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切削丝锥底孔:论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2:40

·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精神,科学制定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区委决定,召开十届区委十次全委(扩大)会,研究我区"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5  今天的会议会期一天。上午的大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请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同志就《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作说明;二是请区委书记李剑铭同志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5  本次会议应到会区委委员38名、区委候补委员7名,因病因事请假区委委员4名、候补委员1名,实到区委委员34名、候补委员6名,符合规定人数,可以开会。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5  列席今天会议的有:老红军、正区级离退休老同志;部分市、区党代表;不是区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副区级领导;区纪委委员;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各管委会、人民团体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市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各街、镇(园区)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专职副主委;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部分中小学、重点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主要负责人等,共300多人。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5  现在,中共沙坪坝区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正式开始。请全体起立,奏《国歌》。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6  (完毕后)
请坐下。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6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同志就《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作说明,大家欢迎。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9  受区委常委会的委托,由我就《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作说明。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4  《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是在区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剑铭书记多次主持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进行认真讨论,区委常委会进行了认真研究。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4  《建议》稿广泛征求了区委委员、候补委员,各街镇、区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部分人大代表和党代表的意见,吸纳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专家学者以及市民的好建议。《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实事求是总结过去、高起点谋划未来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扬民主、汇集各方智慧的过程。《建议》经全委会审议通过后,区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区人代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4  《建议》起草过程中,注重了"三个结合":一是中央和市委的精神与沙坪坝实际的结合。《建议》围绕中央、市委要求部署,深入分析了我区"十二五"面临的背景条件,力求对沙坪坝区肩负的战略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作出较为全面的回答。二是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4  《建议》充分体现了区委近年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内陆开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生十六条"、党的建设等重大部署,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系列新要求、新举措。三是思想性与指导性的结合。《建议》是《纲要》的顶层设计,重在突出思想性、方向性和指导性。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5  为此,我们将"十二五"规划内在逻辑设计为: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是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把全区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二五"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和各项战略任务上来。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5  二、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沙坪坝区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打基础、建平台、添后劲",主动实施经济转型,加快建设"一区三高地",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5  一是"一区三高地"建设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大学城基本建成,西永微电园产业布局实现重大突破,西永综合保税区一期建成并封关运行,物流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奠定了对外开放先行区的基础。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5  二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翻两番,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三是"五个重庆"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城市品质和功能明显提升,人民健康素质不断提升。四是全域城市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5  五是扎实推进"民生十六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4%,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六是深入开展和实施"三项活动"、"三项制度"、"三项治理","唱读讲传"凝聚起全区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谱写了沙坪坝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15  《建议》总结了八条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坚持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与沙坪坝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化"一盘棋"科学运行机制,丰富和发展"一区三高地"的定位,坚持改革创新和民生导向,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全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走出了一条全域城市化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2  《建议》还指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五个方面不容忽视的矛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配套仍需加快完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科教文卫资源优势转化不足,公共管理与行政体制适应性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需要我们在"十二五"着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形成的发展基础、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将对沙坪坝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2  三、关于"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市委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着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着力推动经济转型,着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着力建设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开放促发展,以改革促和谐,促进沙坪坝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3  这一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突出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二是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三是突出了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这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努力实现"富民、利民、便民、惠民";同时这也是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3  《建议》还提出了"民生导向、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五个基本要求,这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我们要深刻理解,坚决贯彻落实。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这里,作五点说明: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3  一是GDP和人均GDP。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快"、"率先"发展,要求GDP、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的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区委通过研究分析,提出我区今后五年GDP年均增长15%,体现了我区建成中国西部硅谷、重庆开放窗口、生态宜居城区、红岩文化名城四大愿景的决心,是加快"一区三高地"建设所必需的,也是可行的。到"十二五"末,全区经济总量将达到800亿元以上,占据全市经济总量5%以上的经济总量份额,人均GDP将突破10000美元大关。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3  二是关于建成"一区三高地"。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的建成将显著增强区域对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西部教育高地的建成将强化区域发展的智力与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建成将成为承接海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战场,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的主要载体;现代物流高地的建成将充分发挥我区在"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中的核心节点功能和引领带动作用。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3  三是关于完成"五个重庆"在沙坪坝区的建设任务。"五个重庆"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贯穿城市化进程的主轴线,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牵引力。沙坪坝区作为全市重要的主城区之一,理应大力推进"五个重庆"的建设任务。切实加强城市建设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环境,切实改善软环境,让市民感到更加安全,生活得更加健康、更有质量和品位。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3  四是关于实现全域城市化。"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街镇体制改革,逐步解决城乡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不均衡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4  五是关于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主要考虑到全国大部分省市可提前到2017-2018年实现,而中央要求重庆"率先",就必须再提前1-2年。沙坪坝区理应担负起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责任。根据目前我区对小康目标监测,"十一五"末达到85%,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保持这种态势,到201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有把握的。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4  四、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加快经济转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壮大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优势产业;要提升汽摩制造、商贸流通等传统优势产业;要培育旅游、商务、健康、创意等后发优势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东中西西"生产力布局。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4  二是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全面完成"五个重庆"在沙坪坝区的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宜居城区。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引领作用,建设一批民心项目、城市综合体、便民场馆、地标性商务建筑。要构筑综合交通体系,配合建成铁路重庆西站、沙坪坝火车站等综合交通换乘枢纽。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4  三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走全域城市化发展之路,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要加强街镇统揽能力,激发街镇活力。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4  四是坚持民生导向,推进社会建设。要促进居民增收,鼓励探索多种分配方式,保障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政府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要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提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4  五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模式。要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创建环保模范城区。要推进生态建设和修复,加强歌乐山、中梁山、缙云山地区生态建设与修复,保护好嘉陵江沙坪坝区水域,抓好次级河流治理。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8  五、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强化创新,繁荣文化,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建设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要扩大开放发展领域,加快引进海内外品牌企业、高端项目;要建好开放载体,西永综合保税区、西部物流园等平台建成并成为全市吸聚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要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优化开放环境。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9  二是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区,持续提升全域竞争力。要激发创新主体意识,营造全域、全员、全过程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打造创新平台。要强化创新人力支撑,加强四支队伍建设。要实施系列创新工程,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水平。
三是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把文化的"软实力"做成发展的"硬功夫"。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用"唱读讲传"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区委副书记、区长方海洋】 9:29  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心骨。《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沙坪坝区已进入提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对于建成"一区三高地"、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要振奋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9:29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区委书记李剑铭同志代表区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大家欢迎。 【区委书记李剑铭】 9:29  同志们:根据区委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区委十届十次全委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讨论审议《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我就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讲三点意见。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0  一、客观总结,充分肯定"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沙坪坝区"打基础、建平台、添后劲"的关键时期,也是沙坪坝区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区级班子的工作基础上,我们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抓住"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五个重庆"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西永综合保税区设立等历史机遇。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0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围绕"一区三高地"建设目标,凝心聚力谋发展,探索创新求突破,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经济转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走出低谷并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年均增速达到15.3%,今年预计将实现17%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0  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一城三园"等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奠定了我区作为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的基础;
"五个重庆"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效,土地流转、林权、户籍等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0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创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低保、医保等覆盖率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红岩精神发扬光大,城市文脉有效传承,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区优势得到巩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干部群众精气神得到提升,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0  确保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市前列,预计今年全区GDP将突破400亿元,达到420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1亿元,是2005年的3.7倍;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0  进出口总额12.5亿美元,是2005年的3.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是2005年的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0元,是2005年的1.8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90元,是2005年的1.94倍。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0  五年来的工作,呈现七个方面的亮点特别让人振奋:
一是全国占地规模最大、整校迁入最多的重庆大学城基本建成,13所入驻高校全部招生,入住师生规模达15万人,西部教育高地形态基本形成,强化了我区跨越发展的智力与人才支撑。 【区委书记李剑铭】 9:39  二是西永综合保税区一期建成并封关运行,西永微电园产业布局实现重大突破,茂德8英寸芯片项目建成投产,惠普、思科、富士康、英业达、广达、新普等全球知名IT企业相继落户,初步形成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品已经开始销往国内外市场,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0  三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期建成投入运行,铁海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开通,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启动建设,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西部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集、美盈森、永辉等一批项目入驻,现代物流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0  四是"五个重庆"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80%,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完成291万平方米,交通建设完成投入184亿元,交通拥堵得到缓解;磁童路完成综合改造,东桥郡、廊桥水乡等精品小区推出;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0  大学城青年广场一期、寨山坪森林公园一期、小龙坎广场、凤凰广场等各类城市公园广场建成54个,塑胶运动场建成74片,主城区中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沙坪坝体育中心启动建设,"交巡警合一"和"校园安保警务勤务"机制在我区率先实施,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0  五是全域城市化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率提高24.7个百分点,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建成9个,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提高7.1个百分点,集中居住区建成1244户,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公共产品供给及医疗养老保险快速推进。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0  六是民生得到有力改善,16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3.8%;建立困难群众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4%,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0  七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三方互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基本形成,"三项制度"全面落实,"三项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扎实推进,差额票决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全面推行,多项工作在全市产生较大影响。前不久,习近平副主席深入我区曾家镇白林村调研基层党建和城乡统筹工作,还视察了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园,并给予了肯定,令全区人民倍感振奋与鼓舞。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0  五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积累八个方面的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继续加以坚持:
一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一区三高地"的定位,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面对金融危机和重庆主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主动推进经济转型,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空间转移",努力探索破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有效路径。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1  三是全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突出"人文科教、生态宜居、创新诚信、畅通平安、健康和谐"的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化城市人文内涵。
四是抓住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二环时代"到来的机遇,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走全域城市化的统筹城乡之路。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1  五是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民生不仅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宗旨,更为全区科学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长期的动力。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1  六是民生得到有力改善,16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3.8%;建立困难群众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4%,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1  七是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积极争取市级重大项目更多布局沙坪坝区,形成市、区共同推进综合保税区、"一城三园"建设的共建机制,各方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八是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和完善"一盘棋"科学运行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和执行力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1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沙坪坝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和挑战,需要在"十二五"着力加以解决: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1  一是东部老城区拥挤且基础设施欠帐多,西部新城配套设施与功能完善仍显不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及违法建设依然存在,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等城市功能性设施欠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还需加快。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8  二是中部及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部分居民出行、饮水等仍然困难,歌乐山、中梁山生态建设以及"一溪一河"污染治理任务重,节能减排压力大。
三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与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8  四是文化、旅游、健康以及技术研发、创意设计等特色产业培育不足,科教文卫资源禀赋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的比较优势。
五是行政体制适应性调整步伐仍需加快,街镇、部门、园区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理顺,差异化的考核机制仍需进一步改进完善。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8  市里在开全委会之前,重庆社科院为了更多的把群众的意见、群众的愿望反映出来,作为市委决策的依据,发出了1000多份问卷,收回了1000多份,回收率是85%。这里面,重庆的群众对整个重庆市最盼望解决的三个问题,或者感觉到目前为止最不满意的三个问题排序。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8  第一个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第二个问题是环境污染,第三个问题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与社会进步、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三个问题的排序是这样的。我们梳理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城乡差别、中部西部的生态保护、一溪一河的污染治理、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公共管理与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不相适应,这几个方面应该和市里是有共性的。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8  当然我们区还有些情况是讲的我们东部的基础设施、我们西部城市的配套功能,另外我们的街镇,还有我们区现在园区比较多,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包括财税体制,怎么更好的调动积极性,包括考核的差异化的机制,这些是有沙坪坝特征的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梳理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要特别引起高度重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9  前不久邢元敏主席带了市政协的副主席,各专委会的主任,另外40个区县的政协主席到我们区来视察,看了很多情况以后是特别兴奋。但是同时也给我们指出来,就是我们东部城市的提升,特别讲到加快进步,所以几乎他们几个主席都对我们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城市功能提出了希望、提出了要求。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9  总的来讲,这五年,是沙坪坝区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社会建设成效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多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沙坪坝区已具备了在重庆率先发展进而全面实现小康、在重庆率先城乡统筹进而实现民生和谐、在重庆率先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条件。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9  二、科学谋划,精心绘制 "十二五"发展蓝图
未来五年,是沙坪坝区潜力释放、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五年。我们既有"十一五"时期奠定的坚实基础、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有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国发3号文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带来的战略机遇,还有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国家创新型城区试点深入开展、"二环时代"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等特殊机遇,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9  后面讲这三条是我们区独有的,前面的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国发3号文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是整个重庆市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我们是全国首批20家之一,重庆市就我们,其他像四川是成都,江苏是南京等等,我们都是跟这些省会城市一样进入国家级的创新型城市。这是把我们沙区科教文卫、文化这些优势的,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牌子。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9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的"十二五"系列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转型,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以民生为导向,把民生既作为发展的目的,更作为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区委书记李剑铭】 9:49  以开放、创新、改革为支撑,加快聚集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加快将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沙坪坝区建成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和中国西部教育、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高地。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7  为此,我们要坚持"民生导向、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兼顾、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到2012年末,"五个重庆"在沙坪坝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基本建成,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到2015年,建成"一区三高地",完成"五个重庆"在沙坪坝区的建设任务,实现全域城市化,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7  根据上述目标,我们在"十二五"时期要努力确保GDP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翻一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
确定这样的目标,既是坚决落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一区三高地"发展定位的内在需要。我们要通过实现上述目标,努力达成四个愿景: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7  一是成为中国西部硅谷。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重庆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园、台资信息产业园科教共振效应显著增强,知识、人才等智力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良性互动,创新创业思想活跃、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8  基本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服务平台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科技成果交易活跃,成果转化水平处于西部领先地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第一支柱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主要载体和中国西部最大的自有知识产权集成电路研发生产基地、软件研发基地、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8  二是成为重庆开放窗口。建成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西部物流高地,西永综合保税区、西部物流园等平台建成并成为全市吸聚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在"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中的枢纽节点功能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8  开放型产业显著聚集,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实际利用内资、外资、进出口总额均实现翻番,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这是我们今后五年的第二个愿景。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8  三是成为生态宜居城区。突出"人文科教、生态宜居、创新诚信、畅通平安、健康和谐"的沙区特色,全面完成"五个重庆"在沙坪坝区的建设任务。东部中心商圈完成城市再造和交通重构,形成联通平顶山公园、小龙坎广场、三峡广场、火车站、沙坪公园的高端商贸走廊及城市景观带,扩大和提升三峡广场中心商圈;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8  磁童片区完成综合改造,建成巴渝老街;上新片区配合重庆三客站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及特色产业布局,形成交通枢纽、新兴商贸聚集区和健康城;高品质建设井双片区,以沙坪坝体育中心为带动推进沿江综合开发,成为高端服务和高尚居住区。保护中部歌乐山、中梁山和西部缙云山生态,打造人文底蕴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加快西部新城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生态宜居,高端产业与高端人才聚集的现代化城区。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8  西部农村发展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建设风情小镇和农民新村,完善基础设施,成为"都市后花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1,基尼系数缩小到0.35以内,群众幸福感指数全市领先。 【区委书记李剑铭】 9:59  四是成为红岩文化名城。红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力持续扩大,红岩干部学院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红岩文化品牌在全国更加知名,红岩精神成为沙坪坝区人文精神的核心灵魂;城市文脉与现代文明相融相促,新兴产业文化迅速壮大,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比翼齐飞,推动沙坪坝区成为独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强区。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5  三、振奋精神,扎实推进"十二五"的各项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区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全力以赴确保落到实处。特别是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5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按照"东中西西"功能定位,鼓励和引导产业集中、差异化布局。大力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培育计算机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基础电子产业等产业集群,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加快传统工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大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力度;持续提升特色物流、产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口岸物流能力,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5  推进三峡广场中心商圈拓展改造和西永商圈建设,大力培育旅游产业、商务服务业、健康产业和创意产业;强化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不符合区域定位的传统产业,强化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降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力争"十二五"期间,经济保持持续快速上升势头。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5  二是加快推进"一城三园"建设。继续完善大学城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推动实现"五个一体化",成为重庆的智力开放平台;建成西永综合保税区,有效发挥出口加工等功能;加快西永微电园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入园项目快速投产和扩大规模,不断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台资信息产业园,打造成为笔记本电脑核心配套产业和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平台;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6  加快建设西部物流园,建成多式联运、仓储加工、货物配载、新型物流、商贸交易等功能区,打造成为功能完备的铁路物流枢纽和现代化物流新城。不断提升"一城三园"区域活力,加快布局广场、公园、医院、学校、商贸、文化娱乐等功能配套设施,实现城市管理与公共配套服务全面覆盖。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6  三是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强化"全域、全员、全过程"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争取政策,快速完善制度设计,充分激发创新意识,发挥好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营造人人参与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创新专业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争取建立一批国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研发中心;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6  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健全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实施创新产业集群、产学研联动、促进低成本创业等系列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完善技术、产品创新和转化链条,搭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交易等要素平台和重大科技园区、重庆市生产力服务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成为服务全市、带动周边的国家创新型城区。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6  四是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五个重庆"建设为统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构筑起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改造,实施大规模城乡绿化造林,确保完成"五个重庆"在沙坪坝区的建设任务;更加注重功能项目策划与打造,扎实推进火车站综合换乘枢纽、"两江四岸"井双段、重庆新客站、磁器口古镇改造、西部新城中心区等重大城市功能项目建设,高标准、高品位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五星级酒店、写字楼等功能性设施;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6  更加注重城市细节,推进示范街打造,加快完成主次干道"白改黑"和人行道铺装改造工程,加强建筑立面和背街小巷整治,建设一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生态园林,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更加注重城市管理,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水平,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违法建设整治,着力改造城乡结合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确保"十二五"时期城市功能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6  五是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抓好失地农民和转户居民的就业培训和扶持工作,进一步完善住房、社保、教育、就业、卫生等保障机制,推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并快速融入城市;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都市农业转化,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花卉、苗木、果树等特色产业,并注入旅游元素,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6  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重点完善农村地区交通网络,实施农村饮水、用电、用气、通讯设施改造和管线网全覆盖;大力推动农民集中居住,打造具有特色的风情小镇,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7  六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紧紧抓住"红岩干部学院"建设契机,深化红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策划包装一批红岩题材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培育红岩文化产品,并以"唱读讲传"为重要载体,推动红岩文艺创作,丰富红岩精神活动与形式,持续扩大红岩品牌的影响力,将"红岩"成功塑造为沙区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大力传承历史文脉,推进抗战遗址群的修复和保护、磁器口"巴渝老街"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抗战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项目落户。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7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抓好大学城(西城)文化艺术中心、沙坪坝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和镇、村文化场馆建设,构建区、街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天健动漫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培训、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演艺娱乐、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7  七是做实"16项民生工程"。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坚持民生优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扎实推进16项民生工程,确保群众得到实惠。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支持和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推动解决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9  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深入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强化教育资源向西部和农村倾斜,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加大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提高健康惠民水平;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10  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大医疗救助、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和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力度,逐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五大安全"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加强应急管理,健全解决群众诉求的长效机制,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10  八是着力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适应性调整,根据城市化进程及时推动相关区域"镇转街"、"村转社区"工作,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理顺各类管委会与街镇、部门的关系;继续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完善街镇财政体制;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10  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提升运用市场机制缓解公共财政压力的能力,合理控制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分类考核机制,深化完善镇、街道(园区)以及区级部门 "个性化"考核体系,强化工作跟踪督查机制,提高执行力与执行效率。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10  九是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重视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面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计划;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10  进一步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化"三方互动",以"一讲二评三公示"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落实"三项制度",全面开展"三项活动",切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强化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区委书记李剑铭】 10:10  同志们,"十二五"的愿景激动人心,奋斗目标催人奋进。即将来临的2011年,既是本届党委政府的收关之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需要我们专心致志收好关,聚精会神开好局,为全面完成任务目标奠定基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市委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务实推进,为建成"一区三高地"、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10:12  同志们,刚才,剑铭书记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作了工作报告,海洋区长就《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作了说明。剑铭书记的报告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既回顾了"十一五"以来的工作成绩和亮点,又阐述了十二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围绕全区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进行了强调部署。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10:13  海洋区长就"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作了很好的说明,使我们对"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区委副书记刘正才】 10:13  本次全委会专门安排了时间,分组讨论剑铭书记的报告和区委《建议》(审议稿),请大家做好准备,根据会议的安排,上午的讨论时间是:会后到12点,下午的讨论时间是:1:30到3:15。3:30开大会,请大家掌握好时间。
今天上午的大会就到这里,休会!

加快区域经济转型,是全面落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近年来,沙坪坝区做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空间转移三篇文章,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努力以科学发展推进区域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是破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根本之举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包括经济体制更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提升和支柱产业替换。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的两大驱动力正在发生转变,即外部需求驱动的出口增长开始出现困境,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高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正在快速消失,实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沙坪坝区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资源、环境日益增强的刚性约束,经济社会发展中内在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凸显:一是传统工业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抗风险能力差;二是农村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失衡现象突出;三是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资源消耗大,发展结构不优;四是城市功能与品质亟须提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增长乏力的不利局面使过去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及时主动实施经济转型。
  
  正确的路径选择是区域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
  
  在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中,沙坪坝区结合区域特点,找准在全市经济发展转型中的支点,积极谋划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平台搭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空间转移为主线的经济转型路径。
  
  一是以一城三园为支点,加快产业升级。确立了一区三高地发展定位,即:建设重庆对外开放先行区和中国西部教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高地。抢抓一城三园等市级平台落户契机,借势构建经济转型最主要载体。与相关各方通力协作,建设全国占地规模最大、整校迁入最多的重庆大学城,强化科教共振,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打造西永微电园,引入惠普、富士康、英业达等国际IT企业,培育以笔记本电脑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最大的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行,其出口加工区功能的发挥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助力。建设台资信息产业园,为笔记本电脑核心配套企业和区域内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提供空间。建设辐射西部的铁路物流园,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要素支持。
  
  二是以城市转型为抓手,推动结构调整。以五个重庆建设为统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对经济的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坚持两手抓,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巩固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谋划、布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城市转型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创意等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促进产业结构变轻、变高、变优三集中发展。
  
  三是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推进空间转移。按照“200平方公里城市、100平方公里森林和100平方公里城市后花园“211”架构,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东部减压、西部激活的思路,构建东部老城西部新城”“双轮驱动格局。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探索实施五规合一,并以功能开发、品质提升和人文注入为重点,快速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按照集中居住、规模经营、接二连三’”的思路,打造风情小镇,发展休闲、观光及生态农业,并有机嵌入旅游元素,推动农村区域转变为城市后花园。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检验区域经济转型成效的标准
  
  经济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否呈现出稳定上升态势并居于同类区域前列,新的增长点是否占领产业链价值高端并具有世界竞争力,资源优势是否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是否得到持续改善,是综合评判经济转型效果的主要标准。
  
  近年来,我们努力克服外部金融危机和自身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出经济转型最困难的时期,呈现持续向好的局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已从第二产业引领发展演变为二、三产业联袂驱动、双柱支撑,电子信息产业正快速向第一支柱产业方向发展。二是转型发展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重庆大学城基本建成;西永微电园入驻企业的相继投产,预计年内实现产值近100亿元;西永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西部物流园打通陆路出海通道。形成了以大学城为代表的智力开放平台,以微电园综保区台资园为代表的产业开放平台和以物流园为代表的物流开放通道,沙坪坝由内陆封闭区域走到了开放前沿。三是经济增长“V型反转。经济增长上升趋势将在20112012年进一步强化。四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品质快速提升。低碳经济与转型契机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探索

 

【内容摘要】 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重庆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将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硬约束,阻碍城市现代化进程。创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市加快经济转型、培育新增长点、实现新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创建低碳城市对重庆发展的意义,采用总体法对重庆市二氧化碳排量进行测算并剖析创建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并基于能源及二氧化碳需求预测模型对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思路与策略应对。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转型 低碳城市 二氧化碳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已引起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其中在1970年至2004年期间增加了70%。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其排放于同期增加了大约80%,其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所造成的。后哥本哈根时代,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这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

2010年初中国低碳经济合作项目动员大会将重庆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之一。重庆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仍会持续增长。限控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有可能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从而成为重庆市现代化进程的最大制约因素。重庆市面临着全面协调发展与减排之间的关系,改变高能源消耗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探索低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形势。因此,探索低碳发展,构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低碳城市与重庆契机

付允、汪云林等学者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3]。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上海、保定、无锡、南昌、杭州等多个城市提出构建低碳城市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重庆要把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产业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点,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全面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施,才能成为全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城市。

(一)创建低碳城市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重要保障

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五个重庆”的战略决策和发展目标。实现低碳发展,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力度,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建设“五个重庆”提供重要保障。

(二)创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这种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快改变,将陷入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这迫切要求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为主基础之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建低碳城市是重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

传统高耗能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的终将受到制约,我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已经面临瓶颈。重庆市作为后发城市,及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可以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机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

二、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现状与制约

(一)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采用总体法来测算重庆市二氧化碳的排量。城市能耗主要包括建筑使用中家庭生活所消耗的电能、天然气、热力,建筑能耗,外出交通能耗及生产性能耗的总计。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总体计算方法,利用人均GDP指标、单位GDP产出的能耗量及二氧化碳与能源的换算比(K)来获得,公式(1)、(2)表述。以燃烧1吨标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2.45吨的标准来进行换算。相关人口、GDP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1998-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总体方法 

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60.24亿元增加至2008年5096.66亿元,增长了3.74倍,直辖前十年同期GDP年均增长10.2%,其中增速最快的2004年和2006年为12.2%。2007年GDP增速达到了15.6%,超过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5.4个百分点、比前十年最高增长速度高3.4个百分点,创直辖以来新高,同时也远远高于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10%的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率达14.39%。然而,经济发展必然拉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重庆市能源消费从1997年的2030.13万吨标煤增加至2008年的5091.52万吨标煤,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7.18%;尤其2005年能源消费增长率达到22.5%,年净增消费量710万吨标准煤。其中,油料的增长幅度最大,超过了3.0倍,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增幅也都接近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猛增长。

从排放总量来看,1997年—2008年重庆市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8.7%。1997年-2002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较为平稳,由4973.82万吨增加到6279.47万吨,年均增长217.61万吨;2003年—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较为迅猛,由6707.86万吨增加到12474.22万吨,年均增量达到961.06万吨。这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态势是相吻合的。

图1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GDP 图2 重庆市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排放强度来看,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3.66吨/万元逐步降低到2008年的2.45吨/万元,二氧化碳排量的增长速度是小于GDP增长速度,表明重庆市总体经济情况良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重庆市先后发布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重庆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推进实施节能减排战略,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1997-2008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3.06%。

从排放的来源结构 来看,2005年—2008年重庆市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工业排放比重为76-78%,占据绝对份额;居民生活排放比重为12%-13%,所占份额居其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排放比重为8%-10%,所占份额比重居第三位;仓建筑业排放比重为1%-2%,所占份额最小。

表2 重庆市2005-2008年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结构

 

(二)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

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以来以“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协同控制,城市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为导向的节能减排,为重庆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偏高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速度远远低于GDP增速,但通过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重庆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偏高。从万元GDP二氧化碳排量来看,呈现2004年—2008年四大城市指标值都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重庆市指标值最高,万元GDP排放量在1.27-1.42吨之间;天津次之,万元GDP排放量在0.95-1.11吨之间;其次是上海,万元GDP排放量在0.8-0.88吨之间;北京市的万元GDP排放量最低,为0.66-0.8之间。从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量来看,2004年—2008年四大城市指标值都同样呈现逐年降低趋势,重庆市指标值5.1695-6.7375之间,远远高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大约是上海的2.5倍,北京和天津的2倍,表明重庆市在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尚存在巨大差距。

图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量比较(吨/万元) 图 5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量比较 (吨/万元)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65%左右,与全国相似但略优于全国水平。优质高效能源消费比重略有上升,其中天然气消费比例占13%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但油料消费和全国25%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仅为30%左右相比较,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与当今世界平均结构相差甚远,当然这也是由重庆市能源资源结构所决定的。重庆市能源资源主要是煤炭、天然气和火电为主,没有石油资源。因此,重庆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将持续,所占比重也将维持在65%左右。

图6 1997—2008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万吨标准煤)

3、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重庆市单位GDP能耗一直保持下降态势,且降幅不断增大,2005年单位GDP能耗为1.42吨标准煤;2006、2007、2008年GDP能耗连续下降,分别为1.37吨标准煤、1.33吨标准煤和1.27吨标准煤。但重庆市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能源利用效率40%和发达国家的50%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重庆市的能耗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7吨标准煤/万元,比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高0.5-0.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差距就更大,基本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两倍,这也说明重庆市工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从单位产品能耗也可以看出上述问题,2006年重庆市吨钢综合能耗668.05千克标准煤,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但比国际先进水平642千克标准煤,高出4.1%;水泥综合能耗每吨126.98千克标准煤,高于国内先进水平113千克标准煤和国际先进水平102千克标准煤,分别高出12.4%和24.5%。总体而言,重庆市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尤其是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之间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节能的有效手段。

 

4、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

目前,全市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共计220家,占全市万吨以上企业总数的78.6%“十一五”期间,在全市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共计能源消耗量占规上工业能耗的85%以上,200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总能耗为1951.44万吨标准煤,占2007年工业总能耗的87.89%,2007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2200.47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6.77%,2008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2734.7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6.08%。但与此同时,六大行业总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05%,能源消费强度大。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逐年增加,但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

四、重庆创建低碳城市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理论推演

(一)重庆市一次能源需求预测

建立一次能源需求的协整模型(林伯强,2008)[4]。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Q表示一次能源消费量;Y表示GDP;M代表产业结构,用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表示;C代表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EF代表能源效率,用工业生产的增加值/工业的能源消费量表示;P表示煤炭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模型中对所有变量采用对数形式。预测结果如下:

 

(二)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采用马尔科夫概率分析法建立随机时序模型(林伯强,2008),预测重庆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以2008年为基准年,以能源消费结构为对象的马尔科夫基本模型的表达式为:

S(2008+k)=S(2008)×Pk

其中:S代表各时期各类能源占的能源消费份额,P为平均一步转移概率矩阵。重庆市未来2010-2040年能源需求的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重庆市一次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三)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预测

利用一次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结果,计算出在已经预测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三种经济增长水平下2010-2040年重庆二氧化碳的排放。

表6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预测(万吨)

 

基于前述对城镇化率的假定与历史数据估算人口预测值,再结合前述对GDP增长率的假定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预测值,计算可得2010年-2040年重庆市城镇人均二氧化碳排量值。

表7 重庆市城镇人均二氧化碳排量预测值(吨/人)

 

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5]可以描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收入的关系。笔者选择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使用的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的二次方程形式进行模拟。描述了重庆市2010-204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如图7所示,在预测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假定的三种经济增速下,当重庆的人均收入小于41038元时,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人均收入大于41038元时,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在41038元处达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值,是重庆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拐点。

图7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

以上分析表明,无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规划目标的约束(即在自发状态下)的条件下:

第一,2010-2040年间,重庆一次能源需求将面临持续增加,尤其在远期的2030年和2040年最高将达到20255.73万吨标准煤和37104.67万吨标准煤,达到现有需求量的5倍和7倍,重庆市能源供给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第二,高经济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费和环境的高污染。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呈上升趋势,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是当前的1.7-1.9倍,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是当前的3-4倍,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将达到当前的6-7.5倍,重庆市将面临巨大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

第三,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表明,重庆市人均收入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理论拐点,当人均收入大于41038元时,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也即,在人口自然增长前提下,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降低整个社会能耗水平和提高能源效率,重庆市可以达到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相对减少的双赢局面。

五、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思路与策略应对

(一)重庆市创建低碳城市总体思路与目标

重庆市打造低碳城市应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的总体部署,遵循整体规划、综合平衡、区域协调、生态高效、因地制宜、参与管理的原则,借助后发优势、创新优势、区位优势,以试验示范、低碳工程为牵引,以体制创新、政策激励为保障,突出城市空间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技术研发创新、低碳生活与消费模式调整,推进低碳城市的实现。总体而言,重庆低碳城市打造应主要围绕提高能效、新能源应用、增强碳汇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强化低碳公共治理、提倡低碳生活模式等来实现。把低碳发展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实践中。近中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GDP产出)作为核心,实施节能减排,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

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结构,控制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特色第三产业,构建低碳的基础设施,探索有效的低碳转型模式,打造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低碳城市。以两江新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筹建低碳试验示范区,争取到2015年建立起区域性碳排放的清单管理、监测核算、统筹管理及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碳排放强度大幅度降低,力争年均降低率达3%,到2020年完成GDP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提高25%以上。力争实现CO2排放总量在全国率先达到峰值并进入下降阶段(2020年前后);到2020年,主要高耗能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贡献显著提升;以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和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为特点的产业链基本形成。

(二)重庆创建低碳城市的行动领域与应对措施

1、加大推进节能降耗

推进工业降耗。加强节能目标考核、节能评估和审查、强制性能效标识、能耗限额管理等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业、市政等重点领域以及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审计和监管,重点强化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建设一批节能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和发展循环硫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加快研发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高容量高效率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实施“以大代小”、“上大压小”小机组淘汰退役,提高单机容量;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等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结构。第一,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加强成品油调运,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第二,积极开发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究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合理利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核能电站;利用水能资源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建设,加快发展武隆、巫溪、巫山等地风能发电,扶持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第三,大力推进和发展循环硫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加快研发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高容量高效率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实施“以大代小”、“上大压小”和小机组淘汰退役,提高单机容量;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等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逐步将煤炭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降到50%以下,最大限度减少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2、调整优化产业格局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核心,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新需求,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依托低碳示范区和重点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产品,培育壮大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系统集成和总承包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把低碳标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针和衡量尺度,以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节能和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产品由低端为主向中高端转变,企业由产品经营为主向总承包一体化经营转变,示范区由企业集中向创新集聚群转变,产业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转变,把低碳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路径的产业体系,遵循能源供给“低碳化+减排技术路径”与“能源需求低碳化+能效提升路径”的两种原则,积极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低碳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导的低碳能源产业、生态农业为龙头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相对能耗较低的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IT产业以及以现代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综合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控制高耗能产业比重。重点加强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第一,加快淘汰落后冶炼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进先进冶炼、熔炼技术,提高新建、改扩建工程的能耗准入标准,实现冶金工业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充分利用冶金行业的余热、余压和各种放散性可燃气体,利用自备电站,推动冶金行业企业节能降耗。第二,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转化效率,加强余热回收利用;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烧碱生产逐步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第三,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装饰新材料和建材;淘汰传统能耗高的小水泥、小玻璃和实心页岩转,提高建材产品附加值,优化建材产品结构。针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应特别加强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加大节能改造和技术更新。

打造低碳生态产业链。重点对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产业项目、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生产过程减排项目、充分利用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把它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或另一部门的原料,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的生产 “废料”再利用项目。结合两江新区政策,可对以上项目实施以下支持措施:一是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二是低碳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碳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给予获利年度起三年内按有关规定提取风险补偿金可税前扣除的政策优惠;四是给予技术产业年产值60%以上,所得税可以按10%来增收的政策优惠。

3、实施低碳交通工程

重庆市系打造必须立足低碳,借鉴国外城市交通经验,创新交通模式,实现交通体系生态化、捷运化、信息化、人性化,建成包括干道、支道及轻轨等组成的交通网络,形成区间顺畅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以及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土地节约利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多赢格局。

表8 主要地区的交通模式及特征

地区 交通模式 特征

芝加哥 以小汽车为主,同时实施公共交通优先 芝加哥从20世纪初就坚持不停地建造公交轨道系统,成为世界上最早建造高架轨道的城市。芝加哥市政府一直坚持优先发展公共快速交通系统,大力发展未来公共走廊,限制和分散市中心,建立了发展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优先的体系。

伦敦 公共交通与个人交通相结合 依靠组织严密的换乘联运体系解决繁忙复杂的交通。伦敦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建设了完善的铁路和公共汽车线路网,城市边缘配有足够的停车场,市内公交车站站距短,换乘方便。这样就形成了私人小汽车连接家庭和铁路车站,铁路干线沟通新城、外伦敦和市中心,公共汽车连接地铁和铁路车站的完善体系。

新加坡和香港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限制私人小汽车数量 政府积极改善公共交通,修筑地铁,提供大容量快速公交,建立了安全、有效、覆盖全地区的公共交通网。通过立法、重税严格限制私人轿车拥有量,对一些区域实行收费进入制。同时严格交通法规,强化交通管理,实现了人口密度大、道路狭窄情况下的交通畅通。

蒙特

利尔 公共汽车和地铁联运 将公共汽车由地铁线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了公共汽车和地铁联运的公共交通模式。卡尔加里为解决交通量大,街道窄,商业金融活动集中地区的交通问题,建立了轻轨和步行两种系统相结合的交通体系。渥太华没有地铁,但通过建立地沟式露天公共汽车专用道,使公共汽车运行速度达到了80公里/小时。通过这些方法,都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实施集约交通规划。畅通重庆”为抓手,大力推进重庆市轻轨、地铁“九环一线”建设,以轨道交通、BRT等大容量交通设施建设为抓手,形成组团化混合用地布局模式。倡导交通规划紧密型组团建设(TOD模式),注重新开发区域以重大交通枢纽为中心,以提高公交出行比重及效率;重新开发区域居住与产业用地的平均,以减少远程交通及向心交通;注重公共交通向居民小区、商业区、学校聚集区等城市功能区延伸,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提高公交可达性。

鼓励出行方式公交化。一是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车、出租车、水运等多层次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分区域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公交线路与轨道建设同步配套和调整。加快发展公交优先通道,打造中心城的公交主干线、干线、支线三家网络,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规划远期,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30辆。二是合理引导小汽车使用。按照“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原则,逐步限制私人汽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用车和停车成本。提升交通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控制小汽车在中心城市交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超过20%。适度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除城市密集区外,选择将城市公交适度延伸到近郊村镇,平衡交通流量的空间布局,鼓励郊区居民使用公共交通进出城区,提高出行效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逐步取消通往郊区的高速路收费,将高速路收费口外移到省市边界。

新能源交通工具升级。尽早淘汰和禁行高污染车辆,打造绿色车辆全覆盖城市。积极推广应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目录中新能源汽车。同时,充分发挥重庆市汽车和摩托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氢能等新能源车辆,将重庆建成绿色车辆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的示范基地。落实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新能源车辆在低碳减排上的示范效应。通过更新交通工具的能耗技术,减少碳排放。

4、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重庆市发展绿色建筑应以“四节一环保”,即建筑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及室内环境保护为核心,重点发展太阳能、水泵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法规和制度体系,形成一套权威、有效的绿色建筑认证标准体系、建筑能效测评与能耗统计体系以及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体系,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建筑,全面完成建筑节能减排指标,绿色建筑理念在全行业、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理念,把重庆打造成绿色建筑城市。

图8 绿色建筑示意图

推行绿色建筑标准。 一要强制执行节能标准,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二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进建筑用能产品能效分级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节能建筑评定体系,推行建筑能耗性能评级和绿色建筑性能评级。鼓励建造绿色节能示范建筑,引领节能技术应用。三要设立绿色建筑基金,结合税收财政激励政策,用于绿色建筑的技术开发、宣传、示范和推广以及节能监管。尤其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耗定额管理,组织严格的能耗检查,探索累进为主的能源价格。

优化建筑节能结构。一是针对重庆地处南方的区位特征,推广各种屋顶遮阳、外墙遮阳、窗户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太阳辐射;加强各种自然通风手段,通过自然通风缩短空调运行时间;开发和推广主动或被动式除湿装置,降低室内湿度,适当提高室内空调温度等,都可以产生更大的节能效果。二是探索新农村可持续能源消耗模式。三是发展和推广低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推进低碳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积极借鉴新加坡建筑普遍采用的外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绿化等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5、构建低碳融资体系

碳交易市场是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整合低碳资源的重要纽带,市场潜力巨大。重庆作为西部最大城市和全国第四大中心城市,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二氧化碳、气候、环保等权益性交易产权化;推进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金融创新,开发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权益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充实重庆西部金融中心的功能体系,为重庆市经济低碳化转型提供强大融资支撑。

建立碳金融交易中心。以重庆市为碳金融核心区,以“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经济区”为金融基本区,采用现货为主、期货为辅的碳交易机制,形成一个功能健全、机制完善和体系统一的中部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市场。全方位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碳金融市场竞争,使重庆碳交易市场成为国家碳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建议将低碳金融作为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制定的重要议程,邀请中外权威专家提出咨询意见,尽快明确低碳金融对于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以及实现重庆市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地位。

积极打造碳金融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偏于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入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的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温室气体减排。

培育碳金融中介市场。政府应鼓励重庆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包括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

6、大力倡导低碳民生

在明确低碳城市建设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市民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响亮口号,制定阶段性目标,形成市民共识。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准入制度、奖罚制度的导向作用,鼓励市民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加快形成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良好环境氛围。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小区)为低碳生活示范区,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开。

公共设施硬件低碳化。按照同类城市一流、国内先进的标准,重点教案设群众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根据城市空间格局,调整文化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设施。到2020年,中心城区达到每十万人0.6个图书馆的密度;在各居住区级体育用地中,增加市民活动设施,按服务半径建立一系列的城市休闲中心、公园及旅游设施等,发展和完善体育也难懂场地体系,使居民能够拥有充裕的休闲娱乐场所,包括游乐场、各类体育场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完善便民型医疗保健网络、居住区配备保健站及老年服务康复中心。建成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卫生保健体系,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大、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到2020年达到6床/千人。按照“起点高、功能全、环境优”的原则,通过整合、置换、调整等多种形式,建设专业特色商业街、大中型购物中心,服务范围覆盖片区。居住区级商业金融主要是社区服务业,包括传统的百货店、连锁便利店,结合各片区居住区位置合理设置,提高居民日常生活的方便度。

塑造低碳生活文化。建设以低碳价值观和环境伦理为核心、以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高度统一的新区低碳文化。一是积极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观念,提倡以节约为荣、简约为美,反对浪费、奢侈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多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普及推广生态保护意识,广泛传播环境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倡导节约能源等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低碳发展的行为规范。二是普及低碳生活知识。鼓励市民自觉学习低碳经济知识,了解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向以及自身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所能起的作用,自觉进行低碳消费。引导市民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公民责任,多树立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多让自己为低碳经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制定激励政策,形成文化舆论导向,比如对遵守相关法规,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的市民,予以奖励。三是营建低碳参与机制。采用行政导向,制定激励政策,规范和制约企业和公众的行为,例如,鼓励推行家庭自愿高价购买绿色电力,鼓励企业自愿承诺减排指标、推行消费产品的碳标识,鼓励公众购买低碳产品。努力向低碳型社会发展,广泛推广利用清洁的太阳能、风能技术,以节能的LED灯替代白炽灯,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减少电力消耗,提倡和鼓励低碳出行方式,乘坐公交车、小排量汽车或新型燃料汽车、节能环保车等,鼓励采用拼车出行方式,减少车辆空驶率。

规划建设低碳生活社区。把社区作为低碳文化建设的基层载体之一,从社区的设计到消费、管理,始终贯彻低碳理念。在未来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倡导“非机动化”出行,限制机动车在小区内行驶,小区道路网络应设计为鼓励步行,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次数和距离,节约能源;健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和绿化的环保设施,积极组织社区“跳蚤市场”,建设节约社区、清洁社区;倡导对社区废弃物实行严格的分类处理,监督制止生活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违规排放。培育一定比例的低碳家庭,以低碳消费观指导低碳社区各项经济指标的确定和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以绿色空间构筑其空间网络,创造亲地、亲绿、亲水的空间。深入开展创建低碳社区活动,逐步形成“低碳发展,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力求做到经常有活动,人人都参与。

 在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我国也处于这一过程之中。但是,如何发展绿色经济,还是一个探索性的课题,不但要提升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而且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具体实践,尤其需要抓住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总结规律。
重庆市近几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若干高楼拔地而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经济充满活力,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尤其是各式新建高楼成群耸立、宽阔道路纵横交错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与前些年那种建筑灰暗陈旧、道路狭窄拥挤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有报道称,重庆市的高楼数量仅次于上海。
  重庆市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我们认为,重庆市的巨大变化主要归功于近几年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重构和环境保护措施强化,这实际上是应用绿色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的一个典型案例。
  重庆:从棕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历史原因造成重庆市工业布局不合理,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比重偏高
  重庆直辖市成立后,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仍体现出粗放型特征
  2007年以后,着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
  重庆市一直是西部地区重工业和制造业基地,历史原因造成了工业布局不合理,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比重偏高。同时,重庆市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直辖市,需要加快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矛盾非常突出。
  自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以后,重庆市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1997~2008年的12年间,仅有4GDP年增长率低于10%,有8年高于10%。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重庆市的GDP年增长率仍然达到了14.9%。同时,GDP总量增长迅速,2003年突破2000亿元,2009年突破6000亿元。但是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增长来看,其经济增长仍体现出粗放型特征。自1985年以来,重庆市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变化,包括资本(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劳动力(就业人口)、技术(科技经费支出)和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总量)等的增长率均大大超过了相应年度重庆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体现出经济增长的高投入和高能耗特征。同时,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增长情况远超过其他要素的增长。但是自1996年后,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劳动力投入则增长缓慢,这体现了重庆市经济发展开始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
  2007年,重庆市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成为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和健康的城市。自此,重庆市开始着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2010年,在十二五规划中,重庆市提出要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以传统重化工为主要支柱向新兴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共同支撑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可以看出,重庆市正在谋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棕色经济向以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转型。

 

当前,跨国直接投资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擎。商务部副部长王超昨日称,作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重庆现已成为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增长点,应抓住机遇,从三个方面带动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升级产业。

  “一方面要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设立地区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王超说,鼓励设立地区总部是吸引跨国公司长期投资的核心战略,也将是重庆扩大外资规模、提高外资质量的选择之一。目前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重庆有能力也有优势打造西部地区总部经济中心,加快推进跨国公司人才、生产、产品、投资决策本地化的进程,进而吸引更多内外资企业形成聚集,以总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配套功能。

  “第二方面,要引导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形成智力和资金的聚集地。”王超认为,重庆高校云集,科研产业基础雄厚,对跨国公司开展研发活动具有一定吸引力。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研发集群初具规模,可考虑进一步加大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和专利合作提高基础型、创新型研究的本地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国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的研发外包;逐步将在重庆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发展成为亚太研发总部。

  “第三方面要引进外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王超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将达国民生产总值的8%。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将有利于两江新区创新发展,打造新兴产业载体平台,提升开发区在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等方面的总体水平。外商投资企业拥有一定的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可考虑结合重庆先进制造业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一批中外合作的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使重庆成为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

  重庆应成为中国发展战略转型示范

  重庆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类似,具备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典型特征。重庆未来的发展实践,对我国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昨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表示,重庆应寻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开拓知识密集与劳动密集“双密集”之路,谋划高附加值全产业链之路,开辟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共赢之路,探索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之路,成为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的“示范窗口”。

  他认为,重庆应当进一步把社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供需双重动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保障质量,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支撑消费需求增长。

  在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重庆要逐步实现由劳动力充裕地区向人力资本富集地区的转变,充分利用靠近市场需求与贴近制造环节的特点,大力发展知识与劳动双密集的产业和企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创新活力强的小型微型企业。

  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上,重庆既要按照“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的思路,积极引进先进制造领域的顶级企业、关键技术与核心项目,又要依托产业集群,积极拓展产业网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还要大力发展金融、营销、物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生态。

  同时,重庆要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企业和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他们的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鼓励本土上下游企业“与巨人同行”,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培育发展出自主知名品牌,提升整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许多事情,不靠市长办不成,不靠市场办不好。”他表示,要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制定发展战略、推动体制创新、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

  两江新区将成为西部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五年内,中国农业银行将向两江新区提供10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称,两江新区将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新引擎,农行将对其建设、发展予以大力支持。

  项俊波说,设立两江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落实胡总书记对重庆“314”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一年来,新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还是在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凡的成绩。新区发展对促进重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带动推动西部腾飞都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当前正是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需增长放缓,是我们将长期面临的挑战。”项俊波称,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并且已经写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重庆,以及重庆两江新区,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区域经济的崛起离不开经济增长极的强有力带动,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90年代,浦东新区带动了上海和长三角发展;近年来,滨海新区又带动了天津和环渤海。”他认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惟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必将承担起辐射带动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新引擎这一历史重任。

  项俊波透露,除授信额度外,农行还将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提供金融绿色服务,以支持两江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同时,中国农业银行还将利用两江新区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政策空间,探索和创新供应链、金融、碳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业务,把重庆分行建设成中国农业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票据中心、资产托管中心、租赁项目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2009.中国宣布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EB/OL]. 11-26.

[2]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 (2):5~10

[3]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国情报告,2007,(29):34-41

[4] 林伯强、蒋竺均、何晓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和消费结构预测,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8

[5] Grossman,G.M.and Krueger,A.B.,1991,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3914.

[6] 碳交易市场建立迫在眉睫[N].中国企业报,2010-03-23.

[7] Holtz-Eakin,D.and Thomas M.Selden,1995,“Stokingthe Fires?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57,pp.85~101.

[8]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