本,故提出要用“剃刀”将不必要的东西大大除掉。

  其实,不仅思想需要这样的“剃刀”,生命更需要这样的“剃刀”。一个真正的达者,总是勇于去掉身上那些与生命根本无关的东西。

  十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呈现出一种十分潇洒的境界。从智慧的角度来借用这句诗,就会发现这是达者勇于告别的态度。

  丢弃拥有的东西是不容易的,但是一个真正的达者,应该保持一种对丧失的接受。学会对丧失的接受,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危机。同时,还特别有利于在不得不面对自己和亲人死亡时,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