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洛杉矶机场:各地典范环境保护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09:32

县域大管理转变为乡镇小范围管理  
安新减排重担众人挑  
3年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804.6吨、二氧化硫758.2吨

 

◆中国环境报记者曹俊


  3年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804.6吨,超任务970.6吨,减排二氧化硫758.2吨,超任务510.2吨,安新县向河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会议承诺的任务目标全部完成。

 

  “十一五”以来,安新县委、县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推进全县科学发展的“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重拳出击,狠抓落实,以有色金属行业污染治理和白洋淀污染治理为重点,连续实施集中整治,规范了行业发展,有效地保护了白洋淀生态环境。


  明责任聚合力,破追责问效之难


  安新县委、县政府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2008年~2010年节能减排工作计划》和节能减排工作双向考核责任制,将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作为考核使用领导干部和班子实绩的重要标准。


  为将减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安新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乡镇环保所,人员由环保局内部调剂,所长由乡镇一名副职兼任。安新县政府与有关乡镇和部门分别签订节能减排双向考评责任状。


  “这一做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压力传导到基层,可以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环境监管和保护工作中的主动性,彻底改变了以往乡镇政府‘有责任无权力、有压力无动力’的被动局面,实现了节能减排监管工作由县域大管理向乡镇小范围管理的变革,做到了力量凝聚到一线,千斤重担万人挑。”安新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邓军强说。


  安新县实行随时调度制度,即上级有要求随时部署落实,工作有问题随时调度解决。2008年以来,安新县就这项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县长办公会,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就节能减排工作批示达200多次。安新县主要领导对重点工作在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考核、半年一总评的基础上,及时到乡镇、部门和企业一线跟踪督导工作开展。


  在此基础上,安新县还制定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对年度考核中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目标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大手笔高投入,破资金短缺之难


  实施工程减排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还有资金。资金短缺是基层环保部门普遍面临的难题,安新县也不例外。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新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采取BOT方式,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和排污管网综合改造工程。


  据介绍,安新县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建成投运,2008年,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49.3吨。2009年6月,为了能使大张庄羽绒加工区的污水全部纳管处理,安新县政府筹资1180万元,改造工业区管网8200米。当年,污水处理厂的日收水量由2.6万吨提高到3.15万吨,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799吨。


  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后,重点就在于监管。“今年1~9月,安新县重点对污水处理厂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量,日均处理污水量提高至3.63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427吨,预计年可实现减排576.3吨。”邓军强介绍道。

 

  安新县关于垃圾处理的筹资方式是积极与邻近县城合作。安新县与容城县共同投资3100万元,在容城县合建垃圾处理场,目前,这一垃圾处理场已投入使用。据介绍,安新县城区日产垃圾约100吨,统一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


  出重拳严整治,破结构调整之难


  安新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宁可牺牲一时,绝不遗憾一世;宁可降低GDP,绝不降低节能减排标准”的理念,果断地向落后有色金属加工业出重拳、下狠手,关停了一批“两高”企业。


  “事实上,根据河北省的部署和要求,安新县并没有列入省政府要求关停淘汰的企业项目。”邓军强说:“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开展整治,对辖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规模落后生产工艺、能力进行了集中整治。”


  “以提升产业档次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结构减排作为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邓军强说。


  随行的安新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在2009年,一个总投资18亿元的年产20万吨铅锌联产项目申报上马,安新县经过考察和论证,认为这一项目属于高耗能、重污染项目,果断地否决了。


  2008年,安新县对219家有色金属重污染企业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按照“淘汰关闭一批、治理改造一批、规范提高一批”的原则,对污染物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80家企业进行关闭,6家工段进行拆除,其他企业按照整治标准逐家整改,逐家核查验收。


  2009年11月,由安新县政府统一组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了以取缔土法熔炼企业及摊点为主要内容的环保“飓风”行动,取缔大炉及摊点31个。此外,安新县还加大了对涉铅企业整治力度,制定了涉铅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涉铅企业限期整改。


  优布局谋升级,破传统束缚之难


  为破解传统工业和企业的束缚,安新县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改善能源结构,使用电、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据了解,目前已完成25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据邓军强介绍,安新县将在今后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高起点做好城南工业聚集区、三台制鞋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约发展,集中统一管理。目前,安新县已经制定了《安新县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划》,规划了7000亩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区,积极引导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污染集中防治,确保实现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持续推进行业改造升级,破解传统产业束缚,将依然是安新县的工作重点。“安新县将以‘两低两高’(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利用率、高循环率)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好增和减的文章,引进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水平。”邓军强说。

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大美新疆 开发与保护并行  
环境保护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
  ■坚持把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精心保护生态功能区和著名旅游风景区,资源开发要确保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大的影响

  新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图为美丽的胡杨林。
中国环境报记者 邹静昭 谢勇 曹俊 见习记者杨涛利
  2010年即将过去,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也将迎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祖国大西北的新疆,全区上下热议的话题是,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任务艰巨。自治区环保系统既对新的一年和“十二五”充满信心和期待,又深感责任重大。正如自治区环保厅党组书记牛晓萍所说,“十二五”我们面临重要考验,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有国家和全国兄弟省市支持,新疆环保工作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
  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高度的政治大局观和责任感
  回望2010年,环保工作在新疆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5月17日~19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就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新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  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行动起来。
  5月26日,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  从6月10日起,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等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分赴各地州市和厅局调研,生态环境是调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8月2日,自治区党委中心组围绕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强调指出新疆必须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8月5日,自治区党委在伊犁召开“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研究部署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重要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资源,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确保资源的集约开发和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开发,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坚持把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自治区分管环保工作的主要领导自治区党委常委努尔兰·阿不都满金、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也多次听取和研究安排部署环保工作。
  新疆把环境保护上升到政治层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体现了高度的政治大局观和责任感。

  新疆可以用“博大”来形容。
  新疆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6,是祖国版图最为广袤的行政区,容纳着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两大盆地,综合具有冰川、森林、草原、湿地、绿洲、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新疆的生态地位可以用“重要”来形容。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上风向,三北防护林的最北区域,是全国沙尘天气的主要物源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新疆生态保护事关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环境问题关系新疆民族团结,关系新疆发展与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新疆是边境地区,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界河众多,跨境环境问题复杂,环境问题将影响与邻国的关系。
  同时,新疆的生态环境又只能用“脆弱”来形容。

  由于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沙漠面积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大,新疆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2%,沙漠化面积约占48%,而绿洲面积仅占4.2%。
  多年来,新疆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受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等因素的影响,自治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植被生态功能有所减退,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草原整体功能退化,优质草原面积缩小,生产能力下降。一些湖泊水面缩小,部分河流时有断流,部分湖泊水质矿化度增加。部分典型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一些乡土物种呈现濒危和灭绝态势,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等荒漠化问题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加强新疆环境保护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达成我国“稳疆固边、富民固边”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国发展与稳定的客观要求。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强调坚持科学发展,使资源在跨越式发展中得到科学、合理、有序开发,生态环境得到积极、持久、有效保护。
  2010年,新疆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过。
  为确保国家的生态安全和新疆的科学发展,新疆宁愿牺牲局部、短期利益,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新疆党委、政府的远见和勇气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总体来说,由于新疆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仍然低于祖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农牧民的整体收入偏低,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而新疆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却只有4000元。
  其实,新疆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新疆是中国煤矿、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预测石油资源量209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0.4万亿立方米,约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3,煤炭预测储量为2.2万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预测储量的40%,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和战略性能源储备区。
  同时,具有丰富光热资源和独特气候条件的新疆是发展“粮、棉、果、畜”四大产业的宝地。 但是,无序开发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为了守护我国的生态屏障,新疆人民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障我国大部地区的生态安全。
  “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生态保护对于新疆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自治区环保厅党组书记牛晓萍的话掷地有声。
  牛晓萍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伊犁是闻名遐迩的“塞外江南”,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西部最大的跨境国际河流;伊犁又是新疆的四大煤田之一,专家称其潜在煤炭储量“深不可测”,且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煤质好、煤种全的特点。
  但是,对伊犁的发展,张春贤在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精心保护那拉提自然风景区、伊犁河源头区域等生态功能区和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现有的草原;保护好伊犁河的水质;保护好伊犁河两岸的生态植被;保护好生态林和现有的河谷湿地。
  张春贤强调,要保护好伊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是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整体规划,未经规划的资源不允许开发。二是资源开发要确保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大的影响。三是工业项目一定要环保先行。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有效承载力,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不能上马。四是工业项目的布局一定要相对集中,利于环境监测。五是对伊犁河两岸已受影响的生态植被,自治区和伊犁州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抓紧进行恢复。六是综合施策,解决草场退化问题,从根本上遏制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七是要坚决做好城市污染防治工作。
  为了避免企业在采矿过程中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大的影响,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炭矿产资源探矿权出让管理的暂行规定》,对进一步加强探矿权、采矿权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定。
  自治区环保厅还下发了《关于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产业发展环境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大资源开发环评和“三同时”落实情况的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现场监察,严格执法,严肃查处污染破坏矿山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都是新疆为保护好生态环境采取的具体举措。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这种在勘探、开采的过程中,规划先行、环保优先的做法,将在新疆的三大天然气和原油的主产区——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塔河油田以及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准噶尔、天山、昆仑山的27个含煤盆地、57个煤田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是牺牲了局部、短期利益,但有利于实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这种选择,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远见和勇气。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对新疆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的一年和“十二五”,自治区相关部门已经做好准备
  在南疆喀什市,吐曼河被誉为母亲河,属泉水型四季河流,全长73.7公里,流经喀什市区17.9公里,孕育了噶尔古丝路文明,在喀什市的发展史上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30年来,随着乡镇企业、医院、餐饮业、集贸市场等在吐曼河两岸出现,尤其是当地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吐曼河两岸成为喀什市的繁华地段和人流密集区,河道污染问题逐渐加剧    “母亲河”变成了“纳污河”。2007年开始,吐曼河水环境整治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现在,吐曼河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上升为Ⅳ类。变“靓”后的吐曼河不仅成为喀什市民休闲游览的新景点,还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在今年9月4日举行的乌洽会喀什交易团项目签约会上,签约72个项目,资金总额达64.2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吐曼河的变迁只是自治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自治区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了一批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各项环保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2008年以来,新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略有好转,好于二级的天数由“十五”末的73.9%提高到85.5%,1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达到71.8%,比“十五”末增加1.7个百分点。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监测河流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由80.3%提高到88.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84.6%。 在污染防治方面,全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增加明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2.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6%。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完成减排项目208个。实施了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及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博斯腾湖、吐曼河流域综合整治等工程,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
  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南疆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启动了艾比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开展叶尔羌河等多条河流水土流失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万平方公里,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34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6。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1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6.3%提高到31.8%。累计围栏天然草原1.4亿亩,新建人工草料地67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超过11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2%提高到2.94%。
  同时,全区已建成国家生态乡镇、生态村11个,建成各类有机食品基地107个,国家、自治区“以奖促治”综合整治村庄137个。
  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完成了11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任务,塔河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初步扭转了生态恶化趋势。曾经遭遇工业、医疗、生活、养殖废水污染的吐曼河,如今经过大力整治,已经变成一条穿越喀什城区的景观河。

  “十二五”时期,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自治区党委提出要以现代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
  “这一选择对自治区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必须正确处理跨越式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又要吸取他们的环境污染教训,把跨越式发展建立在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今后应本着‘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约束’的基本原则,做好各项工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牛晓萍这样说。
  针对“十二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自治区环保厅厅长杜力洪·阿不都尔逊表示,“两个可持续”既是发展理念,也是发展要求。因此,要“下决心、动真格、使实劲”,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环保优先、生态立区落到实处。
  自治区环保厅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快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步伐。加快自治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开展“十二五”规划战略环评,加快“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步伐并尽快与全国环保规划衔接,抓紧完成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资源开发必须先规划后开发,未经规划的资源不得开发,同时资源开发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禁止新建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清理未落实环评的未批先建项目和未落实“三同时”擅自开工或不经环保验收长期试生产项目,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本着“应治尽治、应关尽关、实现达标排放”的原则,加大现有污染源的工程治理力度。大力推进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博斯腾湖、艾比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应急工作,增强现场处置能力。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生态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建立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生态监测、建设和保护资金、政策、监督执法等多方合力,提高管理和建设水平。推进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项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采取驻厂督办的形式督促企业加快处理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环保队伍执法能力建设。抓住机遇,加大投入,以全区三级环保机构环境监测、监察、科研和信息化等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立法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尽快出台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切实转变环保部门工作作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努力做到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体现“新疆效率”,坚持严格把关,严格执法,保障环境安全,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新疆有中国最美的生态绿原喀纳斯,有温润肥沃的伊犁河谷,有葡萄遍野的吐鲁番盆地,有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2000多万新疆儿女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以此确保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迎接“十二五”,面临重大考验,他们已经做好准备。   

一头是生态保护,一头是发展需求,如何在两难之中求双赢?  
溧阳进位赶超推动绿色崛起  
3年退批两高一资项目250个,4家企业荣登“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名录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莉 范圣楠 记者 闫艳高杰
  江苏省溧阳市最让人羡慕的是满目苍翠的青山、星罗棋布的碧水。
  凭借生态资本,积累后发优势的溧阳,亮出了“全力冲刺苏南第一方阵”的勃勃雄心。对此,溧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溧阳市委书记韩立明说,溧阳的优势在于生态,只有以生态立市、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才能赶上设定的目标。
  用绿色理念把脉发展
  有学者曾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让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是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然而,溧阳近年来以生态与发展并举的生动实践,破解了这个“猜想”。 审视苏南强强争雄发展战局,溧阳市委、市政府用绿色理念把脉发展,确立了“特一、壮二、优三”的三次产业发展战略,以此增强发展内核,释放追赶能量。面对一头是生态,一头是发展,全市统一基调:两难之中求两全,在坚守“生态特区”的前提下,让绿色效应向产业延伸,倒逼工业经济绿色跃升。
  针对全市工业结构偏重现状,全市围绕绿色崛起,高举结构调整大旗,出台工业经济3年跃升计划,通过高新计划推进引领调整、优势产业集聚推动调整、创新扶持政策激励调整、资源优化整合倒逼调整等手段,培植形成了输变电设备、冶金和金属加工、机械装备制造、风电配件、新型建材、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目前,全市4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中,拥有年纳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有1家,超50亿企业有3家,超10亿元企业有7家。  结构调整让溧阳市工业从注重速度转变成崇尚质量,正因为如此,一大批企业在市场搏战中成为称雄行业的巨头。新出炉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名录上,溧阳有4家企业同登荣榜,创造了产业发展新奇迹。
  以生态环境吸引投资
  在这场坚守生态底线的结构调整中,溧阳显示出“壮士断腕”的气魄。自2007年以来,溧阳市率先在全省实施矿山整治,淘汰了所有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并转小化工生产企业136家,削减化学需氧量1053吨,全市共退批科技含量低、排污强度大的建设项目250多个。
  随着省际中心区位优势的凸显,按照绿色崛起路线图,溧阳致力于南北两大工业园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载体建设,由此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的目光。如今,进驻溧阳的7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众口一辞:一流的生态环境是投资的首选。
  抓农业旅游链接城乡
  农业与旅游业本是两个不同产业,但在溧阳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下,两大产业赫然成为“孪生兄弟”,联手把溧阳1535平方公里山水大地打造成旅游休闲胜地,为溧阳跨越发展插上绿色翅膀。 凭借资源优势,溧阳较早将农业、旅游业提到与工业并重的地位。经过10多年努力,全市开发形成八大区域性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天目湖旅游在成功开发后形成大品牌效应,被喻为“长三角都市圈后花园”。
  本着“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溧阳市委、市政府推出绿色崛起两大步骤:一是提升融生态与观光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二是实施360平方公里大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短短几年,全市建成千亩以上集生产与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共有70多个,初步形成了三大规模农产品产业集群。依托农业基地建农庄,全市累计建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农庄226个,其中7个被评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盛景。
  溧阳市大旅游开发在“天目湖”的领跑下,朝着打造“中国游憩首选地”目标,拉开“两湖两山”开发框架,南部的南山竹海景区、东部的长荡湖湿地公园、北部的瓦屋山景区、西部的曹山农业观光园全面开花。同时,科学合理经营生态资源,把整个市域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全力构筑“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等绿色生态系统,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乡村旅游胜地的构筑,不仅促成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完美对接,实现生态资源的共享生金,而且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如今溧阳的青山绿水成了储蓄的GDP,蓝天沃土成了永恒的不动产,生态资源成了绿色崛起的资本。

建立统一协调指挥系统,全面落实40项重点任务  
瑞安城乡环保同步推进 

 ◆黄金良杨书月

  瑞安,这个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现代工贸城市,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和6个街道。在这片温州模式发祥地里,曾经遍布家庭作坊,一些作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后环境保护措施没有紧紧跟上,城乡环境质量一度出现恶化趋势。
  面对严峻形势,瑞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提出建设生态市战略目标,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努力通过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  目前,全市已经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浙江省生态乡镇19个,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95%以上,入海河流飞云江一直优于Ⅲ类水标准并符合功能区要求,区域环境噪声低于56.1分贝,生态市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强化考核健 全完善工作机制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必须树立起‘守土有责’的属地管理意识,切实抓好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瑞安市委书记蒋珍明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会议上,就强化各地政府环保职责时明确指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是瑞安经济迅猛发展时期,在经历2001年行政区域调整、划出3个经济重镇的前提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1.2亿元增加至2003年的180.38亿元,13年整整翻了4番;工业总产值也从1990年的14.59亿元增加至2003年的370.93亿元。
  正是这10多年,瑞安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迅速出现,城市区域、工业重镇和个别农村的水、空气环境质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当时,一个小熔炼加工点集中村,一到生产时间能见度小于10米,部分污染物严重超标。
  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瑞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定决心全面开展污染整治,并以前瞻性的思路提出建设生态市的决定。2003年,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其职能包括环境保护的协调、督促、检查、指导,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建立了统一协调指挥系统。与此同时,加强督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确保生态建设任务落实到位。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由生态办牵头组织单独考核,各类与生态建设相关的工作考核分数占总分比例最高地区达到35%。
  为了进一步扎实推进城乡环保工作,2008年11月12日,瑞安市人民政府同时印发“811”(八大任务、11个重点督办项目)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8个方面、23项全市环保工作目标以及农村环保总体目标,提出了涉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共计40项重点工作任务,并进一步明确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环保工作职责,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建立了“市政府统一协调、乡镇(街道)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各司其责、行政村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

 整合资源 同步建设基础工程
  “不管民营经济多发达,民间资本多么雄厚,建设排污管网等环境基础工程仍然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瑞安市委书记蒋珍明就城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建设时强调指出。
  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政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业务与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密切相关。为了整合这些机构的资源,瑞安市不断强化生态办职责,通过落实生态市建设年度工作目标,量化分解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把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作为生态村创建的必备条件,使各项基础建设成效最终以生态村的形式反映出来。
  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方面,瑞安市在市区和温瑞平原区域,利用污水收集处理、温瑞塘河(环城河)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占地360亩、处理能力28万吨/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2007年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为7万吨)。不断加快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步伐,2009年新增污水收集管网32.5公里,2010年新建、续建截污管网40公里,到2010年11月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量达到了6.88万吨,接近设计能力;在广大农村,以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为抓手,整合新农村建设、“千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资源,扎实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2010年7月开工建设马屿镇污水处理厂,2004年以来共建成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17套、排污管网454公里,年可削减COD排放量1850吨。
  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面,瑞安建有一处垃圾填埋场,2009年8月开工建设一座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截至目前已在各乡、镇建成投产垃圾中转站13座,在建15座;市区6个街道的卫生清扫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有效防止了因清扫区域划分不清而出现卫生死角;在广大农村实行“村居清扫收集、乡镇集中待转、市转运处理”的体系,实现全市垃圾处置全面覆盖、长效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的目标。目前,瑞安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70%。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方面,瑞安市政府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扩宽农民致富之路,加快发展农村生态经济。2004年~2009年,市财政共计安排生态建设专项资金53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建设。为了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2010年,瑞安市建立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当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总计5000万元,重点推进生态产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
  点面结合 加强区域环境整治
  “生态市建设及塘河整治是一项事关发展、事关民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全力推进,以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瑞安市委书记蒋珍明在调研生态市建设及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作时指出。
  温瑞塘河被称为瑞安人民的“母亲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贯穿温州市的鹿城、瓯海、龙湾区和瑞安市,其中主塘河瑞安段全长13.3公里,流经塘下、莘塍、汀田3个镇及市区5个街道。
  上世纪80年代起,温瑞塘河就呈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逐渐恶化为劣Ⅴ类水,2008年被浙江省列为“811”环保新三年行动省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沿岸截污纳管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的监管、开展清脏治乱专项行动、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调水工程等措施,投入资金6亿元,全面推进综合整治,水质逐渐呈现好转趋势。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起温瑞塘河水体中主要污染因子的浓度出现下降,2010年1月~10月的平均值与2007年全年平均值比较,高锰酸钾指数下降了12.07%,氨氮浓度下降了64.24%,总磷浓度下降了39.18%。
  在加强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同时,瑞安近几年还结合“811”环保行动,针对污染企业集中区域连续开展多项行业污染专项整治,切实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2003年~2005年重点开展小熔炼专项整治,全面取缔非法加工点207个,在非法点集中村拆除违法建筑500多处,面积2.3万平方米,当地空气中总锌含量迅速下降100倍以上,经过持续深化整治,目前空气质量已经符合功能区要求。2006年完成了电镀业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加工点252个,合法企业合并规范后,形成目前电镀企业(中心)95家的行业规模,整治后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污泥100%转移处置,占地365亩的电镀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建成后全市94%的电镀企业将进入基地集中生产。
  2007年~2008年重点开展废塑料洗涤加工业专项整治,取缔和关闭加工点1465家,减少废水排放714万吨,削减COD排放8050吨。2009年陆续完成瑞安经济开发区环境整治、纺织印染业深化整治、制革业深化治理等工作,更新改造了一批污染治理设施,企业内部环保监管进一步加强,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还启动了酸洗加工业专项整治,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批整治任务,正在实施第二批整治。此外,今年还启动了餐饮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预计明年底将完成整治,困惑市民多年的油烟、废水等污染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
  综合执法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各相关单位要主动参与,加强配合,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合心合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瑞安市委书记蒋珍明要求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合力推进环保工作。
   瑞安市环保局从严把环保准入关入手,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现新批建项目环评执行率100%。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不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排污许可证的年审和工商执照的年审相结合,规范了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总量。
  强化环境管理,开展保护“母亲河”、“让江河休养生息”环保专项检查。2006年,瑞安市开始组织开展以非工作时间为主、代号为“瑞剑”的专项执法,严防偷排漏排行为,目前已经开展行动42次;同时加大日常监察频次,严查违法排污行为,2006年~2010年上半年共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045起,关停企业1170家,一定程度上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现象。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联网企业达到51家,监控中心从三级升至一级。
  在广大农村,瑞安市建立了乡镇(街道)负总责的执法工作机制,经常性牵头组织工商、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供电等有关部门的派出单位,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合力打击取缔各类污染环境非法加工点。2006年以来共计取缔小褪色、小制革、小电镀、小熔炼等1434家次。建立案件移送制度,逐步完善合力监管机制,及时移送涉及安全生产、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案件53件,移送中共党员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案件14件。在环境违法案件执行过程中,还密切加强与纪委监察部门沟通协调,社会影响面大、群众投诉较多、执行难度较大的,提请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或参与执法,提升环境执法效果。
  此外,瑞安还努力突破农村环保机构瓶颈,在农村广设生态环保联络员。登记在册的生态环保联络员有958人,主要由村居干部组成,属于义务性,但为环保部门提供有效信息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批分布在广大农村、社区的义务“环保员”,经过系统培训后,成为环保部门的“情报员、牵线人、宣传者”,是全市农村环保工作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有力促进了农村环保日常监管工作。 1%土地创造了4%的GDP,却始终保持一袭清新一身自然  
中山以民为本建生态城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春燕 黄慧诚 通讯员李耀松

 中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曾经是由古老文明迈向现代文明的窗口,如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正全力打造一个“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和谐幸福之城。近日,中山市全国生态市创建进入最后的公示命名阶段,广东省中山市即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地级市。
  理念决定高度,如何从思路上规划生态宜居城建设步骤?
  生态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政府的重要责任。走在公园里,记者看到,一座废弃的造船厂被改造成中山市区的公园,一艘上了年代的船只成为公园独特的景观。三三两两的市民在公园散步,一对情侣依偎在公园的长椅上。沿公园的河水干净、清澈,一叶扁舟缓缓驶过,舟上两名工作人员巡查着水面的情况。
  建造一个宜居城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求发展是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出发点。保护环境、搞好生态建设也历来是中山市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山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即把生态建设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经过努力,中山市早在1998年便被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并于2005年首批通过复查。2004年中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中山市还要“再上一层楼”,提出要创建生态城市,建设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地级生态市的目标。
  为了落实目标,《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应运而生。规划里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阶段目标:“2012年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2015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2020年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同时也对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建设重点领域、建设保障措施等做出相关说明。11月14日,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正式通过环境保护部的评审。
  在规划里,“绿色转型”与“低碳生活”成为两大亮点。
  在提升环境整治能力方面,规划提出要制订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将总量控制工作与区域环境质量挂钩,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在跨境河流、区域大气等污染防治方面的联防联控。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垃圾分类。中山各级政府在重大决策中也贯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理念,并探索排污指标的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机制等。
  行动决定效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还民蓝天和白云?
  提出了建设规划,中山市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打造一个生态宜居城市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广东省中山市环保局副局长郭卫华说:“中山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着眼于民生、着眼于基层,着眼于从生态环境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近5年来,中山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用于推进内河整治、污水处理等12项生态环保工程,使中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在污水治理方面,中山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目前全市建成中心城区及小榄镇等20个污水处理设施,全市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生态市要求的85%以上。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中山市投入4800万元建成重点污染源全天在线监控系统,所监控的污染源占全市污染负荷的80%。2008年和2009年,共投入3600万元加快建设机动车尾气、江河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全市实行环境监管数字化管理。
  此外,中山市着力建立起一批生态保护区,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设立占全市1/9土地面积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使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0%。一批国家和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也纷纷兴建起来,让市民们都能吃上放心的农产品。
  垃圾处理是城市的难点问题,中山市是全国最早开始进行垃圾处理探索的城市之一,也闯出了一条创新的工作路子。如从2005年起,中山市便采取与水费捆绑收费形式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实行医疗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由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基地接收全市各医疗单位的医疗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效果体现成绩,如何真正兑现以民为本的诺言?  现在,如果用一种色彩来描述中山市,“绿色”是最恰当不过的。走进中山市,只见道路两旁绿树成行,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蜿蜒前伸,绿意盎然的生态花园将城市拥抱。眺望远处,可以见到群山起伏,千峰竞秀,一副绿色画卷绵延展开,一望无边,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2010年5月,国家统计局对中山市民的《中山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调整报告》显示,2009年中山市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综合得分为92.72分。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山市人民对环境变化的肯定。 “中山的绿化、空气都比其他城市好很多。”经常来中山出差的何先生说:“中山的天空明显清亮,空气也很清新。”在中山市定居的晋江商人鄞荣源曾经行走过很多城市,他说最终选择在中山定居,最大的原因就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环境。
  据统计,中山市用广东全省1%的土地,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居广东21个地级市的第五位。随着珠江三角各城市之间竞争日渐加剧,中山市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正在竞争中渐渐占据上风。
  中山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袭清新一身自然。思路决定出路,不管是生态城市的创建,还是全方位推行绿化目标,这些工作都反映了和谐发展的愿望。如今,中山市正按照“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创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定位,开始新一轮的发展。触角延伸到边底  矛盾化解在基层  
江阴多级环保监管驻镇进村 
 中国环境报记者  闫海超  高杰
  江苏省江阴市环保局近年来在加强基层环保管理力量、规范乡镇环保行为、发挥乡镇政府和环保机构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市局—分局—乡镇环保所(科)—村环保办公室”四级环境管理体系。  管理体制有何创新?
  近年来,江阴市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一些重点乡镇的年经济总量已经突破百亿元。面对经济总量增长带来的污染增量,仅靠市级环保局“一局”环境管理体制很难监管到位,而乡镇环境监管机构的“真空”使江阴市环境压力加大。
  面对这一情况,江阴市从环境体制改革入手,在分片成立华士、周庄、长泾、青阳、澄江、澄西、开发区7个环保分局的基础上,率先推出了加强村镇环境监管机构建设的四级(层)管理模式,即江阴市环境监察大队为第一级,各分局(中队)为第二级,各乡镇环保所(科)为第三级,各村环保办公室为第四级。
  目前,江阴市环保体系共有7个环保分局、18个镇环保所(科)、400多个村级环保办公室。他们在全市环境监管工作中充分起到了“腿”和“手”的作用,已经成为环境监管的中坚力量。
  各层级职责如何划分?

  “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是蜻蜓点水,很难把工作做细致、做全面,所以我们要把触角延伸到基层。”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沈天星认为,仅靠市级环保部门的100多人要做好环保工作很难。
  江阴市环境监察大队实施条线管理,每个分局配备8~10人,负责管辖3~4个镇;镇级环保所(科),在行政上隶属当地政府领导,业务上受市环保局指导,主要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各项环境监管工作,并参与解决小企业、小“三产”的排污收费和信访问题;各村环保办公室配有环保专职人员3~5名,负责全村环境管理的日常工作,督促企业环境自律。
  据了解,目前江阴市环保局与所辖分局共146人,负责江阴市160多家重点企业、500多家主要企业、2000~3000家一般企业的日常环境监管工作。
  分局作为环保局的派出机构,改变监察大队原来游击式管理方法,行使的是“小环保局”的职能,依法监督管理辖区内废气、废水、固废、噪声、放射性物质的防治工作。分局成立后在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环境综合管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等方面都增加了职权。
  “作为一线环保管理机构,乡镇环保所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分担了很多环保责任。”江阴市环保局法制宣传科科长张海粟介绍,目前7个环保分局下辖18个镇环保所(科),依靠这些环保所(科)大大增加了环境管理的力量。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乡镇环保所的作用,调动环保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江阴市环保局不断下放管理权限,增加了乡镇环境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了乡镇环保所所长职、项目管理职责和环境监察职责。
  这些职责包括:乡镇“三产”排污费经环保局测算核定之后由乡镇代收;列入市环保局委托征收目录的小工业企业排污费经环保局核定总额后由乡镇代征;负责新上项目的现场勘察和初审建议权;负责镇域范围环境信访投诉的调处;负责本镇污染防治设施运转管理的监督,确保稳定达标排放;负责建立企业的污染档案等。
  随着行政村的调整合并和村级经济的不断发展,江阴市进一步延伸环保管理网络,自2007年10月起,陆续成立了行政村环保办公室。村环保办公室配有环保专职人员,对上,与镇环保所取得联系;对下,负责全村环境管理的日常工作。
  各层级工作怎么开展?
  华士分局是江阴市7个环保分局中的一个,下辖新桥镇和华士镇两个镇共计20多家重点排污企业、100多家一般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
  从华士分局监察人员的具体分工来看,从专项整治、在线监控、限期治理、排污收费到信访调处、环境应急等各项工作,都由专人包干到户,明确而具体。
  据华士分局局长吴小迪介绍,今年以来,华士分局共对污染源排放企业检查1735厂(次),查处违法案件49起,完成“三同时”验收项目68个,对辖区内24家重点污染企业排放口安装了IC卡管理系统,并组织开展了化工企业、重金属离子等专项整治。
  在肯定华士分局工作的同时,江阴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赵家党指出,作为派出机构环保分局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基层的环境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分局得到解决。
  2008年底,华士分局辖区内一家紧邻居住区从事加工彩色涤装金属板的宏泰夏合材料(江阴)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刺鼻气味,引起周围居民的强烈反对并投诉至环保部门。华士分局第一时间进行调节处理,并最终化解了矛盾。
  赵家党说:“分局就是一个小的环保局,可以做到矛盾不上交。监察大队只负责跨区的环境污染纠纷,对各辖区内的环境污染纠纷,由各环保分局内部消化处理。”
  华士镇环保所是18个镇环保所(科)之一,隶属华士分局管辖。目前,华士镇环保所负责本区域内20多家重点排污企业、70多家一般排污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环保所的监管下,今年,华士镇共检查企业近2000厂(次)、完成“三同时”验收项目65个、共安装了21个IC卡管理系统,对37个区块开展控源截污工作、征收排污费52.2万元、调处信访案件180起。
  华士镇华西村环保办是400多个村级环保办公室中的一个,隶属华士镇管辖。环保办目前有办公室主任1人,另5人分别负责6家重点排污企业和十几家一般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工作。
  华西村环保办主任吴蕴芳介绍:“这些人员全部由村党委统一任命,并可视其表现和能力进行调整撤换。”由于村内企业基本都是集体企业,村党委对工厂的老板有直接撤换的权力,驻场环境监管人员也不存在慑于领导权威而不敢检举企业偷排、漏排等违法排污行为,从而使得环境监督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吴蕴芳说,目前华西村在环境管理上是越来越好了,“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她说,这里面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领导重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发出倡议主动带头关闭化工企业,减少环境污染,给大家开了个好头。”
  前些年,华西村带钢企业较多,环境污染较大。为了自身的良性发展以及环保工作的开展,几年来,华西村关停了化工企业和大量高耗能、低产值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江阴市环保局通过村环保办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指导。
  吴蕴芳指出,建立村环保办便于开展环保工作,“上面可以通过我们调解、处理环境问题,而我们通过与环保部门的日常联系可以及时掌握环保政策、技术信息,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对本村内企业掌握的信息更及时、更详细,这样就更利于开展环境监管工作。有矛盾了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实现环境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污染防治费用最小化  
莱芜开展排污权交易  
区域限批、环保信用不良、挂牌督办的单位不得购买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季英德

山东省环保厅巡视员张晓东与莱芜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民胜日前共同为莱芜市排污权交易中心揭牌,标志着莱芜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山东省17个设区市中最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城市。
  "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是政府利用市场和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实现环境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莱芜市产业结构偏重,环境容量资源有限和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有利于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落实,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莱芜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莱芜市长马平昌说。
  ■排污权使用年限5年,价格根据稀缺程度定期调整
  莱芜市要求,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范围包括:列入环境统计的工业排污水单位和需要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工业排污水单位;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范围为除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企业外,列入环境统计的工业排二氧化硫单位和需要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工业排二氧化硫单位;排污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后,逐步扩大至所有排污企业。
  自2010年12月1日起,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和新设立的排污工业企业(以下统称新污染源),必须通过向环保部门申购或向其他排污单位购买的办法取得排污权。2010年12月1日之前已依法成立或已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排污工业企业(以下统称老污染源)可以通过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的办法取得排污权。排污权使用年限为5年,到期后进行重新申购。
  新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基准价为2000元/吨·年,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基准价为500元/吨·年。政府价格权限部门可根据国家政策、排污权的稀缺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定期进行调整。  新污染源排污权购入量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新增污染物排污量乘以行业污染系数。老污染源允许排污指标根据环评批复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参考"三同时"竣工验收意见、污染源普查数据以及近两年的环境统计数据,并应满足环保部门对企业总量削减要求,按照从严的原则进行核定。一次性申购初始排污权的老污染源,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价为新污染源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基准价的50%。自购买初始排污权的第二年起如有减排量即可进行交易。
  申购年度临时排污权的老污染源,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价为新污染源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申购基准价的60%。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不购买初始排污权的老污染源排污权属政府所有,当企业转产、破产、关停或搬迁后,排污权由政府无偿收回。企业必须按照环保部门核定的允许排污量,按期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马平昌对记者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采取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遵循经济合理、满足总量控制目标、保障环境质量的原则,使全市整体污染防治总费用趋于最小,全社会环境资源配置最优化。"
  ■排污单位转让排污权须经环保部门审核
  "排污权申购是指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权申购申请审核确认后,将政府储备的排污权指标部分出让给申请人,由申请人支付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政府储备的排污权来源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取得的许可量,以及采取法律、法规及政策等综合措施取得的可交易量。"莱芜市环保局长毕占明说。
  莱芜市要求,新污染源排污权申购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同步进行。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需提交废水纳入管网协议。排污单位应按规定向环保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证。排污权转让指排污单位通过实施减排措施所腾出的排污权指标余量,转让给其他合法排污单位,或由政府回购作为排污权指标储备。无偿获取的排污权指标若有余量时,由政府无偿收回,不得进行转让。
  老污染源以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方式取得排污权,根据排污权剩余年限按原购买价的150%确定回购价。新污染源有偿取得排污权的,根据排污权剩余年限按原申购价回购。新批建设项目购买排污权后,3年内不使用的(不含建设期),按原购买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价格强制回购。
  排污单位排污权有余量指标并符合政府回购条件的,由市环保局出具回购回执并由市财政局支付回购金后,依法变更或注销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证。排污单位之间转让或受让排污权的,必须经环保部门审核同意,以交易中心为平台办理交易手续。排污单位之间转让排污权的交易采取双方自愿商定的方式进行。排污权受让方必须是因在莱芜市实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需要从莱芜市获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许可权的单位。
  ■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莱芜市强调,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应实行"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市环保局审定并开具缴款通知后,直接缴入市财政专户。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全市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实施减排重点企业的补偿和排污权余量指标的回购等方面。
  参与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单位必须具备一级法人资格(含其他组织和个体经营者),获取排污权后,不免除承担其他的法定义务,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和总量控制要求。政府储备排污权指标优先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和莱芜市优先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倾斜。排污单位排污权指标有余量,应向市环保局提出申报,并经市环保局审核确认。超过两年未进行申报的,经市环保局确认后,排污权余量指标可由交易中心无偿收回。
  被限批区域、被列为环保信用不良、被实施挂牌督办以及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整治完成前不得购买新的排污权。排污权交易实行公开报告制度,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及时公布有关信息,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 

谋今日之发展  图明天的幸福   
山东省日照市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凸显生态与后发优势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通讯员董岩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如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的山东省日照市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兴城市的后发优势、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日照市环保局局长王曙光介绍说:“按照市委、市政府‘双主动、双确保’的要求,我们切实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和根本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优先,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优势得到较好保持。”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日照市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水质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3个省控重点断面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2%。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日照市赢得了众多桂冠——“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称号先后花落日照,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得全省第一名。自2008年4月全省实行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统一监管考核以来,日照市共获得4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累计获得奖励资金3700万元。市环保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创建联合国人居奖工作先进集体”、“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和“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

  抓减排——破解环境资源约束难题
  节能减排是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也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硬任务。通过推进减排,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能为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在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日照市环保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会议——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杨军主持会议,市长赵效为作动员讲话,省环保厅厅长张波亲自到会指导,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重点企业签订了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全市形成了上下齐心谋减排、全力以赴抓减排、严格问责保减排的良好态势。
  市委书记杨军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围绕打造蓝色经济区和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带,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方向,大力实施钢铁等八大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培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以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节能减排。
  市长赵效为指出,要深刻认识节能减排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壮士断臂的决心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既要算大账,搞节能减排的大工程;又要算细账,绝不丢弃节能减排的小工程,把点点滴滴都要看在眼里,抓在手上。
  日照市先后投入10亿元,实施了包括集中供热改造提升、新建和改扩建10座污水处理厂、淘汰关停19条立窑水泥生产线等工程在内的24项节能减排硬措施,进一步加快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步伐,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确保各项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全市加强调度检查,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每旬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为加强部门联动,日照市实行集中会商和减排预警制度。环保部门制定了污染减排预警调控实施方案,会同统计、经信等部门,定期对主要经济指标和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会商分析,统筹污染减排与经济运行。自5月起,每月定期发布污染减排预测预警通报,对化学需氧量(COD)或二氧化硫(SO2)减排任务完成进度达不到阶段性目标的地区亮“红牌”,暂停个别区县所有新增COD或SO2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启动了预警调控方案,对钢铁、电力等重点企业进行限产压产,压减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把好关——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必须正确处理把关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效率与质量的关系,日照市严格环境准入,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日照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作用,积极推动区域、流域和行业规划环评,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分,引导各地区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各有关企业向工业园区适当集中。目前,全市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编制完成了规划环评,并获得山东省环保厅批复,12个专业规划专门增设了环评篇章。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通过强化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严把环境准入关口,为不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项目坚决拒批。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项目,提前预警,要求建设单位调整选址、改进工艺,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对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的园区,严格拟建项目废水和废气的控制措施和标准,严控新增量,并督促园区尽快建设投运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配套设施。今年以来,共拒批、缓批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等项目30个,涉及投资额11.3亿元。 为最大限度发挥环境保护的助推作用,日照市环保局坚持环保审批的全过程服务,提前介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加快环评审批进度。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能,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开辟环保审批“绿色通道”,确保项目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得好。今年以来,市级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97个,总投资额194.8亿元,其中环保投资达15亿元。同时,引导企业不断改进污染治理工艺,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严监管——强化环境保护属地化管理
  不强调、不推行环境保护的属地化管理,地方政府可能只有发展经济的动力,没有保护环境的热情,发展与环境就会成为尖锐对立而不好调和的矛盾。
  为此,日照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属地化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区县政府、管委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强化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市环保局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属地化管理的通知》,对市、县(区)环保监管职责进行了调整,强化市级环保部门的巡察、稽查、督察职能,明确各区县环保局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确保监管到位。
  为强化环境监管,日照市环保局制定了《日照市重点污染源监控办法(试行)》、《市环保局查处重点污染源环境问题移交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国控省控重点企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等111家重点污染源纳入市级巡察监控范围,明确了检查频次及监控要求,建立完善了巡察监控机制、执法联动机制和案件移交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出台了《在线自动监控及落实“四个办法”工作流程》,规范各区县环保局、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单位的工作职责和程序。全市建设了“三级五大”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建成环境自动监测系统93台(套),并与省市县三级联网,做到对市控以上的51家重点排污企业、9家污水处理厂、重点河流断面、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和饮用水水源地的实时监控。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建立了执法联动机制,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同步推进,做到快速处置异常情况,提高了监管效率。
  日照市还制定完善了《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重点企业和敏感区域的摸底排查。市环保局会同发改、监察等部门成立专项执法组,以全面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治污减排重点行业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为重点,累计检查重金属排放企业42家(次)、污水处理厂55家(次),处理重金属废水超标企业7家,对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围绕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今年以来,市环保局共向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通报相关环保信息911条,推动违法企业环境信用与信贷信用直接挂钩,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环境管理手段。同时,会同公安、卫生等部门编制《日照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参加了全省辐射事故应急实兵拉动演练,有效保障了全市环境安全。
  办实事——切实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日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明确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优先,日照市环保局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确保饮用水安全为重点,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城市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积极争取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在全市GDP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翻番、港口吞吐量剧增的情况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好保持。“十一五”以来,日照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始终保持全省第一,在全省首批实现重点断面水质全部达到鱼类稳定生存要求。
  为改善空气质量,日照市环保局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城市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通过执法检查、调查摸底、监测监控、新闻监督、限期督办等一系列措施,对道路扬尘、工业粉尘、堆场粉尘、建筑施工扬尘、绿化施工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等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治理。重点开展了对日照港、岚山港的粉尘整治,港口粉尘污染得到较好控制。颁布了《日照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建成机动车环保信息监控管理系统,实行机动车环保检测与安全检测同步,积极推行机动车排气标志管理,已发放机动车黄绿标志5万多个,强制淘汰拆解尾气不达标的黄标车2000余辆。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市政府编制了《日照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重新划定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市环保局组织开展了日照水库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建设了日照水库、青峰岭水库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会同市监察等部门持续开展石材加工业和小淀粉加工业综合整治,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
  为推进市辖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日照市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河流断面和重点企业的监管,沭河夏庄断面稳定达到规定的Ⅳ类水质标准。通过建成森博浆纸、华泰纸业、五莲县青莲海藻等水污染物减排工程,实施废水截污导流工程,可减少入河、入海工业废水排放量1500万吨/年,减少COD排放量8300吨/年。全市还开展了洪凝河、绣针河、傅疃河综合整治,将沿河企业废水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减少入河排污量。加快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对市区6条河流实施河流环境景观建设工程,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
  强素质——打造廉洁勤政技术过硬铁军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和根本途径,这就对环保部门、环保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照市环保局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制度管理,狠抓作风建设,努力打造廉洁勤政的环保队伍,建设业务素质高、技术过硬、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环保铁军”。
  按照“为发展出力、为环保尽责、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方针,日照市环保局把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活动作为深化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公职人员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廉政风险节点控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岗位廉政教育、廉政风险节点控制管理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明确了开展廉政教育的方法、步骤和措施目标。
  为深入开展廉政风险节点控制管理,日照市环保局采取内外查找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针对环境行政许可、评审、执法、监测及干部人事工作等方面展开。结合工作实际,全局共查摆和采集风险节点187个。各科室、单位针对风险节点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制度措施,健全了内控机制。为增强教育效果,开展了全员编制情景案例工作,编写案例158个。所编案例贴近工作实际,风险点提炼准确,情景分析透彻,引用法律条文正确,起到了良好的廉政教育效果。同时,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廉政规定编印成册,人手一份,全面加强学习。通过设立廉政宣传走廊,在楼梯、电梯悬挂廉政教育板面,寓教于图,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日照市环保局坚持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把监管和服务融为一体,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为企业搞好服务。严格执行廉政规定“四不准”,即不准向企业推销产品、不准向企业推销设备、不准向企业推荐环保公司、不准刁难企业。对于“以奖代补”奖励资金,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环保资金分配管理办法,规范各项环保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对同类型的企业,无论是内资、外资,还是国有、民营,在执法要求、政策扶持等各方面执行同一标准,切实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正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日照市这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关注身边河流了解环境状况  
乐水行:怎样走得更精彩? 

◆韩子遇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和河流的关系日渐疏远,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和水环境如何,里面增加了什么污染物质,很多人并不知晓。
  但有这么一群人,用“走水”的方式,默默地关注河流的污染现状和命运。在这群人中,有一支“乐水行”队伍,用近4年的时间,走遍了北京的所有河流,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全社会对河流的关注和重视。
  当“乐水行”作为公众环保倡导的一种模式,具备向全国推广的条件时,自身暴露出的培养核心志愿者不足、专家范围有限、项目产出不够明晰等问题,成为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环保NGO)在发展壮大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这要求他们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突围之路。
  坚持,坚持
  12月18日,又一个周六。已经入冬的北京寒风料峭,但公众环保活动“乐水行”的队伍依然准时出现在集合地点。
  这一天,“乐水行”的3支队伍(自然大学“乐水行”、绿家园“乐水行”、全民健康“乐水行”)分别考察了莲花河、南旱河和位于温榆——北运河集水区的王家峪沟。
  当天,自然大学“乐水行”的队伍考察了南旱河。参加这次活动的志愿者中,有退休老人,有外企白领,还有在校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在两个多小时的考察过程中,除了专家杨春林给志愿者们讲述莲花河对北京城的重要作用等历史典故外,来自环保NGO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活动协调人王秋霞责任也不轻:每周的“乐水行”,她的背包里都要装着相机和GPS定位系统,有了这两样“家伙”,记录河流现状就有了保证。
  王秋霞的工作不仅在于活动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除了在活动前踏访河道、梳理河流资料、利用GOOGLEMAP 制作河流地图外,在活动之后,她还要记录当天“走水”的情况,比如哪个位置发现了怎样的污染等,都悉数在内。
  上述的一切,对于“乐水行”的资深志愿者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乐水行”从2007年3月开展至今,已经坚持了将近4年,这期间的每个周六,热爱踏水而行的志愿者都风雨无阻,北京城区的大小河流,已经被他们徒步考察了好几轮。
  “‘乐水行’活动锻炼了身体,增加了普通人对身边河流环境现状的认识,也延续了我的大学情结。”“乐水行”的资深志愿者张祥感到这个活动让他受益颇多。一直热心环保事业的张祥已经退休,从“乐水行”开展第一次活动开始,他几乎每周必到。
  发源于北京的“乐水行”活动,由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环保人士张俊峰、王建以及律师罗志勇于2007年发起,其目的是考察北京城区及近郊的河流水道和水源地,以及北京部分远郊、甚至河北境内的河流、水库,以期明晰河流的起源、演变和现状,了解河流附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乐水行”的创意者和承办者看来,“乐水行”的目的是为了带领公众发现真实的自然、真实的环境。正如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在“乐水行”3周年讨论会上所言,“乐水行”是“走进自然时的快乐,更是面对环境污染时的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
  从2007年3月17日起至今,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志绿智、绿色大学生论坛、全国大学生绿色营等多家环保NGO的支持下,志愿者每周六都徒步“走水”,从未间断。
  自2007年9月开始,“乐水行”发展成为长线和短线两只队伍,分别在市区内的河流和市区内外及远近郊的河流开展徒步活动。
  如同细胞分裂,“乐水行”的队伍也在日渐壮大,关注者也越来越多。今年6月5日起,“乐水行”进入一个新阶段,由绿家园志愿者、达尔问——自然大学水学院、康师傅、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等多家组织或企事业单位,分别依据自己的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这一变化推动了“乐水行”更加丰富多彩。
  瓶颈待破
  虽然“乐水行”一直倡导的是低成本运营,不向参加的志愿者收取任何费用,沿途讲授河流故事的专家也仅有交通津贴,但这个活动开展几年来,环保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依然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亟待我们与社会各方的磨合、思考与合作。”冯永锋毫不讳言。
  而在张峻峰看来,“乐水行”需要向更广泛的公众推广,需要将乐趣性和健康性融入活动中。
  如何将活动继续做出特色,推而广之,扩大影响,绿家园“乐水行”正在积极探索。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绿家园“乐水行”每个月的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比如12月的主题是“寻访南环水系”,在前三周的周末,志愿者们已经踏访了西护城河、南护城河、莲花河,最后一周将徒步凉水河。今年11月,绿家园“乐水行”还特别为一家国内户外用品企业和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开展了“走水”活动,效果不错。
  在冯永锋看来,“乐水行”运行近4年来,存在项目培养核心志愿者不足、专家范围有限、项目产出不够明晰等问题。同时,在一线活动中,虽然组织者一直秉持“感受河流之美、记录河流之痛”的活动原则,但事实上,很多参与者将“走水”更多地视为“生态文化游”,环保成分稍嫌弱化,对河流污染现状的干预还不够。“对于河流污染,我们应当发挥作用的效率、方式,都需要突破。”前两年,“乐水行”还曾资助过一些研究课题,但收效并不理想。他说,改变这种情况完全可以从一张“巡河记录表”开始。
  突围之路
  如何冲出这一困局?2011年,自然大学“乐水行”将做出一个“升级版”,升级版“乐水行”的亮点颇多:第一,每周六固定考察河流,但污染企业定位、排污口定位、河流异常情况举报、水质监测等更为专业的环保内容将添加到考察过程中;第二,除了户外活动,“乐水行”也会配合室内讲座,话题结合当前国内、国际与水有关的热点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即时分析;第三,加强研究性,支持4~5个与水相关的研究课题;第四,增加水问题的一线调查;第五,强化公众倡导,从关注水污染问题入手,通过消费选择权等方式,倒逼污染源(比如企业)履行其环境责任。
  在12月11日的自然大学“乐水行”活动中,出现了一名来自天津的环保志愿者,他此行的目的,是想推广“乐水行”的活动模式到他所在的城市。
  而在冯永锋看来,“乐水行”这块“环保产品的模板”已经可以拿来复制了,“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乐水行’就是一个多城市同时探索的项目,2007年时,北京、厦门、南京、天津、兰州都曾经推出过‘乐水行’。后来,成都、贵阳、郑州、广州也都曾经试验过‘乐水行’。像郑州的‘乐水行’还很有特点,当地环保NGO带领当地公众考察《诗经》描述过的河流,令人神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环保NGO的一种“产品”,“乐水行”受到了官方的注目。今年7月开始,“乐水行”响应北京市团委倡议的首都青少年“爱绿日”主题活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为北京市水务局发起的“志愿走河”行动,采取志愿者社会化动员机制,号召社会公众亲身参与首都水资源及环境保护。
  作为公众环保倡导活动,“乐水行”将走出怎样的新精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