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赌吧都是什么人:甲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52:45
     

           (连载)

            九歌

       二、行为的生理机制(1)

  小学时自然老师就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盆某种植物放在窗口附近,
不久这种植物的植株就会向窗外倾斜过去,老师说这是趋光性。中学
时老师也会做一个类似的实验,在有草履虫的载玻片上,向水滴的一
端放一点盐,不久草履虫就会聚集在远离有盐的一端,老师说这是趋
利避害。这种对环境刺激靠近或远离的行为我们将其之称为“趋性”。
趋性普遍存在于生物中,动物表现得尤为突出,神经在这种过程中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像腔肠动物有神经网,扁形动物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有神经节和感受器官,脊椎动物有中枢神经系统、周边神经系统,且
有更发达的感受器官。内分泌系统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有一个由
简单到复杂的递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行为的生理学基础,当
然像肌肉和腺体这类效应器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它们的演化与神
经系统是相平行的。
      

  当天气变得炎热的时候,工蜂们就会本能地到门口组成一个强大队伍,然后鼓动
翅膀,犹如一个鼓风机,且效率非常的高,它可将蜂巢中的热气驱除。科学家们相信
这是环境的刺激驱使蜜蜂采取这一行动的。

  同为鳞翅目的蝴蝶和蛾,它们的活动多数情况下是相反的,蝴蝶
喜欢白天,而蛾多喜欢黑夜。人们几乎不加考虑地就可以说:光线这
种物理的刺激与蝶和蛾的活动规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同为软体动物的
海蛞蝓和陆生蛞蝓,前者必须在含盐的水中才能生存,而对后者来说,
没有比盐更致命的,因此我们也不难说化学环境可决定它们的活动领
域。以上这些属于外部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刺激。当你坐立不安且双脚
不停地来回替换时,此时如果旁边有人打开水龙头,这非常糟糕!哪
怕你再理智可能也得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将膀胱中的东西干掉,因为你
不行动它就要自己行动了。汉字中“旣”的甲骨文非常形象地表示了
一个人吃饱了后对食物的不屑一顾……所有这些如尿急、饥饿感等我
们称之为来自内部环境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第一个例子中还包括了
外部环境物理刺激作为诱导因素的事实)。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
了什么是内刺激和外刺激,进一步要说明的是内刺激的存在状态如没
有解除的尿急或饥饿难忍叫做动机(过去称为驱力),刚才已经表明
了,机体中的感受器官对动机发出的信息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它会将
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此得到解码,
然后作出决定,并由运动神经将这一决定送达到肌肉或腺体,诸如上
厕所或进餐厅的行为就发生了。
                       下期待续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107/010703-2.htm “隐性饥饿”之谜:“饿得快”竟是二氧化碳作怪 
 
     40多岁的老李最近总有这种感觉: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他就开始饿得慌,只好到处找食物充饥。其实,很多人大概都有类似体验,吃完饭没多久胃还是饱的,但身体却感觉饿了。昨天,这种被称为“隐性饥饿”的“现代病”之谜,终于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揭开,原来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米、小麦的营养成分也会随之流失。  揭示“隐性饥饿”之谜的是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无锡开展的一项实验成果。据实验负责人朱建国研究员介绍,如果对农作物不停地施放二氧化碳,将会加剧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结果导致作物早熟、产量增加,但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铁、锌等微量元素这些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很多。朱建国说,目前我们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380PTM,如果照目前的发展趋势,50年后将会增加200PTM。到那时光合作用将会更厉害,农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将会降低10%,“隐性饥饿”就会更加明显。不过朱建国说,由于个体有差异,“隐性饥饿”也是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饥饿感。(蔡立 辛西 王琦)
 
 
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的动植物学知识 
 
     甲骨文是中国殷商时期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植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一些思考。  "禾"字在甲骨文中的禾字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甲骨文中就有许多从禾的字,如黍、粟、麦、稻等。甲骨文"木"字就是树木的形状。从木的粟字,就形似结满了栗子的树木。其他从木的字还有桑、柳、柏、杏等等。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将这些作物视为同一类的植物了。甲骨文中还有四种象形鹿类动物的名称,它们就是鹿、麝、麝等。虽然它们整体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的没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长并且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没有。但这些作为动物名称的象形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象形的"鹿"作为它们的基本形制。这里面,实际上包含有将一些性状相同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甲骨文"鸟"字是形像长尾的鸟类。汉代许慎《说文》:"鸟,长尾禽总名也"又"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可见以尾的长短,分类鸟类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  鹿是古代狩猎最重要的对象。所以古代人很熟悉鹿的生活习性。甲骨文中有麓字,形状 ,像鹿在树林中间。鹿喜欢在山林中生活,以鹿喜爱在树林栖息环境来表示山麓,正是古人造字的愿意,也反映了古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了解。    
 http://www.lunwencar.com/news/1000051218/
首页 >> 哲学 >> 国学论文 >> 左毒不去,文不可教——《<论语>选读》观感全国各地新编高中课外选学孔孟教材数种,此为专选《论》,取全书之半,注释特详,又加语译,用力甚勤,似乎内容充实,观点革命,可助教学。然粗览一过,是书乃为继续诬孔而编,非为学习而写;且其所谓辩证、唯物、历史之立场观点方法,不出批林批孔运动之左调重弹。偏见比无知更远悖真理,如此“选读”,实不如不读或少受其害也。长期以来,此类问题在文教界的古书选读与论述中带有极普遍的倾向性,影响甚坏,如果真要继承传统美德,摒弃专制糟粕,就得加以澄清,以免继续误导几亿大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一、今日为何读《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到1941年,毛又批评党内许多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努力学习历史文化,50年前本是全党全民的共识。《选读》全书却自始至终坚称读《论》为批判,非学习。前言称:即使到今天,其“影响仍然根深蒂固,不可小视。”强调该书“精华与糟粕杂糅,与文质兼美的其它经典课文不同。”全书最后总结课的辩题是:“儒家文化对近代中国的落伍应负多大的责任?”误导曰:打倒孔家店后孔子的“影响并没有绝迹”,近期又成为人们的话题。将晚清以来历届政府之政治腐败与经济落后归罪于《论语》,为其君其臣其制之恶开脱,居心之险,又胜于当年一概批倒封资修之批孔左棍矣。二、选材应以学为主还是批字当头?“附文”“课文解读”“相关连接”部分基本不选有助理解章义的经典材料,而是杂取古今批儒的言论,以利搅乱原义、抵消正确理解。如第一部分是所谓“哲学”,不选夫子“人能弘道”“吾道一以贯之”“朝闻夕死”“士志于道”等等,独挑子不语的神鬼、罕言的性命与天道之类,喧宾夺主地教学生议论荀子、董仲舒的“天论”对后世的影响。甚至叫学生不读书去猜书名《子不语》的内容为何?以造成学生以为孔子的“哲学”为天道鬼神之类误解。“二、为政以德”部分,《颜渊·七》“足食足兵使民信”章,附了王充《问孔》的误解之谈,又在“解读”中重复“去食留信”的谬说。《论》中此章必不得已而“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前提是问政,兵与食皆指君政之军备与食用,“死”谓“国君死社稷”之古礼(《曲礼》)。君纵无兵饥死而民食民信万不可去,民不信则国不立。此意通读《论》自知,刘宝楠《正义》辨之极明。惜利于正确理解者皆不取,一见诬孔便行拿来主义。“三、政者正也”是孔子立论的根本,却规定不作精读只须略读。且特录韩非“圣人不务德而务法”以抵制理解原义。又无事生非地设了一题:孔子“均无贫”与“均贫富”有什么不同?“四、克己复礼”,本义是谈仁的修养方法。却故意不选一百多章论仁者,专挑君臣孝弟之类,又附无关题旨的刘邦“今日乃知皇帝之贵”的史料、明清妇女死节、天理人欲之议论。其节外生枝、躲避正解之用心,分明可见。“七、仁者爱人”本中华人文最富美之内涵,最切当今富贵不仁之时弊;偏一字不附,舍近求远而录屠格涅夫一短篇。“八、义以为质”是君子取舍的原则,却不伦不类地附了篇鼓吹日本人生意经的《论语与算盘》。“十、周而不比”是要团结不要勾结,却挖空心思找了篇《论语的现代读法》为附读,胡说“语言之美与道德无关。孔子弟子三千,坐而论道,不也靠一张巧嘴?”孔子专靠巧嘴成功,即使古今正经批孔家也从不敢如此猖狂诬蔑!其它不必列举了。生怕师生了解原意,百计厚诬曲解,百年革命大批判之故技耳。纵观举世各文明古国,皆知崇敬其先圣,而诬圣之持久嚣张,则独我百年中华,手段之卑劣又莫过现代文化人。教语文者之于民族文化,非有功即有罪,而今论客们反人文而张“工具论”,自欺欺人而已。三、译文化神奇为腐臭。译文不当屡见,大抵出于蓄意丑化之仇圣憎古心理作怪。略举全书开头一小部分数例以示之:P.6《子路·十六章》 “近悦远来”译:“境内的人使他们欢悦,远方的人使他们来归。”本章主语为执政者,却妄译为“境内的人”“远方的人”了。且远近指与国都的距离言,非境内远方所可译。P.6《颜渊·十三章》 “必也使无讼乎?”妄译作:“一定要让人们没有诉讼啊!”瞎抄杨伯峻译注,且将疑问句误作肯定语,则并原文亦篡改成“使必无讼也!”P.6《子路·九章》 “既……矣,又何加焉?”误译作“再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加”是提高,非“采取措施”之谓。P.7 《学而·五章》“使民以时”,丑译为“役使老百姓”,古今官府皆使民干活,本句宜作“征用劳力不误农时”。P.19 《子路·三章》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译作“大概应该阙而不论吧。”肯定语反译成疑问句,应译的“阙”偏又不译出。“野哉由也”,译为“好粗野啊”,模仿港姐腔,辞非规范。“民无所错手足”,谓政府妄刑滥罚,则民众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好。却连古书“错”“措”通用都不知,译成“那么老百姓连手脚都被束缚住,没有合适的地方放了。”罗嗦似注,又错得笨拙。P.21 《阳货·二十一章》“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译文误抄杨伯峻《译注》:“为期三年太久了。”《经典释文》指出:“期音基。”刘宝楠《正义》将“期已久”与下文“期可已矣”贯通解,言一周年已不算短了。非为期三年之意。“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高中生多能懂:宰予能有三年之爱给父母亲(爱子那样)吗?而编者却窜乱前后文胡译为:“宰予不也是在他父母的怀抱得到三年爱抚吗?”平空添上“不也是”,又是直抄杨伯峻误译而不参照其它著作。从汉人“孔曰”到清儒《正义》一致注曰:夫子曰“予也有……乎”,是“言其无有也”,哪来的“不也有吗”。这只是开头一小部分,其余懒得说了。《论语》以生动明畅见称,此书以罗嗦别扭为“科学”,三种《论》《孟》选,文笔亦以此为劣。缺德故不文也。
四、大义不注,卖弄学问,东拉西扯,无事生非。注释问题尤大。当注失注,不必注则饶舌不休,明白的注胡涂,不懂也装懂,失误大半由学风不端所致。三选之注,以此谬误最多,然有其代表性。兹就头几页浏览所及,略示数例。P.1《雍也·廿二章》“务民之义”,注“义,指符合礼法和道德规范。”义古训皆曰事行而宜,夫子礼乐道德乃责君子,非小民所事务。《公冶长·十三章》“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注:“文章,指文献典籍。”《论》明言帝尧“焕乎其有文章”,周“郁郁乎文”,“文犹质也”,夫子“博学于文”而学无常师,可知文与质相对而言,天地人各有其文,言行表现合理可观者皆此“文章”,决非文籍而已。帝尧时尚无文字典籍,孔子述而不作无“夫子之文献典籍”可言,此义顾炎武《日知录》早已专门言之。汉清经师之儒囿于五经独尊之蔽,凡夫子日常言学言文概以六经六艺释之,而经又唯礼、礼唯尊卑,于是“五四”一反礼教,《论》不必读已可打倒矣。曲解始于荀卿,成于清儒,百年至今鹦鹉学舌而不悟也,悲夫。P.2同一章“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注:“天道,这里指决定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所谓天理天意。”全无根据。《论》言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行有常道,与《易传》所言大同小异。天理天意是后来阴阳家始言,至宋明新儒学而大畅,夫子未言也。“圣人”注曰:“甲骨文在人字上突出画一只大耳朵,旁边有口,表示听觉敏锐,有人认为与‘听’是同一个字。小篆字形从耳,呈声。《说文》:圣,通也。指耳聪目明……”瓜瓜蔓蔓瞎扯一气,“圣人”与“明目”何干?徒耗他人心力而矜博学。《八佾·十三章》“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本古俗语,尤今“县官不如现管”。而注“奥,字从宀(古文字形像房屋),指屋子里的西南角,最为幽静,是尊者休息的地方。古代认为那里有神,为一室之主……(王孙贾)向孔子请教是否可照此而行。”这百五十字长注,纯为卖弄而节外生枝,所炫知识句句错误,解语意袭杨伯峻之误,而改动处尤见其谬。奥为家尊所居处(非“休息的地方”),义取光暗(非幽静),祭则设席于奥(非“那里有神为一室之主”)。奥喻君卿之尊,灶喻执政之实权;贾为执政,故引世俗之言欲孔子媚附于己。此汉孔安国、郑玄至朱熹、刘宝楠皆无异说。贾问“何谓也?”是讽示孔子,而注为:“向孔子请教是否可照此而行”,不知从何说起。P.8《泰伯·十九章》“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有天下之权而不私用,故赞其德巍巍乎不可及。而注云:“无为而治,与,参与。”舜耕历山死苍梧,禹手足胼胝,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岂“无为不参与”耶?只会抄字书而不明章义,以今当为无为不义妄为之官僚妄测古圣,以至有此。《卫灵公·五章》“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儒之无为是顺民性以治民事,不瞎指挥;却注为:“无所烦劳就能使天下大治”,失其本义矣。正南面即正身听政,身正令行,又歪注成:“南面临朝,居统治之位。”如此则古今帝君皆大舜也矣。此类将批孔专家自己的政治观强加给孔子,全书屡见。P.11《颜渊·十九章》“杀无道以就有道”,注“无道,无德无才的奸人。”无道只言邪行妄为,非乏德才,是常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译注:“君子的道德”,“小人的道德。”释字害义,谬不可喻。紧接本章之前,为季康子患盗问治术章,孔子对以您如不贪则虽赏不窃,民盗由官贪之风影响,即君子之德风。不管有德缺德,无改君风民草。故春秋时泄冶谏陈灵公之淫辟曰:“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说苑》)并非只有道德才会化下。“德”之古义极富,若“物之所得也。”(《老子》王弼注)“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郑注)皆事物本性之能力。章言领导的性能如刮风,小人德性如风下草,无法不伏倒。杨伯峻知“道德”讲不通,译作“领导人的作风”,虽未得本义却免“道德”误会。这回注者反而不知照抄,可见见识之卑下。P.12《为政·二十章》“使民忠敬以劝”,注:“以,连词,用在形容词之前表示并列。”以字注“而”不就结了嘛,“忠”“劝”是形容词吗?“劝”是勉励,哪是“努力”?“孝慈则忠”译为:“人民就会对当政者尽心竭力”尤妄,此“忠” 是言老幼之间诚实厚道,与后世忠君取义各异。《颜渊·九章》“年饥”本是荒年乏食,注者却拼凑了一大篇废话:“年,收成。甲骨文年字是在禾下加一个人字,以人负禾,表示谷物成熟,引申指年景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这个意义繁体字作饥,饥饿的意义繁体字作饥,现统一简化作饥。”汉郑玄注本自作“饥”,卖弄什么学问?全书拼凑所谓“甲骨文”到异体字整理表与语法读物以自矜博学的无聊注释,有几十处之多,除了增加错误,没有增添对《论语》原文一字的理解(初步浏览,未详核)。可见其精力之歪用!哀公问:年饥如何增加税收充实政府费用?有若对以国君与百姓比比看,谁足谁不足。牵连到“彻”与“二”两种税制,今人不明,历史有载,本当着重引史料讲清楚。此等国君非礼超剥削的关节处,却偏草率略过,只注“彻,十分抽一;二,指十分抽二。”十一何以名“彻”?等于无注。真阶级剥削处混过,非阶级处强加对立斗争,全书这种伪“阶级分析”的妙用,最见所谓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真谛。《先进·十六章》“季氏富于周公”,注周公旦,误,是周公制定的十一税率,“富于”是季氏取民超过周公礼制,超额剥夺。“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左传》《国语》都明载冉求在原有什一税基础上又另按田亩再征收十一,所以孔子号令鸣鼓而攻。对此苛税虐民之大事,史料尽弃,只注了没头没脑的一句:“季康子想按田亩征赋”,以利掩饰聚敛之恶政。凡孔子言仁政安民心,必诬为“奴隶主贵族”,凡君卿加强剥削则美为进步改革,百年批孔惯用瞒与骗两手,至今仍盛行于文化界。《颜渊·十八章》“苟子之不欲”,不注“苟”义,却挑出“之”字注曰:“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所在的句子为表示假设或条件的分句,与下句‘之’字作代词不同。”之字如此说,不过一家言,非定论,不可教学生。且如句中无“苟”字,主谓间用“之”也并不构成假设条件。古人语缓,《论》直录口语,故虚字语气词特多而传神。现代将口语虚字拉出来逐一按近代从西洋文法套搬进口的所谓语法体系分析讲解,大多烦而无当,本身就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语言辞气是最富民族特性之物,最忌以现代洋理念支解古中华,尤其对亿万青少年,基本人文常识尚缺乏就细抠现代人造的语法教条,纯粹是舍本逐末的歪教。《论》的重大历史影响,不在语法也。P.13《季氏篇》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国有家者”“相夫子”等,皆当注而无注。“无乃”是岂非、得非之意,古语多有。却注:“表示揣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婉语气,恐怕。”夫子严厉责备:“求!无乃尔是过欤!”口气异常肯定,一注成“委婉恐怕”,语义大变。“且尔言过矣”,译成“并且你的话也是错的”,也全走味了。P.14《子路·二章》“仲弓为季氏宰”,简简单单的家臣之“宰”,也东抄西凑出一篇阶级斗争图象来:“宰,总管。指卿大夫的家务总管或所属采邑的长官,也指公邑的长官。宰字从宀从辛(像曲刀一类的刑具),表示罪人在房屋中从事劳动。本义指奴隶,后转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宰字的诸多汉魏古训,只有许慎《说文》释:“辠(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先秦经传屡见以宰名官者,从无罪人执事之义。故王筠《说文句读》言:“许义于经无征,据字说之也。”许慎望文生义:宰下为辛,辛上加自为罪人,辗转牵连而为说文解字,便当作本义。其实许慎本未见西周金文殷商甲骨诸早期文字,望形揣测,难以得真。况而今虽有大批甲骨卜辞,大多仍不可识,讲初义要谨慎,不可如“男女相支撑为人”之类谬种妄传。注为曲刀罪奴,只是造说者之演义,了无文本依据,非可靠知识。以形说义,不如清儒江永之言近是:“从宀,庖厨也;从辛(酸辣),五味之一。本义当为宰割。”太宰、膳宰、良宰之职,皆主宰牲肉而和五味,与为政调节天下致中和的治道可通。故《说文徐笺》引戴侗曰:“宰,家宰也,宰制家事(按:家之政事,非“家务劳动”)者也。引之则天下之宰曰冢宰,一邑之宰曰邑宰,主宰、宰制之义皆由此出。” “宰”之“辛”是表声,古音读若子,如滓、梓皆音“子”。而许氏误作义符,又扯上辠(古罪字),遂于典籍所用皆不可通。而编选者反视若奇宝售于师生,误人子弟也。训释字义是门最老实的学问,故名实学朴学,以通于上下文且合于群书为唯一原则;而近代疑古反古之风作,乃唯务标新立异反民族传统,兢以奇谈怪论争高,此学术腐败之征也,奈何以此教人?纵观汉武尊经而后,旧学中最繁琐者为训诂小道,二千多年皓首穷经未能字字解透;现代唯新至今,新学中最威风者莫过土洋杂交的左八股理论体系,百年血雨腥风势未已。倘为艰于生存竞争的今日学子计,选注古典自宜化艰奥为平易,引玄远近人心,力免以理论逞威、字义纠缠、语法纷扰,但能略明要义、知人所贵,即贪欲世界之无上功德矣。以权贵理论禁人心智,拿云雾字义与蛛网语法耗人生命,是压在语文师生头上的三座大山,人与文的社会活力俱被窒息,毒天下于无形而祸深不可测。尤可悲者,语文界所谓精英不思奋争求人文解放,且多积极合谋误人害文以祸世者!
五、社会以“和为贵”,还是以“斗为乐”?《论语选读》处处提防师生认知孔子真人真意,除以训诂语法胡搅蛮缠而外,尤不可忍者,是继承批林批孔衣钵,说章义则以革命大批判为武器施经典以刀斧,不诬圣贤不瞑目。倘欲逐一辨诬反正,非几部专著不办。好在《论语义说》已面世,不愿受骗者可取以对照,毋庸一一指谬。且看全书最后部份《中庸之道》,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过犹不及”“中庸至德”与“乡原贼德”等光耀千秋的至理名言,是中华人文可以傲视人类思想宝库之大智慧也!而编者于正面阐发的经典论述一字不录,挑了鲁迅一篇插科打诨骂军阀趁机丑孔子的杂议,胡说孔子都是为权势者设想,为民众“却一点也没有。”接着,编者的“阅读理解”首题居然是:马克思说:“斗争就是幸福。”毛泽东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和谐是相对的。孔子的中庸主张与此是否矛盾?答案先已在拉大旗作虎皮的题问中咬定,不容思考也无须学习,是个不成问题的伪问题,圣哲孔子当然不会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追随者。双方既矛盾,批判斗争孔子就成为绝对必要,读《论》不过是斗了今人斗古人,找个先哲当批判靶子,目的无非是证明古今人类文明唯左独圣,中华思想唯我独尊,斗得越绝越显先进性。编者学问虽不在行,玩这套大革文化命的批判故技,却是当行本色,宝刀未老。天下凡非马列毛者皆须斗倒批臭,全党共诛全民同灭,则遭殃的岂止《论语》,势必横扫全部封建时代资本社会修正主义及其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旧习惯!于是乎无数真话罪、良心犯、文字狱皆因触犯左阀教条被当作非人类的牛鬼蛇神打倒,再踏上亿万只脚……左山压顶举国折腰,斗争哲学大旗一举就灵,不独草民必偃,一世文武英豪无不望风披靡,父子夫妇家家“亲不亲,路线分”,……获罪于左,无所祷矣!半个多世纪了,左阀以一家之理论杀天下人而灭古今文,百战百胜,至今无敢言“不”!吁,观绝对斗争哲学之绝对神圣灵验,诚史无前例之空前魔法也,难怪其狂徒至今阴魂附体,时欲作祟。然窃有惑者。马列毛在中国是代有指定巨子为传人的,详其近日党纲党章党决议,亦言“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中共十六大报告)唯斗为乐、不斗难受主义已渐模糊不清;选注者推销的既患国内专政不永固又唯恐天下不大乱的哲学,果是今日毛党所宗乎?抑旧日黄花也?琵琶半遮面,草民不能明。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敢问:改革是求社会和谐,还是制造新斗争?编者们有无代党另立新教之资格?似不宜绝对自信。必欲坚持绝对斗争,则先当明确帮谁斗谁?依一百六十年前西方伟大学者马恩之宣言,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剥夺剥夺者”资产阶级,一生一切为此而斗,是其坚定信念。绝非用巨大的国家暴力机器去斗倒手无寸铁的思想者,批臭已无申辩力的中国古圣贤,以思想独裁为幸福。斗争只是铲除人间不平的手段,目的为消灭阶级剥削、国家暴力、城乡差别、脑力体力分工的异化,使一切人的本质得到自由发展。中国左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信徒,至多略拾列宁夺权斗争时的部分论点。毛公一生则多变,自言文化大革命前仅党内大斗已有十一回合,党外国内外更难数,所斗对象甚广而且众,故只有“斗”是绝对的。又言“辩证法就是一个吃掉另一个”,身为大国元首而“与人斗其乐无穷”,令臣民毛骨悚然人人自危矣。“以阶级斗争为纲,抓纲治国”的治国格言,曾长期刷遍全国墙壁,选注者的批孔余威实源于此,年近半百的国人当耳熟能详。只是对孔子中庸这套大思考,今人久已茫然不知本意,选注瞒而不说,利用国人无知肆行诬批。夫子何以提倡“中”?因世道极端偏邪,如古今富贵骄淫而贫贱困乏即最大不中不正。故孔子责君以德为政以礼,节制两端而使趋中平,令富无以骄贫不至困,教贵以仁教民以睦,则上下地位虽不同而社会可和谐。是故礼以和为贵、君子用(庸)中道。鲁迅的杂文不可当科学结论,讥孔子为权势不为民,不是从《论语》原文出发,是跟革命感觉走的诬蔑不实之辞。孔子责君爱民富贵而仁,为求上下安和,不支持贫富贵贱中任何“一个吃掉另一个”,这才是与马列毛的真分歧所在。毛封鲁迅是“我们无产阶级的圣人”以抗衡中华民族之孔圣。百姓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绝对哲学执政强行半个多世纪之久了,领导工农劳苦大众吃掉富贵权势阶级没有呢?这才是真正思考题,编者教人空辩“斗”与“和”有何用!编者又挑选了一位妄人的妄文,胡诌孔门也是“坐而论道靠巧言成名”者,想来选编者与此类妄人们定能起而行道以身为教,则国人且观其如何联合全世界无产者与资产阶级行绝对斗争,斗两下看看,而后精神贵族们其人之真伪、其学之优劣,即明若观火矣。六、左毒不去,文不可教孔教四科首曰德行,德言与行为如一,是儒学优于古今哲学之可贵处。《论语》与它书不同,学仁就得行仁,故只有自爱而爱人的仁人志士,才会珍若宝典。凭权势诬人整人而为学为政者,纵满口马列、学富五车,亦难有“正确理解”。历来公行暴政之主,畏仁如洪水猛兽而焚坑;假仁义而行富贵专政之君,盗其言以欺世;沽名钓利之小人儒,猎其辞以讲学撰著;食色而外百无所求之鄙夫,更勿论已。半个世纪来,自命手执辩证唯物历史唯物尚方宝剑之左教头,尤气焰熏天,论出刑随,什么都不必学,古今社会人生一切都得接受他们诬批乱砍,而后决定存亡。中国自古无宗教战祸,是国史之大幸。不意近代以来即使躬逢一统盛世,依旧全国有神圣理论有严密组织有统一指挥之诛伐恶斗不已,冤魂遍野,黑白颠倒,大半即借此绝对哲学之邪教煽动而兴风作浪。连语文中的古文都不许按原义据实讲授,况现实中的真话几人敢说!国家以斗人诬人为绝对精神,钳天下之口,封杀真话实事,于是乎官场商场文苑情场所有生存领域,废话空话谎话盈天下。艰难挣扎于政不正、财悬绝之下的苍生哀哀无告,志士仁人乃转而求解民倒悬、社会中正之道于先师孔孟也。选注者们高度警惕孔子影响“并未绝迹”,挥舞绝对斗争毒器欲继续肃清传统文化的“流毒”,以为仁义灭,天下即太平。不知孟子早说过:“为渊驱鱼者獭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离娄上》)孔子再三否认自己是圣人,何以今日世人却再次怀念他?为仁驱民者,富贵不仁之暴行与残酷整人之邪说也。继续坚持以权势财富虐民,又盗马列毛之名钳口,仁与不仁冰炭不同器则斗,斗争的结果,虽未见分晓;不过,如果几条左棍就能打倒,古今秦始皇们不早将孔子的感召力消灭殆尽了吗!卡尔·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孔孟之道在历受文武两器持久严酷的全国大批判之后,仍在人心,未坠于地;我可以补充一句:无论如何先进的文器与科学的武器,决难消灭人心对仁道的渴求!这才是绝对的存在,所有其它理论充其量只有相对价值。孔子对“过我门而不入”的小人儒半点不觉遗憾,靠批判吃饭的学者本就不配读《论语》,何况教人!如此祸国殃民,误党害马的左毒不消,国无宁日。希望理解孔子原意的读者,应该自己去读原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参考朱子“集注”。对近代批孔思潮中涌现的所有名人名著,全不可迷信,宜取对照原文、思考批判的科学态度,以求恢复历史真相,力免继续受骗,以期做个明白人,这才需要学习。“知不足,然后学”。 
 工业社会的噪声——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http://www.student.gov.cn/zxpd/m_mt.htm
 
 
        噪声监测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环境噪声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几乎每个城市居民每天都要遭受噪声之苦。   什么是噪声?通俗地说,凡是使人烦躁的,讨厌的,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声。音乐、歌声,本来是美妙之音,但对于正在睡眠的人来说,是吵闹的、不需要的声音,所以也是噪声。人们过去只注意噪声对听力的影响,而忽略了它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影响,所以称它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噪声对人的危害主要有:   1. 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如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2. 损伤听觉、视觉器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上下来或从轰鸣的车间里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说话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这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可造成听力下降。   3. 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的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可引起胃病和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心脑功能发育也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