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韵什么意思:绝 色 重 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04:09
绝 色 重 庆
  
    1
  好大的气魄!
  
  一座城市,竟然占了两条奔腾的大江。黄涛拍岸的是长江,碧水荡漾的是嘉陵江,两江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在这座城市热闹汇聚,然后以“夹马水”的壮观景象激活这座城市生机和希望。
  
  两江融为一条大江,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滚滚逝去。城市顺势砌起一座码头,名曰“朝天门”,不分昼夜,吞吐着这座城市无穷涌动的野心和欲望。于是,这座叫重庆的江城,有了雄起飞扬的资本,也有了气势磅礴的志向:贯六峡两江之汇,率九宫八卦之冠,总扼西南之枢纽,遥牵吴楚之群船。
  
  在惊叹重庆大开大合的壮美景色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感叹,与别的城市相比,正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赐予重庆有一个绝好的城市底版。重庆野心浩大,所以傍水,就要傍两条象模象样的大江,重庆气度雄浑,所以还要依山,西北两面纵横着华銮山和大巴山,东南再靠一座武陵山,于是,环城皆山,穿城是水,重庆占尽了山水脉象,有山之绵长,有水之潋滟,一座城市,江城和水城的气韵相互交叠,美得无以复加。
  
  也许正是这般景色美得太过雄奇、甚至有点霸蛮,才使得历代诗人搜肠刮肚,也觅不得妥贴的词来形容,正如清时重庆临江楼的一幅名联所叹:好容易搜出诗来,写点江山景物;不得已推将天去,让他楼阁峥嵘。
  
  因为城市是倚山而筑,建筑层叠耸起,错落有致,道路盘旋而上,蜿蜒曲折,加上主城所在的渝中半岛,三面临江,于是,欣赏这座城市的惊艳,最好的时机莫过夜晚灯火辉煌时。正如古诗所云: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重庆夜景自古有名,并有“字水宵灯”的雅号,是为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一。
  
  如今,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再辅以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光,夜的重庆,更显得流光溢彩,气势磅礴。或是层见叠出的万家灯火,或是干道桥梁的车流彩带,或是绕城江面的舟船流光,构成一片高下井然、远近互衬、交相辉映的灯火海洋,使得整座城市如梦如幻,如诗如歌,俯仰顾盼间,处处闪烁着动人的快乐、五彩的诱惑。
  
  对于重庆夜色美丽的修饰,用再多的形容词也不过分,但最直观的办法,还是不妨亲自前往,或登枇杷山公园的红星亭,或上鹅岭公园瞰胜楼,或去南山一棵树的观景台,登高极目远望,刹那间,你就会明白华丽形容词背后的视觉震撼,也就不难理解“不览夜景,未到重庆”的说法了。
  
  欣赏重庆美色的另一个不可错过的胜地,便是大名鼎鼎的解放碑了。当初,它象征着一个民族在战争年代抵御外辱的精神堡垒,如今,它则代表着这座城市在和平时期顺应潮流的时尚地标。这种耐人寻味的演变,是历史赐予重庆最好的礼物。人民以时尚的名义“解放”了传统的禁忌,于是,一座曾标志着血与火的纪念碑下,少了几份肃穆的庄重,多了几许鲜活的世俗。用快乐的生活告慰远逝的英灵,也许是最好的纪念吧。于是,解放碑可以坦然地挂上商务区的招牌,搭建起商业的舞台,展示一个城市的万般风情。
  
  据说,这个号称“中国西部第一街”的解放路商业步行街,是“打望”美女的最佳地带。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衣着时尚、气质各异的美女比比皆是。以各地步行街的口碑而言,“解放碑多美女”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作为这个城市最活跃的时尚人文分子,重庆美女为解放路,也为重庆城平添了不少“时髦”的味道和风采。而这一点,除却重庆城山青水秀的水土造化外,也与巴人自古就有把握时尚风向的天资有关。在2000多年前宋玉的《对楚王问》里,有这样的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大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流行歌曲”吧。流行有流行的理由,正如老祖宗好歌善舞,引导民间潮流一般,如今的重庆姑娘,也对时尚有着天性的敏锐以及敢想敢穿的勇敢。于是,一座城市,经意不经意间,都可以收获到悦心赏目的惊艳。
  
  也正是重庆美女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和天然的亲和力,才使得重庆可以骄傲地将美女视作这个城市的一张时尚“名片”。世界上,许多城市也会选用某些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美女作为城市的形象大使,却没有一个城市和重庆一般,推出一个群体性的美女概念。也许是重庆对于自己城市的美女太过自信,而能代表这座城市的美女又太多的缘故吧(据报载当时有1800多名美女争当“城市名片”)。若真是如此,那么,对于重庆的美丽,别的城市,多多少少,都可能要滋生出一点点慨然的酸。
    
    2
  
  有时候,要见识一座城市的气质,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饭桌文化。
  
  重庆菜虽是正宗的“川味”,却因为放不下昔日陪都和今日直辖市的架子,非要刻意和四川划分开来,所以大张旗鼓提出“渝菜”的概念,誓言打造中国的第九大菜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菜花色单一、品种稀少,很难成一体系。便是从口味上讲,也不能说很有特色,充其量也就是嗜麻辣。可骄傲的重庆人为了追求一座城市的与众不同,在无法放弃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传统习俗的前提下,也只有一咬牙,在“狠”字上下功夫,让口味再麻辣些,在“杂”字上做文章,让形式更有特色点。
  
  譬如重庆的火锅,虽不是很有特点,但重庆人却能硬吃出些特点来。那就是多吃、常吃,大夏天吃。据不完全统计,重庆主城八区便有一万多家火锅店,单一个不足9平方公里的渝中区,就有3000多家火锅店,由此可见火锅在重庆人心目中的地位。而重庆人最不可思议的一点,便是大夏天也将火锅照吃不误。众所周知,重庆是中国的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气温高达38度,可火锅店里仍然食客盈门,边吃西瓜,照烫火锅,吃得实在过瘾。虽说成都人也有同样的嗜好,可重庆人却伶牙俐齿,巧妙辩解说他们吃得更豪爽,吃得更精细,也吃得更讲究。甚至有作家形象总结重庆人吃火锅“或如武松打虎式”,“颇有梁夫人击鼓战金山之概”。于是,普通的火锅,可爱的重庆人竟也吃出鲜活生猛的性格来。
  
  除却吃得生猛,重庆人还善于在饮食方面追求刺激,大胆创新。还譬如重庆的火锅,除以毛肚为主的重庆老火锅外,又渐渐琢磨出啤酒鸭火锅、狗肉火锅、肥牛火锅、辣子鸡火锅、蛇肉火锅,甚至还有为外国人特配的西洋火锅等,品种不下百余种。而放人火锅烫食的,更是无所不包,家禽、水产、海鲜、野味、动物内脏、各类蔬菜和干鲜菌果等,真是“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随心所欲,啥都敢吃! 对此,也只能佩服重庆人那张皮实的嘴,还有那副结实的胃。
  
  如果说重庆人的口味刁钻,大多时候其实也是他们自己和自己较劲。譬如重庆人独具匠心发明的江湖菜。顾名思议,江湖菜多指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来自江湖的乡野厨师自创的菜式。他们往往不爱照菜谱做菜,而是自创菜式,跟着感觉走,怎么麻辣怎么来。所以,判断一道江湖菜的真伪,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看厨师是不是大把大把地往锅里甩辣椒了。譬如辣子鸡、麻辣虾、泡椒兔、南山泉水鸡、翠云水煮鱼等,都是风行一时的江湖菜。大概也只有重庆人敢把调料用得如此恣意,敢把菜肴做得如此霸道。他们用超剂量的海椒、花椒麻痹你的味觉,再用油亮亮、红通通的辣椒刺激你的视觉,并美名曰江湖气势和豪气。被披上文化外衣的江湖菜,正应合了重庆人某种微妙的心理情结,格外招重庆人的喜爱。大概在他们看来,只有大口吃这种霸气十足的江湖菜,才能与这座野心十足的城市相配吧。
  
  重庆的饮食文化虽然谈不上精到,却往往反常规,不拘一格,常常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譬如重庆在抗战时的陪都时期,许多西式的咖啡馆和冷饮店,竟然也引进中式火锅,一并经营,而现如今,重庆诸多中式餐馆,也会“中西合璧”,敢用青芥辣加酸辣酱配凉面,也敢在法国鹅肝上洒花椒粉。而在吃的声势方面,重庆文化界人士甚至提义要在两江岸边架火锅,说要将火锅摆到两江边上吃,并配以传统文化演出云云。也许你对这些吃法和建议感到惊奇,可在重庆这座城市,历来不乏求新尝鲜的饕餮拥趸者,因此,这般“异想天开”的饮食创意,也自然有它们的市场。这大概也算重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吧。
    
    3
  
  除却美色,除却食色,重庆最耐人寻味的便是没有特色的特色。
  
  当初,一本以新锐见长的杂志将重庆定位为“第N城”,大概也是因为难言其特色。所以只能取巧、只好抽象地夸它未来的N种可能性。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辖地最广、设立最迟的直辖市,无论是发展潜力、地理位置、还是政策支持,重庆的未来自然有无限精彩的可能。便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承载8.24万平方公里,3000多万人口(2000万农民)的重庆,在奔向城市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依然缺乏一种可以统一、容易归纳的精神原动力。除却激情和干劲,这座城市也还稀缺深厚一点、持久一点的文化制动力。于是,这座城市的前进步伐自然显得更滞重、更艰难。
  
  也正是基于此,从政府到民间,每一个重庆人在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背后,才充满了压抑和焦虑。譬如一年前,重庆曾以政府的名义,打着“找寻纯正体现重庆人特质的人文精神”的旗号,全球征集“重庆人文精神”。这是一件令重庆人尴尬,让外人哭笑不得的事件。迷失的重庆,虽有以全球视野打量自我的良好的愿望,可细细想来,如果连自我都找寻不到,又如何让世人去了解呢?
  
  扣着直辖市大帽子的重庆,头昂得太高了。便是有参照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以及纽约的曼哈顿的浩大野心和梦想,也应知晓罗马非一日建成,更何况承建一座城市底蕴的文化呢?
  
  重庆在一味刻意“去四川化”的同时,其实也太过急燥地切断了传统文化的根系。于是,城市文人刻意梳理出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等,都无法提供启动这座城市飞奔需要的启动能量。
  
  而另一方面,急于脱胎换骨的重庆又太过注重表面文章,却忽略培养现代化城市所需要的现代化科学知识。于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天空,张扬的多是虚张声势的招牌和花花绿绿的旗帜。几个所谓的文化“专家”,持把小铲,就敢说要塑造新重庆!几个所谓的策划“大师”,拿个罗盘,就敢说要为重庆指明方向!孰不知,城市现代文明的营建,需要的不是这种一厢情愿的纸面“规划”,更不是近似梦呓的点子“策划”。
  
  也许,关于重庆的特色和未来,我们不要太过匆忙地讨个答案,得个结论。先不妨去粉刷一新的吊脚楼后面,沿着被历史打磨得光滑无比的石阶,认真看看,我们是如何走过被匆匆翻阅,甚至被我们刻意忽略的岁月时光?也不妨穿过林立的高楼大厦,路过时到街上站在城市极限,的高楼上,仔细想想,除却林立的高楼大厦,幽蓝的玻璃幕墙,除却新锐的城市雕刻塑,时尚的广告招牌,我们还需要什么来承载这座城市的野心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