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材料有哪些:粟裕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0:21:33






诗词歌赋
前    言
侗族常胜将军粟裕大将诗歌知多少?
粟裕大将是我国现代军街最高的少数民族名将,是天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不仅是一位胸中有雄兵百万的武将,而且也是一位富有文才的儒者。情之所激,兴之所至,也常吟咏,尤善近体诗。
目前,粟裕诗歌(含对联)目前已知的有27篇。20年代2篇,30年代4篇,40年代3篇,60年代1篇,70年代10篇,80年代7篇。其中反映侗族地区生活的2篇,反映红军生活的3篇,反映新四军生活的9篇,反映战争年代生活的5篇(解放战争2篇),反映四化生活的7篇,反映家庭教育的1篇。
伟大的侗族人民的天骄,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闻名中外的战略家粟裕同志出生于湘桂黔交界侗族地区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祖籍通道侗族自治县团头)。是日为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二(公历1907年8月10日)。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化名金米、余良、苏群,与家人通信时称季业、季业之。粟裕在湘西会同、洪江、常德度过了难忘的二十年生活。1925年18岁参加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会。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0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6月转为中共党员,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先后在朱德、陈毅领导下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4月随朱德率领的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会师,任主力二十八团三连连长。1930年12月任红军十二军六十四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活捉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张辉瓒。战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填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以磅礴的气势,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同时记录下了粟裕率领的六十四师参加战斗的辉煌战绩: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粟裕长期在儒将诗豪“朱毛”红军领导下工作,既学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同时也学习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和陈毅老总的文才。粟裕称赞毛泽东同志的一幅对联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幅对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1年11月,24岁的粟裕调任红四军参谋长。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11月在方志敏领导下任红十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任挺进师师长,创建浙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任先遣支队司令员,6月17日指挥了新四军在江南抗日的处女战——韦岗伏击战。粟裕兴奋之余,作五言诗一首《韦岗初胜》:“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陈毅司令员喜闻新四军深入苏南敌后首战告捷,当即口占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1939年1月20日奔袭官陡门,8分钟解决战斗,俘敌57名。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从此“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粟所指挥的华东军被人民称为“陈粟大军”。1948年1月为成立东南野战军之事陈毅曾赋诗一首云:“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1940年10月3日—6日指挥黄桥决战。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1944年3月,指挥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1945年1月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组织指挥天目山反顽战役,6月在“七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是粟裕作为世界名将的辉煌时期。1945年10月中央任命粟裕为苏皖军区司令员,后粟裕再三请求由张鼎丞同志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战争一开始中央就点将粟裕任主将。1946年7月13日到8月25日,指挥所部在苏中七战七捷。毛泽东推广苏中战役经验。1946年10月15日,中央安排“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这个任命是史无前例的,突出了粟裕的军事战略才能。1947年5月指挥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第七十四师这个王牌,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1948年5月7日,中央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再三恳求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粟裕代司令员、代政委指挥了豫东之战、济南战役,在邓小平总前委书记领导下,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奉献了毕生的聪明才智。
1949年4月23日,粟裕三野一部胜利进占南京,宣告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覆灭。人民解放军冲破长江天险,解放南京的消息传到北平,毛泽东兴奋异常挥笔题诗,既是对百万雄师的嘉奖,也是对粟裕斗胆直呈的肯定。胜利后粟裕任南京市市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是大诗人,其诗风影响了开国将帅。
解放后,粟裕先后出任南京军管会主任、上海军管会副主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人大常委、人大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等要职。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在京病逝。留下军事巨著《粟裕军事文集》、《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论苏中抗战》、《粟裕文选》等。粟裕军事思想和作战指挥艺术是我党我军的瑰宝。
粟裕在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包括诗词),里面含有丰厚而博大的思想。现将粟裕诗词整理出来,供后人学习研究,是粟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粟裕的侗族同乡,德才智识均远远低于粟裕老总的文武双全立功立言立德的水平。只是通过这种方式爱家乡,爱粟裕,爱我们共同的母亲——中国。
粟裕诗歌多警句、名句。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合乎诗美。如新编第四军的新编,对先遣出江南的先遣。韦岗斩土井的斩,对处女奏凯还的奏。韦岗对处女,是第一次。又如《苏浙远眺》中的山对海,思对想,朝霞对夕照。又如《老兵乐》中的“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就很有韵律。“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成为粟裕名句。又如《七律·述怀》句句都是警句,句句都含哲理。特别是“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已成为粟裕诗歌的绝品,已成为粟裕苍劲人格风范的象征。
★粟裕诗歌揽胜(一)
过清浪滩①(五言)
1924年1月赴常德船上
好个清浪滩,浊浪三丈三;
船在浪里走,如过鬼门关。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5页)
注释①清浪滩:沅陵境内沅江一险滩。滔滔沅水数百滩,其中以清浪滩最有名。沅陵山岭崎峻,河流凶急,河多滩险,尤其是沅水靠近沅陵一段,清浪,横石,九溪,白溶,滩连滩接,白浪滔天,单清浪滩就是四十里水路,船只顺流而下只需二十分钟,逆水而行则需要整整一天。而境内则是白河,凤滩、茨滩、绕鸡笼、三门、驼碑五滩最为著名,故当地有 “凤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的民谚。清朝诗人查初白原名嗣琏(1650年—1727年),后改名慎行。康熙十八年他29岁,同乡杨雍建作贵州巡抚招他做幕僚,从军黔楚。其时吴三桂战乱,烽烟遍野,兵戈戎马,他写诗沉雄踔厉。他从湖北渡洞庭湖到湖南,又西行到沅陵县东,这是沅江最险处,乱石攒空,惊涛激岸,过清浪滩,舟子用丈五、六的大招,冲涛劈石而过,船穿浪腹。他写:“怒势中流劈浪开,蛰龙潜处起惊雷。”水流湍急更碰见怪石交错,浪益汹涌又轰声如雷,他称为百险。现已建成湖南最大的水利枢纽——五强溪水电站。清浪滩,《好儿子》一书作青朗滩,经考证系笔误。现改为清浪滩。
写作背景:
少年粟裕不满足会同现状,沿沅江下常德,激流归大海。这首诗定格在“好”上。好是惊奇,好是亲临其境,好是对比反衬出清浪滩的险和伟大。有的诗把“丈”作为“尺”,现据梁源辉的文章《寻觅将军的足迹》朱楹秘书1992年10月底沅江行的回忆。朱楹同志回忆道:“粟老总说他过清浪滩时,大浪把船托起老高,抛上又落下,险些把他摔到河里,为此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是讫今发现的粟裕第一首咏物之作,表达了粟裕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敢于面对风雨人生的境界,寓意深刻。“三脑九洞十八滩,滩滩都似鬼门关。纤夫命薄多辛苦,只盼老天保平安!”流传至今的《沅水谣》这样唱道。对于沅水的险要,少年粟裕颇有感触。(民国)徐世昌编选的《晚晴簃诗汇》(136-143)/二百卷有道光辛卯举人邵懿辰的《清浪滩》诗:“下船泊滩头,上船泊滩尾。老鸦绕滩啼,行人命在水。水声怒作伏狮吼,霹雳横飞蛟龙走。罗刹屹立骄向人,巨舟失势吞入口。篙师持篙与水争,白雨珠跳不住手。一叶随波清见底,纵横出没四十里。飞鸢跕跕白日愁,君独何为至于此。”
2002年12月22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邓敏文教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侗族文学(征求意见稿)中写道:侗族现代文人文学萌动于20世纪初期。北伐名将王天培(1888~1927,贵州天柱县人)临终留下的《革命格言》、《宁归歌》、《遗书》和粟裕大将(1907~1984,湖南会同县人)早年创作的五言诗《过清浪滩》(1924)、四言诗《闷心斋》(1926)等作品可以说是侗族现代文学的先声。
★粟裕诗歌揽胜(二)
闷心斋(四言)
1926年夏会同家中
镇日读经,何堪国事?
终朝面壁,愧作须眉!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3页)
写作背景:
这本是粟裕亲拟的对联。有的文章又作:整天读经何堪国事,终日面壁愧作须眉。大同小异。有的“镇”字又作“整”字。这首四言诗缘于其父母跟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个姓吴的姑娘。粟裕在严父的盛怒威逼下,与四书五经及孝经作伴,困守斗室,度日如年,心情悒郁和极端愤慨。此时的粟裕已经是见过洞庭风浪的“小麻雀”。写这首诗是对父亲的抗议。青年粟裕作出自己无悔的选择。粟裕回二师后,专门写了一封信,声明解除与吴家姑娘的婚约。信上说,自己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回不了家。吴是良家女子,请她另嫁高门。
愤怒出诗人。从“闷心斋”到《激流归大海》:“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朝面壁,愧作须眉!”这幅对联是1926年粟裕在湖南常德第二师范读书时,假期回会同家中,亲笔写在家中书房门框两边的墨迹。门上还贴着“闷心斋”三个笔力矫健的大字。至于粟裕当时因何而具有这种悒郁和愤懑的情绪呢?诗以言志,文以抒怀,笔者曾访问过粟裕将军的亲属及邻居,得知当时的一段故事。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本名粟周亨,是满清时期的一位秀才,中了举人,(1968年迁坟开棺时乡亲们还见他戴着表示举人身份的顶戴花翎),有二子三女,长子多瑞,字沛,次子多珍,字裕。出身于封建社会的粟嘉会先生,原拟于仕途中求进以取得功名,不料中举后便接连考场失利,乃改行经商,往来于会同、常德做木材生意。谁知又逢沅水暴涨,几次洪峰,将他经营的木材漂失殆尽,仅一身得人抢救而幸免于难。结果债台高筑,只好变卖田产还债,家道遂中落,只好将他的光耀门楣的希望寄予两个儿子身上。
少年时期的粟裕,聪慧勤奋好学,爱好活动,当他家从枫木树脚迁到会同城,他就读于第一高等小学时,常与邻居张邦善的两个儿子张域、张均相约,异日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1924年二月,粟裕向家里提出要赴常德省立第二师范求学,当时,家庭经济拮据,嘉会先生担心两个儿子都会提出同样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粟沛自愿放弃求学机会,在父母面前极力为弟弟说话,促成粟裕升学,并从学校走向革命。
1925年,粟裕在常德第二师范读书之际,该校已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学生思想活跃,学生会组织内可借阅革命书刊。粟裕在同学的影响下,参加了学生会,读了不少马列主义书刊,经常参加校内的革命活动,并于次年11月加入了共青团。
“五卅”运动暴发,粟裕和同学一道,为声援上海工人运动,与常德驻军发生冲突,这一行动,被其父嘉会先生闻知,为了羁绊粟裕,便迅速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假期中,粟裕回家得知,便向嘉会先生抗议说:“当前国家正处内忧外患之际,我学业未成,事业未就,过早成家,岂不误我前途,也辜负了父母双亲对我的培养与期望的一片苦心。”嘉会先生听了,勃然大怒,严斥责说:“违抗父命,就是不孝,我已为你订婚纳聘,绝不能改!”从此,不许粟裕出门一步,每天只要他在楼上书房,专门温读《四书》、《五经》,还亲自给他课读《孝经》。并嘱阿驼严密监管,企图以封建教条约束,迫其就范。
这时的粟裕,在严父的盛怒威逼之下,只好困守斗室,度日如年,心情非常悒郁,为了抒发情绪,便提笔书写了“闷心斋”三个大字的横额,贴在书房门上,两傍还配了一幅“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朝面壁,愧作须眉!”对联,以表示对他父亲无声的反抗。
他哥哥粟沛是理解和同情胞弟的。他经常登楼与粟裕谈心,并约邻居张域、张均来陪同下棋消遣。同时开导粟裕说:“你这样硬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如佯为应允婚事,但要求必须在‘二师’毕业后才完婚。”就这样通过粟沛的斡旋,粟裕才获继续到“二师”学习的机会。
粟裕回“二师”之后,如龙归大海,马上向家中写了一封态度坚决的信,并强调:“革命不成功,自己不回家,不能担误了良家女子,劝其趁早嫁人。”嘉会先生看信后,感到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1927年“马日事变”后,省常“二师”被反动军队包围,搜捕革命师生时,粟裕和会同堡子乡人,也在“二师”读书的同学梁陶(又名梁经陶)一道,从下水道潜逃出校,跑到常德河滨姜码头,躲藏在渠阳宫(渠阳宫为会同、靖州两县在常德的会馆)梁陶的姨父文寿山先生处。在文寿山先生的帮助下,脱去学生装,换了长衫,戴了礼帽,混在旅客中,乘客船到长沙小吴门外火车站,巧遇两位也是从“二师”逃出的同学,一是麻阳人滕久忠,另一个是黔阳人姚本荣,4人结伴爬上一趟开往武昌的火车,顺利到达武昌,接上了组织关系,被安排在党领导的北伐军24师教导队。
从此,粟裕转为中共党员,参加南昌起义,开始戎马生涯,转战大江南北,终于谱写出世界名将、中华战神、侗族天骄《激流归大海》这部光辉灿烂的史诗。
★粟裕诗歌揽胜(三)
宣传新四军
1938年4月安徽歙县
自古来,
出门遇了兵,
有理说不清;
如今是遇了新四军,
亲如一家人,
无理也可说分明。
(见侗枫《粟裕大将军》145页)
写作背景:
【新四军简介】据新四军网站介绍: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党的绝对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和伪军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新四军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到9月2日,共解放县城40座,重要集镇400余个,歼日伪军2.8万余人,占领了武汉外围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后又任命罗炳辉为第二副军长。9月,根据中共中央在同国民党和平谈判中作出的重大让步,新四军在浙东、苏南、皖南的部队分别撤到长江以北。10月,执行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部分主力和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仍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在此期间,新四军第3师开赴东北,第5师与八路军第359旅、河南军区组成中原军区,调离新四军的建制。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以及所属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至此撤销。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粟裕时任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非常注重宣传工作。针对江南地区日伪汉奸、兵匪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提出本军不拉夫,不派款的响亮口号。粟裕还亲自编了一首宣传歌,这是其中一段,宣传新四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像这样的宣传歌肯定很多,粟裕还兼任过《苏中报》社社长,在发刊词上指出武装头脑的重要性,新四军吸收了沪宁杭大城市的知识分子,粟裕一定还有很多作品散失在民间。
粟裕多才多艺,尤善音乐和书法。据《粟裕传》载,他喜欢唱歌、演戏,善于演讲,会弹月琴、口琴,常常吹奏《苏武牧羊》、《葡萄仙子》等。事隔七十年,很多东西早已佚失。
★粟裕诗歌揽胜(四)
韦岗初胜(五言)
1938年6月17日江苏韦岗
新编第四军①,先遣出江南;
韦岗②斩土井③,处女奏凯还。
(见《粟裕传》195—196页文字及照片)
注释①:新四军是由共产党留在南方8个省14块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来的。1937年10月12日组建,叶挺任军长,项英、陈毅分任新四军分会正副主席。下设四个支队。粟裕时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
②:韦岗位于江苏镇江附近西南15公里。
③:土井,日军少佐,在韦岗战役中被粟裕击毙。
写作背景:
军事家都欣赏首战告捷,那是振奋军心的捷报。1938年6月17日,粟裕亲自指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韦岗伏击日军车队,打响了新四军抗战第一枪。战斗中击毙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
新四军首战日本侵略军是在韦岗,这是陈毅和粟裕密切配合进行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
韦岗位于镇江西南15公里,是日本鬼子经常活动的一个集镇。6月11日,陈毅和粟裕接到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命令,要新四军先遣支队破坏镇江到下蜀之间的铁路,牵制日军会攻武汉。新四军当时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序列,该战区司令长官是顾祝同。
陈毅仔仔细细地看完命令,决定从第1支队第2团抽调两个连队加强先遣支队,同时命令第2团的两个营在镇江至下蜀一带活动,及时策应粟裕。
粟裕到达苏南后,发现镇江至句容之间的公路上经常有日本鬼子的汽车活动,就决定在韦岗设伏。
6月17日凌晨,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完成了破袭铁道的任务以后,巧妙地指挥部队在韦岗设下了伏击圈。新四军将士张网以待。
太阳从东山露出了脸,射出道道强烈的金光,像是在向大地欢笑,藐视那层淡雾的不堪一击。蔚兰色的天空上没有一丝云彩,越发显得它的深邃无边。日本鬼子的汽车队一早就从镇江出发了,侵略者们坐在汽车上耀武扬威,目空一切。当车队驰近韦岗时,突然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枪声,子弹、手榴弹暴风雨般地落在日军的汽车上。日本鬼子万万想不到会遭到新四军的伏击,几乎没有还手的机会。
战斗只进行了短暂的半个小时,日军指挥官土井少佐等20多人成了异乡之鬼,负伤者更多,4辆汽车被击毁。当镇江的日军闻讯赶来增援时,新四军将士早已安全转移。
韦岗首战告捷,新四军缴获日军的长短枪十多支,日币7500多元和许多其他军用品。当大家把缴获的日本国旗、日军军旗、日军指挥刀、军大衣、钢盔、皮鞋、望远镜等物品在一座祠堂里展出时,远远近近的群众争先恐后地赶来参观,新四军打胜仗的消息很快传遍镇江、句容,传遍苏南,传遍全中国……
韦岗伏击战的规模不算大,但是,在国民党几十万军队连打败仗,苏州、镇江、南京等大中城市相继被日军侵占的严重形势下,新四军在江南首战告捷,旗开得胜,不但当地群众人心振奋,也提高了新四军的声誉。
陈毅得知韦岗伏击战的捷报,兴奋不已,当即作诗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陈毅称韦岗之战为新四军的“处女战”。
诗为心声。韦岗伏击战使粟裕名震中外。此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蒋介石也给叶军长来电:“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粟裕这首五言诗是中国人民和新四军抗击外侮的心声,其意义重大。粟裕题诗连缴获的日军军旗等物资曾拍成照片留给后世人欣赏。新四军打出军威从粟裕开始。粟裕对新四军感情很深。
★粟裕诗歌揽胜(五)
题陈虹
1939年初
小小英雄志气刚,
腰间皮带挂手枪。
歌喉婉转声洪亮,
沉着应战不慌忙。
(原载〈〈岁月回眸〉〉,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写作背景:
据陈虹回忆:1939年初,新四军第二支队举行党代表会议。当时陈虹在二支队四团军士队担任政治指导员,被选为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在党代会上,我看到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同志端庄地坐在主席台上。他那温文尔雅的英姿,慈祥长者的风度,令人肃然起敬。按照红军开会的传统方式,在会前,大家都互相争着指名表演唱歌或跳舞,“啦啦队”大声呼喊,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当指名要我唱歌时,我坐在台前不动,“啦啦队”毫不放松。粟裕同志也笑着说:“小英雄”呀!要上来唱呀!“小英雄”是当时大家给我的外号。这不单指我年纪小(当时仅17岁),还因为我扮演过话剧《小英雄》的主角。经粟司令员一鼓动,有些同志干脆就把我拉上台。这时,我这个“小英雄”也激动起来,竟然一连唱了《祖国进行曲》、《马赛曲》和《告别南洋》三首歌。这时粟裕同志站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刚才‘小英雄’唱得不错。这些歌曲很有教育意义,我听了很高兴。现在我吟一首诗给‘小英雄’!”他这么一说,大家都很兴奋,但也点惊讶,谁也没料到我们英勇善战的司令员还要在会上吟诗哩!顿时全场寂静,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粟裕同志身上。只见司令员站起来,略加思索,就潇洒地口占一首。粟裕同志吟了这首诗,会场顿时轰动起来。真是“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点评:大将本色是诗人,从几首随口吟咏的诗看,粟裕将军确是侗族的大诗人。
★粟裕诗歌揽胜(六)
为官陡门①战斗胜利题诗
1939年1月21日安徽芜湖
新四军,胆气豪,
不畏艰苦与疲劳,
七十里之遥,
雪夜奔袭芜湖郊。
伪军无处逃,
伤毙满沟,
活捉四十余,
步枪四五十条,
机枪三挺,
驳壳十余条,
还有大刀。
日伪军旗,
脚踏车、大衣与皮袍,
军用品,用箩挑。
汉奸远逃,
敌伪心愁,
广大人民兴高,
同声咒骂汉奸罪不可饶!
(见《粟裕传》204页照片)
注释①: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时驻有伪军200余人,据点四周河沟交叉,易守难攻。
写作背景:
新四军战斗只花了8分钟,连清扫战场总共用了20分钟。奇袭官陡门,粟裕指挥的新四军以轻伤2名的最小代价,换来俘敌57名的重大胜利,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粟裕组织指挥游击战在江南广为传颂。这首诗就是生动的写照,喜悦溢于字里行间,不嫌啰嗦,诗歌就是宣传机。这首诗的题眼就是第一句,“新四军,胆气豪”,怎么豪法,雪夜奔袭芜湖郊!
这首诗实际上是现代诗,通俗易懂。写这首诗的时候粟裕血气方刚正当年,才22岁。有一个故事,说芜湖评选十大名人。粟裕名列其中。芜湖人民把粟裕当成是自己的儿子。历史是人民写的。粟裕属于那用金字刻在历史上的人物。完善和完美在他身上体现达到了和谐统一。
这十八句诗是粟裕诗歌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最能体现作者从生活到艺术善于提炼,出口成章的佳作。这首诗被作者题在官陡门战斗的战士合影上流传甚广,收入《将帅诗词选》。附粟裕同志《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一文。
一、敌情与地形的侦察
官陡门在日军盘踞的战略基点芜湖近郊飞机场附近,是一个极险要的地方,它的位置恰恰像象棋盘中心卒前边的渡河点一样,棋盘河两边的两条线,正如官陡门的两岸的两条宽不到一公尺的堤埂的通路。这几条道路都被破坏了,白天要架上木板才可以通行。据点周围设置三层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铁丝网以内筑有掩蔽的战壕。两岸中间的河,是不能徒涉的,宽约五十公尺,其余的空白地方,全是河网与湖泊,而其周围几十公里,特别是我们由东向西去进攻的地方,足足有七八十公里的河网。在这地区你要向前走一百公尺,至少就得过两三条河,河沟纵横交叉,水既深而船又小。几十公里地,往往找不到一条陆地,一出门,就非坐船不可。这七八十公里的区域中,只有两条路可以直达官陡门。但是还需要渡过好几条深不可涉的河。而青山、黄池,敌人的两个据点,正如棋盘东面的两个炮位。我们的部队去进攻,必须经过这两个据点的中心线向西前去,而这两个据点却正在我们二十余公里的左右侧后方威胁着。这两个据点之间,有一条直达的长约十八公里的宽大的堤埂联系着,它有充分的可能截断我们唯一的一条归路。而芜(湖)宣(城)铁道的据点线,正如棋盘上的卒子线,每隔五里即有敌人构筑的据点,并派兵守护着,其距铁道最近的,只有三公里,距飞机场则不到三公里,距芜湖也未超出敌人轻炮兵火炮的射程。官陡门两岸的街道以南四公里的永安桥,以北五公里的年陡门,都有敌人驻守,可以沿堤埂,直趋街道。总之,在半点钟以内,敌人由西、南、北三面各据点开出的增援部队,可以完全到齐。飞机的出动更不消两分钟,就可以在我们上空低飞袭击。官陡门的两岸街道,不到一百公尺长,建筑在高高的堤埂上,可以瞰制四周的河网与水田,虽是单线的砖房屋,但对我们只有步枪和很少轻机枪的部队来说,也是够麻烦的。这里总共驻扎了三百余伪军。两岸之间,只有宽约一公尺的衰朽的板桥贯通;这可算是天险了,也是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可是一个极安全的地方却正是我们出奇制胜的地方了!
二、战斗的动员
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之后,为了使当地人民从敌人铁蹄下解放出来,为了震撼敌人的心脏,歼灭敌人一部分有生力量,更为了要鼓励敌后的广大人民,坚持江南抗战,以备和全国友军争取抗战的胜利,因此决心挺袭官陡门之敌。当一月七、八号的时候,就在参战部队中进行动员,除政治上说明敌人残暴,人民所受痛苦,我们坚持江南抗战与配合友军的意义,和敌人的弱点以及我们有胜利的把握等条件,以鼓起战士的勇气与热情外,并从军事上加紧进行了几昼夜的夜间战斗演习,交代了白刃战、河川战和街市战的注意事项。指战员们的情绪异常热烈,都在互相猜问着:“究竟打什么地方啊?”“打的是哪个呢?”“他妈的,我们只怕他们预先逃走了,那才可惜……”战士们的枪都自动的每天洗擦七八次,机关枪班的同志更努力,差不多时刻都在准备着,不是练习瞄准就是练习装退子弹,枪筒擦得亮晶晶、滑溜溜的,还嫌油太少了,把零用钱节省几角去买两瓶生发油带着,免得机关枪卡壳。副班长滑稽地说:“敌人排好队,只等我们的机关枪去点名,答应得好,每人赏他两颗花生米……”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十八号的早晨,还未天亮,大家闹着起床,炊事员同志已先起身,煮好了早饭,大家吃得饱饱的,准备向目的地出发。有些同志为了轻快,情愿挨几天几晚的寒冷,将笨重的军毯也留寄下来。集合号还未吹完,队伍老早就站好了等待着指挥员来讲话。当我走近队伍的时候,大家向我行着喜悦的注目礼。虽然北风狂暴地从湖边袭来,但大家为了要听讲话,暖耳的帽边都不愿放下来,一队队的在霜盖住的草地上站着。当我开头喊一声“同志们”的时候,他们一齐立正,“刷”的一声,将那盖着枯草的霜雪划破了,叫他们“稍息”之后,又是“刷”的一声,好象在沙坪里动作似的。为了保守秘密,我只简单地作了些鼓动。当时战士们都非常兴奋,只见烟雾般的热气,从每个人的嘴唇边滚出来。因时间的关系,我匆匆地结束了讲话,从战士们的神情上,显见得这些话还不够满足他们的愿望。
前进号响了,队伍出发北进,虽然下着毛毛雨,但谁也不愿意撑伞。从银色的土地上,踏出了一条斑斓蜿蜒的路痕,谈笑声与脚步声错杂地交响着。前面的人跌倒了,后面的人还停不住脚步,立即喊出“仰射预备放”,后面的人跌倒了,前面喊“再来一个”。路途虽然泞滑,可是大家并不觉得难走。二十五公里路只作了一次小休息,就走到了。大家眉毛上都点上水银般的水珠。当天下午住宿下来,除少数工作人员外,大家都没有外出,继续擦枪、洗脚、开行军检讨会。第二天上午,为着保守秘密,在原地停候了些时候。到了预定的时间,偷偷地上了船,突然转向西开渡到丹阳湖的西岸。那时已经上午九点了。翻过了堤埂,改乘几只预备好的装肥料的船,继续由内河西进,午后十二时以后才到达了预定的地方隐蔽集结,距攻击目的地还有将近四十公里。这里消息还可以完全封锁,但是再向前去,封锁就不甚严密了,必须在夜间赶到才行。
二十日天亮,大家都不愿意再睡就起了床。他们又在擦枪装子弹铗,整理草鞋带子、包袱以及其他的东西。八时以后,各单位召开军人大会,除作政治鼓动外,并宣布战时纪律及注意事项,同时班与班、连与连之间,订了缴枪捉俘虏的竞赛条件。战士们都争先恐后充分地发表意见,讨论了两点多钟,还有些意见没有说完,可是炊事员同志送中饭来了,于是由指导员做了结论,完满地结束了会议。
午饭以后,虽然值班员逼着大家睡,但战士们只是把被毯蒙着全身,脑袋集在一起蠕蠕而动,谁也不能放心地睡,只希望快点天黑。午后一时,除值星排长外,排以上的干部到首长处开会,我说明了应攻击的地方和应消灭的哪一些敌人,具体地分配了各连的任务和动作的次序及应注意的事项。干部们都异常注意,特别是×部的任务,是攻打敌人的后方,从芜湖方向向东打,也就是由河的西街打到河的东街,必须要以迅速的动作抢夺沟通两岸的小板桥,因此又严格地宣布,如果只缴到很多的枪,而没有抢占小木桥,那就是根本上没有完成任务,还是要受处分的;反之,如果抢占了小木桥,而没有缴到枪,则基本上是完成了任务。我严格地命令大家特别遵从,最后规定大家要在二十分钟内完全解决战斗,并迅速地集结准备回撤,随后各人发了一份地图、命令、联络信号,和许多战时对敌的口号标语等,即行散会。
下午,提早吃过晚饭,集合了全体队伍。为了便于交代任务,避开了群众。当我向全体指战员讲解作战任务的时候,他们情绪的热烈较十八号早晨开始出发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宣布了要攻击的地点和敌人的时候,大家鼻头都胀大了,表示一种特别的愤怒,同时又带来喜悦的骄傲。话讲完了,掌声和高兴的笑声响成一片,连长、排长们在忙于分配夜战的干电池和准备渡河的绳索标记等,战士们有些人在擦枪,有些人在捆草鞋,有些人在准备手榴弹,在谈笑声中,有人说:“打伪军好像打豆腐一样,喝米汤一样,就是怕他们预先逃走了……”但也有反对的人说:“哼!不能轻视这些伪军,因为他们是受过日本鬼子训练的,装备也好,地形又那样易守易攻,而且离敌人战略据点很近,鬼子容易来增援……”,在大家谈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声哨音,打断了大家的话头,值班员问:“准备好了吗?”大家齐声地答应:“好!好!”于是按次序出发。
三、战斗,前进,冲锋!
一切都准备好了,时候已是二十日午后五时,部队按着既定的次序出发,当地的人民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集在村边停留着,目送我们,直到队伍走完了,走远了,看不清楚了,才转回屋里去。天还没有黑,队伍中还有些人在边谈边走,约莫半点钟后,天色慢慢的黑了下来,我向前面望去,看到全队像一条黑影,再过些时候,只能看到自己前面一个人的背影了,于是谈话声也就寂静下来,除了刷刷的脚步声和间或远处传来的犬吠声外,什么都听不到。天上没有星光,可是队伍仍然走得很迅速,到八时半光景,部队已走完了十五六公里左右的路程,恰恰到达青山通黄池的大道中的亭头镇。在前卫到达该地以前,就先派人去封锁了通敌方的大道。大约停了十五分钟,跟在后卫的×××队,停留了下来,分配兵力于南北两面,逼近黄池、青山敌人的两个据点,以掩护我军归路的安全,其余的部队仍照以前的次序向目的地搜索前进。十点钟到了大闸,在此必须渡河,可是河的东岸没有一只船,西岸有无,看不清楚,派人到处摸索,从水塘边抬来了一只仅可装三个人的小船,可是没有划水的工具。因为河对岸常有敌人的坐探,又不好喊老百姓的门,怎么办呢?会游水的同志偷偷地找来一只装了东西还可以装十人左右的木船,船上有一个老头。按照这样的载运量计算,两只船渡完整个部队,需要四个小时。此去目的地还有十七八公里,而且还要过渡,假如到了那里天已亮了,便不好攻击,于是先把河西岸的去路加强了警戒封锁,又在部队中喊出那批预先挑选的水手来,加强渡河的速度,小船则用绳索连起来,两岸派人拖,上下船舱也派了人招呼,免得滑倒,耽延了时间。这样努力的结果,在两个小时半以内,队伍统统渡过河。
人数到齐了,便急速地离河岸向西赶路,速度更加的快了,比平常差不多加速了三分之一。那时已是二十一日的早晨两点了,离目的地还有十公里,这倒不算什么,可是前面还要渡过一条河,又不知那里渡船是否被敌人封锁了呢?如果不渡河,则须再多绕五公里路,但是须从敌人据点头道桥一公里多的地方通过,假如被他们发觉,用电话通告了各处那就不好办哩。我们考虑了以后,觉得还得绕五公里路好,即是被头道桥的敌人发觉,也不要紧,走快点,冲猛些就是了。于是开始快步,断断续续地跑步,只听得紧促的呼吸与跑步声,我心里禁不住想:地球转慢一点吧,不要过早天亮才好。足足跑了十公里,地上虽铺满了严寒的霜雪,天又刮着寒风,可是大家却跑出一身汗来。到了头道桥附近,队伍用缓慢的步伐安全地偷越过去,这时,大家才觉得汗湿的衣服冰人。这样又费了半小时,才避免被敌人发觉,折向正北急进。约四时光景,赶到了王石桥,距目的地只有约两公里了,这时才放下心来。
稍停了一会儿,我率主力过桥,沿两岸北进,绕向西方,由通芜湖的道路向东打回来。×部之一则沿东岸北进,但须待西岸攻击后才能行动,以免被敌人发觉过早。反复的安排好后,队伍再静肃地前进,不一会,主力距敌人不到一公里了,战士们沿着堤坝的倾斜面继续前进。只有两三百公尺了,大家蹲了下来。“停止!”顿时,静肃得连呼吸声也小下来。突击队的干部带了几个尖兵摸上前去侦察,看清楚了敌人的两个哨兵,穿着大衣,戴着风帽,正立在那里;也看清楚了三层铁丝网后面有工事、地堡……“对!从这边摸过去!敌人看不清楚,好打!好打!”
突击队学着尖兵的样子,都静肃地伏着向前爬进;二梯队也慢慢地跟进。当到达铁丝网近边,距敌人不到三十公尺,正在拉开障碍的时候,敌人预设的警钟响了,敌人恶狠狠地斥问:“哪个?”紧接着就像爆竹店里失火一样,我军战士们的手提式冲锋枪、轻机枪、驳壳枪同时连发,那天翻地动似的手榴弹冬冬地爆炸着,枪口和手榴弹爆炸的火光,照耀得通亮,冲锋号也吹得使人更加有劲。紧接着,东岸的机关枪也响了。不到两分钟,我们便冲破了铁丝网,敌人的两个哨兵被打成了肉泥躺在地上。躲在哨兵后面约十公尺的掩蔽部里的几十个敌人,动作快的钻了出来,但刚到外面就被击倒了,爬不起来了,有的一半躺在洞里,一半躺在洞外,刚刚塞住了洞门;动作慢的,就躺在掩蔽部里不敢出来了。掩蔽部里和街口边的敌人还未解决完毕,他们在街上丢了不少枪。但我军的第二梯队却不要枪,勇猛地冲进了街中,转向河边,顺利地夺取了小木桥,紧接着就冲过河东,到了伪司令部的门口,又是一阵激烈的射击和投弹,冲进了伪司令部。河东岸北进的×连,也冲破了铁丝网,进来夹击着敌人的北侧。东边街口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声响了一阵之后,就渐渐稀疏下来。
四、凯旋
从开始攻击起到解决战斗,大约只经过八分钟光景,连清扫战场总共只耗了二十分钟,可算是提前完成了任务。东方已经发白了,天快亮了,街上只见到两种极端异样的情景:敌尸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敌伤兵,在呻吟着,满街杂乱的堆着军用品和用具;老百姓领着胜利的官兵,肃清残敌,并送茶烧水,忙个不了。东边牵来一串,西边押来一群的俘虏,集合在南边街口的坪里,我们的干部,正在清查人数。单是活捉的就有五十七名,因为天还未亮,看不清楚,对有些逃散和隐蔽的敌人,还在继续搜寻着。
这次战斗,缴获了步枪六七十支,短枪十多支,机关枪四挺,其余手榴弹、子弹、军服用品,一时更难于统计。×连“坐了飞机”,缴获最多。我们河西,当然也不会亏本。队伍除警戒的外,其余都照指定地点集合。大家一晚的疲劳,脸色虽略现苍白,但是精神仍然很充足,情绪更加高涨,愉快压倒了疲劳,肚里虽则早就空了,可是一点也不觉得饥饿,都在兴高采烈地谈着:“可惜了,那个狗司令,在芜湖没有回来。”“哼!要在这里,他还能逃脱?”“哼,这样好的地形,四面都是水,只要有子弹,我们包守一个月……”
“站队,站队!准备走了。”值班员喊起来。大家停止了闲谈。“按规定的次序向×××东返,大家距离拉远一些,注意防空。”队伍快走完了,“收哨!把信号烧起来。”这又是值班员的号令。“噫,芜湖方面的警戒部队打响了,大概是敌人援兵吧?”士兵在发问着。“不要紧!他妈的,这样的地形,请他来吃花生米。”值班员回答。随后警戒部队都跟上了,一会儿,“啼啼啼啼,打打打打,打啼,打啼……”司员号发出空袭的警号,干部们督促着战士们快点隐蔽,不一会,大家都分散地隐蔽了,敌机嗡嗡嗡嗡低空侦察,一圈两圈三圈,可是看不到我们一点的形迹,无精打采地飞走了。“距官陡门五公里了,后卫加强警戒,各部沿途隐蔽休息吃饭。”值班员传出指挥员的号令。约莫停留了一小时,大家都吃得饱饱的,继续东返。行军队伍加长了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添了俘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空袭。一路上,群众欢天喜地的送茶水,追着看俘虏,群众的热情,减少了大家的疲劳。十点钟左右,队伍到了大闸渡河,渡河比昨晚快多了,一边渡,一边走,上下船舱也不拥挤。午后两时,回到连接黄池、青山的大道上的亭头镇。街上的人民,异常地兴奋,放鞭炮欢迎,同时也是庆祝胜利,并送来了一担担的稀粥。官陡门战斗的任务就这样胜利的完成了。
★粟裕诗歌揽胜(七)
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联)
炼成钢铁如保尔,
莫做浮草似罗亭。
1940年江南指挥部
注:原三野司令部机要科左金祥同志说: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将士均爱好学习,一日机要科借来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争相传阅学习。粟裕首长在该书扉页题词。
写作背景:
五六十年代上大学的人,情况就大不一样。不仅人人读,而且多次读,认真读,读了以后就见诸行动。前不久我们学校一位博士生导师寄语大学生,谈人生的意义,一开头就说,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伴随了他一生,鞭策他抓紧每秒每分钟的时间,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事,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这位老教授的情况,在年纪大一些的人中间,也有代表性。
年轻的也罢,年纪大的也罢,读过的也罢,没有读过而想读的也罢,都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其实,作品发表当时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反响,早就证明它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了。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小说的结尾说,保尔在近乎绝望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小说寄给出版社之后,开头吃了个闭门羹——退稿。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努力,才被一家杂志社小心翼翼地接受。小说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在1932年和1934年分11期刊登在并不显要的位置上,而在这三年间,评论界却对它不置一词,似乎根本没有发现这部作品的问世。真是难堪的沉默。
另一方面,读者却并不理会评论界的冷漠,也没有等待谁的推荐和指引。还在手稿期间,作品便在当地读者中不胫而走。杂志连载期间,图书馆里借阅的人排成了长队。人们迫不及待地盼望每一期杂志的出版。信件雪片似的飞向编辑部。有一位读者直接给作者写信:“尼古拉,好兄弟!给你写信的是克拉斯诺达尔机车库一个你不认识的钳工。现在是清晨五点,我一整夜都在读你的保尔的故事。我太喜爱他了。他的冤家对头,全让我用钢笔尖给戳了个遍。杂志戳烂了。如今我呆坐着,不知道怎么还到图书馆去。”读者的激动心情于此可见一斑。
评论界却继续沉默。直到1934年末,著名记者和作家米·科利佐夫来到黑海之滨的索契市,在一间小厢房里找到木乃伊似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进行采访,并于1935年3月1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通讯报道《英勇》。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字和事迹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大报上,一夜之间传遍城乡各个角落,成了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同年10月,他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作者1936年12月22日去世前的两年间,小说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五十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他们阅读这部作品,常常激动得热泪盈眶。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并不是为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急于了解事件是怎样
发展的,结局又是如何。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他们早已熟知。他们一再阅读这部作品,只是因为它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激烈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译本,也同样受到我国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书最早由梅益同志据英译本译出,1942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受到它的教育和鼓舞。保尔·柯察金同我国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一样,受到青年的普遍崇敬和爱戴。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被许多人记入笔记本,挂在床头,贴在墙上,当做人生的座右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六十年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是它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旗帜。这个形象从诞生之日起便跨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
保尔精神也早已超越时代的界限。当今的时代,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拿我国来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实生活未必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未必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保尔精神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武器。
我们推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不是说它完美无缺。
用今天的目光看,作品的若干段落章节,例如在对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以至新经济政策某些侧面的描写上,不无偏颇之处。
这可以说是时代的印迹。如果我们熟悉本书创作的时代背景,那么,这些瑕疵也就不难理解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作者在世时和去世后,都出版过多次。这些版本在文字和内容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三十年代后期被清洗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字在以后的版本中都被删去,平反后才得以恢复,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改动。1989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了新的三卷集《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其中所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作者1936年末去世前签署付印的第五版和手稿作了校勘,是一个重新整理过的文本。该书又在附录中以注释的形式刊出了过去俄文版中未曾发表过的部分手稿。新文集的编者认为,这个版本应该是最符合作品原貌,并能成为今后各版蓝本的规范文本。承蒙莫斯科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国家博物馆和新文集编者的好意,寄赠我一套,使我这次得以根据新版本将译文校阅一遍,并将新发表的文字补译出来。为方便读者阅读,新增的译文已直接植入正文中。有兴趣研究版本差异的同志,则请查阅1989年的俄文版本。
同过去的译本比较,这次新增的部分大概有近四万字的篇幅,分散在全书不同的地方。短的一两个词、一两句话,长的则有一二十页,甚至可以单独成节。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如少年保尔和冬妮亚、红军战士谢廖沙和丽达、保尔和达雅的友谊和爱情,红军的战事,小市民的心态,保尔的加入和退出“工人反对派”,布尔什维克党同托洛茨基派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场景,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修改。
保尔是英雄的象征,而罗亭是多余人的代号。《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着力塑造了罗亭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所谓“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当代文学中相当奇特的文学现象,他们由于社会的黑暗、政府的压迫、农民的麻木以及自身的各种各样的弱点不能实现其理想和抱负而成为社会中的“多余人”$这些“多余人”非常聪明,而且学识渊博,大都受过良好的欧洲教育。这首对联反映了新四军将士钢铁般的意志和爱读书的情操,从一个侧面说明新四军是一支能战斗的队伍。名将粟裕和对联有传奇般的故事,略举两例:一、1940年2月7日(农历除夕),陈毅亲笔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贴在粟裕宿舍门上,称赞粟裕面对繁忙工作所表现的敬业、负责精神,刻画了新四军初期阶段粟裕的光辉形象。二、1946年7月13日—8月31日苏中七战七捷,苏中地区广泛流传一首对联式民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几十年来,这首民谣被改编为歌曲、鼓词、故事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不息。
★粟裕诗歌揽胜(八)
苏浙①远眺
1945年9月
山发人深思,
海令人遐想。
朝霞鼓舞我迎战现实,
夕照启发我思索未来。
(见《粟裕传》第401页)
注释①:苏浙,江苏和浙江的简称。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在浙江长兴县温塘村成立,粟裕任军区司令员。苏浙是我国的富饶省分,抗战前是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是日伪统中心所在的腹心地区,沿海还是美、英盟军登陆的地域,十分重要。粟裕经过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实现了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粟裕在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时毛主席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9月1日,华中局成立了粟裕任书记的中共苏浙区委。
写作背景:
粟裕对苏浙局势充满信心。这首诗是一次他同夫人楚青登山远眺,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出口成章得出来的。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失为粟裕绝句。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在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民国32年(1943)秋,由于必成、江渭清率领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从苏南挺进浙西,开辟苏浙皖边区抗日根据地,时十六旅旅部驻温塘西北3公里之仰峰界。33年12月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主力部队三旅由苏中南下,与十六旅在仰峰界会合。1934年l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粟裕为司令,谭震林任政委,下辖四个纵队,统一领导苏南、浙西、皖南的党政军工作。2月5日,在长兴槐坎乡温塘村召开成立大会。军区机关驻在槐坎乡仰峰界韩家沈家大院。十六旅编成军区第一纵队,队部驻温塘村。同年4月下旬,苏浙军区前指机关南移至孝丰吴家道。7月15日撤回长兴仰峰界。1961年4月15日,省人民政府公布长兴温塘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10月9日,省文管会、嘉兴地委、长兴县委领导赴旧址视察,审定纪念馆修建计划,确定馆址设于温塘村。1975年3月动工,同年国庆节前基本竣工。年底,正式对外开放。该纪念馆原系清末民宅,坐北朝南,相传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有前后两进、四面高墙的两层楼房,东西侧座,共有房屋46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前的形势图、组织领导序列表,发布的各种文件、布告,部队作战用的军用地图、军区兵工厂造的武器、部队用的作战武器、器材和战利品,《苏南报》、江南银行纸币以及烈士们的遗物和照片等革命文物。1984年2月5日,原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栗裕逝世。同年4月26日其亲属、南京军区领导人等,将栗裕部分骨灰撒在温塘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操场。1984年夏,为迎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40周年,长兴县人民政府拨款对纪念馆进行整修,并安放粟裕塑像和撒骨灰处纪念碑。同时对仰峰界旧址进行修缮。同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时对仰峰界旧址进行修缮。同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长兴仰峰界沈家大院为原新四军千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对苏浙公学、后方医院、兵工厂等旧址也采取了保护措施。
纪念馆馆室原为清代咸丰年间民宅,距今有150年历史。整座建筑规模恢弘,布局紧凑,构造精巧,雕饰华丽。熔文学、绘画、戏剧、雕刻、书法为一炉,体现了清代民宅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就在这座古宅前大操场上召开。纪念馆现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四周古槐参天,松柏掩映,翠竹交织,绿草如茵。庭院西侧为原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将军骨灰安放纪念碑,东侧是“军民鱼水情”雕塑和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碑。展厅正厅松柏鲜花簇拥着一代名将粟裕将军的半身塑像,塑像后的红帷幕上是叶飞同志题词:“军民团结,无往不胜。”楼上楼下共1000平方米,分四大展厅,收藏和陈列有750件革命文物,420帧历史照片。
★粟裕诗歌揽胜(九)
六言·宣布本军主张
1947年9月豫皖苏军区
为了彻底灭蒋,本军大举南征。此来宗旨所在,救我苦难人民。
反对美国侵略,争取民主生存。废除中美条约,保存领土完整。
实行民主政治,打倒蒋党专政。成立民主政府,人民自做主人。
肃清贪官污吏,打倒恶霸豪绅。保护人生自由,特务一律肃清。
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田自耕。取消苛捐杂税,不准拉夫抽丁。
没收官僚资本,开仓救济贫民。保护工农商业,买卖一定公平。
保护民主教育,信仰自由认真。实行民族平等,回汉一体相亲。
解放军行所至,纪律素重严明。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遵行。
人民一针一线,本军不动毫分。俘虏官兵不杀,优待条例分明。
如有违犯规条,准予扭送严惩。人民快快起来,共除蒋贼祸根。
(见《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第33—35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点评:此六言诗为粟裕和陈毅两人署名。查《陈毅传》、《陈毅年谱》及《陈毅诗词选》均未收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本应是粟裕带队渡黄河(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六电指令粟裕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决定华野西兵团由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提议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这首珍贵的六言诗隐含着陈粟伟大的友谊。正如朱毛,刘邓一样。
★粟裕诗歌揽胜(十)
老兵乐(一)
1964年北京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
(原载《解放军报》1984年2月14日第三版)
写作背景:
粟裕自1958年蒙冤,任闲职,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痛苦。由于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故一直克制自己,他曾写过三首诗抒发情怀,他将这三首诗均题名《老兵乐》。第一首诗定稿于1964年,初稿如下:“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后有蒋军窜犯大陆及军委领导同他谈话诸背景,他心情振奋,将末两句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此诗在他逝世后曾发表于《解放军报》1984年2月14日第三版。
点评:57岁的粟裕1月在从化休养突发心肌梗塞,回广州抢救。5月军科院常委决定粟休息一年。但粟裕12月上了班。此时的粟裕因58年事件离开军事指挥一线。但粟裕在形势发展的关键时刻,早已把个人安危和得失抛到了九霄云外,粟裕以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尽了“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应尽的责任。12月20日参加全国人大三届首次会议,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老兵乐》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老兵的高尚情操,说出了粟裕心系国家安危为保卫国家安全随时准备再上战场的心情。“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这种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老兵乐,粟裕并不乐,乐是一种精神,乐是一种姿态。
★粟裕诗歌揽胜(十一)
老兵乐(二)
一九七四年
半世生涯戎马间,
平生志气在元元。
得从战争学战争,
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
幸存今日何所憾。
感时不必频对镜,
风光难得闲中看。
(原载《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
写作背景:
《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发表了2000年12月楚青大姐的《追忆粟裕<老兵乐>》一文。该文第一次透露了《老兵乐》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并将1974年写的《老兵乐》第一次发表。1974年,时间又过去十年了,他冤案未平,任闲职依旧,自己在致力研究探讨未来战争,写了第二首。此诗未发表过。原诗如下:
“半世生涯戎马间,平生志气在元元。得从战争学战争,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幸存今日何所憾。感时不必频对镜,将军难得老来闲。”
诗成后感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我当即劝慰了几句。他沉思后将上诗末两句改为:“感时不必频对镜,风光难得闲中看。”
点评:见我写的《大将诗魂老兵乐》,逆境出诗人,愤怒出诗人。
粟裕诗歌揽胜(十二)
沁园春·淮海战役
一九七七年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翁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失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楚青2000年7月13日晚自粟总手书抄录。)
原载吴跃军《苍松劲草——粟裕研究笔记》180页。
注:此为粟裕大将遗作,生前未发表。按沁园春词牌为双调,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上下片后十句平仄相同,上片二、三句对仗,四、五句与六、七句对仗,八九句对仗。下三、四句与五、六句对仗。但用韵处不多。正如同粟裕代司令员打淮海战役一样变中生奇,奇中生变,填词也如此,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点评:这是粟裕诗歌的绝品、珍品、上品,也是粟裕诗歌绝笔遗作。二十二年征战二十四首诗词。绝妙好辞。词中提到4个人物黄伯韬、黄维、杜聿明、蒋介石已经随历史进入了粟裕的败将行列。该词气势庞大雄伟,读起来有一股泱泱正气在上升,在沸腾,在前进。历史的车轮是人民群众,任何逆流而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淮海战役简介】1948年9月济南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4个兵团、4个“绥靖”区,25个军,约6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济南战役临近结束时,就下一步作战计划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设想。当时粟裕所提的“淮”是指淮阴、淮安,“海”是指海州(即现在的连云港市),这是一个“小淮海”作战计划,主要是要消灭两淮和连云港地区敌人十几个师,为下一步夺取徐州创造条件。9月25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复电指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指出第一步应以黄伯韬兵团为目标,然后再歼两淮和海州、连云港之敌。
10月22日,中原野战军主力攻克郑州。24日,开封守敌东撤,中野主力4个纵队乘势东进。此时,辽沈战役取得全胜,中央军委、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扩大原定淮海战役规模,指示中野加入淮海作战,力争就地歼灭徐州地区之敌。
蒋介石为了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11月初决定将主力收缩在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止解放军南下。华东野战军于6日夜间向预定目标开进时,发现敌人正在撤退,当即转入追击,坚决围歼后撤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伯韬部。9日,中央军委、毛泽东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配合华东野战军对徐州之敌形成战略包围。这样,原定的“小淮海”作战计划演变为歼灭国民党军长江以北主力的“大淮海”决战计划。
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伯韬兵团合围在碾庄地区。15日,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为了统一指挥, 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22日,黄伯韬兵团被全部歼灭。25日,由确山地区东援徐州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黄维部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双堆集地区。黄维兵团被围后,蒋介石一面督令蚌埠之敌北援,一面令徐州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中原野战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然后一齐南逃。30日,徐州之敌约30万人向西南方向逃窜。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全力追击,至12月4日,将逃敌全部包围在永城、肖县之间的陈官庄地区。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方针,首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兵团,同时严密包围杜聿明集团,阻击和监视北进增援的李延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协同下,于15日将黄维兵团全部歼灭,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歼,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国民党军投入兵力达80万。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取得了歼敌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役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前出到了长江北岸,为尔后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蒋介石兵败淮海,犹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延续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因此,中外战争史研究者把它称之为“蒋介石的滑铁卢”。1948年春,粟裕以战略家的远见和胆识,向中央军委提出华野第1兵团暂不渡江南进,集中主力在中原作战的建议,得到批准。接着,发起豫东战役,在战局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指挥部队连续作战,歼敌9万余人,使中原和华东战局发生了转折。9月,在济南战役中。运用攻城与打援并重的于段,歼敌10万人,攻克济南,为华东战场的战略决战揭开了序幕。此后,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建立总前委实行统一指挥,置华野主力于徐(州)宿(县)线两侧,将徐州逃敌全歼于徐州西南地区等重大建议,均破采纳,为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并履行了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之责。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经调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是他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适时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他指挥的部队占解放军参战兵力的70%,歼灭国民党军占解放军歼敌总数的80%,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淮海战役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相比较,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以多胜少,惟独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辽沈战役,解放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歼敌47.2万。平津战役,解放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歼敌(包括改编)52.1万。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淮海战役歼敌数字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在那两次会战中各歼灭德国法西斯军队50万。所以,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连称:“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中国和外国都有人把淮海战役与滑铁卢会战联系起来,称之为“蒋介石的滑铁卢”。但是,任何比喻都是不准确的。就这两次战役对于拿破仑和蒋介石的命运来说,确有相似之处。滑铁卢一战,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丧失殆尽,随即宣布第二次退位,“百日拿破仑政权”覆灭。淮海一战,蒋介石赖以生存的命根子80万主力部队被消灭,接着在内外交困的政治危机中宣布“引退”,不久持续22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而就战争规模和战争指导来说,淮海战役则远远超过了滑铁卢会战。滑铁卢会战,惠灵顿和布吕歇尔指挥的联军13万人,对拿破仑指挥的法军7.2万人,联军歼敌7.2万人,战争规模和歼敌人数不及淮海战役的五分之一。而在战争指导上,不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役指挥,更是大大超过了滑铁卢会战。毛泽东及其在淮海战场上的指挥员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用兵如神,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创造这个奇迹过程中,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粟裕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事实雄辩地说明,这是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结论。
喜读新版《粟裕战争回忆录》和粟裕遗作《沁园春·淮海战役》,我2005年2月18日写了一篇《枫木树脚淮海歌》,请大家点评。
2005年1月10日是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56周年,在粟裕军事思想研究史上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
首先新版《粟裕战争回忆录》2005年1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做出贡献的责任编辑是翁翼中、国晓健两同志。增加了大环境下当时未能出版的第二十章《粟裕谈淮海战役》(该文献20,000字)。《党的文献》编者说: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粟裕同志是淮海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他生前没有系统地谈过淮海战役,只是即席回答过有关同志的一些提问。粟裕同志的夫人楚青同志应中央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特别约稿,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发表在《党的文献》上。《粟裕战争回忆录》是粟裕军事思想的代表作,和中央军委批准由军事科学院组织编辑的的三卷本181.2万字的《粟裕文选》(2004年9月在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粟裕著的《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粟裕著的《千万里转战》、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孙克骥主编的、粟裕著的《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7月孙克骥主编的、粟裕著的《粟裕军事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由《粟裕军事文集》编辑组编的、粟裕著的《粟裕论苏中抗战》,七本大书320多万字构成粟裕光辉著作系列。这些著作是粟裕六十年革命生涯立功立德立言的珍贵记录,这些著作是粟裕作为老一辈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的有力见证,这些著作是300万侗族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好儿子粟裕同志为历史、为后代留下的永恒、闪光的历史丰碑。
《粟裕战争回忆录》写于一九七六年夏。直到粟裕1984年2月5日逝世后的1987年7月才由楚青等人整理完毕。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1988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大受欢迎,1995年又重印一次。原书652页37.9万字。
粟裕的回忆录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他讲的是战争,大兵团作战、军事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转折理论;他论的是作为杰出军事家,作为长期在一线负责军事指挥的高级将领对战争指挥艺术的探讨和理性思考;他为后人留下了如同《孙子兵法》的军事巨著,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它,国内外军事战略学者研究它,弥补了《淮海战役》这一章这本书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它的理论性、完整性、故事性才更强。
新版《粟裕战争回忆录》能顺利出版,得源于张学良先生。知识产权出版社一个典型的断版书编辑出版案例是粟裕将军写的《战争回忆录》。该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首次出版11000册后即脱销断版。2003年,张学良的家人在美国看到这本书,非常想买到一本,他们到北京找到解放军出版社时发现这本书早已售罄,后来找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寻求帮助。知识产权出版社征得粟裕夫人的同意,取得授权后,按需出版了300册,新版共458页39.9万字。紧接着,该社又陆续接到了军事科学院和浙江新四军研究会等单位对这本书的订单。该书的出版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这一出版新模式。
新版《粟裕战争回忆录》编者说:《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一版时未将《粟裕谈淮海战役》一文收入,此次再版特将此文刊出,以供读者阅研。该文共7个部分,分别谈到了研究淮海战役的意义和注意方法,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建议时的考虑,在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过程中个人的考虑,歼灭黄伯韬的作战(第一阶段),华野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战役第三阶段的情况,敌方的指挥。
该文献充分证明和体现了粟裕是军事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淮海战役中粟裕具有战争准备和组织指挥实施重大战区战役和战略性战役的能力。粟裕作为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以华野前委书记、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的身份指挥华野大军,华野战前人数为36.1万人,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战役结束时华野总兵力达到55.1万人,在60万对80万的大决战中,逼使蒋介石成为滑铁卢,被迫辞去总统职位。在创造这个人间奇迹的过程中,粟裕以他杰出精彩的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能力,印证了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正确结论——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的一次讲话中称赞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其次粟裕遗作《沁园春·淮海战役》首次全文发表于全国粟裕研究权威刊物,由江苏南通市中共党史学会粟裕研究组主编的今年1月20日出版的第8期《粟裕研究通讯》上,与《粟裕战争回忆录》新版上市相呼应,说明研究淮海战役的深入,文献不断发现,成果不断出新,视野不断开阔。
该词写于1977年,系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同志在粟裕的一个小本子里发现的。据楚青同志介绍,粟裕第一稿是一气呵成的,他可能觉得字迹潦草,又正正规规地重新抄写了一遍。下面是《沁园春·淮海战役》词稿全文,个别标点符号错漏之处笔者按词牌予以修正。
该词同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一样,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点出了作者斗胆直呈逐鹿中原的战略气概。1948年是粟裕年。从留下的战争年代珍贵的照片看,1948年5月中央城南庄会议后在西柏坡的留影是以总司令朱德和负责战役指挥的华东主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居中,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围绕朱总司令和粟裕照相。1948年12月,淮海前线总前委第一次会议在华野前委粟裕指挥部萧县蔡凹召开,总前委成员合影时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该照片历史地表明作者离不开战场,是淮海战役的主要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
作者在世时,没有写关于淮海战役的文章,在淮海战役胜利后的第28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作者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读后有一种风霜雪雨的感觉,回味无穷。笔者写过一本《粟裕在1948》长篇纪实作品,专门是写粟裕在1948年的军事活动,2002年在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以《苍松劲草——粟裕研究笔记》为名发表,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出版座谈会,网络版《粟裕在1948》2004年5月15日先后在侗人网和军事网连载,点击人数近2万人。
该词上阙主要写豫东之战和攻济打援,下阙主要写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歼伯韬,灭黄维,杜聿明被俘。作者气吞万里如虎,奇句迭出,最后画龙点睛:“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作者这首词浓缩了1948年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这段历史,讴歌了淮海战役全体将士不怕苦、不怕死、不畏艰难,迎接新中国这颗朝阳诞生的奇迹。区寿年、黄伯韬、蒋纬国、黄维、杜聿明、蒋介石等逆流而进的历史反面人物始终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蒋家王朝二十二年中华民国统治史在淮海战役胜利里打上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作者为了指挥便利,为了广大劳苦群众的利益,为了人民早日得解放,牺牲个人利益,曾经三让司令,使得中国解放战争进程缩短了二年,作者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伟大的淮海战役连在一起讴歌,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永垂史册。
粟裕同志这首咏淮海战役词,首次全文发表,感人肺俯,气魄恢宏,简约凝练,豪放激烈,耐人寻味。作者晚年曾书写过一幅对联给惠浴宇同志,代表了一个为革命奋斗60年的老兵思想:“写好自传万事足,无官无忧一身轻。”名将粟裕和逆境粟裕在作者身上达到完美结合,1958年被错误批判,二十五年一贯制,到病逝,作者都没有被平反。真应了作者另一首《抒怀》诗:“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把生死沉浮当成寻常事和自然规律,已经将人生悟尽悟透。
最后,《粟裕研究资讯》从2002年创刊三年来,作为一名业余的粟裕研究爱好者,我们开展了长期性、民间性、群众性、自费性的业余研究粟裕活动,作为湖南502(粟裕)研究室负责人主编了19期《粟裕研究资讯》,发表了近百万有关粟裕研究的文章,今年2月5日第一期和江苏海安七战七捷纪念馆合作,首次发表1978年5月16日粟裕同志和新四军老战士、原中国作协理事、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军区军事文学家胡石言同志的重要谈话革命文献材料(据录音整理)《粟裕同志谈苏中战役》,得到了粟裕夫人楚青同志等老同志和粟裕研究专家及侗学界领导们的赞许,该期计划发行500册,许多同志看到后纷纷致电来信索要,说是珍贵的文献,难得看到,光湖南502(粟裕)研究室春节前就寄出160册,加印了60份,受到了党史界、军史界、侗学界和粟裕研究爱好者的热烈欢迎。由于我在民间文艺保护的成绩,2005年元旦我光荣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员,并于2004年在“杂交水稻”故乡怀化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稻作专业委员会担任副秘书长。“粟”就是五谷之一,裕就是富裕和谐。研究粟裕就是研究中国革命史、建设史。为迎接2007年8月10日粟总百年诞辰,尽全力出好《百年粟裕》和《中国侗族20世纪诗选》这两本品位高的书籍。
著名作家、新四军一师苏中分会副会长、中国侗族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淮学研究会会员、粟裕侄子粟刚兵(侗枫)先生在2月9日致《粟裕研究资讯》编辑组短信中说:
“爆竹一声辞旧岁,金鸡起舞迎新春。
咫尺天涯心相印,讯短义长祝平安!
刚兵献给自费研究粟裕20年的英雄。”
英雄是粟裕,英雄是随同粟裕出生入死的淮海将士们,英雄是支援子弟兵的人民群众!淮海英雄精神将激励着每一个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的共和国公民们!
得到会同籍解放军干部粟立军同志的资助,经过《粟裕研究资讯》编辑组的努力,已经购买了一批《粟裕战争回忆录》放在粟裕故居——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树脚,供思想者、学问家和参观群众们翻阅研究。以慰粟总在天之灵,缅怀粟裕的淮海英雄精神。
粟裕书籍里升腾出来的粟裕转折理论,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国防、战略、军事、建设思想这些物华天宝将和枫木树脚那颗伟岸挺拔的枫木树群傲立九州,作为战神护佑华夏960万平方公里神圣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一书十年不寻常,经风耐雨故事多。
铜墙铁壁是人民,枫木树脚淮海歌。
★粟裕诗歌揽胜(十三)
赠郑涛①任远洋轮船长
1978年5月北京
任你纵横三大洋,
重担全负汝肩上。
道途不比长征近,
远涉重洋很平常。
(见《将帅儿女谈将帅》173页)
注释①:郑涛,系寒生,粟裕次子,时任远洋轮船长。
点评:粟老总坚持自己的儿女应该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长子戎生从哈军工毕业后,粟老总要他到作战部队工作,从当兵做起。寒生入伍后,一直在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转业到交通部,粟老总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并说:“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想着坐机关。”于是就有这一首赠诗。这首诗对高干家庭及子女的教育应该说是个启示。创业难,守业更难。
赠诗难写。这首诗以长征作比,说明万里长征革命才完成了第一步,还有建设,还有改革开放,还有国际交流合作。得天下者还要善治天下。
★粟裕诗歌揽胜(十四)
新四军抗日先遣队挺进江南四十周年
1978年6月15日安徽泾县云岭
八省健儿群英会,
抗日旌旗向东挥。
敌后军民齐奋战,
日寇弃甲又丢盔。
点评:71岁高龄的粟裕6月15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并题词。粟裕作了《要宣传新四军》的重要讲话。时任中央军委常委、人大常委。粟裕说:“新四军主要是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和浙江等省成长壮大起来的。新四军也是我们党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在抗战时期,新四军和八路军一样,是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两大主力之一,所以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我们应该很好地宣传”。这首诗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新四军的本质:八省健儿,东进,打日本鬼子。
新四军发展到华东野战军,后称为陈粟大军,是因为有一个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陈毅代军长之职,粟裕任主力第一师师长。陈粟是新四军重要人物。这首诗以简练的诗句浓缩了新四军八年抗战的光荣历史。
★粟裕诗歌揽胜(十五)
黄   山
1978年6月18日重游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昔战场有感
耀武逞凶黄山麓,
红军背进志不辱。
三年转战闽和浙,
迎来抗战初愿宿。
点评:1934年12月4日谭家桥一战,寻淮州战死,乐少华、刘英负伤,十军团伤亡近千人,牺牲了不少很有军事才华的师团指挥员,时粟裕任红十军团参谋长,没有指挥决策权。但是粟裕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支拥有800百人之多的久经考验的骨干队伍。创造和发展了浙南革命根据地,为新四军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首诗好在一、二句,特别是“逞凶”对“背进”,很有意思。
★粟裕诗歌揽胜(十六)
题《江海风云》
1978年9月北京
武装斗争廿余年,
转战频繁几万千。
英雄业绩烈士血,
可歌可泣壮诗篇。
吾辈不能忘过去,
创业艰辛忆先贤。
江海风云汇青史,
激励人民永向前。
(原载〈〈江海风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
点评:这是一首题诗。这首诗跳出一般题诗的圈子,以历史的笔调回答了〈〈江海风云〉〉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英雄烈士创业史,忘记过去就是背叛。第一段的后两句尤为写得好,“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可称名句。
★粟裕诗歌揽胜(十七)
西江浩荡映九天
——题赠肇庆地区
西江浩荡映九天,
北斗七星降凡间。
更喜人和兼地利,
长征路上着先鞭。
1979年11月3日于星湖波海楼
写作背景:
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粟裕将军于1979年11月3日巡视肇庆,当日由地委副书记王荫轩同志陪同,到星湖景区进行了参观。晚上,住波海楼第二号楼,粟裕将军对王荫轩同志说:“今天(7月30日)下午回广州,回去之前,要到地委去看看地委同志;到军分区看看军分区同志。”当晚,王荫轩书记转告了有关同志,今日(7月30日)早上八点在地委小岛集中。4日早上,粟裕将军和王荫轩副书记在波海楼吃过早饭之后,由波海楼乘专车来地委小岛。
地委常委关立、常胜、何励、胡庆勋、韩志洲同志;行署副专员卜翰输、廖存榕同志;纪检会巢健同志、统战部陆华同志、宣传部丘均同志、办公室主任杜鉴波同志等,已早早提前在地委小岛等候。
早上九时,晚秋天气,天高云淡,清风飒爽,阳光特别灿烂。两辆小轿车经地委大门,徐徐驶进地委小岛。轿车刚停下,粟裕将军稳健地步下了小车。关立同志第一个微笑着迎上前去和粟裕将军握手。接着,我们依次上前和粟裕将军握手。王荫轩副书记把我们每个人姓名、职务告诉了首长。
粟裕将军,身材不高,目光炯炯有神。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非常朴素却隐含着英武气概。那是一个老军人长期战斗生活养成的个性。据说,毛泽东从来不带枪的,因为他是统帅。粟裕总是带枪的,因为他是战将。不过,这回是例外。将军身上没有带枪。他满脸笑容地和关立同志一边交谈,一边漫步进入小岛会议室。
粟裕将军,平素谨言慎行,不苟言笑。但也不是总缄口不言,到了关键的时候,他还会说出与众不同的话来。1975年,王洪文、张春桥已在军队窃取高位,而上海又是“四人帮”势力很猖獗的地区。那个时候,“四人帮”提出建立所谓“民兵指挥部”的问题。
当时就有不同意见,“民兵指挥部”和地方武装部门谁指挥谁的问题,怎样对待这个关键问题。这时,粟裕正在安徽军区作调查,在会议室,当着许多军政要员的面,他说话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记得五十年代,我当总参谋长时,亲耳听毛主席说过:览于苏联贝利亚事件的教训,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军队系统。现在既有人民武装部,又有民兵指挥部,很值得研究。”这几句话,可谓振聋发聩。这是公开地否定“民兵指挥部”,正是无私者无畏。
在小岛会议室座谈时,粟裕将军的讲话声音不大,却很有力量,让人感到温和而又亲切。粟裕将军说:“这次来广东,一边是休息,一边是做些工作。广东天气温暖,冬季不冷,于工作、休息都有利”。
粟裕将军说:“我今年73岁了,在部队工作了53年。现在年纪大了,做起工作来,精力和记忆力都差多了。要把过去战争年代经验总结,就是《战争回忆录》,这也是个财富,要把这财富留下来,留给子孙后代,这次也带了两个秀才来,但不是胡乔木,胡乔木是状元。
链接:粟裕将军,湖南会同人,侗族。1907年8月10日出生在一个旧式封建地主家庭,在县城高等小学读书的时候就荫发了当剑侠劫富济贫,除恶行善的遐想。这时候,父母私自作主,硬给他订了一门亲事,女方比他大三岁,还缠着小脚。粟裕坚决不同意。这件事,是粟裕将军学生时代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1926年,粟裕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粟裕将军,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他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留下了不朽的勋业,倾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粟裕将军说:“我参加南昌起义前,在武昌叶挺教导队,南昌起义从潮汕失败转战上井冈山和中央苏区及后来三年游击战争……”研究党史、军史的人都知道,粟裕将军在红军时期,曾任红十一军团、红七军团、红十军团的参谋长、闽浙军区司令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代理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代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粟裕将军,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神将”。
1940年10月,粟裕将军辅助陈毅司令员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决战,以七千余人的兵力粉碎了韩德勤部的三万余人的进攻,歼敌一万一千余人,俘师长以下军官六百余人。在皖南事变后,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在抗日根据地军民中被传说为“神将”。有一首民谣:“毛主席当家家家富,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翻身的喜悦。
1946年8月,粟裕将军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完成了苏中前部七次作战,利用内线作战有利条件,灵活用兵,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战不无胜。以3万主力,对付12万敌军,。取得了歼敌五万余人,活捉敌人将军11名的伟大胜利。
1948年4月毛泽东发电报给陈毅、粟裕同志,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同志来平山中工委开会。
毛泽东接待客人和送客人,一般是不出门的。他只有两次是例外的。一次是和越南胡志明主席见面,再一次就是这一次和粟裕见面。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听取了粟裕整个汇报。中央批准了粟裕华东野战军暂不过江。这件事后来构成了淮海战役蓝图。
这次会议决定陈毅和邓子恢到中原军区,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
粟裕将军回忆:那个时候,我的压力好大毛主席接受了自己暂不过江的建议,陈毅同志又不在了。如果这一仗打不好,可真难见江东父老了。
6月17日至7月6日,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粟裕组织指挥了豫东战役。歼灭了援敌一个兵团,活捉了兵团司令区寿年,重创了黄伯韬兵团,共歼敌九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战役歼敌数字的新纪录。九月以后,在粟裕指挥下,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全歼济南守敌10万人。
早在济南战役已成定局时,粟裕将军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已经结束。粟裕将军于11月月7日和陈士榘、张震联合给陈毅、邓小平和军委发出电报:将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建议。11月9日,毛泽东亲笔起草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第一阶段:从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组织指挥下,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全歼敌第七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伯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丰、张克侠率两个军(三个半师)起义;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下,全歼十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开始至1949年1月6日止。三个阶段历时66天。歼敌一个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22个军,55个师,总共歼敌555000人。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歼敌军一个剿匪总部,4个兵团,一个绥靖区,共计44万人。为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
这就是粟裕将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指挥千军万马,身经数百战役,战无不胜,闪动着异样光彩的典范。粟裕将军说:“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
粟裕将军说:叶剑英副主席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讲话,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绩,全面回顾了建国三十年来的战斗历程。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列宁搞革命,是城市武装起义,这是苏联的情况。苏联在那时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也是较落后的国家。彼德堡等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较强大,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几十年民主革命斗争,把各地革命力量组织起来,特别是在“四。一二”国民党蒋介石叛变以后,毛主席在江西罗霄山脉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采取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毛主席伟大的贡献。革命是在摸索中,在艰苦斗争中前进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30年来,我们党的路线,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正确的。
北京民主墙,有人在那里评论老人家(毛泽东),说像斯大林,像赫鲁晓夫,这是错误的,这么一来,天下大乱了,世界共产党都大乱了。当然我们工作有失误,有挫折,领袖是人不是神。如果都像1957年以前这么搞下去,我们四个现代化也实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我们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旧社会的许多痕迹。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但是,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因此,要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当前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上次到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战败国,工业的破坏是很严重的,群众日常生活过不去,我们解放后还没饿死人嘛。到日本参观,大家感到很沤气,日本人很注意经济核算,没有钱赚,亏本是不干的。北海道火山爆发,居民都搬家了。火山爆发之后,人家马上把公路修到火山底下,路边建设了旅店、饭馆,目的就是让人旅游、籍以赚钱,增加收入。要是一般的人谁都不愿干的,可人家,爆发了火山还在修公路。
日本,有个天然野生动物园,把那些动物用铁丝网围起来,人民去参观时,坐着安全保险的汽车进去。只有两公里那么长,汽车进去了,老虎等野兽爬到你的汽车玻璃窗来。参观一次收2000日元,折合人民币20元。小孩1600日元。日本朋友说,如果增加一对熊猫,那票价就更高了。现在这野生动物园,每年接纳观众150万人以上。这个收入是很大的。
肇庆星湖,规模很大,贯彻以旅游养旅游这种办法,加上铁路通车,发展就更快了。看了你们的工艺厂,特别象牙雕刻,艺术很高。端砚是文房四宝,出口日本,很受欢迎。日本文字,和我国汉字差不多,都是方块字,看他们的报纸,许多文字和我国汉字一样,有的意思也相同。雕刻端砚,可不可以搞一些半机械办法,像象牙雕刻那样,车、刨等都可以改进。
小岛座谈会后,粟裕将军和我们一起,在小岛门前照相留念。
粟裕将军在波海楼客厅,兴致悖发,亲笔挥毫题写了一首诗:
“西江浩荡映九天,
北斗七星降凡间。
更喜人和兼地利,
长征路上着先鞭。”
景物因人成胜迹。粟裕将军咏西江诗,已镌刻在玉屏岩,长留天地间,万古不废。
粟裕诗词题赠一个地区少见。古语云:成大事者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肇庆地区三者均有,先富带后富,致富思源,致富思进。有“西江浩荡映九天”的美景,就有“长征路上着先鞭”的动力和效果。题诗、赠诗都很难写,但粟裕成竹在胸,一气呵成,不愧有国学的功底,有中国国粹诗词文化意蕴的深刻体悟。创诗词之未创,发诗人之未发。革新诗坛陈旧追古之风。旧瓶装新酒关键酒要新。
★粟裕诗歌揽胜(十八)
游西樵①
1979年11月13日
西樵景色堪夸,
路转峰回如画。
华盖②出白云③,
千尺珠帘④高挂。
当年欲避尘寰,
而今乐在人间。
亭阁映天湖⑤,
为四化装点江山。
注释:①西樵:位于广东省南海县。
②华盖:山名。
③白云:峰名。
④千尺珠帘:瀑布名。
⑤天湖:死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
(原载〈〈粟裕研究文萃〉〉第5辑)
点评:这是一首讴歌四化的抒情诗。作者到了南海的西樵,看到如此美的景色,不禁诗情大发,巧妙地把山名、峰名、瀑布名及湖名嵌入诗中,是一首好的旅游诗作。
★粟裕诗歌揽胜(十九)
竹竿山头望
——南昌起义五十二周年后重来潮州
1979年12月
南昌风雷震大地,
潮州七日红南粤,
碧血洒韩江,
激流汇井冈。
重来已过半世纪,
地覆天翻今非昔,
竹竿山头望,
无限好风光。
点评:这是一首刻在井冈山的词。前部分高度概括了作者参加南昌起义、潮汕作战、血洒韩江到最后参加湘南起义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的历程。后部分写半个世纪后的感想。不由发出:“竹竿山头望,无限好风光”的情怀。
粟裕《竹竿山头望》这首词通过竹竿山头望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视角伸到了52年前的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朱毛会师。激流归大海,激流汇井冈。由远及近,由外到里,望出了希望,看到了新生。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
颂涵碧楼(五言)
——南昌起义五十二周年后重来潮州
1979年12月
伟哉涵碧楼,
战局费运筹。
潮州七日红,
青史垂千秋。
点评:涵碧楼是潮州的一个茶馆,当年周恩来在这里指挥过战斗。这首诗是作者对周恩来同志的深深怀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周总理的保护,粟裕离开部队后才得以参加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及国务院业务组工作,没有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作者歌颂南昌起义领导人周恩来等领导青史永留名。
《颂涵碧楼》是一首五言诗。五言在少言中发出多言的感想和事实。唐诗五言七律居多。粟裕这首五言诗从“伟哉”开头,第二句一个“费”字,第三句一个“红”字,颇费作者匠心。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一)
七律·抒怀
1979年北京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原载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写作背景:
1979年,蒙冤已二十一年了,粟裕写了第三首〈〈老兵乐〉〉诗,即后人常引用的《抒怀》。”
点评:大将本色是诗人。笔者主编中国侗族诗选《星星鼓楼》时此篇命名为《伏龙吟》,为该诗集压轴之作。苍松劲草伴奇葩,苍松劲草写风流。作为百战百胜的将军碰到的安危艰辛生死沉浮都算不了什么,只要敢向(斗胆直呈),只要无畏,不怕寒风,不怕天高。作者的信念始终是“乐将宏愿付青山”。作者说:“不管形势怎样险恶,鼓舞我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常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相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总是要胜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信念,推动着我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接受教训,推动着我们在新的斗争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发展。”粟裕曾经表示要把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好好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信念》。粟裕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从实际出发,敢于坚持真理。《七律·抒怀》正是他大无畏精神和敢说真话的崇高品德的真实写照。诗之极品。对仗工整,律韵奔放。
大将诗魂老兵乐,读常胜将军粟裕诗词有感:什么是诗歌?诗言志,词抒情。诗歌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诗歌语言精练而形象,分行排列,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为什么说侗族常胜将军粟裕大将的诗魂是《老兵乐》呢?
先看一看2001年修订版的《新华词典》。该词典收录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十大元帅的简介,十位大将中仅有粟裕、陈赓、黄克诚、罗瑞卿四人留名。在中央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仅有23人入选该词典。该词典1980年8月第一版,1989年9月第二版,2001年1月修订第三版,已是商务印书馆第39次印刷。入选《新华词典》,是粟裕作为杰出军事家的光荣,也是300万侗族人民的光荣。
《新华词典》简介粟裕说:“粟裕(1907-198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侗族。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苏中、豫东、济南等战役,参加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擅长于指挥大兵团联合作战,被誉为常胜将军。1949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顾委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在北京逝世。”
苍松劲草写风流,大将诗魂老兵乐。
元勋诗人老来狂,夜夜军歌作文章。
人民性、战争性、艺术性、思想性是粟裕诗歌特色。
搜集整理粟裕诗歌是一种磨练,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享受。粟裕诗词对仗工整,合辙押韵,富于诗美,影响面广,艺术感染力强,情透纸背,铿锵入耳,掷地有声,哲理深蕴,意味无穷,律韵奔放。
时间跨度长,从1924年1月到1980年9月病重近60年时间。地域跨度大,有湖南(湘西侗乡会同和沅江清浪滩)、江苏(南京韦岗、黄桥、郭村、姜埝)、安徽(芜湖官陡门、泾县云岭)、浙江、江西(南昌、井冈)、广东(潮州、韩江、竹竿山、涵碧楼)、北京及东南8省市(包括长江上海)。
1995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主编的侗族诗集《星星鼓楼》,收编了粟裕3首诗命名为《韦岗初胜(外二首)》,作为该书的压卷之作,第一次将粟裕晚年述怀之作定为《伏龙吟》,因为粟裕的家乡就是会同县伏龙乡。
1997年7月《民族团结》杂志加编者按发表了我凝聚心血的粟裕研究长文《沧海一“粟”伏龙吟》。观沧海网站和中华民族网转载了我的文章,里面有我搜集整理的粟裕五首诗词及评价:“粟裕诗词连同粟裕文章均是20世代侗族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收获。因而已编就的《侗族文学史》和《侗族简史》均要增加粟裕诗词、文章这一篇。”《伏龙吟》通过《民族团结》及因特网名播九州56个民族和世界各地。
199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侗族文学学会纪念粟裕逝世15周年文集《大将粟裕——侗族人民的好儿子》,我作为长期研究粟裕者受聘担任副主编,《沧海一“粟”伏龙吟》再次入选文集,受到军界的好评。《星星鼓楼》和《大将粟裕——侗族人民的好儿子》-两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社会肯定,在2000年10月获得首届(1949—1999)中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
2000年10月3日—6日我撰写的长篇赏析文章《苍松劲草写风流——常胜将军粟裕诗词揽胜》一文对粟裕16首诗词反复揣摩、学习,终有所得,分原作、背景简介、点评赏析三个部分,并有前言和后记计26页,参加中国怀化•“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研讨会”,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2001年6月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史南京研究会粟裕研究委员会编的《粟裕研究文萃》第五辑收编了粟裕诗词9首。
2002年5月9日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先生委托朱楹同志寄来增加的粟裕诗词4首:《黄山》、《西江浩荡映九天》、《沁园春•淮海战役》、《游杭州西湖》。粟裕全部22首诗词(含对联)日前已收编到由我策划统稿的《中国侗族20世纪诗选》中,对研究粟裕伟大人格、远大志向、崇高品质和忠诚信念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粟裕家正厅前还挂着“旋听鹿鸣”的贺匾。粟总有深厚的中国诗词功底,谙熟格律,又不拘泥,能推陈出新,富于创造。
有读者问楚青先生粟裕遗作《颂黄桥决战》从字句上看好象是“青玉案”词调,只是格律上有些灵活变化,不知是不是“青玉案”的变化形式。楚老回信说:
“来信关心粟总的一首词,谢谢!该词的句式确同于‘青玉案’,但‘青玉案’为仄声韵,而此首非仄声韵,故当时粟总即定为‘自由调’,自行起题了,以上特告。”
读了这三首不同年代的诗〈〈老兵乐〉〉,可以看作是粟裕人生难得的无悔曲,常胜歌。歌名就叫“老兵乐”或歌引就是“半世生涯戎马间”。
若侗族音乐界有人谱成曲传唱必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好教材,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好光碟。但愿侗族音乐界有此有心人传唱这首《老兵乐》。1994年龙飞同志在纪念敬爱的粟司令87周年之际将《抒怀》作曲,为男高音独唱。
大将的诗魂在于《老兵乐》,《老兵乐》写作的时代又是粟裕蒙冤时。因此这三首《老兵乐》难得可贵,是粟裕诗歌的绝品,是粟裕苍劲人格风范的象征。愤怒出诗人,诗为心声。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二)
为浙江民兵斗争史题词
1980年6月北京
几度战局临转折,
数番入浙捣贼巢。
兵民并肩齐奋战,
鱼水相依情意牢。
山川草木溅碧血,
烈士忠魂冲云霄。
忆念当年堪回首,
喜看群英涌江潮。
(见沈新登字(94)第(04)号新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将邮票)
写作背景:
1980年6月粟裕为《浙江民兵斗争史》一书题词。这是粟裕最后病重留下的传世之作之一。这首诗上了邮票,流传甚广。粟裕与浙江感情深厚,浙江是粟裕第二故乡。诗言志。总是转折时候,先遣入浙。歌颂了当年兵民并肩,鱼水相依的浓情厚意。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极致。最后一句放眼未来,点睛破题:喜看群英涌江潮!关于粟裕将军和集邮 还有一段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区发行的几组邮票,现在已是十分珍贵的革命文史资料。其中1945年4月1日发行的带面值的邮票,共5枚;有枚邮票画面描绘整风运动,展现战士阅读《整风报》;下半部分是战士进攻敌人碉堡,反映了整风运动以学习和战斗为中心的情景,供寄递快邮信函之用。这组在集邮界广为称颂的邮票,就是在粟裕将军领导下发行的。
粟裕将军是威震中外的名将。在1940年的黄桥决战和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中,粟裕将军和陈毅将军一起,指挥若定,以少胜多,获得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载。
粟裕将军不仅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主持过邮票的发行工作,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很关心集邮事业。1970年初,粟裕在周总理安排下担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国务院副总理级),进国务院分管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翌年6月,粟裕听取国家邮政总局工作汇报,了解到我国集邮业务停办后,国内外反映强烈,许多外国朋友和侨胞写信来索要中国邮票,他还仔细看完一封封集邮爱好者的来信,然后对邮政总局负责人说:"一定要恢复邮票出口和集邮业务,这样可以扩大新中国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可以从方寸邮票中增加对我国的了解,还可以为国家创外汇收入。请你们写个专题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后在粟裕将军的关怀、督促下,由交通部报请国务院批准,于1972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邮票出口公司",当年就与32个国家和地区恢复了邮票经营业务。还为当年在喀麦隆举行的《雅温德国际邮展》和1973年《慕尼黑国际邮展》提供了我国邮票展品,促进了同各国集邮界的交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看当年,粟裕将军多么富有远见卓识。
粟裕将军生前留下遗嘱:把他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战斗过的苏北大地。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病逝后,在4月18日那天,粟裕夫人楚青亲护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撒在泰兴黄桥公园内。当地政府修砌了墓园,由管文蔚题写了墓碑。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三)
颂黄桥决战①
——为黄桥决战四十周年而作
1980年9月北京
东进北上征寇雠②。党内外,敌我友,矛盾重重交相纠。纵横捭阖,进退弃取,着着运奇谋。
郭村首捷扼桥头,姜埝攻让操胜筹。黄桥决战冲牛斗。军政双收。放眼华中,抗日展新猷。
(见《粟裕传》215页及《大江南北》2000年第9期)
注①:今年10月是黄桥决战60周年。1980年9月27日粟裕回忆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在南京《新华日报》发表。此诗是粟裕夫人楚青同志在粟裕遗留的文稿中,找到一首未发表过的粟裕同志为纪念黄桥决战40周年而作的诗。据南京粟裕研究委员会称这首诗简练地反映战区领导人根据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决策,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党内外、敌我友、军事与政治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成功地运用斗争策略,实施灵活机动的战役指挥,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注②:雠(音chóu),同“仇”:指仇敌或仇恨。
点评:60年前的10月3日—6日,我新四军以五千人劣势迎击韩顽三万余人进攻,粟裕指挥黄桥决战,歼敌1.1万余人,八十九军中将军长李守维,中将旅长翁达毙命,新四军获得军政全胜。打开了华中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粟裕这首诗生动描述了新四军将士运奇谋,展新猷的风采。是粟裕诗歌的绝笔,也是粟裕诗词的最动人篇章。
粟裕涉猎的文体有四言、五言、七律、长短句、散体以及歌、词并能谱曲。从《过青浪滩》到《颂黄桥决战》,诗歌历时56年,少年诗人老来狂,夜夜国歌作文章。人民性、战争性、艺术性、思想性是粟裕诗歌特色。
粟裕诗歌特点是什么好写就写什么,正如同他打仗一样。相反地大战役倒没有写,任人评说罢了。粟裕是将军,也是老兵。解放后生死沉浮的命运尽收在《七律·抒怀》里。
粟裕热爱人民,粟裕热爱士兵,粟裕热爱和平。在他辞世之前,他交待夫人楚青把他的骨灰撒在大江南北他频繁战斗的地方,与烈士们同眠。正是:“兵民共肩齐奋战,鱼水相依情意牢”。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四)
游杭州西湖
西湖风景甲天下,
遍地苍翠遍地花。
到处有情留客住,
究从此处抑从它?
(2000年7月13日楚青抄录自粟总手书之红色小本上)
点评:这是粟裕的遗作,生前未发表过。写西湖美如水如光的诗歌很多。但作者先是赞美,后是反问,一反粟裕诗歌惯例,用疑问句回答人们对社会主义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到处有情留客住,究从此处抑从它?”只要有情到处都是美的。不失为游西湖的佳作,给人留下思索美的空间。
题山西中药厂(对联)
精益求精制良药,
兢兢业业为人民。
1980年3月
写作背景:
1948年某战役前夕,毛泽东主席打电话要粟裕立即赴枣园,命他到前线指挥部工作。粟裕说不能去,毛主席不解,粟裕解释道:“现时身体不行,腰酸背困,肚痛起来昏迷不省,怕延误战机。”毛主席笑着说:“你的病,我了解,我给你把药都准备好了。”说着,毛主席随手拿出几盒龟龄集交给了粟裕。粟裕回忆说:“淮海战役打完了,药也吃完了,病也好了。我得益于龟龄集不浅啊!”1980年3月,粟裕将军亲笔为山西中药厂题词:精益求精制良药,兢兢业业为人民。
题惠浴宇(对联)
写好自传万事足,
无官无忧一身轻。
(原载徐充、刘顺发编《慰英灵——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2002年版第137页楚青回忆录《送魂归》)
写作背景:
惠浴宇曾任江苏省省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惠浴宇生于1909年,原名惠美琬。自幼脾气犟直,勇敢刚毅。在大哥的支持下,到省属第八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爱看进步书籍,并带头参加学校组织的游行示威活动。后考入东海县省属十一中学(原海州师范),在董淮、杨光銮等教师的教育下,坚定了自己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决心。1928年7月,经过万金培等人的介绍,他和二哥、四弟一起参加了共产党。同年秋,中共江苏省委从上海派李超时和宋绮云来海州和惠浴宇一起商量建立党组织,他们在海州白虎山上的一块翘石下席地而坐,决定成立中共东海、赣榆、沭阳、灌云四县特别支部,李超时任特别干事会书记,惠浴宇任宣传委员。从此,海州有了共产党的组织,揭开了海属地区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1929年底,惠浴宇逃到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并出席了江苏省第三次党代会。在会上,他聆听了周恩来、李立三、陈云等人的报告。1930午4月因参加“第四次上海工人暴动的仁济堂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7年,坚贞不屈、坚持斗争。1937年2月终于顽强地活着走出了国民党的监狱,他随即便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不久,惠浴宇作为党向新四军派遣的干部被派往江苏,先后在苏中、苏北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历任中共苏中工委书记,江(都)高(邮)中心县委书记兼行署主任等职。为了我军能够北渡长江在苏北扎根,惠浴宇曾随陈毅三进泰州城,对国民党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开展统战工作,为建立、巩固和壮大苏中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惠浴宇先后担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重庆谈判后,国民党撕毁协议,向我根据地姜堰一带侵犯,惠浴宇作为我军首席代表,深入虎穴与敌人“火线谈判”,迫使敌人在谈判桌上签字。我军全面转入全国战略性反攻后,惠浴宇任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率兵驰骋大江南北,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惠浴宇出任第一任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兼军管委员会主任。后任苏北行政公署主任、南京市委书记、市长,省委副书记、江苏省省长。1958年为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惠浴宇挂帅担任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造反派武装关押,但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屈的斗争。1978年惠浴宇恢复工作,他重新担任江苏省省长,立即以全部的精力投入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上来。如原在武汉大学任教的程千帆教授,被错误地划成“右派”,只能赋闲在家成为街道居民,领取每月49元的退休金,就是由惠浴宇写信给当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请他出面干预,圆满解决了程千帆先生的平反问题。程千帆在南京大学著书立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面旗帜。
1983年惠浴宇主动退居二线,在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9年7月8日,他突发心肌梗塞与世长逝。
粟裕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也曾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一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做点工作。楚青在《粟裕战争回忆录》编后记中写道:1969年冬的一个夜晚,粟裕回到家中,激动地对楚青说:总理找我个别谈话,总理说:“你现在已回不了部队,你就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我说:“我打了一辈子的仗,不会做地方工作。”总理说:“不会做,可以学嘛!”我请求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上前线!总理立即答应,并说:“那当然。”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垮台了,粟裕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对未来战争的一些想法报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并要楚青作记录。楚青说:“你这是何苦,难道你为直言而吃的苦头还不够么!”粟裕严肃而又激动地说:“战争是要死人的!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死多少人,多付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楚青深为他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再也没有干扰他。
1975年10月以后,粟裕的心脏病、胸膜炎、肺炎等疾病多次发作,1976年夏才重病初愈,他决心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役、战斗写出来,并请有关同志进行核实。于是,楚青与组织上指派帮助整理材料的同志一道认真记录并进行整理……
1981年2月,粟裕突发脑溢血,经治疗两个月后,病情得以稳定和好转。他还是要完成那本回忆录,他精神好时,能比较系统的回忆和讲述,但这种状态较少,所以,只能一点一滴地进行记录和整理。
1984年2月5日,粟裕同志因病情急剧恶化而与世长逝。
1984年2月13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接见并慰问楚青时,问楚青有什么困难。楚青向杨尚昆同志报告了粟裕生前的意愿,要把一生中的战役、战斗回忆留给后人。他留下了不少口述材料和文字材料,她请求组织上能批准完成这项工作。杨尚昆副主席立即批准了楚青的请求,并批准粟裕同志原秘书朱楹同志作为专职干部参加这项工作。后来杨副主席还为《粟裕战争回忆录》一书题了词。
参加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感
人生原来定无形,进退荣辱应平常;
胸怀拳拳报国志,哪管他人论短长。
(原载《今古传奇》2005年第6期,总第179期94页胡兆才著《粟裕第一大将的兵法谋略》,诗题为选注者加)
写作背景:
1975年依然是个多事之秋。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期在北京召开,军队代表团组成后,粟裕被推选为解放军代表团的团长。林彪垮台后,江青一伙明目张胆地向周恩来、邓小平进攻,向毛泽东要官要权,并且千方百计地到处串连拉拢人,为她组阁做准备。“文化大革命”以后,粟裕对江青插手军队工作很反感。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接着江青请在部队没有职务的张春桥起草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发到部队,粟裕对人说“江青在部队无职无权,这个会开得名不正言不顺,江青大有名堂。”从那时起,粟裕对江青留了个心眼。以后又经常听到江青到部队活动的消息。1974年,江青以个人名义给许多部队写信、送材料,煽动军队批林批孔。粟裕说:“江青这样做是乱党乱军。”
粟裕对江青言行越来越警惕。但江青是“第一夫人”,身份不同,能量也大,惹不起躲得起。他决定和江青保持一段距离,对江青的言行采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
世界很大,而政治舞台却很狭小,生活往往会捉弄人,你不喜欢的人偏偏会像走独木桥一样碰到一起。1月14日,四届人大开幕的第二天江青来到军队代表团的宾馆门口。有人气喘吁吁地跑来向粟裕报告说:“江青来了,马上要上楼到这里了。我们集中起到楼梯口去欢迎吧?”
报告的人满以为粟裕听到江青的名字,一定会惊惶失措,立即组织人马欢迎。谁知,粟裕表现得十分冷静,他回答说:“江青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党员,党员无贵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来欢迎她。”
报告的人听得目瞪口呆,认为平时想讨好江青却苦于无机会,这回机会来了,粟裕怎么却无动于衷?他不理解地摇摇头,提醒粟裕说:“她和我们不一样,可不是一般的普通党员!和她搞熟了,关系搞好了,对我们会有好处的。”
粟裕装呆沉默不汶,低头看报。
“同志们好!我代表毛主席来看望军队代表啦!江青人未进门,声音就传来了。
粟裕有礼有节,说:“欢迎江青同志,请坐!”
江青一副大首长的派头,眼睛望着天花板说:“我喜欢军队同志,你们讨论的情况怎么样?”江青像作大报告一样,滔滔不绝,粟裕的小房间里拥了不少人,许多人像听毛主席批示一样,听得十分认真,不停地在小本本上“刷刷刷”地做着记录。
来的人太多,小房间容纳不了,不少人站在门外。有个人向粟裕建议:“要不要将所有的代表们叫到大会议室去?聆听江青同志的教诲,机会难得啊!”
粟裕听到这种奉承话,虽然有反感,觉得太肉麻,但一时也知如何回答,愣了一下,突然灵机一动,对那人说:“你身体不好,心脏病会不会发?要不要到医院看看?”
真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那人干瞪着眼睛说:“我身体好好的,江青同志来了……”
粟裕沉着脸不说话,江青却从粟裕的表情中看出,粟裕很不欢迎她,觉得很没面子,气得拂袖而去。
江青走后,军队代表团议论纷纷,有的代表说:“粟裕打仗英明,战功赫赫,口碑在全军数一数二,现在岁数大,怎么糊涂了?”
曾经参加庐山会议的一个代表暗地里说:“恐怕粟裕老总又在妙用‘假痴不癫’之计,装聋作哑吧,让江青碰了个软钉子。”
粟裕对江青的此人不摸底。今天得罪了她,明天,后天会怎样?为了防止她报复,粟裕当晚回到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家人,要家人做好最坏的打算。事后,江青也没能对粟裕怎么样,军事科学院的一位老同志说:“粟裕对《孙子兵法》太熟悉了,竟用在了江青身上”。这首诗即为当时所写。未经考证是否粟裕所写,留待参考。
粟裕诗词选注后记
粟裕的诗词为什么这样分布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生活?关键在于作者处在什么样的年代和什么样的生活。粟裕从士兵到共和国第一将,身经百战,六次负伤,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六十年代以前因为作者身处战役指挥第一线,专心致志,致力于军政全胜,故没有像毛泽东(有诗词73首)、陈毅(有诗词数百首)等大诗人的众多诗作。特别是五十年代粟裕处在解放台湾的第一线,在总参谋部任副总长、总长八年,支援抗美援朝,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创作。特别是1958年批判教条主义对粟裕进行错误的打击,使粟裕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根本不可能酝酿出诗情。直到1964年整个六十年代才出现一首七律:《老兵乐》。可以说粟裕在三个不同时期写的《老兵乐》是他一生的大风歌,是他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的浩然正气歌,是他作为侗族天骄、中华战神、世界名将对世人的绝妙答词(包括蒙冤三十六年对他迫害的人的轻蔑和对他平反的人的感激)。因为作者说过:我这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我自己。下面按时间、职务、指挥的战役、身体情况综述粟裕诗作的写作年代。
20年代有两首诗作。1924年1月乘船到常德,17岁咏物之作《过清浪滩》。1926年夏回家作的《闷心斋》,是对封建家庭的抗议。17岁,20年代从叶挺部的班长干起直到支队政委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从班长提为步兵五连政治指导员,二连指导员,五连党代表,上井冈山后任二十八团三连连长。1929年22岁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政委,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政委。红四军特务支队政委。20岁时(1927年)参加武平战斗头部中弹负伤,22岁时(1929)宁都战斗臀部负伤。
30年代有4首诗作。从支队队长到江南指挥部副指挥。23岁时任红一军团第五支队队长,红十军六十五师师长。六十四师师长。富田作战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生留在颅内未取出。24岁时(1931年)任红四军第十三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军学校学员连连长。25岁时(1932年)任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26岁(1933年)时任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硝石战斗负重伤,左臂留下残疾。27岁(1934年)时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陈村战斗,右臂负伤,弹头匿居了17年,直到1951年11月在北京由沈克非教授动手术取出。28岁(1935年)时谭家桥战斗失利,任挺进师师长。闽浙赣临时省军区司令员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开始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29岁(1936年)时,云和战斗中脚踝负伤,这是他第六次负伤。两次头部负重伤,左臂残废,右臂挂彩,臀部和脚踝负伤,这就是诗人粟裕六次负伤的情况。1930年5月的头部一弹,至死未忘。这块弹片伴随粟裕度过了人生漫长的岁月奋斗54年。30岁(1937年)时任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司令兼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31岁(1938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代司令员。韦岗伏击战在敌战区搞宣传,有诗为证。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有诗为证。32岁(1939年),奔袭官陡门,八分钟解决战斗,俘敌57名,有诗为证。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与士兵同乐,有诗为证。
40年代有3首诗。粟裕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到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是辉煌的年代,由于战争的残酷和保存的不易,仅存诗三首。与日伪军、国民党军及英国军舰斗。1940年任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指挥黄桥决战,歼敌1.1万余人,打开华中抗日战争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坚实基础,有诗为证。34岁(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讨逆总指挥、苏中军区司令员。35岁(1942年)任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校长、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报》党报委员会书记。36岁(1943年)坚持反清乡斗争。37岁(1944年)任苏中公学校长,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生俘24人),揭开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38岁(1945年),任苏浙军区司令员、苏浙公学校长、中共中央第七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指挥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歼敌10200多人,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任南京特别市市长,苏浙区党委书记,有诗为证。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39岁(1946年)指挥苏中七战七捷(7.17—8、31),首创了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歼敌总数占华中野战军战功总数1.76倍,打出了神威,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并负战役指挥之责。指挥宿北战役(12月15日—18日),歼敌2.1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是华东野战军第一个转折的标志。40岁(1947年)指挥鲁南战役(1月2日—20日),歼敌5.3万余人,创造了华东战场上一个战役歼敌数字的新记录。指挥莱芜战役(2.20—23日)歼敌5.6万余人,生俘中将、少将17名,击毙少将两名。奏捷之速,歼敌之多,代价之少,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的空前记录,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奇迹。陈毅向《大众日报》记者谈话指出:“证明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指挥孟良崮战役(5.13—16),歼敌“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3.26万余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新华社发表时评指出:“华东人民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区的人民,在全中国人民的爱国自卫战争中,担负的任务最严重,得到的成就也最荣耀。”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粟裕脑力、体力消耗很大,身体日见消瘦,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症时常发作,不得不戴着一种铝制的健脑器工作,在与敌人进行激烈搏斗的同时,还要同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在孟良崮战役中,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脸胀得通红,战后量血压,高达220;指挥沙土集战役(9.7—9),歼敌9500多人,生俘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多人。是华东野战军第二个转折的标志,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配合刘邓大军行动,11月8日陈毅奉命到西柏坡开会,粟裕主持华野工作。
41岁(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指挥豫东战役(6.17—22、6.27—7.6)歼敌9万余人,扭转了中原战役。该战役是粟裕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也是他在以往战争中最紧张的3个战役之一,也是华东野战军两年来作战中一次最大的歼灭战。指挥济南战役(9.16—24),歼敌10.4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打援战场不战而胜。周恩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指挥华野42万人(70%)参加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歼敌44.3万余人(80%)。总歼敌55.5万人。基本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广大地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粟裕说:“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战役结束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了,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能参加。”粟裕当年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打仗来,粟裕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常有的事。他6次负伤,两次伤在头部,有块弹片一直留在头颅内。战伤的后遗症和过度的劳累损伤了他原本健壮的身体,刚到中年就患有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氏综合症,经常头晕头痛,靠戴着健脑器工作。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发作时,血压高过180至220毫米水银柱,戴上健脑器也不起作用,他就冒着大雪纷飞的严寒,一次又一次地用冷水浇头。身边工作人员问他:“首长,你头痛起来是什么感觉?”他说:“啊呀,不好受,头昏脑胀,恶心呕吐,每根头发都象针扎一样,手都不敢碰。”在追击杜聿明的时候,有几天实在支持不住了,他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身边工作人员说:“粟司令就这样靠坚强的毅力坚持思考和指挥,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医学史上的奇迹。要知道什么是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吗?粟司令就是活的榜样!”42岁(1949年)时任三野副司令员、三野代司令员、代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指挥三野部队55万人参加渡江战役(4.20—5.3),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3日解放杭州,歼敌13.9万余人。指挥淞沪战役(5.23—27),歼敌15万余人,5月7日解放上海,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开国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50年代没有诗作,是因为粟裕一直在前线,筹划解放台湾。43岁(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攻台作战总指挥。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未到职)。7月14日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经中央批准到青岛治疗。12月到苏联治疗。44岁(1951年)9月从苏联回国,12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45岁(1952),12月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因病离京赴南京休养。
46岁(1953),6月赴青岛休养,10月赴上海、杭州休养。
47岁(1954),7月、8月赴青岛休养。9月任军事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赴苏参观。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0月任总参谋长。
48岁(1955),任辽东半岛方面军首长—司令抗登陆演习副总导演。9月27日周恩来总理授予粟裕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个勋章。任首脑地下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49岁(1956),1月、2月去广东养病。6—8月去青岛养病。9月当选中共中央第八届委员会中央委员,任中央军委委员。11月去南京、上海、杭州养病。
50岁(1957),代表中共中央军委赴四川部署从军事上保障金沙江以东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问题。5月发心脏病。11月参加彭德怀、叶剑英率领的中国友好访苏代表团。
51岁(1958),2月参加周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5月24日—7月22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在会上错误地被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8月被解除总长职务。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
52岁(1959),2月高血压、心脏病住院。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53岁(1960),4月—6月赴南京、上海养病,7—8月去大连养病。
54岁(1961),任军委训委副主任。9—10月到东北疗养。
55岁(1962),在华东休养。
56岁(1963),12月在广州疗养。
57岁(1964),1月在从化突发心肌梗塞,回广州抢救。军科院党委同意粟休息一年。
58岁(1965),4月提出再休息半年。
59岁(1966),因心脏和脑神经不适住院治疗。
60年代只有诗作一篇。60岁(1967),任国防工办军事代表组组长、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
61岁(1968),仍任国防工业小组组长。
62岁(1969),任九大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
70年代是粟裕诗歌的黄金年代,共有10首诗歌。63岁(1970),6.17—7.11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64岁(1971),过问交通口工作。参加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
65岁(1972),参加陈毅追悼会,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66岁(1973),任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十大中央委员。
67岁(1974),进行胃四分之三切除和胆囊摘除手术。
68岁(1975),任第四届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团长,人大常委会委员、2月5日任中央军委常委。
69岁(1976),夏天开始回忆录撰写工作,作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参加了9月9日—18日对毛泽东的吊唁、悼念活动。参加批判“四人帮”罪行活动。
70岁(1977),任中共十一大中央委员。5月14日晚去叶剑英同志家祝贺叶帅八十寿辰。
71岁(1978),任第五届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团长,人大常委会委员。6月15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部旧址参观并题词,有诗为证。6月18日为整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段历史,特意去先遣队曾打仗的黄山东麓黄家桥看地形。有诗为证。11月3日、13日到广东南海、肇庆考察,有诗为证。12月到潮州,有诗为证。12月1日回忆录《激流归大海》在中央各报发表,12月18日—22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2岁(1979年),1月11日、13日分别向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重要军事学术报告《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5.7—6.6任“中国友好之船”最高顾问去日本参观访问。10月9日向中央申诉要求撤销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他的错误批判和强加给他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有诗为证《七律·抒怀》。即老兵乐、伏龙吟。
80年代粟裕写过四首诗(其二篇时间不详应为80年代写)。73岁(1980),5月为记叙华东某军英勇战斗业绩的《江海风云》一书题词。6月为《浙江民兵斗争史》一书题词。9月10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9月27日回忆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在南京《新华日报》发表。
74岁(1981),2月患脑出血。7月回忆录《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解放军报》发表。夏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史副主编张昭远,谈了战役的9条原则。
75岁(1982),2月任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4月回忆录《鲁南大捷》在军事学报上发表。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参加有关淮海战役座谈会。7月3日回忆录《豫东之战》在《河南日报》、《军事学术》1982年第7期发表。9月出席中共第十二大,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76岁(1983),7月6日回忆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在解放军《党史资料征集情况》增刊一号发表。7月为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题词:“人民斗争的胜利。”8月为《白衣战士忆陈总》一书写序言。9月29日与叶飞等人合写的《战将陶勇》在《人民日报》发表。
77岁(1984),1月18日病情加剧,1月25日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作书面发言。2月5日16时33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1989年第6期《党的文献》和《军史资料》发表了《粟裕谈淮海战役》一文。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次战役。粟裕同志是淮海战役的组织和指挥者之一,他生前没有系统地谈过淮海战役,只是即席回答过有关同志的一些问题。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同志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于粟裕逝世5年后发表。有诗为证。据推测《沁园春·淮海战役》应当是1982年5月粟裕参加淮海战役座谈会所写。《游杭州西湖》应为1980年5—7月在上海所写。
粟裕27首诗作(含对联)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1907—1927)为湖南时期。即在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期。1927年5月参加常德各界声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行的斗争被国民党通缉,经长沙逃往武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部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这一时期现有作品两首。1924年1月赴常德船上作五言《过青浪滩》。1926年夏会同家中作四言(对联)《闷心斋》。
中期(1927—1949)为战争时期。即从士兵成长为杰出军事家时期。共有诗作(含对联)7首(篇)。1938年4月的白话诗《宣传新四军》,1938年6月17日作的五言《韦岗初胜》,1939年初作的七绝《题陈虹》,1939年1月21日的白话诗《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诗》,1940年的《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联),1945年9月作的白话诗《苏浙远眺》,1947年9月作的六言《宣布本军主张》。
后期(1950—1984)为建设时期(或58年后称蒙冤时期,50—58无诗),以诗寄情,以词寄心。共有18首诗词,其中战争诗词12首,游记3首,赠儿1首,1964年、1974年作的七律《老兵乐》两首。1978年5月七绝《赠郑涛任远洋轮船长》、1978年6月15日作的七绝《新四军抗日先遣队挺进江南四十周年》、1978年6月18日作的七言《黄山》、1978年9月作的七律《题江海风云》、1979年11月3日作的七绝《西江浩荡映九天》、1979年11月13日填词《游西樵》、1979年12月填词《竹竿山头望》、1979年12月作的五言《颂碧涵楼》、1979年作的七律《抒怀》、1980年6月作的七律《为〈浙江民兵斗争史〉题词》、1980年9月填词《颂黄桥决战》。80年代作的七绝《游杭州西湖》不知写作时间。据粟裕生前秘书朱楹老师说:“粟裕《游杭州》的写作时间及背景无从查改,可在诗词的下面注以‘2000年7月13日楚青抄录自粟总手书之小红本’”。
为了便利更加全面理解和赏析粟裕诗词,有必要对古体诗的特点、要求,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作简明扼要的说明。
古体诗主要包括唐代以前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的五言、七言诗都包括在内。古体诗至今犹有人赋写,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几种形式。古体诗不像后来的格律诗要求那么严格,其特点是:每首诗句数不限,每句诗字数不限,每个字平仄不限,押韵可或平或仄,每首诗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不一定要对仗,可谓相对自由。
四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成形最早的一种诗体,公元前6世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的主要就是这种四言体诗。四言主要以四字句或四字句为主构成。诗体多种多样,每首包括一章或数章,每章的诗句数量多少不一,有四句、五句、六句及数十句者。四言诗用韵主要有三;每句押韵,隔句押韵,交互押韵等。
五言、七言古体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成型较早的一种诗体,汉魏时就很流行。五言一句的称五言古风,七言一句的称七言古风,简称五古、七古。五言、七言间杂也是一种形式。这些古体诗篇幅不限,短至五句一首,长至十韵、数百韵一首。五言、七言古风用韵较自由,既可押平韵,亦可押仄韵。既可一韵到底,亦可中途换韵。除不讲究平仄外,也不要求粘对和对仗。
六言诗也是一种古体诗,但远不及五言、七言常见。如果说四言诗以《诗经》为代表,六言诗则以《楚辞》为代表。粟裕只写过一首六言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或叫格律诗,是至唐代发展成熟的一种新体诗。这种诗除长律(即每首超过八句)外,每首诗限定句数,每句诗限定字数,每个字按一定的平仄押韵,且一韵到底,可谓格律要求谨严。这种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每首限定四句,每句五字的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在韵律方面,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共同之处是,每首限定八句,都是逢双押韵,并限定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每一句的句式、平仄都规定,且讲究粘、对;每首诗的中间两联须用对仗。不同之处是,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以首句入韵为变例。七言律诗则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以首句不入韵为变例。五言律诗正例者全首只求用四韵,变例则用五韵;七言律诗的用韵数正好与之相反,正例首句起韵,全首共用五韵,变例则须用四韵。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韵律要求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韵律要求相似。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因之全首只有第二句、第四句用韵;以首句入韵为变例,这样就有三韵:首句起韵,第二、四句押韵,只有第三句不用韵。七言绝句则以首句入韵为正例,全首用三韵,首句起韵,第二、四句押韵;以首句不入韵为变例,全首用两韵。粟裕所赋写的诗词基本上遵守了诗词韵律,这种遵守主要在三方面:(一)律诗、绝句的句数、字数、韵脚所在和用平韵等完全依照格律。(二)遵守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规定,多用宽对,也用工对。(三)遵守平仄律。有时也用拗句,但非常少。
粟裕27首诗词作总共用字1400多字,最短的诗仅16字,最长的诗只248字,一百字以上的诗有3首,即《沁园春·淮海战役》(104字),《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诗》(110字),《六言·宣传本军主张》(248字)。古体诗6首,含四言1首,五言3首,六言1首,七言1首。对联1副。近体诗(格律诗)10首,其中七律5首七绝5首。词4首,用词牌1个即沁园春,余3个为自创变格。颂黄桥决战有青玉案的影子。自由诗(白话诗)3首。即中期的《宣传新四军》,《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词》,《苏浙远眺》。
粟裕诗词绝对不止27首,目前有2首已知篇名已经佚失。请知情人提供粟裕不同年代不同地方所作的不同诗作。
粟裕的诗词和文章,是二十世纪侗族文学史乃至中华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侗族文学乃至中华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席。粟裕诗词多有警句、名句,影响面广,艺术感染力强,情透纸背。粟裕的父亲粟周亨是一个落第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常练字作诗,帮助别人书写对联。粟裕的叔叔粟周贞创办新式学堂,积极传播新学。战争是一门艺术,音乐、书法、诗歌均与艺术之神相通。天才军事家一定是一个儒将。对粟裕有影响的人中,除了父亲和老师外,叶挺同志从1927年北伐名将到1937年任新四军军长,陈毅同志从1927年见面到1949年第三野战军成为陈粟大军时间够长了。朱德同志、毛泽东同志也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闻名见面的,粟裕长期在朱毛领导下工作。从1958年9月起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到1972年11月任军科院第一政委,粟裕与叶剑英同志一直并肩共事。
大将本色是诗人,百战百胜有诗篇。因此,可以说粟裕诗词受毛主席、朱德元帅、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等的影响。粟裕的诗歌越到最后,愈成极品。对于近体诗,可以说是姜是老的辣,有影响,影响大,大影响。从粟裕诗歌来看,七律占多数,以《老兵乐》、《七律·抒怀》、《为浙江民兵斗争史题词》为代表,五言占部分,其他是长短句,散体,四言有一篇。总结粟裕诗歌的成就,对于侗族文学进一步繁荣和深层次发展,对于提高侗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正身正心正为,立功立德立言,是每一个侗族地区工作生活的干部应该尽到的责任;亲民爱民富民,开发开拓开创,是每个党员领导肩负的历史使命。平心而论,粟裕写的《韦岗初胜》,文笔上是差了。而《伏龙吟》确实是精品,道出了人世苍桑,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精华在于最后一句“乐将宏愿付青山”。不在文笔,而在包含的人生哲理。
“乐将宏愿付青山”这句有水平。原因在于,这里包含了一个历史观:是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乐将宏愿付青山”?
信念、信心、信仰是每一位革命者需要解决的自身问题。从粟裕近六十年光辉实践和诗歌心声来看,粟裕跟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世纪之交信念、信心、信仰危机的问题。
诗歌不在乎多而在于精。诗歌不在于长而在于练。诗歌是人生的盐,诗歌是历史的味精。粟裕诗歌与老一辈革命家诗人比,数量不多不少,有他的特色,是大将诗人。与侗族革命诗人王天培、李世荣、龙大道、杨至成、苗延秀、柯原比,粟裕是革命家诗人;与其他54个少数民族革命诗人相比,粟裕是战略家诗人。
我们要善于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汲取人生的教益,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开创中国二十一世纪的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局面。
(原载《粟裕研究资讯》2003年第4期总第10期)
网站设计、制作:军事网
版权所有:军事网
联系方式:fs771124@.com
杭州律师事务所蒸汽流量计蒸汽流量表套包淘宝网不锈钢螺栓期货配资锌合金平衡块油画小刀不锈钢雕塑稳压电源空分设备bike stembike handlebarbike peadlstainless steel boltflange boltcarriage bolthex bolt直流电机调速器杭州按摩杭州搬家公司淘宝网男装秋装淘宝网手机专卖淘宝网包包批发淘宝网女鞋淘宝网导购淘宝网童装淘宝网服装淘宝网化妆品淘宝网男装外套淘宝网男装T恤淘宝网二手手机淘宝网女士包包淘宝网品牌女鞋淘宝网女装导购淘宝网童装童鞋淘宝网服饰淘宝网购物化妆品淘宝网导购淘宝网男装外套淘宝网首页手机淘宝网时尚包包淘宝网秋季女鞋淘宝网男装导购淘宝网童装秋装淘宝网儿童服饰淘宝网护肤品淘宝网购物太阳城代理 太阳城开户 太阳城娱一成代理蓝盾在线开户 蓝盾在线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