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志愿3蛮羊事件:初中初一 七年级上学期上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6:30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6课时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2课时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7课时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2课时 第二课 自然环境 2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0课时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3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3课时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课时 探究课 游历华夏 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13课时 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 第二课 与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 2课时 探究课 来自家乡的报道 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5)、(7)、(8)班历史科教学,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5)(7)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8)班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五、拟定本学期教学目标:
任教班级
学生人数
原及格人数
目标及格人数
原优秀人数
目标优秀人数
一(5)班
43
40
20
一(7)班
43
40
20
一(8)班
43
40
20
六、拟定本学期培优扶困计划。
培优对象
班级
升级成绩
目标成绩
扶差对象
班级
升级成绩
目标成绩
蔡月棋
一(5)
82
李志华
一(5)
65
梁祺勇
一(5)
82
陈健豪
一(5)
65
廖棱玉
一(5)
82
蔡耀津
一(5)
65
梁仲强
一(7)
82
何家笑
一(7)
65
黄嘉慧
一(7)
82
李敏仪
一(7)
65
黄帅
一(7)
82
康海泉
一(7)
65
马敏倩
一(8)
82
邓全辉
一(8)
65
黄绮伦
一(8)
82
莫柏林
一(8)
65
梅浩文
一(8)
82
卢绮婷
一(8)
65
培扶措施: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扶工作。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4、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
各单元过关。
6、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单元课题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
1、  元谋人
2、  北京人
3、  山顶洞人
了解我国主要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概况
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
1
1、  半坡聚落
2、  河姆渡聚落
3、  大汶口原始居民
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原始农业文明概况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2
1、  炎帝与黄帝
2、  尧舜“禅让”
3、  大禹治水
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做出的贡献
如何传说和史实区别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3
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了解夏商西周更迭,找出商代夏,西周代商的相同原因
区分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3
1、  西周的分封制
2、  贵族、平民与奴隶
3、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4
1、  齐桓公称霸
2、  问鼎中原
3、  合纵连横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科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
4
1、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  商鞅变法秦崛起
商鞅变法及历史作用
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6
1、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学会辨认甲骨文合金文,司母戊鼎的工艺成就
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青铜,铸造业取得辉煌成就由此反映国力盛衰问题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6
1、  孔子
2、  百家争鸣
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主要思想成就
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
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7
1、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  神奇的编钟
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7
1、  秦王扫六合
2、  陈胜吴广起义
3、  楚汉战争
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8
1、  废分封,立郡县
2、  车同轨,书同文
3、  焚书坑儒
废分封,立郡县
中央集权制
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8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削弱封国势力
3、  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为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历史评价
秦皇汉武的措施比较
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9
1、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  张骞通西域
3、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
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12
1、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  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  《九章算术》
造纸术是我国成为世界四大发明古国之一重要标志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
12
1、  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  司马迁与《史记》
3、  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兴起
《史记》
秦陵兵马俑
认识宗教本质及其作用,正确对待宗教
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3
1、  曹操统一北方
2、  三国鼎立
3、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3
1、  人口南迁
2、  淝水之战
3、  江南经济的发展
归纳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14
1、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和是历史的必然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14
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感知,体会古代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三位科学家取得成就
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5
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成就
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书法绘画艺术特点
八、作业格式及批改要求:
作业格式:
1、  作业本左边画上竖线,约距离0.5cm空白。
2、  每次作业在第一行中
间注明作业的时间,包括目标和周次。
3、  每题作业的编号写在竖线外。
4、每题作业之间要有一行隔开。
批改要求:
1、每题作业都要有批改,对的打“V”,错的打“X”。
2、每次作业要及时批改,批改时在作业最后一行的右下方给出具体分数,并注上批改时间。
3、学生做错的题目要更正。
九、级科出题计划表:
单元
内容
周次
练习出题人
单元(或综合)测试出题人
第一单元

伍坚充
第二单元

伍坚充
第三单元
12
余东红
第四单元
16
余凤仪
第一次月考

余东红
期中考试
10
余凤仪
第三次月考
13
余东红
期末复习
填空题
17
余凤仪
简答题
17
余东红
分析题
17
伍坚充
质量情况分析表
(期中)
班别
一5
一7
一8
学生人数
43
40
42
考试人数
43
40
42
平均分
67.8
70.3
66.8
及格人数
26
28
23
及格率
60.5
70
54.8
优秀人数
15
18
11
优秀率
34.9
45
26.2
高分人数
3
4
2
高分率
7
10
4.8
低分人数
3
3
5
低分率
7
7.5
11.9
90—100
3
4
2
80—89
12
14
9
70—79
5
6
7
60—69
6
4
5
50—59
8
7
8
40—49
7
4
4
30以下
2
1
3
二、综合情况分析:
总体情况还可以,及格率也不低。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多数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还行,表现在选择题得分高些,从学生的卷面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采取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大部分同学能认真的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但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略差些,表现在材料题、问答题上,部分同学不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原因是平时训练得不多,另外还有部分同学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三、整改措施:
1、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整体构建有效教学,实现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构建知识树:一是学科知识树,按教材将学科知识梳理、归类整理形成一个“树”状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图;二是学科能力体系,即在知识树的建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科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形成学科能力体系。我们倡导使用“知识树”方法,就是要通过运用“知识树”教学,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理清知识的纵横关系、独立地整理画出知识网络图并能灵活运用,最终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行每单元一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抓落实,其关键是堂堂清。
2、要把每个知识点转变成不同的题目进行训练,每节课学生都要做题,泛泛而讲、泛泛而看是没有效率的。
3、同级科教师一定要加强合作。反对 “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问题,学科间的老师一定要有团结合作精神,产生团队力量。做好集体备课和教学案研究。
4、注重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我们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进步的态度。加强补差的力度,强调补差帮困的实效性,激发学习兴趣,及时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力争做到日日清。对于学困生,更要常抓不懈,要对学困生的辅导有一个具体可行的计划,并能在日常繁忙的教学中挤出时间,加以实行。要针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表扬,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迎头赶上,学有所得。
质量情况分析表
(期末)
班别
一5
一7
一8
学生人数
43
40
42
考试人数
43
40
42
平均分
75.23
76.7
70.69
及格人数
38
37
28/
及格率
88.37
92.5
66.67
优秀人数
19
22
19
优秀率
44.19
55
45.24
高分人数
10
7
9*
高分率
23.26
17.50
21.43
低分人数
2
0
2
低分率
4.65
0
4.76
90—100
10
7
9
80—89
9
15
10
70—79
12
9
10
60—69
7
6
8
50—59
3
2
10
40—49
0
1
2
30以下
2
0
2
二、综合情况分析:
这次期末考试的试题具有新颖性、导向性、合理性。试题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有些题目的答案可以在书本之外,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很好的检验。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际大事。从命题的知识点分布看,注意各专题知识的合理分配,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多数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还行,表现在选择题得分高些,从学生的卷面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采取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大部分同学能认真的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但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略差些,表现在材料题、问答题上,部分同学不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原因是平时训练得不多,另外还有部分同学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三、整改措施
1.进一步强化“全员过关”意识。目前的历史考试的难度并不是很大,但一些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是很好。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对于考点,应该做到“全员过关”,不要轻易放弃部分学生,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一个一个的检查学生对考点掌握的情况,不要泛泛地做题,泛泛地讲解。
2.注意对一些考点属性的强化。对于一些考点内容、基础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梳理。下一阶段要注意强化学生对一些知识点属性的认识(如:性质、背景、意义等)。
3.积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4.注意变式训练。对一些学生已经掌握较好的考点,要注意从变换题干呈现的方式和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题组合等方式进行变式训练。
5.强化答题的规范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准确分辨出题干中的提示项、限定项、干扰项、中心项和求答项,答题中注意规范和简洁,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使用恰当的时间答题。
6、认真抓好学习困难生的帮扶工作。想法设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增长点,对于后进生决不能放弃,要注意情感的投入。
7、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历史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   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   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   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   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改进措施
1、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   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六、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4周
复习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根本,推进课程改革,践行双案导学,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具体思路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1、加强常规管理,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双案导学达到教学目的。
3、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课标为准绳,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
5、在每一个环节上要及时做好课时反思、阶段反思以及学期反思工作,并整理成材料。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2、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历史讲座、辩论会、舞台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
第一~三周完成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的教学任务;
第四~六周完成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教学任务;
第七~十周完成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的教学任务;
第十一~十四周完成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学任务。
复习迎考,期末考试。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对新课程具有新鲜感,对本学科知识感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难点
本期通过七年级上期历史教材的教与学,具体的说:
1、掌握基本的上册历史知识,初步形成历史知识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培养样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注意探究式学习方法,初步培养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能力。
3、在教学上让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的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和国家责任感,并尊重和理解他国文化和国情。
教材的处理分析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共五单元,包括22课和5个活动课。每课都由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部分组成,既生动有趣,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课文中间安排了活动课,努力独立学习,但由于学校条件局限,不太具备条件,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当好学生导师。从总体来看,教材难度不大,适合学生心身发展特点。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利用教材过程中,我会努力回避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考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如课堂讨论,历史讲座等进行教学。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适时进行阶段复习并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三、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9.1~9.2
9月1日上课
2
9.3~9.9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3
9.10~9.16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学习与探究之一
4
9.17~9.23
复习与练习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5
9.24~9.30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6
10.1~10.7
国庆节放假
7
10.8~10.14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8
10.15~10.21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9
10.22~10.28
学习与探究之二
复习与练习
10
10.29~11.4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11
11.5~11.11
复习与练习
12
11.12~11.18
期中考试
13
11.19~11.25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4
11.26~12.2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15
12.3~12.9
学习与探究之三
复习与练习
16
12.10~12.16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7
12.17~12.23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18
12.24~12.30
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学习与探究之四
19
12.31~1.6
历史活动课
元旦放假
20
1.7~1.13
历史活动课
江苏历史
21
1.14~1.20
江苏历史
22
1.21~1.27
复习
23
1.28~2.3
期终复习考试
期终复习考试
24
2.4~2.9
2月9日放寒假
(第二学期)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3.1~3.3
第1课 隋的统一和大运河
3月1日上课
2
3.4~3.10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3
3.11~3.17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4
3.18~3.24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5
3.25~3.31
第8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学习与探究之一
6
4.1~4.7
复习与练习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7
4.8~4.14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8
4.15~4.21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9
4.22~4.28
复习与练习
期中考试
10
4.29~5.5
国际劳动节放假
11
5.6~5.12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12
5.13~5.19
学习与探究之二
复习与练习
13
5.20~5.26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14
5.27~6.2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15
6.3~6.9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16
6.10~6.16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学习与探究之三
17
6.17~6.23
历史活动课
18
6.24~6.30
复习考试
19
7.1~7.5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及班级现状分析:
今年初一共六个教学班,实到 339人,年级情况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耐性、毅力稍纵即逝,因而课堂上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有个别学生问题回答完毕后就会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有的学生思维不活跃,而且还有几个低智力学生.所以这个年级主要抓常规工作.
二,本学期所作要求及力争达到的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4,加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培养多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二,培养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指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段限,明确概念,牢固掌握人,时,地,事等等重要因素,并力求把知识点扩大为知识面.
第三,培养思维能力的敏捷性,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并能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练习,不仅要强调准确,而且要强调速度.不仅要牢固掌握教材中的直接知识,而且对间接知识,还能够触类旁通,做出敏捷反应.
5,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6,加强教育科研,理论联系实际搞好历史学科研究.
7,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8,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关注所有学生,用激情去感染,用言行去引导,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认真学习,积极探讨,虚心请教,以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  教学上准备搞的活动
3周:编写个人成长史
6周:成语典故故事会
9周:“日积月累”中历史知识大比拼
12周:历史人物(活动及历史作用)识记赛
14周: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识记赛
16周:丝绸之路导游
四  教学进度表
1  周  第一课  第二课
2  周   第三课  第四课
3  周  第五课  第六课
4 周  第七课
5      放假  第八课
6  周  第九课  第十课
7   周   第十一课
8周    第十二课
9周    第十三课
10 周  期中考试
11周   第十四课
12周   第十五课  第十六课
13周   第十七课  第十八课
14周   第十九课
15周   第二十课
16周   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二课
17周   第二十三课
18 周   复习考试
19  周  复习考试

新的学年开始了,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搞好历史教学,特制定本计划。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今年初一学生情况极为复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层次多样化,城乡学生比例几乎大体相当。乡村学生基础较差,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其次由于部分学生年龄小,基础不一样,理解、记忆能力相对较差,对历史课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我所任教的5个班级包括5、6、7、8、9班,由于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一种优越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特别注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课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学习奠基。
三.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四.具体目标
(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学习他们的报国热情和优良品德;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 二)教科研目标:
加大教科研力度,今学期,历史教学要抓住新课改这个龙头,大胆进行课堂改革,以“五环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电教手段的利用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进行课题研究,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为课题,推动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五.保障措施:
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⒋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⒍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
六.教学进度附教学进度表:
周次
内容
周次
内容
1
p1----p18
11
放假
2
p19----p30
12
p87----p100
3
p31----p41
13
p101----p110
4
单元测试
14
p111----p122
5
p43----p51
15
p123----p132单元测试
6
p52----p61
16
p133----p144
7
p67----p86
17
p145----p147单元测试
8
单元测试
18
总复习
9
复习
19
期末考试
10
期中考试
20
总结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3)、(4)班历史科教学,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3)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4)班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五、拟定本学期教学目标:
任教班级
学生人数
原及格人数
目标及格人数
原优秀人数
目标优秀人数
一(3)班
41
39
20
一(4)班
42
40
20
六、拟定本学期培优扶困计划。
培优对象
班级
升级成绩
目标成绩
扶差对象
班级
升级成绩
目标成绩
张景昊
一(3)
85
陈明伟
一(3)
65
黄富胜
一(3)
82
廖杰南
一(3)
65
黄梓杰
一(3)
82
冯国培
一(3)
65
薛婉佩
一(3)
82
明嘉欣
一(3)
65
李佳
一(3)
82
姚泽斌
一(4)
65
陈永峰
一(4)
82
廖梓峰
一(4)
65
韦嘉文
一(4)
82
蔡宏基
一(4)
65
刘嘉婷
一(4)
82
叶婉棋
一(4)
65
叶婉棋
一(4)
82
邓绮晴
一(4)
65
培扶措施: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扶工作。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4、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各单元过关。
6、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单元课题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
1、  元谋人
2、  北京人
3、  山顶洞人
了解我国主要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概况
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
1
1、  半坡聚落
2、  河姆渡聚落
3、  大汶口聚落
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原始农业文明概况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2
1、  炎帝与黄帝
2、  尧舜“禅让”
3、  大禹治水
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做出的贡献
如何传说和史实区别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3
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了解夏商西周更迭,找出商代夏,西周代商的相同原因
区分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3
1、  西周的分封制
2、  贵族、平民与奴隶
3、  军队,刑法与礼仪
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4
1、  齐桓公称霸
2、  问鼎中原
3、  合纵连横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科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
4
1、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  商鞅变法秦崛起
商鞅变法及历史作用
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6
1、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学会辨认甲骨文合金文,司母戊鼎的工艺成就
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青铜,铸造业取得辉煌成就由此反映国力盛衰问题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6
1、  孔子
2、  百家争鸣
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主要思想成就
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
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7
1、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  神奇的编钟
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7
1、  秦王扫六合
2、  陈胜吴广起义
3、  楚汉战争
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8
1、  废分封,立郡县
2、  车同轨,书同文
3、  焚书坑儒
废分封,立郡县
中央集权制
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8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削弱封国势力
3、  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为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历史评价
秦皇汉武的措施比较
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9
1、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  张骞通西域
3、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
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12
1、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  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  《九章算术》
造纸术是我国成为世界四大发明古国之一重要标志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
12
1、  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  司马迁与《史记》
3、  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兴起
《史记》
秦陵兵马俑
认识宗教本质及其作用,正确对待宗教
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3
1、  曹操统一北方
2、  三国鼎立
3、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3
1、  人口南迁
2、  淝水之战
3、  江南经济的发展
归纳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14
1、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和是历史的必然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14
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感知,体会古代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三位科学家取得成就
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5
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成就
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书法绘画艺术特点
八、作业格式及批改要求:
作业格式:
1、  作业本左边画上竖线,约距离0.5cm空白。
2、  每次作业在第一行中间注明作业的时间,包括目标和周次。
3、  每题作业的编号写在竖线外。
4、每题作业之间要有一行隔开。
批改要求:
1、每题作业都要有批改,对的打“√”,错的打“×”。
2、每次作业要及时批改,批改时在作业最后一行的右下方给出具体分数,并注上批改时间。
3、学生做错的题目要更正。
九、级科出题计划表:
单元
内容
周次
练习出题人
单元(或综合)测试出题人
第一单元

伍坚充
第二单元

伍坚充
第三单元
12
余东红
第四单元
16
余凤仪
第一次月考

余东红
期中考试
10
余凤仪
第三次月考
13
伍坚充
期末复习
填空题
17
余凤仪
简答题
17
余东红
分析题
17
伍坚充

一、      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本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一(2)至一(5)五个班在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一(2)班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一(3)、一(5)班学生比较调皮,上课时爱讲话,但学生的思维很灵活活,课堂气氛是四个班中最活沃的二个班,且掌握知识的水平较高;一(4)班的情况不错,课堂气氛较好,课堂纪律正常,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讲小话。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普通话教学已经逐渐适应了。
三、      教材分析
1. 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 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      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      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时期讲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分为二课时来上。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十九与二十周复习和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试卷评卷、统计、分析,除去考试周与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授课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六个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
第一单元(1—8)
共9个课时
第五周至第七周
第二单元(9—12)
共5个课时
第八周至第十二周
第三单元(13—16)
共5个课时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
第四单元(17—22)
共7课时
第十七周至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和考试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围绕学校的指导思想“强化目标,狠抓常规,提高质量”,全面提升我组的教学水平,创立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团队的本色。我组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学生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
二、工作目标
1、本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执行学校、的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小科也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
2、加强备课组教研功能,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让每位老师都收获丰富。
三、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周一第5、6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教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集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及时反思。
2、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相互听课,学习研究。每月组织一次组内教师相互听课,提高课堂课堂质量,通过相互听课达到相互学习、吸收经验的目的。
3、教师主动学习教学教育理论,努力撰写教学论文。
4、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开课。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听课、反思,吸取经验。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新升初一学生自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当中学习了若干点性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学生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学史的思维方式,归纳、分析、比较、纵横联系的学习方法尚未形成,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训练。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求和范围
本学期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2课时授课,紧扣教材,运用三维目标全面育人,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上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了从我国远古传说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共22课,其中带有★的,为选学。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铁农具与牛耕引出大变革的时代
〈2〉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
〈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4〉汉武帝的大一统
〈5〉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学案导学,优化课堂结构。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学案,个性修改,微调课堂结构,增大课堂知识容量,重心指向学生,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2〉心想学生,优化课堂氛围。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发挥教材优势,最大限度的增强课堂趣味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跟踪训练,优化课堂质量。用好市教研室下发的测试题,及时考试,随时讲评,查缺补漏,适时增加训练密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美好未来,一切为了学校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我组的教学水平。教学中我组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除利用教材之外,更多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改变为考而学的传统观念,学会善于以历史主义的深邃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能够不断的从历史这面镜子里,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启悟。树立新的历史教育功能观,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反感历史、厌倦学史的现象。
二、工作目标
1、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做到减负与高效结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创设思辩性的历史课堂。让小科也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
2、加强备课组教研功能,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让每位老师都收获丰富。
三、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周一第三四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分析教材、讨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集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及时反思。
2、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相互听课,学习研究。每月组织一次组内教师相互听课,提高课堂课堂质量,通过相互听课达到相互学习、吸收经验的目的。
3、教师主动学习教学教育理论,努力撰写教学论文。
4、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开课。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听课、反思,吸取经验。
四、备课组活动:
时间 内容 主备
第一学月 导入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原始的农耕生活
神奇的远古传说
夏传子 家天下
西周的分封
甲骨文与青铜器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二学月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百家争鸣
第一二单元知识回顾
公元纪年法
六王毕 四海一
伐无道 诛暴秦
汉武帝“大一统”
时间 内容 主备
第三学月 期中复习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丝绸之路的开辟
秦汉的科学技术
历史手抄报
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月假
三国鼎立
第四学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期终总复习,全县统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