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事过后王熙凤:学校文化与文化学校----答赵中建教授七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51:07
学校文化与文化学校----答赵中建教授七考

1. 人们以往较多地谈论校园文化建设,现在又谈论学校文化建设或重塑。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是否同义?你是如何理解两者的异同之处?你更认同哪一种概念?

我不太追究概念问题,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我也不是从概念开始的,当然也就不会以概念而告终。我担心对我这个以享受灵性生活为乐的人来说,追究概念是一件痛苦的事,有时对不确定性状态的体验,可以创造流动的新的思维秉性,对一个事物的理解,理性(以概念为基础的逻辑过程)只是一种方式,而且不会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当我们可以感知了,而且甚至去建设了,可是我们依然无法确切地说出学校文化的确切含义。
我认为塑造学校文化不必从理解概念开始,尤其是学校文化的确切概念化或许会妨碍人们对学校文化的不懈追求,文化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也不易用科学方式来解决。就是说,其实我们即使确切地知道了学校文化是什么,也不会更有利于我们去塑造一种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是只可以被总结但是却不能被事先计划设计的。我们也许可以凭着自己的理念去设计一套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一套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可无法画出一张学校文化建设的图纸。这个世界的图景有些是可以触摸的,而有些却是水中的倒影,学校文化便是倒影那一类虚的图景。
但我也绝不是不可知论者,人们对学校文化的关注有利于更逼近学校文化的本义,虽然也许永远无法确切描述,如果真的被确切描述了,对学校文化反而是一种抹杀。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关注点显然应该与专家不同,追求确定性是理论家们的事。我想理论家对学校文化问题也一定感觉头疼,可能至今还在说法不一的阶段里。说法不一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因为"文化"这个词本身很难界定,在文化学的研究领域们就争论不休,人们对文化概念、范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精神文化向社会文化、物质文化、经济文化、法律文化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把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来研究,是当代文化学的最新的研究课题。人们一般认为,"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准则的总和,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果文化学对"文化"的认识尚存在分歧,那么试图统一一致地对作为"亚文化"而存在的"学校文化"作出理解,那一定也是困难的;第二,"学校文化"这个词发源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经济学和文化学交叉形成的一个概念,人们关注并研究企业文化至今也不过二十年左右,借鉴"企业文化",将学校经营活动纳入经济学范畴,并提出"学校文化",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而学校是否可以从"教育学"范畴转换至"经济学"范畴,尚且很有争议,那么对学校文化就要做出一致的理解更是做不到了。
校园文化是一个教育学概念,建设校园文化是为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文化是个经济学概念,建设学校文化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市场竞争力。我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学校文化则是学校经营的一个部分,虽然都叫做文化,其出发点不同,含义也自然不同。
我可能更认同“学校文化”,因为我不仅是一名教育者,我认为我的身份发生了变迁,我是校长,也许我是教育方面的“白痴”,可我是校长,一名学校的经营者,对教育的“无知”并不太妨碍我让一所学校持续增值,只要我对教育有感情,加上经营能力,我理应会成为最好的校长;而反之,我即使是教育名家,却是经营管理方面的“白痴”,我可能会是最差的校长。当校长从教育家的身份转向经营家的身份之后,我忘了还有什么“校园文化”,满脑子就只有“学校文化”了。

2.你是如何认识学校文化结构的?

我读了一些企业文化类的书,越看越糊涂,据统计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几乎每一个管理学家和企业文化学家都有自己的定义,比如:霍恩斯提出,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队中逐步形成的规范",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规范;狄尔、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大内指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被录用的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塔格尤尔.利特温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威廉.大内提出,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气氛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民族文化、道德、伦理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并在一定的企业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它是影响自己成员思考、体验和行为的主要方式"。
不过读到企业文化的那么多定义之后,对我理解学校文化是有好处的,虽然我还是不能确切地说出什么叫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结构之类的问题,但我知道了学校文化不是什么。有些东西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还是可以知道它不是什么的。我认为企业文化非常强调的不是企业去谋多少利,而是去寻找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了。借鉴企业文化来塑造学校文化,就要强化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精神家园"的追求,我认为对学校文化的下述理解是不对的:1、把学校文化当成是文化活动,以为多搞一些学校师生的文艺活动就是在建设学校文化了;2、以为学校文化就是单纯的文化理念或者是教育理念,我始终认为学校文化是经济学内容而不是教育学内容;3、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识别系统,将学校文化视为一系列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可被目测的识别系统,而不是精神内核,是将学校文化的一个特点当成了追求目标;4、将学校文化作为包装学校的一种手段,如果学校文化仅仅是一种学校的形象设计,那么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学校文化了。文化活动、单纯的理念、识别系统、形象设计都不是学校文化。
您问我学校文化的结构是什么,我说不出。我只是认为如果一所学校宣称学校已经有学校文化了,那必须具有全校教职员工都具备了共同的价值观,人们不仅共同信奉,而且还付诸于行动。
我满脑子是学校文化,而我理解的学校文化就是价值观。是价值观真正影响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学校文化有一个可以静态观察的所谓结构,那么这个结构中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了。

3. 你认为一所学校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

我回答不了那么大的问题,我只可以回答学校文化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共同价值观。
我认为要形成学校文化就要形成一条学校文化价值链,包括学校经营性的价值理念,如诚信、理性、自主持续发展、危机意识、比较优势、开拓创新等;包括管理性的价值理念,如责权利对等、质量与效益、教师自主、人性化等;包括学校体制性的价值理念,如契约意识、制度至上、效率优先、敬业进取、团队合作等;最重要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公平、理性、创新等等。
在这一长串价值链中,核心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权利和基本人性,关注人生幸福和生命质量,从而真正形成我们学校"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学校共同价值理念。而事实上最难以形成的就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文化是种像钉子一样坚硬的"柔软"的东西:实施起来十分坚难,路程将何其漫长。

4.贵校的学校文化是否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校长,你是如何创建或维持你们的学校文化的?

北郊学校是一所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普通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方面积淀。我说得极端一点,哪怕是很有年头的老牌学校,究竟有多少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在今天还统摄着学校价值观,实在值得怀疑。长期的计划经济抹杀了学校间的文化差弃,北郊学校目前学校文化都不一定有呢,何谈什么学校文化特色?
因为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非常专注于学校文化塑造。文化是积淀的过程,而且在社会转型期,学校面临着价值观转型的巨大问题。学校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与积累。我们并不是将一种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而是去发现发掘学校中人们心底中原有的潜质,去努力唤醒人们心底中潜藏的真善美,我们的文化塑造就是在构造三个精种文化世界,这三个世界分别包容真善美的潜质。近三年里,北郊学校在努力做学校文化的三个世界:
首先,我们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学校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是可怕的人。知识必须有目的才会显示知识的价值。我们眼中的知识世界应尽力减少外在的功利目的,对一所义务教育的学校而言,有时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因为知识即目的,人才可能主动探究知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并平等地讨论知识问题。这个知识世界的目标是教人求真。为构造这个知识世界,我们主要做以下几件事:
    1、我们大力倡导阅读。我们花三十万元建设了教师读书场所,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设计,吸引教师以各种姿态休闲式地阅读。我们成立了教师读书组织,指导激励教师阅读,这个读书组织每年有两万元活动经费。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全校性读书活动,学校设专项奖奖励教师个人、教师群体、教师家庭。每学期学校领导带队跑遍上知名书店,采购符合我们心意的图书音像资料。去年9月,我们学校自己开了一家书店,为师生购书提供服务。在校内我们还流通学校"货币"----购书券,书券是对优秀师生的最佳奖赏。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每学期中层以上干部考核的第一项内容是你看了多少书。文明组室评选中参加读书活动列入重点指标。去年是我校"学习年",每位教职员工都有学习计划,绝大多数教师计划中每天阅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在电子读物、电视、电脑、卡通等快餐式文化越来越占据人们生活时,我们牢牢地坚守学校读书净土,因为书中自有浓缩的文化。因此,我校成为上海读书先进集体,学生的读书活动也受到市读书指导委员会表彰。我个人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读书标兵。
    2、我们鼓励教师表达。首先是口头表达,我们鼓励教师为知识而争论,我们的教研组、备课组都成为教师自由表述的场所;我们设教师论坛,2003年的主题是"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在一个半月里的每天中午,多媒体教室里人头攒动,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有“咖啡时间”,让教师轻松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今年开始每次教工大会前二十分钟让教师说,抽签的,抽到的当场上台公开演说。其次是书面表达,我们教师经常有写作任务,连组织旅游回来后都要写游记,学校领导认真对待教师的书面表达,每一次都认真批改,有时还要写评语,逼教师写文章,就是逼教师思考,写作就是条理化地思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开始是痛苦的,坚持下去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快乐。为让教师尝到写作的乐趣,我们非常淡化学术规范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地写,写什么都可以,只要真实就是好文章。我们办了一本教师刊物《草根》,是教师发表高论和品味人生的场地。就为这本杂志,学校每年投入2万元。
    3、我们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被动地学习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们每一次校本培训活动,都有教师讨论交流自由评述的环节;每周一升旗仪式前,学术与课程开发办公室都会发给每一位教师一份学习材料,学习材料很短小,留下很大空间给教师,教师可以赞同或批评材料上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意写上几句,也可以长篇大论,可以交办公室供大家交流,也可以不交。两年多来,我们将教师的片言只语汇编起来,已有三册,定名为《静思录》,我认为这就是学校文化积淀。《教育参考》的编辑访问我校,一眼相中《静思录》,今年十二月,教师们带有泥土气息的智慧之言,首次出现在杂志上。去年第一期的《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上,有我校教师专论"教育服务"的语录集和综述。可能这也是这些杂志首次破天荒地打破学术规范限制,而录用一线教师的“胡言乱语”。这些文字的价值正是在于真。
第二,我们构造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人类社会是一个关系的社会,据调查,教师最大的焦虑来自于不良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干群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同事之间可能也存在着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导致同事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更是传统学校的一大弊症。我们希望学校文化引领下的人际关系结由复杂变为简单,由对立变为沟通。而要实现这些变化就要激发人心底里向善的潜质。我们主要做以下一些事:
    1、强调合作胜于竞争。我们认为每个人是唯一,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我们希望每个人在学校里工作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并不将一个教师和另一个教师作比较,或者让一名教师作为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我们相信每个教师都是优秀的,都会努力工作的,如果他工作中发生问题,那一定是有理由的,学校领导的工作不是指责教师行为上的过失,而是去寻找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发现别人的长处,我们禁止任何教师打小报告、背后议论别人,尤其议论别人隐私。真正的合作,只有在有差异的个体构成的群体中才有,不同特点的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合作。为鼓励合作我们希望教师显示自己的个性并宽容别人的个性,我们考核评比大都以教师群体为单位,采取捆绑式的评价方式,将竞争扩展为组与组之间进行,用外力来促进合作。我们每学期都要收集各组室的成员间互帮互助的典型事例加以表彰。我们还对教师进行人际沟通的培训,在我校《质量管理手册中》,明确写明了人际沟通的十八条建议。我校由三校合并而成,两年来,我们非常和谐。
    2、构建教师团队。我们学校教师的个人价值都要和集体价值一致,为达成一致性,我们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团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组室,而是要求团队成员有共同目标,形成一种特殊的团队共同信守的文化。在我校有三类教师团队:一是行政团队,如年级组、教研组;二是工作团队,主要是为某一工作而聚在一起的教师小组,如科研攻关小组在我校就有五个;三是非正式团队,主要是教师社团,我们共有教师社团十五个,每月活动一次。每年年底,全校性的评议活动中,各团队自我评估,展示自己的成果,由学校颁发星数,最高为五星,分别为团结星、学习星、质量星、服务星和创新星。团队展示是每个团队的节日,其气氛之紧张不亚于申奥。
    3、每个人都要成为服务者。首先领导作为教职工的服务者,就要接受教职工满意度评议,前年一名中层干部未通过评议只能离职,按我校规定,如果校长未通过评议,则必须引咎辞职,正是在这种压力下,领导干部才能检点自己的行为,并尽力让群众满意。教师作为服务者,就要接受学生和家长评议,每年由学生和家长为教师打分,促使教师善待学生,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目前,我校已初步构建了学校教育服务诚信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两个体系都在强调学校中每个人都是服务者的观念。都力图构建平等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形成学校人性化同心圆式的管理方式。我们要求每个服务者都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知道自己服务对象的需求、特点和期望,要求每个人都尽力改善服务,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的满意率。
    4、大力推进民主管理。首先是信息沟通,我们是虹口区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因为我们不仅维护了教职工的知情权,保证校务信息48小时内传递到教职工,而且建立了以教职工为主体的质询制度。我们设了三万元的奖金,专门征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职工每人每年写六条,要求行政必须采纳其中的三分之一。第二是咨询和磋商,也就是校长室每出台一项重大举措,都要开听证会。第三是共同决策,我校十项重大举措内容必须保证校长、书记、教代会共同决策。第四是教师自治管理,在学术和职业道德两方面实施教师自治自律,目前学术委员会章程己经教代会通过,学术委员会是独立机构,明年将成立教师职业道德自治组织,也是一个独立机构。第五是自主管理,就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师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前年,我们拿出五十多个工作岗位进行竞聘上岗,去年,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的工作岗位都实施了竞聘上岗。
    第三,我们构造一个幽美的心灵世界。心灵的世界是美的,也是无限的,这个世界是靠艺术来滋养的。我们构造这个世界主要做几件事:
    1、用高雅艺术熏陶渐染教师的心灵,使之更清澈,更灵动,更细腻,更高尚。我们每学期都有一个月每天中午的教师赏艺活动,让教师已近麻木的心灵盛开出美丽的花来,我们组织教师听音乐,朗读文学作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去感受生命的华彩。教师合唱团、舞蹈团、摄影协会、旅行者协会、读书赏艺会都是教师主动接受艺术美、自然美洗礼的群众组织,这样的组织在我校庞大的退休教师队伍中有六个,我们认为,只有关怀教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的在关心教师的生命质量。
    2、注意学校形象的细节,学校文化的美体现在细节中,客人到我校参观,会感觉到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环境,这种感觉是整体的,而这份美好的感觉其实是许许多多的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诉诸人们的眼睛、耳朵、鼻子,最终会综合在一起影响每个人的内心。近几年,在教育局支持下,我校利用标准化建设的机会,独立设计了部分校舍的外部改造和内部装修,我们的建设并不豪华,但是有细节。我们拨款到每个组室,让教师布置自己的办公室,做每个办公室有了细节。我们学校所有的印刷品都有细节。学校教师语言和行为举止也有细节,细节到了句式和措辞、音亮,到男士女士们的服装仪表胡子耳环西装皮鞋。人的高贵气质本身也是学校环境的一部分,表现为接电话,接待家长和访客,对学生的态度等细节上。而学校的精神气质通过每一张发给家长的通知书,每一本批改后的作业本,每一封校长的亲笔信,每一张学生奖状等细节,传递到校门之外,使学校形象在人们心目之中悄然地发生变化。
    3、关怀并引导教职工的人生幸福,人的幸福来自需求的满足。我们在了很多精力满足教职工的物质层面的各种合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引导教职工向往更美好的心灵的需求,心灵需要理解、关怀、信任和尊重,我们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教师体验并感激生命的赐予,用每一天的灿烂微笑来面对美好的生活,用微笑来感染身边的人。在我校,教职工在学校工作有幸福感的占98%。一个热爱生活,首先爱着自己的教师,才会爱工作,爱他所教的那些孩子们;只有教师建设并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才会帮助孩子们去创造他们的美好未来。

5.你是如何理解学校发展中的文化建设或文化重塑的?学校文化建设在贵校的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校文化转型是个大问题,我们其实并不是凭空去造一种文化,真正困难的是,我们在转向新的文化价值观。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干扰力,社会文化在某些领域内超前于学校文化,对学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并不全代表先进文化的;也可能在一些领域内滞后于学校文化,对学校文化转型造成消极影响。其次我们经常要遇到价值观冲突,比如学校宏观与微观的冲突、个人与团队的冲突、利益与奉献的冲突、人和事的冲突、共性与个性的冲突,对这些冲突的关注就是对文化的关注。因为校长并不是拿一种现成的文化移植到学校的,而是要从旧有文化中去培植新的文化,有时旧的文化确实是我们不得不放弃的,但又恰恰是我们的家,我们安居的地方,也许我们不能搬家,搬到一幢新的房子里,而是改建一下老房子。
因此,我认为,学校文化重塑就是一个发现价值观冲突、解决价值观冲突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于价值观冲突,因为对学校发展来说,学校文化是第一重要的。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学校文化对学校的持续影响力。我先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文化的影响力,一个例子是关于民族文化差异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地域文化差异的。有三个国家的三个妇女在海边遇着强风,美国妇女捂帽子,日本妇女捂裙子,中国妇女捂帽子又捂裙子,你把这个案例作个比较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法律制定对此作任何规定,学校也绝不会事先教育和训练他们,可是她们在同一情景下迅速选择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她们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作出不同的选择,美国人重利益,美国少女选择"帽子",因为裙子吹不走;日本民族则是典型的"耻感文化",丢了帽子不耻辱的;中国人可能要面子,又讲实际利益,裙子是面子问题,而帽子要花钱买的。再举一个区域文化差异导致行为差异的例子,是个笑话,但很典型,说有个外星人到中国,先到北京,北京人问:姓社还是姓资?到东北,东北人问:是不是来搞破坏?到上海,上海人拉着外星人到处作展览卖门票。到广东,广东人把它吃了。到温州,温州人问,外星有什么生意好做?这里没有什么法律规则的影子,有的只是文化差异,北京人关心政治,寻问性质,东北人关心动机,上海人利用别人赚线,广东人吃遍天下,温州人天生的生意脑袋,每个人都是商人。温州是浙江的典型代表,浙江的民营经济比重占了95%,人均GDP全国第一,而相临的江西,资源比浙江丰富,不是浙江人比江西人聪明勤劳,而是文化差异,使江西GDP是浙江的三分之一。
再举一个学校文化持续影响学校的例子,在虹口区有三所最好的高中,复兴中学、师大附中、北郊中学身在学校中的校长教师不知道三校除了校名、录取分数线、硬件设施的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可流动性强的学生知道,不仅知道,而且总结了,他们的顺口溜是:吃在复兴,玩在附中,死在北郊。这就是差异,复兴中学办学条件非常好,把学生照顾得很好,这所录取分数最高的学校学生父母中精英分子特别多,品味可能高一些,学生和家长相对挑剔一些,因此,校方长期以来对学生的需求不能不认真对待,这种认真对待往往影响学校除饮食以外的其他各方面,比如这所学校比较保守,不愿意为变革付出过大的代价,风格上比较老到而稳健,教育质量也非常稳定,从不大起大落。而有名的华师大第一附属中学,总排老二,学生往往在学业上有一点缺陷,刻苦不够但是有小聪明,长期的老二地位反正也赶不上的,所以靠着聪明放心地玩,不是瞎玩,而是玩聪明,玩数学,玩头脑奥林匹克,玩出好多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他们的老师也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玩,大胆地玩出全国有名的一群特级教师,陆继椿、张思中、崔乐美、刘定一,还有中年的五朵金花,青年的五朵小花,立足创新,人才倍出,称为师大附中现象。北郊中学学生的命运要苦一些,这所学校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生都考不进一流高中,进入北郊这所准市重点学校,总有许多差距,因此,要抓,学生也认同自身的缺陷,在另两所市重点学生面前他们会矮三分,他们的家长往往说,把孩子送到北郊我们放心,我的孩子不自觉,没有老师管着就是不行,在家长眼中,也许复兴中学的学生被哄着捧着,师大附中的学生在被逗着乐着,北郊的学生在被管着苦读着。一比较就知道了,三所学校的文化DNA不同,不是制度不同,上级领导不同,也不是校舍不同奖金收入不同,而是文化影响着这三所学校的决策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文化中的什么因子是真正影响行为的呢?是文化中的核心因子----价值观。在学校里,如果天太热,要不要放学生回家,好象没有法律规定,在没有制度约束的地方,文化总是起作用的,我猜想,复兴中学会打电话请求教育局指示,师大附中会放掉学生,北郊中学则坚决不放,文化起作用了。关于早恋,复兴中学的老师会找孩子的家长,师大附中选择不闻不问,北郊中学则严厉禁止,处理方式上的不同,也是文化在起作用。学校文化本身没有高下之分,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由这所历史积淀而成,在那么深刻地影响着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校长不重视学校文化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我认为应该去塑造现代价值观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现代学校文化有三个特征:1、现代教育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核心:也就是学校的目的在于为人生造福,不仅为教师造福,并通过教师为学生造福。因而,学校领导干部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宝贵的,值得尊重和善待的。2、人性化的师生共同学习成为现代学校文化形态: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就业和生存,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享用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伴随着人一生的生命需要,因此,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任务,也是教师的任务,而且交互作用的师生共同学习过程是人类化的生命之间的交往过程。3、竞争创新、开放开拓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表征:传统文化主张力向内用,忍耐节制,主张不偏不倚、适可而止的中庸之道,精神生活中讲求恬淡自然、随遇而安,科学技术的钻研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并不倡导穷根究底、竭尽力量,而现代学校文化鼓励冒尖、进取和永不知足的创造精神,具备这种精神文化的学校和教师才可能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立现代学校文化可以为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三大精神资源:一是为改革提供精神导向:现代教育价值观决定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将这一价值观作为衡量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尺度,有利于使学校和教师树立服务意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和善行学生,从而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为改革提供了精神动力:学校文化中精神理想与学校教育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使人在理想的感召下,因对现实状态的不满足而产生求变求新的渴望,这种发自教师自身的源源不绝的渴望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动力源。三是为教育改革提供学校氛围环境上的保障:改革者在尊重、宽容、提倡个性化发展和自然自足生存状态的学校里,是幸福的,改革者在这样一个适合于个人发展的环境中,他的创造性劳动和艰辛的创业过程获得了极大的尊重和鼓励。

6.你认为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发挥作用?他们的作用应该如何体现?

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强制的结果,而是自发自为自然的结果。经常存在着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宣称的往往和我们做的不一样。是因为我们象造一个工程一样去造学校文化,而没有认识到文化的自发性。因此,我认为,一切专制管理制度下的学校都只可能有宣称的文化,而不会有真实的文化。实施民主管理是确保教师和学生真实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民主管理制度下,学校不仅会有文化,而且学校文化才能成为一种力,叫文化力。民主本身应成为现代学校文化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如下价值观:
    1、公职意识。所有工作岗位首先都是作为职务而不是作为人的存在。尤其对行政干部来说,要公正公平地履行公务,必须要放弃许多私欲,放弃偏见,放弃人情干扰。对干部来说,作出这样的转变是困难的,过去专制管理模式下,校长和干部为了更为地开展工作取得工作业绩,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亲近一些人疏远另一些人,这已经是一种工作需要了,如果你希望有一帮"哥们"帮着你工作,凭什么?凭感情,也凭可能兑现的交易,所以免不了要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营私舞弊起来,这实在也是出于无奈,制度使然。
现在为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我严格要求干部秉公办事,在校内和教师建立工作关系而不是人情关系,不可太亲密,不可随意收授别人礼物,否则难免拿人家的手短,听人家的嘴短。我对教师的要求也这样,不要你成什么道德楷模,不要你能力超群,而要你在岗位上敬业,能有效工作,有效发挥你的部门或岗位上的职能,你就是好老师了,也也就是好干部了。
我想起了美国总统布什,他当选总统了,他的智商不高,全美国支持他的人可能一半都不到,但美国不会垮,因为法律在。我想,我到北郊学校工作也不要证明自己道德高尚能证水平一流,也不要所有教师都支持我投我赞成票,我只要依照规章制度履行公职就可以心安理得了。我请求大家在我工作时忘记我是郑杰,是不是郑杰那不重要了,制度更重要。
    2、自主意识。民主管理制度要求每个人都能自主选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自主是理性、勇气、意志的表现。当一个人开始学会不要别人监督就可以履行公职,这个人才可能成为自主的人。
    3、宽容意识。一个人的自主不能妨碍别人也自主,每个人都不同,学校才有未来。单一化就是取消了未来。如果学校里每个人都象我一样,成天什么事都不干老在那儿苦思冥想,深更半夜还要写作和玄想,弄得人比黄花瘦,那么学校没有未来。所以要求每个人都和我一样,那不是民主,而是一种霸权、强制和专制。
多样化是宽容的结果,没有人十全十美,也不必去刻意扮演十全十美,那样太累,而且弥补全部的缺陷是徒劳的。
人类社会从神话时代到传说时代再到人的时代,是进步。教育也将经历这三个时代,教育的神话时代,学校领导全知全能,因此专制,其实做不到全知全能,毕竟是神话。教育的传说时代,校长靠一己之力拯救学校,因此也专制,其实哪有什么英雄般的传奇故事?教育回到人的时代,学校靠着每个人,各尽所能,发挥所长,这就要民主,要宽容了。
同样,教师之间也要讲宽容,这叫"已所欲亦勿施于人",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加难得。切不可以自己的长处去要求别人的短处,否则我们永远也做不到赞美他人
    4、沟通意识。为什么要沟通,如果大家人人都一样的就不必沟通,特别是今天的形势下,我们不太象过去那样要树一个榜样全中国人学一个人,我们都要向自己学习,学习做回自己,那么每个人才是唯一的。我们将会越来越不同,有了差异了才有沟通交流。
沟通很重要还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也就是说,我们看同一个美景,因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美景在不同位置上也各有各的美处。行政干部因为行政职务关系,有他们的立场;教师有教师的立场;学生有学生的立场。现在客观地讲,干部、教师、学生的生存状态都不太好,学校里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于是往往领导干部怪罪教师,教师怪罪学生,也怪罪领导,学生呢?他们对教师也不满意,冲突就会时常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立场不同。那如何消除冲突?要沟通,沟通了才能相互理解,才可能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看看美景,果然也不错的。
我在想,如果我们有了这四个价值观,我们就会越来越学会民主,那时,才有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现在,很遗憾,我还没有看到很显著的文化参与,只能说是教师与学生被“文化”了。
我们在教代会里设了一个“学校文化委员会”,我希望教代会组织和其他学校“民间组织”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7.你认为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你是如何扮演这一角色的?

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领导者,这是我给自已做的"人生规划"中的内容,我绝不会仅仅满足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的,我认为做优秀管理者并不难,当前学校教育难就在我们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我们遇到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些问题靠政府、靠理论家、靠管理型实践家都可能难以解决,也许在这个时代,需要教育界一批思想家,从文化角度入手,深刻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诸多现象的荒谬性,理性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制度号文化根源,并在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基地,去做一些新的文化支柱下的新的尝试,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感觉也是我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
我说我要做学校文化领导者,是我自封的,那么学校里同事和下属是不是认同你这个新身份呢?有时,校长的身份并不是自己确定的,而是其他人或制度为你定制的。尤其是文化是一伴虚的可有可无的无形的东西,你的领导或许认为你抓文化出不了实绩,是不务正业,学校教师会说你这个校长老在那儿苦思冥想,也不下基础多来看看,有什么用呢?那时,我就在想,校长从抓具体事务的学校管理者向学校文化的思想者转化,本身就是学校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除非我不领导学校文化,要领导就必须坚决"务虚"。这个决心使我严格限定自已,在学校遇到大头小小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思考如何在制度上加以解决而不是用行政力量或用人力来解决,然后思考这一新的制度是否体现了新文化的内涵。我还是这个观点,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是那么重要,我们有时根本不能确切地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不是要再去做得更多了,而是做得更准确。我们在一个"知难行易"的时代里。
校长的文化领导者身份必须有资格的,否则谁买你的账,校长要对学校文化有洞察力和说服力,对原有文化的批判要有洞察力和说服力,对新型文化的阐述也要有洞察力和说服力,批判旧文化要有勇气,倡导新文化要有代决心。更重要的是,校长要言说,因为洞察力和说服力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所以我不仅每天思考,而且还要写和说;因为勇气和决心是靠行动来证明的,所以校长言与行必要协调一致。确实不容易,可能世界上最好做的是"务实",最不好做的恰恰在"务虚"。我这里所说的"务虚"不是那种口号式的务虚,而是实实在在真诚的务虚。真诚是胜任学校文化领导者身份的必要条件。
至今,我还没有完全胜任,我在学习更好地胜任。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所宣称的学校文化“化身”,特别是采取民主管理制度后,存在着我个人影响力下降的危险,我个人的影响力要靠我的学识、智慧和人格来支撑,也许人们还期待着我让这所学校发生奇迹。但我毕竟不是神。所以我说我要成为学校文化领导者,甚至成为学校精神领袖,是我一生的梦想,只能每一年都越来越接近,都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