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的传奇电视剧:偃师上洞全佛寺:
皇姑修道世人传 千年岁月藏山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37:17
偃师上洞全佛寺:
皇姑修道世人传 千年岁月藏山间
□见习记者 肖依斐 通讯员 李秋展 陈现锋 文/图

上洞全佛寺
核心提示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偃师文物普查队对位于城关镇杜楼村北邙山龙泉沟内的上洞全佛寺进行了考察。该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梯次而上,坐落在沟与山巅之间的台地上。
1 山巅之间古寺深藏
上洞全佛寺,当地居民俗称“上洞”,古称“诸龙泉洞”,位于偃师市区西北5公里的马鞍山(又名龙泉山)的半山坳。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梯次而上,坐落在沟与山巅之间的台地上。据村民介绍,以前寺下有龙泉涧,水流淙淙,沿峡谷南流至沟外。
寺前山坡下,即为原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如今仅存两个楹柱础石,记录当年的辉煌。小巧玲珑的山门以及门前陡峭的山坡曲径,潜藏于松柏扶疏之下,给人以“山中藏古寺”之感。
寺院院落不大,但错落有序,两廊坊双层对峙,均可拾阶而上。东为菩萨殿,西为千手千眼观音殿,现存观音塑像巍峨耸立,占据两层建筑,在一楼和二楼均可观瞻。其每只手心中有一只眼睛,言其法力无边,神威无穷。
院落正中为挺拔的四层建筑,挑檐翘脊,铃铎叮当,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更显气度不凡,雄伟壮丽。首层为大雄宝殿,大雄者,即释迦牟尼,乃佛教创始人。第二层正中为三世佛,又叫三祖佛,象征过去、现在、将来。出此建筑向东侧后方行进,有一殿坐西向东,内供诸菩萨,北边洞中亦供奉多佛。
2 历经沧桑风貌古朴
据寺内现存的碑文记载和有关资料显示,上洞全佛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历史上曾称之为“上洞”、“佛洞”、“龙泉洞”,北宋政和年间改称“龙泉寺”,199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定名为“上洞全佛寺”。
为显示李氏家族的正统统治身份,唐太宗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下旨,上溯“太上老君”李聃(老子)为族祖,尊道教为国教。于是,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度为道士者比比皆是。最为知名的当数今世人居士所传的“三皇姑修道”,即指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唐睿宗之女西城公主、隆昌公主三位公主出家的史实。
据记载,唐代开元年间玉真公主前往中岳朝拜其师,出济源,经河阳、孟津至偃师,夜住马鞍山一山神庙内。第二天早晨,她看到周围山峦叠嶂,松柏青翠,山坡上牡丹花盛开,山涧内泉水淙淙,山涧间雾霭缭绕,实属人间福地,遂在此布坛传道,恭听讲经者云集如海。之后,乡人信士在其休息设坛处挖洞修殿,叫做上洞,取道家洞天福地之意。
其至宋代演变为寺。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54年前后)民不聊生,饿殍载道。龙泉寺僧众在龙泉涧兴隆寨开设粥棚,赊饭济民。地方政府诬为聚众造反的响马,派兵加以镇压。根据地(寺院)被毁,寺僧道士与饥民遇难殆尽。此后的几十年里,寺院香火一蹶不振。
到明永乐年间,社会逐渐安定,饱经战火摧残的龙泉寺得以重新修整,其进入鼎盛时期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山门、大殿、佛堂等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新建或修葺,寺院再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偃师市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李校卿指着寺内现存的乾隆、嘉庆、同治时代的五通碑记说,从乾隆十二年至同治四年的百余年间,寺院屡有重修。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日寇入侵,寺院内的看护离去,致使寺院碑碣、法器等不翼而飞,墙垣倒塌,殿堂被毁,佛像倾废。
1987年,在释果英的倡议、募化下,在诸洞之前新建一座五级台阶、出有前檐的万佛堂。1989年,修整佛洞,建筑落成药师佛楼。20世纪90年代,寺内先后修建了千手观音楼、钟楼、鼓楼等建筑,终成如今的规模。
3 几经修复魅力渐增
1991年被有关部门批准开放并将其定名为上洞全佛寺,现全寺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供奉各类神像80余尊,晨钟暮鼓,声闻数里,堪称寺院一景。
如今,上洞全佛寺,经常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以及省外的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等名刹名山进行佛学交流,也成了方圆百里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来此旅游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时达万余人。
目前,寺院内被列入修复计划的有鲜花佛与牡丹园遗迹、古龙泉源与石盆遗迹、宝塔与达摩楼遗迹、莲花池与山神庙等遗迹。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