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钢琴和英昌哪个好:中产阶级陷阱与中等收入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1:47
2012-02-15 08:13:24
浏览 4913 次 | 评论 2 条

15日时代商报      据公开数据,目前2011年北京、上海的经济增速分别在8.1%、8.2%,增速为全国倒数第一、第二的水平。同期,两市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2万美元左右,接近世界银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收入的水平。社科院蓝皮书警示,可能会发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比较慢,导致整体经济放慢的情况。(2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京沪人均GDP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广深也大抵如此,紧随其后的苏浙地区也正朝着现代化的门槛迈进。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经济发展一旦到了某种程度,即人均GDP买入1万美元以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国人不必对此忧心忡忡。社科院蓝皮书对京沪迈入现代化门槛视作中产阶级陷阱,似乎有些太过悲观了。
    经济发展不可能永远高速下去,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一方面,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增量速率自然会慢下来;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经济基础就会催发上层建筑的调整,即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跟进。发达国家已经给中国提供了可参考的社会经济发展范例。不说笼罩阴霾笼罩下的美欧经济,即使在危机之前,这两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新世纪也没有超过5%;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精力黄金2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到了90年代就开始持续“滞涨”起来。
    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社保体系(当然也存在着高福利的弊端)和公民社会构建,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现在的中国社会,京沪地区在人均GDP买入发达地区的同时,经济增速缓慢了下来,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个阶段提醒政策设计者或公共治理者,不仅要紧盯经济增长速度,还要兼顾公平分配,从纯物质主义实现公民正义的社会转型。这个阶段亦可吸取发达国家福利主义的教训,在政策设计上公平与效率并举,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大差别”难以消弭的当下,北上广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现代化路径,毕竟刚刚迈开了第一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依然踯躅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拉美困境”中。而且,人均GDP的现代化或中等发达,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的数字。以北京为例:2011年人均GDP为1.2万美元,折合成人均7.7万元左右;2011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903元。其他城市也大约如此,可见,人均GDP折合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便要缩水一半以上。如果考虑到不同行业收入的差距以及两极分化的现实,人均可支配收入,具体到天南海北的每个同胞身上,又大相径庭了。
    现实语境下,与其关注北上广经济发展变缓带来的中产经济陷阱,还不如将更多的关心给予普遍性、且华而不实的中等收入尴尬。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犹存,公平分配的呐喊强劲,文明正义的转型同样急迫。因此,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显然不是靠单纯的经济发展能够破解的,而是要多管齐下复方治疗。
    对于已经迈入或即将迈入发达地区的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地区,应该转变思维,从唯GDP主义的偏执回归权利社会的中庸,财富的均化和橄榄形社会的孵化,是当务之急。不要对慢下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忧伤,而要趁此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公民身上。当这些富裕地区,还没有形成足够的中产阶级群体时,又何来所谓的陷阱?当然,发达地区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创造性和智慧型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此拉动高附加值的发展。
    对于迎来中等收入尴尬的中西部地区,也不能重复先发展后公平的老路,而要发展和公平共举,为此才能突破尴尬稳步踏过小康迈进现代化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