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策反电视剧第二季: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探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0:36:25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探源  

2011-08-16 21:24:28|  分类: 人文·心灵·思想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盛和塾(北京)塾生   白立新

尊敬的稻盛先生下午好!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

在过去二十年,我们向德鲁克先生学习如何做企业。德鲁克的思想有“道”有“术”;可惜,多半情况下我们无法体会其基督教背景下的“道”,因而只得到了一点“术”。

在未来二十年,我们希望向稻盛先生学习如何做企业家。企业家不是追求利润的机器,企业家有良知,有愿望寻找自己的人生王道。

接下来我跟大家汇报一下我学习稻盛哲学的一点体会,希望得到稻盛先生和大家的指教。

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美妙的时代。我们有了古人无法想象的现代科技,在座的各位中国企业家在过去的30年个人财富至少增长了1000倍。

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时代,因为此等美妙即将结束。

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其中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都是虔诚的新教徒。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这些新教徒贯彻基督教“亦当爱人如己”的信条,遵循伦理,尊重劳动,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正大光明地回报社会。

在那个人神共进的时期,对内,他们以严格的伦理约束自己,对外,他们贯彻利他的精神,把这两者看作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因而,市场经济获得了健康而快速的发展。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有一股暗流迅速涌动,这就是人性的欲望。

1644年,近代哲学和技术的鼻祖、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发表了著名的《哲学原理》,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在这里“我”是绝对的主体,自然不过作为“我”面前的客体而存在。数学和物理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客观地认识这些法则,就产生了技术。在笛卡尔以前,有“科学”却没有“技术”,笛卡尔整合几何和代数两方面的知识,创立了解析几何,开创了技术文明的新时代。

笛卡尔提出,征服自然是人类最大的幸福。自然成了人类的奴隶,加紧压榨自然这个奴隶就能增加财富。西方国家依照这种思想创建了新的社会体制,并带来了迅速的繁荣。中国及许多亚非拉国家,由于没有及时引入近代文明而沦为了殖民地,被所谓近代文明之父的欧洲诸国所统治。

笛卡尔发表《哲学原理》的1644年,牛顿刚好2岁。笛卡尔哲学释放了人类的创造性,也释放了人性的欲望。所以稻盛先生和梅原先生说,“欲望的无限解放”是近代文明的本质。

在《拯救人类的哲学》一书中,稻盛先生和梅原先生认为,支配自然的是人的“欲望”,而不是表面上的理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制约,人的理性很容易屈从于欲望。人类欲望的特点是只可以不断地被刺激,而永远无法被满足。金钱只会不断刺激对金钱的渴望,美食只会不断刺激对美食的渴望。科学技术让我们上天入地之后,又刺激人类的欲望进一步膨胀。

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在物欲无限膨胀的美国,最时髦的金融技术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实这不只是一场金融危机,而是一场人类生存的危机。如果我们不能就此刹车,近代文明可能会很快结束。

现在的地球人口是70亿,是200年前的7倍;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有100亿而达到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有人说,在地球人口达到极限之前,也许不超过50年,今天我们所享受的所有资源和能源都将枯竭,石油、煤炭、天然气,甚至包括淡水以及新鲜空气。或许在座的稍微年轻一些的朋友,或许在您晚年的时候,就能够见证太阳不再升起的那一天。我们真的不知道,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是上天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警示我们,还是上天已经启动了如电影《2012》所猜想的大灾难?《2012》电影中预言的故事未必发生在2012年,但是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我们逃脱“2012”预言的机会不大。

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依靠人类的智慧,到时总有办法解决。

不幸的是,这是人类的一个幻想。

我将世界人口增长曲线称之为“笛卡尔曲线”,因为正是笛卡尔哲学在1644年打开了人类欲望的大门。今天,为了避免人类快速奔向悬崖,稻盛先生及梅原先生指出,我们必须找到可以替代笛卡尔哲学的哲学,以使得这条曲线在顶端产生相反方向的转折。

拯救人类的哲学就是要将“欲望人”还原为“良心人”。这种哲学的核心十分简单,用四个字表达,就是“自利利他”,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和地球的利益。

“自利”的意思好懂,早就有人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是,关于“利他”,事情就复杂了。我们中国人都是吃过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人,在那个斗私批修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愿望导致了共同贫穷的结局。如果不是包产到户,我们至今还摘不掉贫困的帽子,而改革开放不正是利用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吗?

没错,自利是人的本性,没有自利,人就是去了生存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该知道,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没有利他,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败。因此我们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在昨天的演讲中,有专家提到了“利他竞争力”,建立在利他思维上的企业经营,可以取得更长久的竞争力。

“利他”真的可以构成竞争力吗?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稍微拉远一点。

在与知名节目主持人杨澜的对话中,稻盛先生说:

“我的家乡出了两位对日本近代史的明治维新做出过很大贡献的人物,他们就是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明治维新三杰中的两位)。我非常喜欢西乡隆盛,他对中国王阳明的阳明学说有相当高的造诣。他曾经两次顶撞萨摩的长官,被流放荒岛。每次流放总会带上阳明学、儒教的书籍,即使是在贫瘠的荒岛上遭受牢狱之灾也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他是一个非常清正廉洁、清心寡欲的人。他经常说,位于人上施政的政治家,必须是那些不谈钱财,不求回报甚至能够舍却生命、忘却自我的人。他自己也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我希望当今日本的政治家中能够多几位像西乡隆盛这样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西乡隆盛是稻盛先生最尊敬的人,在中文版《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中,稻盛先生逐字逐句地注解了西乡隆盛的《南洲翁遗训》。稻盛哲学中的“敬天爱人”,就是来自于西乡隆盛。

按照稻盛先生的说法,西乡隆盛对阳明哲学有相当高的造诣。说起阳明先生,像我这样出生在60年代的人,内心很是复杂。当初我们是把阳明先生作为唯心主义反动派来批判的。因为阳明思想的巅峰时刻出现在500年前的一次顿悟,历史上称为“龙场悟道”。

1508年,阳明先生36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

皇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

在《京瓷的成功轨迹》一书中,稻盛先生说:“我之所以皈依禅宗,因为禅宗特别重视心性即灵魂磨练。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大彻大悟,他因此明了了宇宙的真相,参透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据禅宗师父讲,当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某种至高的状态后,就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在一瞬间清晰起来。而这种顿悟的境界是无法用理论和知识来解释的,用文字和语言也很难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平常人即使长期坐禅也很难达成顿悟的境界。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生中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小悟,但大悟却只有八次。”

由此我们知道,阳明先生是幸运的,他通过龙场悟道,达到了智慧的顶峰;我们也是幸运的,能够借助阳明思想理解天道只是在于良知。

稻盛先生说:“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儒释道几位先哲才明了宇宙的真相,并指示给我们看。”

现在,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称为“四句教”。

1、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他发现,吾心即天理。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正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如见孺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3、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24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

阳明先生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你的任何一个念头,只要一出现,良知便会知道,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它看得清清楚楚,瞒不过它,所以你最好是按照良知的启示,去恶为善。

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

阳明先生回答说:“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所谓修身齐家,就是要抓住那个私意萌动的时候,杂念一出来,就将其灭掉,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

阳明先生总结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天理即良知,故天人合一。阳明先生一语破的,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白无误地阐明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

天理即良知,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天理是天地间最根本的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理即良知,这是44年来我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也是我准备将来作为墓志铭刻在自己墓碑上的五个字。

可惜,如此巅峰的思想,如此朴实的道理却被淹没了。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文字狱盛行,任何讨论阳明哲学的人,都可能被扣上“反清复明”的大帽子。在清朝后期,列强入侵,人们更无暇与强盗讨论“良知”。

幸好,思想的光辉不会被永远湮没。阳明思想在中国受冷落,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落地生根。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说,阳明思想是东亚五百年的活水源头。

最早接触阳明思想的日本人是日本禅僧了庵桂悟。正德四年(1510年),也就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的两年,庵桂悟奉命以83岁高龄远使中国,与阳明先生会晤。回国前,阳明先生作序一篇相送。

阳明学在日本的真正开创者应是幕府初期的中江藤树,1644年也就是笛卡尔发表《哲学原理》的那一年,37岁的中江藤树拜读了《王龙溪语录》和《阳明全书》,感觉受益匪浅。但此时,阳明学还只局限于少数的精英阶层,并未被当时的德川幕府的民众所广泛接受。在1790年(宽政二年),德川幕府发布“异学禁令”,将朱熹学说定为唯一正统思想,阳明学则被视为异端的谋反之学。

直至幕府末期,阳明学才再度兴起。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日本也未能幸免,美国的“黑船”敲开了日本国的大门。上天赋予日本的幸运是,当时日本的社会是“天皇”与“幕府”二元结构。国难当头之际,成了革命者“推翻幕府、恢复天皇”的最佳时机。

幕府末期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吉田松阴,他认为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妙不可言。他主办的学塾培养了伊藤博文等一大批倒幕维新志士,据说其门下八十位弟子中,有近半数为明治维新做出过杰出贡献,其中就包括西乡隆盛。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自己心中不正的东西,就可以依照天道而行。

换个说法,致良知也就是“事上磨练”。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这是何等方便,何等及时!这就像带了一只罗盘,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只要坚持修炼,自然就距离成贤成圣而不远。

稻盛先生经常强调,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我认为,这就是“良知”的另一种说法。将“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其实就是“致良知”,就是,敬天爱人。

稻盛先生说,敬天爱人:敬畏上天,关爱众人。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也就是天道。换言之,就是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

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明白了,稻盛先生的“作为人何为正确”即是阳明先生的“良知”。稻盛哲学中的“敬天爱人”即是“致良知”。

以此修炼,我们即可以抵达良知,也就同时抵达了天理。天理即良知,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由此,我们知道,始终依良知而行,不仅仅让稻盛先生成为了一个好人,本质上,它让稻盛先生时时刻刻循天理而动。循天理而动,岂有不成功之理?如果我们也能像稻盛先生一样,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动,我们也有可能成就一个圆满的人生,追寻到自己的人生王道。

可惜的是,许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并不需要王道,他需要的是霸道,甚至是黑道,只要能吃喝玩乐过得好,可以不择手段。这时,致良知以及敬天爱人又有何意义呢?

特别是作为企业家,若是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做企业,为什么做人,那么,当我们有钱有势又有闲暇时间的时候,就只能去做更多更不好的事情。古人说,小人闲居不为善。

根据善恶报应的天理,做坏事的人不可能永远荣耀,即使他们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可能长期持续,更不可能惠及子孙。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同时,稻盛先生提醒我们,无论你现在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留在这里,再多也不能带到下一世。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只有你的“灵魂”会随你开始新的征程。

稻盛先生说,如果有人问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炼灵魂,使其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为,这样,我们才不愧对这一生一世。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抵达了人类智慧的顶峰。后来,阳明思想传播到日本,影响了西乡隆盛等明治维新人士,并最终体现在稻盛哲学之中。

那么,我们如何践行这些思想呢?

1997年就剃度皈依佛门的稻盛先生认为,通过践行释迦牟尼所倡导的“六度”也就是六项修炼,心志就将得以磨炼、人性将得以完善,人生就会顺利并达成圆满。

精进努力精进就意味着拼命工作。“拼命工作”其实是磨练心志、净化灵魂最有效的方法。为了事业成功,我们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一旦你付出了这样的努力,“智慧的宝库”就会向你瞬间开放。

只要你全力以赴,神就一定会出现。这是稻盛哲学震撼我的第一句话。

稻盛先生说:“我认为,这个宇宙中有一个地方可以称之为 智慧的宝库 ,那里隐藏着取之不尽的智慧,当我处于忘我的状态,为员工、为客户,一心不乱、全神贯注地投入研究开发的时候,当我为世人为社会开拓新事业的时候,我就无意中触及那宝库中睿智的一端,于是我就能开发出划时代的新产品,并且使事业获得意想不到的进展。也就是说,利他之心,是打开 智慧的宝库 大门的钥匙。”

稻盛先生创办京瓷之初,只有来自松下的订单,然而,松下在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期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在松下的零部件供应商会议上,各零部件厂家愤愤不平,一齐向松下开火。然而,稻盛先生却对松下抱有深切的感谢之心:“这是松下在磨练我们!”

因此,凡是松下要求的价格,京瓷二话不说照单全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让稻盛先生的生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人生的齿轮 过去一直在苦难和挫折的方向上运转 现在开始朝着幸运的方向转动了。

结果,当时一味向松下发泄不满而没有做出相应努力的零部件厂家,不少都倒闭了,已经消失在竞争的风浪之中。唯有京瓷幸存并且茁壮发展起来。在稻盛先生创业的第7年,京瓷开始为信息产业的巅峰产品IBM360电脑提供陶瓷基片;第12年京瓷公司上市;第16年京瓷公司超过索尼,成为日本市值最高的企业。

克制私欲  所谓“持戒”就是遵守戒律。稻盛先生说,释迦牟尼所讲的事情,并不难实行,比如讲不可贪欲、不可偷盗、不可损人利己,人都能做到。人们之所以不“持戒”,是因为不理解“持戒”能够带来的好处,并错误地认为,“持戒”就是限制自己的享受。其实“持戒”本身就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有了精神的自由,才能气定神闲,才能发现复杂问题背后的本质。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控制人性中的欲望。本能虽属天赐,也需要节制。被笛卡尔所打开的人性欲望的大门需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把它关上,或者说控制好它的打开的程度。

稻盛先生还说:“才能只是上苍偶然授予给我,上苍要求将它回报世人、回报社会。如果我将它视作私人资产而独享其惠,就违背了上苍的意志,早晚会受到惩罚。”

才能亦属天赐,不可独为己谋利。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的最震撼人心的对成功的诠释。当许多成功者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时候,稻盛先生将其视为天启;当成功者心安理得地享受富豪榜上的排名时,稻盛先生却认为,才能亦属天赐,不得据为己有,只为自己谋利。

布施奉献  所谓“奉献”就是为他人效力,就是说不只是为自己,也要为世人、为社会尽心尽力。“利他”是宇宙间的基本原则。实际上,稻盛先生自己谦虚地说,像他这样随处可遇的乡下青年,在生存与奋斗中,不知不觉地实践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努力”、“克己”、“奉献”这三项修炼,即拼命地工作,不做坏事,为世人和社会尽力,都能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有这样成功潜质的大有人在。

同仁堂创立于康熙八年,历代同仁堂人一直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三百多年从没有动摇过。你做的事情,可能没人看到,但是你的存心和企图上天一定知道。上天如何知道每个人的心思?还是那句话,天理即良知,既然你的良知随时在监听你的想法,良知知道了,上天也就知道了。每次读到同仁堂这两句古训的时候,我都会肃然起敬。我相信这就是利他之心的力量所在,几百年之后仍然掷地有声。

同仁堂的成功验证了稻盛先生的那句话,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荣辱不惊  我们在人生中遭遇的各种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今天幸运,明天就可能倒霉,因而人生就是“诸行无常”,人生就是波澜万丈。既然诸行无常,人生就是苦难。拼命忍住这类苦难,不被苦难压垮,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这类苦难,就能将苦难转化为幸福与功德。

失败是磨练,成功更是磨练。人的灵魂可以被磨练也可以被污染,人的精神可以变得高尚也可以变得卑微,这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就是我们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在最困难的事情,唯一能给我们力量的就是那份天理,那份良知。天理即良知。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

镇定自若  我们常常会生气、发怒,心态会变得粗糙、粗野。处于这种心态,我们内在的智慧就会被掩盖埋没。保持镇定可以恢复平静的心性。即使我们没有时间去坐禅,若能每天晚上把心镇住,腾出片刻功夫静静地反思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也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智慧的闪光。

毛主席说过,人定胜天。这里的“定”不是“一定”的“定”,而是“镇定”的“定”。一旦我们镇定镇静下来,我们就可以发现被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就能发现故事背后的故事,就能发现天理和天道,就能奉天道而行。

智慧磨练  公元前523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据说他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着而不能证得。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尊佛,或者如阳明先生所说,满大街都是圣人,我们只是被私欲所遮蔽而已。只要通过修炼,弹掉心灵上的灰尘,佛光就自然得以展现。1501年,在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前的7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惊艳问世,26岁的米开朗基罗讲了一句富有禅意的话。他说,大卫原本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非大卫的部分凿掉。

今天,我们只需要把不属于良知的那部分凿掉,我们的良知就会被唤醒。天理即良知。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笛卡尔曲线就会以天道而拐弯,我们的文明危机就可以被化解,我们的人类文明就将得救。

谢谢稻盛先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