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阳悟真篇原文:专栏作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8:24:30

我周围文学青年挺多的,有一个算一个,我也算一个。人总是要通过语言交流表达或者传达情感,谁不小心都会文学一把。文学是什么?依我看,凡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记录,都叫文学(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土摩托的科普、余秋雨的辩解以及众多网民的傻逼留言)。不过,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世俗的观点,文学也有高低贵贱,一般观点是,小说是最高级别的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需要花时间和功力把一个几句话讲明白的事情写成几十万字或上百万字,从辛苦的程度你都不得不敬重小说家。然后可能是戏剧、散文、诗歌……依次排列。那么,如果你想在文学领域获得认可,就一定要写小说,你写十本诗集、二十本散文集都不能正式成为作家。这就是很多人用毕生精力要憋出一部小说的原因。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变成小说家,退而求其次,还可以变成别的,反正靠写自谋生,皆可称之为作家,这其中门槛最低的,就是专栏作家。

一般的规律是这样,传播技术越发达,文字越不值钱。但是它的经济价值会越来越高。比如《论语》,几千字把好多道理都讲明白了,这主要是当事传播介质的局限,只能写在竹简子上,或者写在帛上(那时候也叫帛客)。所以那时候人说话都要尽可能言简意赅。什么叫“简单”,因为“简”的空间太小,一片只能让你写十个字,你得把好多事情说清楚,所以就必须简单。但是到了今天,《论语心得》就可以写好多好多,并且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与之成反比的是,它的价值也降低了。

那么,可以这样说,在今天,文字越是能卖钱,就越变得不值钱。因为文字的创作从“我要说”变成了“要我说”。再进一步讲,今天的文字大可不必去阅读,这种说法看上去比较极端。事实上是这样的,当你阅读报纸,除了张晓强和有关部门阅评组的工作人员之外,再没有什么人可以把报纸上所有内容都看完,人们都是选择性阅读。阅读时也是抱着浪费时间的心态,至于文字究竟给人带来什么,一转脸就忘了。阅读这如此,写作者亦然。大家都打成一个默认的默契——谁都不当真。

在今天,媒体大量的文字,除了消息新闻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职业或半职业作家写的专栏文字,这些文字都是在媒体“要我说”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作者与媒体之间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契约关系——用文字换钱花。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之间的竞争太厉害,当版面无限扩张,就需要大量的填充内容。那么,凡是会写字的人,并且貌似可以把文字写得有模有样的人,都可以变成专栏作家。

成为专栏作家的好处是:你可以有一部分固定收入,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你开心满足;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满足一种被认可心理,享受话语权带来的快感;你可以因此成为一个知名人士,因此获得的好处和机会比其他人要多一些,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专栏作家是什么呢?如果非要给专栏作家下一个定义,那么它是:一种以记录自己过去很恶心的人生经历的职业。

“要我说”是很可怕的,所以,成为专栏作家的坏处是:你总会面临才思枯竭的险境,但是那一点小恩小惠的诱惑让你不得不重新振作起来,让你不断抛出一些越来越恶心的文字。在你年老的时候,你也许会感慨,假如当年没有做专栏作家,你的人生几乎是完美的,但由于有那么一堆烂文字装订在历史的记录中,会时刻让你感到有些羞耻,上帝保佑,我孙子可千万别看到这些。另一个坏处是让成为专栏作家的人越来越忘乎所以,似乎什么都可以写进专栏,慢慢自己就真的以为什么都可以写了,什么都明白了。

成为专栏作家的规律是:最初这些人的状态是“我要说”,在非互联网时代,人们都是通过漫无目的广种薄收式的投稿,以求获得作品发表的机会,劳动效率相当低。媒体与作者之间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你就是小楼昨夜不管怎么下春雨,深巷明朝也不会卖杏花。就算是酒好的无比,站在路边叫卖也无人问津,更何况你长巷深深呢。因此,能中招的几率很低。那时候的媒体恰恰又没有竞争,千里马到处跑,却没有一个伯乐。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竞争的眼红时代,只要你稍有不慎,“我要说”刚露尖尖角,就有一堆蜻蜓扑上来。这是一个伯乐到处跑却没有一匹千里马的时代,你即便是头驴子也会被拉出来遛的。

最初你是觉得幸运的,像中六合彩一样,幸运怎么就这么容易落在我头上呢,你不止一次仰望星空吧。但后来你发现,你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原来你不知不觉身处驴群之中。当然,最终也都是以黔驴技穷告终。

专栏作家的心历路程一般是这样的,最开始有很多话要说,下笔如有神经病,创作激情高万丈,并且相当享受这个创作过程,尤其是从默默无闻到逐渐被认可,那种自我陶醉和满足的过程难以言表,出门看见一头猪都能想到一篇专栏文字。对,当激情的泉眼被捅开,一定会经历一个火山喷发的过程,这时候你就是用黄连素、泄停封都止不住。可是当你的才华毫无节制地滥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这个该死的媒体怎么总是定期让我写文章呢?那种先前的自由发挥逐渐演变成自由被挥发了,昨天还觉得天高凭鱼跃,海阔任鸟飞,怎么今天就觉得像笼中的小鸟一样可怜了?尤其是,当你变成专栏作家,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自己的每一个动作似乎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尤显得自己羽毛之珍贵,身段之优美。这时候已不是写专栏,而是T型台走秀,那种幻觉啊,真的好美。但也慢慢感受到一种不自在。与此同时,开始进入创作瓶颈期,别说出门看见一头猪,就是看见范冰冰也没感觉了。

在经历一番镇痛、迷茫、挣扎和痛苦的心历路程之后,你终于明白,所谓专栏作家,无非是帮助媒体给他们提供一些无聊的文字而已,自己根本不用扮演得那么高尚,只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机器的角色上,定期向媒体提供一些连自己都反胃的文字,就OK了。这是一种层次的提高,由“我要说”转变成“要我说”。这一方面是人在把握话语权之后,有一种陶醉感,权力是最好的春药,相当的享受,怎能轻易放弃呢。同时还能有点小钱进账,尤其是专栏的稿费跟捡来的一样,再有就是名声上的满足感……凡此种种,即便你已到了才华横竖都溢不出来的境地,也要硬着头皮和包皮坚持下去。

更主要的是,由于在写专栏的过程中,你慢慢掌握了写作技巧,比如明白了读者、编辑需要什么,写作可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这次下笔如有神经病跟上次不一样了,这次是真的神经病了。经历了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过程,你不会认为使自己真的不行了,而是认为自己真的会写专栏了,这时候已经不在乎文章的质量,反而你会安慰自己,觉得自己升华了。虽然每次写的时候会有大便干燥的感觉,就是拿巴豆催也挺费劲,但你坚信,专栏就像A罩杯的乳沟,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收成好的时候,还会有出版社出本书。

当经验变成了主导,感觉的东西就慢慢退化,写出的文字看似严谨、老道,但是缺少了真正该有的东西。不过这不重要,得失比谁都会换算,得大于失,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经常会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文字,这就是为什么专栏作家写的文字越来越无聊的原因。

有一天,我在书店翻看一些专栏作家的书,才发现,其实,不过是一些文学青年而已。那些书或重或轻,读起来却都是轻飘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