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46分钟完整版: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5:02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州级课题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

(2000年立项 2003年12月结题)

 

目     录

Ⅰ.课题研究报告

Ⅱ.研究工作报告

Ⅲ.效果检测报告

.成果鉴定书

Ⅴ.相关文章


  Ⅰ. 课题研究报告


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探索背景
(一)课题简介
由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三校联合承担研究的《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系凉山州教育局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于2000年11月18日开题,2003年12月31日结题,研究时间为三年。
(二)三校提出课题研究的历史原由
德昌二小地处城区,各种社会信息传播快,经济条件比较好。但生源背境复杂,外县转入临时就读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具有相当差异。宽裕小学地处经济较发达的农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已经取得较好成绩。人们已经具有较好的教育意识和培养的目标,对教育实验工作持积极态度。老碾小学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但民风纯朴。对教育接受态势良好。
三校地域特点和教育状况在农村教育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对其学生进行实验,探求出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
(三)本着“三个需要”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是社会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纵向和横向渗透,促进了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态势。知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准。未来经济的发展,将高度依赖于知识的储备,人才的储备。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建设者正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需要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有个性特点、创新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高速发展。
2、是学校教育目标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今天的受教育者,就是明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他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品质,正是形成个体完整人格的要素之一。学校有责任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来完成。这也是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的精神来指导学校教育工作。
3、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廷讲: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学生的德智体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不仅成才无望,而且会给学生的家庭带来无穷的痛苦和烦恼。人总是希望取得成功的。而取得成功和获取成就感,都要来之于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努力、拥有克服困难、忍受寂寞、承受心灵和肉体磨练的意志和创新品质的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良好的个性品质将为满足个体高尚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意志力的保障和物质前提。
我们对课题的组织实施过程,就是以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的需要、学生成才的需要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前提。应用系统论和方法论,科学地分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各相关因素和内在联系。抓住特点,寻求规律,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找到一个科学的、一般性的、可操作的、适用性的方式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理论研究
(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内涵和外延
1、良好个性品质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个性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能力、气质、禀性,以及兴趣爱好等特性。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个性活动、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其具有的人格特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能运用正确而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与人、内在与外在、和谐与矛盾等基本现象。一句话,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外延。
  就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是指:学校通过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等途径,向受教育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策略,在构建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完美人格。也就是组织者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事件教育、社会教育等,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我们的培养过程,就是要沿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从学生的个体特性入手,寻找群体的一般性。既注重个体的发展,更注重全面发展的群体。
(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目标
  通过小学六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高尚的品德行为,良好的文明习惯。正确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即: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体育卫生习惯。能关心理解他人,正确认识自我,有较强的责任感,是非判断能力。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积极向上,具有创造能力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
  从良好个性品质的理论认识→到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探索→再从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到良好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培养→最后形成办学特色,达到实验目的。
(四)课题设及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统计学等学科是基础。同时,为了便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也为了便于课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更为了从我们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实际出发,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大范围内,从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性、心理系统的内在过程、心理与行为的联系与矛盾等方面来确定研究的子课题,我们要求教师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基本思路 和实施策略,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技术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操作原则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要依靠培养的操作原则,抓住培养的契机,有张有弛,有法有度。
1、说理教育与实践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说理教育是学校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向学生提出要求,讲明原则,对偶发事件给予完满处理的过程。说理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对相关问题给予说明、解释、引申、提示。可以是一段话,一个小故事,一个小问题。它重在明理。
  实践行为,注重通过动手和对具体问题的操作层面来教育学生。它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创设情境和操作空间。有意识创设,是指根据教育者的主观需要或受教育者的客观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一个具体活动环境和制造一种气氛,让主体亲自参预,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无意识创设,是指教育者在预先没有准备,但当前的环境、气氛和学生的接受态势又特别适合。教育者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说理教育与实践行为相结合,使学生从听、说、做中感知、领会,熟练。形成习惯的迁移,不仅能自我控制,还能自我发展。
2、高要求与低评估的原则。
  对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应提出较全面的要求,明示给学生,规范他们的言行,同时也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和个性特点,给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只要是发展,是提高就行。不要整齐化一,千人一面。即:“取法其上,要求其中。”古人说:“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
3、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化”原则。
  知识化原则:获得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知识、关系。重知、明理。
  生活化原则:在知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还要会“做”。自动化,一般化。重实践与迁移。
  个性化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倾向。促进个体建设。
  智能化原则: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经过学习与强化,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在一定情境下,达到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心理倾向。
4、遵循心理辅导的原则。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遵循心理辅导的原则,是个性品质 得到发展的前提。它包括:“尊重与爱心原则;启发自觉、情理结合原则;寓教于乐原则;全面发展原则;点面结合、预防为主原则;保密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标性原则。”
(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策略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将通过环境熏陶,各类集会,宣传活动,制定激励机制等途径进行教育。清新、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谐、友好的人文环境,其育人功能,是任何说教式教育无法代替的。它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外可以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一方面,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并组织实施,力求整洁美观。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优雅怡人。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与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主要表现在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管理、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2、班级教育。
  班级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主渠道。通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组织、管理和班级舆论,来促进班级成员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对班主任理论认识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设立特色班级或实验班级、确定班级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策略、组织实施、分析总结、效果检测等是班级教育的核心。
3、学科教育。
  根据各学科教材的特点,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要求参研教师拟定培养目标与计划,突出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育与探索,达到优化教学、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活动课教育。
  活动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使其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地发展的又一途径,是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延续和发展。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活动课教育在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中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以学生个体、小群体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是活动课教育的核心。
5、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想的一致性,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达到了解教育、认识教育、运用教育的目的。从而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网络化。让家庭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投入到对子女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续。
6、社会教育。
  通过社会约束和限制行为来促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社会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点之一。
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实践探索
  通过培养途径,使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说教性的外化过程转化成稳定性的内化过程,需要广泛探索适合学生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使学生通过自身能动的心理活动和调动人体的感知器官与思维,主动地把外化的教育要求,在参预和体验中内化为相应个性品质结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方法。
(一)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研究体系,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认知体系
1、构建认知体系的依据。
  现代心理学已证明,对一事物的认识,必须是此事物或相关事物的直接影响,刺激人的中枢神经,在经历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大脑才能逐渐对此事物有由浅 入深,从个别属性到一般属性的反映,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到事物的表象与内容,这样就完成了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实现迁移,形成一种习惯,达到培养的目的。由上述可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必须向学生的感知器官“输入”一系列的认知要素。即:要遵循的各种原则、准则、规范、要求,或是概念、观念等等。
2、操作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一般性,也有个性差异。虽然本课题注重个体倾向性的培养,但在概念认知上,我们主张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特点,内在需要。向他们灌输系统的知识,学会掌握、分析、比较、判断、去腐存精,形成原认知能力。
  〔1〕很抓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晨会、国旗下的讲话、少先队会、班队会等,向学生讲明我们的要求和作为一名合格小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并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要想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持之以衡的意志品质等。
  〔2〕以专题讲座和培训会来体现我们对学生具体要求。比如“怎样做文明守纪的好少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专题讲座。
  〔3〕充分调动和运用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强化和细化各项要求,并作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事无大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在日常工作中给学生建立了一个做什么,怎样做的认知体系,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三)将课题细化、建立子课题
子课题实验工作安排表    
子课题名称   研究教师   学校   
诱发兴趣培养个性   杨镰宇   二小   
差生个性心理的探索   陈英   二小   
加强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蒋佳驹   二小   
转变中等生促进发展的策略   王红梅   二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   李春燕   二小   
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   黄娅丽   二小   
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诸发卫   二小   
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   谢成英   二小   
小学生爱美情感的探索   张曼   二小   
培养学习兴趣 促进心理健康   刘远兴   二小   
抓行为习惯促个性发 宽裕小学 宽裕小学   加强品德教育促个性发展 老碾小学 老碾小学  在实验初期,我们拟定并确立了十二个子课题,落实到学校和各个实验班级。
  对子课题的研究,丰富了课题实验工作,从纵向和横向给予了完善和加强。下面仅以宽裕小学确立的《抓行为习惯、促个性发展》为例,对其主要研究思想和方法作简要介绍。
1、课题的提出与构想。
  对小学生来讲,行为习惯最能体现其个性品质。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行为。它可使行为经常化、巩固化。课题以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习成就的需要。它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卫生习惯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学习而形成的。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也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同时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2、课题实验的目的。
  经过长期对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实验,获得一系列良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教育管理和教育实施目标明确、操作具体、效果显著。
3、提出了考查内容及要求。
  学习习惯 卫生习惯 1   有预习新课的习惯 有勤洗头洗澡的习惯 2 有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有勤洗头洗澡的习惯 3 有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的习惯 有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 4 有积极讨论的习惯 有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 5 有做笔记的习惯 有帮助家长做适当家务的习惯 6 有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打扫房间整理学习用具的习惯 7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有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8 有复习的习惯 有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的习惯 9 有认真考试的习惯 有不吃零食的习惯 10 有细心检测的习惯 有正确用脑、用眼的习惯 11 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有讲究饮食卫生的习惯   
  总之,随着子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的研究方法、思路和成果,从各个侧面丰富了总课题,这是点和面的关系。
(四)特色实验班级的建立
  当课题逐步深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和广大学生中去之后,建立特色班级就水到渠成。首先由班级根据自己培养需要,向课题组申请,并写出书面报告,说明培养的目标是基于发展、还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阐明培养的基本方法。学校认真审核后,由校长给班级挂牌。我们的基本要求是有特色、从小处着眼,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实验时间为一年。其次,我们对参研教师也提出了要求,希望他们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克服困难,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特色实验班统计表 特色实验班班名 承担班级 承担教师 自主班 六 一班 杨镰宇李春燕 勤奋班 五 一班 王增琼刘洪武 小主人 四 一班 陈英诸发卫 奋进班 二 一班 黄娅丽唐志琼 文明班 二 二班 何春娣袁正友 良好行为习惯实验班 一一班二一班三一班四一班五一班六一班 各班班主任和
数学教师 良好卫生习惯实验班 一二班二二班三二班四二班五二班六二班 各班班主任和
数学教师 品德行为实验班 中心校六个班 各班班主任和
数学教师   现在我们总共建立了特色班级十五个。
  每个特色班匀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培养方法,做了不少的笔记和手记。统计了很多数据,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二年级三班。
班名叫:“自主班”。
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中心。
培养方法:
  (1)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直接体会,自我悟导,公开表述,展示个性。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单一的集体活动变成了形式多样的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跨组活动和创立活动。让学生在同一时空中,在不同的层面上与不同的对象合作、交流,自悟自得,同悟同得,深悟深得。在大量的、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发展,自主得到培养。
  (2)在班级管理中学会自主。班级公开招聘班队小干部,让他们自主管理班级,设计并组织班队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得到培养。
  (3)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主。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多动脑,有计划,有目的,成为能干的好孩子。
  培养的结果:通过一年的实验,班级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主动行为的能力。他们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论,勇于探究,自我评价。半数以上学生真正做到了问题由自己提出,规律自己去发现,学法自己去总结,效果自己去评价。学生素质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逐步形成。
(五)个案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和培养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数据和文字
  现在我们已建立了500多份学生个人档案,占研究对象的48%。这对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行为背境,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加强个性培养和发展个性有非常好的作用。也便于比较、分析和操作。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变化。
1、确立培养对象。
  选择培养对象的一般原则是以班级为整体,在整体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个体,人数占班级的50%,或更多。应考虑的因素有:现在的个性特点,学业状况,家庭因素等。
2、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气质入手,结合性格特点,拟出一系列相联系的目标进行培养。总结完成情况时,不能单一地、孤立地看一点或一面,造成评估的不客观,从而丧失培养的积极性和儿童的自信心。
3、操作方法。
为使个案研究与结果分析,有理有据,客观实际,要求参与教师按要求完成《个体实验统计表》进行操作并不断完善。
  附表: 个体实验记录表
填表说明:
  〔1〕学生现状分析:教师必须通过正面了解,查看 以前记录,观察近一段时期的表现,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点和不足,用列举法来填写。
  〔2〕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特点提出的,充分考虑纵向比较,肯定他(她)在原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和不足。
  〔3〕家长评价:通过家访,整理谈话记录,给予填写。包括家长对子女性格特点的好恶,对子女行为的支持程度。比如,家务劳动,作业习惯,作习时间,交友等。对子女培养的观点、要求,以及对子女的希望。
  〔4〕提出目标:参考原则二。
  〔5〕培养策略:是根据前几栏情况提出初步的构想。
  〔6〕培养记录包括:开展了什么活动,培养什么品质,学生的应激情况怎么样,优缺点,相应采取了什么措施,怎样捕着教育的时机,运用过程,取得结果。要注意培养的一至性、可变性、长期性、效果的隐含性。
(六)建立心理信箱和心理咨询室
  心理信箱的建立,为学校和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烦恼、疑问悄悄诉说出来,得到教师的理解、帮助,情感得到了沟通,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及时而负责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三年来,我们收到学生来信二百六十八人次,共回信二百四十六封。其中有二十三个同学是两次以上来信,与咨询教师敞开心扉,同研共讨。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认为提高辅导教师的辅导能力是辅导工作取得成绩的关键。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情感易转移,从而使其从不良行为到良性适应时自然缩短。根据认知咨询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可知,辅导教师只须与学生找出不适应性认知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建立并提供学习和训练的方法,矫正观念,让学生的认识更接近现实与实际,就为有效行为。教师的角色没有转换,学生对教师的高度信任与崇拜,加上他们对教师教导的无条件接受态势,使辅导过程在无矛盾情况下进行,易于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在课题开展初期,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培训工作。回来后成立了以三位教师为核心的辅导小组,定期进行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对学生信件进行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档案分析原因,确定辅导策略。在认真总结与反思过程中,使教师的辅导水平与能力,在短期内有了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为进一步高效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以年级教育为点,全面推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实施
  班级授课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组织教学》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明:“一方面,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使学生在集体环境中,通过集体的学习和生活实现发展目标的。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正常发展总是依赖于具有学习和集体生活意义的具体空间。”也就是说,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主客观来看都要依赖于班级教育,只有发挥班级教育的优势和教师与集体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个体的发展,才是最佳的培养方式。三校参与班级有86个,参研教师168名。
  让班级教育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既是目的,也是需要。班级的积极因素主动投入,是课题成功的关键。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步骤和方法来实施。
1、宣传与培训结合,提高教师素质,调动参预意识。
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与深入,课题组都及时将研究的意义、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内容、方法、措施等,向教师讲解、分析,提高和诱发科研意识。使其积极投入思考与研究,达到集思广义,全体参与的目的。要求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逐步提高。三年来,三校派出主研人员29人次,到成都、乐山、西昌等地参观学习。在县内和校内组织学习和培训63次,学习人员近两千人次。
2、按照学生心理的、生理的特点构建各年级的培养理论和方式方法。找到学生自我规范、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低段:以自我规范为主。即: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的养成为主。用直观、形象、生动和灌入式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并强化要求。以说理教育方式为主,加强教师监控,学生监督和自我规范。
  在中段:以自我调整为主。把已形成的观念,习惯,品格等进行剖析、分层、提高和完善,形成有自我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过程。主要是在低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确立发展目标和具备保证目标实现的相关因素。
  在高段: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是良好个性品质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认知、实践、锻炼,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品性的优劣,在控制自我的基础上有发展。主要是加强优秀品质的理论学习和一些好性格的培养。
(八)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现代教育已证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学校的培养是否达到目的,主要是看良好习惯的迁移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组合、成员分工、价值观念,教育目的等都发生了变化。它与传统的矛盾必然波及到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令他们束手无策,无法应对。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同时,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面对的都是一个子女,家长的综合特征通过深深的爱,高高的期望,家传给了子女。所以对家长的教育,是开展好课题、落实好课题的关键。
  教师与家长及时有效的管理、教育、规范与交流,使学生在"两个"环境受到同等"待遇",保持教育的一至性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课题组与家长学校一起对家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三年来,以《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手册》《写给世纪父母》《读懂你的孩子》为教材,分别对六百多名家长进行了二十二次面授。内容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的基本方法,阐明了一个新世纪的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素质。广大家长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反映非常好。虽然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定量,但我们想信一个高素质的家庭,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概率决不会低。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有效地优化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培养,教学质量在逐年提高,探求出了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基本方法、内容、模式、以及发展规律。“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发展,家庭教育意识得到了增强。所以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一般规律.
  建立概念: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必须通过人脑的思维,对相关事物有辨证而客观的认识,从而建立系列可行概念。即:在大量刺激信息的感知上,形成基本的条件反射。
  引导行为阶段:一方面是外在信息的疏导与连结,形成易感易识的信号,帮助人脑对事物的直接感应。同时,对个体的主观态势,也是引导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方面。抓住个性特点,因才施教。
  强化行为: 是指以行为训练、语言训练的方式,采用强制或非强制的方手段,通过反复的训练,让主体接受并建立对与错、好与坏、主动与被动等概念。最终形成习惯性或非习惯性的行为 。
  内化行为:强调主观对信息的整合与认同,积极响应。同时也是有选择地约束与支配的过程。
  表现行为: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个性品质行为化的过程。是培养的目的。
  从向学生建立良好个性品质的基本内涵,到帮助他们认识与理解,从利用各相关有利因素,对学生行为进行培养,到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行为、良好的文明习惯,并充分展现在个人行为上。这五个环节既强调各自的实施则重点,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2、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
  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加强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为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出特色学校奠定了基础。 学校从纪律和卫生两个方面来检查和督促,通过调查统计与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课题实验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德昌二小班级流动红旗获得统计表
合计 公地卫生(班次) 教室卫生(班次) 班级纪律(班次) 百分比 1999年上期 63 21 20 22 20% 2003年下期 137 42 48 47 42%   
  说明:以全校十八个班级,每学期以十八周统计。
  分析:学校在实验中,对各班公地卫生和教室卫生的清扫提出了速度快、彻底干净,并且保持好的要求。对班级学生从到校、上课、自习、课间操、集会等上学的一切时间以快、静、齐为标准。并列表量化打分。一周后,统计评比,成绩优秀的班级发给流动红旗。流动红旗就成了班级工作成绩的综合体现。从实验前后的统计表可以看出,流动红旗的班级获得率从20%上升到42%,提高了22%。学校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班级纪律的自我管理在实验过程中都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良好习惯得到了培养。
  20分钟内随机抽查学生随手丢拉圾人次统计表
随地乱丢拉圾学生(人次) 自觉投入拉圾箱学生(人次) 随手捡拉圾学生(人次) 1999年上期 35 64 5 2003年上期 10 105 42
  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个性特征的表象,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实验前和实验后的随机统计数据表明,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步得到改变,随地丢拉圾的人数减少了,而养成随手捡拉圾习惯的儿童却增长了8倍。说明儿童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通过培养,好习惯易于养成,不良习惯易于改变。
  分析:在同等条件下,高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优于低年级。但是通过培养后,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积极和主动。所以习惯的培养易早不易迟。学生在实验中增强了卫生意识,行为习惯得到良性改变,这正是我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实验中,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改变了一些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加上培养措施的逐步落实,学生的健全人格得到了培养。同时影响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从实验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优于其它班级学生。性格乐观、思想活跃,心理素质良好,个性得到了张扬。
4、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促使教师们自觉学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为了拓宽视野,查看了很多资料。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加强,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起来。
5、论文。
  三校一共撰写相关论文三百六十六篇,获得奖励的有四十二篇。省级以上12篇,州级8篇,县级11篇,校级11篇。在州级以上教育刊物刊发了近一百三十篇。其中2002年12月出《凉山教育研究》增刊一集,发表39篇,2003年12月出版论文集一本,共74篇,在《教育科研通讯》上发表4篇,在四川教育》《凉山教育》《小学教育参考》等刊物上发表23篇。
6、存在的问题。
  三校共同研究,感到最困难的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从认识、到要求、到行为都保持一至性。这种思想却很难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以适应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包括理论修养、研究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研究工作还不够完善,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理论认识、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测评工作都有一定的差距。
  在实验的三年中,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形成了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目标,继续搞好深化研究工作。为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执笔:刘远兴 2003年11月11日

返回目录
 

Ⅱ. 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于2000年3月由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三校联合发起,三校从地域因素、生源因素、经济状况、教师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反复论证,选定《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在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即刻建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于2000年11月28日开题,按课题实验报告的规划,今年拟揭题。现就课题领导小组三年来的工作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课题领导小组,既是课题的研究实施机构,也是课题开展的领导机构,自建立以来,认真组织实验人员查阅资料,分析情况,制定课题实验报告。结合课题实验研究情况,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先后制定了《实验人员管理制度》、《实验工作管理制度》、《实验经费保障措施》和《实验成果管理及推广措施》等,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三年中,尽管由于工作的需要,不论是课题实验人员,还是课题领导小组成员,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课题领导小组仍然按照实验规划,“确立人走结构不变”的基本工作思路,抓一切机遇,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确保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的任务、范围、阶段。
  1、《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任务:
  第一是探索良好个性品质发展的内外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勤奋守纪、心理健康和意志品质;第二是在探索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第三是优化学科教学和育人环境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研究范围:
此课题分别在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生源状况、教师素质结构、经经济等有较大差异的三校进行。
  3、《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实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预备、学习阶段,第二探索实验研究阶段,第三总结经验、推广阶段。其中探索实验阶段又可分为:搞清楚“良好个性品质”基本含义、探索实验方法、对学生施与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四个阶段。
  三、研究力量的安排
课题领导小组:
  马廷君(德昌县教育局局长), 胡永宗(德昌县教育局副局长),两位局长主要对课题进行宏观管理和领导。
  李林(德昌县教研室主任,主要对课题进行调控指导,对外联系等)
  赵有璋(德昌一小校长,课题组组长,领导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王祖会(德昌二小校长,领导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协调三校各子课题的研究和对变动的研究人员参与各校适时补充)
  刘友孝(宽裕九年制学校校长),肖雄(老碾九年制学校校长)二位主要负责本校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和经费的保障,以及对本子课题研究人员的管理。
  课题主研人员;刘远兴(德昌二小教师,课题研究组组长,主研人员)
参研人员:
  蒋佳驹、 王洪梅、陈英(二小子课题主研人员)
  郑平华、骆正莲、王勇(宽裕子课题组主研人员)
  卢本霞、普正才、刘克江(老碾子课题组主研人员)
课题指导人员:
  凉山州教科所:邓晓波、何良朴、谌业锋
  西昌师专心理系:耿德春
  西昌一中教科室:陈勇
  德昌县教研室:黄乾伦
  四、课题实验情况。
  我们实验研究的《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这一州属省级课题的一个子课题,尽管如此,为确保实验研究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成果的可实性,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分出子课题,在子课题下再分设不同的研究点,围绕子课题和总课题展开研究工作,三校共有168位教师,86个教学班,3279名学生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增强了实验的效度与信度。
课题领导小组在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的同时,十分注重研究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先后组织研究人员29人次前往成都、乐山等地学习;根据经费情况认真挖掘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县内和校内的学习培训,组织县内培训9次,参与学习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开展校内培训54次,培训人数1670人次;请专家进行专题指导性培训1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级各类的学习与培训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认真组织参研人员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三年中组织专题阶段报告会两次,由县教研室和课题组联合组织课题研讨会7次,参与人数129人次,校内分子课题研讨29次,参与人数合计536人次,使整个实验研究工作经常化、制度。
  在加强研究过程管理的同时,认真探索研究的方法。课题领导小组觉得,实验研究的方法,决定了研究的结果,尽管实验研究也有不少已确定的方法,但我们认为,课题研究的方法,尤如我们的日常教学所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所以,我们把探究课题研究的方法,作为课题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抓。以心理咨询室为依托,展开对研究方法的探索,三年中收到学生有关咨询信件300多封;对研究对象中的213人进行了专项统计调查和分析;收集和整理个案51个,还把活动、追踪、问卷、分设实验班和对比班等多种形式与方法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了实验研究工作。
  五、加强日常管理和阶段工作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课题领导小组把加强日常管理,作为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措施。三年中课题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工作会14次,课题研究人员工作会8次,专题理论学习会6次,课题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深入到各校指导和分析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对好的作法和经验及时通报和交流,做到集中研讨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保障信息互通和优势互补,保证了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把加强素材的收集与整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三年来共收到相关论文366篇,其中获各级各类奖的有42篇,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有67篇;研究人员的阶段实施计划76份,阶段工作小结67份;积累相关图片资料205张,音像资料(光盘)4张。2002年在利用《凉山教育科研》这块宣传和报导凉山教育科研信息的阵地,出了专刊一期,决定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优秀论文,出论文集一本。
  六、经费投入情况。
  尽管我们各校的办学经费都十分困难,但在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中所必须的,各校仍然给予了保障,共投入实验研究经费三万四千余元,保证了课题实验工作的有效运行。
  七、课题研究带来的效应
  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工作,给三校带来的是:
  1、教师队伍产生了质的变化与飞跃。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达到了以实验研究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质量的目标。
  2、良好校风得以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勤奋守纪等基本养成。
  3、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课题领导小组 赵有璋 )

返回目录
 

Ⅲ. 效果检测报告


成果(或课题)名称:《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
研究单位:德昌二小 宽裕小学 老碾小学
检测单位:凉山州教科所
     德昌县教育局
检测完成日期:2003年11月18日
一、课题情况
课题(成果)名称:《培养学生良好性品质实验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友璋、王祖惠、刘友孝、肖雄
课题来源:自选、州教科所立项
批准立项时间:2000年10月日
批准立项文号:凉教所(2000)22号
二、向检测组提供资料
实施方案:3份(三校各一份)
阶段实施计划:76份
阶段总结:67份
研究人员:10人
主研人员:
  刘远兴 德昌二小 小学一级教师
蒋佳驹 德昌二小 小学一级教师
王洪梅 德昌二小 小学高级教师
陈 英 德昌二小 小学高级教师
郑平华 宽裕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高启梅 宽裕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骆正莲 宽裕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王 勇 宽裕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卢本霞 老碾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普正才 老碾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刘克江 老碾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学习培训:平均每月一次以上
组织参加研讨会:校内组织研讨会72次,州教科所组织研讨会4次,省教科所组织研讨会2次
其它资料: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调查原始记录;课题组活动原始记录;课题实验计划与总结;教师研究论文、个案。
三、检测情况说明
测查重点:课题实验具体工作情况,课题实验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检测人员组成:巫明英(州教科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何良仆(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唐代琼(州教科所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李林(县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黄乾伦(县中学高级教师研员、小学高级教师)
检测时间:2003年11月18日
检测对象:三校课题研究组
检测的方式方法:
(1) 查阅资料:5卷,250份
(2) 听课:听黄娅丽老师执教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我为我家添欢乐》
(3) 座谈会:与三校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进行座谈
(4) 其它:
四、主要教改措施所产生的教育实践直接效果
1. 实效措施认定(主要由哪些观念、措施带来教改效果)
(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谈话”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
(2)通过一次问卷调查;三年的班级和学生行为活动统计;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全面、具体、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3)三校对课题工作大力支持,三年来直接和间接投入经费34000元。
(4)从学生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入手,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提出了培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同时设立了特色班级10个,实验对比班24个,建立了心理信箱和心理咨询室,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生全面沟通,平等交流,促进全面发展。
(5)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和教育思想,形成教育一至性。
2. 主要效果(学生方面、教师方面、教育运行机制方面)
(1)经过三年的研究,有效地优化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的行为品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培养,办学质量逐年提高。
(2)基本掌握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一般规律。即建立概念、引导行为、强化行为、内化行为、表现行为。这五个环节既强调各自的实施侧重点,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表现在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上有明显的提高。
(4)由于广大教师的参与,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加上培养措施的逐步落实,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校一共撰写相关论文366篇,获奖42篇。其中省级别12篇,州级8篇,县级11篇,校级别11篇。在州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130篇。
3. 成果推广所产生的效果
(1)在实验中建立了一个培养体系:即学校教育、班级教育、学科教育、活动课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加强了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影响。增强了教育效果和力度。
(3)教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从理论认识、探索方法、总结提炼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为学校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研究过程真实性
1、课题研究来源及研究历时:
自选申报立项,历时三年
 见证人姓名及所在单位:谌业锋(州教科所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
2、研究实施的范围(主要教改措施的投放范围)
  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
  见证人姓名及所在单位:李林(德昌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3、研究力量投放情况
(1) 组织理论学习的情况
  在课题实验的三年中,三校要求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必须拿一节课来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等。课题组每月要组织主研人员集体学习和讨论。学校要求教师订阅《教育科研通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杂志,教师所作读书笔记一百三十多本。
(2) 组织研讨活动情况
  三校课题组三年来共进行集体活动28次,校内平均每月一次活动,共计72次。2000年7月28日,课题组正式组成,并通过课题立项报告和项目议定书。2000年11月19日,三校课题组在德昌二小举行开题会,州县教育局专家和领导对课题工作作了评审发言。2001年10月14日,课题组召开第一阶段总结会,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会发言。2003年3月14日,课题组召开第二阶段总结会,邀请了州教科所谌业锋老师和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参加,指导工作。2003年9月23至26日,县教研室和课题领导小组对三校课题工作进行自查,在此基础上拟定结题工作日程和具体要求。2003年11月18日州县教育科研部门对课题进行检测。
(3) 考察学习、专家咨询情况
  2000年6月16日,课题组刘远兴、郑平华、卢本霞到乐山市参加由省教科所主办的四川省“习惯”类课题研讨会。2000年7月20日,刘远兴参加由州教育局在西昌师专开办的全州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2000年10月9日,课题组主研人员一行6人到宁南县参加由州教科所组织的《州级教研员培训会》,同时观摩宁南县朝阳小学《减负增效,培养素质》开题会。2001年3月,二小教师共5人到西昌参加教师素质培训。2001年6月21日,课题组刘远兴、郑平华、卢本霞到西昌一中观摩《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课题鉴定会。2002年7月26日,课题组刘远兴、郑平华、卢本霞老师到成都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研修班》培训。2002年9月18日,课题组刘远兴、郑平华、卢本霞到西昌参加《凉山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培训会。
  课题组邀请了州教科所、西昌师专、西昌一中、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谌业锋、耿德英、陈勇、胡永宗、李林、黄乾伦为课题顾问,多次到校对课题进行指导与培训。

检测结论
1.课题研究方案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措施具体、结论客观,效果明显。课题研究资料翔实可信。
2.课题研究注重实践性,通过了大量的调查、统计、辅导、活动等多种形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根据三校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点有的放矢,抓住契机,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有一定的转化效果,抓住典型,带动全面。
3.课题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通过实验,使受教育者发生变化,教师观念发生变化,领导办学观念发生变化。课题组成员写出了上百篇相关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州、县有关刊物发表,部分获得优秀论文奖。
  检测组长签字:
   2003年11月18日

返回目录
 

Ⅳ.成果鉴定书


成 果 名 称《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
成果完成单位 德昌二小 宽裕、老碾小学
鉴 定 形 式 会议鉴定
组织鉴定单位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鉴 定 日 期 2003年12月30日

一、主要研究人员名单
序号 姓 名 职务或职称 工 作 单 位 对课题的主要贡献
1 刘远兴 小教一级 德昌二小 负责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实施
2 郑平华 小教一级 宽裕小学 负责课题的实施
3 卢本霞 小教一级 老碾小学 负责课题的实施
4 王祖惠 小教高级 德昌二小 宏观把握
5 刘友孝 中教一级 宽裕中学 宏观把握
6 肖 雄 中教二级 老碾中学 宏观把握
7 赵友璋 小教高级 德昌一小 宏观把握
二、提交鉴定的成果目录及附件
1、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目标
2、课题研究的思路
3、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途径
4、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一般规律
5、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方法

附件(一)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目标
  通过小学六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高尚的品德行为,良好的文明习惯。正确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即: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体育卫生习惯。能关心理解他人,正确认识自我,有较强的责任感,是非判断能力。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积极向上,具有创造能力等等。
附件(二)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思路
  从良好个性品质的理论认识→到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探索→再从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到良好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培养→最后形成办学特色,达到实验目的。
附件(三)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途径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将通过环境熏陶,各类集会,宣传活动,制定激励机制等途径进行教育。清新、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谐、友好的人文环境。它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外可以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一方面,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并组织实施,力求整洁美观。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与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主要表现在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管理、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2、班级教育。
  班级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主渠道。通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组织、管理和班级舆论,来促进班级成员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设立特色班级或实验班级、确定班级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策略、组织实施、分析总结、效果检测等是班级教育的核心。
  3、学科教育。
  根据各学科教材的特点,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拟定培养目标与计划,突出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育与探索。
  4、活动课教育。
  活动课是使其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地发展的又一途径,是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延续和发展。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以学生个体、小群体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是活动课教育的核心。
  5、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想的一致性,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达到了解教育、认识教育、运用教育的目的。从而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网络化。让家庭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投入到对子女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续。
6、社会教育。
  通过社会约束和限制行为来促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社会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点之一。
附件(四)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一般规律
  建立概念: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必须通过人脑的思维,对相关事物有辨证而客观的认识,从而建立系列可行概念。即:在大量刺激信息的感知上,形成基本的条件反射。
  引导行为:一方面是外在信息的疏导与连结,形成易感易识的信号,帮助人脑对事物的直接感应。同时,对个体的主观态势,也是引导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方面。抓住个性特点,因才施教。
  强化行为:是指以行为训练、语言训练的方式,采用强制或非强制的方手段,通过反复的训练,让主体接受并建立对与错、好与坏、主动与被动等概念。最终形成习惯性或非习惯性的行为 。
  内化行为:强调主观对信息的整合与认同,积极响应。同时也是有选择地约束与支配的过程。
  表现行为: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个性品质行为化的过程。是培养的目的。
  从向学生建立良好个性品质的基本内涵,到帮助他们认识与理解,从利用各相关有利因素,对学生行为进行培养,到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行为、良好的文明习惯,并充分展现在个人行为上。这五个环节既强调各自的实施则重点,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附件(五)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方法
1、构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认知体系
  现代心理学已证明,对一事物的认识,必须是此事物或相关事物的直接影响,刺激人的中枢神经,在经历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大脑才能逐渐对此事物有由浅 入深,从个别属性到一般属性的反映,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到事物的表象与内容,这样就完成了对事物的认知过程。
  事无大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在日常工作中给学生建立了一个做什么,怎样做的认知体系,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将课题细化、建立子课题
  对子课题的研究,丰富了课题实验工作,从纵向和横向给予了完善和加强。
3、特色实验班级的建立
  有特色、从小处着眼,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这是特色班级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4、个案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和培养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数据和文字
5、建立心理信箱和心理咨询室
心理信箱的建立,为学校和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烦恼、疑问悄悄诉说出来,得到教师的理解、帮助,情感得到了沟通,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及时而负责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6、以年级教育为点,全面推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实施
  在低段:以自我规范为主。即: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的养成为主。用直观、形象、生动和灌入式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并强化要求。以说理教育方式为主,加强教师监控,学生监督和自我规范。
  在中段:以自我调整为主。把已形成的观念,习惯,品格等进行剖析、分层、提高和完善,形成有自我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过程。主要是在低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确立发展目标和具备保证目标实现的相关因素。
  在高段: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是良好个性品质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认知、实践、锻炼,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品性的优劣,在控制自我的基础上有发展。主要是加强优秀品质的理论学习和一些好性格的培养。
7、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现代教育已证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学校的培养是否达到目的,主要是看良好习惯的迁移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组合、成员分工、价值观念,教育目的等都发生了变化。它与传统的矛盾必然波及到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令他们束手无策,无法应对。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同时,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面对的都是一个子女,家长的综合特征通过深深的爱,高高的期望,家传给了子女。所以对家长的教育,是开展好课题、落实好课题的关键。
  教师与家长及时有效的管理、教育、规范与交流,使学生在"两个"环境受到同等"待遇",保持教育的一至性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三、课题研究及成果概要说明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是凉山州教科所立项的科研课题,由州县教育科研部门直接管理,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共同承担的州级课题,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于2000年3月申请立项并展开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2000年11月18日开题,历时三年。课题组按照研究方案认真开展工作,积极思考,以确保研究达到预期的目的。形成了适合三校地域特点和人文特点的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基本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他们努力学习基础理论,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三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有一百七十二篇在全国、省、州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基本得到了培养,大多数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人格建全,心理健康。
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得到发展,三校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等匀得到教育局的肯定,年年获得一等奖。
四、鉴定组成员名单
序号 鉴定组职务 姓 名 职务或职称 工作单位
1 组 长 巫明英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2 成 员 谌业锋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3 成 员 李 林 中学高级教师 德昌县教研室
4 成 员 谢树涛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5 成 员 熊 斌 中学一级教师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6 成 员 黄乾伦 小学高级教师 德昌县教研室
学术秘书 谌业锋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五、会议鉴定意见
  由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承担的《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是由凉山州教科所在2000年10月批准立项的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历时三年。评审组通过听、看、访、并审读了课题组提供的研究报告,综合形成如下意见:
  1、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重视、关心与支持,三校认真组织了整个实验的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课题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实效性、目的性的工作,提出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操作原则,探寻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一般规律,总结了一套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操作模式。
  2、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得到了提高,教师增强了科研意识,业务能力得到了发展。
  3、三校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得到了发展。
  4、课题研究资料,真实详细,可信度高,资料整理规范。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综合与提炼。
  专家组认为,课题研究方案具体、措施落实、目标明确、结果有一定的创新,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过程符合教育科研的规范与要求,实现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一致同意通过课题结题鉴定。

                   鉴定组长 2003年12月30日
六、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同意专家组鉴定意见。2003年12月31日
 

返回目录

Ⅴ.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的子课题“抓行为习惯 促个性发展”研究报 告

德昌县宽裕小学课题组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小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时间+汗水”的质量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教育科研是一种有创新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它致力于探索教育教学活动的内部规律,引起教育发展变革。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此大环境下,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三校联合于2000年3 月提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研究课题,目的是研究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掌握一定的培养模式和技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课题的提出与构想。
  宽裕小学距离德昌县城西南20多公里,下属中心完全小学一所,村完小三所,村小两所,教学点两个,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近年来,该乡教师努力拼搏,积极探寻适宜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子,努力推进教育改革,竭力推行素质教育。结合该乡实际及已有的办学经验,该校课题组一致认为:对于小学儿童来讲,行为习惯最能体现其个性品质,行为习惯与个性虽然不能等同,但是它们之间却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这样说,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个性形成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与形成,反之,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能促进不良个性的发展与形成。习惯一经养成转化为人的一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甚至成为终身保留的良好个性品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的重复同一动作所致。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地练习达到。我们认为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这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设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来抑制、矫正、消除学生坏的习惯,训练、强化、巩固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也将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水平,同时还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必将会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因此,我校确立《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下属子课题《抓行为习惯,促个性发展》作为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两方面。
二、对课题进行探索、剖析。
1、有关概念界定 。
  所谓习惯,《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不需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行为,它可以使行为经常化、巩固化。
  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地、长期地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的卫生方面的行为方式。
2、对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进行探索、剖析。
  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心理品质的客观反映,也是影响或决定学习品质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生 的一项必备的学习素质,对其的品格和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习成就的需要,它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个人的卫生习惯,不需要特殊练习,只要多次重复就能形成,它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学习而形成的。卫生习惯的范筹很广,对于小学生而言,可分为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饮食卫生习惯、体育卫生习惯、心理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的习惯、用眼用脑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也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也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了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了学生其它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经养成,它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使学生终身享用。但是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却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负面影响:
  三、实验目的。
  1、通过对小学生施加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验影响,经过长时期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验证,获得一系列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推广。
  3、通过研究使学校建立养成教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使养成教育目标更明确,更科学,更具体。
  4、探索小学生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的目标系列和内容系列,以及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深入研究,制定出学生学习、卫生习惯的评价表,科学、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及习惯的养成。
四、实验对象。
  本课题以宽裕小学38个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努力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
五、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力量的配置。
  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课题组组织了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其中有班主任、中队、大队辅导员,学科带头人,他们当中有经验丰富、诲人不倦的老教师,有锐意改革、敢于创新的中年教师,也有富有朝气、勇于进取的年青教师。大家在学校领导、科研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认真探索,迈出了我校教育科研的第一步。
(二)围绕课题,加强教师培训。
  1、加强师德修养 。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可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教师的良好习惯如丝丝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成为学生的楷模,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我。我们多次组织老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使科研组全体老师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老师。要使实验研究顺利,必须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理论水平,我校坚持以“提高技能为主题,思想建设为核心”,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做到有内容、有记载。并且要求每位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书籍,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
  3、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以提高科研水平。
  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先后派出教师到成都、乐山、眉山、西昌、宁南等地学习、培训。总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不同层次地培训。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的路子,狠抓教育科研,加强教学管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一支思想合格,有科研意识,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建立实验班级,落实专人负责。
  自从德昌二小、宽裕小学、老碾小学三校联手开展教育科研课题《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以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我校课题组研究决定,我校确立《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下属子课题《抓行为习惯,促个性发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上,并在各校慎重地选取一些班级作为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验班级,分为“学习习惯实验班”和“卫生习惯实验班”,确立该班班主任为实验班的负责人。实验班应逐步尝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课,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四)建立心理咨询信箱。
  我校于2000年12月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小白鸽信箱。同时在全校广泛宣传,让每个学生知晓此事,明白心理咨询信箱的实际意义和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学生的来信看,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心理发展问题、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等。
  根据以上问题,有的我们采用个案辅导,有的我们作集体辅导。总之,都是借助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及其它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使咨询对象避免或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五)提出具体要求。
  学习习惯 卫生习惯 1 有预习新课的习惯 有勤洗头洗澡的习惯 2 有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有勤洗头洗澡的习惯 3 有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的习惯 有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 4 有积极讨论的习惯 有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 5 有做笔记的习惯 有帮助家长做适当家务的习惯 6 有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打扫房间整理学习用具的习惯 7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有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8 有复习的习惯 有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的习惯 9 有认真考试的习惯 有不吃零食的习惯 10 有细心检测的习惯 有正确用脑、用眼的习惯 11 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有讲究饮食卫生的习惯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剖析,看出要使学生在学习、卫生上有良好的习惯,必须制定出一定的措施,加强训练。由此,提出以下要求,学习习惯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学习技巧等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卫生习惯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手的卫生习惯、用眼卫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服饰卫生习惯、环境卫生习惯、家庭卫生习惯等。
  (六)制定出宽裕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学生质量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针对我校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为主轴,制定出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对《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根据我乡实际作此行为规范:
A、上学、放学:
1、按时上学,不在路上逗留,做到不迟到。
2、放学及时回家,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不在学校逗留,不在路上玩耍。
3、上学、放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公路,不在公路上玩。
4、未经家长允许,不擅自走亲戚或同学家,也不在外留宿。
5、大同学关心小同学,互帮互助,无斗殴打架行为。
B、在校期间:
1、人人使用礼貌语言:请、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您好等。
2、不说谎话,不说粗话,不骂坏话,同学间团结友爱。
3、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保持校园环境洁净,个人卫生达到《文明校园公约》的要求。
4、早晨到校自觉晨读,午饭后到校休息、完成未完成的作业,保持校园“静”。
5、课间开展有序、有趣的活动,不做不安全的活动。
6、上课铃响迅速走进教室座好,全班唱歌;二次铃响后,老师进教室,值日生喊起立,向老师致礼,在老师的示意下上课;下课铃响后全班起立,向老师致礼,经老师允许下课,先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后,再有序地走出教室活动。
7、上课专心听讲,认真笔记,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解答。
8、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清洁,不留一个不懂的知识点。
9、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保证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锻炼。
(七)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1、环境熏陶。
  通过美化、净化育人环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文化、人际氛围,尽量减少和控制不良习惯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给予学生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健康心理等熏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定期办出美观、图文并茂的具有教育内容的板报和学习园地;悬挂激励学生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名人名言。
  (2)办公室、教室布置规范、整洁;分班级种植和管理花草树木;时刻保持校园洁静,尽量消除和控制不良习惯养成的情景。
  (3)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言行感染、指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宣传教育,激发动机。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熟知和掌握内容要求,使其规范要求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强化,从而激发动机。
  (1)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小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它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要求:要做什么,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守则》和《规范》的指导性与约束力,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进行《守则》、《规范》的教育时,应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低段应侧重于常规教育及良好的常规训练;中段应侧重于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教育;高段应侧重于社会公德、意志品格和爱国意识的教育。
  (2)利用升旗仪式活动中的“国旗下系列教育、学校常规集会、校园广播”等,做到一周一项要求,一月一个主题,营造教育氛围,让学生了解、熟悉内容和要求。同时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讲解,让学生领会接受。
  3、树立良好班风校风。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树立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因为班风和校风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其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关键性因素是教师。教师对个别学生施加的影响(表扬、批评等),对班级成员的行为习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表扬加强了儿童已表现出的某些行为,以期成为行为习惯,批评有助于消除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防止其成为不良行为习惯。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一旦形成,学生就能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科渗透教育。
  各学科教师要紧密配合,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突出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学生政治思想、世界观、道德规范、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卫生知识、审美观念、劳动感情、文明礼仪、自我锻炼等方面加强教育。从而达到整合教育,和谐统一。
  5、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推动他们进步。从课内到课外,都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有更多的仿效机会。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要做到。例如,对作业本,教师不但及时批改,及时发还,还要认真。在批改中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涂删,批改符号整齐,前后统一,批语书写工整。这样,就给学生以一种具体亲切的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班级的榜样作用。通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纠正不良的习惯,能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在低年级每周评选卫生标兵,在高年级每周评选学习标兵;全校每周评选“流动红旗班级”,每月评选“文明班级”等,从而以点带面,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6、重点矫正。
  就是对学生中不良行为习惯的鉴定,它可以用来调节和控制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使其符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消极禁止,训斥一通就了事,必须要考查学生不良习惯形成原因,进行对症下药矫正,以良好习惯代替不良习惯。同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使儿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测查与评定。
(一)个体评定。
  1、学生操行评定。
  每学月,各班级都要对每个学生从学习、纪律、卫生和礼貌等方面进行综合操行评定。
  2、学生素质报告书评定。
  要求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评定。
  (二)集体评定。
  1、每周流动红旗班级的评定。
  2、每月文明班级的评定。
  (三)随机抽查评定。
七、初步成绩。
  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都有明显的好转;学生、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校容校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全体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科研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由过去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由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说教式方法,转变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少年青教师得以锻炼,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提高,逐步培养出一批年青的骨干教师。2000年10月,我校教师赵泽映代表凉山州参加省级CAI课件辅助教学竞赛,荣获三等奖。2001年,旷永蓉老师代表德昌县参加凉山州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唐武忠老师参加德昌县数学电化教学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2002年10月,张兴萍老师参加德昌县语文电化教学优质课竞赛,荣获二等奖。
  2、探索出小学生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必须首先内化为一种需要,才能外化为一种行为。新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动机指向的方向是 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方法的总和叫做行为手段,由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的最后状态叫新行为结果。我们对习惯教育的实施过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筛选,总结出“明理——定标——示范——训练——巩固——养成”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三方面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收到良好的效果。
  3、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通过良好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促进了班风、校风的建设,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美化、绿化校园的目标基本实现:春天鲜花满园,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收获昭然,形成校园绿化和校园经济融为一体的优美育人环境。任何时候走进校园,展示在大家面前的都是洁净、美丽的学习环境。近三年该校所有参加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科目,年年夺魁;学校先后获得德昌县首批校风示范校、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习惯养成,终身受益。
  通过良好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也促进了学生其它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小学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学生,进入初中后也是备受老师喜爱的、学习拔尖、懂礼貌、讲卫生的好学生,这真是应了一句谚语:“从三岁看到老”。
  去年学校召开家长会,有一位家长就没有注意自已的表率作用,将烟蒂随手扔在地上,被六年级一班学生宋丽(现已进入初中)看见,该生走上前去,礼貌地对该家长说:“叔叔,请不要乱扔烟蒂,请把它捡起来,扔在垃圾箱内。”事后,该家长感慨地说:“该校的学生真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就不如他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校六年级二班学生何玉,原是一个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通过开展《抓行为习惯,促个性发展》课题研究后,特别是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该生进步极大:性格变得活泼、开朗,在班级中的带头作用也发挥不小,成绩日渐突出,学习变得自立、积极,语文阅读、写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作文多次登载于《航天城少儿报》,并承担了学校的校园广播员。该同学勤学好问、热爱文学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德昌县知名作家王大学,得到了王老师的赞许和鼓励。
  今年九月份,血防站的医务人员到我校来进行血吸虫病检查时,学生抽血后,都自觉地将棉球扔进垃圾箱,这小小的动作令医务人员赞叹不已,都说该校的学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其它学校好多了。听到这些赞誉声,令该校全体教师感到很欣慰,毕竟这三年的辛苦,还是有收获的。
  5、撰写出一批教育科研论文。
  三年来,教师共撰写相关教育科研论文 102篇,其中有 14 篇论文在州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或获奖;其中有11 篇论文在《凉山教育研究》增刊上交流;其中有20篇论文在结题专集上交流。
  执笔:郑平华

返回目录


浅 析 教 师 心 理 问 题 的 形 成

德昌二小 刘远兴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着正相关。这已经被人们完全认同。所谓“师源性”心理问题,就是指教师总是把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映射给学生。一个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对其他人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一位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就会影响一个班、一个年级……。不难想象,其心理危害是多么严重,这就把个人心理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在谈到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时,说了一段非常精僻的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要因素。身为教师,我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消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会给学生造成自卑、厌学、仇视、暴力、孤僻等心理疾病。
一、教师知识结构与社会知识发展之间的矛盾。
  现在民族地区教师的知识结构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据一份局部调查资料显示。小学教师中:中师毕业生占76.7%,通过培训转正的教师占18.5%,其它占4.8%。近年来通过函授、自考取得大专以上学业的占26%左右,而且集中在中青年教师,四十岁以上的教师很少。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奈在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今天,还是深深地感到知识的落伍和贫乏。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素质得全面提高,由于受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原来在某一个科目、某一个阶段教学比较优秀的教师,在综合科目的教学上显得捉襟见肘,无所适从。被人尊敬的时代过去了,辛勤工作换不来成就感,从而心理压力增大,忧郁、急燥时时困绕他们。
二、社会适应能力处于弱势群体。
  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已不是简单教与导,而必须把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培养完整地结合起来。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教育把知识点和知识面扣得非常紧,同时要求创设一种丰富反应的教学气氛。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要使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仅熟习教材,严格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上具有基本的素质。可是,要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是简单的事情。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成为了他们接受新事物最大的障碍。学生需要的生动、形象、大容量的知识体系与他们的枯燥教学相矛盾,成了学生不欢迎的教师,同样的劳动贬值了,这很难让其心理得到平衡。跟不上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就成了一块心病,永远也放不下。从业的艰难和不良适应,造成思想负担过重,精神压抑。
三、价值观的自我认定出现了倒置问题。
  教育者历来以清贫自居、以奉献为乐。行业之间的差导,尚且能理解。但是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体系的完善,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来衡量教师的劳动成果,工作成绩,对一部分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同样的工作量,付出同样的心血。收获成绩却有差异,效果有区分。于是他们就只有倍加努力,投入更多的劳动,过分紧张和过度的精力消耗,使其情绪受到严重干扰,难以自控,失去自信心。上课遇到学生不听讲、作业不认真等情况,常常是难以自持,横加干预。以学生和自己为敌。轻视自我劳动价值,看到的都是消极的一面,情感受挫,情绪低落。
四、自我能力的定位不准确。
  在工作中,每位教师对自己能力的定位,决定了他工作的目标。是否能实现自我满意,应是基本的前提。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学识不同、经验不同、身体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做出不同的工作业绩。管理者从管理的角度,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人自身也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或者是来自外在的压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但是,如果这些负担超出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度,就变成了心理问题,阻碍人的健康发展。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初探
  德昌县宽裕小学:刘友孝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心理品质的客观反映,也是影响或决定学习品质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生 的一项必备的学习素质,对其的品格和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习成就的需要,它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却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的影响。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中专院校的并轨,各部门结构的调整,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一,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悄然袭来。许多人认为中专生、大专生乃至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找不到工作,尤其身处农村的,无关系网,工作就象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与其找钱读书,不如将钱用来找一份职业,自找生活之路;其二,收费过重,无力负担。据目前农村学校收费来看,小学生平均每期每人一百多元;中学生平均每期每人三百多元;大、中专院校平均每期每人几千元。就农村收入情况而言,扶持两个小学生免强维持,扶持两个中学生就有点吃力了,扶持大、中专生就无力负担了。其三,由于文化生活的丰富,电视、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及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热衷于其中,乐此不疲,也使学生学习心理偏离了方向。其四,赌风盛行,只要学生一走出校门,随处皆是赌摊,学生耳闻目睹,也深受其害;加之,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淫秽物品也在浸蚀农村小学。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尽管人们深深地懂得良好的学习心理及学习习惯对人格的形成、学业的成功极为重要,但目前农村学校,因教育观念、教育条件及教育能力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一,“应试教育”未转向“素质教育”。由于社会、家长的观念没有转变,仍然 用升学率和分数来评定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的工作价值,所以,不少学校和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尾随于升学率和分数。这样一来,加筹加码、题海大战、作业过量也不足为怪了。正如一些学校总结的精辟论段:“素质教育固然要搞,应试教育也不得不抓”。结果呢?学生厌学、弃学及考试作弊也就应运而生,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及学习习惯也相应大打折扣。其二,由于教师认识不够,对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只停留在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等感觉印象的初始阶段,处于简单的说教或规定的浅表层次,没有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也就不注意挖掘和培养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良好学习心理及学习习惯。其三,由于工作繁重,不少教师很难做到学用相结合。教学技能、儿童心理学、小学教育学等知识,往往脱离教学工作,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不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甚至采取命令式、强制性的粗暴态度,动辄就训斥学生,变相体罚学生也时有发生。从而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致扭曲了学习心理,压抑了学习积极性。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如:“孟母择邻”、“断机教子”、“岳母刺字”等。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更应高度重视研究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长辈、父母等的一言一行,包括其生活方式、人生态度、行为习惯、以及气质、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等等,都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儿童,而成为他们仿效的榜样和评判是非的标准。可以这样说:儿童入学以后的学习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未入学之前的家庭教育所起奠基作用关系极大。就目前农村而言,用“读书无用”、“能找钱就行”、“交不起学费”等 教育子女比比皆是。其二,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够。农村家长普遍认为,把学生交给学校,交了学费,学生的一切就是学校的事,跟家长无关,家长就是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再有出现问题管一管,家长会后问一问,或是棍棒相加,就尽到一个家长的责任。其三,家长的言传身教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赌风盛行,许多家长成天忙于赌博,疏忽对学生的指导,只过问一声“作业做完没有”!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了各种赌术,更有甚者,家长赌博手气不好时,竟让子女替自己换换手气。再有,家长不注意言行,骂人的语言太多,也使子女“受益匪浅”。这就造成学生在校一个样,回到家又是另一个样。其四,家庭教育投入微乎其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个别地区,有些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的生活水平。但是,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跟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就拿家庭教育来说吧!城里的孩子在进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一点兴趣和特长,父母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鼓励孩子继续发展。而在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考虑的是添置一些家具、家用电器等,基本没有考虑在发展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上投资。
四、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其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也使心理冲突随之出现。其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从正常情况看,儿童生理发育速度要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虽然儿童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造成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不协调,从而影响学习心理的发展。其二,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心理过程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小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如认识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情感出现问题会导致意志不健全,意志出现问题会导致认识不深入。所以小学生一般都依赖性强、毅志力弱、稳定性差,而且自我意识淡薄,什么都要靠提醒,自我主动性差。其三,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近些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就进入青春期,开始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他(她)们往往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从而影响学习心理的发展。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学习心理状况,以便因材施教,期待缩小城乡差别。同时,更希望农村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倡导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呼吁社会、学校增加对农村学生的关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开阔眼界、接触各种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机会,使农村的教育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