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 老虎:0145 姓氏略考-梅姓-姓氏渊源-中华之骨-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37:33
梅姓-姓氏渊源 标签: 姓氏略考-梅姓  分类: 第02册_0101~0200 2010-09-02 16:23

0145 梅[梅、枏、槑、楳、?、?、?,读音作méi(ㄇㄟˊ)]←“梅”的古体汉字“槑、?、?”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国家出版业标准矢量字库《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和《蒙文标准字库》;如果还不能正常显示古体汉字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请询问“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搜狐管理员。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太丁之弟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殷商王朝时期,商王太丁敕封其弟于梅邑(今安徽亳州),伯爵,世称其为“梅伯”。

  梅伯是著名的商王朝末期直臣,在商帝辛子受辛执政时期(商纣王,公元前1154~前112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在朝担任卿士。

  梅伯为人正直敢言,他见商帝辛荒淫无道,就多次冒颜进谏,结果商帝辛不爱听,皆不纳。当时有臣僚劝他:忠言逆耳呀,你少说几句吧,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矣尔!若人皆不敢言,朝上还要吾等臣子何?”于是他依然如故,凡遇商帝辛做事无道,即当廷指出。

  梅伯的直敢使得商帝辛忍无可忍,就干脆把梅伯杀了,免得耳旁呱噪。商帝辛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糜(肉酱),做成肉饼分给众臣吃。

  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

  商帝辛三十二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2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指挥八百诸侯灭殷商王朝之后,有感于梅伯的正直忠贞,赐其号“忠侯”,并再次封赏梅伯的后裔于梅邑(今安徽怀宁),建有千古名城——梅城。

  在梅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爵号、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梅氏正宗。

  子姓梅氏族人大多尊奉梅伯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百越王梅安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北魏王朝时期,长江沿岸地区有一位百越蛮王,名叫梅安。传说,其先祖是上古吴国的开国君主姬泰伯的守陵将士,因姬泰伯逝世后葬于梅里(今江苏无锡梅里乡鸿山),人们尊其遗嘱不起墓丘,因此泰伯之陵为“平墟”,故而史称“梅里平墟”,其守陵将士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梅氏,形成一支梅氏族群。

  周元王姬仁元年(越王姒菼执二十一年,吴王姬夫差二十年,公元前475年),越王句践发动了吞灭吴国的“姑苏之战”,吴国灭亡,该支梅氏族人被并入越国,此后逐渐融入百越民族之中。

  周昱王(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越王姒搜六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发动击灭越国之战,越国灭亡,越国人民分崩离析,形成许多支裔部落群体,各自独立称国。当时该支梅氏族人散居于荆楚之境,后逐渐凝聚成为百越民族中比较强大的一个部落群体,其首领世代为梅氏族人。

  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农历4月,梅安带领百越诸部渠帅(部落首领)千人至京师进贡方物,并求留质子以表忠款,北魏明元帝十分高兴,不但安抚之,还授封其为“安蛮太守”。

  该支荆楚南蛮民族中的梅氏,在汉朝时期即世居于南阳郡宛县一带(今河南南阳),因境内有梅溪河,因此引为汉姓,称梅氏,后大部分融入汉族,少部分流入安南,汉书史籍记载为“安南蛮”,成为今越南梅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越族,出自唐朝初期安南蛮渠梅叔鸾,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记载,安南蛮有渠梅氏。“渠”,就是“首领”的意思。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公元714年),安南(今越南北部)蛮渠(首领)梅叔鸾叛唐,举三十二州之众,外结林邑(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金邻(今泰国北碧府)等国,自号黑帝,辖众号称四十万,占据海南。

  梅叔鸾,公元?~722年待考,又名玄成,是古代安南国梅朝的开国君主,亦是唯一的一位君主。梅叔鸾家族原来没有姓氏,出自古越民族的支裔黎族,因家乡枚埠地区有著名的梅山(今越南河静石河),故为梅氏,汉史称其为“梅叔鸾”。

  梅叔鸾家中贫寒,及后迁至玉征(今越南南坛),自小便要每天到山上捡柴、干粗活、种田及放牛。亦因为长期的体力劳动,练就了他健壮的体魄,以及黝黑的肤色。

  自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开始,唐王朝在安南地区设置了交州都护府,安南从此隶于唐王朝,当地人民都需要向唐朝政府缴交赋税以及服役。由于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安南当地的人民长期不满其的统治,故此于安南并入唐朝版图的二百多年间,曾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反唐运动,其中的“梅叔鸾反唐”就是这四次反唐运动的第一次。

  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梅叔鸾号召向唐朝进贡的农民起义,很快便聚集了邻近地区对唐朝政权不满的大批民众。于是梅叔鸾于沙南地区设置根据地,借著地形险要的优势,以图对抗唐朝的军队。另外,梅叔鸾还沿着蓝江在卫山附近建起著名的“万安城”,自行称帝并建都。当时,梅叔鸾还联合了邻近的占婆、真腊两国,以及居于骆州都护府各地山区响应起义的部落酋长等,北上一举攻下交州都护府城宋平。一时间,唐朝在安南的政权被攻陷,梅叔鸾所建立的梅朝亦得以短暂统治安南地区。

  唐玄宗李隆基得讯后十分震怒,当朝左监门卫将军杨思勖主动请行,以属下御林军为核心,诏募各首领子弟十万组成军队前往镇压。

  这位杨思勖生性十分鸷忍,杀戮心极重,在以前他率军征讨各地时,凡捕获俘虏后,必“剥面(剥去面皮)、皦脑(挖出脑浆)、褫发皮(剥掉整个头皮)以示人。”如若抓住敌军酋首,杨思勖多亲自将其“缚于格柱,探其心,截手足,活剔其肉以食,俘虏肉尽乃得死。”因此,面对如此残暴的主将,他属下的将士们“人人惮服,莫敢违其令。”

  杨思勖率军抵达安南之后,与原先的唐朝安南大都护光楚客繇马援设下了埋伏,然后以小股部队引诱梅叔鸾。梅叔鸾闻知唐军到来,积极组织抵抗,亲自率军十二万前来抗拒唐军。待梅叔鸾进入埋伏圈之后,杨思勖一声令下,将士人人奋勇,一举击溃梅叔鸾的起义军,之后大肆杀戮,十二万起义军尽遭残害。战后,杨思勖命令手下封其尸为“京观”(将所有的尸体堆砌成一座壮观的大尸丘),在重立交州都护府之后而还。

  梅叔鸾起义失败,梅朝政权灭亡之后,众多的安南人民为纪念他,纷纷以他的姓氏为氏,多称梅氏,成为今广西、云南、越南地区越族(京族)、瑶族、苗族、傣族、黎族、岱依族、芒族、侬族等少数民族梅氏的主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梅氏,主要出自蒙古巴尔虎部梅林奇德氏族。

  蒙古族梅林奇德氏,亦称默林奇德氏、玛古特氏,蒙语为,原居蒙古喀尔喀(今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后在清朝初期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其首领梅林奇德率巴尔虎部族人万余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族人以首领名字为姓氏,即称梅林奇德氏。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庭准议,巴尔虎部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奉命移军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号“蒙古九旗”。

  清朝中叶以后,巴尔虎部族人中有取原姓氏首字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梅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元朝末期元军将领韩再嗣,属于冒姓为氏。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一位元朝副戎江西吉水军队的将军叫韩再嗣,因其主帅张仲毅降明而苦谏成仇,遂弃军功以避杀祸。

  后来韩再嗣到达荆楚之地,入赘当地梅氏家族,成家立业,繁衍后代。由于是入赘,其子女皆称梅氏,但他在逝世前遗嘱后代:“生不为人先,死不忘乎其本。”子孙依照执行。

  因此,该支梅氏一族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生姓梅,死姓韩!其后称之为“生梅亡韩”。这个家规践行一直延续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梅佳氏,满语为Me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后还冠汉姓为梅氏。

  ⑵.满族梅勒氏,满语为Meile Hala,汉义“副”,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梅氏。

  ⑶.满族梅楞氏,满语为Meileng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所冠汉姓即为梅氏。

  ⑷.满族梅赫哩氏,亦称梅赫勒氏,满语为Meiheri Hala,汉义“蛇”,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所冠汉姓多为梅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苗族,出自清朝时期贵阳开州土司梅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贵州的贵阳府开州(今贵州开阳)土司为梅氏家族,其祖先就是第二个渊源中所述百越王梅安氏族的一支,其姓氏是在唐、宋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仍然沿用汉姓,但已成为苗族梅氏,历史久远。

  清朝乾、嘉时期,有两个著名的黔中开阳人:一个是武进士、御前侍卫徐占魁,另一个是扬威将军梅仕奇。梅仕奇家就是明朝时期为土司的开州土司后裔,不过进入清朝后家道败落了。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喜欢舞枪弄棒的梅仕奇、徐占魁二人先后拜武举人谢绍尧为师,到了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师弟徐占魁考中了武举人,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赴京通过会试并参加乾隆大帝主持的殿试,当即被乾隆大帝赐为二甲武进士,先授皇宫正五品三等侍卫,旋即恩赐为御前侍卫,成了乾隆大帝十分亲近的近侍武将。

  而梅仕奇因家境窘迫,只能靠贩卖茶叶为生,因此无钱去参加武举考试。但徐占魁与梅仕奇二人感情甚笃,时有书信往来。后来,徐占魁给梅仕奇寄来盘缠让他到京师相见。梅仕奇则给师弟带去了家乡的上等好茶,师弟徐占魁久居京城,少见黔地家乡茶,自然捧着家乡的茶叶视为珍品,小心翼翼地带回自己住处饮用。

  那乾隆大帝是位闲不住的主子,爱微服私访不说,也喜欢时常在部属住处闲逛。有一天,乾隆大帝突然溜达到徐占魁住处,还没进门就觉得茶香扑鼻,连声称赞“好香啊!”

  徐占魁不敢怠慢,忙沏茶敬上,并将家乡茶的来历秉报皇上。乾隆大帝呷茶后大悦,不仅连夸“好茶”,还生出好奇心要见一见梅仕奇。这一见,梅仕奇给乾隆大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当即特授梅仕奇为“扬威将军”,不过,只是个负责专办其家乡进贡茶叶的虚衔。

  梅仕奇所携至京的黔茶具有多白色茸毛、造型美观、入沏后叶芽竖立,犹如雪后春笋,茶色淡绿而明亮,清香而味醇,爽口清润,乾隆大帝品饮后赞不绝口,特将此茶赐名为“南贡茶”。

  此后数年间,来自西南边陲的南贡茶便誉满京城。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梅仕奇告老还乡,将家乡马桑坪改名为南贡,并把家乡的河流也更名为南贡河,梅氏家族又成为州土司。

  由于南贡茶的盛名,南贡在后来的清嘉庆、道光时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集市之一,开阳南贡茶也成为了名茶之一。

  本书按:

  “南贡茶”,即今贵州开阳茶,其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已有种植,明、清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明朝万历年间官纂的方志《贵州通志》中就已经有贵州宣慰司(今贵州贵阳开阳)进贡茶叶的记载,是开阳贡茶之始,至今已有四百余多年历史了。

  南贡茶在清朝乾隆时期得名,并名声大振,有效刺激了开阳茶叶的种植和生产。到了清朝末期,开阳全县茶叶年产量一般稳定在五万斤左右,民国时期曾远销上海、武汉等地。

明朝万历年间,贵州宣慰司每年贡本色茶芽的数量为十一斤二两四钱二分三合。

  清乾隆年间的满清茶法,茶叶分为“贡茶”、“官茶”和“商茶”三大类。“贡茶”专供满清皇家使用,严禁民间贸易;“官茶”是允许在边疆储备易马的;而“商茶”则允许民间贸易,且每年以销茶百斤为一引计税。

  “南贡茶”成为贡茶之后,一方面声名大振,制作工艺和口感更适合皇家口味,另一方面却在产量和流通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到了清道光年间,“南贡茶”已开始衰落。清咸、同年间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时,开阳地区成为太平天国黄号军的活动中心之一,更使南贡茶遭到致命一击。特别是在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太平军的老教头何德胜将黄号军大本营移至开州小轿顶山(今开阳花梨乡轿顶山)后,起义军在开阳境内多次与清军和民团激战,南贡茶原产地的茶树受到严重摧残,同时开阳人口锐减,南贡场等大集市失去了原有的辉煌,南贡茶从此一蹶不振。

  清咸、同战乱之后,开阳地区的人口多为外地迁入,很少有人谈及鼎盛一时的南贡茶。至清朝末期,开阳人李清池想重振南贡茶雄风,为此创立了茧茶公司,生产方、圆二种压制饼茶,包装盒上印有“开阳贡茶”字样,并行销上海、武汉等地。可惜,由于政局多变,加上管理不善而被迫停办。

  到了民国时期,开阳民间茶叶生产开始缓慢恢复,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茶叶年产量已经达到十三万五千斤,但加工粗放,科技含量、商品率极低,每年销往县外的数量仅六万斤左右。

  改革开放后,开阳县先后在全县开辟了国有双流茶场和二十多个乡村集体茶场。1990年,全县茶叶年产量达到五十四万两千斤。开阳县人民政府还与贵州省微量元素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深入挖掘南贡茶的科技与文化内涵。经过科学研究分析,开阳产茶区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并且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形成了南贡茶原产地极其独特而又优越的自然条件。

 

开阳南贡茶

 

  在开展南贡茶科学研究的同时,开阳县文化部门还分别与贵阳日报社和贵州电视台合作,先后在《贵阳日报》和贵州卫视等媒体推出《开阳南贡茶》,对南贡茶四百多年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内涵作了初步挖掘。

  2003年,开阳县被命名为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后,逐步形成了南贡茶系列富硒茶叶为代表的富硒茶叶品牌,南贡茶系列茶叶已行销省内外,并先后获贵州省有机茶认证和上海茶文化博览会金奖。

  南贡茶的特色:其茶多白色茸毛,造型美观,茶色淡绿而明亮,入沏后叶芽竖立,犹如雪后春笋,清香而味醇,爽口清润,天然富硒。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黎族、东乡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梅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梅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梅伯、梅安、韩再嗣、梅叔鸾、梅仕奇

 

 

 

三.各支始祖:

  梅胜聪:字九思,江西南昌县人也。元皇庆元年壬子正月十五卯时生,至正十二年挈妻子以徙居湖南沩宁之柳林(宁乡流沙花园)洪武十四年辛酉八月初二子时没,葬八都四区彪形山(今花园乡和平村梅家湾虎形山,谷名大坟山)庚山甲向。即今砖墓是。元配:罗氏,元延裕二年乙卯二月十五酉时生,明洪武九年丙辰七月二十八卯时没,葬八都四区(今宁乡花园乡新龙村越花山)祠宇后山第二排卯山酉向。是为湖南益阳沩西梅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