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片哪个牌子好:中国名女人的婚姻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40:05

一、于丹 做有幸福感的女人 于丹通过《百家讲坛》触碰到无数人的心灵深处。静心听她娓娓道来,一壶普洱,一缕阳光,触手可及的种种仿佛都被那双手点化成诗一般,优美、绵长。

于丹 做有幸福感的女人

2006年在《百家讲坛》一举成名变身“学术超女”后,几年过去了,如今的于丹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很少接受媒体专访,刚刚参加某内衣品牌秀是出于朋友之情,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奔走于无数教育论坛、研讨会间。她说,我是一个老师,过去是,现在是,毫无疑问将来依然是。无论是母亲、女儿、妻子还是老师,无论是众人追捧还是千夫所指,于丹只有一个角色不会改变,那就是女性,一个爱美,对美有着敏锐感知的女性,“如果可以定位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幸福感的女人,这也是我所满意的生活状态”,她如是期待。2010年,于丹海外的行程安排将愈加紧张,将《论语》心得普及到国外,将中国传统文化洒遍世界是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我很清楚自己做的不是高端研究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就是《周易》上说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你观察了世间人文百态,还要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我觉得这是当代知识分子可以选择的生活态度,去完成‘化’这件事。对于我们民族来讲不缺少‘文’,我们有那么多的经典,关键是它怎么化进我们的生活呢?需要一些人去做,在当下的坐标里边去实现一种化解。而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真诚朴素地去爱你的文化的自由。” 

006年10月,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心得》之后,紧接着又在2007年春节讲《〈庄子〉心得》,2007年《〈论语〉心得》首版发行50万册被抢购一空;2008年被翻译成30种语言开始在世界发行。

“每个人的饮食口味都不同,有人喜欢中餐,有人喜欢西餐,但你说大米饭,有谁会说这辈子我就不吃吗?我觉得中国文化一定是有一些作为米饭和馒头存在的东西,每一个人,就算目不识丁,他也有权利知道孔夫子。”就是这些“米饭”“馒头”让于丹一夜间成为大众偶像,被称为“学术超女”;也仿佛一夜间让她成为千夫所指,人们质疑她根本就不懂孔子,不懂《论语》。

“我一直觉得,文化这个东西分两种渠道去实现:一种是高端研究,一种是低端普及,我很明确自己做的是后者。中国正在民主进程中,民主不仅仅是一种选票、一种政治权利,更是一种文化权利的分享,不能说老百姓学问不够就不配读经典。我其实并没有把自己界定为传统文化的宣讲者,我觉得自己是提供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传递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信任,对于人性、善良与爱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才能释放出来无穷无尽的能量。” 

成名以来于丹奔走四方,在世界各地游走、讲学也有很多人将此定义为“走穴”。面对质疑于丹说:“我觉得传统文化是提倡人去变化的。《论语》说‘君子不器’,一个真君子不要把自己说成是一个盘子,一个杯子,一个固定的器皿,应该随着一个时代的选择不断调整他的角色,去变换他的身份,去跟上和适应整个的潮流。庄子提出‘承物以由心’,就是讲一个人可以把物质生活作为搭乘的工具,最终要达到的是生命的自由。”

 

 

物质是个好东西

“我喜欢时尚类的媒体,喜欢《精品》,从你们开始创办就看,我觉得它不仅提供了商品,更提供了一种潮流背后的价值观。我认为价值唤醒与凝聚,是风格呈现的根本理由,如果一个人仅仅在物质上实现一种追逐和转换,那就没有稳定内在风格和品质认同,他永远会很迷惑”,我们对于物质的讨论是从报纸开始的。 

事实上于丹有一群做时尚类工作的朋友,“每次我要去某个国家时,那些朋友就会给我列一个建议清单,告诉我在哪里可以买到最好、最便宜的好东西”,她雀跃地向我讲述着,“我觉得一个美好的生活,就是人在一个强大的精神力量之下,可以去热爱春花秋月,去热爱一段流云、一座山川,热爱那种亘古不变的人文精神与英雄怀抱,那么同样,你也可以热爱眼下的物质。” 

“比如一壶茶放在你眼前,里边变换的季节都能闻到。春天喝刚刚摘下来,一炒马上就拿出来的绿茶,因为它带着春天蓬勃草叶尖上的芬芳稚嫩,那种茶是舍不得发酵的,因为春天大地阳气蒸腾,人心的梦想也在浮升着,看着一针一剑都在透明玻璃杯里立着,你会觉得整个心都蓬勃向上。到了秋冬为什么喝乌龙半发酵的茶?因为在乌龙里边能喝出一种倦容与绵长,因为秋高气爽,云朵峥嵘,你会觉得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就是那种生熟之间的焦点,你可以在一片铁观音的叶子上看得出来,从它的纹路里边你可以看见岁月走向醇香。为什么到了深冬要喝熟普洱?因为养胃、安眠,它不会给你造成伤害。所谓秋收冬藏,人的一切开始内敛了,穿厚的衣服,皑皑的白雪给大地盖上被子了,人们都回家过节了,喝普洱,能让人在草木气息间去沉郁,安稳地期待来年春天,接着又可以喝绿茶了。” 

而对于社会的物化和异化问题,于丹分析道:“人对物质有时候呈现出两种极端而偏狭的态度:一种是沉溺在物质中而迷失自我,一种是仇恨与鄙视,其实我觉得这两种都不大正确。我所理解的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下去享受物质。所以比如说像你们的报纸,为什么要去推荐很多美好的物质呢?一定不是为了让人去做物质的奴隶,而是让人在物质的延伸下,让生命更富足、更美好,去得到更多愉悦的享受。有时候你觉得物质是洪水猛兽,那是因为你的精神还不够强大。” 

永远不希望家人为我骄傲

“《艺术人生》曾经问我‘你先生为你骄傲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他一男人为我骄傲什么?不管我下班回来捧的是鲜花还是拿的扫帚,在我先生眼里都是一样的,他最关心的是我今天冻着没有,现在是不是该喝碗粥。所谓家,就是一进门就可以穿拖鞋的地方,如果我在家还劲劲地穿着职业装,教我女儿背《论语》,让她觉得她妈永远是于丹教授,那就太失败了。我永远不希望家人为我骄傲,那挺可怕的。” 

从大学教授到明星的转变,使人们对于丹的家庭生活格外感兴趣,“经常有媒体会问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职业女性,当你的事业和家庭发生冲突时你会选择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要舍弃?你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这个社会已经用那么大的资源把你教到博士,就回家做贤妻良母吗?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不负责任。但你说,我社会大业太重了,就让家人让步吧。你无法对你的孩子这么说,因为童年不可复制,你不陪她,等她长大了,这是生命多大的遗憾啊,你也不可以对老人这么说,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老人能等你几年?也就是说,你不可以对所有人说,你要先等等,我要先放一放,你所能做的是让这一切怎么达到一个平衡。” 

京城大大小小的电影院和剧院是于丹经常光顾的地方,话剧《恋爱的犀牛》每一版她都不会错过,甚至台词都能大段地背下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时代,于丹都被认为是爱玩的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承担重任时,不应像一个苦行僧那样去忍辱负重,而应该快乐地举重若轻。同样是重,干嘛不轻盈地把它举起来呢?”即使去重庆做演讲,她也会忙里偷闲和朋友去泡温泉。“我箱子里背着瑜伽服”,她指着自己即将陪她前往重庆的旅行箱说,“我每天都要练瑜伽,即使出差也会坚持。一个人外在可以有一个非常紧张的节奏去工作,内在可以有一个非常从容的节奏去生活,内在和外在的节奏是可以保持平衡的。”

 

于丹

Q&A

问:曾经做过的最不靠谱的事是什么?

答:研究生时独自去沙漠,只带了手电筒和擦汗的毛巾,最后迷路了,困在沙漠里6个小时,发现手电筒根本没用,毛巾也用来生火了。 

问: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是什么?

答:黎明、张曼玉主演的《甜蜜蜜》,看了四五次,每一次都感动得流泪,特别是最后两个人相视而笑的一段,我觉得那是中国90年代最好看的电影。 

问:2009年的电影你最喜欢哪一部?

答:我最喜欢《风声》,那真是好看。《三枪拍案惊奇》和《十月围城》都让我失望,特别是《十月围城》,因为陈可辛导演我很喜欢,对他期望很高。 

问:在家里都看什么电视节目?

答:以前没有孩子很幸福,夫妻俩卧在沙发上,面前摆一堆零食,在家里看大片。自从有了孩子,家里电视上再没看见过人了,全是小动物,什么喜羊羊、加菲猫。 

问:一直是短发吗?

答:在我26岁前,高中、大学、研究生时都是长发,那时候长发也很彪悍,经常是穿着牛仔裤,扎着红头绳。一般女孩子总是在告别一段感情时会把头发剪短,所以我就剪了。

问:你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答:我欣赏龙应台,是因为我觉得她用一颗女性敏锐的心在承受男性的重担,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很不容易。她曾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我的山洞不幽暗,我的烛光一直是明亮的,它照耀着我,它让我的内心有一种充沛的感恩和谦卑。”她的那种烛照之下的感恩与谦卑,会让我深深感动,但要让我做到这一点很难,我的境界还不够大。 二、杨澜:保持优雅 把风度融化在气质中 

 

杨澜的优雅是由内而外且连绵不绝的。你很难再见到任何一个女星,在穿着裙装的时候坚持搭配透明丝袜,这是一个优雅淑女的风范,尤其是在这种精致越来越稀缺的今天。杨澜可以驾驭任何姿态的黑色,简约的、典雅的、华丽的……每一种风格都诠释得恰到好处。这就像她作为一个成功女人,拥有着各种令“天下女人”唏嘘的侧面。在知性、睿智、女强人这些Logo背后,杨澜也有精于时尚的一面。她拥有自己设计的珠宝品牌,信奉考究、经典的着装品位。她的时尚不只流于表面,那是种融化在教养与气质中的风度。

作为采访记者的杨澜——“我从小就喜欢和人聊天。”

记者:您是媒体人、商人、社会活动家,您怎么权衡这三个角色?

杨澜:我只是做我自己,媒体的工作是我的核心,也是我热爱的事业,其他的都是附着在这个事业之上的。因为我要从事媒体这个工作,必须要有一个独立运作的公司来做这个事情,同时通过这个工作我又能接触到社会的不同层面,所以有的时候我可以整合一些资源来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特别喜欢做记者,什么样的人都遇得到。

记者:和不同的人聊天是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儿?

杨澜:确实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儿。我从小就喜欢和人聊天,从小学到中学每一年的学期评定有一条缺点从来没改过,就是上课爱说话(笑)。所以后来我就干脆找了一个爱说话的行业。

记者:您采访过那么多的名人,通过这些采访,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澜:我最大的感觉是,这个世界是很精彩的,也是很多元的。但凡是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他们都有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东西,并且有一种把“单纯”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艺术界都需要有这种“单纯”的能力。

记者:是不是一种把复杂的事情简化的能力?

杨澜:其实每个人都会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够用“单纯”的方式做到极致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获得了不起的成就。 

 

作为主持人的杨澜——“希望给女性更多的激励和安慰。”

记者:您和美国著名的主持人奥普拉有些很多相似的地方,您认为呢?

杨澜:我到2009年底做了20年的主持人了,奥普拉应该是做了25年。我觉得在对于主持人这个工作的热情上面,还有这种希望给女性更多的激励和安慰这个角度来说,我和奥普拉做的事情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当然还有一些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比如奥普拉是出生于美国底层的一个家庭,她在生活上经历过很多磨难,她是一个吃过大苦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有这么多的历练,所以在生活的阅历方面我没有奥普拉那么深厚。

记者:有没有想过像奥普拉一样开一档带状的脱口秀节目?

杨澜:我现在的两档节目,《杨澜访谈录》是比较高端的、国际性的、比较深入的访谈节目,这个节目更多的时候是诉诸于理性的。《天下女人》是一个开心的、都市化的、女人感的一个节目,更多的是诉诸于感性的。我觉得这两个节目很适合我,通过这个节目我个性的不同方面也得以展示。如果要开一个周一到周五的带状节目我还是觉得时机不是很成熟,我现在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兼顾,时间上也不是很合适。

记者:你如何看待,电视节目中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杨澜:我觉得一个节目的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长期的定位,作为单独的一期节目,就是你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我在美国也专门研究过奥普拉的节目,其实她每一期节目都在谈一个故事,无论是什么样的话题其实都是关于“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感人的。我认为奥普拉的节目主要是诉诸于人的感情的,我很欣赏她说的一句话,而且我不约而同地跟她相信一样的东西,就是说无论我们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最后想传递给广大女性的一个观念是:“你要对你的生活负责。这个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人会对你的幸福负责,只有你能对自己负责。”这种信念或者说理念是我非常赞同的。 

 

作为女性的杨澜——“心态很重要,知识也可以是第二位的。”

记者:您觉得对于女性来说是美貌重要还是知识重要?

杨澜:我觉得一个健康的内心最重要,这既不是知识的层面也不是相貌的层面,所谓相由心生吗。

记者:可是当今社会可能对女性的容貌要求得更多一点儿,如果有好的容貌机会可能更多一点儿。

杨澜:我不否认这一点,但容貌不能保证你永远都有好的机会,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五官端正的女性的话 ,有各种方式能够让你达到所谓的“赏心悦目”,比如说时装和化妆等等,而不一定说一定要美若天仙。现代社会对于美的标准也是很多元的,如果你是一个很自信的,对别人是很友善的,自然会有一种气质慢慢形成,所以我觉得心态很重要,知识也可以是第二位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她们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杨澜:我觉得她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这些女性是不是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她们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不是她们去帮助了什么人,而是说只要这个社会有她们成长的空间,她们对这个社会的公平、和谐、进步就已经是一种贡献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女性特别是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这个社会给她们的机遇甚至高过西方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欧洲、日本这些社会很多女性还是按照一种比较保守的、相夫教子的家庭角色来安排生活和人生的,而中国大多数年轻女性几乎都在职场上打拼,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女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澜(资料图片)

作为职业女性的杨澜——“职业女性应该鼓起勇气去问、去要求。”

记者:其实一谈到女性或者说职业女性,我们可能就会想到女权主义,您怎么看待女权主义?

杨澜:如果这种所谓的“女权主义”是以男性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者是攻击的对象,什么样的事情都要求绝对公平的话,那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我觉得女性应该有与男性不同的成长方式,但在她们获得成长机遇方面,这个社会应该是公平的。所以我的想法是,男人绝对不是女人的敌人而是伙伴。过去人们对于女权主义的印象是,对男性的攻击、对社会不公平的抱怨,我觉得应该追求一种两性更加公平和更加和谐的一个社会环境。所谓的男女之间非赢即输的游戏是愚蠢的,该男性承担的就让他们去承担好了。

记者:您觉得对于一个职业女性来说除了一个好的心态以外,还有什么是必不可少的?

杨澜: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谋生的能力吧,所以我们2009年关爱职业女性的关爱行动,包括职场调查和榜样的评选就特别重视“升职”和“升值”。这里面的核心还是价值,这种价值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比如读书或者是善于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最可靠的还是自己内心的价值。另外,职场的升值需要一些技巧,比如说你的人际技巧。2009年一些关于职场的书籍或是戏剧很受大家的欢迎,说明广大的职业女性希望得到这方面的指导。2009年,我们的“天女计划”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过去的几年中,“天女计划”为中国职业女性推举出了20位属于自己的榜样;中国职业女性生存状态调查也从小到睡眠、健康,大到职业晋升、选择对中国职业女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我们通过讨论、分享、体验,帮助现代都市女性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且爱自己,让每一个女性都有一个可以参照的现实环境标杆,进而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处世方式,最终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广大职业女性的幸福度和快乐度。

记者:能不能具体说一说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是中国职业女性最常遇到的?

杨澜:比如说怎么样和自己的上司和谐相处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我最近看过一本书,书里讲的就是:“你为什么不问?”书里说对于同等学历、同样成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男孩子比较敢于要求一个更高的工资,他起码敢问。女孩子则总是考虑很多,而不去要求。比如说在同样的岗位上男性通常会先于女性向老板提出升职的要求。所以我觉得在职场上,女性应该鼓起勇气去问、去要求。另外,2009年我们“天女计划”还有一项调查没有结束,这项调查涉及到的内容是关于职业晋升需要长期赴外地办公而与家庭生活发生冲突时,现代职业女性将会作何选择?是为保证家庭生活放弃晋升机会,还是适当地妥协,周末假期回归家庭,抑或是事业第一、与家人两地分居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最后的调查结果,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给所有的职业女性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记者:这里面是不是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家庭和事业是不是矛盾的?

杨澜:我有一个比喻,无论是男人或是女人都要担“两桶水”,这“两桶水”分别是事业和家庭。有的人觉得,如果我只挑一桶水会不会省点儿劲,但是力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不会。你一只手拎一只水桶特别沉,还不如拿一根扁担挑“两桶水”,这两个水桶彼此间有一个平衡关系。大家都是要挑这“两桶水”的,人生这一路上肯定会有“两个桶”不一样重的时候,也有可能洒出一点儿水的时候,反正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可能平衡两个水桶之间的平衡,希望在到达终点的时候不要洒得太多(笑)。我觉得每个人都挺不容易的,男人也是,他们可能有一个水桶特别沉,难免会跌跌撞撞的。

 

记者:我特别想问您,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杨澜:首先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狭窄了,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向往去生活,自己得到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对于我来说就是很好的成功。

记者:您如何看待挫折和压力呢?

杨澜:我觉得挫折和压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永远无法避免的。当时觉得特别的痛苦,过后再看其实这些挫折压力都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我觉得我成长最快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经历挫折的时候。首先对自己的承受力有一个新的认识,其次你会回归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你得学会忍耐坚持下去,只要你坚持下来一定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分享的话,那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升值”的同时还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如果你觉得人生有什么“弯”你过不去了,那是因为你趴在地面上,如果你站起来就会看到路是一直往前延伸的,如果你站在山顶上你就会发现前方的路能够绕得很远。别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环境里面。

记者:您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减压的方法?

杨澜:体育锻炼,还有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笑)。保持一颗童心其实是减压的好方法。(执行/祁首杨 采访/马驰) 

 

作为普通人的杨澜——“人生有什么弯你过不去了,那是因为你趴在地面上。”   


三、蒋雯丽维持17年婚姻的秘诀 蒋雯丽是很多30~50岁男人喜欢的女人,如果纯粹从外形和表演的角色上来说,她会是很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男人理想的妻子人选,顾长卫已经52岁,仍然属于这个行列,2010年是他们结婚的第17个年头,蒋雯丽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去年偶尔玩票拍了部低成本的电影还在釜山电影节拿了个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大奖。

同时,蒋雯丽还是个很漂亮的女人,李咏曾说过一句特逗的话,“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受委屈的是我太太,可是没想到还有两个女人比我太太更委屈,一个是徐帆,一个是蒋雯丽。” 李咏说这话是有道理的,徐帆和蒋雯丽都是美女,冯小刚和顾长卫则都是其貌不扬。但蒋雯丽从来没觉得自己特漂亮。

采访当日,蒋雯丽比约定的时间提早20分钟到达,一张素净的脸,一件黑色的线衫,一条黑色的休闲裤,一双大街上随处可见的UGG雪地靴,打扮得很普通。已经在北京生活二十多年的蒋雯丽,言谈举止明显的带着北方女性的豪爽大气。她说话不算是轻声细语,谈到儿子女儿的那些趣事会忍不住手舞足蹈,学着孩子们的表情和语言。

中午,蒋雯丽和工作人员一样吃20元钱标准的盒饭,看到少得可怜的米饭,她要求助理再帮她拿点,“中午我一定要多吃点,晚上可以少吃点或者不吃。”午饭过后,中国大饭店的副总特别来和她打招呼,他对蒋雯丽说的话很普通也很实在:“我很喜欢看你演的戏,我们能合个影吗?”蒋雯丽一直说谢谢。

在很多男人眼里,蒋雯丽既是一个好老婆,又是一个好妈妈,既尊老又爱幼,既能上得厅堂,也能下得厨房,当她被问到对于“演员、女儿、妻子、母亲”这4个角色会怎么排序时,她说她只能确定一点,那就是“演员”肯定排在最后。 

 

【相夫篇】维持一段17年婚姻的秘诀

中国男人都是很传统的,即便对自己要求一点都不传统,对妻子要求也肯定是很传统的,所以,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女人在背后默默无闻地支持他,自己落魄的时候有人陪,被流言中伤的时候相信他,不仅要原谅他的不浪漫,还要不时地给他惊喜。从这些方面来看,蒋雯丽对顾长卫来说非常符合。

顾长卫前往好莱坞,蒋雯丽放弃事业去美国做了家庭主妇。

1993年,蒋雯丽大学刚毕业,顾长卫就带着她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结婚那一年,没有婚礼,没有婚纱,没有仪式,仅凭着“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成了蒋雯丽多年来的一个遗憾。在她的心里,一直期待着能在欧洲的某个小教堂举行自己的婚礼。“在婚礼进行曲中,我穿着洁白的婚纱,像个高贵又美丽的公主步入教堂,白马王子就站在我旁边,我们深情对望,在牧师的见证下说‘我愿意’。”这就是蒋雯丽梦想中的婚礼场景。至今,这个愿望也都没有实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也已经这么大,也就不再想补办婚礼,没有多大的意义。”这话同时说明的是,对于维持一段婚姻来说,婚礼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去经营。

蜜月过后没多久,顾长卫就向蒋雯丽提出想到好莱坞发展的想法。考虑到妻子的演艺事业和观众群都在国内,顾长卫提的战战兢兢,一边还想着如果妻子不答应该怎么解决。蒋雯丽不是没有犹豫,但在顾长卫面前,她只对他说:“我的爱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他的事业如果在美国,我就应该去陪着他。”就这样,新婚燕尔的蒋雯丽追随丈夫飞往了美国洛杉矶。她的目的很简单:为了照顾丈夫的生活。

这样,蒋雯丽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去超市买菜、逛街、学英语。顾长卫喜欢吃清蒸鲈鱼、蒜爆大虾,喜欢吃素的蒋雯丽就一点一滴地开始学,从一开始只能做黑乎乎的荷包蛋到能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豪华大餐。有媒体曾问过顾长卫,蒋雯丽的厨艺如何,他说:“她做菜是真的好,很多人做菜是要先想好要做什么,然后去超市买,雯丽不是的,她只要打开冰箱看到食材就可以想好做什么菜,而且她一般都是一边做饭一边收拾厨房,等饭菜做好了,厨房也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 

移居美国的那段时间,蒋雯丽一直认真地扮演着顾长卫背后女人的角色,整整3年的时间,她没有接任何的工作,这时顾长卫主动劝她复出。

回国发展后,蒋雯丽的事业如日中天,顾长卫的事业却跌入了谷底。从1999年做完《纽约的秋天》的摄影到后来筹拍《孔雀》,整整5年的时间,他没有任何作品。那5年,夫妻两过起了“男主内,女主外”的生活。妻子不介意丈夫“吃软饭”,顾长卫也欣然接受了外界给自己“蒋雯丽丈夫”的称谓。蒋雯丽忙着拍戏时,顾长卫就学做家务事,尽量照顾好孩子,让妻子无后顾之忧。但在蒋雯丽的心中,顾长卫一直是有才华的人。“长卫一直很有才华,但他和我性格一样,都是属于被动的,不会去主动争取,因此会错过很多机会。”双方对彼此的信任、欣赏,使他们在那5年里,没有为工作的事情吵过架。

一次偶然的机会,蒋雯丽听到朋友说起《孔雀》的剧本,一直在帮丈夫留意工作的蒋雯丽觉得机会来了。“长卫以前是做摄影的,而且都是和张艺谋、陈凯歌他们合作,他完全清楚怎么拍一部电影,我用商量的方式问他要不要自己拍电影。”刚好那时顾长卫也准备转型,有了蒋雯丽的帮助,顾长卫的《孔雀》拍得很顺利。在电影《孔雀》结束时,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字句,那就是“感谢雯丽”。短短的几个字,说明了蒋雯丽在这个片子中特殊的贡献。

顾长卫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2006年初,他信心十足地接拍电影《立春》,挑选主角时,挨个看了圈内的一线演员,并没有找出适合的,眼看3月底就要开机,他心急如焚,甚至和蒋雯丽讨论干脆找个唱歌剧的人来演这个角色。蒋雯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听到的是“蒋雯丽主动请缨出演女主角王彩铃”,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蒋雯丽是不忍心看丈夫为了演员的事焦头烂额,这时她才主动提出出演女主角,但是因为体型太瘦而被拒绝过一次。后来就有了两个月增肥30斤的新闻。拍戏时,只要孩子放假,她就带着孩子和爸妈一起进剧组拍戏。“我是进组人最多的,一方面可以陪孩子一起成长,一方面还可以吃到爸妈做的菜。” 

2007年12月12日,是顾长卫的50岁生日,在他生日当天,她特别举办了一个1970年代怀旧主题的生日Party,请了六十多个四五十岁的老朋友来聚会,大家都戴着红领巾,分组比赛唱1970年代的老歌,听着那些老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同时,蒋雯丽还制作了一个短片《顾长卫同志的生平》在聚会现场播放,真正算起来,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导演作品。当然,最意外的惊喜还是派对最后她送给顾长卫一个精致的大盒子,里面是打扮很帅气的儿子,原本木讷又少言的顾长卫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那一刻我觉得什么都值得了。”

蒋雯丽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浪漫气质遗传自父亲,她说父亲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看书写诗。“爸爸在我妈妈52岁生日的时候写了一首情诗给她,在餐桌上大声地念给妈妈听,当时我们都特别感动,他们都这么老了,但是却依然可以这样恩爱。”耳濡目染下,蒋雯丽从小就喜欢在家看书,不太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她学会的第一首诗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结婚的前几年,她给丈夫写过四十多首情诗。“现在这些情诗钉成了一本诗集,偶尔拿出来看下觉得还挺酸的。”

在蒋雯丽的眼里,丈夫是一个“又木讷又浪漫”的人,他喜欢发呆,过日子大而化之,一年里只记得春节和中秋节,不过蒋雯丽笑称,当年她喜欢的便是顾长卫的“沉默”,事实上,顾长卫也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么木讷,私下里的他也是能耍能闹。“顾长卫喝酒喝得高兴时会跳上桌台开始尽情舞蹈,好友们则在桌下欢呼沸腾。”因此,在他们结婚十周年那年,蒋雯丽过生日,她回到家发现家里撒满了彩纸折的幸运星,电视机旁还摆了8个礼品盒,第一个盒子是一个娃娃,她很高兴,因为她跟顾长卫说过最喜欢娃娃。打开第二个、第三个……8个盒子里都是娃娃!蒋雯丽这时有些哭笑不得,只能无奈地说:“你这人也太认死理了!”既然清楚对方的性格,我就只好多为自己争取福利,蒋雯丽还经常逼顾长卫讲故事给自己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原来这么多年来,顾长卫只会讲两个故事:“狼来了”和“渔夫打鱼”,两个故事轮着讲,是很好的催眠材料。

正因为如此,顾长卫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她对于我来说,永远是个意外和惊喜。她的变化是那样的丰富多彩。” 

【教子篇】做一个开放的妈妈

在古代,只有相夫教子的女人才可以称作贤妻良母,现在这一点依然是很多男人择偶的标准,做一个好妈妈,这话说说容易做着难,不是学的东西越多越好,什么都不管那更不好,凡事都有个度,就看你怎么来把握。

2001年,蒋雯丽在美国生下一个重8斤的白胖小子。他们给孩子取名“顾和”,小名叫“和和”,因为顾长卫喜欢“和”字,和平、平和、和为贵。。。

【父母篇】做个好女儿和好媳妇

百善孝为先,婆媳关系向来都是做丈夫心头上的一个坎,多少人家因为没有处理好婆媳关系以及婆家和娘家的关系把一个家庭变成了两个家庭。蒋雯丽却是不仅把自己的父母照顾得好好的,还把公公婆婆也哄得服服帖帖,可见功力有多深厚。

顾长卫和蒋雯丽一个老家在安徽,一个在陕西,两人结婚时,双方父母并没有在一起吃饭。顾长卫是家中的长子,父母都是老师,思想上比较传统,因此对他从小管束严格。两位老人不希望今后的儿媳妇是演员,他们对离婚率颇高的娱乐圈婚姻有着担忧和害怕。。。

【事业篇】不仅要下得厨房,还要上得厅堂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似乎是对新时代优秀女性的一个评判标准,毫无疑问,蒋雯丽做得一手好菜,对于厨房活那是没话说,然而,即便是自己的事业,她也是操控得游刃有余,“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

在娱乐圈里,女演员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演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就因为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演员事业。在和和刚出生的时候,蒋雯丽也有过这种想法。“那时候觉得只要看着孩子的笑脸我就满足了,事业有再大的成就也比不上孩子的成长重要。”还好,那时候蒋妈妈及时给了建议。“我知道你的性格以后肯定会以家庭为重,但是你不去演戏太可惜了,我们都喜欢看你的戏,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现在,蒋雯丽在这4个角色之间游刃有余,是圈内为数不多能够很好地平衡4种关系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