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李雪健专访: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48:15

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云立新
内容提要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形成的复杂因由及特征,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 突化解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入手,探究通过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感召功能,以重塑社会核心 价值认同,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增强人们对现行体制正义性的信仰,对当前化解社会冲 突、实现社会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冲突化解
云立新。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甘肃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730000
一、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整合社会观念、实现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是构建和保持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尤 其是对于一个多种思想日益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 开放社会,意识形态常常通过其独特的引导和凝聚 功能,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人们的价值选择发 挥导向和引领作用,以调控社会思潮和社会成员的 价值取向,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冲突,促进社 会成员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与和谐环境。因此,站在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的视 角,意识形态的作用就在于主动引领社会的价值观 念,以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聚合人心民气,去除社会 心态当中的躁动与不安,使之趋向平和理性,重建社 会信任。“正如历史上政治经济单位的兴起是与价值
观保持一致相关联的一样,它的衰弱也与共同的价 值体系的崩溃有关”【11。这里所说的共同的价值体系 指主流意识形态。要想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广 泛的社会基础和超大社会影响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应 该发挥自己强大的功能。 主流意识形态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基本 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的核心体现,是引领经济社会 发展模式嬗变,引领社会文化和大众思潮,指导人的 行为,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旗帜。实践证明, 一个国家需要有一个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获得广 泛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 量凝聚起来。反之,一个社会如果人心涣散、思想混 乱,往往是因为主流意识形态已丧失了导向和聚合 功能。特别是在一个利益格局尚处在形成和确立阶 段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不同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 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处在过程之中,再加上不同社
万方数据
{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会阶层和社会成员其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利益诉 求不尽相同,往往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的价值冲突。 如果不加以引导。慢慢就会滋生出一种疏离感和缺 乏信任的不良心态,任其发展必将导致社会核心价 值的认同危机,同时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 大。因此“从维持政治稳定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可以 使社会成员相信现行制度是公平的,并促使人们自 觉的不违反规则和不侵犯产权,这将大大减少对规 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从而构建国家政权得以维 持——即政治稳定的基础。”闭所以通过构建具有巨 大说服力与广泛感召力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来为广大 社会成员提供一种价值选择的共同导向,用主流意识 形态高强度而又系统、深刻的宣扬、解释功能以凝聚 价值观念系统,形成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强大吸 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引导社会成员建立对主流意识 形态的信念,为变化的社会及其成员提供明确发展 的理想目标与运行秩序,让其在快速纷乱的变动过 程中保持清醒不至于迷失。尤其是在各个阶层和不 同群体如何对待利益关系的让度、转移以及补偿等 问题上,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首先要让不同的 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之间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然后 让社会成员对现存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合法性、社 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正当性和正确性以及自己行为 和价值取向的应然性和合理性有一个明确认识,并能 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去自觉认可和维护现行制度和秩 序,从而使整个社会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尽快达成共 识,真正凝聚起社会的信仰和塑造价值认同,形成有 利于化解社会冲突的共识基础即社会信任。而认同其 实就是“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 合的交互主体的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 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引起的认可为 基础”嘲。只有这样,主流意识形态才能进一步引导人 们从自身的现实利益考量和未来利益期望出发,在 承认各种利益群体存在的合理性前提下,正确认清 和追求自身的利益,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 求和愿望,合理合法地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值到2009年已经达到34万多亿,年均增长率保持了 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4000美元,经济总量 增长60多倍,排名从1978年的第10位到如今超越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 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成就鼓舞人心的同时,问题也 不少,尤其是由于一度对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关系的 片面理解,使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一定阶段,变成 了GDP挂帅”【4】。一些地方为了谋求经济增长,甚至出 现了所谓带血的GDP。今天我们面临的困局的确是 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忽略了效率与公平不 可偏废的理念,人为地把快速发展经济与追求社会公 正公平对立了起来,其结果就是导致城市和乡村,东、 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过大,不同行业之间差异过度, 使得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城乡之间 产生了严重的不均衡,不同区域之间、垄断行业和普 通行业之间、企业劳资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 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加剧了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分化 的趋势并引发一系列的利益纷争乃至利益冲突。 客观地讲,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转型的进程当 中,都会面临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困扰,正处在这一 特定的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也不可能例外。社会转型 使得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 局深刻调整,社会呈现出从经济成分到分配方式、从 社会阶层到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形态。它一方面导致 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分化日益 明显,另一方面,利益分化使得人们有了进行利益表 达、谋求利益实现的愿望以及争取、实现和捍卫自身 利益的驱动。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间的利益之争 日益显性化的同时,基于不同利益追求而产生的群 体意识也相应生长,并逐渐成为影响利益群体活动 的重要因素。又因为各个群体具体的利益诉求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他们的价值认同也呈现多元 化。但由于一些利益群体在转型过程中通过行业垄 断、权力寻租和同工不同酬等方式已“演变成既得利 益集团或者‘分利性’集团,垄断机会,驱使社会向封 闭性发展。”阁这种导致社会不公的排他性增长的出 现,不仅让部分群体的绝对收入额下降、比较利益过 低甚至收入提高受阻,而且造成社会由下往上正常 流动的渠道不畅或正常向上流动的成本增高和机会 缺失,让许多社会成员觉得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并 不是因为生产要素贡献的多少或是因为人力资本本
二、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危机——当前引发
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综 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成就举世瞩目。国内生产总
身的差异,而是在社会成员竞争的起点、机会和过程 等方面存在着的不公正造成的。因而对当前社会公 正的满意度下降,并将对收入差距的不满转化为对 体制的正义性、对社会公正等价值取向的疑问,让不 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地域人群、不同的年龄段人口 对一些基本价值理念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乃至 冲突,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的程度。尽管“收入 分配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 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混乱的方面”嘲,但假 如社会成员能对收入分配秩序的公正性普遍认可, 光就收入结果的不平等、利益格局变动本身尚不足 以引发社会冲突,即使客观上收入差距较大也用不 着草木皆兵。恰恰是利益变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公正 感让社会成员普遍对收入分配秩序的信任发生动 摇,大大削弱了对既有的社会价值体系的认同。由此 可见。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造成的影响已不仅仅表现 为财富的多寡,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价值观等 精神领域,加大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前不久的 一项调查显示:“在探究穷富的原因时,无论在城镇 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缺 关系少门路’(城镇地区58.5%、农村地区达49.5%)。 此外,更多的人认为自己之所以穷是社会的原因而 不是个人的原因。”m所以尽管当前社会冲突的主要 诱因仍然是利益性矛盾,利益格局失衡仍然是引发各 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但因为利益性矛盾引发的不 同社会群体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危机也相当严 重,并已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尤其是 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改革发展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关 键时期,“收入差距还是朝着扩大的方向在发展”嘲, 今后一段时期快速的经济增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 结构的变迁,使得本已令人忧虑的利益格局差距将 进一步拉大,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等现象亦会不 断加重。倘若社会成员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取 向的迷惘和认同危机不能得到有效化解,不仅将严 重削弱社会的凝聚力,进而导致社会团结合作程度 的降低,而且可能出现虽然收入的差距还未达到危 险的临界点,但遇偶然突发事件的刺激,便演化成失 去理性控制的社会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诱发大的 社会动荡。这是一个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认真 面对的现实难题。
三、社会心态失衡加大了社会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社会的稳定或许取决于许多因素,但理性、平和 的社会心态在其中常常起着非常重要的维护作用。 尤其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利益调整日益剧烈的今 天,许多社会冲突的发生往往可以在人们的心态方 面找到诱因。“社会心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 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 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的、具 有一定共同性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理态势。”唧由于 社会心态源自社会成员个体心态的同质性,是某一社 会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状态,因此社会心 态也可以理解为特定时间段内存在于社会成员当 中,反映特定境域且具有自发性质的宏观社会心理 氛围。它是一种社会倾向性强烈并具有大众特征的 行为意向及动态心理,某种意义上说它包含整个社 会的情绪基调和价值取向,并以社会认同和去个性 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值得注 意的是,虽然社会心态来源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但它 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在此基础上重新生成 的、具有本身特性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并以一种整体 的方式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发生影响。 社会心态有时会失衡。收入差距过大就是引发 社会心态失衡的一个原因。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的 特殊历史时期,因为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和社 会阶层的日益分化,现实中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和 归属认同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即社会成员的身份 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分化趋向明显。再加上整个社会 由静态转向动态,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每个人都会轻 易地发现或找到与自己进行社会参照的对象和场 境。比如某人或某一群体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 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就常伴随一定的心理落差和波 动。此外,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进行社 会比较的参照选择不同,主观心理感受也就不尽相 同。总的来说,尽管自身的经济状况或生活境遇不 好,但如果与参照对象相比,只是表现为经济上相对 收益地位的下降,那么对这种结果一般人们尚可以 勉强承受;倘若比较的结果是发现自己的绝对收益 地位在下降,一般情况下都会引发心态失衡。尤其是 如果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身利益丧失的原因是因 为社会缺乏应有的公正造成的,往往会产生一种自
身利益被他人侵占或掠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相 对剥夺感,从而引发社会群体之间出现严重隔膜、心 理的不平衡乃至情绪的对立。这些不良心态不仅容 易让社会心态失去平和,使许多人心中充溢着焦灼 和不满,而且在心理上又将现实中的收入差距进一 步放大。尤其是当看到有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是通 过并不公平的竞争条件和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面 对这种缺乏正当性的“暴富”现象或者名为竞争机会 均等而事实上却是不均等的竞争所造成的利益格局 失衡,会对人们的心态造成很大冲击,让社会成员能 更明显地体验到一种不公正。心态失衡很容易让人 失去对事物应有的正确分析和理智判断。例如一个 心中充斥着“不公正感”的社会成员,他的视野里收 入差距的原因也相应地发生很大的变异,开始对原 本认同的价值观发生动摇,开始怀疑到底还应不应 该以个人自身的能力和对于社会的贡献作为标准去 判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确定他或她在社会关系中 所处的地位,以至于不再承认差别形成本应具有的 合理性,认为凡是在收入差距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 诸如优越的家庭背景、权力寻租等机会不公的原因。 此外,由于社会心态的从众特征,社会舆论和大众传 媒对社会心态的失衡影响也很大。例如最近几年,许 多地方的传媒热衷于推出各种财富排行榜,再加上 诸如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等概念的出现和相关事 件的不断炒作,在无形中放大了社会比较,给大多数 社会成员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刺激,扩大了不同成员 间的心理落差,让一些认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较低 而未来也难有希望提升的人增添了挫败感,还加重 了人们对当前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不公的恶性预 期。心态一旦失去了应有的平衡,沮丧郁闷、敏感偏 激的非理性情绪就会弥漫,甚至滋生一种绝望、仇视 乃至报复社会的心态,作为社会稳定基石的社会信 任也就相应遭到破坏,既有价值体系的凝聚功能也 开始消解。事实证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社会危害性 很大的一些极端事件和异常行为,反映的就是一些 生活窘迫的社会弱势群体,已无法做到理性地看待 转型时期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而一旦社会成员对 社会失去应有的信任和良性期待,积存的怨恨等非 理性心态不仅不容易抚平或消除,还可能导致人们 轻易推翻既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不愿再坚守自己原 有的价值追求。
由此可见,社会利益格局的差距引发了社会心 态失衡,失衡的心态不仅将已经现实存在的不同社 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疏离进一步强化,而且加剧了社 会成员之间在社会公正等一些基本价值理念的意识 分歧,也加大了社会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因此,如何 能够从社会心态着眼,构建一个能将个体凝聚起来 的粘合(cohesion)机制,形成“社会团结”,就显得尤为 关键。而构成社会团结最重要的是“社会成员平均具 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 体系,我们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旧。 四、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化解社会冲突 处在转型社会这个特定的中国历史发展的节点 上,总是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 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问题呈现并伴随着种种不公正 的社会现象。特别是由于对GDP的过分崇拜让人们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一任增长来支配发展。 受其影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也因此任由趋利的 “无形之手”指引,把自己当成只知追求利益最大化 的所谓理性经济人。而现实表明,人并不是在任何时 候都表现出一种理性,反而是“欲望和产出之间的巨 大差距可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它会引起失望,而由 于失望,几乎一切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因此一旦 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断下降,不公正感不断上升,就 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制度体系产 生动摇,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原因就是“有悖于人们 理性的持续的变化或影响人们幸福的根本性变化。 将迫使人们改变其意识形态”旧。所以主流意识形态 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即 一种“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 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 …价值观念的吸引力”旧,增强自己对现行体制合理 性的论证和支持力量,积极塑造体制的价值形象,强 化价值自信,才能有效发挥凝聚功能,进一步坚定人 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 心,重建人们对现行体制正义性的持久信仰。社会稳 定的基础也才因此能够得到强化。 今天,如何继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多元 价值观念和人们的价值选择的导向和引领,同时还 要让社会心态归于理性平和,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 继续坚持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因为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有力量、有感召力,就 在于始终高扬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旗帜,反映和维护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因为“真正的自由 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 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㈣。因此必须将维护和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强化 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理念去 凝聚公民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而能够体现社 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指标就是共同富裕,它也是社会 主义的本质所在。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告 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旧“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 败了”【1甸。晚年他更是尖锐地指出:“中国有十一亿人 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 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
求,调控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表达,积 极打造社会正当的利益分配基础,才有可能得到社会 成员广泛的认可,也才能起到协调理顺各种社会关 系,平衡大众心理的作用,更好地为化解社会冲突服 务,进而保护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以及人自 身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与平稳有序。
注释
【1】【12】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 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页,第54页。
【2】黄新华:《政治发展中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探析》。[北
京]《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3】任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北京]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年第4期。
【41[8】《2010年社会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
【5】郑永年:《如何重建中国包容性社会》,[新加坡]《联合早
报网》2010-11—30。
就要革命。”【17怛是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
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如果说共同富裕的前提是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只因“离开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意义”【l埘。 只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 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l研,才能彰 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以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为最高理想,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要尺 度”嗍。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也已说明,只有让人 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相一致,才能 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让人民共享改 革与发展的成果,否则也只能是空谈的愿景或动听 美妙的辞藻,最终会被人民所丢弃。 其次,要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落实在相关 的制度建构中。没有相应制度基础支撑的意识形态是 苍白无力的。因此要通过着力构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的制度体系改善社会环境。因为“无论在任何时代、任 何社会,制度都是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如果制度设计 的比较合理,比较公正,符合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主体 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也就容易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和 遵循”咖。只有建构能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关公平正 义价值取向的一系列制度,以此容纳不同利益的诉
【6】w.阿瑟.刘易斯:《发展计划》,何宝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
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7】贾肖明:《1,4中国居民认为自己“穷”》,[广州]《南方日
报》2010-12—23。
【9】丁水木:《建立中国社会的社会稳定机制》,[上海]《社
会》1996年第11期。
【10】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年版,第244页。
【11】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42页。
【13】于盈:《约瑟夫?奈:从“软实力”到“巧实力”》,[深圳]
《南风窗》2009年第13期。 【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582页。
【15】【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版,第313页,第313页。 【17】《邓小平年谱1975—1997》(_F),[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第1317页。
【18】秦廷国:《略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北京]《政
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9】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人民日报》20lO.03—
05。
【20】【21】马俊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发展观》, (北京]《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平啸]
一45一
万方数据
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云立新 甘肃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730000 江苏社会科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11(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sshkx201103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