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吡啶是激素药吗: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用好七个工具(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6:27:49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用好七个工具

1、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当我女儿四岁的时候和我在公园里走丢了,我再次找到她的时侯,我大发雷霆,气愤地说:你把妈妈吓死了!她自己也惊恐万状,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我看书才知道,我的那种处理方法,只照顾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与感受,我应该说:你一定很害怕吧,来,妈妈抱抱你,等孩子情绪稳定了,然后才给孩子讲道理。当我儿子四岁的时候,在公园与我走丢了,我就理智了很多,当我看见他慢悠悠地向出口处走来的时候,我跑去迎接他,把他抱起来,问他:“孩子,与妈妈走丢了,你不害怕吗?”他说:“不害怕,我知道妈妈会在门口等我!对不起,我把妈妈丢了!”我听了非常感动,在孩子的额头上亲了又亲,然后才讲解走丢的危害,如何请求别人帮助?注意事项等等。当孩子们洗碗打碎了盘子,我一定要走过去对孩子说:“来,让妈妈看看,你的手是否受伤”,孩子在清理碎片的时候,我也对孩子说不要伤到手脚。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爱,而不是指责。当然,这是从生活角度来讲,在学习中,比如我上面讲的“你考65分与考95分,妈妈一样爱你”也是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被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孩子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

2、第二个工具是“鼓励”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这件事!”“大胆做吧,你一定会成功的!”“只要你认真学了,我相信你能学好!”“你一定能行!”你要对孩子每天不断的巩固这些理念。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容易找到自信心。我们家长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够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我在工作中常常得到领导的鼓励和夸奖,让我工作越来越有劲头,我常对我的孩子们说:“不拿出100%的努力,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说不定就行呢!如果真用了100%的努力,大部分都能成功!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也一定与目标差不了多远”。我接触的家长大多数却恰恰相反,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就说,这么点成绩就骄傲了?XXX比你强多了!”本来孩子的作文写的好,家长看了说:“这算什么呀,比作文通讯上发表的文章差远了!”孩子从此再也不把作文给他的家长看了。遇到孩子有一些失误,家长更是抓住一切机会打击:“我说你不行吧,你看怎么样!”“你个笨蛋,你要是能做好,太阳从西边出来!”等等等等。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两只眼睛只盯着孩子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唯恐漏下一项缺点没有指出来。他们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但是,赏识教育大师周弘老师这样告诉我们:“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渐渐少。”可见,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以后我还会与大家分享如何鼓励最有效的课程)

3、第三个工具是“确认”

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本身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的帮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个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从别的地方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我儿子四岁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带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穿过草坪走了捷径回来了,只有我儿子一个人没有踩草坪,而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其他小朋友都笑话他:“明明,你真笨,走这里多近啊!老师都走这里的。”我正好接孩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孩子看了看我,显然,是非判断不清了,因为我过去的教育与老师的教育有了冲突,孩子不知道做的对不对。我摸摸孩子满头的汗水,蹲下来问儿子:“明明,你为什么不走草坪而走很远的小路呢?”儿子说:“我踩草坪,小草会疼的,他们为什么要踩小草啊?”我把孩子到带到草坪边,指着那条隐约被踏出一条路的草坪,告诉孩子,儿子,你做的很对,小草也是有生命的,你看,这些小草被人踩踏,明显比其他地方的小草矮小稀少,有的小草已经被折断了,正在土壤里痛苦挣扎,如果我们不断的踩踏,这些小草再也长不大了。你以后看见别人踩踏草坪,你可以告诉他,踩踏草坪是不对的。通过我这样的引导,孩子对踩踏草坪是非分明,他会感觉,听妈妈的话是正确的。

这段时间,大家关注最多的恐怕是日本地震、核辐射等话题。孩子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些言论:“趁日本地震,咱们赶紧把钓鱼岛抢回来!”“日本地震了,活该!”我们在饭桌上专门讨论了这些问题。我对孩子说,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是憎恨的,但对日本人民是同情的,那么多的国家都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中国也捐款捐物派专家去援助他们。钓鱼岛本来就是中国的,日本强行占有,国家会采取正当的外交渠道来解决,而不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我这样去引导,是想让孩子明白光明磊落的做人道理,站稳立场,分清大是大非。家长如果简单地敷衍孩子,得不到明确的回答,有可能孩子今后就不与家长交流了。

4、第四个工具是“理解”

对家长来说,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在人格上,孩子与我们平等;在能力上,孩子是有待培养;在观念上承认代沟。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面对孩子的新思想新举动,家长一百个看不惯。如果我们家长都不理解孩子,孩子又怎么能理解家长呢?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说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比如,初中、高中的孩子是否可以拥有手机?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家长,我女儿上高中是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在高中阶段一直没有配手机,我征求她意见的时候,她说:“还是不要手机吧,如果同学们、朋友们知道我有手机,就会给我发短信、打电话,如果不回不礼貌,如果回了又耽误我时间,如果同学来借手机用,很长时间不换,浪费我的手机费。你给我办一张公用电话的磁卡就行了,很方便。”当然,我的孩子属于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强的那一种。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手机,那简直是要命了,有的孩子睡觉都握着手机,害怕与父母失去联系。这样的孩子,配个手机很有必要,方便孩子与父母联系,也是给孩子心理安慰。但要管理好手机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作为家长,如果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家长与孩子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做家长的很少去认真审视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脱离实际,脱离环境超脱地教育孩子。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愿望成长,走为他们安排好的路,一旦不如意或孩子有抵触,则一味地责备孩子,反而激起他们逆反情绪。这时,亲子关系就不稳定了。

去年的暑假,很多家长给我抱怨,孩子在家光玩电脑游戏不学习,只好把电脑宽带取消了,有的甚至把键盘藏起来,有很多学生跟我抱怨:张老师,你快跟我爸爸妈妈通融一下吧,把电脑解禁,我们要上网学习,上网聊天沟通交流……于是,我举行了一场家庭辩论会,辩题就是《家庭上网的利与弊》。参加的同学有8人,抽签决定正方或反方,可惜没有家长代表参加,我就充当正方或反方的家长代表不时的提出问题让他们辩论。通过辩论,孩子们不但明白了家庭上网的利与弊,而且也明白了家长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暑假结束了,我把这些同学的家长请到家里来,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座谈,家长们听到自己孩子激情的辩论录音,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家长说:“看来我们真是不理解孩子,我们也要改变观念,与孩子同步发展。”其实,在电脑问题上,靠家长堵是不管用的,只能靠疏导,让孩子自己真正明白如何掌控电脑,为自己服务。电脑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势如破竹,用不好就危害身体和健康。我家孩子平时不玩游戏,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工具,上网校学习、查阅资料等,只有星期五晚上,孩子可以上网玩游戏,有时他爸爸和他一起玩,帮助孩子过关,甚至一起研究游戏的有关程序设置,探讨游戏设计的优劣。但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前提,把一周的学习、生活、家务等都完成的很好。我家星期五晚上是每个人的休息时间,可以不用学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你理解了孩子,孩子也理解父母。

第五个工具是“陪伴”

我们有很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忙于应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给孩子许多钱来弥补,这是最糟糕的补偿方式,在孩子不会管理钱、不会正确花钱的时候,钱就成了孩子变坏的媒介。他可以用钱去购买自己一切想要的东西,用钱去摆平学习生活中的困苦烦恼,比如花钱请同学写作业,花钱让同学在考试时递纸条。买名牌衣服鞋子,与同学大吃大喝等等。在我们油田,大多孩子的父亲不在家,父亲与孩子的关系非常陌生。如果父亲能每天给孩子打个电话,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虽然不能在身边陪伴,但是能在孩子的心灵中陪伴,也是很好的。父爱在孩子的成长中非常重要,我建议,初二以下的孩子,父母亲在一边陪读的时间每周不少于6小时,孩子们希望在自己学习困难的时候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给他们一份希望和安慰。充分的掌握了孩子的信息以后,你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引路人。这里所说的“陪伴”,不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他的课本知识,而是有时间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我儿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带着两个孩子到野外去,工厂、学校、机关、厂矿、农村、海滩、名川大山,反正是能够去的地方尽量去。一瓶水、几块面包,一个笔记本就出发了,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认识世界,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家长则抓住孩子求知欲强的有利时机,讲解有关知识。我家孩子对自然界的认识、交通规则的认识、礼貌待人等方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等孩子上学以后,家长就得真正靠上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不遗余力的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关键几步。别相信所谓的“素质教育”,只要中考、高考按考分录取,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中考时考重点学校,少一分就要多交一万元。有很多家长花十几万让孩子做高考移民,还不一定能最后成功。因此,帮助孩子把学习搞上去,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第六个工具是“批评

这里的“批评”只是针对行为本身而言的,而且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评才有作用。如果家长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评,这时批评只会起副作用。怎样批评最有效呢?作为家长,首先敢于对孩子说“不”!其次,对孩子将明白道理,如果孩子不听道理,接下来就要批评,甚至适当的惩罚;第三步,家长的关爱,第四步,讲明为什么爸妈批评你惩罚你的原因。但我们的家长往往惩罚完了就算了,没有做最关键的一步——引导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受批评受惩罚的原因。有的家长甚至更糟,害怕孩子哭闹就迁就他,有了第一次,就有无数次的迁就。我有个朋友,带着四岁的孩子旅游,大冬天孩子要吃冰糕,家长不买就躺在地上哭闹,家长障于面子,无奈地给孩子买了冰糕。孩子非常聪明,立即掌握了得到冰糕的办法——躺在地上哭闹。这样一天下来,买了十多只冰糕,晚上孩子家长都肚子疼,因为家长也帮着吃啊,好让孩子少吃点!现在他的孩子每天到幼儿园门口都要买东西吃,否则就哭闹,家长毫无办法!面对这个案例,如果孩子第一次提出要吃冰糕,家长就严厉地说:“不行!现在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我们的胃受不了冰糕的刺激,如果你吃了,胃会冻得痉挛难受,我们就会感觉肚子疼,所以你不能吃冰糕。”如果孩子不听道理开始哭闹,家长可以采取不予理会或者强行拉开,等到方便的时候批评教育。这时孩子很可能有情绪,家长可以采取冷处理一段时间,等到情绪稍微稳定,家长再去热处理,把孩子抱起来,并对他说,妈妈不给你买冰糕,并不是不爱你,相反,妈妈非常爱你,妈妈担心你吃了冰糕肚子痛,妈妈会很心疼的。等到夏天了,妈妈再给你买你想吃的冰糕,好不好?这时候,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的。有了一两次这样的引导,孩子再也不会在冬天要冰糕吃了。我家孩子不到六一绝不吃冰糕,现在长大了,夏天也很少吃冰糕,因为他知道冰糕也不是非吃不可的好东西。面对孩子的第一次,家长要想办法,会批评,才能真正有效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才会有威信。

第七个工具是“感恩”

我接触的家长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给独生子女的爱越来越多,亲情却越来越淡薄。为什么?——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导致了感恩教育的缺失。孩子已经习惯了长辈们的无私给予,很少想到要回报父母。我们做父母的只顾埋头为孩子付出,也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回报父母。从现在开始,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长辈的爱也是需要回报的!当然,孩子回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在我家,特殊的日子,如节日、生日、纪念日等,孩子要给父母送礼物或发祝贺短信;孩子的生日,妈妈的苦日,孩子要给妈妈洗脚,给爸爸妈妈煮爱心面条,送一些小礼物等;父母生病了,孩子要上前伺候问安;孩子要体量父母的辛苦,在家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节假日去看望亲戚长辈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得从小培养,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爱是相互的。我女儿每次从青岛回来,总要给我买上比如各种头饰、发卡、特色袜子之类的礼物,给他爸爸买上漂亮的水杯、钥匙环之类,给他弟弟买上手表、学习用具等等,不管孩子给我们送了什么,我们都真诚地谢谢她,并表示非常喜欢。如果你觉得孩子给你买了你不很需要的东西就说:“看你怎么又乱花钱啊,以后别给我买这些玩意。”(扣上乱花钱的帽子)换一个版本:“你这是买的啥呀,一点眼光都没有!”完了,孩子以后再也不会给你买任何东西了。孩子感到非常伤心,因为她给你买东西的钱,也许是她的奖学金,也许是她打工挣的钱,也许是她省吃俭用下来的零花钱。

孩子有这份爱心,家长千万要呵护好。我们有很多家长,就是在孩子第一次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时候,一句话把他的孝心打没了。以后孩子慢慢就养成习惯,漠视父母的爱,家长又反过来再埋怨孩子不懂感恩。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才能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一切带给自己幸福和快乐的人和事。到那时,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的成熟起来,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才能真正融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