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降卓玛父亲: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制式武器展览——苏联轻武器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49: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制式武器展览——苏联轻武器篇(1)  

纳甘M1981左轮手枪

比利时人纳干于1895年发明的,所以叫做纳干M1895. 这枪1895年到1899年间,是由比利时代为制造的。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手下的沙俄军官和骑兵就是用的纳干。军官配置的是联动式击发 (double action) 的纳干,士兵用的是单动的纳干(single action)。1899年后,俄国人引进制造权,自己于莫斯科附近的图拉兵工厂开始制造。1943年,开始由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分流制造其中一部分。直到1945年,纳干才开始停止生产。

5楼

托卡列夫TT-30/33手枪

1930年,苏联革命议会要求以新型制代手枪取代纳甘M1895左轮手枪,在1931年1月7日,由费德尔·华西列维奇·托卡列夫设计的TT-30成为新型制代手枪,数星期后,1000把TT-30开始投产亦装备苏联红军。
TT-30在开始投产后简化了一些设计以便更易于生产,如枪管、扳机释放钮、扳机及底把等,这种改进型名为TT-33,TT-33成为了二战中广为苏军使用的手枪,但直至二战终结时也没有完全取代纳甘M1895。
TT-33采用7.62 x 25毫米TT口径手枪弹,在外观及机械结构方面均与FN M1903相似,但发射时的枪机后座距离较短。
  TT1930/33手枪是由托卡列夫(Tokarev)设计,茨拉兵工厂生产的一种半自动手枪。该型手枪于1930年成为苏军制式手枪,TT33为其改进型。
  TT33由于威力大,精度高,简单可靠,被苏军官兵称为"忠实的伙伴"。
  注:TT1930/33的祖先是勃朗宁M1903式,TT1930/33外观是勃朗宁M1903的原型.

TT30手枪以及简化型TT33手枪

莫辛-纳甘步枪M1891/30步枪
M1891/30 I型
M1891/30 II型
  M1891莫辛-纳甘步枪(莫辛纳干系列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又称莫辛-纳干),在俄国被称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枪),是在俄国政府委托下在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制的步枪,并由俄国军队在1891年正式采用,定型为1891型3线口径(7.62x54mmR)步枪。
研制历史
  M1891步枪在招标过程中出现了争议,有两个设计能够进入官方评审的最后阶段,一个是俄国陆军上尉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样枪,另一个是比利时的艾米尔·纳甘和李昂·纳甘两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设计的样枪。
   莫辛出生于1849年5月5日,12岁时进入一家军事学院并在那里参了军,在1867年他进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军事中学(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离开军事中学时,他为了能够调去炮兵部门而转入开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学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毕业后被调到图拉兵工厂。莫辛当上武器设计师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对伯丹II步枪的改进,莫辛-纳甘步枪算是他的第二个设计,虽然定型的莫辛-纳甘步枪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设计。莫辛是在1883年开始设计连发步枪的设计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别提供了几种内置弹仓供弹的步枪设计给负责招标的委员会,最初的设计是10.6mm口径。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没有受到俄罗斯军队的重视。
  在1886年法国采用8mm口径M1886勒贝尔步枪后(这是第一种采用无烟火药的小口径枪弹的军用武器),此举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场使用无烟发射药小口径枪弹(相对之前的弹药)的轻武器军备变革,在1887年至1889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都采用了类似的武器,俄国政府也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的新型连发步枪,代替现役的伯丹步枪(类似于英国马蒂尼-享利步枪的黑火药枪弹单发后装枪)。为此俄罗斯政府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从现有的毛瑟、勒贝尔、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鲁宾和克拉格-约根森等设计中进行选择。莫辛也接受委托设计了一种5发单排弹仓的7.62mm口径步枪参与招标。根据古老的俄罗斯度量衡称为3线口径【注:liniya,英文为line,旧俄罗斯度量衡,1线等于0.1英寸或2.54mm,因此,3线等于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则向俄罗斯军队提交了一种3.5线口径(8.89mm)步枪和500发枪弹进行测试。
  莫辛纳干 1891步枪 早期型所有参与投标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间由俄罗斯军队进行测试,俄罗斯军队偏爱纳甘的设计。原本对纳甘的设计有利,但出于俄罗斯国家尊严的考虑,政府对莫辛的步枪很感兴趣。由于政府和军队的意见分歧,互不相让,最后委员会用了折衷的方法:把这两种设计合并在一种步枪上,结果是把纳甘兄弟设计的供弹系统装在莫辛设计的步枪上,因此这种步枪系统被称为莫辛-纳干步枪。而参与竞争的双方都获得补偿:纳甘兄弟得到酬金(后来纳甘兄弟设计的M1895手枪也被俄罗斯军队采用),而莫辛则晋升成上校并被任命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主管,继续改进和生产这种步枪,莫辛上校于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图拉。在1960年,苏联设立了一个S.I.莫辛特别奖,奖励各个防务企业系统内的专家。
  莫辛-纳甘步枪被采用时俄国的轻武器企业还没有做好生产准备,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纳甘步枪是法国的夏特罗轻武器厂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军队的主要装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来生产这种步枪,当时俄国非常缺乏步枪,所以与两家美国公司签订生产合同,但这批步枪由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没有交给后来的苏维埃政权,在美国用于训练和民间销售。
  M1891步枪最初有三种型号:步兵步枪、龙骑兵步枪和哥萨克步枪,步兵步枪就是标准型长步枪,后两种是配发给骑兵部队使用的骑枪(卡宾枪)。

改进型号
  莫辛纳干 1891/30步枪 I型苏联时期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进,1924年,以龙骑兵步枪为基础开始着手改进M1891步枪。1930年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改进被命名为M1891/30式步枪,由图拉和伊热夫斯克生产,M1891/30步枪与M1891龙骑兵步枪的长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枪短。在M1891/30步枪上进行的改进并不多,主要的改进项目是安装了新的瞄准具,最初的M1891/30步枪仍然采用M1891步枪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机匣,这是因为原有的M1891步枪的备件(枪管、机匣、枪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后生产的步枪全莫辛纳干 1891/30步枪 II型部采用剖面呈圆形的机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枪与M1891步枪基本相同。六角形机匣的一般称为第1型,圆形机匣一般称为第2型。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 Model 1891/30)于1930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1938年为骑兵部队改进了38式步骑枪。M1938卡宾枪是M1891/30步枪的一种缩短型。1941和1943年又进一步改进为41/43式步骑枪。到了1943年,苏联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使用机械瞄准具时的有效战斗距离为400米,使用瞄准镜时可达800米。

装有PU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

装有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


结构特点
  莫辛-纳甘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枪声清脆, 又如水珠溅落, 得名"水连珠". 莫辛-纳甘系列步枪与毛瑟步枪系列、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枪相比,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枪笨拙。但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使用简单可靠——这相对于工业基础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恶劣的战争时期包需提高武器产量以满足前线需要,而大量补充的战斗人员往往训练时间不足。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手动步枪,是俄罗斯军队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药步枪。它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弹夹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弹仓容弹量5发,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在早期的枪型中,这个装置也兼具抛壳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开始,以后的枪型都增加了一个独立的抛壳挺。枪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当枪机闭锁时,回转式枪机前面的两个闭锁凸笋呈水平状态。步枪是击针式击发,击针在打开枪机的过程中进入待发状态。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枪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时不太方便而且费力。水平伸出的拉机柄力臂较短,因此操作时需要花较大的力气,而且比起下弯式拉机柄在携行方面时较不方便,而下弯式拉机柄只有狙击型才有。从步枪上分解出枪机时不需要专门工具,只要拉开枪机,然后扣下板机就能取出枪机。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其他几个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为矩形,后改为一字螺丝起子形,并在分解步枪时充当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过用管状插座套在枪口上,后期为不可卸的折叠式,而且刺刀座兼作准星座。枪托通常用桦木。

莫辛-纳甘步枪内部结构

弹药
  与M1891步枪一起还有一种新的小口径枪弹被采用(确实是那个年代里的小口径枪弹),直到今天,7.62×54mmR 枪弹在俄国军队服役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该枪弹采用突底缘锥形弹壳,突底缘弹壳的设计在19世纪未也已经开始显得开始过时了,但却适合基础较低的俄罗斯轻武器工业,因为突底缘弹壳对弹膛尺寸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这样在机器加工时允许有较大的生产公差,既节省了工时又节约了钱。M1891式枪弹的弹头是重210格令、铜镍合金被甲、铅芯的钝圆头形弹头,在德国采用了尖头弹后,俄罗斯也开始研制尖头弹,经过广泛测试后,在1908年采用了一种重148格令、铜镍被甲的铅芯尖头弹(战争时期采用覆铜钢被甲)。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制式步枪先后采用了中间威力型枪弹和5.45mm小口径步枪弹,但直到现在M1908式枪弹系列仍然被用作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弹药。

莫辛-纳甘步枪使用的M1908型突底缘弹

11楼


M1908型步枪弹结构

莫辛-纳干步枪主要型号
M1891步兵步枪 生产年份1891-1926,全枪长1308mm,带刺刀全长1738mm,空枪重4.22kg,枪管长80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龙骑兵"Dragoon步枪  生产年份1893-1932,全枪长1232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哥萨克"Cossack步枪  生产年份1894-1922,全枪长1232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哥萨克和龙骑兵步枪都是配发给骑马部队使用的: 哥萨克步枪配发给骑兵使用; 而龙骑兵步枪则配发给马上步兵使用(平时骑马机动, 作战时下马射击). 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龙骑兵步枪标尺周围有护木保护, 并配有刺刀; 而哥萨克步枪没有刺刀, 在弹膛部位有"КАЗ."的铭文(俄语Казаки?哥萨克的缩写)
.M1907卡宾枪  生产年份1910-1917,全枪长1015mm,空枪重3.3kg,枪管长508mm,枪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枪I型  生产年份1927-1932,全枪长1232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枪II型  生产年份1933-1944,全枪长1232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PU瞄准镜M1891/30狙击步枪  以1930年投产的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为基型枪,将拉机柄加长并由直形改成向下弯曲的形状,在枪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机匣外形改成了圆形,使安装瞄具座更加结实。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 PE型 4x瞄准镜(俄文ПЕ, 其实是德国蔡司的仿制品)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重4.6千克,而配用结构较简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PU(俄文ПУ)型 3.5x瞄准镜时,全枪重4.27千克。电影《兵临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
M1938卡宾枪  生产年份1938-1944,全枪长1016mm,空枪重3.45kg,枪管长510mm,枪口初速820m/s, 不能安装刺刀;
M1944卡宾枪  生产年份1943-1948,全枪长1016mm,带刺刀全长1327mm,空枪重3.9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带有向右折叠的刺刀. 我国仿制的型号称为53式步骑枪;
M91/59卡宾枪  生产年份1959,全枪长101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跟1938卡宾枪类似, 不过标尺座要长得多.


“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
SVT-40步枪(Samozaryadnaya Vintovka Tokareva 40) SVT是“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Samozaryadnaya Vintovka Tokareva)的缩写,由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费德洛·托卡列夫设计,SVT-40半自动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步兵的制式装备。使用1908式7.62×54mm凸缘步枪弹,弹匣容量10发。

研制生产情况
  最早提交苏联军队服役的是SVT-38半自动步枪。“38”表示该枪在1938年定型。1939年,托卡列夫的设计最终获胜,但军方对全面装备SVT-38仍有疑虑。据说后来是斯大林亲自干预此事。 SVT-381939年7月下旬开始试产,在改进了一些缺点后,于1939年10月正式开始批量生产。1940年4月便停产了,准备生产该枪的改进型SVT-40半自动步枪。有报道说SVT-38共生产了约15万支,但由于量产时间只持续了6个月。所以比较接近现实的说法是不足10万支。后来大多数SVT-38在战斗中丢失、损坏或被送回工厂重新改装成SVT-40。
  SVT-40是根据1940年冬季对芬兰作战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总结的成果,在SVT-38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目的是改善步枪的操作性能和提高可靠性。该枪于1940年7月1日开始在图拉兵工厂投产,同时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则开始减产,因为当时苏联打算以后所有的步兵单位都装备新的半自动步枪。由于其结构和工艺比莫辛-纳甘步枪的复杂,所以生产速度比较慢,不过SVT-40的生产速度比原来的SVT-38要快,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零部件被简化,而且生产工人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据报道,SVT-40第一个月的产量就有3416支,第二个月达到8100支,随着更多的生产线调整完毕以及工人熟练程度的增加,每个月的产量都稳步增长,到1940年12月月产量估计约有18000支,1940年共生产有66000支左右。
  图拉兵工厂和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作为SVT-40的主要生产厂家,当1942年苏军决定重新把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作为标准单兵步枪后,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停止了SVT-40的生产,转而全力生产莫辛-纳甘步枪。而图拉兵工厂由于一直接到小批量的订单,因此直到1945年1月3日才完全停产SVT-40。
  SVT-38最初只是用于增加步兵排的火力,在排内只有少数人装备,其他人仍然使用莫辛-纳甘步枪。但是在一些精锐部队中完全用SVT-38代替莫辛-纳甘步枪。苏联曾一度打算将SVT-40全面替换旧的莫辛-纳甘步枪,因此生产数量相当大(到1945年以前就超过100万支)


结构特点
  SVT步枪是一种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弹匣供弹的自动装填步枪。短行程导气活塞位于枪管上方,后坐行程约36mm。导气室连同准星座、刺刀卡笋和枪口制退器,构成一个完整的枪口延长段。这样的设计简化了枪管,但枪口延长段颇为复杂。导气室前面凸出的是一个五角形的气体调节器,有5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标记为1.1、1.2、1.3、1.5和1.7,可根据天气条件、弹药状况或污垢的积聚程度选择合适的导气量。有一个专用扳钳用于调整调节器。枪口制退器两侧各有6个泄气孔,使部分火药燃气导向侧后方,从而起到降低后坐力和枪口消焰的作用。
  SVT采用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双闭锁凸耳。枪机框底部的开/闭锁斜面与枪机顶部的开/闭锁斜面贴合,在自动循环过程中相互作用,使枪机后端上抬或下落,完成开、闭锁动作。FN公司的FAL自动步枪的枪机与SVT的非常相似,区别在于SVT的闭锁支承面在机匣前方,而FAL的在机匣后方。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的优点是刚度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勤务性也比较好,但由于枪机单面受力以及开、闭锁时的碰撞,对连发射击精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SVT作为半自动步枪,这方面的影响并不大。
  SVT采用击锤式击发机构,手动保险位于扳机后面,将其向下扳动时能阻止扳机扣动;向左上方扳起后,就能正常射击。
  SVT的机械瞄具由位于枪口延长段后端的准星和安装在枪管尾部上方的缺口式照门组成。准星为柱形,可调高低和风偏,准星护罩顶端有一个透光孔,调整工具可通过该孔调整准星高低。表尺最大射程为1500m,最小射程为100m,每100m设一个分划。
  弹匣由钢板制成,可装10发枪弹。SVT-38的弹匣比SVT-40的弹匣稍长,生产工艺也不同,SVT-40的弹匣生产起来更简单。这两种弹匣的识别特征是:SVT-38的弹匣在靠近底部的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小孔,用于固定弹匣底板,弹匣卡笋用锻压件制成,而SVT-40的则改用冲压件,因此SVT-40的弹匣卡笋显得较“薄”,不使用时可以向上折叠,避免意外扳动。
  SVT机匣上盖的抛壳窗尾端还加工了一个桥夹导槽,可以直接用奠辛-纳甘步枪的5发桥夹往枪上的空弹匣内压弹。设有空仓挂机装置,当弹匣打空时,枪机滞留在后方,提示射手再装填,在使用桥夹往枪内压弹时也需要挂起枪机。
  SVT-38和SVT-40都采用木制枪托,但SVT-38枪托的前护手部位比较长,有一小块冲压钢板在枪口延长段后面,盖着导气活塞和活塞连杆。钢板上盖两侧各排列着4个圆孔,用于冷却枪管和导气系统排气,另外有5个长形孔沿着木制上护手两侧排列,便于空气对流,防止枪管过热。而SVT-40枪托的前护手部位则较短,缩短的部位由上、下两块冲压成形的钢制护盖组成,完全包住枪管和导气装置,上、下钢护盖上都开有多个圆孔。由于SVT-40的护木缩短,因此原来的护箍也从两个改为一个,并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这些特征都是SVT-38与SVT-40的明显区别。
  SVT-38的通条插在枪托右侧的凹槽中,而SVT-40的则改为插在枪管下方,所以通条位置也是识别SVT-38与SVT-40的标志。两枪的后背带环均位于枪托后下方,但由于通条位置的影响,前背带环位置不同。SVT-38的前背带环在枪口延长段底部,而SVT-40的在枪口延长段的左侧。
  SVT-38和SVT-40的标准配件基本相同。维护工具装在一个帆布袋中,方便携带。每套工具包括枪刷和几个多用途工具,例如调整气体调节器的扳钳也可以用于拆卸枪口制退器和导气活塞;而调整准星高度的T形钥匙也可用于拆卸枪托螺栓和击针。SVT-38的背带最初采用全皮结构,后来改为帆布和皮革的组合;SVT-40的背带最初采用帆布和皮革制成,后来改为全帆布背带。每支步枪都配一把刺刀,SVT-38和SVT-40的刺刀长度不同,SVT-38刺刀刃长355mm,SVT-40刺刀刃长241mm。
  无论是SVT-38还是SVT-40,每支步枪出厂时仅配3个弹匣。每个弹匣的底部都印有配对步枪的枪号,并在枪号后面分别跟有1-3的序号,3个弹匣与步枪一起配发给士兵。弹匣袋可放两个弹匣,剩下的弹匣随枪携带。弹匣袋中间有一块厚皮隔开成前后两个间隔,使两个弹匣分开放,避免相互碰撞发出声响。由于每名使用SVT的士兵只能得到3个弹匣,因此在战斗时,需要同时携带一堆预先装满枪弹的桥夹。射击远距离目标时,可以用桥夹慢慢装弹,但在近战中紧迫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更换另一个弹匣才能加快装填时间。当时苏联人认为这样的可拆卸弹匣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把不必要的重量加入到原本已经很重的装备里,正是基于这种落后的战术观念,后来设计SKS步枪时干脆采用固定弹仓。
  SVT-38全枪长1226mm,枪管长620mm,4条右旋膛线,空枪质量3.95kg;SVT-40全枪长1226mm,枪管长625mm,空枪质量3.85kg。

15楼


配备PU型瞄准镜的SVT-40被作为狙击步枪使用
  一些SVT-38被当作狙击步枪使用,但数量不多。狙击型SVT-38只是在机匣尾部安装了瞄准镜。SVT-40也有作为狙击步枪使用的,数量同样不多,大约只有5万支。其实所有的SVT-38和大部分1942年10月前生产的SVT-40都有瞄准镜架的连接轨座,只是装配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数量不多而已。瞄准镜架的轨座是在机匣后上方两侧用机器锻压出的凹槽,瞄准镜架是分叉式的,安装瞄准镜后,不阻碍机械瞄具的瞄准线。配用的光学瞄准镜于1940年定型,瞄准镜长167mm,视场为4°,放大倍率为3.5,镜体短小,采用三柱式分划。该瞄准镜不具备焦距调节功能,这是因为当时苏联的光学器材生产水平较低,难以保证调焦环的密封能力。瞄准镜安装在步枪上的位置偏后,为的是不阻碍使用桥夹装填枪弹。
  SVT-40曾有一种全自动型,名称是“1940型托卡列夫自动枪”,缩写为AVT-40,能够连发发射。据说该步枪可配用15发容弹量的弹匣。但AVT-40连发发射时弹膛容易过热,且会导致抛壳失败,这大概是由于苏联弹药在战时的质量较差的缘故。此外连发发射也会导致部件寿命缩短。 枪托的较细部位易破裂。为解决这个问题,也曾尝试采用不同类型的木材,但最终都无法解决。AVT-40投产不久,就于1943年8月撤装了。
  1940年9月,曾少量生产了托卡列夫式卡宾枪(据说订单仅3000支),该枪虽然属于SVT-38的卡宾型,但却采用了最新的SVT-40上的设计改进。该枪全枪长1070mm,枪管长470mm,空枪质量3.6kg。关于该枪的情况资料很少。
  另外在战时还有一些前线士兵自己动手“截短”的非标准型卡宾枪。这些卡宾枪是为满足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对较短的自动步枪的急需,而将枪管截短至400mm左右,甚至更短。

装备情况
  SVT-38第一次露面是在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1939年-1940年),许多使用SVT-38的苏军士兵认为该枪在战场上需要一丝不苟地维护,故障也很多,尤其是当雪或沙子渗进枪机后。SVT-40正是针对前线士兵反映的意见而改进的产品,但在二战中苏军方面对SVT的评价并不高,大多数人认为其可靠性差,结构复杂,维护困难;只有少数的苏军精锐部队对SVT-40评价较高,例如海军步兵(即海军陆战队),认为SVT-40的性能要比莫辛-纳甘步枪好得多。SVT-40比莫辛-纳甘M1891/30长约50mm,但质量却减轻了近0.5kg。虽然发射的枪弹相同,射击精度也很接近,但SVT的后坐力却比莫辛-纳甘的要小。但由于总体评价不佳,再加上生产进度较慢,而战时苏联急需提高步枪产量,因而导致最终减产,并提高莫辛-纳甘步枪的生产速度来满足前线需求,所以SVT未能像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那样成为战争中的主角。但在另一方面,SVT却是苏联的敌人——芬兰和纳粹德国的一种相当受欢迎的战利品,甚至作为军队的正式装备配发给前线士兵使用。
  苏联原本在1940年4月决定把SVT-40用作红军的狙击步枪,因而停止生产莫辛-纳甘M1891/30 PE型狙击步枪。然而SVT-40的首发命中率较低(与莫辛-纳甘相比),枪口的火焰也很容易暴露狙击手的位置〔主要由于SVT-40步枪枪管要比莫辛-纳甘的短〕,此外,该枪在严寒的天气下并不可靠。最后还是在1942年决定重新采用莫辛-纳甘M1891/30 PE型狙击步枪作为制式狙击步枪,而原本为SVT研制的1940型瞄准镜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被重新命名为PU瞄准镜,并作为莫辛-纳甘M1891/30 PU型狙击步枪的标准配置。只有部分SVT狙击步枪作为莫辛-纳甘M1891/30 PE型狙击步枪的补充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SVT半自动狙击步枪同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相比,成功之处在于大大提高了射速。苏联英雄Lyudmila Pavlichenko中尉使用SVT狙击步枪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成功地进行了三百零九次射杀〔苏方数据〕。
  芬兰军队在冬季战争中缴获了数千支SVT-38步枪,他们认为SVT-38的火力强大,只是“偶然卡壳而已”,而导致卡壳问题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苏军使用的润滑油在寒冷天气下会冻住枪机。芬兰军队很喜欢使用SVT-38,即使在二战结束后,仍有许多SVT-38用于射击训练。
  德国军队也在二战中广泛使用缴获的SVT步枪,还有一些被送回德国做进一步研究,为德国研制半自动步枪:Gew43步枪提供摹本。虽然德国不像芬兰那样也自己生产7.62×54mmR枪弹,但他们缴获的弹药很充足,而SVT的射击精度高,战斗射速比毛瑟步枪高得多。由于SVT在德军中的使用量非常大,以至于德军为这些苏联步枪重新命名德国型号并配发给前线部队,其中SVT-38被重新命名为SIG.258(r),而SVT-40则称为SIG.259(r),SVT-40的狙击型为SIG.Zf260(r)。

评价

  总体而言,SVT并不比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差(在某些方面,如供弹方式等,甚至优于M1步枪),而且比早期的德国Gew41半自动步枪明显要好得多。但由于SVT-40结构比较复杂,使用后擦拭非常困难,而偏偏当时苏联生产的枪弹使用的发射药具有腐蚀性,如果不勤加保养会导致枪的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当时苏联步兵教育程度低,而且训练水平不足,在对枪支的保养方面没有精锐部队那般专业,于是就认为这种枪不好用。而训练水平和教育程度都相对较高的精锐部队,如海军步兵,则认为SVT-40比莫辛-纳甘步枪好得多,两种素质不同的部队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AVS-36自动步枪
  红军在1928年至30年代之间制造出一些自动步枪作为试验,但第一种自动装填的自动步枪却到了1936年才出现。这种新式自动步枪西蒙诺夫制造,因此被称为西蒙诺夫自动步枪,1936年型,或简称为AVS-36。
  AVS-36自动步枪是气发的,能够选择发射模式的步枪。短冲程气体活塞被设置在枪管之上,并且有它自己的离合弹簧。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有这种设计的步枪之一。
  由於出於想大规模地为步兵装备AVS-36这种自动武器,军方高层做出了一项错误决定,於1937年开展了一项计画,用西蒙诺夫AVS-36自动狙击步枪取代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枪。但由於AVS-36的射击精度实在太差,无法满足狙击的要求,最後只生产了少量的该型狙击步枪。
  由於AVS-36的後坐力太大,因此没生产多少。AVS-36只有很少的作战战果,不过它还是有在1940年的冬季战争期间和在1941至45年卫国战争的早期使用。

AVS-36自动步枪

18楼

AVS-36自动步枪标尺

AVS-36自动步枪刺刀座及刺刀

AVS-36自动步枪枪口制退器

AVS-36自动狙击步枪瞄具

PPD40冲锋枪
  弹药:7.62x25mm 托卡列夫手枪弹
  枪重:空枪 3.23 公斤;使用25发弹夹 3.66公斤;使用71发弹鼓 5.4公斤
  全枪长:788 毫米  枪管长:279 毫米
  射速:800发/分(PPD34) ;900-1000发/分(PPD40)
  弹仓:71发弹鼓(PPD34使用25发弹夹)
  有效射程:200米
  PPD(“波波德”)冲锋枪是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杰格佳廖夫于1934年设计的。1935年,该枪正式被红军采用并命名为PPD34。该枪产量较少,主要供内务人民委员会部队边境警卫使用。在1938年,经过少许改进(主要为采用71发弹鼓),该枪改名为PPD34/38,并一直生产到1939年。在经历苏芬战争后,新的PPD型号被迅速开发出来,其在外形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护木在弹鼓处分为两段,这就是PPD40。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红军很快发现PPD40并不适合战时快速生产,于是其很快其就被更有效但更便宜的PPSh41(即著名的“波波莎”)代替。
  PPD34的设计主要参照了德国MP28Ⅱ冲锋枪,并无特别之处。所有型号的PPD冲锋枪均为气体反冲式原理,开膛待机。枪械标尺上的参数非常特殊,为500米。该枪可以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

PPD40冲锋枪是大名鼎鼎的PPsh41冲锋枪的前身

PPSh41式7.62mm冲锋枪


   它由前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设计,汉译:波波沙冲锋枪 又名:人民转盘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建奇功,是二战名枪之一,它用于取代ППД系列冲锋枪。该枪经过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队试验后,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1942年年中开始大批量生产,直到40年代末,共生产了500多万支。

  前苏联军队对于冲锋枪的需求始于1925年10月27日前苏联红军装备委员会的一份申请报告:“考虑到纳甘(Nagant)左轮手枪只是一种自卫武器,我们认为为中下层指挥官提供一种冲锋枪是必须的。”于是,前苏联红军开始寻求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武器。当时托卡列夫因设计TT33手枪和SVT38/40步枪而闻名,而且他也是第一位认识到冲锋枪价值的前苏联武器设计专家。至1927年,他已有了设计图纸。实际上,从1920年后期至1930年早期,前苏联著名的武器设计专家一直在试图设计一种合适的冲锋枪。由于当时冲锋枪还处于早期的发展时期,其军事使用价值人们还并不十分清楚。托卡列夫、普里鲁特斯基、科罗文、科里辛科恩和狄格特亚耶夫(Vasiliy Degtyarev)等都在设计冲锋枪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虽然当时的试验各自暴露出一些缺点。1934年,狄格特亚耶夫为前苏军设计出第一支堪称成功的冲锋枪。1935年6月9日,狄格特亚耶夫的设计被采用,称为M1934 7.62mm狄格特亚耶夫冲锋枪,或简称PPD34。PPD中的D即为他名字的字首,而PP则为“Pistolet Puleinyot”的缩写,即俄文中“冲锋枪”的意思。PPD34的基本结构与德国的MP28II十分相似,运用自由后坐(自由枪机)原理,单发和连发火力的选择按钮位于扳机前方。枪管内瞠皆镀有铬,以防止过度磨损。子弹是装在一个近乎垂直的弹鼓中,弹鼓上方有一段延伸体,用以装在枪上。弹鼓容量为71发,结构与芬兰的“苏奥米”系列十分相似。71发的大容量对于士兵来说十分方便,因为重新装弹的次数大大降低。但弹鼓本身有些缺点,如易吃土,供弹口部位易变形等。除了弹鼓外,另有一种弧形直列式弹匣,不过比较罕见。然而PPD34并未被大量使用,从1934~1936年间共生产了67支。托卡列夫曾在日记中写道:“PPD从未受到很高的重视。”而后,1938年它的一种改进型又被采用,其基本结构除了散热的枪管护管外没有多大变化。虽然该枪于1939年退役,并被贮存起来,不过在芬兰战役中仍有部分在使用。

  斯大林的整肃撤除了俄罗斯许多著名的官员,被一些忠实但对武器等缺乏了解的官员替代。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废除冲锋枪而倾向于保留已老化的M1891 Mosin(Moisin是北美一种错误的拼写,开始于本世纪初,延用至今)使用弹匣供弹的步枪。但是,与芬兰的冬季之战改变了所有这些看法,前苏联步兵遭受到了不可估计的损失(俄罗斯最近承认在那场战争中损失了近80万人的生命)。在那场战争中,芬兰的“苏奥米”M1931冲锋枪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苏奥米”中间,前苏军发现了一种他们以前未见过的武器,与他们刚刚退役的PPD极为相似。由此,PPD重新受到重视,进入部队服役,并进行大量生产。然而PPD并不适合进行简单的大规模生产。当时,有一位新的武器设计专家通晓武器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他就是PPSh41的设计者斯帕金(Georgiy Semenaich Shpagin)。

  斯帕金1897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有一句非常喜爱的话,即“要使某些事情变得非常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但要使它变得简单将非常复杂。”至1940年,制造工艺在精密加工、铸造、热处理和冷淬等方面的快速进步使传统的生产方法得以废弃,运用一些新的生产工艺,斯帕金于1940年9月设计出一种新型冲锋枪。经过2个月的试验和与PPD的竞争,斯帕金设计的武器最终获胜。1940年12月21日,前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采用斯帕金冲锋枪,命名为“PPSh41”。著名的PPSh41冲锋枪的诞生距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仅仅只有6个月。


PPSh41冲锋枪结构特点是大部分零部件都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制成,与早期的ППД系列冲锋枪相比较,结构简单,加工工艺性较好,理论射速和射击精度都较高。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枪管膛内镀络,枪管护筒的前端超出枪口并稍微向下倾斜,具有防止枪口上跳和制退的作用。机匣、枪管护筒都用厚钢板冲压制成,具有容易加工和成本低的优点。该枪有早期型和标准型两种型式,早期型配有用多层皮革制成的缓冲垫,以吸收武器发射时自动机多余的后坐能量,提高射击效果;还配有与ППД冲锋枪相似的弧形座表尺。标准型配用布纤维板制成的缓冲垫和翻转式缺口照门表尺。快慢机为手柄式,向前扳为连发,向后扳为单发。该枪采用与ППД相同的保险机构,即通过拉机柄上的保险活销及弹簧在枪机与护筒配合的保险槽中进出,以控制枪机的运动。枪托为固定木托。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由带封闭式护翼的柱形准星和表尺组成。早期型PPSh41采用U形缺口照门弧形座式表尺;标准型PPSh41采用L形翻转式缺口照门表尺。
  1942年初,继前苏联陆军的测试认可之后,PPSh41冲锋枪开始大量生产。PPSh算是早期量产武器中相当成功的例子之一。由于需求量大,大部分零件皆为钢板冲压成形,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只要把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就可以得到两根PPSh41的枪管。虽然枪托部分采用旧式的设计,不过它依旧是一支坚固而且可靠的好枪。卫国战争中相比德军的MP38/40冲锋枪,“波波莎”更适合在苏联的严寒条件下作战。东线的德军士兵不仅自己寻找可以缴获、捡拾的“波波莎”,并改造成使用德式9毫米手枪弹的MP41(r)冲锋枪。
  PPSh41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卓越的武器。与德国的MP40冲锋枪相比它显得相当平凡,但比MP40更加可靠,有更高的射速,能装两倍于MP40的弹药,发射更大威力的枪弹,被称为二战时期最好的冲锋枪。它包括一个冲压和焊接的枪管护管,机匣安装在木枪托上,非常适于前苏联时期简单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其快慢机为扳把式的,可选择单发或连发射击,向前扳为连发,向后扳为单发,连发的射速为900发/分。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为了减少枪管磨损,枪管内膛皆镀有铬。枪管护管的前端超出枪口并稍微向下倾斜,具有防止枪口上跳和制退的作用。机匣,枪管护管都用厚钢板冲压制成,具有容易加工和成本低的优点。该枪有早期型和标准型两种型式,早期型配有用多层皮革制成的缓冲垫,以吸收武器发射时多余的后坐能量,提高射击效果标准型配用布纤维板的缓冲垫和翻转式缺口照门表尺。无论是早期型或标准型,都可配用71发容量的弹鼓和35发容量的弧形弹匣。该枪的保险机构是通过拉机柄上的保险销及弹簧,除了随拉机柄在护管的机柄槽内前后运动外,在枪机处于最前方位置和后方的挂机位置时,机柄槽的上方都开有缺口,此时可将保险销往里推,从而卡在护管缺口内,限制了枪机的运动,起到了“保险”的作用。机械瞄准具由带封闭式护翼的柱形准星和表尺组成。早期型采用弧形座式的带缺口照门的表尺,射程为50~500m;标准型采用L形翻转式带缺口照门的表尺,射程为100m和200m。
  前苏联曾选用纳甘左轮手枪所使用的7.62mm×38R手枪弹作为标准手枪弹。这种枪弹具有奇怪的边缘外表,看上去很像是一个空弹,但正是由于其钝形的头部及较低的能量,才使得前苏联第一种冲锋枪可以使用。然而,7.62mm纳甘左轮手枪及其弹药在前苏联的服役只有一段时间,对其替换的方案就逐渐浮出水面。当时决定选择一种能适用于手枪和冲锋枪的标准枪弹,这就是后来决定采用的毛瑟7.63mm枪弹。由于使用毛瑟枪弹在战斗中有一系列影响火力的纪录,前苏联对7.63mm枪弹进行了稍微的修正,这种改进的弹药便是M1930 7.62mmP型弹。这种枪弹改变甚微,仍能与7.63毛瑟弹通用。新的瓶颈式枪弹包括一个7.62mm口径的铜镍合金弹头,用TT33托卡列夫手枪发射的初速大约是419.1m/s。这种枪弹最终可使前苏军应用于自动武器上。直到1951年被9mmX18马卡洛夫枪弹所取代,它始终是前苏联手枪和冲锋枪的标准弹药。

一代名枪PPsh41冲锋枪

PPSh41性能数据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工作原理: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射击
  口径----7.62mm
  初速----488m/s
  膛压----205.9MPa
  表尺射程----早期型500m;标准型200m
  有效射程----200m
  枪口动能----666.8J
  理论射速----900发/min
  战斗射速----单发40发/min;连发105发/min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弹匣35发;弹鼓71发
  全枪长----843mm
  枪管长----269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3.63kg;含35发弹匣4.31kg;71发弹鼓5.44kg
  35发实弹匣质量----680g
  71发实弹鼓质量----1.81kg
  瞄准装置----柱形准星;U形缺口式照门
  瞄准基线长----391mm
  配用弹种----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


PPsh41冲锋枪使用的71发弹鼓

PPsh.42冲锋枪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期間,1941年7月10日德芬聯軍同蘇軍在列寧格勒地區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攻防戰役。1941年10月2日,芬軍佔領彼得羅紮沃茨克,德軍佔領蒙海峽群島,蘇聯守軍一部撤往漢科半島。11月8日,德軍佔領季赫溫,切斷蘇聯向拉多加湖運送物資的唯一鐵路幹線,使列寧格勒不能經該湖得到補給。
1944年蘇軍完全解除德軍封鎖,列寧格勒軍民雖因凍餓致死64萬餘人,被德軍空襲和炮擊致死2.1萬人,但終於粉碎德軍長達900天的封鎖和圍困,並迫使芬蘭於1944年9月退出戰爭,使德軍北翼面臨徹底崩潰的局面。此次會戰長達三年零一個月,這次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的戰爭名為「列寧格勒保衛戰」。
列寧格勒保衛戰促成了PPS-42衝鋒槍的誔生,因此PPS-42衝鋒槍的出現在些不尋常。當時列寧格勒這座城市正苦於沒有衝鋒槍,而且被德軍圍城,所以來自蘇聯的武器供應線被切斷,一位名叫蘇達洛夫的工程師便設計出一種衝鋒槍,在列寧格勒兵工廠製造。
當它們一被製造出來,就立即送到俄國軍人手上,所謂的野外測試就是直接上戰場作戰。PPS-42衝鋒槍其實是一種不錯的合理設計,使用上非常具有效率。它完全用金屬打造,只有槍把部分用塑膠和木來製作。當然,易於製造是它的最高原則。此槍只能自動射擊,而且採用35發裝的方型彈匣。
不過因為1943年以前已經有好幾百萬枝的PPSh-41衝鋒槍被製造出來,如果要換裝顯然是一種不明智的作法。儘管如此,還是有一百萬枝PPS-42衝鋒槍及其改良型PPS-43衝鋒槍被製造出來。

PPS-43式冲锋枪
  PPS-43式冲锋枪系由苏联工程师A·I.苏达列夫(A·I·Sudarev)设计, PPS是苏达列夫冲锋手枪(Pistolet Pulyement Sudarev)的缩写,1943年研制成功,随即装备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
  该冲锋枪是一支真正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中的冲锋枪,有着特殊的研制和生产经历,是苏联轻武器发展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冲锋枪。该冲锋枪是在PPS-42式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PPS-42式冲锋枪也是由苏达列夫设计的,于1942年开始由位于列宁格勒的一家兵工厂进行小批量试生产。此时,德国纳粹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不久以后,德国军队包围了列宁格勒,工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简陋的工装和机床试制成功了PPS-42式冲锋枪。样枪制造出来后,立即交到守城部队的士兵手中,用于列宁格勒保卫战,前线官兵立即将该枪在战场上的使用情况反馈到工厂,主设计师苏达列夫根据战场的使用情况,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使其人机工程和综合性能得到很大改善,更加适合战场使用。其改进主要有6个方面:一是改进和简化保险机构;二是改变了弹匣与枪管轴线的夹角,由原来的后倾斜改为向前倾斜,从而改善了枪的人机工程;三是缩短了折叠枪托的长度,改变了肩托的形状,将长度缩短了51mm,肩托形状与人体肩膀的形状相吻合,抵肩射击感觉更加舒适;四是将硬木握把改成橡胶握把,增加了握持时的舒适感;五是采用浸渍树脂缓冲垫;第六项改进,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是,取消了固定抛壳挺,略加粗了复进簧导杆,枪弹发射后,枪机后坐到一定距离时,导杆伸出枪机前端面,将空弹壳褪出去,这是此枪的一个特殊机构。后来生产的PPS-43式冲锋枪还有一些细微改进,如枪口消焰器用铆钉固定在套管上等。该枪上的某些机构被后来的许多冲锋枪所采用。
  PPS-43式冲锋枪的大多数零件是冲压成型的,这样一来,枪的生产成本就非常低廉,便于大批量生产。每支枪的机匣盖上刻有具体的生产时间,因此不同时间生产的PPS-43式冲锋枪,可以从机匣盖标明的日期上直接辨认出来。该枪采用U形缺口照门,L形翻转表尺,射程200m,分划100m。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只能连发发射。可用35发弹匣供弹,全枪长808/606mm(托伸/托折),枪管长254mm,全枪质量3.9kg,空枪质量3.33kg,发射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或7.63mm毛瑟手枪弹,弹头初速488m/s,理论射速700发/分。

PPsh.43式冲锋枪

捷格加廖夫DP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机枪的机动性愈加重视,因而轻型机枪随之产生,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勃朗宁机枪。在此后的近30年间,各国都努力研制轻机枪,出现了捷克和前苏联等著名的机枪。
  德国首创了MG34两用机枪,并于1936首先应用于战场。通用机枪兼备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性能,所以二次大战后,新研制的机枪大多数是通用机枪,如比利时、西德、美国、捷克和前苏联等。
  苏制DP轻机枪问世,经历了很曲折的过程。按照前苏联红军的战斗条令要求,陆军班用轻机枪必须像步枪一样可以卧姿、跪姿、立姿、行进间端枪或挟持等任何姿势射击,并可突然开火,以猛烈的点射或连续射击横扫敌人,这样就必须提高轻机枪的机动作战能力。
  根据该条令的要求,设计师杰格佳廖夫于1923年自告奋勇,开始了轻机枪的设计。但当时苏联总军械部对轻机枪的作用估计不足,他们认为,对于步兵而言,起主导作用的武器永远是重机枪,轻机枪注定会昙花一现。因此,他们对杰格佳廖夫的设计不以为然。幸亏有了以苏军著名将领古比雪夫将军为首的红军轻武器委员会的慧眼,在1924年7月22日对杰格佳廖夫轻机枪进行评审试验后,古比雪夫将军作出了如下评论:“杰格佳廖夫同志的新型轻机枪具有出色的独特设计思想,机构动作可靠,战斗射速高,便于操作特别简便。”
  在这一评价的鼓舞下,杰格佳廖夫通过关系,设法将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伏龙芝元帅请到兵工厂视察,伏龙芝元帅详细了解新式轻机枪的情况后,认为这正是红军需要的武器,并做出指示,尽快改善杰格佳廖夫新型轻机枪,确保满足设计师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伏龙芝元帅的批示立竿见影,过去一贯对轻机枪采取消极应付态度的苏联总军械部的态度立刻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提出立即建立一个管理机构,以便全神贯注地“在最短期限内完善杰格佳廖夫轻机枪”。这样,在1926年,杰格佳廖夫新型轻机枪的完善工作宣告完成。
  1927年12月21日,杰格佳廖夫轻机枪经过摄氏零下30度寒区的试验后,定为苏联红军的正式装备。新型轻机枪的型号简称DP(德普)意思是“杰格佳廖夫步兵用机枪”。1944年,经过改进的DP定名为DPM。以后,杰格佳廖夫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RPD,定型后装备苏军。DP式轻机枪的优良战术技术性能,很快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注意。欧美的枪械发明家称这位天才的设计师为“俄国的马克沁”。
  托卡列夫-捷格加廖夫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俄罗斯彻底打碎了罗曼诺夫王朝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但并不等于消除一切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尤其在军事领域更是如此。由于面对西方的封锁,苏俄乃至以后的苏联红军装备现代化不得不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在机枪方面的表现便是以马克沁为蓝本的新品种在苏联红军序列中呆了整整40年。
  1926年,苏联著名枪械大师托卡列夫根据马克沁重机枪,设计出了一挺轻机枪,口径为7.62毫米,采用枪管短后退原理,冷却方式为气冷式,该枪定名为7.62毫米托卡列夫-马克沁轻机枪,它是苏联红军在1941年前的制式装备。该枪通过250发装弹链供弹,枪管膛线右旋4条,缠距24毫米,枪全长为1300毫米,枪管长为721.7毫米,瞄准基线长为721.7毫米,枪全重为13公斤。该枪枪管外部有一套筒,套筒上有许多长方形的散热孔,其表尺为固定弧式,表尺分划为2-25,即200~2500米,初速为850米/秒,起伏式的准星两旁有护翼,轻机枪的两个前支脚不能伸缩,供弹具不是由弹匣而是采用弹链,枪托上有油壶,枪托尾端有很大的后坐复进簧,与许多批量生产的苏联枪械一样,该枪也未安装制造工艺复杂的消焰器。
随着苏联红军机械化建设的稳步推进,过去只适合静态阵地战的重机枪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红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托卡列夫-马克沁轻机枪仍让苏联步兵的携行感到非常吃力,同样在1926年,苏联工兵中将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也设计出一种结构独特的轻机枪,1927年定型并开始制造,1928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的主要轻机枪,军队称号为DP机枪,国际轻武器界一般通称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65个零件,制造工艺要求不高,即便是学徒工也能把它造出来,适合大量生产,而且枪的机构动作可靠。该枪全长1270毫米,枪管长605毫米,枪管内有4条右旋膛线,火线高276毫米,全枪质量(不含弹盘)为9.1公斤,质量仍嫌太大。该枪为前冲击发模式的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为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欲称鱼鳃撑板式),闭锁时靠枪机框复进将左右两块卡铁撑开,锁住枪机;采用弹盘供弹,弹盘由上下两盘合拢构成,上盘靠弹簧使其回转,不断将弹送至进弹口,该弹盘可容弹47发,平放在枪身的上方。发射机构只能进行连发射击,有经常性的手动保险。枪管与机匣采用固定式联接,不能随时更换。枪管外有护筒,下方有活塞筒,内装活塞和复进簧。枪身的前下方装有两脚架。该枪瞄准装置由柱形准星和带V形缺口照门的弧形表尺组成。准星上下左右均能调整,两侧有护翼。表尺也有护翼,该护翼兼作弹盘卡笋的拉手。枪的表面宽大而平滑,不管弄得多脏,对射击性能也不会有多大影响。DP机枪是一挺操作极其简单,动作十分可靠的机枪,该枪发射M1908R型7.62毫米带底缘枪弹,枪口初速84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800米,理论射速600发/分,战斗射速80~90发/分。

  在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伴随苏联红军参加了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得到士兵们的赞誉,号称是德国MG42机枪的“克星”。德国人将缴获的大量捷格加廖夫轻机枪改称MGl20(r)型轻机枪,转给仆从国军队和“俄罗斯解放军”使用。不过与战场上缴获的ZB-26、MG34/42等西欧先进机枪比起来,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连续射击后会因枪管发热致使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且前重后轻,所以不太适用于腰际射击或运动中射击。

  1944年苏联又开发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改进型,称DPM机枪,但仍采用弹盘供弹,但是在机匣后端配用弹簧缓冲器,加装厚管壁重型枪管,并采用可长时间射击的金属弹链。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其他变型枪还有DA航空机枪、DA-2双管航空机枪、DT坦克机枪、DTM改进型坦克机枪等。整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家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淘汰.

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
产品名称:SG43郭留诺夫7.62mm重机枪 类型:重型机枪 现状:退役 用途:杀伤集结有生目标或对付低空飞行目标
概 述
   苏联郭留诺夫SG43 7.62mm重机枪(СГ43是其俄文型号)在二战期间研制成功并大量装备苏军,取代了马克沁M1910 水冷式机枪,成为德普(DP)系列轻机枪的火力补充武器。二战临近结束时,SG43 重机枪又改进成SGM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均作为营级武器配发。可惜的是,郭留诺夫在他设计的机枪装备部队之前就去世了,因而他生前未能享受到SG43重机枪所获得的声誉。1960年代,苏军换装PK 7.62mm通用机枪,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随之被淘汰。结构特点
  SG43重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这里所说的“击锤”,并不是类似于手枪中的击锤,而是通过枪机框上的击铁来起到“击锤”的作用,击铁利用复进簧的能量撞击击针击发枪弹,并且击针上不带击针簧。
闭锁动作
在复进簧的作用下,枪机框通过击铁上的闭锁斜面带动枪机向前复进。枪机复进到位后,其闭锁支撑面对准机匣内的闭锁卡槽;枪机框继续复进时,在闭锁斜面(击铁上的和枪机上的)的相互作用下,迫使枪机的后端向右偏移,其尾部的闭锁支撑面进入机匣内的闭锁卡槽;而后,枪机框复进到位,其击铁的限制面挡住枪机的限制面,完成闭锁动作。
开锁动作
向后拉动拉机柄到位后,复进簧被压缩,阻铁突笋进入枪机框下部的扣合孔内,枪机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时,首先上抬保险片,解脱保险,然后向前推扳机,扳机通过扳机托座迫使阻铁杆上抬,阻铁突笋便脱离扣合孔,枪机框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向前复进打击枪弹而击发。
发射动作
向后拉动拉机柄到位后,复进簧被压缩,阻铁突笋进入枪机框下部的扣合孔内,枪机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时,首先上抬保险片,解脱保险,然后向前推扳机,扳机通过扳机托座迫使阻铁杆上抬,阻铁突笋便脱离扣合孔,枪机框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向前复进打击枪弹而击发。
  手松开扳机后,各零件在簧力作用下恢复原位,枪机框后坐到位再稍向前时,重新被阻铁突笋扣住,形成待发状态。
  发射机构各零件的位置关系如下:
  扭簧一端抵住扳机上方,使其向后,另一端抵住保险片前下方,使其后端向下。故保险片上的突笋与扳机折弯部卡合在一起,不上抬保险片就推不动扳机,从而形成保险。扳机下方卡入扳机托座后端,扳机托座前端与阻铁杆相连,阻铁杆借助阻铁簧簧力总是保持向下状态,并迫使扳机托座前端向下,后端向上。
供弹动作
  该枪的供弹方式是单程输弹、双程进弹。枪弹从拨弹位置到进膛,工作部件要经过前、后两次循环才能完成。第一个循环将枪弹输到取弹口;第二个循环抽、压、推弹入膛。
  第一个循环。击发后,枪机框后坐,带动拨弹滑板向左运动,拨弹齿将弹链中的下一个链节拨入输弹口,这就迫使链节中的枪弹沿着受弹器盖和受弹器座的前、后导弹面向取弹口运动。当枪弹和链节滑过阻弹齿后,在阻弹齿簧的作用下,阻弹齿卡住链节和枪弹,并使枪弹规正在取弹位置。
  第二个循环。枪机后坐时带动取弹机后坐,取弹机的两个取弹钩将枪弹底部突缘钳住,并从弹链中抽出枪弹,沿受弹器框导槽向后滑动。当枪弹底部突缘对准受弹器框垂直槽时,枪弹即在顶棱和压弹挺作用下,下落到受弹器框进弹口内,并被规正在预备进膛位置。
  枪机复进时,其推弹突笋推枪弹沿受弹器框的导弹斜面,经其导弹突笋的规正进膛。至此,一个自动循环的供弹动作完成。
  供弹机构在供弹过程中,其动作是连续不断的,在推第一发枪弹进膛的同时,枪机带动取弹机向前,取弹钩便将在取弹位置的第二发枪弹钳住;拨弹滑板在枪机框带动下向左运动,准备拨第三发枪弹。因此,整个过程是: “打响第一发,钳住第二发,待拨第三发。”
  SG43重机枪的供弹机构之所以比较复杂,其原因是枪弹底缘突出而又必须采用弹链供弹,在当时又以采用封闭式弹链为宜,因而被迫采用单程输弹、双程进弹的供弹机构。
性能数据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链
  口径----7.62mm
  初速----865m/s(轻弹)、800m/s(重弹)
  有效射程---- 1000m(平射)、500m(高射)
  理论射速----理论射速650发/分
  战斗射速----80~100发/min
  配用弹种----M1908 7.62×54mm突缘枪弹
  瞄准装置----U形缺口照门、立框式表尺
  枪管长----720mm
  全枪长----1708mm
  枪身质量----13.8kg
  瞄准装置----立框式表尺

捷格加廖夫DShK -38“德什卡”12.7mm重机枪

  苏联的第一种大口径重机枪是在1925年底设计的,当时苏联红军需要一种大口径机枪作为低空防御武器,因此就参照德国的德莱塞(Driese)机枪设计了一种机枪,但在实际测试中发现这种机枪的自动机并不可靠,而且射速也太低。
  在1929年,设计师捷格加廖夫接到设计大口径机枪的正式要求,他设计的DP-27轻机枪在1928年已经被苏联红军正式采用。捷格加廖夫在1930年设计成功了一种12.7mm口径的大口径机枪,并命名为DK机枪(俄语ДК),即“捷格加廖夫大口径机枪”(Дегтярев, 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或Degtyarev, Krupnocalibernyj)的缩写。在1931年DK大口径机枪被红军正式采用,并在1933年至1935年期间少量生产。DK重机枪是一种导气式操作的武器,整个系统基本上是DP-27轻机枪的放大型,只是发射大威力的12.7×108mm枪弹。DK机枪采用鼓形弹匣供弹具,每个弹鼓只能装30发枪弹,而且弹鼓的体积太大又重,因此战斗射速并不高,很低而不能令人满意。  在1938年,另一位著名的苏联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设计了一种转鼓形弹链供弹机构,该机构可以很容易地装置在DK机枪上,代替原来的弹匣供弹机构。这样就能增加机枪的实际射速。在1939年2月经过这种改进后的捷格加廖夫大口径机枪正式被苏联红军采用,并重新命名为DShK-38,或只简称为DShK(俄文字母为ДШК),即“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径机枪”(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ет Дегтярева - Шпагина обр,或Krupnocalibernyj Pulemet Degtyareva-Shpagina)的缩写。国内有时会音译为“德什卡”机枪。
  在二战开始前已经生产了2000挺DShK机枪,到了1944年1月,苏联红军已经拥有8440挺DShK机枪。这些机枪被步兵分队广泛应用于低空防御和步兵火力支援,也在一些重型坦克和小型舰艇上作为防空机枪。
  在战争后期根据一些意见对DShK机枪进行了改进,主要是用旋转的弹链式供弹机构代替比较原来的套筒式动作机构,主要是因为转鼓式弹链供弹机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此时捷格加廖夫已经成功地把弹盘供弹的DP-27轻机枪改成弹链式供弹的RP-46轻机枪,因此他放弃了DShK机枪上原有的转鼓供弹机,而把RP-46轻机枪上的往复式供弹机构移植到DShK机枪上,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进。改进后的新机枪在1946年正式被采用并重新命名为DShK-38/46或DShKM(ДШКМ,其中的“M”表示改进型),但据说早在1945年2月已经有250挺经过改进的DShKM机枪在战场上试用。
  在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DShKM机枪逐渐在苏联军队中被更先进的NSV机枪所代替,但直到现在的俄罗斯军队中仍然保留有不少DShKM机枪作为坦克或装甲车上标准配备。此外DShK和DShKM机枪也被广泛输出到其他国家或被仿制,例如中国、伊朗、南斯拉夫和巴基斯坦。它广泛地被用在很多地方的武装冲突中,而且就像著名的勃朗宁大口径机枪一样,现在在许多战乱地区仍然可以看到DShK两兄弟的身影。
  DShK/DShKM机枪是一种弹链式供弹、导气式操作原理、只能全自动射击的武器系统。采用开膛待击,闭锁机构为枪机偏转式,依靠枪机框上的闭锁斜面,使枪机的机尾下降,完成闭锁动作。自动机系统与DP-27轻机枪上的类似,但按比例增大枪机和机匣后板上的机框缓冲器组件。
  DShK机枪使用不能快速拆卸的重型枪管,枪管前方有大型制退器,枪管中部有散热环增强冷却能力,后下方有用于结合活塞套筒的结合槽。枪管内有右旋膛线8条。导气箍上有气体调整器,用于调整作用于活塞上的气体,以保证复进机有适当的后座速度,其上有直径为3mm、4mm和5mm的导气孔。导气系统有3个位置的导气调整器。有散热筋增强冷却能力。  在枪管前部有带护翼的柱形准星,在机匣后上方有框架形立式照门,表尺上有从0至35的刻度线,第一刻线为100m。机匣后壁上安装着把手和扳机。
DShK机枪使用不可散弹链,最初的供弹机构由斯帕金设计,受弹机外形像一个圆鼓,有一个带轴和制逆轮的拨弹轮。拨弹轮与一摇臂连接,而摇臂通过联杆与枪机框相连。弹链从左侧装入,当拨弹轮在枪机框的带动下转动时,枪弹在转轮内同时产生旋转和直线运动,在每射击1发弹的过程中,同时有10发枪弹在转轮内参与运动,而每发弹的运动行程为全行程的1/10,逐渐从弹链中拉出来,最后被枪机推进弹膛。
  为了提高射速,DShK机枪还采取了如下措施:增加缓冲簧力,增加复进速度,在弹膛部分开槽以减小抽壳阻力,运动接触面间增加滚轮以减小运动阻力、增大活动部分运动速度等等。
  DShKM大致与DShK基本相同,主要的变化是供弹机构。DShK机枪的供弹机构由拨弹滑板、拨弹杠杆和拨弹臂等组成,受弹机盖呈低矮的方形,这是区别DShKM与DShK的一个明显外观标志。
  DShK机枪采用50发弹链,可放于金属弹箱内。12.7×108mm大口径机枪弹是以维克斯0.50英寸(12.7mm)机枪弹为基础而研制的(另一说法是参照德国的13mm机枪弹)。根据租借法案,苏联也曾获得许多维克斯0.50口径重机枪在战争中使用。弹药类型主要有1932型(B-32)穿甲燃烧弹和1930型(B-30)穿甲弹。
  DShK机枪采用科列斯尼科夫(I.N.Kolesnikov)设计的多用途枪架。该枪架由两个前脚架、一个后脚架和座盘组成,还有一对轮子,便于步兵拖行。后脚架上有一个鞍座,射手可坐在这个鞍座上射击。枪架左侧安此外还配有可拆卸的钢盾。当用作防空用途时,只要卸去轮子并把三脚架竖起来就可成为高射机枪,但作为防空武器使用时还要装上专门的肩托和环形高射瞄准具。高平状态之间的转换只要一分钟就可以完成。此外有许多DShK通过柱形支座安装在小形船艇上使用(例如鱼雷艇),有些潜艇也有安装过单联或双联的DShK机枪。
  DShK在战争期间逐渐替换了许多7.62mm马克沁重机枪,在战争中表现优秀。从DShK机枪上发射的穿甲弹可以在500m距离击穿15mm厚的钢板,不仅能抗击低飞的敌机,也能有效地对付轻型装甲目标或步兵掩体,所以是一种极好的支援步兵地面战斗的武器。DShK和DShKM机枪在它们出现的年代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武器,但是这种枪太重、太复杂,而且生产成本偏高,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欠佳,因此最后还是被其他更好的重机枪所代替。
  口径 12.7×108mm
  全枪长 1625 mm
  枪管长 1070 mm
  初速 830~850 m/s 
  
    最大有效射程 3500 m
  最大射程 5400 m
  最大对空射高 2500 m
  枪身质量 33.5 kg
  轮式枪架质量(不含防盾) 102 kg
  枪口动能 1923 J
  理论射速 600 RPM
  战斗射速 125 RPM
  容弹量 50 rds
  膛线 8条,右旋
  方向射界 高射 360°
  平射 120°
  高低射界 -26°~+78°
  火线高 高射 1350 mm
  平射 450 mm

PTRD14.5mm反坦克枪

  苏联ptrd反坦克枪为单发闩动式,发射14.5毫米弹药,它被苏军广泛用于各种不同的角色,甚至可以用来射击低飞的飞机。它有一个巨大的尺寸,接近两米长。
简介及其背景
  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杰格佳廖夫设计,苏联国家兵工厂生产,1941年10月装备部队;该枪结构非常简单,属于典型的苏制武器,但是在其看似简单而粗拙的外形里有着精湛的设计。其枪管后坐带动枪机运动,并驱动凸轮旋转完成开锁;后坐到位后,枪机固定不动,枪管复进,打开枪尾,抛出空弹壳;手动装填,拉动枪机复位闭锁。这种“长后坐”自动方式的单发武器的设计十分独特。但是作为步兵轻武器,该枪还是太长太重,后坐力巨大,以致所有开过此枪的人开枪时都会有恐惧感.射速慢也是一个问题,由于采用非自动装填,射手的心理素质成了影响射速的最关键因素,在坦克隆隆开进的情况下是否还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冷静的射击和换子弹,所以由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41反坦克枪就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回转式枪机,5发弹仓供弹。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穿甲力不够,在苏德战争刚刚开始时,它的主要目标是各类250,251半履带装甲车,德国二型坦克和三型坦克.对于二型坦克在有效射程内它的穿甲力是完全够了,但是在对三型坦克G型射击时,在有效射程内是打不穿它的任何部位的,不得以只得把射击距离推进到250M,到这个位置它可以击穿三型坦克的侧装甲和厚装甲,也就是说它对三型坦克是无能为力了,在实战中它也经常对坦克的潜望镜、油箱、观察空射击,尽管收获不大,这还是能让装甲兵感到一些威胁。在1942末之后,此步枪基本淘汰,但还是少量用于对象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的射击,对付它们,,PTRD―41的威力还是够了。
优缺点展示
  1:后坐力过大:PTRD虽然拥有14.5mm口径的弹药,但是同样也出现了PTRD反坦克枪后坐力非常巨大的问题,单兵往往很难再不展开两脚架的情况下来进行射击。
  2:巨大威力:PTRD反坦克枪拥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其穿甲性能为当时枪中之最,可以击穿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的装甲。并且对人一击致命。

F-1式手榴弹

  F-1式手榴弹又称“柠檬手榴弹”,属于防御手榴弹。是二战前夕研制和列装的,二战中被广泛应用。该弹采用表面有方形刻槽的铸铁弹体,其结构使人想起美国的MKⅡ式系列手榴弹或英国的No.36系列手榴弹,它与两者具有相同的缺陷,即弹体产生的大质量破片飞散距离有时高达两百以上,所以投掷者掷弹后要隐蔽在掩体中,以免自伤。
  该弹使用F-1/N60式延期引信,可用枪榴弹发射器从步枪枪口发射。该引信的延期时间通常为三~四秒,后来又出现了延期时间亢美骱?零~十二秒的版本,各延期时间都分划在引信体上,使用时先装定好时间,然后将引信旋入弹体。所以任何一个使用这种手榴弹的人都需要注意,在不了解其延时设定前,应先拆下这个引信部件,查清已标定的延期刻度方能使用。
  后来的F-1标准手榴弹还有一个“瞬发”型引信,这种手榴弹引信类似于美国的M26和英国的L2A2手榴弹新引信,其弹体上涂有浅黄色标记,但其他方面仍类似于老式的F-1式手榴弹。
  F-1式手榴弹操作使用方法与美国的MKⅡ式手榴弹类似。该弹全弹质量六百克,全弹长一百二十四毫米,弹径五十五毫米,弹体材料为铸铁,装六十克TNT,引信有延期、碰炸两种,平均投掷距离三十米,有效杀伤半径十五~二十米。

RGD-1914/30式手榴弹

   根据沙俄1914年研制成功的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广泛使用的1914式手榴弹改进而成,使命里那种RGD-33 为1933年的改型,主要改进破片性能,曾在冬季战争小批使用,后无进一步发展

RG-42 型苏制进攻性手榴弹、内置200克TNT炸药、质量500克、杀伤半径约10米、所使用的 UZRGM 引信燃烧时间约为 3.2至4秒,与 F1防御性手雷相同、


大名鼎鼎的苏制 RPG-43 反坦克手雷,由 RPG-40 发展而来、

RPG-40 反坦克手雷(下图),上面的金属短杆为保险栓,需要在投掷前将其拔出

RPG-43 全重1.247千克,内部装填612克高爆炸药,弹径95毫米,最大静穿深约为75毫米,杀伤半径约20米
投掷前应拔去保险销,内部弹簧使帆布在飞行时展开,以稳定轨迹,确保战斗部朝向目标




国产 反-43式反坦克手雷
RPG-43 在战后进一步发展为 RPG-6(下图),破甲深度进一步提高到100毫米,两种型号均在朝鲜战争中被志愿军广泛应用、


苏联军队还有一款14.5 毫米 PTRS-41 半自动反坦克步枪,由西蒙诺夫于 1938年设计定型、弹匣供弹,弹容量5发,膛口初速可达到1012米/秒,可在100米距离击穿40毫米均质钢板(弹着角0°)、
PTRD(下) 与 PTRS(上) 协同作战的示意图、

反-43式手榴弹就是 RPG-43的国产型号、
另外,波波沙-42与波波斯-42是两款截然不同的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