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日期和性格:宋代五大名窑:中国哥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01:58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弦纹瓶

哥窑弦纹瓶,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纹片和肩颈凸起的四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传世品不多,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鱼耳炉

哥窑鱼耳炉,高9 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鱼耳炉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此件属于清宫旧藏品,乾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胆式瓶

哥窑胆式瓶,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碗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