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英文怎么读:[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7:53
 [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2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30 01:46:17 
回复 
  6、“奇货可居”
  
  这么多年的南洋生活,他发现南洋有个规律,就是每年夏季都有几次不小的台风,而台风过后,粮油蔬菜紧缺,于是商人漫天叫价,从中谋取暴利,就成为合情合理。
  转眼夏季又到来了。曾立发心中正在筹划着一个商业计划。他以廉价租用了周围的几个大货仓,然后通过这些年在南洋建立的关系,借到一大笔钱。
  利用这笔资金,曾立发从南洋各地源源不断调来大量粮油。当时正逢丰收季节,那些粮油都以廉价买入,存放在各大货仓里。
  不到半个月时间,一场严重的飓风,给南洋的近海闹市地区带来了惨重的损失。这场飓风比往年来得早,有特别剧烈,即便在南洋生活的老江湖也对此始料不及。
  飓风给农业与交通造成非常大的损害,短短几天之内,蔬菜水果、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由于受到农场受灾与运输不利而大幅度地涨价。
  有些商家因为存货有限,又不能及时得到货供,于是不得不闭门歇业。
  商人唯利是图,投机取巧,这样赚大钱,一夜暴富的机会,谁又肯白白错过呢?现在那些市民们正为稻粮担忧,即便是比平时高价两三倍,他们也会挤满店门,前来购买。况且有些地方价格已经飚升到五六倍,人们其它日用可以暂时不买,可粮油却是每天必需的,耽搁不得啊!
  马无夜草不肥,人物横财不富。对于经商的人来说,囤积居奇,大发一笔横财,那可是天赐良机。中国秦朝时,大商人吕不韦就以“奇货可居”来形容经商的独特境界。
  曾立发当然非常清楚自己手中这批货的价值所在。如果以三倍的高价卖出去,赚到的钱足够他在一个小镇里做个富翁。
  这时,阿强从外面跑来,兴奋地对曾立发说:“大风刚过,粮油紧缺,我打听过了,镇上各个粮油店铺,都标出三至五倍的售价。天啊!其中能赚多少钱啊!我们要定多少价钱呢?”
  
  7、平价粮油店
  
  曾立发以坚定执著,深思熟虑的口吻说:“我们仍然按照平时的价格来出售这些粮油。”他的口气是那样地令人不容置疑。
  阿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前段日子,那辛苦从各地掉过来的粮油,难道就这样,轻易卖掉。
  阿强想再一次证实,就说:“台风后高价是天经地义,自古商人都在商品短缺时,趁机提高售价,以取得更多的利润,不是吗?”
  曾立发没有直接回答阿强,而是换了个角度问:“阿强,我们店的名称叫什么?”
  阿强脱口而出:“谁不知道,我们店叫平价粮油店。”
  曾立发再次以坚定的语气说:“平价粮油店,就是说我们的商店,即便在货源紧缺的时候,也一样按照平时一贯的定价出售粮油。更何况,现在整个闹市都是受灾区,在做灾后重建工作,我们其它钱可以大把大把赚,但灾难钱,决定不赚。商人要有商人基本的道义,才能够在商界中屹立不倒。
  很久以前,人们一直习惯把经商的人称为奸商,其实就是指那类违背基本道义的商人。人们很容易把商人联想成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囤积居奇,漫天要价。其实,这样的商人,完全不配充当一名商人。他们只是利益的奴仆,虽然可以一时获利,但却永远失去了道义。失去道义的商人,绝对做不了大生意。”
  8、合天道
  
  中国的商神叫范蠡,人称陶朱公。他不仅不发灾难财,而且还用生意上赚来的钱用以救灾解难。历史上有名的“三聚三散”,就是指范蠡无论做什么生意,都能聚集赚取大量钱财,但他却反复地把这些钱财散发给贫穷百姓。
  人们请教范蠡经商的秘诀。
  范蠡只说了三个字:“合天道。”
  什么是天道?天道就是补不足而损有余。商人充当的职责正是调济各地货物余缺,胡同各地商品有无。然后从中取得合理的回报,决不是想强盗那样,趁火打劫,大发灾难钱。这样已经完全不是商人所为了。
  灾难后的民众,正是缺货物商品,商人却有义务为他们补足。若以为这样便是绝好的商机,而存在幸灾乐祸的心态,大发横财,那么真的灾祸离他个人也就不远了。中国商人说:“不义之财切莫取。”
  实际上,中国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就把这个问题视为大问题,里面说:“取不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也。”
  这句话是商家的警世钟。
  “漏脯”是指肉脯放在屋檐底下,雨水漏下来,泡着肉,发霉变成剧毒,人吃了它马上就会死。
  鸩酒就是剧毒之酒。
  人饿了吃漏脯充饥,渴了饮毒酒解渴,还没吃饱止渴,马上就死去了。这正是不义之财背后隐藏的巨大灾祸。
  曾立发见阿强还有些不解,为了消除阿强最后的疑虑,并且给他一些鼓励,曾立发又说道:“做生意眼光要远大,不能贪图眼前暂时的小利。
  我听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门下,有得意弟子七十二人,有精通政治的外交家,有擅长经商的游贾,也有英明的军队统帅,还有名动一方的师长。这些人在听孔子论道时,孔子无不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勿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我没完全读遍,但这句话却是小时候听说书的说过,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每每处于低谷时,总是这句话,让我看到了阳光,让我学会了顾全大局。”
     9、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阿强终于明白了曾立发的用心,于是立即找来纸笔,写上定价,并且在大门口贴出一张宣传单:
  “平价粮油店永远平价出售粮油。”
  在这物价满天飞涨的闹市里,这种坚持商人道义宗旨的作法,正像一块巨石抛向水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人们正为飞涨的物价坐立不安,抱怨不止时,他们听到世上竟然有种福音!
  随即,前来采购的人们挤满了商铺门口。平价粮油店,只零售不批发,为的是帮助灾民度过难关,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所以,曾立发定出一个标准,按前来购物的家庭人口多少限量出售粮油,预计够他们半个月内的需要。因为曾立发估计,政府在半个月内就可以恢复交通,而从各地运来的粮油也会加入市场,这样价格就会回归平稳。而曾立发已保守计算过,自己储存的粮油基本可以供应半个多月。
  这一消息一传出,南洋的整个闹市都震动了。消息像风一样,传遍每一个角落,从各地赶来平价粮油店采购的人们络绎不绝。顾客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南洋除了家商店,是南洋人民的福气啊!”
  只有那些居心叵测的同行,在嘲笑着平价粮油店,说:“有钱不挣是傻瓜”、“看你能坚持多久!”
  第一天,店面的粮油基本销售了七八成,晚上曾立发马上派人到仓库里调出粮油,摆满商店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天,来采购的人更多,就连住在很远的人,也不辞劳苦,前来采购粮油。人们自觉地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喜逐颜开。
  “是谁开这店呢?”
  “怎么以前不知道有这样的商店?”
  “听说不是我们南洋人,是中国人开的。”
  “中国商人真了不起!”
  ……
  ……
  这些前来购物的顾客,议论纷纷,对评价粮油店的举动,抱着强烈的好感。他们迅速成为评价粮油店的热衷拥护者,以后不仅成为粮油店的长期顾客,而且还是粮油店的热心宣传者。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10、表彰
  
  顾客前来购物,欢喜赞叹,到处说好,这对商家而言,没有什么比这还令人高兴地了。
  评价粮油店此行此举,由于太吸引人了,竟然引来了当地长官。
  长官亲自登临这样一家商店参观,看着熙熙攘攘,欢快购物的顾客,以及那些忙碌得满头大汗连喝口茶的时间都没有的店员,不禁打从心里佩服这个中国商人。
  这可是南洋这样的闹市从来都没有过的情景,一间小小商店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连大老远的人们也蜂拥而至,前来购物。
  这时,超乎想象的惊喜发生了。
  长官直接找到了曾立发,说:“中国商人,你以顾客的话了为自己经商的原则。为了表彰你善意得经营。我们长官团一致决定,把闹市最中心的黄金地带长期租给你,以便你扩大经营。”
  曾立发受宠若惊,在那种黄金带建立粮油店,可谓是占尽地利,而自己商店经营的宗旨又符合人和,再有当地长官的政策支持,这不是把最好的天时也囊括进来吗?
  中国的亚圣孟子说过,得天时,地利,人和者,事必胜,功必成,业必就。打天下与做生意是同样的道理。
  曾立发虽然心动不已,但马上犹豫了,不是他以前没有考虑到,只是那里的低价实在太高了。
  长官似乎看出曾立发的难处,把早就准备好的话语说了出来:“你不用担心商店的房租问题。我们一致决定,只收你正常租金的半价。我们长官团是诚心想把你这种出色的商人留在我们南洋,为我们南洋的建设出一分力,南洋人民将尽最大努力支持与欢迎你!”
  一半的租金,这是天大的喜事,而且是长期租用,这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笔非常丰厚的资本。
  曾立发感谢长官的支持,并承诺新商店照样按照这种平价薄利的宗旨经营。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8-31 22:33:01 
回复 
  第九章
  
  1、纷纷降价
  
  第三天,第四天,粮油店更是迎来了空前的盛况,生意兴隆,顾客满门。
  店员们每天一打开门,就看着长长排好队购物的人群。他们从早上一直忙到黄昏,真称得上是“两眼一睁,忙到黄昏。”
  每一个顾客背后都有一百个顾客。这时真正懂得经商的人深信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顾客是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想把生意做大,做久的商人,他是不会放过每一个顾客的。
  那些想打捞一笔,趁机漫天要价的商业同行,他们原以为平价粮油老板是个傻瓜,不会赚钱。他们满以为平价粮油店,最多只能顶两三天,两三天后,必然货物卖尽,只有关门大吉。所以他们仍旧不肯降价,他们宁愿袖手旁观,准备等到平价粮油店货尽关门之时,再大捞一笔。
  可没想到的是,曾立发的库存竟然那么丰富,而且又采取限量购买的方式,这样有限的货物,却可以支持卖到半个月以上,那样交通建设限制一旦恢复,物价肯定又会跌落平稳下来。
  到第五天,第六天,平价粮油店不仅没有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且顾客人数还呈现两倍三倍的增长。这样,曾立发不得不再雇用几个店员,分开销售。店员们虽然忙得不可开交,却也其乐融融,毫无怨言。
  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顾客依然如潮。其他粮油店的老板已经焦急难耐,坐立不安了。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中国商人何以有卖不完的粮油。他们的高价政策,已没办法执行,与其再这样门庭冷落下去,倒不如马上降到平价,这样或许还可以做一些生意。
  于是,又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
  南洋这海边闹市,所有商家不由自主地把粮油回复到平时的售价。但是,顾客们并没有因为其他地方也是平价而另择他家。
  
  2、商有商德
  
  人都有知恩报恩的心态。那些老实诚信的商家,树立着一道金字招牌,顾客们会放心在这里长期选购,感恩戴德。然而商家只要欺骗一次顾客,就很难再有回头客。
  经过这场灾难,平价粮油店多了一大批的忠实顾客。顾客信赖这个中国商人,乐意成为平价粮油店的长期拥护者,即便是走多远的路,他们也要来这里购物。
  阿强看着粮油店营业额一下子上升了十倍,喜不自禁。他现在才明白,还是曾立发当初的决策棋高一着,不禁再次由衷地佩服这位兄弟。
  接着,曾立发立即着手闹市中心的黄金店铺建设,凭他现在的名气,轻松便筹到一笔钱,用于装修新的大型闹市粮油店,红红火火地开张了。
  曾立发的平价粮油店,在这次灾难中,表现出来的善意与信义,给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单凭那个不发灾难钱,不牟暴利的金字招牌,就招揽来了做不完的顾客。
  在南洋已经生根立足,看着日进斗金的评价粮油店,曾立发长长地舒了口气。是不是从刚开始他就预测到有这种结果,阿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曾立发。
  曾立发说:“刚开始我也没底,也不知到各处采购囤积是否值得,更想不到能得到长官们的青睐,又来到闹市,把店做大做强。
  但我回忆以前的私塾先生,曾讲过《大学》。《大学》不仅教学子读书,也教商人赚钱。我就喜欢听赚钱的东西。所以一部《大学》讲下来,我只记得这样一句话:
  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做生意,那一定要图财的。可财的前面是什么?德行。商有商德。有了商德,顾客就会追随你。有人追随看好你,就会有土地、店面、档口。有了忠实的顾客,又有闹市的黄金档口,那么财源便会源源不断,滚滚而来。”
  
  3、经营人品
  
  又过了两三年,曾立发就成了你南洋的富商。
  人生苦短,眨眼十年。游子思乡,归心似箭。
  后来,曾立发就越洋回乡,没想到十年之间,家中变故如此之大,这是他完全没有料到的。
  曾立发讲到这里,一壶茶已经见底。此时他双眼湿润。兄弟情深,父母恩深。曾振国的父亲,是他的亲兄长,还有慈祥的父亲,和亲人们,却因瘟疫而永远离他而去。受尽苦难的母亲,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家庭重担的振国,都令他辛酸,唏嘘不已,潸然泪下。
  死者虽已矣,生者长戚戚!
  曾振国听完,终于明白三叔这十年的过来,三叔也苦,历尽生死磨难,有家却不能归,直到事业做成,才荣归故乡。
  曾立发从回忆中突然想到今晚的目的,他是想知道曾振国将来想干什么,他要尽全力帮助教育好这个已故兄长的孩子。
  曾立发说:“振国啊!你看三叔经商怎么样啊?”
  曾振国说:“三叔经商方面是天才,做什么生意都能赚到大钱,到哪里都能创出事业来。”
  曾立发说:“经商并没有什么天才,能赚些钱也算不得什么本事。但三叔这么多年来,体会最深的是,生意人有大小之别。
  小商旨在得现利,而大商却旨在得德义。这是《论语》说的,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虽然说金钱是商人的命脉,但超越命脉的却是德义。你或许现在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你将来一定会渐渐明白的。”
  曾振国问:“三叔,什么是德义啊!”
  曾立发看着这个稚气的小侄儿,不禁疼惜地摸了摸他的头,意犹未尽地说:“德义就是做人,就是一个人的人品。商品是什么?商品同时也是商人的人品,销售商品,同时也是销售商人的人品。”
  曾振国对三叔这套高深莫测的说法不是一下子可以理解得了的。
  曾立发话题一转,说:“振国,你想不想像三叔这样,体体面面地干一番事业为祖宗争光呢?”
  曾振国当然想了,甚至在梦里都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出人头地,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以待的。
        4、我想学医
  
  曾立发点了点头,说:“振国,那你以后就跟三叔学做生意怎么样?”
  曾振国沉默了一下,想好后慎重地说:“三叔,我想学医。”
  曾立发有点吃惊,侄子这么小就有自己的想法,赶来这么多年的辛苦经历,让小振国比同龄孩子要早熟一些。
  “那你为什么要学医呢?”曾立发想了解侄子的理由。
  曾振国说:“学医可以就自己的家人,也可以就别人。爹娘可怜,遇上瘟疫,却没逢到良医,我从崖上掉下来,如果不是侥幸逢到法元大师,,得到他的医治,恐怕再难见到三叔了。”
  曾立发说:“哦!你能这样想,我很放心。那好吧!将来我们家族出了名良医,也可以光耀门楣。这样吧!过几天,我就去请镇上就好的名医来教你。”
  曾振国说:“三叔,法元大师就是出自清凉寺。他告诉我,寺中有名医大德,也教授弟子。法元大师介绍我到寺中学医,他说那里可以学到最精深的医道。”
  医门多疾。疾苦让人对医道有着一种某名奇妙的亲切感。曾振国矢志学医,乃有感于疾苦的无常,古来良医,无一不是耳闻目睹,身心亲历疾患的无常,才潜心医道,终至有成。
  夜已深,风渐凉。
  曾振国说:“三叔,明天,我就要前往清凉寺。”
  曾立发说:“清凉寺远不远,要我不随你去一趟?”
  曾振国说:“不用麻烦三叔,奶奶在家里还要三叔照顾。振国这么多年上山采药,这周围一带,哪里我不是赤脚闯荡。法元大师告诉我,清凉寺就在大北山群中的莲花山脚下,离我们镇大概一百里左右,如果早点赶路,大概傍晚就可以到。”
  曾立发听小振国这么说,知道眼前这个侄子真的长大了,不用他过于费心,他高兴地说:“好吧,明天三叔为你送行,今晚就睡吧!你就睡在你奶奶隔壁那间房,我叫人收拾好了。”
  
  5、茶摊
  
  岭南的崇山峻岭,虽然不必北方巍峨雄伟,但群山环绕,绿水回旋,延绵万里。那种山水相得益彰的秀美,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条古道由近至远延伸。道上走来一个人影,肩上负着一个轻便的背包,让人看不出他有任何奇特之处。
  但如果仔细留意,这少年一双眼睛,明洁如镜,清澈若水,神光内敛,坚定深邃。
  这少年给人第一感觉就是一个有目标抱负,而且用心专一的人。
  盛夏的南方,天气酷热。古道两旁,虽然有浓荫茂密的树木,为路人遮挡顶头的太阳,但大部分行人,还是选择在路边的一些茶摊歇脚。只要不是什么急事,他们都乐意边品茶边吹水,谈天说地,肆无忌惮。故简陋的茶摊,一时之间,竟然招揽了许多客人。
  这灰衣少年也有有点口渴,就走到靠窗的角落坐下。正巧这张桌子旁边也坐着一个蓝衫少年,不过这个少年却有十四、五岁,一身蓝色衣衫,相貌清秀,一脸天真,脸上挂着快活的微笑。
  一会儿,店家就端上了茶水。
  灰衣少年问道:“叔叔,我想问一下,从这里到莲花山的清凉寺还有多远?”
  店家刚想开口回答,但见那蓝衫少年咧嘴就笑着说:“兄弟,你也想去清凉寺吗?我也要去那里,正好我们可以顺路同往,哈哈!”
  店家这才说:“小客官,清凉寺离这不远了,顺着这古道一直走,三五里左右就可以走到清凉寺的山下,沿山路直上就是清凉寺了。”
  “哦!谢了!”灰衣少年道。
  店家又走开忙去了。
  那蓝衫少年听了,又一脸嬉笑道:“三五里路,没想到那么快就可以到了,喂,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陈天宝,怎么样,够气派吧!”
  那灰衣少年,看着眼前这蓝衣少年,比自己还大,却依然天真顽皮,如同长不大的孩子,顿然心生好感,也笑着答他:“我叫曾振国,你叫陈天宝,这个名字很好听。很高兴能和你一起结伴前去清凉寺。”
  
  6、结伴而行
  
  陈天宝眼珠一转,又笑着说:“去清凉寺的,一般分为三类人,祈福,看病或学艺。我看你也是去学医的吧!”
  曾振国一听,挺佩服陈天宝的推断,也笑着回答:“你真厉害,一小子就猜出我想去清凉寺学艺,我想去清凉寺的医方堂学习医道。你也是去学医道的吗?”
  陈天宝道:“我是去读书的。”
  曾振国惊讶地问:“读书不是在学堂里读的吗?”
  陈天宝看着满脸疑惑的曾振国,笑道:“这清凉寺不比一般的寺院。除了设置医方堂外,清凉寺还有文书院。这文书院,每年都有大批学子前去温习功课,准备参加科举。”
  听说,前两年的广东状元,便是曾在文书院学习过。我那老爹非要我考什么秀才、举人,光宗耀祖,又说清凉寺的风水好,在那读书,可沾一些状元气。你说好笑不好笑,读不读得好书就不知道,但跟那群和尚吃斋饿肚子,那是肯定免不了的!嘿嘿!”
  说完又哈哈一笑,好像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然后,便就丢下些银两,没等曾振国喝完那杯茶,就拉着他急着要走了。
  曾振国也笑着起身,跟他一起走出茶摊。两人有说有笑,一下子便熟络了。三五里路,并不觉得远,转眼间便到了山脚莲花山脚下。
  但见山脚下立着一巨大石碑,石碑上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大字左边,还有一排小楷,工整秀美。
  曾振国看着那石碑发呆,就问:“天宝,那碑上写的是什么字呀!”他看天宝口中念念有词,料想天宝认得那些字。
  “咦!难道你没进过学堂吗?那都是很平常的字啊!”天宝不知振国大字不识。
  曾振国不好意思地底下了头,说:“我小时候,没钱读书,所以到现在,仍然不识字。”
  “不怕,以后我教你。”天宝笑着说。
  曾振国黯淡的眼神突然间亮了起来,心中大喜。
  天宝用手指着那大石碑,一个一个字地读给振国听。
  原来那三个苍劲大字便是“清凉寺”。
  而后面那些秀丽小楷,却写着清凉寺命名的缘由:“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即便盛夏,曾无炎暑,故好清凉。”
  据说,清凉寺是佛门的一种大乘境界。觉悟之人,心常清凉一片。世人为贪嗔痴三毒所扰,故心中一片清凉顿失。
  后世佛学大师曾盛赞过清凉,故作《清凉歌》曰:
  清凉月,
  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
  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
  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
  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
  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
  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
  无上,究竟真常
     7、穴在花心
  
  两人继续往山中走,原来这里只是谷口。两座大山夹在一起,形成一条山谷出入口,中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虽然不大,却长年潺潺流个不停。
  天宝一看到那溪水,便活蹦乱跳跑到溪边,双手捧起一掬水,就往脸上一洗,欢快地叫道:“好凉快啊!振国,你也过来,洗把脸!这么舒服,真想跳下去痛快地洗一番!哈哈!”
  赶了这么久的路,是有些热。曾振国洗完脸后,疲惫感好像也被洗去一样,顿时一阵清爽的凉意直达全身,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他们沿着山道石阶一步步往上走,山中古柏参天,松木成林,幽幽的松柏香味萦绕在空气中,两人恍然入仙山,竟一时忘了此行的目的,沉浸在这美妙的感觉之中。
  这时,他们已经感觉不到盛夏的炎热,没有了赶路时的烦渴,反倒心中生起阵阵清凉。深深地呼吸着这里充溢的氧气,而整日的疲劳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旺盛的精力。
  莲花山,在茫茫的山海之中,宛如一朵莲花在这无垠的天地中盛开。而清凉寺就建在莲花的花心之上,周围群山拱照,如同花瓣相护相拥,堪称天然的道场选址。
  “万山拥簇,穴在花心。”
  风水学上称众山拱照的山脉为至尊龙脉,在这样的龙脉上建道场,来朝拜修学的人,自然就如同群山无穷无尽,数也数不完。所以清凉寺历代都是香火鼎盛,地灵人杰。
  这让人不得不佩服清凉寺的开山祖师道海禅师的慧眼。
  清凉寺是岭南闻名的修学祈福圣地。这一千多年来,不知天下培养多少有用的人才。单论悟道,成为人天师范的修行者,就数之不尽,只不过,这些有修有证的人,往往淡泊名利,一直过着遁隐的生活。
  
  8、哼哈二将
  
  而清凉寺的文书院,更是成为岭南士子梦寐以求的修学场所,可要在文书院中静修,决不是件容易的事,单论里面清修要受的苦,就非常人所能,更何况,清凉寺对修学者的要求更是十分严格的。没有上好的资质学识,还有人品毅力,即便是皇亲国戚,清凉寺也不会收录。
  振国与天宝,循山路直上,时不时都可以遇见从山上祈福下来的虔诚信众。单看这上上下下来朝拜的信徒,天宝就乐了。
  天宝笑道:“原来以为清凉寺清净,枯燥,没想到这么热闹,看来又得玩了。”
  说完,天宝双眼放光,好像寺院就是他的游乐场似的、
  振国倒显得老成持重,说:“我们不是来学艺的吗?”
  天宝嘿嘿一笑,说:“学也要学得踏实,玩更要玩得快乐。那些死读书的袋子,读到烟花头发白,也捞不到半个举人进士,就是不懂得玩乐。孔夫子不是没教他们,《论语》不是说得好好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开心快乐,才能读好书,不要皱着眉头苦读。”
  振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虽没读过书,但却常听众人孔老夫子是圣人,圣人说的话应该没有错,所以说:“天宝,你懂的东西真多,连圣人讲过的话都知道。我以后要多多向你学习。”
  天宝微微一笑,自信地拍拍胸膛,说:“嘿嘿!这叫引经据典,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本事。孔老夫子的话,都记载在《论语》中,只须把《论语》烂熟于胸,自然能信口胡扯。呵呵!对于这方面,我最在行了!到清凉寺学艺时,如果有什么不解的,尽管来问我,我一定会帮你的。”
  振国心中又是一乐,天宝是个活字典,既能识文断字,又会引经据典,读的书真不少啊!以后我可要好好向他学才对。
  他们一路上交谈甚欢,不知不觉,就到了清凉寺的山门。因为大多寺院建立在山林之间,故寺院的外门也称为山门。
  振国看着雄伟的山门高高地耸立在面前,两旁各有一尊神像。这神像头戴金冠,手持宝杵,横眉瞪眼,威风凛凛。振国正看得如神,天宝拉着他说:“走,我们进去瞧瞧!”
  这神像其实正是护持佛法的天神,人称金刚力士,也叫哼哈二将。
  民间神话传说《封神演义》中,把他们说成是郑伦、陈奇的化身。原来此二人乃商朝督粮官,身怀绝技,中正光明。姜子牙封神时,派他们二人镇守佛寺山门,称为护持是佛法的哼哈二将。
  
   9、菩提树
  
  振国与天宝,一进山门,就看见一尊满脸笑容,肚皮宽大的佛像(弥勒佛)。佛像两侧,四四尊头戴金冠,身披锁甲的武将形象(四大天王)。所以这殿叫天王殿,也叫弥勒殿。
  天宝对振国说:“这时大肚笑佛,也叫弥勒菩萨。肚皮大,满脸笑容,就是他最大的特点,我最喜欢这尊佛像了。你看他身旁的对联,我读给你听:
  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
  慈颜喜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振国边点头,便默记于心。
  天宝意犹未尽,又说:“这可不是吗?佛也叫人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这是四大天王。怎么这天王们又持宝剑,又抱琵琶,又抓龙蛇,还托雨伞的?”
  这时,一个当值小沙弥正走进来,年龄与天宝相仿。小沙弥听到天宝与振国天真的对话,就迎上前去,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师父说这四大天王,就是风调雨顺。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舞剑生风;东方持国天王,抱琵琶,用手调弦;西方广目天王,撑伞挡雨;北方多闻天王,手抓龙蛇,使其归顺。”
  原来世人祈福四大天王后,便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振国点了点头,心想,这寺院建设,还有这么多道理在里面。先是大肚笑佛,教人要包容开心,又是四大天王,祈福风调雨顺。以前怎么就没听过那些来寺院拜佛上香的人说过?
  “这文书院怎么去,还有医方堂又在哪里呢?”天宝开口问道。
  小沙弥说:“文书院在藏经阁后面,过了大雄宝殿,就是藏经阁了。医方堂就在藏经阁旁边,很容易找。”
  “谢了,小和尚。我们走吧!”天宝说完,拉着振国,穿过天王殿,进入宽广的院落。这院落东西两侧,各植一株参天古木,古木高达二三十米,躯干须数人合抱,苍苍古木直插云霄,如弥天巨伞庇护这这千年庭院。
  古木的叶子呈心形,绿意无限,使得庄严肃穆的清凉寺显得生机盎然。原来这是佛门标志——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便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此术钟如今已广传东土,植于各大寺院之中。
  
  10、医方堂
  
  紧接着,就是清凉寺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殿里大都是来祈福上香的人们,他们带来香花水果,诚心地礼拜祈愿。
  大雄宝殿,有庄严巨佛三尊,两侧是十八罗汉。巨佛背后是观世音菩萨。
  过了大雄宝殿,就是清凉寺闻名岭南的藏经阁了。从这里开始,属于清凉寺的后院,有别于一般寺院的建筑,都在这后院。
  首先规模巨大的藏经阁,又有百宝楼之称。分山中下三层,上层存放《大藏经》等佛门各类典籍,以及各种珍贵法宝,法器。中层存放儒、道、医各世间法经典。下层是法堂,亦为讲堂,乃大德高僧讲经说法之处。法堂左右有钟鼓,以各法师上堂讲经说法鸣击只用,极尽庄严。
  “咦,那边怎么那么多人排队,他们在干什么呢?”天宝用手指着藏经阁右边的一排院落。那院落时不时传来研钵、石臼以及切刀等用具特有的声音。
  天宝最爱看热闹了,还没等振国反应过来,天宝又拉着振国往那排院落走去。
  两人走近那院落,忽闻空气中飘来阵阵馨香。这馨香不同于刚进寺院,空中浓浓的檀香气味。这香气好熟悉,好喜欢,曾振国第一感觉就是这样。
  后来,曾振国才知道,那是医方堂独有的百草之香,什么川芎、藿香、当归、砂仁等药物独特的馨香味。
  这个院落,分为上下两层,正中高悬着一张古旧的镀金牌匾,匾上写着的苍劲的三个正楷——医方堂。三个大字,在夕阳斜照之下,古朴大方,金光灿灿,令人看着有种顶礼膜拜的感觉。
  “瞧,这就是医方堂了。振国,你以后就在这里学医。我们进去看看吧!”天宝兴奋地说道。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02 17:17:52 
回复 
  第十章
  
  1、寒凝头痛
  
  两人一前一后步入医方堂,只见这里排队的有二十多个,病人有抱头咬牙,有捧腹皱眉,也有唉声叹气的,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医方堂正中,端坐着一位老和尚,他正在替一位患者号脉,这患者抱头喊痛。
  老和尚约有七旬开外,慈眉善目,相貌清奇,一副仙风道骨。
  老和尚凝神静气,三根指头,推按循,时而浮取,时而沉取。堂内所有人目光几乎都集中到这老和尚身上,都在等待老和尚发话。故医方堂除了捣药,切树根的声音外,再无其他杂音。
  “法齐,法贤,你们俩号一下脉,说说是什么症候。”老和尚终于开口了。
  “嗯!师父。”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正是坐在老和尚两边的法齐、法贤。
  法齐、法贤像是双胞胎兄弟,都有二十几岁,看来正是跟老和尚学医的僧人。
  思齐把完脉后,先说:“师父,病人脉沉紧,沉主里,紧主寒,病人是寒凝头痛。”
  “嗯!”;老和尚点了下头,又说:“《素闻•奇痛论》如何论此头痛?”
  这时,法贤脱口而出,即诵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这病人是个男的,约四十多岁上下,这时他说:“老先生,我这头痛两年多了,吃了很多药总是好不了。两年前的冬天,一天早晨,风急天冷,我去干活,过一条独木桥,一不小心就掉到河里,感冒了一场。后来感冒虽然好了,可却患上了这头痛,有时痛,有时不痛。痛得厉害时,连牙齿,眉头都受不了,天冷时,痛得最凶。”
  这时,老和尚又说了:“此为表虚、里寒,太少两感。恐伤肾,病人惊恐落水,冬水寒冷,故寒邪久伏于少阴肾经。肾主骨,生髓,上连于头脑。下焦肾与命门火衰,故上部脑窍失温遇寒则痛。治宜温阳解表,方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老和尚说完,只见那思齐笔走龙蛇,满满记录了一页纸,这是在写病历。没想到那老和尚的口述,法齐竟然一字不漏地记在纸上。周围的人看到,无不惊叹称奇那笔头功夫。
  而法贤则拿出处方笺,写下老和尚说的汤方。
  
  2、抓药
  
  “麻黄三钱,熟附子六钱(先煎)北细辛两钱。 共三剂。”
  法贤这时说:“师父,不师是说细辛不过钱吗?怎么这里用到两钱。”
  老和尚说:“问得好,细辛入散剂,一般不过钱,以其药性峻猛故。但若是用作汤剂,可用至两三钱。况病人风寒久伏头部经络,费重用细辛,不足以搜剔驱逐出寒凝痼邪。有是证,用是药,则头痛身痹可除。
  我料此病人,辗转多医,却不能根治,并不是前医不知寒凝头痛,而是他们不敢重用细辛。病重药轻,焉能愈疾。”
  说完,法贤把药方递给头痛的男子,叫他到前面柜台抓药,并说:“服药这几天,不能吹风饮凉水,不可熬夜,戒房事,下一个!”
  这时,天宝振国的目光,从那头痛男子的身上,转到了前面的柜台。男子把药方交给一个药童。这药童是一个小沙弥,和天宝差不多岁数,他站在柜台内,俨然是一个熟手的药工。
  曾振国此时,仔细观察那柜台。柜台上放着各类坛罐和木箱。柜台后面有个直立靠墙壁的大木柜。木柜被分成许多小格,每个小格都放着一个抽屉,每个抽屉里面又被分为四个格子。所有格子都存放着不同的中药。格子外面用工整的正楷写着里面药物的名称。由于这些格子众多,因此民间又常把它们叫做百子柜或百药柜。
  那药童把处方放在柜台上,然后用一块石头压住药方。再拿出三张干净的纸,一般抓几副药就放几张纸。药抓好后,就把纸包起来。
  接着,就开始抓药了。药童左手持一把小秤,照药方的中药剂量称取。他只是用眼一瞄处方,心中就知道药放在哪个小柜,需要一次称取多少钱,药被均匀地分在三张纸上。
  药童娴熟的动作,轻盈飘逸。如蜻蜓点水,非常赏心悦目。真让人难以想象,小小的药童,竟然抓起药来,似模似样。那种精巧,速度与姿势的流畅,一点也不逊色于一般的老药工。
  
     3、切药
  
  曾振国看着小药童抓药。看得入神,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样抓药呢?其实像小药童这样抓取中药,中国古代叫撮药。听说真正熟练的药工,完全可以离开那手中的小秤,直接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掂量一下药物,就可以均匀地配好药方。最后,如果再用秤一称,重量准是丝毫不差,这叫行医者的药感,也叫手感。
  那头痛病人,拿着药,又听完药童吩咐如何煎煮,之后,随手掏出铜钱放进柜台边的功德箱里。
  原来这医方堂治病,并不主动索取金钱,而是随患者心意把钱放入功德箱,多少都不计较,这叫随喜功德。功德箱的钱,则用来购买一般在周围山上采不到的中药。
  但见那药童抓完药后,又去切当归了。曾振国正目睹这小药童的刀功。清凉寺果然名不虚传,连小小的药童,都有如此定力手法。
  那小药童把一根手指粗细的当归放在刀架上,然后均匀快速地切片,不一会儿,就切好了。他用手一捻,切好的当归片,如同一把折扇,玲珑剔透,格外别致。
  小药童笑了笑,贪玩地用自己手中的作品扇了扇,好不凉快。看来他对自己的刀上功夫还是挺满意的。
  “师弟,药柜里还有没有七宝美髯丹?”法贤的声音传了过来。
  小药童即刻拿了张凳子,垫在脚下,踩上去,拉开上面一个药柜,然后回答说:“师兄,还有两料。”
  “好!你包一料给这位大叔!”法贤说。
  那位大叔正走向药柜,曾振国发现,大叔头顶光秃一片,原来是掉头发。只掉一片,民间又叫“鬼剃头”,曾振国以前老人们都这样说。
  这大叔高兴地拿了药,对小药童说:“谢谢你,小和尚,上个月我吃了这药。头发不再掉得那么厉害了,人也舒服多了。你看,我这秃顶是不是开始冒发了!”说完,这大叔把头凑了过去。
  小药童,看了看那毛绒绒的发丝,又用手摸了摸,嘻嘻地笑道:“看来这七宝美髯丹是鬼见愁。你服了这药,鬼也不敢剃你的头了。哈哈!”
   4、七宝美髯丹
  
  那大叔说:“这是什么药,那么好啊!”
  小药童不假思索地说道:“这七宝美髯丹可不简单。明朝龙虎山一个道士,叫邵应节,他献这方给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服用后,枯了的头发,也变得润泽有光,还连续生了好几个皇子。你说厉不厉害!”
  “哦!那我能再要多一点吗?”大叔企盼道。
  小药童微微一嗔,便斥道:“你这人连吃药也贪心,师父常说,人性好贪,贪多嚼不烂。这是药三分毒,哪能当饭吃。头发都长出来了,还想要浪费我这灵药。这最后一料,要留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大叔有点惭愧,但转而又说:“我给你多点香油钱,你可以再弄这药。”
  小药童更是生气,说:“喂,你说清楚一点好不好,这香油钱是你自己做功德的,怎么能说是给我们的。还有,你不知这七宝美髯丹有多难弄。
  那何首乌,不仅要选个头大,年代久的,师兄们进大北山采药,有时,好几个月都弄不到一两个。而且何首乌要用黑豆拌,用竹刀削皮,削得我手都发酸。最麻烦,还要九蒸九晒。师父说,每蒸晒一次,补力就增强一点,药性就平和一点,我可一次也不敢偷懒。
  再说,那当归、牛膝、枸杞子、菟丝子都要一一用黄酒浸泡过,还要再蒸。
  白茯苓要用羊乳搅拌。
  破故纸要混合黑芝麻炒过。
  这些做完后,才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子。”
  那大叔惊讶地张着嘴,而旁边的曾振国更是觉得不可思议。曾振国原来天真地认为,药丸、药丹,不过就死把药研成粉末,然后再像家里做汤圆一样,揉成一个个小小的丸子,他远远想不到,制药的工序竟然如此繁复且讲究。
  好药,不仅出自苗正根红的道地药材,而且还要出自严格认真的制作的工艺。偷工减料,只会暴殄天物,令良药归于平庸,难以发挥灵验的神效。
  
  5、延寿丹
  
  这时,老和尚又发话了:“七宝美髯丹出自《积德堂经验方》,主药市何首乌。你们说说何首乌有何作用?”
  法贤思索一下,便说:“何首乌分生用、制用两种。直接才来的块茎,成为生首乌,若以黑豆煮拌蒸,晒后变成黑色,称为制首乌。如果要用于补益、美容,一定要用置过的何首乌,忌用生首乌。因为生首乌补力弱,只能用于解毒,润肠通便。”
  法齐又补充道:“《本草纲目》称何首乌气温味苦涩。归肝肾二经。肝主筋,肾主骨,肝主须眉,肾主头发。故何首乌能壮筋骨,乌须发,固精气,续嗣延年,久服极验。李时珍还称制过的何首乌,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嗯!”老和尚点了点头,又叫了一声:“小林。”
  “是,师父!”小药童在药柜那里,耳聪目明,隔远就听到师父在叫他。原来这小童,叫做小林。
  老和尚又交代说:“七宝美髯丹,快用完了,药物又不齐,你以后就制作延寿丹,功效基本不变。法贤,告诉你师弟怎么配伍。”
  小林点了点头,马上执笔记下。
  法贤说:“延寿丹,出自宋代《和剂局方》,为历代公认的延年益寿食疗方。方中用何首乌三份配牛膝,黑大豆各一份,研制成蜜丸。久服延年益寿,须发皆黑,功同七宝美髯丹。”
  “大师,为什么生完孩子后,我脸上老是长斑?”一个妇女如是说。
  “你每月经水来时,是不是小腹有胀痛感,且经水中夹杂有黯黑小血块?”老和尚开口问道。
  “嗯,有时屙尿时,也屙不干净。”妇女羞涩地说道。
  老和尚说:“你这是月经不调引起的面部斑点。五脏六腑皆上注于面,子宫有疾,面色为之不利。法齐,法贤,你们可知,有一种中药,既可下调月水,活血利尿,又可上消斑点,祛瘀洁面?”
  法齐、法贤,纷纷摇头,以示不知。
    6、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老和尚乃说:“此药名为益母草。此药专治妇人初为母亲后,经水不利诸疾,故号益母。
  《新修本草》专门记载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李时珍盛赞此方并收入《本草纲目》。
  益母草内服调经水,活血气,外用润泽肌肤,为武则天最常用的美容秘方。
  唐大医家王焘说过,初用益母草洗面,觉面手滑润,颜色光泽。经十日许,颜面光辉特异。又经月余,生血色,红鲜光泽,异乎寻常。如经年久用,朝暮不绝,后四五十岁,如十五岁女子。
  由此观之,此药疗效,不可低估。”
  法齐手中的毛笔快速地在纸上写着,不消片刻,又是慢慢一张行草,字迹虽不如正楷工整,却也字字清楚,把老和尚分析口述之语,一字不漏地记录在案。
  普遍的跟师学医,只是抄其药方,或择其师父论述要言,记于纸上。而清凉寺的医方堂,跟师学医最大不同之一,便在于这笔头功夫。
  师父讲多少,做徒弟的抄录多少,而且一点也不显得怠慢。一个徒弟在旁抄写药方,一个徒弟在旁抄写医理药性分析,两人一结合,便是一个完善的医案病历。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这烂笔头功夫,正是提高学业最愚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清凉寺笔头功夫,天下第一”,这是世人皆知的。所以清凉寺每年为天下输出大量手抄书籍。流通经书乃佛门最上乘的布施——法布施。法布施得大智慧。所以抄写经书典籍是在寺弟子每天必须修炼的功课。
  文人禅客的笔,就像武士侠客的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小沙弥都必须练就一支勤秀快速的笔,这也是清凉寺有别于一般寺院之处。
  昔日创寺的道海禅师,自己深受抄经的大利益,方才立下这规矩。他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那是指一般的世间书,若是真正的圣贤经典,须下狠功夫,抄书百遍,其义方现。
  单凭读书,学者容易流落于泛泛的表面意思,而抄书,一字一画,工整正楷,恭恭敬敬,岂容丝毫分神,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故于修行、记忆都大有裨益。”
  故抄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记忆要深刻,虽然辛苦,但功夫也要深很多。古来素有“抄一挡读十”之说。抄书虽是愚鲁之法,可大智若愚,世人多不知愚极生智,物极必反之理。道海禅师有感于此,才立下这千古一如的寺规。
  
  7、木头人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治头痛。七宝美髯丹,延寿丹,何首乌,治鬼剃头。益母草,帮助母亲恢复美丽的容颜……”
  这些方名,药效功用,主治病症,曾振国一一听在耳里,强记在心上。虽然不知那些药物,也不识得怎么写,但是,如果能记在心上,以后总有慢慢领悟的机会。
  这一切,太新鲜,太神奇了。用天地生成的药物,来解救天下人的疾苦,这种本事,只有良医才能做到。
  老和尚看病,徒弟学习抄录的情景,一幕又一幕,曾振国越看越激动,怎么记也记不完,他几乎情不自禁,也想上前去一起学习。
  “喂,呆子,怎么跟木头一样,愣在这里干嘛,以后叫你曾木头好了。”天宝嘻嘻地笑道,并用手推了推曾振国。
  这时,曾振国才回过神来。原来他聚精会神的样子,旁人看起来好像失了神的木头人一样。
  佛门中有一种禅功叫枯木禅。就是一个人打坐修禅,进入得力状态,会觉得周围一切,悉皆寂灭,心地只有一丝灵明,所以外人看起来,他如同枯木草石,实则他此时,制心一处,灵觉却无比迅敏。
  这种状态,往往只有那些毕其全身心能量用于道业上的学者,方才能体会得到,所以又有另外一种手法,叫忘我。
  “曾振国,曾振国,人家在叫你呢,真是个木头人,以后大把机会看,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我们要先到院管处报名,免得今晚露宿荒野了!”天宝百无禁忌地调笑道。
  曾振国不嗔反喜,心想,自己入神的样子,不正是一根木头么?这倒让天宝说中了。
  
  8、赵钱孙李
  
  曾振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医方堂,可老和尚的言语却久久地回荡在他脑海里。
  清凉寺管理处,在藏经阁的另外一边,两人很容易就找到了。寺管是专门管理寺中人事变动,以及各类法事。
  天已近黄昏,寺管初入的僧俗渐渐减少。空阔的庭院,有一株老态龙钟的百年古松,晚风吹来,古松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一个沧桑的老人在诉说岁月的无常。
  振国与天宝,毕竟年少,怎么会去体悟这无尽的禅意。他们径直走进寺管处,只见房间迎面走来一个六十岁的出家人,中等身材,略显肥胖,身着灰色袍衣,一脸和气地看着振国与天宝。
  天宝开口就问:“你老是寺管吧?我们想在清凉寺修学,该怎么办?”
  灰袍老人先是一愣,后又是一笑道:“小家伙,来寺院玩玩可以,你们要想当和尚,别说你们父母不同意,就是我老头子也不敢要。”
  天宝连连摇头说:“不是的,我们来寺院不当和尚,我要去文书院读书,振国要去医方堂学医。”
  灰袍老人再次端详了眼前这两个少年说:“文书院可不是轻易可以进的,医方堂也不是随随便便要弟子。清凉寺一贯的宗旨是法不外传,弟子不轻易接受,你们应该知道。”
  “不是说熟读三、百、千、朱子、增广、四书五经,就可以进入文书院的吗?”天宝追问道。
  灰袍老人更是一笑,道:“难不成你能做到吗?试试百家姓怎么样?”
  天宝知道老人想考验自己的才学,于是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口气背到“司徒司空,百家姓终”,滚瓜烂熟,一气呵成,连老人家也“嗯”声点了点头,天宝以为这样就可轻松通过了。
  没想到老人家随即又说:“天地氤氲,下一句是什么?”
  “万物化醇。这是出自《易经》。”天宝不假思索便答。
  老人家又问:“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天宝立即接了上来,脱口而出。
  老人家又问:“何谓宇宙?”
  天宝答道:“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
作者:素公 回复日期:2011-08-30 13:47:28 
回复 
  三部九侯后世多指尺关寸三部,浮取中取沉取三侯。现在一些人所谓古脉法,出自内经,上中下三部,各部又分天地人三侯。和张仲景的人迎、寸口、趺阳,不是一回事。人迎、趺阳都是号的脾胃之气。脾胃真藏当然很重要,不过,跌落崖底号脾胃之气,确实有点不可思议。是不是主角吃饭太少,饿晕了?呵呵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03 10:01:48 
回复 
  掉头发有虚实两种,实则泄,虚则补。过食肥甘厚腻引起的脱发,叫脂溢性脱发。过劳心神,竭耗心神引起的脱发,叫虚损性脱发。调养的方法,因为发为血之余,故清淡饮食,血液便可得到澄清,所以减少高脂肪高能量的进食和充分的休息,是治疗的前提。这样服用中药七宝美髯丹或人参养容丸都有一定的效果。还有一种特殊的单位药服法,食疗黄精粥,可先用30克黄精切片加十倍量的水煎煮二次,提取黄精汁,加100克粳米煮粥,早晚分食,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出效果。《神仙芝草经》中说:“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可见黄精在于延缓衰老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
  建议最好到当地的老中医看看,这样对您的症状会把握得更准确一些,以上所说仅凭参考!!
   祝 早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