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何时报名:铁笔凝徽韵,砚海造神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2:03:33

铁笔凝徽韵,

砚海造神奇

——记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伟

 

 

王祖伟,一个从歙县深山走出来的砚雕工艺师,在屯溪老街打起《砚雕世家》的招牌,虽然只有八年的历史,但是,他的砚雕作品,屡屡获奖,已经飘洋过海,蜚声海内外。许多书画名家、歙砚爱好者和收藏家,纷纷慕名而至,以求得一方他亲手雕制的歙砚为快。

在第九届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上,王祖伟一举夺魁,被评为徽州民间工艺大师,随后,他又在2006年安徽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中,独占熬头,被评为唯一的歙砚工艺美术大师。紧接着又被评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师!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才三十多岁,为什么很快成为屡出精品的工艺大师?这当中,是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砺的。

 

胡震龙大师的关门弟子

 

王祖伟从小就喜爱工艺,苦于求师无门,少人指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歙县行知中学开办了工艺美术班,正合他的心意。说来也巧,行知中学特聘歙县工艺厂的砚雕高手胡震龙大师执教。

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砚雕大师,他的作品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远销台湾、日本、韩国等地,胡大师还工于书画,壁画、木雕也有很深造诣;对传统的古诗词,也很爱好,偶尔吟唱,深得大家好评。他早年做过教师,谙熟教学方法。这次讲授的课程,都是自编教材,融汇了他的创作经验,理论与实践并重。每次教学,都紧紧地扣住王祖伟的心。王祖伟欣逢这样的名师授课,学习得格外认真。小王在课前、课后,经常向胡老师质疑、请教,由于小王的好学和悟性,成绩非常突出,引起老师的特别关注。

毕业后,歙砚厂从中挑选了10位优秀毕业生入厂工作。由于王祖伟的理论和实践课的成绩都很优异,一开始就分配到高档车间,正好又和胡老在同一个车间。王祖伟向胡老请教的机会更多了。为了更好地向胡老学习工艺,小王萌发了拜师的想法。胡老发现,这个农家子弟,不仅长得端庄,作风正派,而且酷爱砚雕艺术,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心里有了几分满意。但是,胡老觉得自己年近退休,要将关门弟子带好,还要进一步考考小王的悟性、灵气。一天,胡老将一块有着奇特金晕的石坯,让大家谈谈设计方案,胡老静静地听着众说纷纭的意见,总觉得不到火候。小王轻言细语:“就着金晕,刻画出‘米芾拜石’的景象,您看行吗?”胡老闻言,拍案叫绝:“把历史典故和徽州文化糅合到歙砚之中,歙砚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巧夺天工,天人合一,才是精品。”从此,小王正式成了胡震龙的关门弟子,胡老教得尽心,小王学得更加刻苦,师徒关系十分融洽。后来,胡老小女胡菲也在厂里工作,小胡深受家庭影响,在同龄人中的砚雕技术是非常出众的。两个年轻人经常一起相互学习切磋,互生爱慕之情,终于结为伉俪。爱情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小王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杨天龙慧眼识人才

 

四川攀枝花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那里有种苴却石,适合做砚台。为了增加新城市的文化含量,他们开发了这种产品,苦于没有很好的技术人才,于是,到歙砚厂聘请了十几位技术人员,去帮助他们开发产品、培训人才。王祖伟就是其中之一。

王祖伟到了新地方,仍然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始终觉得要做一名砚雕高手,不仅要有很好的技艺,而且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为此,他特别注意学习古诗词和国画,尤其注意学习、吸收徽文化的宝贵精华。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徽文化的气韵得到很好体现。

苴却石有精美绝伦的色斑,俗称为“眼”,在大多数的设计中,都是刻画成动物的眼睛,已经成了俗套。遇到在较小的石头上有大形的“眼”,许多技师都难以动刀。王祖伟经过反复思考,从徽文化中寻找出路,终于找到新的方案:他把这个“眼”,刻画成少妇的伞,妇女的头部虽然遮住,但是,从体态上可以看出她的美丽,站在河边期待从商的丈夫归来,加上简要的题款,把徽州商妇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有许多“眼”的石料,他也有上乘之作,为许多同行所不及。由于他独具匠心的设计,深得杨天龙总经理的赏识。当他回乡探亲,打算不再去攀枝花市时,杨总经理毅然决定,破例为他办理农转非的户口,并给他一套住房。在九十年代初,这是件非同小可的事。年轻的王祖伟被杨总的诚意所感动,工作也更加发奋。

 

回报故乡、弘扬徽商精神

 

在攀枝花市的优厚待遇,总挡不住王祖伟的思念故乡之情,特别是养育他的故乡人民。他总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才干,应该为家乡多尽一分力,多做一分贡献。他从事的砚雕工作,是徽文化的载体,是弘扬徽商、做好徽文章、打好黄山牌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攀枝花的工作,丢掉了曾经梦寐以求的金饭碗,重新来到歙县,一边筹备办厂,忙着备料、制作,培训徒弟,一心想把业务做大、做强、做好;一边在城内斗三街,开设了歙砚门市部,尝试着打开对外的窗口。王祖伟的妻子小胡,负责门市上的销售,由于是刚刚起步,没有知名度;又不是正街,地方偏僻,过往游客稀少,虽然陈设了许多精品,可是,几天都无人问津。小胡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焦急之时,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人,“老板娘,老板哪里去了?我要买几方砚台。”听到有人买砚台,小胡喜上心头。那位来者紧接着就指着砚台说:“这方,这方,这几方我都要了,给我打包吧!”小胡正在纳闷,这位先生怎么不问价格就要打包啦?!在一旁的人哄堂大笑,原来这是附近爱逗趣老板,来找她开心的。

经过这次奚落,他们夫妇不仅没有气馁,反而激发了他们把事业做好的决心,细心地盘算着怎么才能打开销售渠道。一方面,加强宣传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寻找合适的场所,三易店面,终于在歙县政府对面、阳和门边,高高挂起《砚雕世家》招牌,来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

正当制作、销售蒸蒸日上的时候,王祖伟觉得,现在,屯溪成了黄山市的政治、旅游经济、文化的中心,要想广开销路,扩大影响,把歙砚做大、做强,必须在屯溪设立窗口。

与时俱进的理念,是引导王祖伟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力量源泉。不足而立之年的王祖伟的下一个目标,瞄准了在歙砚云集的屯溪老街谋求一席之地。

 

与时俱进,青胜于蓝

 

他租下了屯溪老街177号“程德馨”酱油坊的旧址。说来也巧,这里就是他爷爷王松荣当年工作的地方,他爷爷曾经是制作酱油、酱菜的“把作”师父,在这里辛苦地度过大半生。时过境迁,现在又成了他造就事业的地方。不同的是,他已经不像他爷爷那样,为别人出谋划策,而是自己为弘扬徽文化在谱写新的乐章,为发展歙砚事业,展现新的风采,他继承了徽骆驼精神,开始为徽商扬帆远航而奋斗。

经过数年的努力,如今小王已经买下了这间店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当年的程德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待之而起的是王德馨的《砚雕世家》。一踏进《砚雕世家》,那些琳琅满目的歙砚作品,无一不发散着徽文化的气息;那些名家的题字,充满了大家的鼓励和期望;一幅幅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充分表现了对他的肯定和鼓励。

他的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前年,他根据江泽民视察黄山时的诗意,创作了“日破云涛万里红”巨砚,不仅数次被选送到北京等地展览,还被评为我们黄山市魅力城市的瑰宝;最近,为歙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又精心雕制了“高山流水”、“砚乡怀古”等多方饱涵徽文化底蕴的精品,文人雅士,无不赞叹!

今年春天,砚雕艺术家王祖伟,还随黄山市政府代表团,参加在日本爱知市举办的世博会,在中国安徽厅现场琢砚,为宣传黄山、宣传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夏天,第34届洲际小姐选美大赛,在黄山市举行总决赛,王祖伟为大赛赶制了礼品,让古老的歙砚,带着青春的气息飘洋过海,走向世界。特别是那方“徽韵”,让大赛主席德塔勒夫.特西斯先生赞不绝口。

艺无止境,任重道远

年轻的工艺大师王祖伟,已经接连获得了许多荣誉;创作上也连连获得可喜的成果。但是,他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在成绩面前不满足,清楚地知道自己身负重任。他把每一次获得的荣誉,当作新的起点。面对众多荣誉,王祖伟丝毫不敢懈怠。走进他的内间,就会见到四壁的书架上,陈列了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这些都是他经常学习、参考的资料。

在祖伟心中,“商场如战场,事业如学业”,永远不能有一丝懈怠。与时俱进,拼搏进取,才能闯出新路,打造新的天地。

他是学者型的工艺大师,很有几分儒者风度,谦虚、礼貌,文质彬彬,注重发掘新产品,开拓新路子。更为可喜的是,他时刻保持着冷静的头脑,规划着未来的发展蓝图。他要切实继承、发扬《砚雕世家》的优良传统,营造起一个颇有规模的《砚雕世家艺术中心》,使更多的工艺大师和他一起,切磋技艺,发展以歙砚为主干的徽文化载体,秉承徽骆驼精神,乘着徽商的航船,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他深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使歙砚这朵奇葩,开放得更加灿烂。

我们期待着王大师又去攀登新的高峰。

 

飞添写于2005年11月22日,刊于《徽商》2006年第十期。修改于2007年12月。

补记:王祖伟先后获得市、省、全国的歙砚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歙砚工艺传人、歙砚工艺传承实习基地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