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的夜 大冰下载:朝阳古生物化石有关发现纵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03:41
http://chaoyang.nen.com.cn   2009-09-14  朝阳新闻网
由于鸟类化石极度匮乏,近现代100多年里,世界上关于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着在德国发现的7块始祖鸟化石进行。辽西朝阳一带鸟化石的大量发现,打破了始祖鸟一统天下的格局,被称为“中生代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
△辽西朝阳化石的重大发现,是从一位农民开始的。1987年,朝阳县农民阎志有发现了辽西的第一件鸟类化石,经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专家饶成刚和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鲍尔·赛雷诺研究,把它命名为三塔中国鸟。三塔中国鸟生活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其许多特征与100多年前在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始祖鸟相似。鲍尔·赛雷诺说,这种鸟具有恐龙的特征,很可能是由恐龙向现代鸟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发现这样一个处于恐龙和鸟类之间过渡类型的鸟化石,是令人振奋的事情。
△1990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周忠和,在朝阳县波罗赤乡发现鸟类化石。其后几年时间,周忠和等专家在这里一共发现了30多件鸟化石。这些鸟类虽然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同一地质时期,但体质特征却有很大不同。专家把这些新鸟类分别命名为燕都华夏鸟、原始华夏鸟、郑氏波罗赤鸟、北山朝阳鸟、凌河松岭鸟。
△1993年,中科院专家侯连海、周忠和、胡耀明等,在北票市上园镇一带又发现了一种新鸟类,他们把它命名为孔子鸟。根据体质特征的不同,孔子鸟又分为圣贤孔子鸟、川州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和杜氏孔子鸟4个种。孔子鸟生活在1.25亿年前,与华夏鸟类群相比,离始祖鸟又近了一些;它与始祖鸟相比,已经有了角质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始祖鸟130多年来在世界上只发现了7件化石,而孔子鸟最多曾在15平方米的层面上发现了12只,目前这种鸟类的发现估计可以万计。
△孔子鸟的发现,在世界古生物界又刮起一阵中国风。1998年和1999年,美国《发现》杂志把孔子鸟的研究发现,都评为年度全球100件重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6年9月,当时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博士,向新闻界公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在辽西获得一块珍稀鸟类化石标本,这种鸟类代表了由小型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前后肢已经分异,身上有原始羽毛,嘴里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长,尾椎骨超过50个。他们把它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
△1998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等,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对原始中华龙鸟化石另一半——正模的研究。他们认为中华龙鸟是一种恐龙,把它归入了美颌龙科,认为它代表一种原始的虚骨龙类。
古鸟类学家周忠和说:“中华龙鸟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带毛的恐龙化石。带毛的恐龙可以证明鸟起源于恐龙。鸟有羽毛不奇怪,恐龙有羽毛才是奇特的。”带毛恐龙的发现,为热血恐龙理论、鸟类恐龙起源树栖说理论提供了化石依据,为羽毛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当恐龙在大地上称王称霸的时候,翼龙却统治着蓝天。翼龙并不是会飞的恐龙,而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飞上蓝天要比鸟类早7000多万年,鸟类是靠羽毛翱翔于蓝天,而翼龙却靠翼膜克服地球的引力。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20多种翼龙化石,最大的翼展达12米,相当于一架F—16战斗机,最小的翼龙像麻雀那么大。辽西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已发现了10属10种翼龙,包括东方翼龙、陈氏北票翼龙、秀丽郝氏翼龙、宁城热河翼龙、张氏朝阳翼龙、顾氏辽宁翼龙、杨氏飞龙、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和隐居森林翼龙等。其中最大的杨氏飞龙和努尔哈赤翼龙,翼展达2.5米,最小的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只有28厘米。
△200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汪筱林等,在凌源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件真正长毛的翼龙,把它命名为宁城热河翼龙,由此进一步证明至少有一部分翼龙属于恒温动物。
△翼龙作为爬行动物,应该是卵生的,但由于找不到化石证据,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中科院汪筱林和周忠和在和朝阳毗邻的义县,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具有胚胎的翼龙蛋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世界轰动,被美国《发现》杂志评为2004年全球100条科学新闻之一。辽西翼龙化石的发现,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一亿多年前的翼龙王国。
△学术界关于植物化石的研究,热点问题是追溯被子植物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被子植物的兴起,被称为植物发展史上甚至地球生物圈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飞跃之一。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植物界,也对动物界的发展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被子植物的起源是一个难解之谜,被达尔文称之为“讨厌之谜”,全世界的古植物学家为解开这个谜,一直在苦苦探索。
1996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孙革,获得一件在北票市黄半吉沟发现的植物化石。其植株纤细,主侧枝呈倒人字形,在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四十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1998年,孙革等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发现,认为这是一种早期的被子植物,把它命名为“辽宁古果”。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一发现。
△孙革等专家后来根据更多的标本,对这类植物进行了更新报道。其中2002年5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封面文章中,孙革等增添了一个新种——中华古果,是在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发现的,被认为是一种水生被子植物。
△2000年夏,朝阳日报记者张万连(因其对古生物化石报道和保护方面的特殊贡献,一种新发现的翼龙化石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张氏朝阳翼龙”)在一个化石收藏者家里发现一件分正负面保存的被子植物化石,介绍给专家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冷琴与丹麦著名古植物学家傅睿思研究认为,这一化石保存的已经是果实阶段,但还残留了少许“花”和“花序”的特征,化石上共有5个果实保存下来,以十字型排列在主轴上,因而把它命名为“十字中华果”。十字中华果化石产自凌源大王杖子早白垩世地层中,距今1.25亿年。
△2003年,张万连在化石市场上发现一件也是分正负模保存的十字中华果,但植株比前者更大,保存更精美。经冷琴和傅睿思研究,发现化石上保存着几片很难被发现的叶子,这些叶子都很小,但却保存着典型的双子叶植物叶子的特征,对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冷琴博士称,十字中华果可以肯定是被子植物,但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是否真正的被子植物,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  (万连 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