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随机模型:医学博士为你剖析健康常识:健康流言终结者(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29:48


    仙人掌能防电脑辐射?钛项圈可以治颈椎病?煲电话粥会致癌?解酒药让人千杯不醉?运动会上瘾?不吃早餐对身体有害?我们的生活中总流传着一些关于健康的常识。这些常识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哪些是商家搞出来的噱头?哪些又是在口口相传中变形,被渐渐夸大的小常识?科学松鼠会成员、医学博士薄三郎运用专业知识,为你解读这些健康常识的来龙去脉,帮助你从纷繁复杂的伪常识中发现科学的健康常识。

功能饮料,有必要喝吗

  天气热了,各种类型的饮料就会成为每日必需,功能饮料更是受人追捧。在琳琅满目的功能饮料里,是选择一瓶"解口渴、更解体渴"的运动型饮料,还是提神解乏的能量型饮料呢?很多人更是困惑于自己是否真需要喝,应该怎么喝?

  并无玄妙

  人们喜爱功能饮料,其实是看中"功能"二字。以减肥、解乏、运动、出汗等名义,超市货架上总会出现适合各种人群的功能饮料。很多人觉得功能饮料口感不错,比一般饮料强很多,甚至干脆拿它当水喝。

  其实,功能饮料并不玄乎。通俗点说,普通饮料里加入一定的功能因子,稍具调节人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便摇身升级为功能饮料了。目前,这些功能因子多是咖啡因、牛磺酸、肌醇、维生素及中草药活性成分等。据称,它们能缓解疲劳、提高人的注意力等。

  网络上一份由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这样写道: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开始选择健康的食品、饮品……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亦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5公斤,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较大空间,因此,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

  功能饮料较之于一般饮料往往更贵,其实也不过是被炒作的高端饮品而已。截至2007年,全球有500余种功能饮料。在功能划分上,这些饮料进行了消费者分层,由此衍生出如多糖饮料、维生素及矿物质饮料、运动饮料及低热量、益生饮品等。从2008年12月起,中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饮料通则》宣布实施,废除了"功能饮料"的说法,代之以"特殊用途饮料类",即"通过调整饮料中的营养素成分和含量,或加入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适应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的饮料制品"。

  当然,功能饮料从概念上说是有意义的,但只针对特定人群或特定场合。按照国际饮料行业协会的规定,功能饮料是指具有保健作用的软饮料。若某款饮料具有特定功能,肯定就已经升级到保健食品行列。因此,真正的功能饮料外包装上必然有"保健食品"字样和卫生部"卫食健字"的批号。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眼下市场上多数功能饮料只拥有时尚的外形和动感的宣传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功能饮料。

  不过是咖啡因和牛磺酸

  困了,累了,是否真需要喝功能饮料?的确,很多功能饮料让人更精神,它们所宣传的缓解疲乏、劳困的效果其实是全靠咖啡因的作用。它能"激活"你: 提供短程的大脑兴奋,激发身体潜能,产生抗疲劳功效。但就长远而言,解乏的最佳选择是休息放松。一味借力功能饮料只会造成对功能饮料的依赖,甚至引起恶心腹泻、精神焦虑和失眠。

  评判一款饮料有无功能与功能强弱,得靠实验数据说话。放眼国内,此方面资料缺乏,公众难以获及。2008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医院的医生通过回顾近十年相关研究发现,功能饮料(主要指某品牌能量型饮料)能显著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记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功效,其实多依赖于咖啡因的作用。换言之,咖啡因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它让人从困顿中勃发,精力再集中,不再瞌睡。

  也有研究对功能饮料表示质疑。美国底特律亨利福特医院的研究者发现,高水平的咖啡因和牛磺酸会增加人体血压和心率,影响心脏功能。澳大利亚艾德蕾德医院的研究发现,无糖配方的红牛饮料可使血液黏稠,有可能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药物疗法年鉴》(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中载有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对功能饮料(主要是指某品牌能量型饮料)进行的测试: 让15名健康成人连续7天每天喝2听功能饮料,结果发现,功能饮料使他们的血压平均升高10毫米汞柱,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这意味着,对于患高血压病或心律不齐的人来说,该饮料可能并不合适。

  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功能饮料并非人人适合。以其中的运动型饮料为例,它含有钠钾钙镁成分,只适合运动后饮用,以补充人体丢失的部分电解质,将其作为日常饮品是错误选择。运动饮料中糖含量的适当比例应为6%~7%,这既保证了人体最大程度的吸收,也能防止血糖瞬时升高。一些功能饮料的糖分含量过高,对人体反而起到利尿作用,使肾脏加速排出水分。这些饮料不仅没有解渴作用,还适得其反,让身体更加缺水。

  对糖尿病、高血压病和肥胖人群而言,是否选择功能饮料也得费一番思量。此外,老人、儿童及对咖啡因过敏的人也不适合饮用。而且功能饮料的功能因子顶多只是人体获取营养的辅助途径,它不能替代正常饮食,也绝不可能替代最平常不过的白开水。另外,尽管功能饮料打着"抗疲劳、抗氧化、年轻态"等标语,我们也不能把它当药使用。

  当下正红的维生素C水溶饮料,是功能饮料中的新贵,受到很多白领的追捧。其实,这种饮料并不"高明"。一瓶该类饮料含有100毫克维生素C,价格4元多。但维生素C本身就易溶解于水,如果只追求营养,还不如就着白开水吃一片维生素C,这样只花几分钱。此外,在水溶维生素C类产品中,清新的柠檬酸口味受人喜爱,消费者常不自觉每天多喝几瓶。但是,人体每天对维生素C的需求仅为100毫克,过多的摄入将不会被人体所吸收,而致尿液维生素C呈阳性,有尿路结石之虞。这令人担忧。

  此外,某些物质虽有生理作用,却不意味着它们被装入饮料瓶后依然有效。比如B族维生素对人体代谢十分重要,但其溶于水后若长时间存放,特别是被日光照晒后,性质将变得不稳定,容易被破坏。

  越宅越抑郁

  2009年11月11日,德国足球队"最强铁闸"门将罗伯特·恩克闹自杀--被抑郁症摧垮。此前不久,中国歌手陈琳因严重抑郁症跳楼身亡。更早之前,来自湖南、浙江两所高校的两位海归博士也同样因为抑郁而分别跳楼、沉江。高知群体与名人的一系列自杀新闻,让人扼腕之余又瞠目结舌,他们何以自结生命?抑郁真的如此凶猛?

  半数人一生曾罹患抑郁症

  作为常见心理疾病,抑郁症包括一系列症状和行为表现。抑郁症患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与常人相比,他们更偏于安静、话语不多、不喜欢成为焦点;他们无法充分享受生活之乐,消极待人对物,缺乏自信并倾向悲观厌世。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保守估计,人群中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总人口数)为3%。以此估算,国内抑郁症患病人数几近四千万。大量研究证实,30%~50%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刻都曾是符合现代心理学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有报告称,至2020年,单向重型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二大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毫无疑问,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广州曾启动一项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据预测,广州市的抑郁症发病率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10倍以上,广东省抑郁症发病率在5%以上,患者总数达200万。相关数据表明,与10年前相比,上海市的抑郁症发病率由1%,升高至4%~5%,接近美国的人群发病率。

  问题是,抑郁症为何会突然之间"风靡一时",变得如此普遍呢?

  生活舒适致抑郁

  近年来,可能是因为名人明星也加入了抑郁症患者的行列,抑郁症得到空前关注。其实,在人类发展史上,抑郁从未与人远离,牛顿、贝多芬、梵·高、爱因斯坦、海明威都曾受抑郁症困扰。近年来,抑郁症等精神疾患的加速出现与社会迅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剧不无关系。另外,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断增多,知晓率升高,也使得这一疾病更为社会关注。

  以往,抑郁症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被误认为古怪的性格而遭忽视。随着人们对精神健康、自由与舒适生活方式的重视,抑郁症的发生几率日趋升高(这个逻辑关系看似奇怪)。美国伦道夫-梅肯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凯利·兰伯特(Kelly Lambert)在其著作《挑战抑郁症--一位神经生物学家的实践,激活大脑的康复能力》(Lifting Depression: A Neuroscientist's Hands-On Approach to Activating Your Brain's Healing Power)中谈道,生活舒适导致抑郁,年轻人更易受困扰。

  兰伯特认为,现今的生活方式中存在危害心理健康的因素。科技改变生活,人们在享受诸如微波炉、电子邮件、外卖食品、洗衣机所带来的便捷同时,抑郁症的发病率也上升了。她进而指出,这一切可以从人类的进化过程的角度来解释。

  古人为了生存,必须在恶劣环境下进行艰苦的体力劳动。而大脑里存在一个"努力驱动的奖赏机制"。简言之,劳动虽辛苦,但能换来愉悦感,以补偿劳动的辛苦感。现在,人类亲力亲为的事情非常少,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奖赏自然很少。换句话说,人类"廉价出售了自己的精神健康"。

  是进化需要?

  "郁闷"一度曾是网络流行语。事实上,情绪低落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正常不过的事件。从进化论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2009年6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伦道夫·奈斯(Randolph Nesse)在《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研究称,情绪低落会阻止人们去做伤害心理的事情,特别是阻止人们设定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

  举例来说,想成为股神巴菲特,对大多数常人而言,正是"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一种,追求这种目标可谓是对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当你获知成为巴菲特遥不可及时,追求超出个人能力、过于高远目标的动力就会减退;这虽然让人不爽,但从另一层面看,不再好高骛远让你保留了精力,以便追寻新的目标--做个关注大盘、理性投资的股民,或许更有收益。

  从科学上来解释,适度沮丧并心生郁闷是人们应对失败的自然反应,如果这种逃避机制运转失灵或不正常,就很可能导致抑郁。

  抑郁症并非简单的一时想不开,心里不痛快。从医学上看,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目前,很多人把抑郁症视为一种心理疾病,这并不意味着抑郁症与人体生理完全无关。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5-HT是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关键一环。

  少宅多动

  5-HT能让人产生良好情绪,对心情、睡眠和饮食十分重要。脑内5-HT含量高,人就容易快乐,若偏低则会郁郁寡欢。抗抑郁剂,正是为恢复脑内5-HT的平衡而研发的。目前,抗抑郁剂、各种心理咨询或治疗对8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是有帮助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改变脑内5-HT含量,我们并非无所作为。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晒太阳与吃甜食。人体内多种激素均与光照有关系。简单点说,多晒点太阳,有利于"激活"大脑,产生5-HT对抗情绪低落、容易疲劳等症状。当然,特殊的"灯光疗法"也有效果。但是,家中和办公室的灯光无法提供治疗效果,他们的光照强度不够,必须到专业医疗机构去咨询。

  食物让人快乐,这也不难理解。以水果为例,它富含碳水化合物,即一般人所认为的糖。食用碳水化合物对改善心情有惊人的效果,它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协助色氨酸等进入细胞,在大脑中合成5-HT。由于色氨酸是合成5-HT的原料,这意味着多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乳制品、肉蛋类等)可能让人更有幸福的感觉。

  快乐与否和基因也存在一定关系。2009年2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伊莱恩·福克斯(Elaine Fox)发表研究称,他们找到一种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基因,名为"5-HTTLPR",它也被誉为快乐基因。人体内,5-HTTLPR有长短两种版本,在相同环境和事件刺激下,携带"短"版基因的人更容易焦虑、害怕,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携带"长"版基因的人则不易抑郁。

  2009年10月28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卷的一篇论文中,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29个国家的人群中抑郁症基因携带率和文化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国家中携带"短"版基因的人口比率虽然高,但抑郁症的发病率却远低于欧洲国家。他们分析,这可能与东亚国家的文化更倾向集体价值取向有关。在西方,人们更强调个人价值与自由。而在防范抑郁症上,集体文化无疑更具优势,能起到保护性缓冲作用。

  抑郁是一种调适,一种既带来真实代价,也带来真实好处的精神状态。这一观点,是2009年7月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精神与行为遗传学中心的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ws)与安德森·汤姆森(Anderson Thomson)在《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提出来的。换句话说,抑郁像把双刃剑,利弊共存,祸福相依。

  上述论断旨在说明,抑郁是常见而普遍的,它是进化的需要,不能算做疾病。目前,这还是一种学说,尚未被学界公认,但也并非无道理。安德鲁认为,抑郁的人常会以高度分析性的思考模式去激烈地反思问题,并持续很长时间。换句话说,抑郁者执着于复杂问题,逐个细化并且一次只思考一个。这种思考虽然高产,耗费亦不少,需要大量能量。对大鼠抑郁症的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1A受体参与供应神经元能量这一活动,并能确保此过程不停顿。

  2009年11月初,全球首项针对饮食习惯与精神健康关系的研究发布,结果让人小吃一惊!《英国精神病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称,平时多食用高脂肪、加工类食品的人,与多食用果蔬、鱼类产品的人群相比,患抑郁症的几率高58%。这一结果是在为期5年,追踪调查3486名55周岁左右英国公务人员饮食习惯后得出的。这意味着,少食用高糖高脂的垃圾食品,有利身体健康,也有助精神健康
  可乐"杀精"吗?

  2008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尤其引人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化学奖"被授予一项大家十分关心的研究: 可乐究竟能否杀精。事实上,"可乐杀精"是最有影响力的"都市传说"之一。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听过几次这个说法。

  可乐杀精的传闻几十年前便在中南美洲流传。人们相信: 可乐中的碳酸能杀精,其中的糖分能"引爆"精子。摇晃过后,可乐便能被喷射至阴道深处,所以妇女在"嘿咻"过后,会用这一招来杀精避孕(难道南美的可乐很便宜吗?)。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硬摇滚乐队The Fugs有一首叫做"可口可乐喷灌"(Coca?鄄Cola Douches)的歌,说的就是这个。

  这的确是奇思妙想,但尚需要科学验证。1985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妇产科的三位医生(S. A. Umpierre, J. A. Hill, D. J. Anderson)为验其真伪,便在实验室倒腾开来。他们向三个装有可乐的试管中加入冷冻的精子。经过观察,欣喜的结果出炉啦: 精子数量减少,可乐能影响精子活力。相关结论以读者来信形式发表在当年11月21日刊出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此论断一出,顿起轩然大波。两年后,台北荣民总医院的洪传岳在看到这篇论文后,决定用更缜密的实验去验证。他用了2种品牌5种不同配方的可乐: 可口可乐中的经典型、新型、无咖啡因型、健怡型,还有百事可乐。通过跨膜迁移实验方法,将混有精子的可乐滴在薄膜上(能允许精子通过),薄膜下方放置生理盐水。一小时后,他观察到: 至少七成精子活力依旧,能成功穿越薄膜,不会被可乐杀死。这份刊登在《人体毒物学》杂志上的研究推翻了美国学者的观点。换言之,为求避孕,在房事后用可乐冲洗阴道,不但没法达到目的,还容易引起生殖器感染。

  作为一种碳酸型饮料,可乐中还会添加焦糖、色素等其他成分。当然,它还含有那不到1%的由某些神秘物质组成的保密配方。据称,这配方已保密逾百年,但2000年欧洲食品科学研究院透露,神秘物质包括野豌豆、生姜、含羞草、橘子树叶、古柯叶、桂树和香子兰皮等的提炼物、过滤物和染料。正是它们,让可乐口味独具一格。而在相关配料中,咖啡因尤其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又有传闻说,可乐中的咖啡因成分具有杀精作用,不可多喝。

  这是真的吗?

  2003年,在美国生殖医学年会上,来自巴西的法比奥·帕斯卡鲁图(Fabio Pasqualotto)基于对750名男同胞的研究指出,喝咖啡的男性的精子活动度反而更好,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咖啡因。但美国亦有学者认为,每天饮用3杯咖啡就会影响男子的生育能力。结论莫衷一是,目前仍无确切公论。

  此外,千万别小瞧精子,它在有用武之地时绝对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常精子在阴道内能活半天,在子宫、输卵管里是2天半,而在宫颈内则最长能达8天。不过,若是被排出体外,它只能做半小时的短命鬼了。

  面对传闻时,怀有科学精神是不可少的。以讹传讹的"喝可乐会杀精,男青年需谨慎",你完全可以无视。

  《远离灰色--谈抑郁情绪管理》一书作者、南京医科大学袁勇贵教授曾写道: 抑郁症的最危险后果是自杀。自杀,作为人类精神崩溃、自我心理防卫功能降至最低的表现,常让人感到害怕,却似乎是抑郁者的解脱之途。抑郁症患者在深陷木僵状态,毫无判断能力时,一切理性、目标、意义均不复存在。

  在预防抑郁方面,兰伯特教授建议道:"专注于织毛衣或者制作剪贴簿这类事情可以把你从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让大脑以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式运行。出去逛公园或者去体育馆做运动,尤其是进行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同样可以促进重要的情感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如5-HT和内啡肽。"

  与服用药物相比,自身多活动能使大脑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运转。或许,我们都该学学许三多的生活哲学--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喝奶引发肾结石?

  虽然三聚氰胺在一夜之间变得妇孺皆知,但它的致病成因目前仍有争议。可以明确的是,三聚氰胺能引起肾结石,产生肾盂积水,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但目前,相关临床资料却并不多。据推测,三聚氰胺被摄入后,富集在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物质析出,从而刺激肾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细胞引起结晶尿,导致婴儿出现尿液混浊甚至白色沉淀。亦有观点认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会造成尿液酸化,钙质和其中的各种酸根结合形成钙盐,在肾盂中达到过饱和状态后,便会以结晶形式析出,形成结石。

  其实,肾结石并不是什么新疾病。1901年,有人在埃及古墓中发现一枚黄色结石,它存留于一具男孩尸架骨盆内,被证实为膀胱结石。不幸的是,存放于大英博物馆的这枚结石连同尸架,在"二战"空袭中被毁。

  简而言之,肾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基质(蛋白、多糖)在肾脏异常聚积而形成的"石头"。很早之前,人们便认识到体内某些成分的吸收或排泄障碍及新陈代谢的紊乱可能引起结石。然而,在医学上,尿路内结晶及结石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晶体动力学等多方面原因。

  恰如宝石的色彩斑斓,肾结石的组成及颜色也不尽相同。大约3/4的结石含有草酸钙成分,其余大多为磷酸镁铵(又名鸟粪石)。它们有的细小如泥沙,有的像鹿角、核桃仁一般。有的呈黑褐色,更多则是灰白色。有一种胱氨酸结石甚至呈现为黄绿色,表面粗糙但有光泽,极像贝母。

  性别不同,肾结石发病率也不同,其中男女之比大约为2∶1。这不单是由男女尿道结构差异的先决因素所决定的,男性分泌的雄激素由于能促发草酸形成,也易促发结石形成。此外,青壮年一般是结石病的好发年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人们的饮食结构复杂,代谢旺盛,尿液内易致结石形成因素较多。

  简言之,肾结石的形成原因,大多要追究饮食因素。大量的动物蛋白质、精制糖和低纤维素食品被认为是目前肾结石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高蛋白能促进尿钙和草酸的排泄,还能酸化尿液,而这三者都有利于尿酸盐的结晶析出,并形成结石。

  由于牛奶富含钙质,人们不禁担心喝牛奶会更容易患肾结石。事实上,喝牛奶并不会提高患肾结石的风险。为什么呢?原来,机体这个复杂系统很巧妙地平衡了高钙与肾结石的关系。虽然高钙饮品势必增加尿液内钙的排泄量,但却可以降低尿液内草酸的排泄,从而使得尿液内草酸及钙的比值明显降低,反倒不容易形成草酸钙结晶。因此,从预防肾结石的角度说,多喝高钙饮品并没什么错。

  豆奶、豆浆这类饮品也富含钙质、蛋白质及嘌呤,对人体善莫大焉,但人们担心它们是否会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性。没错!豆类饮品的确可能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但那却是由豆类中的草酸盐所导致的。所以别担心,高营养的豆类饮品对正常人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患肾结石、痛风的人还是应该少喝为妙。

  虽然同是结石,但肾结石和胆结石的差别却很大。胆结石成分多以胆固醇为主,而且多以肥胖女性好发,男女之比约为1∶2。胆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溶液,生理状态下,各种胆汁酸盐、胆固醇、卵磷脂都能溶解在其中。当饮食习惯、营养结构改变或胆道病变时,胆汁内的脂质代谢常出现异常,进而可能形成结石,它同样与补钙无关。
  瘦肉精真的那么可怕吗?

  2008年,广州的一系列瘦肉精中毒事件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据《南方都市报》载: "截至3月18日,广州市累计接到21宗疑似瘦肉精中毒事件报告,发病共67人"并提到中毒市民"颤抖、心跳加快且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这并非瘦肉精首次作恶犯乱。2005年,上海曾发生过300多人瘦肉精中毒,相信很多人都对此记忆犹新。

  这年头,想吃块靠谱、美味的猪肉咋就那么难?

  瘦肉精,顾名思义,作用就是能让猪多长瘦肉。它是一类药物(目前主要是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的统称。最初,盐酸克伦特罗被用于治疗哮喘,但因副作用大而逐渐被医生弃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意外发现它竟然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猪瘦肉比率。考虑到人们大都喜欢吃瘦肉,讨厌油腻的肥肉。这一情况让盐酸克伦特罗有机会在禽畜身上大展拳脚。

  不过,猪饲料中的盐酸克伦特罗通常是人正常用药剂量的10倍。长时间使用后,它们很容易在猪的内脏器官里蓄积残留。这是人出现瘦肉精中毒症状的原因。换言之,中毒其实是人体内药物过量。瘦肉精多属β-受体激动剂,受体被激活后,人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心脏兴奋起来,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会出现本文开头介绍的症状。

  目前,大多数国家均已禁止在畜禽饲料添加盐酸克伦特罗,因为它的副作用实在太大。不过,另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却并未退场。在年人均消费猪肉30千克的美国,餐桌上的猪肉里多多少少都含有这种物质。

  1999年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莱克多巴胺添加于猪饲料中。它毒性低、代谢快、较少蓄积,更安全高效。如今,美洲和亚洲的24个国家,比如美国、泰国等,均允许使用培林(这就是莱克多巴胺的商品名)提高猪的瘦肉率。不过,这有一个硬性前提: 猪肉上市前,培林残余量须低于50ppb,以免造成人体中毒。这个标准相当于允许每千克猪肉中含有50微克培林。加拿大、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家或者机构都允许使用培林,其残余量允许范围在10~40ppb之间。日本虽然禁止本国产猪肉中含瘦肉精,但允许进口猪肉中含不超过10ppb的培林。

  在中国,任何类型的瘦肉精均被禁止使用。猪的理想是身体健康,先长骨架、再长肉,最后养膘。养猪人的理想是,让猪多长些瘦肉,卖个好价钱。其实,培林并不是坏东西,关键是用量的把握。有数据表明,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8.5克培林,就可以使一头200千克的猪的蛋白质产量提高24%,脂肪减少34%之多。

  有时,运动员会莫名其妙地被瘦肉精陷害。北京奥运会前,欧阳鲲鹏和美国泳将哈迪均因瘦肉精尿检阳性而被禁止参赛。瘦肉精属蛋白同化制剂,能减少酮体脂肪合成,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禁止。事实上,运动员很少服用这种"低端产品",尿检阳性者多数是吃路边摊烧烤造成,十分无辜。

  关于猪肉还有不为人知的隐秘--猪饲料添加剂中含有抗生素,而其应用历史已近60年。给猪吃抗生素,主要目的不是抗菌防病,而是让其长得更快以节省饲料。当然,养殖户也会有更丰厚的获利。人使用抗生素会出现耐药性,猪也会,而且猪使用抗生素的潜在隐忧也很大--动物细菌难以控制。若传染给人,将为治疗造成极大困扰,2005年,四川省部分地区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