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 西门大官人下载: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50:36

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意见
(2008年10月28日 聊发〔2008〕1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省委工作会议关于“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现就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生态文明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现实选择,也是顺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迫切需要。
  21世纪是生态世纪,城市间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生态环境的竞争。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那个城市发展环境就好,就能够更有力地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占居竞争的有利地位,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建设生态文明市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市,其目的在于既要小康,又要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力支撑。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才能全面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共同愿望。
  二、建设生态文明市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
  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市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各届中央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工作会议的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保障,以投融资体系为支撑,坚持生态立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构筑生态社会,努力把聊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安定祥和、令人向往的强市名城。
  2.主要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分阶段、有步骤,扎扎实实地推进。到2012年,实现以下目标: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0∶58∶32,三产比重比2007年提高6.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全市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标志产品达到180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0万亩。
  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20万亩、农田林网面积83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在此基础上逐年增长。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
  全市万元GDP能耗降到1.25吨标准煤,万元GDP取水量降到160立方米。
  全市主要湖泊、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城市水域功能水质达标率为100%。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9天。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建立休闲场所,完善休闲设施,发展休闲文化,构建休闲度假基地。
  3.基本原则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相协调原则。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实现经济投入和环境投入同步加大、集约开发和资源保护同步推进、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同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扩大。
  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原则。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科技创新为基、管理创新为要、制度创新贯穿其中,提高生态文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实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突出地域特点,塑造地域特色,对区域性生态文明市规划和建设实行分类指导,保持生态文明市建设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原则。搞好近中远期规划和可行性分析评估,优先建设对全市有广泛影响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建立生态项目市场运作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三、建设生态文明市的主要任务
  1.发展生态经济。
  坚持“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亲和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摒弃传统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老路子,积极探索和走出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的新路子,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生态农业方面。一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壮大优质粮食、棉花、果品、油料、瓜菜菌、花卉等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优化养殖结构,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抓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农田林网、高标准环城(镇)和围村林建设。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管理和市场准入体系。积极培育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品牌。三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逐步探索和走出种植-养殖-加工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循环的发展路子。当前,主要是大力推行生态种养方式,加快实施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工程,将农作物秸秆和家畜排泄物等废弃物,转化为清洁的能源和高效的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循环式发展。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 能源,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生态工业方面。一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重点培植运输设备、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同时大力推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发电、冶金、化工、机械、造纸等产业。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突出抓好造纸、化肥、酿造、印染行业的污水治理和冶金、水泥工业的粉尘治理,对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治理无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企业进行关停和转产。加强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搞好产品配套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对上下游产品有关联的企业相对集中布局,便于有效预防和治理污染,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二是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培育企业间产业生态链,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污染零排放、清洁生产等措施,促进企业内部原料、能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三是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突出产业定位和特色,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最少排放。四是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建立清洁生产运行机制,提高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到2012年完成30家以上重点省控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生态服务业方面。(1)把生态型城市建设与生态型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抓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生态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旅游景区环境治理,完善生态型服务设施,形成生态旅游体系。一是东昌古城保护性开发。以现有古城区为基础,以原明清东昌古城为蓝本进行恢复性创意开发,文化格调以明清时期运河商业文化为主线,吸收上至北宋、下至明清及当代的文化,体现现代元素、未来元素和古城风貌的融合,建设成为集影视拍摄、休闲度假、特色餐饮和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古城。二是徒骇河世界运河文化博览园建设。利用徒骇河生态优势,规划设计沿岸城市景观特色,力求风格多样、特色鲜明,展现世界运河文化。三是江北水城·马颊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发。尽快建成集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度假区。四是水浒文化旅游区开发。加快景阳冈景区龙山文化城和狮子楼旅游城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加文化内涵,活化、物化名著文化。五是水上梦幻世界建设。依托聊城水多、质好的优势,开发建设水上娱乐项目,建成我省和周边地区最大的水体娱乐体验中心。六是江北水城休闲度假酒店建设。选择滨水位置,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水城度假型酒店,满足高端客源和大型会议需求。七是生态农业和水利休闲旅游线建设。利用我市河湖、林带、特色农业等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重点抓好黄河、徒骇河绿色文化景观长廊建设,把黄河森林公园、鱼山风景区、引黄沉沙池区、南水北调位山水利工程、太平湖和金刚山、金水湖、四河头景区与徒骇河景区贯通起来,形成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一条线。八是加强湿地保护,保持湿地规模,注重周边环境建设的协调性,发挥湿地在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有利于鸟类栖息繁衍、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2)围绕打造山东西部商贸物流基地,着力抓好市中心商业区、铁塔商圈、香江市场、运河商贸带、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及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的培育和发展。发展绿色商贸、绿色物流,构筑商品物流的绿色、安全通道。(3)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交通通信、科技咨询、职业培训、节庆会展、商务服务、信用担保、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生态文明市建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