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蝴蝶花茶:漫谈“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成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2:46
 敬告,心理素质不好的朋友,本文不要看下去。因为本文除了有不成熟的《中国式营销》理论的分析,更有“自以为是”的心理学分析,甚至还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

    本文缘起上周(11月4日)郭梓林教授(科瑞集团副总裁,《思想统治企业》的作者,北大EMBA课程教师)讲座中的一个故事。郭教授曾经出版了一套书《歪着脖子说事儿》,我猜想郭教授是特别低调吧,结果起了这样一个书名,其实书中是一些管理哲言,但为了通俗易懂,配备了漫画。从这些来看,郭教授为了普及管理理念,用心良苦。郭教授说,为了出版这套书籍,还真为自己起了一个绰号“歪脖子”,起名的时候,脖子并不歪,但是几年以后,去医院一看,医生说他脖子歪。首先,郭教授心里还纳闷,莫非医生也看了他出版的书,后来觉得不太可能,毕竟他是医生。然而医生确实从“X光片”发现了郭教授脖子有点问题。郭教授当时对听众说,看来“不要给自己乱取名字”。

    他说这句话,我和其他听众一样都笑了起来,不过我自认为自己是会心一笑。因为我马上想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句话“相由心生”,回来以后更是浮想联翩。因为我在上课的时候跟学生说了“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我强调成事业者,更看重后半句“心态决定成败”(另一班说的是“信念决定成败”),“成事业者的一生都在在努力证明自己有没有成功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诸如此类的说话有很多,如反过来说的“思路决定出路,习惯决定命运”。这些话给人哲理,也给人启发,然而仔细一思考,却有点矛盾,因为二者来源于两种不同思维。“性格决定命运”、“ 习惯决定命运”更多地具有西方心理学的科学基础,而“心态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更多地具有东方文化的艺术特性。如果,悟性不够,两者同时都相信,并身体力行,可能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性格”一词显然更具有西方色彩,西方科学对“性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血型与性格”说,荣格的人格说,还有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说,到现在更有“九型人格”的研究与运用,有大名鼎鼎的MBTI测量模型。MBTI测量模型,主要从性格角度来测量自己是否适合做什么职业。据说世界上每年具有200多万人用MBTI自测,看自己是否适用哪个职业。笔者也参加了网络上的汉化版的测试,两次测出来适合当“教师”。从这点来看,似乎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笔者真要像郭教授一样还当企业家,似乎成性格上已经决定我会失败。但我上课对商学院的朋友说,虽然“性格确定命运”,但我更强调“心态决定成败”。

   “心态”或“心”更具有中国色彩,比如“心想事成”,比如“发善念、用心劲、尽人力,而顺天命”(海航陈峰董事长之言),比如“努力只能把事情做完、认真顶多把事情做对,用心才可能把事情做好”。这些话里,明显强调了“心”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

     笔者很崇尚中国式管理的观点,其实在当前,中国人要成功,不一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是时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凡事不问“喜不喜欢”,也不问“可不可能”,而是“应不应该”,坚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一个方向上持续积累,迟早会有结果。“喜不喜欢”、“可不可能”(性格决定命运理论的通俗之语),更多的是西方文化色彩,在西方,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在我国“更多的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喜欢的东西”并不等于“应该做的东西”。如果资源充分,在我国有少数幸运的人可以把“喜欢做的事”变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有的年轻人想当歌星,如果家里条件好,在这个商业社会,多包装多宣传,加上自己的努力,也会成功。但是,如果条件不好,就不要奢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吧,“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而不是理想的自由王国。同样,企业家也要少一点“可不可能”的西方可行性分析,因为可行性分析需要信息较充分,然而等到信息教充分的时候,可行性分析使清楚了,但此时决策也已经晚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的科学决策理论,并不能帮助企业家做决策,科学决策除了不能穷尽每个决策的机会成本以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决策的标准和权重是人为定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重大决策只能基于价值观,基于决策者的心。由此可以理解我国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为什么说“心想事成”,如海航董事长陈峰特别强调“用心”,如郭梓林副总裁强调“不要给自己乱起名字”!

    当然以上对“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的漫谈,还是较浅显的,并不深入。用计算机编程的术语来说,它顶多属于“面向过程的编程”,属于C语言分析,而后面的分析是属于“面向对象的编程,属于C++或JAVA语言分析。换言之,前面的漫谈是属于“应用层”的,而下面是属于“底层”的。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这两句话,含有两种文化,两种理性。“性格决定命运”基于西方文化,属于形式理性,而“心态决定成败”基于中国文化,属于实质理性。 

    1980年,霍夫斯泰德(Hofstede)对跨文化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维度(简单把“维度”理解为“方面”)来区分跨国文化。按照Hofstede(1980)的研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显著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感强”、“权力等级差距大”、“规避风险”的文化,这个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导向”、“权力等级差距较小”、“喜欢冒险”的文化有巨大差异。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中国文化是一种实质理性文化,这个和西方的形式理性文化不同。实质理性指的是根据某一清楚界定的立场判定目标和结果的价值(value of ends or results)。而形式理性强调的是一组方法和程序可计算性(Calculabilityof means and procedures)和“价值中立”,如西方科学、技术、法律、管理制度,其方法和程序的可计算性极高。

    由于霍夫斯泰德、马克斯韦伯,都是老外,他们思维是科学思维,如果没有学过相关理论的人,不一定理解他们说的东西,那么我们以《中国式营销》(詹志方,薛金福)中的中国式思维来谈中西文化的差异。用两个链条来表达:西方人看问题“分——定量——精确——科学——形式理性”,中国人看问题“合(和)——定性——模糊——哲学(艺术)——实质理性”。西方人的科学,首先得“分”,所以把问题分成一个个方面,如一头大象,分成“脚”、“身体”、“耳朵”、“鼻子”等,然后定量,“脚有四个”,“身体有两吨重”等,这样确实能做到或接近“精确”。“四个脚是精确的”,因为它属于数学世界的,数学有公理,所以可以“做到精确”,“身体有两吨重”却只能是“接近精确”,因为用科学的术语来说,任何测量都是有误差的,只是这样的误差较小而已。做到“分、定量、精确”后,实际上就是讲“西方的科学了”。然而以我们的观点来看,西方的科学是用形式来保证的,其实科学也并没有证明其自己的科学性,它是通过一套流程(方法)来保证的,科学大体是通过“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取得数据,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指出局限性”的流程来完成“科学性”的,而流程其本质就是一种“形式”,所以西方思维是一种形式理性。

    而中国人的思维,却有点不一样,我们是“合”起来看东西,“定性”的看,模糊、艺术的看。大象是什么,我们不分开(从一整体),只定性(是动物),模糊之中看,“观”出来结论“大象就是大象”。我们这种思维其实很深,但是受到西方科学思维的批评。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分开来感觉大象,得出的结论有“柱子(腿)、墙(身体)、扇子(耳朵)、钩子(鼻子)”等。而我们总体一“观”,虽然模糊,但是得出的是“象”。

   上面并不是说,中国思维一定优于西方思维,只是说,西方思维没有必要批评中国式思维。中国人并不用妄自菲薄,殊途同归!西方人讲“真理”,中国人讲“道”,真理是不能证真的,道是说不出来的。老子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据说折服了西方哲学界。 

    如果上面的东东,有点玄乎,我们用生活中的案例来看中西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吧。西方人吃西餐,各拿各的盘,各挑自己的菜,即使是情侣,也坐在长长的西餐桌两头,中间分离得可以拿望远镜来观看对方,这样的吃法,卫生、科学。吃完以后,还精确计量,AA制,两个人吃饭,一共200元,其中一个只付80,另一个120,因为另一个多吃了一个菜!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吃饭,我们圆桌、圆盘,圆盘里的菜,大家都来夹,一点都不卫生,但一直这样吃,并没有淘汰。两个人吃饭,一共200元,两个人都争着去买单,结果一个人手放在口袋里面拿不出来,另一个人很自然的拿出钱来了。当然下一次,是另外一个人手放在口袋里面拿不出来!用一句话说,“西方人脑袋是方的,中国人脑袋是圆的”(曾仕强) 

   由上可见,虽然我们承认“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但我们更要以“心态决定成败”,来身体力行,因为后面这句话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

 

(未完,待续)转载本文,请标明作者。

 

     詹志方 经济学硕士, 企业管理博士,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博士后。研究方向:商业模式、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服务过的组织有:长沙老百姓大药房,湖南省人民政府综合调研室,长沙市国家公务员培训中心、海南航空集团战略规划部、江西格力销售公司等。联系方式 13767029869;zhanzf@hotmail.com ,qq 56372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