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飞狐哪个版本好看: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其防范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9:12

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其防范

七二八反思 2010-06-03 09:30:14 阅读12 评论1 字号:大中

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其防范

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  梁必骐

 

一、引言

       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全球变化、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它们正在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和人类盲目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资源日趋紧缺和环境不断恶化,从而诱发和加剧了全球异常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而全球变化和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因而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严重地影响人类活动和生存。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因而防灾、减灾乃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灾害既威胁人类生命财产,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据估计,全球自然灾害导致每年死亡25000人,财产损失500~1000亿美元。中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受灾约3亿多人,因灾死亡6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又面临海洋,历来都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尤其是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更居全国之首,其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影响广东省的自然灾害95%以上是水文气象灾害。90年代由这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000亿元。表1分别给出了中国和广东省由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见灾害损失大致是逐年增加的。表2给出了广东省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暴雨、洪涝)所造成的灾情,可见90年代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是50年代的7倍和5倍,受灾耕地损失的稻谷则在10倍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更是急速增长的。

       20041226日发生在南亚的特大地震海啸造成20余万人死亡和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的悲惨事件进一步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这次海啸会导致这么多人死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自然灾害缺乏防范意识,因而加强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更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联合国于198712月制定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行动纲领中提出的重大灾害几乎都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及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海啸、台风和洪水,直接引起的人员伤亡大都是它们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雪暴、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强雷暴、高温(热浪)等所带来的灾害。据国际红十会的统计,全球由地震、火山、台风、洪水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达6万人。自然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地震和水文气象异常事件造成,而水文气象的重大灾害几乎都是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所致,其中发生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地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冷害和强风暴。在中国,活火山不多,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地震和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强风暴)及其引发的洪水等灾害所造成,极端气候引发的干旱和低温冷害也是影晌较大的灾害。因此,了解这些灾害的形成和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三、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危害 

       1.地震和海啸

       地震是地壳岩层能量突然释放而导致周围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多发生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构造带内,特别是活动断裂带上,是一种突发性、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情重,伤亡大。全球每年发生地震上百万次,其中7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每年约数次至20多次。据统计,1900-1980年全球约有120万人丧生于地震灾害,其中中国占1/261万人);1971-1995年全球每年有197万人受地震影响,其中死亡1.9万人(表3)。中国位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南亚两个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活动的国家。据记载,中国历史上发生破坏性地震1000多次,造成230余万人死亡。上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00多次,其中7级以上大陆地震100多次,占全球的30%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造成24.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华南地区虽然不是地震重灾区,但也发生多次地震灾害。1918年广东南澳7.3级地震,导致该县4万人伤亡十之八、九。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粤、闽、台数千人伤亡。台湾是多震区,1900-1949年发生破坏性地震50次,万余人丧生,1935年苗栗7.1级地震,伤亡1.5万人(死亡3276人)。

       地震还会引发海啸、山崩、滑坡、地陷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尤其是海啸危害最大。例如,去年发生的南亚大海啸导致22.5万人死亡;19081228日意大利近海发生7.5级地震,引起的海啸浪高15米,遭到袭击的墨西拿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导致8.2万人遇难,加上其他受灾城镇死亡人数,共达16万余人丧生;19605月下旬发生在智利沿海的8.4级大地震,海啸巨浪高达25米,造成近万人丧生,海浪经22小时传到万里之外的日本沿海,导致10余万人无家可归。地震海啸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地震(级以上);二是深海(水深米以上)。中国沿海海域只有南海平均水深约米,但那里从未发生过级以上大地震,而且华南沿岸有众多岛屿形成一道海上天然防波堤,所以发生大海啸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应吸取南亚海啸的教训,加强防范。

       2.台风和风暴潮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涡旋,它带来的暴雨、大风和暴潮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洪水、滑坡等)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特别是风暴潮对沿海地区危害最大。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937~1980年全球死于台风灾害的人数为49.9万人,居十大灾害死亡人数之首。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热带风暴和台风80~100个,造成经济损失60~70亿美元和2万人丧生。最严重的是197011月袭击孟加拉国的热带风暴,登陆时正值天文高潮时期(农历1015日),因而出现余米高的飓浪袭击沿海地区,导致30万人死亡;19928安德鲁飓风登陆美国佛罗里达州,造成经济损失200多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就是台风重灾区,尤其是近年来台风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损失达100亿元以上,1996年更高达300亿元,其中9216号台风造成20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414号台风袭击浙.江,更造成180多亿元损失。广东省是台风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90年代以来有38个台风登陆广东,其中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的台风灾害占16个,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多元。最严重的为19228月登陆汕头的强台风造成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9615号台风登陆湛江时测得最大风速极值57/秒,造成21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76亿元。

       台风灾害几乎对各行各业都有严重影响,尤其是对海上航行、海洋开发和捕捞危害极大。例如,8007号台风带来的狂风、巨浪在顷刻之间就摧毁渔船3000多艘;8316号台风掀起的巨浪导致在南海作业的美国爪哇海号钻井船翻沉,船上81名工作人员无一生还。

       3.暴雨和洪涝 

       由暴雨引发的洪涝是影响最大、增长最快的灾害,现代洪涝的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据1971~1995年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受洪水影响的人数为6000多万,造成无家可归300多万人,死亡1.3万人,分别占全球受灾总数的68%45%10%。中国在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其中1931年、1935年、1938年发生在长江、黄河流域的大洪水都造成10余万人死亡。50年代以来全国几乎年年发生洪涝,其中几次由特大暴雨形成的特大洪涝造了巨大损失,如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导致1800多万人受灾,死亡3.3万人,1975年河南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大洪水,导致2.6万人丧生,90年代发生在长江流域(19911998年)和珠江流域(19941996年)的特大暴雨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亿元以上。1998年是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一年,其中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占总损失的85%。在广东,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皆强于中国沿海各省,所以极易形成暴雨,无论暴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居全国前列,因此暴雨洪涝发生较多。暴雨洪涝是珠江三角洲常见的一种严重灾害源,据史料记载,1001~1949年间,广东省水灾发生年数呈递增趋势,至建国前49年则年年有水灾,这期间珠江三角洲有288年发生水灾,其中1915年大水造成10余万人伤亡,浮尸满江。近年来暴雨洪涝也多次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如1993年深圳特大暴雨造成损失20多亿元,全省受灾人口达2811万,经济损失达160多亿元;1994年珠江流域特大洪涝导致两广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其中珠三角损失50多亿元,1995年珠三角暴雨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超过30亿元。

       暴雨和洪水还常常引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例如1982年川东大暴雨造成的山崩、滑坡,导致100万人受灾,1.4万人无家可归;中国因这类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20-30亿元。

       4.干旱 

       由于雨量偏少造成的严重干旱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自然灾害,也是一种极端气候灾害。当今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大约有15%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据统计,1971~1995年平均每年有7万多人死于干旱和饥饿。1968-1984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发生持续17年的大旱,造成200多万人死亡,22个国家、2.5亿人口遭受严重的粮食危机。中国是农业大国,受干旱影响更加明显,史料表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中国发生较严重旱灾1056次,其中187719201930年发生在陕、晋、冀、鲁、豫等省的大旱和饥荒都造成数百万人死亡,1943年广东大旱也因饿死和逃荒导致减少300万人。建国以来,广东省也出现了多次严重旱灾,如1991年秋冬春连旱导致受旱面积达224万公顷,深圳市因干旱发生水荒,20多万人缺水,大批工厂停产,损失2亿元以上。

       5.冷害 

       由于强寒潮爆发导致的强烈降温和连阴雨而造成的冷害是全国性的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常见的冷害有冻害、霜冻、低温阴雨和寒露风。这类灾害不仅造成粮食减产,而且严重危害柑桔、茶林、热带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畜牧业生产。据统计,全国每年发生严重冷害3~4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10亿元。严重的如1953年全国冻害造成冬小麦减产30亿公斤;1969年和1972年东北低温冷害造成粮食、豆类减产超过100亿公斤;1978年寒露风使广东晚稻减产13亿公斤;19962月广东省遭到强寒潮袭击,导致大批鱼、虾、农作物和果树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达47亿元,香港因此冻死40人;199912月广东全省出现罕见寒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8亿元。

    6.强风暴灾害 

       这类灾害主要由极端强对流天气造成,影响范围不大,但强度大、突发性强、破坏严重,危害大的有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雷暴。全国每年因此造成数千人丧生和数十亿元损失。1987年全国2000多个县遭受冰雹灾害,受灾面积500万公顷,毁坏房屋108万间,死亡4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华南是这类灾害的频发区,据统计,广东年均出现54个强风暴日,雷雨大风占50%,最强阵风可达40/秒,常造成严重灾害。例如,80年代初发生在西江的312级以上雷雨大风,造成客轮翻沉,死亡500余人;19853月的雷雨大风、冰雹、暴雨波及14县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元;19895月发生在兴宁的一次龙卷风,仅几分钟就导致60多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万元;19964月袭击广东10个市的冰雹、龙卷和暴雨更导致12人丧生,损失9.3亿元。

       此外,极端高温引发的热浪也会导致严重灾害。如19985月印度拉贾斯坦邦遭热浪(49℃)袭击,导致1359人丧生;同年7月美国一些地区出现酷热,导致136人死亡、43亿美元损失。至于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往往同上述灾害形成灾害键,因而造成更严重的大范围灾害。例如台风灾害链,就是台风灾害的连锁效应所构成的群发性灾害体系,正是重大台风灾害形成的基本原因。

四、加强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

       由前面讨论可以知道,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它们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因此,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建设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特别是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更为紧迫。

       1.加强减灾教育,提高防灾意识。防灾减灾教育应是全民教育,有必要列入中小学课程内容,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各级领导对防灾减灾意义的认识,加强防灾减灾的投入,改变目前在这方面重抗灾轻防灾和重工程减灾轻非工程减灾的倾向。

       南亚海啸惨剧的重要教训就是群众缺乏防灾意识,当海啸的前浪来临时,没有人想到海啸,而是拥去抢拾海浪冲上沙滩的海鱼、海螺,等到第二个巨浪袭来时,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而全被卷入大海,如果有一点海啸常识和防范意识,这种悲剧就可能少点发生。196972803号台风登陆惠来,带来数米高的风暴潮,在牛田洋农场的抗台斗争中,由于一些领导缺乏防台知识,当风暴潮袭击时,为了保护在该农场劳动锻炼的大学生撤离,竞组织大批官兵手挽手组成人墙去阻挡风暴潮,结果暴潮一来全部官兵被拖入海中,造成许多解放军无谓牺牲。由上述两个典型例子说明,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多么重要。增强领导和群众的防灾意识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前提。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二是防御灾害,减轻灾害的损失,从而获得相对的经济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减灾也是增产,也有重大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700亿元,如按国家减灾委提出的减轻灾害损失30%的目标,则每年可获得510亿元的相对增值,可见其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各级政府领导都应提高减灾观念,树立减灾意识。

       2.强化减灾研究,加快发展高技术防灾减灾。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我们对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认识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特大灾害和突发性的极端天气灾害的形成更缺乏了解,例如对特大暴雨和强风暴的形成、台风移速和强度突变的原因等还不清楚,预测更加困难,对异常气候事件的预测也缺乏有效办法,对地震的预测更无把握,为此有必要鼓励这方面的创新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灾害监测、预警的手段已有很大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一些先进技术如飞机和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需要加速发展高技术防灾减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灾害信息,及时、全面掌重大自然灾害演变规律,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3.进一步明确防灾重点,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区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其损失将会比其它地区大得多,因此一般都视为防灾重点地区,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地区的防灾工程和非工程建设,例如加强沿海防波堤的建设和防护林的维护。同时在城市更要强化防灾教育和减灾法制教育,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防灾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

       4.把减灾建设纳入经济建设规划。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减灾建设既是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急需,有必要把减灾建设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保证减灾建设的经费和技术投入。在经济建设中,必须把自然资源开发与减灾建设结合起来,注意加强资源、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消除灾害隐患,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还存在一些盲目开发的现象,例如在沿海建别墅,不仅破坏了风景,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象广东沿海在年代有红树林万多公顷,年代只剩多公顷了,对这种生态防风林的破坏己在一些地区自食恶果。

5.加强防灾减灾规划,提高减灾管理水平。制订减灾规划,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测,特别是突发性灾害的预报和警报。任何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征兆和规律,例如地震海啸总是先有海底地震才会引起海啸,而且地震波比海浪的传播快得多,利用两者的时间差就可以发布海啸警报,可惜南亚各国都未建立这种预警系统,即使个别国家发布了警报,但由于通讯工具落后,沿海群众得不到警报信息,否则,人员伤亡完全可以大大减少。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灾害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要开展风险评估与灾害区划,建立防灾减灾管理法规,使防灾、减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原载红冰的博客  见http://blog.sina.com.cn/eeslbq

分享到网易微博 有0人推荐   阅读(12)| 评论(1)| 分享     | 引用(0) |举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

历史上的今天

  • 汕头:一座城市的围海记忆2009-06-03 13:28:03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谷子高粱

评论

谷子高粱  取消换一张   5分钟前谷子高粱“1969年7月28日03号台风登陆惠来,带来数米高的风暴潮,在牛田洋农场的抗台斗争中,由于一些领导缺乏防台知识,当风暴潮袭击时,为了保护在该农场劳动锻炼的大学生撤离,竞组织大批官兵手挽手组成人墙去阻挡风暴潮,结果暴潮一来全部官兵被拖入海中,造成许多解放军无谓牺牲。”如此学术研究,可谓无知无畏,道听途说,信口开河,令人啼笑皆非!回复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