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性价比最高的吉他:无敌店面营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0:03:19
          即使虚拟网络通路愈来愈夯,提供消费者实际体验商品机会的实体店面,始终不退流行。想经营实体店面的大、小创业家,有哪些非学不可的店面营销术?

  走上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无论营销人或观光客,都能轻易找到苹果计算机的旗舰店。因为它在高楼林立的纽约,像颗璀璨的钻石一样,吸引人们的目光。

  为了在帝国大厦、洛克斐勒中心、古根汉美术馆等知名景点,和34到60街之间的Prada、LV精品店中突围,苹果选用大型玻璃结构立方体做为地标:白天,阳光和树影交错,把整栋建筑洒得晶莹通透;夜晚,基座的喷泉跳起水舞,配合亮眼的灯光,让行人远远就可以瞧见立方体正中央,那颗咬了一口的苹果。充满现代感的设计,让客人一进店门就忘了出去,也对品牌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要讨论无敌店面,就不能忘了苹果的实体商店。因为,苹果商店能“吸人潮”,光2011年第一季,全球的苹果门市就吸引了7,100万人来店,相当于2010年美国职棒大联盟球季期间,买票进场的观众人数;其次,苹果“会销售”,2011年第一季全球的苹果门市,一共卖出了79万7千台Mac。第三,苹果“高坪效”。根据最新统计,全球的苹果实体商店,年度每平方英呎的营业额达4,406美元(将近新台币13万元),成绩是美国电子零售业者百思买(Best Buy)的五倍,而百思买拥有超过4,000家店面,数量整整是苹果门市的12倍。

  不过,一家店面有人潮、有销售、坪效高还不够,如果没有独特的魅力,让消费者对商店品牌产生认同,业绩可能摇摆不定。因此无敌店面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有特色”。苹果位于英国伦敦的店面,大量运用拱门结构,洋溢欧洲贵族风情;在巴黎罗浮宫旁开设的分店,则融合罗浮宫的形象,巧妙衬托品牌的艺术气息。苹果结合了在地文化和品牌精神,让每家分店都充满个性。

  在全球拥有326家连锁店、市值1,530亿美元(近新台币4兆4千亿)的苹果,业绩好并不令人意外。引人好奇的是,身为世界上最有价值品牌之一的苹果,有企业网站、网络商城等众多通路可以销售,为什么要花10年时间、投入巨额成本,努力耕耘实体店面?店面营销对品牌而言,到底有多重要?

  销售最前线 效果看得见

  美国上奇广告执行长霍尔(Dina Howell)观察,近年品牌逐渐将预算挪往店面营销,背后有几个原因:第一,电视与平面广告趋于饱和,且忽高忽低的收视率,不再能为销售提供有力的保证。相较之下,店头媒体成本很低,只要经营者愿意用心,就可能让业绩有显著的成长。

  第二,实体店面的一切消费行为和成效都“有迹可循、容易追踪”。成功的店面营销不仅能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观感,更可能直接促成购买行为。

  第三,店面营销和其它媒介相较,能够传达的讯息更细致,也更多重。连锁快餐餐厅温迪汉堡资深副总裁林区(Denny Lynch)举例,公司营销预算有限,不会为了新上市的奶昔,砸钱在电视上播放广告,但在实体店面,可以让顾客实地看到、吃到奶昔,也有更多特惠方案能够搭配。

  根据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的定义,店面营销不仅包括静态的装潢设计、空间配置、商品陈列,也包含区位选择、动线等,是范围最广、也是最基本的营销管道。

  一家店面如果要吸引消费者,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确保来店率,二是提高购买率。群泰企业管理顾问董事长李孟熹分析,来店率和区位、店家口碑、促销活动、媒体宣传、店头装潢有关;购买率则受商品组合、店内畅销品、商品陈列与动线、店员推荐等因素所影响。以下便针对和店面营销直接相关的范畴加以讨论:在来店率部分,包括区位、店头装潢,在购买率部分,则探讨商品组合与促销、陈列与动线、店员互动几个面向。店面营销该如何力求面面俱到?下面几个重点绝不能忽略。

  吸引顾客上门

  区位:慎选定位,创造差异

  李孟熹认为,小店家如果想存活,最好不要“分布在大型店家的射程内”。要是小商店和连锁企业位于同一个商圈,就要想办法创造差异化。

  他指出,开店一定要“先选定地点”,再决定“发展特色”,比方某商圈已经有意大利面餐厅、日式料理等价位偏高的店,“我就卖台菜,人家贵,我便宜,一定有生意”。

  王品集团品牌副总高端训提醒有心经营餐饮的创业家,餐厅可分为“目的型”与“便利型”两种。在目的型餐厅用餐的消费者,多是为了特殊场合而聚会,对餐点与服务质量格外要求,愿意花钱享受高单价的食物,这类餐厅讲口碑,不见得要开在人潮众多的地方,像王品集团旗下的餐厅,便常选择地下一楼、二楼的区位。至于便利型餐厅,则以平价、方便用餐为主,开在商圈附近会比较占优势。

  (摘编自台湾《动脑》7月号 文/王彤匀)  "贩卖幸福" 打造顾客感动的"第三地"

  店面不是让商品睡觉的地方,是追求自我、创造欢乐体验的场域,是人与人交往的空间。未来的商店将不以“销售”为主轴,规划的重心是创造顾客能热烈参与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体验文化、新科技及人际互动。


  到诚品博览群书是笔者生活中的小确幸。某次闲逛时,因看到书名《恕我失礼,这样做是卖不掉的》引起好奇,拿起来映眼而入的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文子,这个名字潜行在脑海里已经有十五年之久,这是个令人尊敬的女性,2006年时,被美国Fortune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之一。
  时光骤然退回到1997年时,一群来自台湾的企业经理人在日本进行“优良企业顾客满意经营”考察,旅程中,他们来到东京西新宿拜会林文子。当时她还只是BMW Japan的支店长,在男性至上的日本社会中,这样的职位对女性而言已属不易,不过5年创造20亿日币的亮丽销售成绩,使得她后来陆续成为日本福斯汽车及BMW的总经理,2005年并进一步跃升为日本最大零售商“大荣集团”的执行长,2009年参与地方选举,被选为横滨市长。

  考察当时没有人预料到林文子后续人生的惊人成就。不过,林文子对台湾朋友的热情,以及其个人的魅力及风采却是有目共睹的。她个人对于考察团的提问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展现其对人的用心与真诚,同时由于演说内容相当精彩,临走拜别时,众人只能感叹时间苦短。

  “展示中心不是让车子睡觉的地方。”林文子如此说,这句话是此次日本行最大的关键收获。不摆车子,展示中心干啥用呢?林文子经营分店的方式特别与众不同,店面里不张贴汽车海报,而是挂满当地艺术家的画作,让消费者感受温馨的氛围,不至于产生压迫感。林文子认为:“海报是次要的,对人的心才是重点。”此外,汽车型录亦不摆放在随处可见的陈列架上,而是等待顾客主动询问时,才由业务员慎重的双手奉上,藉以表达公司对顾客的尊重,同时增添产品所呈现的高贵感。

  从11到1的秘密

  林文子的改革无极限,刚接手新宿支店时,这家分店是BMW公司11个分店中表现最惨淡的分店,经济景气泡沫化,办公室杂乱缺少整理,业务员失去主动出击的斗志,面对风雨飘摇的经营环境,林文子不气馁,她选择以正面的态度迎接所有的挑战,不抱怨、多赞美是她最重要的经营准则。她赞美员工、赞美顾客,赞美分店所在地,林文子运用“赞美”的力量为公司及个人招来幸福与幸运,就在半年后不久,新宿支店的销售成绩就窜升为日本第一,而且年年保持第一。

  新宿支店位于办公大楼区,门面并不起眼,又缺少居住当地的消费者,因此顾客很少主动上门。

  但是别人认为立地不佳的新宿支店,林文子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看法,虽然没有住宅区的当地人潮,然而新宿拥有便利的交通,如果能够举办具有魅力的活动,就可以吸引足够的消费群众。

  不仅卖车更卖知性

  正面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才能激发出潜藏的宇宙力量,这是身为经理人最重要的一堂课。林文子为新宿支店找出优点,并且以高格调的表演活动来妆点这个空间,透过举办小提琴、爵士舞、日本传统能剧等艺文活动,创造出新奇感及意外感,进而将高级进口车衬托的更加出色,经过她别具题材的用心与努力,BMW西新宿支店变身为人们喜爱的知性交流中心,举办联谊活动表面上和业绩没有直接的相关,事实上有相当大的广宣效果,是支撑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虽然邀请的对象大部分是已经购买BMW的车主,但是活动就像投入湖心的一块大石头,以新宿支店为中心泛起一片大涟漪。由现有的顾客扩散至他们的亲朋好友,由相识的顾客扩大至潜在顾客,不少前来参与活动的顾客,从此改变自己对BMW的观感,有的观众在表演后的茶会与业务员自在的交换名片,甚至主动表示自己想要换购新车,林文子巧妙地化业务活动于无形之间,以文艺表演带动业务数字的提升。

  林文子的成功诀窍,在于她愿意超越商业行为,与人真心交往,愿意花心思制造梦想与罗曼蒂克,实现新奇的点子来打动人心。

  如果展示中心是舞台,那么顾客就是主角,消费人员及接待人员则是跑龙套、搬道具的配角,不要妄想以自己出风头的方式来说服顾客,林文子时时提醒员工,卖场是属于顾客的地方,要以顾客为中心来进行布置及演出。

  卖场不死只是不断转型

  许多人对现场失去信心,只因为年轻人越来越“宅”,可见的未来他们大部分将透过网络进行购物,有人甚至断言卖场已死,近来出版的一本书的标题就够耸动:“10年,你将找不到实体商店”真的吗?当然是假的,类似的时代终结预言不断翻新面貌,却也不断地以落空收尾。

  类似林文子的实体通路经营者,如诚品的吴清文;7-Eleven的铃木敏文;苹果的贾伯斯,在在都以行动证明实体商店不死,只是不断转型。过去的杂货店是今天的7-11,未来的7-11则尚未诞生。消费者永远需要一个生命活动的世界,实体商店是有形世界,可摸,可闻,可尝,这是网络力有未逮的地方。

  网络是新平台、新舞台,但是不和实体空间结合,就会少那么一点点,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就像月亮与太阳,有阴有阳,世界才有缤纷多姿的面貌;有实体有虚拟,企业才能创造出有趣、互动的多元顾客体验。

  (摘编自台湾《能力杂志》8月号 文/廖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