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容易蛀牙怎么办:一個醫案研讀的方法舉隅——試淺析Andy的醫案 ? 矽谷中醫損友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15:24

一個醫案研讀的方法舉隅——試淺析Andy的醫案

本團Andy師兄是一位知名學者,
他作學問以嚴謹著稱。
在醫學的實作工作中亦著墨不少。
日前他分享了一些近期成功的醫案。
相信讀者都研讀了一些。
也引起了很多討論。

有一些朋友問末學要如何才能在他的醫案中有所學習,
因為醫案的學習可以提昇我們在臨症時的一些功力。
當然,要探索Andy師兄的醫案思路最好方法是去問他本人,
而筆者在這裡只是提出一種分析的方法。
這是個人在解讀他的思路時的一種作法,
謹提供給大家參考!

大家在他的醫案中可以看出他並非是用某一特定的成方在做套方的動作,
而是根據所有的脈象、症狀、診斷來用某些單味藥和某些藥對。
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傷寒論和金匱的某些方劑的精神在裡面。
我想用來舉例的是他的這個例子:

病例討論(二) http://tcmfriends.com/wp/?p=6442

病例四:

女,37歲,嬌小身材,幾年前為了想生小孩,但是一直無法懷孕,跑去做人工受孕,西醫為了讓人工植入子宮的卵子不受排斥,打了很多降低免疫力的藥物,同時,又因鼻子過敏,打了很多類固醇及抗生素,多種西藥的影響下,身體大亂。身體很虛,只要吃到品質稍微不好的食物就整個臉嚴重紅腫。腹冷,吃東西后會腹痛,特別是吃肉以後。雙乳纖維化,右乳有一個小瘤。胸痛,手腳肌肉痛。手腳冷,白天身冷,晚上身熱。每天早上起床時,流鼻水打噴嚏。頭髮乾。不流汗,但有些盜汗。月經28天,一次3~4天,量少,有血塊,經痛。第四胸椎及三陰交壓痛。舌黃乾。脈數無力。眼診肝區紋路不明,脾區過大,心區平淡。小便淡黃,有泡泡。

而他所開出的藥方如下:

麻黃 炮附子 細辛 石膏 炙甘草 粳米 知母 大棗 龍骨 牡蠣 麥門冬 炒麥芽 栝蔞根 瓦楞子 茯苓 防己 桂枝 白芍 丹皮 桃仁

我會先用整個仲景方的組成去比對所開的方劑的組成,依相似度的比例做排比而找出可能的仲景方。
一般而言大約前四至五級的相似方劑組成中的方義會比較有意義,
但筆者還是列出所有前十級的方劑。

我們一同來看看他的方劑的思路是唻自那些仲景方:

—Fully Match :
8+白虎湯 [知母] [石膏] [炙甘草] [粳米]
30+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 [細辛] [炮附子]
33+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 [炙甘草] [炮附子]
171+栝蔞牡蠣散 [栝蔞根] [牡蠣]
183+白虎加桂枝湯 [知母] [炙甘草] [石膏] [粳米] [桂枝]
190+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 [桂枝] [炙甘草] [大棗]
232+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 [炙甘草] [牡蠣] [龍骨]
233+桂枝甘草湯 [桂枝] [炙甘草]

level 1 Match :

level 2 Match :
3+麻黃湯 [麻黃]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7+大青龍湯 [麻黃]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生薑 [大棗] [石膏]
14+麻杏甘石湯 [麻黃]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141+甘草附子湯 [炙甘草] [炮附子] 白朮 [桂枝]
182+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 [石膏] [炙甘草] [粳米] 人參
188+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191+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 [桂枝] 白朮 [炙甘草]
222+桂枝附子湯 [桂枝] [炮附子] 生薑 [大棗] [炙甘草]
224+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 芍藥 [麻黃] [炙甘草] [大棗] 生薑:1:兩 [石膏]
23+防己黃耆湯 [防己] [炙甘草] 黃耆 白朮 生薑 [大棗]
225+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牡蠣] 蜀漆 [龍骨]
226+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炮附子]
227+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231+桂枝救逆湯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牡蠣] [龍骨] [大棗] 蜀漆
244+桂苓五味甘草湯 [茯苓] [桂枝] [炙甘草] 五味子
246+桂姜草棗黃辛附子湯 [桂枝] 生薑 甘草 [大棗] [麻黃] [細辛] [炮附子]

level 3 Match :
34+麻黃附子湯 [麻黃] 甘草 [炮附子]
47+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 [炙甘草] [炮附子]
84+半夏散及湯 半夏 [桂枝] [炙甘草]
151+大黃附子湯 大黃 [炮附子] [細辛]
221+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 芍藥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炮附子]

level 4 Match :
1+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2+葛根湯 葛根 [麻黃] [桂枝] 生薑 [炙甘草] 芍藥 [大棗]
24+防己茯苓湯 [防己] 黃耆 [桂枝] [茯苓] 甘草
31+麻黃加術湯 [麻黃]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白朮
66+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 [桂枝] 乾薑 [栝蔞根] 黃芩 [牡蠣] [炙甘草]
81+附子粳米湯 [炮附子] 半夏 甘草 [大棗] [粳米]
91+桃核承氣湯 [桃仁] 大黃 [桂枝] [炙甘草] 芒硝
106+竹葉石膏湯 竹葉 [石膏] 半夏 [麥門冬] 人參 [炙甘草] [粳米]
130+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 [炙甘草] 通草 [大棗]
170+栝蔞瞿麥丸 [栝蔞根] [茯苓] 薯蕷 [炮附子] 瞿麥
218+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 芍藥 [炙甘草] [大棗] 生薑
220+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桂枝] 芍藥 生薑 甘草 [大棗] [龍骨] [牡蠣]
235+桂枝茯苓丸 [桂枝] [茯苓] 牡丹皮 [桃仁] 芍藥
237+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 [麻黃]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大棗] [桂枝]
238+桂枝加桂湯 [桂枝]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大棗]
249+越婢湯 [麻黃] [石膏] 生薑 [大棗] 甘草

level 5 Match :
6+小青龍湯 [麻黃] 芍藥 [細辛] 乾薑 [炙甘草] [桂枝] 五味子 半夏
10+小建中湯 [桂枝]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大棗] 膠飴
35+麻黃升麻湯 [麻黃] 升麻 當歸 [知母] 黃芩:18:銖 萎蕤 芍藥 天門冬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石膏] 白朮 乾薑
36+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 [炙甘草] 薏苡仁 杏仁
37+麥門冬湯 [麥門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44+黃連湯 黃連 [炙甘草] 乾薑 [桂枝] 人參 半夏 [大棗]
48+芍藥甘草湯 白芍藥 [炙甘草]
53+文蛤湯 文蛤 [麻黃] 甘草 生薑 [石膏] 杏仁 [大棗]
63+黃芩湯 黃芩 芍藥 [炙甘草] [大棗]
64+炙甘草湯 [炙甘草] 生薑 人參 生地黃 [桂枝] 阿膠 [麥門冬] 麻仁 [大棗]
65+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 [茯苓] 半夏 大黃 [牡蠣] [大棗]
69+葵子茯苓散 葵子 [茯苓]
78+頭風摩散 [炮附子] 鹽
79+赤丸 [茯苓] 烏頭 半夏 [細辛]
85+半夏麻黃丸 半夏 [麻黃]
96+苓桂術甘湯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
107+百合知母湯 百合 [知母]
121+木防己湯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參
129+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 芍藥 [炙甘草] 通草 [桂枝] [細辛] 生薑 吳茱萸 [大棗]
137+甘草麻黃湯 甘草 [麻黃]
140+甘草乾薑湯 [炙甘草] 乾薑
142+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 [炮附子]
157+蜘蛛散 蜘蛛 [桂枝]
168+天雄散 天雄 白朮 [桂枝] [龍骨]
174+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201+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 五味子 半夏 [石膏]
208+烏頭桂枝湯 烏頭 [桂枝] 芍藥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211+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 [大棗]
215+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1:兩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麻黃] [大棗] 杏仁
216+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 生薑 白朮 [知母] 防風 [炮附子]
217+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 芍藥 [炙甘草] 人參 [大棗] 生薑
22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芍藥 [炙甘草] 生薑 白朮 [茯苓] [大棗]
234+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 大黃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大棗]
236+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芍藥 [大棗] 厚朴 杏仁
241+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 [麻黃] [炙甘草] 芍藥 [桂枝] 生薑 半夏 [大棗]
247+越婢加術湯 [麻黃] [石膏] 生薑 甘草 白朮 [大棗]
248+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 [石膏] 生薑 [大棗] 甘草 半夏
256+黃耆建中湯 黃耆 [桂枝]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大棗] 膠飴

level 6 Match :
11+射干麻黃湯 射干 [麻黃] 生薑 [細辛] 紫菀 款冬花 五味子 [大棗] 半夏
21+蜀漆散 蜀漆 雲母 [龍骨]
22+調胃承氣湯 大黃 [炙甘草] 芒硝
26+豬苓散 豬苓 [茯苓] 白朮
32+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 連軺 杏仁 赤小豆 [大棗] 生梓白皮 生薑 [炙甘草]
41+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道湯 [炙甘草] 生附子 乾薑:3:兩(強人可
51+酸棗湯 酸棗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穹窮 生薑
62+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 芍藥 [炙甘草] [大棗] 半夏 生薑:3:兩(切,一方
67+柴胡桂枝湯 黃芩 人參 [炙甘草] 半夏 芍藥 [大棗] 生薑 柴胡 [桂枝]
74+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 芍藥 [桂枝] 生薑 [大棗]
77+黃耆芍桂苦酒湯 黃耆 芍藥 [桂枝]
82+附子湯 [炮附子] [茯苓] 人參 白朮 芍藥
89+桃花湯 赤石脂 乾薑 [粳米]
90+薯蕷丸 乾地黃 薯蕷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牡丹皮 [桂枝] [炮附子]
92+五苓散 豬苓 澤瀉:1:兩 白朮 [茯苓] [桂枝]
95+苓甘五味姜辛湯 [茯苓] 甘草 乾薑 [細辛] 五味子
105+竹皮大丸 竹茹 [石膏] [桂枝] 甘草 白薇
115+四逆湯 [炙甘草] 乾薑 生附子
119+去桂加白朮湯 [炮附子] 白朮 生薑
120+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 [桂枝] 人參 芒硝 [茯苓]
138+甘草瀉心湯 [炙甘草] 黃芩 乾薑 半夏 [大棗] 黃連
147+甘草小麥大棗湯 甘草 小麥 [大棗]
162+梔子蘗皮湯 梔子 [炙甘草] 黃蘗
164+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 [炙甘草] 豉
177+茵陳五苓散 茵陳蒿 豬苓 澤瀉:1:兩 白朮 [茯苓] [桂枝]
186+茯苓戎鹽湯 [茯苓] 白朮 戎鹽
187+茯苓四逆湯 [茯苓] 人參 生附子 [炙甘草] 乾薑
189+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 杏仁 甘草
194+白朮附子湯 白朮  炮附子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195+厚朴麻黃湯 厚朴 [麻黃] [石膏] 杏仁 半夏 乾薑 [細辛] 小麥 五味子
198+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 生薑 [茯苓]
207+烏頭湯 [麻黃] 芍藥 黃耆 [炙甘草] 川烏
219+桂枝加黃耆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黃耆
228+桂枝人參湯 [桂枝] [炙甘草] 白朮 人參 乾薑
230+桂枝生薑枳實湯 [桂枝] 生薑 枳實
240+真武湯 [茯苓] 芍藥 生薑 白朮 [炮附子]
243+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茯苓] 甘草 [細辛] 乾薑 五味子 半夏
245+下瘀血湯 大黃 [桃仁] 蟅蟲
257+茯苓澤瀉湯 [茯苓] 澤瀉 甘草 [桂枝] 白朮 生薑

level 7 Match :
4+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12+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乾薑 [細辛] 半夏 杏仁
16+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葛根 [炙甘草] 黃芩 黃連
40+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炙甘草] 乾薑 生附子 豬膽汁
55+排膿湯 甘草 桔梗 生薑 [大棗]
68+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2:兩 黃芩 人參 [炙甘草] 生薑 半夏:20:銖(本雲, [大棗] 芒硝
80+附子瀉心湯 大黃 黃連 黃芩 [炮附子]
87+半夏瀉心湯 半夏 黃芩 乾薑 人參 [炙甘草] 黃連 [大棗]
93+牡蠣澤瀉散 [牡蠣] 澤瀉 蜀漆 葶藶 商陸根 海藻 [栝蔞根]
94+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乾薑 [細辛] 半夏 杏仁 大黃
97+吳茱萸湯/茱萸湯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102+抵當湯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103+抵當丸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104+竹葉湯 竹葉 葛根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 [炮附子] [大棗] 生薑
112+四逆散 [炙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
113+四逆加人參湯 [炙甘草] 生附子 乾薑 人參
117+土瓜根散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蟅蟲
122+甘遂半夏湯 甘遂 半夏 芍藥 [炙甘草]
123+生薑瀉心湯 生薑 [炙甘草] 人參 乾薑 黃芩 半夏 黃連 [大棗]
139+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甘草 白朮 乾薑 [茯苓]
200+厚朴七物湯 厚朴 甘草 大黃 [大棗] 枳實 [桂枝] 生薑
210+烏梅丸 烏梅 [細辛] 乾薑 黃連 當歸 [炮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參 黃蘗
214+旋覆代赭湯 旋覆花 人參 生薑 代赭石 [炙甘草] 半夏 [大棗]
223+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1:兩 芍藥:1:兩 [麻黃] 生薑:1:兩 杏仁 炙甘草:1 [大棗]
239+茱萸湯/吳茱萸湯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250+己椒藶黃丸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

level 8 Match :
5+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生薑 枳實 [大棗] 大黃
17+薯蕷丸 薯蕷 [桂枝] 乾地黃 曲豆黃卷 甘草 芎窮 麥門冬:6:分芍藥 白朮 杏仁 人參 柴胡 桔梗 [茯苓] 阿膠 乾薑 白斂:2:分防風 [大棗]
19+橘皮竹茹湯 橘皮 竹茹 [大棗] 生薑 甘草 人參
27+豬苓湯 豬苓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
59+黃土湯 甘草 乾地黃 白朮 [炮附子] 阿膠 黃芩 灶中黃土
60+溫經湯 吳茱萸 當歸 芎窮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生薑 牡丹皮 甘草 半夏 [麥門冬]
71+澤漆湯 半夏 紫參 澤漆 生薑 白前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
88+半夏厚朴湯 半夏 厚朴 [茯苓] 生薑 乾蘇葉
126+當歸芍藥散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朮 澤瀉 芎窮
127+當歸芍藥散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朮 澤瀉 芎窮
134+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 厚朴 薤白 [桂枝] 栝蔞實
152+大黃牡丹湯 大黃 牡丹皮 [桃仁] 瓜子 芒硝
206+烏頭赤石脂丸 蜀椒 烏頭 [炮附子] 乾薑 赤石脂
300+六味地黃丸 乾地黃 薯蕷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牡丹皮

level 9 Match :
42+鱉甲煎丸 鱉甲 烏扇 黃芩 柴胡 鼠婦 乾薑 大黃 芍藥 [桂枝] 葶藶 石韋 厚朴 牡丹皮 瞿麥 紫葳 半夏 人參 蟅蟲 阿膠 蜂巢 赤硝 蟋螂 [桃仁]
154+大黃蟅蟲丸 大黃 黃芩 甘草 [桃仁] 杏仁 芍藥 乾地黃 乾漆 虻蟲 水蛭 蠐螬 蟅蟲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以熱藥的方和寒藥的方開在一起,

這是來自他自述的:「此病人上熱下寒,陰陽似乎快要分開,病人自己覺得身體上下好像兩個人。」
調整寒熱、去實攻堅、收攝陽而固護陰是整個方劑的指導原則。

從這裡面我們也可看出,仲景先師制方有很嚴謹的法度,
從每一個單味藥的加減就決定了此方劑在調整身體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上的方向不同。
相信合理的方法是在整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條目中找出了對症用藥的PATTERN,
根據實地臨症的狀況而分別找出對應的「法」來。
若沒有這些對仲景方或是對於來方劑內涵精神的紮實的瞭解,
是不容易隨方就圓地寫下合用的方劑的。
很多人學經方也好,時方也好,往往一病一方,
只在一些症狀上略作藥的加減而不去明白先人制方時的整體思路,
有時藥對的組合能治的症狀從單味藥是看不清楚的。

以下是就完全符合的方劑的對治症狀和大論中的原文整理出來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出原方劑可能初衷和本病例略不同,但很多細節卻是醫者選方的關鍵!

白虎湯 :


自汗/汗出(9):1
腹滿/腹脹滿/腹脹/腹大滿(50):1
消榖善飢/能食(消化亢進)(71):10
譫語/獨語不休(128):1
厥/冷(136):1
咽乾/口燥(143):1
口苦(144):1
脈_浮(161):1
脈_浮滑(167):1
脈_滑(220):1
舌質_紅而燥(238):1
舌苔_薄白而燥(264):1

【傷寒、金匱】原文        :

[s] (170)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
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s] (176)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s] (219)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
、遺尿。發汗,則譫語 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
,白虎湯主之。
[s] (350)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麻黃細辛附子湯 :


發熱(3):1
脈_沉(177):1
舌質_淡(251):1
舌苔_薄白(260):1

【傷寒、金匱】原文        :
[s]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 :


脈_沉(177):1
脈_沉小(184):1
舌質_淡(251):1
舌苔_薄白(260):1

【傷寒、金匱】原文        :

[s]  (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栝蔞牡蠣散 :


渴/口燥渴/口欲飲水/渴不差/大渴欲飲水數升/停飲而渴(102):1

【傷寒、金匱】原文        :
[j] [3.24] 百合病,渴不差者

白虎加桂枝湯 :


發熱(3):1
吐逆/吐/嘔/嘔不止(110):1
骨節疼痛(155):1
脈_如平脈(230):1

【傷寒、金匱】原文        :
[j] [4.9]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


臍下悸(21):10
氣上衝胸/氣從少腹上衝胸/臍下悸動(150):1
舌苔_白(258):1
舌苔_薄白(260):1
舌苔_薄白而滑(265):1

【傷寒、金匱】原文        :
[s]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j] [8.12]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賁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煩躁(123):1

【傷寒、金匱】原文        :
[s]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 :


心下悸(16):10
心動悸(19):5
舌質_正常(252):1
舌苔_潤(288):1

【傷寒、金匱】原文        :
[s]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 :

惡風(2):1
自汗/汗出(9):1
脈_浮(161):1
手上長水泡(344):10
睪丸積水(345):10
肥胖_小腹大(346):10
乳房積水(347):10
三焦積水_血管外的濕(348):10
男子疝氣(350):5
少腹大(448):10
肚臍以下積水_利小便(468):5

【傷寒、金匱】原文        :
[j] [2.29]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j] [14.23]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
痛者加芍藥。

[j] [14.64] 《外台》防己黃耆湯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
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
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單味藥,看看和整個症狀的關係。
筆者所列舉的該藥對應症狀是根據醫案中的陳述而來的:

[1] 桂枝 :

寒;
腳浮腫_腳踝_心陽虛;
心陽虛;
T5_有壓痛_心臟結構有問題;
小腸溫度不夠_小腸冷;
欲藥性通達四肢;

[5] 大棗 :
可能略補充胃中津液不足;

[7] 麻黃 :
氣滯胸滿/胸中窒;
喘而胸滿/胸中氣塞短氣;
胸中氣塞短氣;
宣肺;
發陽;
無汗;
不易出汗;

[15] 細辛 :
肺寒;
小腸溫度不夠_小腸冷;
溫中;
壯裡陽;
懸飲_肺中積水;

[18] 知母 :
肺熱;
悸而煩;
煩/心煩;
煩躁;
煩熱;
微煩;
煩驚;
心中懊;
胃中津液不足;

[19] 石膏 :
頭汗出;
肺熱;
發熱;
煩熱;
上焦熱;
肺中虛熱;
肺熱;

[20] 粳米 :
胃中津液不足;
三焦氣滯不通_積水;

[26] 茯苓 :

腹痛煩滿;
下利清穀;
脾血不足;
三焦氣滯不通_積水;
中州不振_欲治脾濕;
欲固脾;
三焦積水_血管外的濕;
三焦氣滯不通_積水;

[30] 麥門冬 :
肺燥;
肺津不足;
乾咳_痰少_肺燥;

[38] 龍骨 :
腎陰不足_腎陽外浮_腎臟區域觸之熱;
煩驚;
驚;
津液不足;
自汗/汗出;
遺尿;
盜汗;

[40] 防己 :
三焦積水_血管外的濕;
三焦氣滯不通_積水;

[45] 炙甘草 :
心陽虛;
虛勞裡急之悸;
欲藥性通達四肢;
胃中津液不足;

[61] 桃仁 :
少腹急結/少腹裡急;
瘀血/蓄血/血證/症瘕/內有乾血;
活血化瘀;
去血管中的瘀血;
欲攻癥堅積聚_軟堅;

[72] 牡蠣 :
脅下痛/脅下偏痛/脅痛裡急;
去實;
手足湒然汗出(未便祕);
盜汗;
欲攻癥堅積聚_軟堅;
肺中虛熱;

[73] 栝蔞根 :
渴/口燥渴/口欲飲水/渴不差/大渴欲飲水數升/停飲而渴;
消渴;
津液不足;

[122] 炮附子 :
惡風;
心胸及腹大寒痛;
寒;
自汗/汗出;
固表陽;
固表陽;
腰腹冷重;
厥/冷;
手足厥冷/手足逆冷/手足寒/手足厥痺/四逆;
腳冷;

[133] 瓦楞子 :
去實;

以上的各藥整理的過程中,一定有不少朋友認為該藥可對治的超過筆者所列舉的。
但是這些症狀都只是根據Andy師兄的醫案內容來寫出或略作推斷,
相信有很多的細節是可以在此之外推斷出來的。
有時在完成方劑的組成後,若能就各單味藥反推回去,
相信可以在更多的細節上問出有用的資訊的。

此外,原醫案並沒有列出用量,
這是因為用量是更個人化(CUSTOMIZED)的部份,
往往和年紀、體重、體質狀況等因素有關,
原作者不討論, 在此筆者也就不作分析和臆測了。
這個作法倒和朱木通先生的「中醫治症二十五年」一書的精神是一致的。

經過這樣的推導和排比,我們多多少少可看出醫者的思路和用藥遣方的方向。
這是一種醫案研讀的方式,
當然,如果要全面仔細地來就所有相關方劑和用藥做清楚地解析,
可能可以寫出一本書了。
這裡所想做的, 不過是把一個研究方法提示出來,
希望能給大家在讀Andy師兄經「辨證論治」而寫下的醫案時一些幫助。

最後祝大家週末愉快!

(BY 阿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