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瓶气使用方法:加强规划环评 转变发展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7:57

中国环境报评论员

  “十二五”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时期,对环境保护发挥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更好地发挥规划环评在规划编制和审批决策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各地正在集中编制各类规划的时刻提出这个要求,对落实规划环评制度、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规划环评是从源头控制污染、解决流域性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治污减排等环保重点工程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是,从全国来讲,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保压力继续加大,特别是在一些地区,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深层原因,关键在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不科学、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为了从源头控制污染,我国对建设项目开展了环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即使一个区域内的每一个项目都符合环保标准,每个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累积起来仍然可能超过区域的环境容量,从而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一个城市中,即使每辆车都达到规定允许的排放标准,当数百万辆汽车驶上街头时,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由此看来,由于建设项目只处于整个决策链的末端,所以建设项目环评只能防范小范围的环境损害,无法从更大范围防范对整个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建设项目环评的不足必须由规划环评来弥补。相比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定位更高,范围更广。规划环评真正开始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末端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就可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要求,对区域、流域、海域的重大开发活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规划环评还是解决流域性、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流域性、区域性特征,例如,“三湖三河”的水污染问题、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的灰霾问题等。多年来,为解决这些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不懈努力,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关键在于影响这些流域、区域环境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问题没有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靠一个地方对单个污染源的治理,必须通过调整流域、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损害的加剧。

  加强规划环评是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规划环评可以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对规划编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化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必须加强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是优化产业布局的有效措施。过去,由于没有规划环评,我国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很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同一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加剧了同类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而通过规划环评,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做到“增产减污”;对于重点开发地区,可以发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在加快发展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对于环境敏感地区,可以控制不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鼓励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平衡;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可以排除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欠账、布局性环境风险、结构性环境隐患。

  规划环评是防范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的先决手段。缺少规划环评指导的产业布局规划,将会加大区域内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当前,我国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例如,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的结果显示,全国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的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按照国家石化产业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将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都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区沿线。渤海沿岸三省一市也全部将石油化工产业作为生产力布局重点,导致环渤海经济圈大油田、大钢铁、大化工扎堆,并逐渐超出周边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有人预言,长此以往,渤海将成为死海。这个局面凸显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的紧迫性、必要性,从更高层次调控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和控制污染物排放,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规划环评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我国面临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等严峻挑战。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经济增长长期处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态。当前,在产业转移中,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污染重的产能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增大了中西部的环境风险。各地要将规划环评作为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前提,从源头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防止污染转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

  加强规划环评是环境保护从宏观层面参与综合决策、优化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规划环评是保障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制度,也是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规划环评,可以使环境管理的着力点从微观层面进入到宏观层面,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把规划环评作为一项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决策制度来落实。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的发展规划将陆续编制出台。长期以来,各领域已经形成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一整套机制,开展规划环评,客观上对原有规划机制构成了外在约束,一些部门可能有些不适应;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对规划环评的重要性和相关程序认识不足,规划编制、审批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影响了规划环评的开展。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规划环评的意识,保证规划环评及其审查论证的有序开展,促使规划环评的意见在规划最后决策时能予以落实。对没有通过规划环评的规划,要坚决不予审批,把好规划审批关。

  环保部门要积极推动规划环评,主动参与综合决策。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动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全过程参与规划编制,利用规划环评从更高层次、更有效地参与综合决策。要加强对规划环评的技术指导,依法推进规划环评报告书的审查;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规划编制与环评工作的有序衔接。

  严格执法监管,保障规划环评落实到位。环保部门要转变执法模式,坚持项目执法与区域执法并重。区域执法要围绕规划环评做好文章,项目执法依靠项目环评作为依据,加强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切实为重大项目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支撑,增强规划环评的效力;要把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提,增强规划环评的约束力,在规划环评完成之前,要暂缓、限制和停批有可能加重这些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某些行业建设项目。

  加强规划环评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政府和各级环保、发改等部门要提高对规划环评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确保规划环评制度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对转方式调结构、防范环境风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