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登录界面全屏:九华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59:26

仙城佛国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享盛名。

  九华山在青阳县西南境,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九华山在古代叫九子山,因唐代诗仙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改名九华山。李白对九华山“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赞美诗句,更使得九华山名扬千古。唐代开元末年,新罗僧人金乔觉航海来九华,在这里苦修了10年后圆寂,被僧徒们尊为地藏菩萨化身,并建起肉身塔供奉。从那时起,九华山成为闻名天下的地藏五道场。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大江以南,山之峭拔而秀丽者莫如九华。”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王峰。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翠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姿。

  “观音慈航”、“仙人击鼓”、“大鹏听经”“金龟朝北斗”、“犀牛望月”、“雄鸡叫天门”等巧石更是神工鬼爷。山间秀溪萦环,银瀑飞泻,景色迷人。优美传奇的“舒潭印月”和“九子泉声”更富山水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风光秀丽的九华山由于历代僧道的开发,保存了灿烂的宗教文化,享有“仙城佛园”之称。这里僧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日盛。明清两代是九华山佛教隆盛时期,当时仓山寺庙有150余座。这里的寺庙颇有特色,金碧辉煌的梵宫玉宇和玲珑别致的茅篷精舍,或雄踞峰崖陡壁上,或散布山谷丛林之间。九华山的佛寺建筑类型大体有宫殿、民居、组合式三种。尤其是民居式佛寺,在建筑工艺上吸收了皖南名居的特点,在中国佛寺建筑中独树一帜。九华山的佛寺殿堂可以说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历史的艺术馆和博物馆。
 九华寺庙 ·九华寺庙溯源·

  唐以前九华山是道教活动的山林。唐代中后期佛教入九华后,与道教斗争而最终合流。新罗国国王近族金乔觉渡海来华,上了九华山后,虔诚苦修,影响渐大,时称“洞僧”,贞元年间圆寂,寿99。三年后开函时“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遂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降世的化身,称他为金地藏。据佛经介绍,地藏菩萨是释迦即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众生赖以救苦的大悲菩萨,其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佛家称为大愿菩萨。九华山自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后,便大规模兴建寺庙,僧尼日众。历经宋、元、明、清,日益兴旺。鼎盛时期,佛寺达300多座,僧尼4000余人,人称“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所以又有“仙城佛国”之誉。今天,九华山还有古寺78座,佛像1500余尊。百岁宫内供有无瑕禅师的肉身坐像,国内独一无二。

  九华山寺庙建筑颇具匠心,概括为“山拟人化,人拟神化”。如果将九华山看作一顶天立地的神仙,那么天台为头,东为背,西为面,化城为腹,五溪为足。在局部布局上又依托山势,一破我国寺庙建筑庄严雄伟、轴线对称的传统做法,而是在山崖、陡壁、峰峦、丛林之中,在溪潭、沟壑、流泉之旁,因地制宜,大胆而精心地安排庙字,使之外形为白墙灰瓦似山居民舍,而内部结构复杂多变。大小寺庙从山脚下的五溪开始,到九华街形成中心,再过闵园,修上天台最高处。具有代表性的庙宇有甘露寺、祗园寺、化城寺、旃檀林、上禅堂、肉身宝殿、百岁宫、闵园尼庵群、观音峰、古拜经台、天台寺。

  ·甘露寺·

  甘露寺是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位于二圣殿至九华街途中,寺庙前后两殿布置在两个台基上。进入大石门,要从山门的侧门出外,转向上坡数十级踏阶,再从侧面进入大殿。这样,入寺者经过了从室内到室外再室内,一暗一明,一低一高,增加了建筑奇妙气氛。甘露寺是九华四大丛林之一。

  ·祗园寺·

  也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是唯一的一座宫殿式建筑。祗园,佛经说是印度的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在祗园宣扬佛教20余年。九华山祗园寺就是取这个故事而得名的。寺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它依山就势,层层迭迭,金碧辉煌。它包括大雄宝殿、方丈寮、退居寮、衣钵寮、光明讲堂等上百间房屋。它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山门、二门配殿、察房都不规则,依地形而变,突出正殿雄伟的效果。大雄宝殿中央为西方三圣——释迦、弥陀、药师、两旁是十八罗汉。佛像背后为海岛图,观音居中,众像千姿百态,塑的是观音斗鳌鱼的佛教故事。

  ·化城寺·

  坐落在芙蓉山下的九华街。古人说:“九华山独于此处开平,四山环绕如城。”九华街青山环抱,中间平缓,有溪,有田,有街,民房与禅院相错落。化城寺是九华开山寺,是九华的“总丛林”。“化城”源出《法华经》,传说一次如来和弟子下山布道,路途艰险,饥渴难忍,弟子不愿继续前行。佛祖用手一指说:前边就是城池,前去化斋吧。化城寺又说是因此佛教故事得名。寺内有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藏有明代的涅槃经6777卷,大殿藻井的“九龙盘珠”是古代木雕工艺的精品。门前有一莲池,名叫月牙池,又名放生池,池中有鱼和寿龟。

  ·旃檀林·

  在小琵琶峰下,与化城寺相对,建于清代。寺内楼阁相接,内室曲折迂回,大雄宝殿的斗拱和窗棂刻着许多佛经里的神话故事。旃檀林是九华山名寺之一,大规模佛事活动都在此进行,香客也乐意在寺内食斋守夜。

  ·肉身宝殿·

  又叫肉身塔,建于唐代。是在金地藏的墓地上构筑的一座塔形庙宇。地藏王的塑像端坐在殿内的木质黄金塔内,金光灿灿。宝殿用白玉石铺地,四周环绕精美的石柱和木刻画廊。塔顶,也就是殿顶铺着古代的铁瓦。塔顶正门上悬地藏王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百岁宫·

  又叫护国万年寺。坐落在东崖顶峰的悬崖峭壁间,是一座指天拔地、凌空高耸的走马通楼式宏大建筑群。明代万历年间,僧人无瑕在此结茅而居,吃野果为生,用舌血调和金粉,历时28年,抄写了《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活到126岁坐化,时人称“百岁公”,建庙纪念。万历皇帝封他为“应身菩萨”。僧徒们将无瑕真身涂金供奉。涂金的无瑕真身和抄写的“血经”保存完好。进过百岁宫的人,看了无瑕真身,都有神秘的感觉。

  ·闵园尼庵·

  闵园的第一个庵堂便是接引庵,是清代建筑,门外整日溪水轰鸣,与庵堂的静雅形成强烈的映衬。凤凰松旁的九华莲社是尼姑们集中做佛事的场所。附近有海会寺和胜 精舍。海会寺是楼阁式尼庵,经声、佛号从竹丛中飘出,别有一番幽境。过九华莲社至天台路旁,有“华严洞”,进院仰望有

  “坐井观天”之感。洞前筑墙成屋,进门是古洞,洞殿相依,如世外桃园。

  ·古拜经台·

  矗立在老鹰爬壁峰的峭壁下,相传是金地藏拜经的地方,至今留有他拜经时的脚印。拜经台是一狭长的建筑,供大雄、地藏佛像。寺外近有“大鹏听经石”,后有蜡烛峰,造成登天台的肃穆而浓郁的佛教气氛。

  ·天台寺·

  又叫地藏禅林,矗立在天台峰的悬崖峭壁上,是五层走马通楼式建筑群。明代建寺,有万佛楼、圆拱形客门。万佛楼除供几尊大佛外,梁上悬满一个个木雕小佛像,据说有1万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寺外西侧龙珠峰“捧日亭”供有金地藏铜像,万佛楼门对古拜经台,门槛下是万丈深渊,香炉峰、蜡烛峰、钟峰、鼓峰均伏于脚下,给人以至高无上超然物外之感。  九华十三景        ·五溪山色·

  五溪就是九溪、缥溪、舒溪、双溪和濂溪。五溪在六泉口汇合,为上山必经之路。这里遥望九华,只见峰峦迭翠,山色凝秀,轻烟袅袅,薄雾轻飘。江南之山莫秀于九华,而九华之胜始于五溪。

  ·桃岩瀑布·

  是九华山第一瀑,悬挂桃岩上,长数十丈长。直泻而下的流水跌落在巨石之上,如飞彩喷玉。

  ·舒潭印月·

  舒潭又名舒姑泉,在翠盖峰下,传说是舒姑化鲤之处。这里一股清泉从岩缝中流出。溪涧分为三潭,潭水碧透,在月夜,一月印水,三潭皆明。

  ·东岩晏坐·

  在九华街东峰绝顶上,相传金地藏当年在岩上打坐。这是一块船形巨石,有明代王阳明题写的“云舫”二字,所以又叫“云舫岩”。在此晏坐观景,只见峰外有峰,天外有天,宇宙无极。

  ·平冈积雪·

  与东岩相望的是平田冈。九华群峰大多是悬崖峭壁,唯有此处平坦。冈顶南端有一座“小天台”庙,临台眺望,沃野千里。寒冬,冈上白雪皑皑,松披银装,古刹隐约在漫天风雪中,与附近不能积雪的悬崖峻岭形成对照。

  ·化城晚钟·

  化城寺内有口大钟,重两千余斤,高一丈多,铸工精美,音质悠扬洪亮。每当红日西坠,白云归岫,洪钟高扬,响彻九华,为仙城佛国增添了浓郁的宗教色彩。

  ·莲峰云海·

  九华山东北缘的上莲花、中莲化、下莲花三峰统称莲花峰。它坐落于群山之外,云雾飘来把山峰遮去一半。有时变成轻盈薄纱,把山峰罩得似隐似现;有时又像汹涌波涛把山峰吞没,变成云的海洋。

  ·九子泉声·

  是九华山有声有色、能耳闻目睹的名景。在小天柱东边的九子岩下,一道白练裂为七条,飞泻千尺,声震山谷,如同七匹银色的锦缎飘落在岩谷之中。

  ·无柱仙踪·

  天柱峰在九华山后山,如柱倚天。在此峰俯视四周,但见绝壁矗立。五老、列仙、落帽诸峰千姿百态,百丈瀑、三游洞、十丈洞、花窗石、加冠石等,更是意趣横生。

  ·天台晓日·

  天台峰位于九华山隆起的中心,峰顶巨岩犹如巨龙横卧,人称“青龙石”。

  “龙尾”直抵十王峰,“龙颈”上建有天台寺,好像“十王朝地藏”。“龙头”上有“捧日亭”,亭旁是观日台。当朝阳射出万道金光,如有云海,远山似波涛中的仙舟,时沉时浮,刹那间,一只肉色的火球迸出云端,顿时天空五彩缤纷,峰峦尽染。

  ·九华竹海·

  黄山松,九华竹。九华山的竹因长在佛国,别有一番仙风佛骨。九华竹海以阂园为中心,随山势起伏连片成“海”。山风起处,竹海泛起绿波,松声竹韵,溪唱泉鸣。登得九华山来,盘山而上,托浮你的是葱浓的竹海。

  ·九华佛光·

  九华佛光常发生在天台,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照时,人的对面如有密云或浓雾,而背后是晴空,人前的云幕上会出现七色光环。当人立峰顶的位置与光环、阳光同一线时,光环中会映出人的虚像,人动像动,人静像静。佛光的出现向为吉兆,九华山是佛教圣地,更加重了神秘的色彩。金地藏圆寂后,他肉身上空出现佛光。

  ·太白书堂·

  唐代大诗人李白天宝十三年冬,与友人聚会九华山西麓,远眺松雪,九华峰如莲,即兴赋诗,从此,“灵山开九华”的佳句与山名同辉。第二年,李白舟行秋浦江面,遥望九华秀色,又道出“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佳句。历代 《九华山志》记载了李白曾一度卜居于九华山东崖的龙女泉侧。后人在这里建起了太白书堂。

  九华宗教习俗

  ·地藏法会·

  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 (月小二十九日),是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唐时九华山新罗僧金乔觉也于这天成道。每年,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这一天举行“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七天,从农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 (团)”等朝山进香。每年这一时期的香客数干人,其中有许多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会期,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的飘幡。

  ·九华庙会·

  九华山地藏道场也有庙会传统,每年或每隔几年的佛诞节 (夏历四月初八)、自恣日 (七月十五)、地藏诞日(七月三十)都举行“浴佛法会”、

  “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骘大会”。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的人很多。他们涌上九华,进香、拜塔、守塔、朝拜天台。朝山信徒历来以两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居多,也有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港澳的佛教界人士。大型佛事活动与大规模的集市贸易融于一山。1985年地藏菩萨诞日举行“南无地藏王菩萨火愿法会”,祗园寺方丈升座,祗园寺佛像开光,1000多名僧尼和居士求戒,成千信徒坐守地藏塔。为期35天,来山香客5万人,加上旅游观光经商的共15万人。

  ·百子会·

  为朝拜地藏菩萨道场,外地香客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种会 (团),虔心斋食,然后挑着香担,举旗敲锣鱼贯而行,结伴入山,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叫“百子会”。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蒴”,其余人接诵“阿弥陀佛”。凡是朝山之众均身着灰布青裤或围一黄色胸兜,上印“朝山进香”四字。一路上香客还给穷苦残疾人施舍钱物。他们白日徒步登山,沿途遇寺庙即烧香拜佛,入夜后除投宿外,都聚向肉身宝殿守地藏塔,携衣巾请盖“地藏利生宝印”。每逢地藏菩萨诞期,僧众和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百子会人数不严格,二三十人也可称“小百子会”,超过200人称“双百子会”。各地还有类似的会团,如“万胜老会”、“香川胜会”、“同人老会”等朝山进香。百子会安徽以庐江、无为、宣城、广德等地农民较多,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善男信女组织百子会朝山。

  ·观音会·

  每逢观音诞日 (夏历二月十九)、成道日(六月十九)、出家日(九月十九),村妇们便相邀到九华寺庙烧香拜观音,祈求母子平安。做观音会的妇女或三五成群,或邀集“八大姐妹”、“十大姐妹”。她们平时就互相来往,逢观音会的日子,全部穿戴整齐,带着香烛纸码到肉身塔拜佛求签。有时集队成群上天台峰上院烧香求佛,像过节一样,几十里山路上全是妇女。

  ·荤年和斋年·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佛祖是以慈悲清静为真传衣钵。于是九华一带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但清代到民国年间,九华街迁来一些经商的人家,再加上杂居的山民,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情况,渐渐习以为常。所以,九华春节,有先过荤年,再过斋 (素)年的习俗。荤年是农历二十八日,商户和山民合家荤食。之后用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到了腊月三十 (小月二十九),商民和山民做素菜过正年。他们吃过素斋,就去烧香拜祭祖宗,一直素食到新年正月初三。

  ·土地会·

  属于道教的习俗,每逢春秋两季,一班农民到自家附近的土地庙上供,祈求一年人寿年丰。一般八户人家为一股。土地会前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吃面食。有趣的是,他们用面粉做成一个猪头,配一个大猪槽,还在做好的耙果上用竹筷戳许多印子,说是猪脚印。土地会那天,参会者带着花炉香烛纸码,捧着猪头、公鸡、鲤鱼的“三牲盘子”到土地庙烧香。

  ·盖印和求签·

  九华山自从开辟为地藏道场以来,珍藏了“地藏利生宝印”,传说是唐代肃宗皇帝命令工匠铸成。印象征吉祥如意。香客朝山进香也求印。大多是子女为父母和祖父母进香,带上色头和飞裙、手帕、毛巾、香袋,在肉身殿、化城寺和天台寺盖“地藏利生宝印”和“地藏右印”,消灾延寿,超度亡灵。九华山俗民有求签的习俗,肉身殿备36支签文以应十方香客。签文是诗句,可供求家宅、求婚姻、求财求寿、求子女等。百岁宫有“应身菩萨”,准备有各种药签,求签眼药的香客很多。 九华三宝和天竺筷         “九华有三宝,娃娃鱼、金钱树、叮当鸟。”这是九华山一带的俗语。

  “娃娃鱼”,神态像婴儿,俗名“水鼠”、“四脚鱼”。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治疗呆痴。而“金钱树”学名叫“青钱柳”。九华山甘露寺到中闵园共有12棵。秋天,金黄的树叶像一枚枚铜钱,随风吹落,游人拣其作为纪念。传说它是李白在九华山沽酒时,系在枝头上的铜钱落地变的,所以这种树叶又叫“太白钱”。“叮当鸟”又叫“捣药鸟”。这种鸟在春夏之夜,在深山密林中发出“克叮当”、“克叮当!”的声音,像神仙正在捣药不止。这种鸟羽毛丰艳,像金雀。

  天竺筷是用九华山特有的南天竹、观音竹和毛竹为原料,经2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每逢盛夏,来自南洋和全国各地的香客、商人,纷纷“朝九华”,拜地藏。下山时,山民茶农把天竺筷摆在道路两旁,宣传它是产在佛地,种是仙根,吸有福水,用此筷吃饭,可以消灾灭病,造福迎祥。于是,香客游人争着购买,或作为纪念,或赠送亲友。天竺筷远销南洋群岛,被当地菜馆采用,随之名声大震。 九华民间风情         ·吃荤有暗号·

  九华山原来有只食素不吃荤的习俗。九华街虽餐馆不少,但只供素餐,不供荤菜。后来商户、香客游人增多,荤腥也带到了九华。民国初年,一位客户在九华街偏僻地方开了一家荤菜馆,一些人偷偷溜去,凭暗号点荤菜。猪肉叫“柴禾子”,鱼叫“摆尾子”,鸡蛋叫“萝卜”,猪油叫“棉絮”,鸡叫“稻食子”,鸭叫“飘水子”,鹅叫“高颈子”等。这些暗号人们心领神会,说只是瞒着“地藏菩萨”。

  ·拜地藏·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僧人和老百姓都奉地藏为“神灵”,所以有拜地藏的习俗。除了寺庙每天上殿做功课外,九华街的居民每月初一、十五也用素菜为地藏斋供,每年正月初一,村民先到肉身宝殿向地藏菩萨拜年后,才能互相拜年。正月舞龙灯也先要向地藏朝圣,再舞村民。婚丧要到地藏菩萨面前“许愿”和超度。

  ·九华素菜·

  九华山素菜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民国年间九华街第一家素茶馆杜福顺菜馆开业。九华素菜的原料取当地产的竹笋、百合、黄精、石耳、木耳、黄花菜、地心菜、马兰头、豆苗、蕨菜等山珍。再配上冻粉、豆腐、面筋、素油。凡是荤菜品种,素菜也一应俱有,如素鸡、素香肠等。素菜又分为清妙、清炖、火煨、果杂四类。不加作料调色调味,以清淡为本色,青丝绿叶,天然野味,久食不腻。名菜有“九华三耳”、“天台双冬”、素鸡翅、素海参、素全鸡全鸭、素凤腿等。   九华传说         ·应身碗·

  九华山常见一种蓝花瓷碗,上有“九华山百岁宫”字样,老百姓叫它“应身碗”,用此碗可以“逢凶化吉”、“长命百岁”。

  相传明末清初的一天,江西景德镇来了一位矮瘦的和尚,在瓷器店门前连敲三天木鱼不说一句话。瓷店老板问和尚是为什么。和尚说:“贫僧乃九华山百岁宫化缘僧,求贵地烧制一碗,以渡众生。”随着拿起一支笔,在一个碗坯上画一道蓝色花纹,写上“九华山百岁宫”6个字。

  店老板认为烧一个碗不算什么,就将这只碗坯装了窑。谁知开窑那天,全窑都是蓝色花纹和“九华山百岁宫”字样的瓷碗。老板傻了眼,心想这样的碗卖给谁?干脆全部送到九华山找老和尚要钱。到了百岁宫,住持奇怪地说:“本庙从没有派人到贵地募碗呀!”店老板找了几天,才在楼下一个石洞里找到了到景德镇化缘的和尚。住持一看,店老板指的是无瑕和尚肉身,连忙向店主说:“恭贺施主与菩萨结缘。这是百岁宫的开寺和尚,圆寂后肉身不毁。今日施主得菩萨亲身募化,胜造七级浮屠。”店老板一听,也不说要碗钱了,表示愿献出一窑碗,供菩萨引渡众生。因为这碗是应身菩萨亲自募化的,所以大家叫它“应身碗”。这应身碗出自百岁宫,所以又叫“百岁碗”。到九华旅游,可买到此碗。

  ·金乔觉借地·

  唐代,新罗国有位皇族子弟金乔觉,生性善良仁厚,意志坚韧,24岁出家,带着一条叫“谛听”的白犬渡海来到中国。一天来到九华山下,遥观山色极美,最后找到了理想的端坐之地——神光岭。

  他上了神光岭,在一个石洞中苦心静修。再说,九华山闵园有一位阁老,名叫闵让和,人称闵公。九华山一带的田园、山林都是他家的。他常向僧人施斋,常来的有99位,缺1位就是整百。他希望“洞僧”金乔觉也来参加斋会。一年七月三十日夜,闵公又办斋会,僧人们向金乔觉转达了闵公的邀请。金乔觉对闵公说:“我本是外乡人,求贵地修行,只想借一袈裟之地足矣。”闵公说:“这有何难,这九华山的地都是我家的,你可以任意选定。”金乔觉听了,将身上披的袈裟一展,正巧刮起一阵旋风,一块袈裟形状的云遮住月光,罩住了九华山大大小小的山岭。闵公一见大喜,指着那块云说:这整个九华山都是你的了。从此金乔觉统管九华,老百姓称他“九华老爷”。后来闵公父子均拜金地藏为师,三人苦修了20年。20年后的七月三十日夜,金地藏王坐化。山僧们在神光岭修了一座塔形庙宇,供奉他的塑像,这就是闻名佛界的肉身宝殿。塑像左边又塑闵公的儿子道明和尚,右边塑的是闵公,三人前面塑得是金乔觉的神犬“谛听”。

  ·无瑕和尚写血经·

  百岁宫的洞室内供奉着无瑕和尚的真身佛像,保存着他生前用舌头血和金粉写的《华严经》,共81卷。

  这无瑕是河北宛平县人,24岁出家五台,曾上峨嵋山拜访名师,26岁到了九华山。无瑕走遍九华的山山岭岭,最后选定东崖峰顶的一个石洞修行。他长年采集山中的党参、黄精、野果,每日蒸晒三次,清晨吃一餐以饱终日。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他决心用全部心血来抄写佛经。于是,便以石板当桌,石块当凳,划破自己的舌头,用毛笔蘸血和金粉抄写《华严经》。不管是寒冬酷署,还是风雨霜雪,他总是起早歇晚不停地抄写。据说抄到 10年又9个月时,全身的心血几乎写干了,便昏倒在石洞里。幸亏洞中的泉水滴在他脸上嘴上,他才醒了过来。后来,他每天坚持吃一餐黄精、野果,写10张经文。一次,地火烧到洞门口,他沾湿全身,用身体堵住烟火入洞,保住了经书。最后,总共用了28年又20天,终于写完了九九八十一本。到了126岁的农历九月十四日上午,他写好了自传,放在自己左腿边,又将血写的经书整整齐齐地放在右侧,堵上洞门之后就坐化了。

  过了3年又9个月,明崇祯皇帝做了个梦,便命令兵部尚书到九华山敬香,随之在东崖发现了石洞,打开洞门,只见洞中静坐一位长老,仪表端庄;并发现了血写的经书。皇帝命令修建庙宇,并题了两块匾额,钦赐了两颗金印。封无瑕长老为应身菩萨,将他的真身涂金供在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