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肾炎症状有哪些:定海县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10:59
2007-06-15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
文化    新闻
清康熙年间展复后,定海居民大多来自浙东沿海地区,其文化与之基本相似。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民间逐渐形成具有海岛特色的民歌、小调、鼓乐。清末民国时期,县城始设文化新闻机构。
解放后,文化新闻事业发展受“左”的影响,内容多为说教,形式单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摧残,几至瘫痪。1979年后,经整顿,复趋繁荣,文化馆(站)、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流通形成网络。文化市场活跃,现代民间绘画和器乐《舟山锣鼓》饮誉中外。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物
古   遗   址
十字路遗址    在白泉十字路东,面积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1975年,出土条形石、舌状石斧、扁圆石纺轮等,皆磨制。陶器有夹沙红陶绳纹釜、鼎、灰陶圆孔豆、指揍纹罐牛鼻形器耳、鸟形盏等。质粗松、火候低,经鉴定,与河姆渡第二层文化相似,距今约5500年。1982年,列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藏舟山博物馆。一猪头形支座由省博物馆收藏。
唐家墩遗址    在马岙乡唐家墩,面积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77年,出土夹沙红陶小口圆腹环底罐、釜,灰陶平底盘,三角形器足等。多素面,少数饰绳纹、弦纹。石器有斧、石、犁、簇等,皆磨制。经鉴定,同良诸文化后期,距今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藏舟山博物馆。
河蚌墩遗址    在石礁乡新裕村汪高岭下,面积1000平方米。1984年出土夹沙红陶小口环腹环底釜、关口平底罐、喇叭状豆把、鳍形鼎足等,饰绳纹、划纹、弦纹,与唐家墩遗址同期。出土文物藏舟山博物馆。
大柏树墩遗址    在马岙乡三胜村安家窖厂旁,面积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出土夹沙红陶、泥质灰陶釜、罐、纺轮、鳍形鼎足及石斧、石、石簇、石凿等,与唐家墩遗址同期。出土文物藏舟山博物馆。
五四大墩遗址    在马岙乡唐家墩东,面积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出土硬陶器多种,饰方格文、方格米筛组合纹、回纹;条形及圆形石斧、石、石凿、石铲和鳍形石犁,磨制精细,属商周时期。
高墩遗址    位于金塘岛柳行乡河北村,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1开4年,出土硬陶罐、钵等,饰弦纹、叶脉纹、米字纹。属商周时期。
庄家墩遗址    在马岙乡五四窖厂,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出土印纹硬陶、舌形石斧、梯形三角形石、柳叶形石簇、等腰三角形石犁等,一特大石犁长68厘米,宽44厘米,两边刃,中有4孔,省内罕见,属商周时期,藏舟山博物馆。
蓬莱新村遗址    在城关蓬莱新村,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6米。1982年,出土陶纺轮,大量印纹陶片及炭化稻谷,粒形大小与现代栽培稻基本相同,分粳、籼两种,少数留有谷芒,属春秋时期。
苦竹岭遗址    在白泉镇苦竹岭墩,面积1000平方米。1983年,出土灰陶竹节形豆把、两头尖纺轮,锐角形一边刃石犁及19.5厘米长铜削,属战国时期。
青龙山宋代窑址    在皋洩乡和平村青龙山。1982年发现。面积1600平方米,堆积层1米。烧制瓶、碗、罐、壶、杯、盏等。胎质粗灰红色,施淡青或灰黄,釉质不纯,属北宋。
此外,马岙乡船厂墩、六亩墩、过路墩、支家墩、四架墩,火烧墩、凉帽墩、姑娘墩、长墩;临城镇徐家墩;洞岙乡毛家墩;柳行乡李家墩、傅家山、嵇家墩、晒谷墩;沥港镇王家墩、瓦窖墩;山潭乡窖厂墩、金家墩,大丰乡孙家墩;册子乡南后村墩里、大高墩等地,1984年先后出土硬陶釜、罐、钵等可辨器物,属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古井     有代表性4处:二眼井,在城区北门大众路,北宋端拱二年(988)前后挖,井口两眼,间距0.27米,圆形石井圈,内径0.28米,井壁方砖叠砌,深12米。中营到衜门井,在建国路31号北侧,筑于元代,圆形石井圈,内径0.36米,深6米,方砖叠砌。四眼井,在建国路40号北侧,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有载,年代无考,井口置石凿四眼,井圈相等,直径0.65米,高0.25米,井深7米,井壁长方砖横竖相间砌筑,井底铺石,水洞不涸。方井头,在马岙乡唐家村,方形石井圈,壁圆、块石叠砌,径0.7米,井深7米,水清不涸。
砚池    在城区鳌山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长15.8米,宽14.5米,条石砌筑,周有石栏,柱头饰莲花,栏板刻“砚池”,附近原有“文笔塔”(1973年拆毁)相呼应。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物
古  建  筑
祖印寺     在城区昌国路。前身为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所建衢山岛祖印院,宋嘉熙二年(1238)迁县城与接待寺合建祖印寺。元时,高僧一山一宁(台州临海人)住持,弘传佛法,声誉鹊起。后屡毁屡修。清宣统元年(1909)邑人朱葆三集资重建,占地5125平方米,建筑面积2212平方米。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大殿、钟楼等。大雄宝殿高17.5米,宽29.6米,深19米,13架梁,重檐九踩斗拱。1979年,列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耗资49万元重修,改作舟山博物馆。
南宋参知政事墓     在紫微乡浦东村,两旁置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今存石羊1对,藏舟山博物馆。
御书楼     在城区昌国路舟山师范学校内。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书“定海山”银榜,二十九年知县周圣化建御书亭悬之,三十四年知县缪燧在学宫东侧建御书楼,仿制“定海山”木匾悬楼上,后楼屋屡毁屡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入侵复毁,匾移紫微东岳宫,1972年石礁乡政府拆东岳宫时坠毁。1984年修原学宫内奎光阁为御书楼。
都神殿      在城区解放东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晓峰岭迁建,占地4566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为重楼结构,由门厅、戏台、正殿及左右看楼组成;后院为后殿及左右相连走廊。解放后驻军作轧米厂、招待所。1981年,列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干大圣庙      在城区人民北路。明永乐年间为纪念元昌国州同知干文传而建。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有前殿、戏台正殿及左右庄廓。右廓内竖公议解约碑。解放后驻军作服务社。
瞭望楼    在城区北门桑园新村13号。清同治十年(1871)增修城池时建,重楼木结构,面阔进深均五间,前有照壁,内设盘诘厅、窝铺。现作居委会幼儿园。
隔火墙    光绪十七年(1891),建隔火墙8道,现存5道,东大街1道,西大街、中大街各2道。墙高6~8米,宽6.5米,过街面筑月洞门,门宽2.5米。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物
重  要  史  迹
复翁堂     明代小沙乡王家村王国祚故居。洪武十九年(1386),征南将军汤和遣徙46岛居民。王国祚赴金陵见明太祖,力陈翁洲(今舟山岛)不宜徙,获准,乡人感德,献“复翁堂”匾。现存祖堂1间,1984年修复,列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倭港碑    在金塘沥港镇下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参将卢镗计擒降寇辛五郎于此。天启五年(1625)五月,定海(今镇海)知县何愈立平倭港碑,高3.05米、宽1.26米,碑文200余字记述其事。1979年,列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南第一关遗址     在衜头东岳宫山。明代设舟山关,隆庆元年(1567),把总李成题勒“东南第一关”于崖壁。
同归域     在城北龙峰山地(今烈士陵园内)。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舟山,抗清军民万八千人殉难,郡幕僚乔钵收尸火化合葬,勒碑横书“同归大域”。域前建成仁祠,民国12年(1923)另建新祠,原祠改为飨堂,今毁。
舟山宫井      清顺治六年(1649),明鲁王朱以海退守舟山,以参将府(今城区昌国路11号)为“行宫”,宫内井遂名宫井。八年,清军破舟山,鲁王元妃陈氏等投井死。清光绪时立石栏,勒“舟山宫井故址”。
雪交亭碑    在城关书院弄定海二中校园内。明大学士张肯堂建,亭旁植一梅一梨,枝条相交,故名“雪交”。清军破城时,张自缢亭下。道光十八年(1838)立碑于亭。今亭毁碑存,藏舟山博物馆。
红毛馆故址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宁波海关驻定海监督张圣诒在衜头(今福定路隆泰行弄11号)建西洋楼9楹,为外商水手食宿及定海海关办公之所,俗称“红毛馆”。乾隆二十一年(1756)禁止外国商船入港,馆废。
姚公殉难碑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八晨,英侵略军攻陷县城,知县姚怀祥退城北龙峰山,投梵宫池殉难。二十六年,厅同知王丕显立碑于池北隅,直书“姚公殉难处”。“文化大革命”时碑毁。
义士李昌达碑      在城区留方井西侧。旧有一池名方河,清道光二十年,李昌达任军营书记,英军破城,李不屈投河自尽,次日其妻房氏随殉。同治七年(1865)邑人谷兰亭立碑,额题“义士李先生殉难处”。1979年列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震远炮城遗址     在衜头东岳宫山上。清道光二十一年定海总兵葛云飞建,周长131米,高1~1.5米,内设炮台,抗击英军第二次入侵,现存残墙一段。
定远炮台遗址    在西郊竹山门(今4806工厂内)。光绪十一年(18S5)建。民国28年(1939)11月,被日军拆毁,铁炮运至日本,仅存定远炮台石碑。
三忠祠    在城区和昌弄。光绪十年(1884)中法开战,台州知府成邦干率军来定海布防,缅怀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集资建祠,宁绍台道薛福成撰《新建三忠祠碑记》。祠有前殿、后殿,面积597平方米,碑竖偏殿内。解放后改作小学,1983年,修复前殿,陈列三总兵鸦片战争抗英史迹。1987年,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港《永禁勒石碑》     在洋岙乡小碶村东港碶旁。清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厅同知刘国观立,碑文重申永禁废卖契田,擅开闸门放水捕鱼及小船出入等。民国时立二碑,补载东港河道管理事项。
英法侵略军墓     在城南衜头英国坟,俗称“红毛坟”,在东岳宫山东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墓碑刻英皇家五十五团伍长及军鼓手13名、士兵403名葬此。法国坟,俗称“外国坟”,在南门外观音桥斜对面,咸丰十年(1860)建,四周围墙,设铁门,由天主教堂管理。年终岁首有法舰来扫墓。今都已毁。
中共定海县工委故址     在临城镇惠民桥陈屋里15号。民国29年(1940)2月至32年10月,中共定海县委由县城迁此,领导抗日武装斗争。解放后修复,辟为革命史料陈列室。
舟山烈士陵园    在城北龙峰山,1960~1984年建,占地22.5亩,自山麓至山顶沿中轴线建牌坊、亭榭、碑亭、水池、石梁、墓区,三对石狮雄蹲中轴线两旁,山顶建纪念塔,塔高26米,镌朱德题词“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英雄们永垂不朽”,入口处牌坊额镌郭沫若书“海山增辉”题词,碑亭左右为烈士事迹陈列室及骨灰堂,墓区正中为华东战斗英雄林茂成墓,东侧建海军418艇烈士墓及纪念碑,西竖杨静娟烈士塑像。1979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碶烈士墓     在临城镇老碶头里浦弯西。1977年县人民政府建,并树纪念碑,刻1939~1945年,在中共定海县工委发动抗日斗争中牺牲的梅馨等37位烈士英名。
金塘烈士墓     在金塘岛东佛岭。1978年10月,县人民政府建。占地1440平方米,纪念1949年10月,在解放金塘岛战斗中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烈士,并建纪念塔,高11米,上置五角星,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物
其他出土文物
汉代青铜鐎斗 鐎 1976年紫微乡里回峰出土。斗高24厘米,口径16厘米,翻唇、直腹、平底,三足呈马蹄形,口部铸条形槽流,龙形鋬柄,属西汉。藏舟山博物馆。
汉代玉璧   1976年白泉金山村出土。璧径14.8厘米,边宽4.6厘米,孔径1厘米,玉色清黄,缘边凸起,内浮雕蚕纹,制作精美,属西汉。藏舟山博物馆。
神兽铜镜   1958年洋岙乡义桥村出土。镜径12厘米,圆钮方座,周饰4神兽及五铢钱纹,镜缘圆凸,饰齿纹及篦梳纹,内圈铸篆文28字,属东汉。藏舟山博物馆。
铜耨、铜锸    1982年石礁乡东方红窑厂出土青黄豆耨、青铜锸各1件。耨长8.4厘米,宽16厘米。两翼呈篦梳状,中为銎槽;锸长6~7厘米,腰微缩,刃部弧形,柄孔3×3.5厘米。属春秋战国时农具。藏舟山博物馆。
桃纹铜镜     1980年洞岙乡城隍头出土。镜径25.5厘米,缘边双线起,饰桃枝纹带,半圆钮,圆座,镜身较薄,唐代制。藏舟山博物馆。
青瓷粉盒     1976年金塘岛柳行乡出土。高5.5厘米,径15厘米。圈足略外撇,器盖中部平坦,双线圆圈起,内刻菊花叶组成团花;施青灰釉略黄。系北宋慈溪上林湖窑产品。1977年9月,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流散文物捐献征集汇报展览。
崇圣宫古船     1976年白泉崇圣宫东北300米处水田下出土,船长21米,宽4.5米,3桅、木钉卯接,为宋代沉船。
宋刘居士墓志铭      清光绪十七年(1891)白泉后岙出土。石质,长67厘米,宽34厘米,字迹完好,篆额“宋故刘居士墓志铭”。今下落不明。
窖藏古钱    1958年后,白泉,皋洩、洋岙、马岙、岑港均有出土,汉五铢钱为早。1976年,长白乡前岸村出土古钱一坛,重51.5公斤,5628枚。自唐“开元通宝”至元“至大通宝”计54品。
明代铁炮       1978年5月,岑港外钓山海涂明代战船遗址出土铁炮3尊和大小不一铁弹。其中一炮长1.47米。口内径16厘米,四道凸箍,中设耳,尾有球冠,铭文“敕封护国安全□□大将军崇祯七年孟春造”,藏舟山博物馆。另一炮略小无铭文,藏中国军事博物馆。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学艺术
文  学  创  作
现代文学创作
民国时《定海舟报》、《定海日报》等报副刊和《文岛》、《未晓》等文学刊物均有作品发表。
50年代,县文化馆创办《群众创作》。70年代办《定海文艺》(后易名《潮花》,1986年改与地区群众艺术馆合办《舟山文化报》)。1950~1987年底,在地(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500余篇(首)。有业余文艺创作者逾百人,内省作家协会会员6人,中国音乐文学会、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1名。王学渊《寄给解放军叔叔的诗》,被选入全国统编小学教科本。农民诗人何信峰60年代起在《诗刊》等4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1000余首,《欢迎会》选入上海、浙江出版的小学课本。孙武军《回忆与思考》(17首)、《河姆渡》等诗选入省内外20余种作品集。陈国安散文《海妹子》获国际青年年“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征文二等奖。任晓岗《路》获上海《文学报》征文二等奖。赵利平《摇橹歌》获《小说林》优秀小说奖。
民间文学
历代民间歌谣、谚语、故事流传甚广。民国36年(1947)定海师范教员周大风记录整理歌谣80余首,“文化大革命”时被查抄,部分散失,尚存41首。解放后,文化部门多次搜集整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先后在《浙江民间文学丛刊》、《山海经》、《东海传奇》等刊物发表。1986年开展民间文学普查,收集民间故事1600余篇,歌谣500余首,谚语4300余条,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定海卷》(主编于海辰、副主编林海峰)。至1987年,有中国民间文学协会会员1人,省分会会员3人。
民间故事、歌谣选介
状元桥的传说       大凡先出状元,后造状元桥,唯定海先有状元桥,后出状元。宋代知县王阮造此桥时,挖得一石,随手书“人从桥上行,状元此时生”。刻石上,置桥头。明洪武年间,家居状元桥附近的张信中状元。“状元桥风水好,应符谶”之说始流行舟山,形成城内结婚,花轿必过状元桥的习俗。
复翁先生见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派一青年去普陀山朝拜,船遇风,刮至小沙海边,王国祚将其救起,背到家里,给吃给穿,问其姓名不答,临走时一腰牌给王,说:“有急难时,到京城来找我”。
洪武年间,汤和率兵击福建后回兵浙江,驻昌国(今定海),时叶、陈两姓械斗,汤和派兵屠杀叶、陈两姓。两姓停止械斗,联合抗击汤和,汤败。几年后,汤和经略海上,以“顽民争利,内相仇杀,外联倭人,岁为边患”为由奏请徙民废县。王国祚见百姓抛家弃业叫苦连天,焦急万分,想起那青年人临走时讲的话,拿着“腰牌”去南京。至京城后,才晓得被救的是朱元璋的儿子。皇太子没忘记王国祚救命之恩,亲自陪王见洪武皇帝,陈述情由,朱元璋改变了迁民旨意,还把王国祚住的村庄封为皇赦村,全村免交皇粮。
王国祚对复兴翁洲(舟山岛)有功,乾隆四十八年百姓为他修了复翁堂,御史胡邦器为其题匾。
新婚女子三日王的来历    相传,北宋靖康年间,金兵侵犯中原,小康王赵构单骑出逃,跨洋过海逃到昌国。刚弃船登岸,金兵追来,康王骑上小白驹,逃到海边,忽见近旁有个村岙,一位十七八岁村姑在晒谷打场,康王过去求她救命。红姑见这后生,面色苍白,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声声。她不顾男女授受不亲,一把拉过康王往箩筐里藏,箩筐太浅,大半身子露外,红姑解下围身布兜罩在康王头上,抱把稻草盖在上面,刚收拾完,忽听“咴”的一声,康王坐骑小白驹朝东乡奔去。金兵赶至,询问红姑,红姑向东乡一指,金兵见小白驹在奔跑,信以为真,向东追去。红姑见金兵去远,掀开稻草扶出康王,叫他快逃命。康王向红姑深深作揖,说:“姑娘临危相救,此恩不报,天理难容。”并说明自己身份,表示有朝一日回京登位,迎娶红姑为正宫娘娘。又指眼前的村庄和小道赐名“紫微庄”及“逃君弄”,稻草名“草香”,围身布兜叫“布襴旗”。小康王去后,红姑等呀!盼呀!数载杳无音信,红姑情郁而病。一日庄上传来小康王登基接位,建都临安的消息,红姑以为小康王忘恩负义,病上加病,想不开,竟悬梁自尽。康王登基后,因百废待兴,忘了迎亲报恩,待降旨迎娶,红姑已不在人世,康王闻报,万般伤心,传旨天下:凡今后昌国女子出嫁,除了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坐花轿,举大宫灯,扬布襴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外,还要哭上轿,表示对红姑的怀念。
金塘岛    很早前,定海西南一个海岛,遍地埋着黄金,人们称“金藏岛”。后来,岛上藏金消息被东海龙王知道,想独吞宝地,派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涨潮鼓浪向“金藏岛”扑来,眨眼间,岛上树倒屋坍,人们呼爹哭娘,凄惨之极。
金藏岛东首,有座纺花山。山上有一位纺花仙女,见东海龙王残害百姓,心中不平。手拿神扫帚,朝海面轻轻一指,漫上山的潮水“哗哗”后退。岛上男女老少,纷纷逃往纺花山。纺花仙女摇身变为白发阿婆,拄着拐杖说:“龙王淹金藏,个个遭祸殃,若要保金藏,随我把花纺,纺纱织成网,下海斗龙王?”大家听了都来纺纱织网,忙了七七四十九天,织出一顶九九八十一斤重金线网。网织成了,派谁下海去斗龙王呢?人群中跳出一小后生,拍着胸脯:“我去”!乡亲们见了,心凉半截。海生是个七八岁小孩子,乳气未脱,穿开裆裤,咋能下海斗龙王?纺花仙女却乐呵呵说:“下海斗龙王,贵在有胆量,就让海生去吧!”她拿出一件金线衣,给海生穿上,又向海生传授秘诀。海生穿上金线衣,顿觉全身酥痒,遵照纺花仙女嘱咐,说声:“大!”浑身上下肌肉疙瘩立刻一块块鼓起来,越来越大,变成一个巨人,众乡亲看得奇怪煞。海生轻松拿起金线网,告别纺花仙女和乡亲,奔下纺花山,跳进大海。
说也怪,跳进大海,潮水为他让路;海生取出金线网一抛,说声:大,那网铺天盖地撒向大海,不偏不倚罩住东海龙王护宝将军——狗鳗精。海生要狗鳗精交出煮海锅。狗鳗精不肯,海生说声小,金线网越缩越小,狗鳗精痛得死去活来。为活命,带着海生到百宝殿取煮海锅。百宝殿内有九缸十八排,缸缸盛满五颜六色闪闪发光的宝贝。海生啥也不要,单单拿起黑乎乎的煮海锅,回到纺花山,和大家一道,在海边支起煮海锅,舀来一勺东海水,烧旺一堆干柴火,煮了起来。一炷香过去,煮得海水冒热气;二炷香过去,煮得海水起白泡;三炷香过去,煮得东海龙王浮出水面喊饶命。海生说:“退潮息浪,还我金藏。你不答应,就煮烂你海龙王!”东海龙王连连求饶,下令退潮卅尺,浪息三丈。“金藏岛”又露出水面。谁知,等海生端锅熄火,海龙王就变脸,一个浪头将煮海锅卷得无影无踪。“怎么办?”海生急得直跺脚,一脚跺得地动山摇:藏在地下的金子都被跺出来,纷纷飞向海涂,筑成了一条金海塘,不管多大风浪,金海塘纹丝不动。自此,“金藏岛”改称“金塘岛”。
阎王审马屁鬼    很早前,有个地保,对上司奉承拍马,对百姓敲榨勒索,许多人被害得家破人亡。民众称他“马屁鬼”。被害死的冤鬼,向阎罗王告状。阎王派无常、小鬼捉拿“马屁鬼”问罪。阎王问:“侬为啥要拍马屁害人?”马屁鬼答:“阎王老爷侬勿晓得,阿拉阳间当官者,都喜欢奉承拍马,勿拍马屁,啥事都做勿成,我地保也当勿牢。要是阳间官老爷都像阎王老爷介铁面无私,我当地保也用勿着拍马屁。”
阎王一听,心里高兴,忖忖马屁鬼讲得对,都像我阎王爷铁面无私,拍马屁也拍勿进。总怪当官贪财。想到这里说:“姑念侬懂得情理,今朝再放侬回阳间做人,今后要老实点,勿许再拍马屁害人。”
马屁鬼一听,连磕三个响头,说:“谢阎王老爷开恩,我一定老实做人,勿拍马屁。”走到阎王殿门口,他“噗哧”一笑:“阎王老爷也喜欢拍马屁!”
鲳鱼隔壁相     一天,黄鱼、鲳鱼、虾和鳓鱼在海里白相。黄鱼、鳓鱼游在前,鲳鱼、虾后面追。一勿小心,黄鱼、鳓鱼钻进打鱼人网里。这时,鲳鱼从后面上来,看见黄鱼、鳓鱼卡在网眼上,游到网前面,交关高兴的看着。这时渔民正起网,黄鱼想钻出来,狠性命把头钻出网外,可身子还留在网内;黄鱼以为钻勿出了,把头往里缩,结果鳃卡在网眼上,进勿来出勿去。鳓鱼看见黄鱼被网眼卡住,就猛往外钻。结果鳓鱼的鳍也被网眼卡住。鳓鱼急得一个接一个放屁。正在隔壁相的鲳鱼,被屁熏得四处乱钻,结果也被兜进网里去了。这时鲳鱼后悔煞,心忖,若是刚才勿在隔壁看热闹就好啦!虾看到黄鱼、鲳鱼和鳓鱼全被网住,说:“黄鱼侬好钻勿钻,鳓鱼侬好缩勿缩,鲳鱼谁让侬隔壁看热闹。”说罢放声大笑,笑掉了下巴,再也合勿拢。
后来人们把见别人有难,勿去相帮,在旁看热闹,称“鲳鱼隔壁相”。
渔  家  叹
渔家头上三把刀:  渔霸、海匪加风暴。
渔家脚下三条路:  挨饿、跳海坐监牢。
半碗咸菜半碗泪,  半床风雪半床草。
一条龙裤穿到老,  小囡小囝难养牢。
摇  橹  谣
过一岛来又一岛,绕一礁来又一礁。
远远山头眼前在,够侬七手拉格八脚半日摇。
依噜哈噜,依噜哈噜,摇呀摇!
盐  民  谣
凌晨出门鸡未啼,  头顶烈日晒脱皮。
十里海滩挑海水,  夜晚回家星出齐。
刮泥淋卤堆塯山,  百担咸泥晒担盐。
官家收盐杀盐价,  担盐换来米一餐。
渔民十“煞”谣
有  风  吓  煞,  呒  风  摇  煞;
有  雨  淋  煞,  起  暴  饿  煞;
热  天  晒  煞,  冷  天  冻  煞;
两  脚  奔  煞,  肩  胛 挑  煞;
三  杠①挑  煞, 老  少  哭  煞。
注:①“三杠”,指张网作业用的三根浮竹。
渔民盼望共产党
攀上桅杆向西望,大陆出现彩霞光,
渔民盼望共产党,胜过孤儿盼亲娘。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学艺术
戏曲    电影
戏剧
表演团体      民国11年(1922),旅甬昆剧演员顾九兰回乡在城关雷祖殿首办昆曲科班,学员30名,未几解散。后宁绍等地昆曲、高腔“和合舞台”、“徐兴舞台”越剧班,“大鸿寿”、“大连升”等京班,在腊末岁首或赛会时来县演街戏、篷台戏、“庙会戏”,内容多敬神驱鬼、伦理道德、杂有淫秽。
集艺越剧团。原为宁波民间“高升舞台”,1951年来定海,更名“集艺”。剧目有传统戏《叶香盗印》、《窦娥冤》、《包公打銮驾》和现代戏《血泪仇》等20余个。1956年《十五贯》连演28场,观众2万人次。演员魏银凤主演《叶香盗印》,1954年、1957年分别获华东地区和省戏剧会演演员二等奖、三等奖。1960年与“群艺”越剧团合并建舟山集艺越剧团,隶地区。
县越剧团。1971年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称文工团),1979年改建越剧团,演职员36人,主要剧目有《打金枝》、《孔雀东南飞》、《姐妹易嫁》和折子戏《盘夫》、《三盖衣》及创作现代小戏《亲家公卖蛋》等。1979~1983年演出1056场(50%在渔农村演出),观众70多万人次。随团办艺术训练班,学员王志萍选调地区小百花越剧团后,曾获江浙沪第二届“上录杯”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第一名,陈伊娜、乐彩珍获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演员奖。1983年剧团撤销。
舟山市越剧团。1965年,岱山“荣艺”、嵊泗“朝民”和“集艺”三个越剧团合并建舟山越剧一团、二团。1972年改为地区文工团,1978年改为越剧团。1984年以艺术训练班24名学员为基础建地区小百花越剧团。1987年3月改现名,编制80人,先后排演《雏凤凌空》、《杨开慧》、《血手印》、《宝刀歌》、《长相思》、《海明珠》等移植和创作剧目20多个。
民间职业剧团。1978~1987年,荷花、洞岙,北蝉、盐仓、石礁、白泉、紫微等7个乡镇先后建民间职业越剧团。部分乡镇还建立业余文工团在山村小岛流动演出。荷花越剧团,1978年3月建,演职员24人,自负盈亏。剧目有《玉堂春》、《三看御妹》、《血手印》等,年演出约7个月,纯收入约2万元。
戏剧创作      1978~1987年,创作并演出戏剧小品《小俩口劝母》、《三个问题的问题》等10个剧目。陈纯康创作并表演的滑稽戏《乱点鸳鸯谱》获省第三届戏剧节创作奖、演出奖,戏剧小品《无题》获江、浙、沪、皖4省市小品大赛一等奖。
演出场所    旧时,外来戏班多在庙戏台演出。民国13年(1924)现境内有殿、庙、宫115处(城关17处),大多设土木结构固定戏台。17年城区关圣庙戏馆、荷花井畔公园影戏馆,首开营业性演出场所。后,都神殿、火神庙亦作为演出或民众救亡活动集会场所。解放后,兴建剧院、书场。1975~1987年,乡镇(村)新建影剧院32座,兼作小型演出。
花岩庙戏台,在烟墩乡。三座呈“品”型戏台面对大殿,每座台宽4米,深5米,台基高1.5米,台顶斗拱结构,梁柱彩绘人物花卉,庙门人口一排9开间3大门楼房,连接东西厢房看台,围3座戏台于其中,形成一院落,容上千观众,1974年拆毁。
火神庙戏馆,在旧南城门右脚下(今解放西路)。民国30年(1941),在庙戏台与大殿间搭竹篱草篷,置长条竹凳作观众席,35年称定海戏院。1952年与集艺越剧团联营,称集艺剧场。1956年拆除。
舟山剧院,1956年在南门广场(今文化广场),专署拨款15万元兴建,翌年竣工。主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舞台高、深各9米,宽11米,1070座位,有化妆、服装室及演员宿舍、食堂等。先后接待省内外10余个剧种近百个剧团,著名演员童芷苓、李玉茹、丁是娥、周传瑛、六龄童主演的《武则天》、《罗汉钱》、《十五贯》、《三打白骨精》等名剧,曾在此演出,1977年起兼放电影。
舟山书场,1952年开设在城关竺家弄,1963年迁状元桥西侧,约200座位。同年设衜头书场,150座位,1967年拆除。
业余戏剧演出    民国14年(1925),定海公学、县前小学在城关邑庙、财神殿首演《沪滨血潮》、《广州惨案》等爱国话剧,并往洞岙、白泉、沈家门公演,民众称文明戏。20年,海天剧社演出京剧《雪交亭》、《空城计》等。25~27年,定海中学、城关中心国民学校等师生演出《苏武牧羊》等20多个话剧、歌舞;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宣传队下乡演出《拾手榴弹》、《放下你的鞭子》、《上前线去》等话剧。
1950年冬,城关教师寒假服务团去白泉等地演出越剧《嫁衣恨》。次年3月文化馆文艺队在城关陆军操场公演大型歌舞剧《白毛女》。1953年,县工商联合会业余京剧团在火神庙戏馆演出《打严嵩》、《打渔杀家》、《追韩信》等京剧。至1955年城乡有业余剧团109个,演出剧目有《梁祝哀史》、《狸猫换太子》等传统戏和《血泪仇》、《妇女代表》等现代戏。  1958年,各人民公社办业余剧团(有称文工团),或自编或移植,大多演唱新人新事。“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被视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戏,遭批判禁演。多数业余剧团停止演出,部分改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沙家滨》、《红灯记》等京剧样板戏,一度在机关企业职工中学唱京戏成风。1979年后,业余剧团逐渐恢复。一批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重现城乡舞台。80年代中期,业余剧团渐解体,并由无偿服务到有偿演出。
曲艺
流行曲种有“翁洲走书”、“唱新闻”、“犁铧走书”、“渔鼓”等。解放后,形式渐趋多样,增加评话、快板、相声、对口调等。1952年成立县曲艺协会,有艺人56名。1959年建舟山曲艺队,队员11人,演唱“文武走书”、“舟山新闻”和评弹。曲目有《杨家将》、《海瑞》、《包公案》、《杨立贝》、《李双双》等。“文化大革命”后逐渐转业。1987年,老艺人不足20人,很少演唱。
翁洲走书    唐代,浙东沿海寺院僧侣宣讲经义、教义。元明时,此讲唱形式逐渐流行民间,至清嘉庆五年(1800),马岙民间说唱艺人安阿小,首创翁洲走书,其后卖唱传入六横,故亦称“六横走书”。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第二代传人六横阿福演唱,内容多时兴短词,1人自鼓自唱。光绪年间(1875~1908)第三代六横艺人沃阿来及沃阿定(第四代传人)吸取戏剧中走、唱、做表演手法,改单档坐唱为两人走唱(1唱1鼓板伴奏、帮腔和唱),改革原曲调。期间,由1六横半职业艺人传至镇海,演变为“蛟川走书”。20世纪40年代第五代六横艺人虞定玉复加改进,二胡伴奏,曲调更优美和谐。1973年,曲目《筑海塘》参加省文艺会演,加笛子、琵琶、扬琴等乐器伴奏。主要曲目有《白鹤图》、《金龙鞭》、《送花楼会》等24部。第六代传人虞振飞、镇海县汪康章,1983年仍演唱。
唱新闻    俗称“唱蓬蓬”(取其鼓声),又称“唱门头”、“唱船头”,演唱者多盲艺人,有边唱边乞讨者,又称“讨饭腔”。17世纪中叶,境内始有演唱,艺人有江阿桂、王来法等。1950年后,称“舟山新闻”。演唱形式分单口(自唱自伴奏)、双口(一唱一敲并帮腔)两种。曲调有短韵、长韵调,吸收“宁波走书”赋调(急慢之分)、二簧(即高调)和本地民间小调,内容多传奇故事和近期新闻。伴奏乐器有小腰鼓或小扁鼓、小锣、小竹板。传统曲目有《杨家将》、《黄金印》、《元宝记》等40余部,现代曲目《农业纲要40条》、《一贯道害死人》,《红灯记》、《烈火金钢》等20余部。“文化大革命”后渐衰,至1987年,洋岙乡75岁王友娣、马目乡68岁王小宝为第六代传人,已很少演出。
木偶戏    俗称“小戏文”。境内主要流行布袋木偶,演出时,一条扁担倚壁撑起小型木框架舞台,围布作场,两人在布围内以手作弄木偶,并击锣鼓、道白、伴唱。剧目多与越剧相同的传统连台本戏或童话剧。1952年,有木偶班12个。1987年,20余名个体艺人组成木偶班9个,在民间流动演出。
电影
发行    1950~1956年,由宁波电影中队代管,1956年底起由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派员管理。1971年8月,成立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次年3月,县成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境内影片发行和放映管理,金塘、马岙设电影管理站。
放映    民国9年(1920),县农会会长朱福昌在仙乐园(今舟山中学操场)组织放映无声黑白影片卓别林喜剧片。14年,城关荷花井畔曾建公园影戏馆。30年代中期,城区关帝庙、都神殿、民乐戏院、民众教育馆、省水产试验场及白泉、紫微等地,均有过电影放映,省巡回电影队也偶来城关放映。映出影片有《海底生活》、《食盐》、《侦探大王》、《木兰从军》、《棉花之生长》等。28年,仓河头操场(今市档案馆址)放映有声电影《千里送京娘》,35年试映美国彩色影片《云裳艳影》、《青史名标》。50年代,驻军电影队定期为驻岛部队放映电影,至70年代,凡露天放映,当地群众均可观看。1958年,县建电影放映队,在金塘岛建国营16毫米流动放映队,1972年增至6个,在马目建8.75毫米放映队,放映普及农村。是年,始映国产彩色宽银幕影片。1975年起,有社办电影队26个,并陆续建公社(乡)影剧院。80年代放映以国产彩色和宽银幕影片为主。1982年海山电影院首映立体电影《欢欢笑笑》。至1984年,除小岛偏僻山后外,农渔村均改露天包场为室内售票放映,并将原16个8.75毫米放映机队改用16毫米放映机。1987年全县放映单位52家,其中国营3家,企业(舟山电厂)1家,均配35毫米双机放映;乡镇办影剧院15家,配35毫米双机放映5家,16毫米双机10家;村集体办影剧院13家,配16毫米双机放映7家,单机6家;个体办16毫米单机4家。座位共2.24万个。流动放映队14个,基本固定放映点135处。是年,全县放映1.48万场次,观众721.4万人次。人均看电影场次:1981年36场,1982年41.75场,1983年37.6场,1987年21.5场(均不含驻军放映)。
人民电影院    初在半路亭搭建草篷民乐戏院,1951年7月改建,名胜利电影院,次年改现名。1973年,县投资20万元迁建至文化广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1200个座位,配35毫米座机。为县首家全民专业电影院,多次被评为省电影系统优良服务先进单位。
海山电影院    在环城西路。1982年县投资130万元(内省电影公司20万),建筑面积3305平方米,设软座1163个,配35毫米座机,有休息室、化妆室、服装室并冷气设备,影剧两用。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学艺术
音乐    舞蹈
民间音乐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兴吹打乐,演唱于迎神庙会,寿诞节庆,或劳动、农闲自娱。解放后,几经搜集整理有吹打乐《三番锣鼓》、《回乡乐》,丝竹乐《四合如意》、《海姑娘》,丝竹锣鼓《一江风》、《细则》、《将军令》、《错鲜花》、《细十番》、《十供养》、《潮音》(宗教乐曲)等曲目20余个。其中《一江风》、《他乡遇故知》、《四合如意》、《错鲜花》等11个录音保藏,民歌体裁、形式有小调,渔歌和劳动号子。《大四景》、《长工苦》、《贺郎调》、《张网谣》、《渔家乐》、《五更调》等,曲调流畅、抒情朴实,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海岛特色,其中《大四景》、《贺郎调》、《渔鼓调》1983年评为省优秀民歌。源于生产实践,音调高亢嘹亮、粗犷豪迈的劳动号子,有吊水号子(又名起舱号)、起锚号子及拉篷、摇橹,拔船、打夯号子等。
舟山锣鼓
源自航海、出海祭神。或在航船起锚、停靠、航行中助兴解寂寞,或在驱“海怪”、遇雾时传信号。初称“码头锣鼓”,后在迎神庙会演奏,又称“庙会锣鼓”,明清时称“三番锣鼓”。解放后50年代中期,白泉高生祥、高如兴父子整理改编定名“海上锣鼓”,后经驻军海防文工团、南京前线歌舞团加工改进,形成循环体式旋律曲新乐种,大套复多段吹打乐,以11面大小、音响各异列阵锣,5只大小不同排鼓为两大主奏乐器,配丝竹、吹管乐器和其他民族打击乐器,乐队15~18人,吹打弹拉齐全。排鼓演奏有单击、滚击、跳击、双单击、排滚击、定桩跳击,配以套锣演奏的跳击、滑杆奔泻式等技巧,音调高亢,乐曲炽热、粗犷,主要有《渔舟凯歌东海渔歌》、《渔民欢乐》、《丰收锣鼓》等,统称《舟山锣鼓》。1959年,南京前线歌舞团在莫斯科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获民间音乐金奖。后中国艺术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中央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浙江歌舞团改编、演奏,灌制《渔舟凯歌》唱片BM—200B甲、《海上锣鼓》唱片BM—931。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乐曲唱片M—144。 60年代,浙江歌舞团出访东欧、非洲6国演出,受赞赏。1986年,编入《中国民族民间乐曲集成》,由高如兴、程庆福等演奏的录像收藏中央、省市文化部门。




歌咏
民国25年(1936),民众教育馆组织城关民众歌咏团。至定海沦陷前,学校及民众中流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50~60年代,《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东方红》、《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流行城乡。“文化大革命”盛行毛主席“语录歌”。80年代流行通俗歌曲,港、澳、台歌星的音乐磁带进入市场。1979~1985年,多次组织“优秀歌曲演唱会”和“七一”万人歌咏大会,演唱《你是灯塔》等歌曲,涌现一批业余歌手。
舞蹈
民国时,民间舞蹈有“跳蚤舞”、“马灯舞”、“打连响”、“跳大头”等,此外,舞龙、舞船、踩高跷等,多在赛会迎神和春节等传统节日表演。解放后,秧歌舞、腰鼓舞传入,一度流行城乡。1982年后,青年男女风行交谊舞、“迪斯科”。近几年,文化馆、工会和一些企业开设舞厅,举办舞会,离、退休老年人亦以健身、娱乐跳“迪斯科”舞。
跳蚤舞,形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因其舞姿酷似跳蚤得名。原只两位舞者跳跃逗趣,无人物情节,民国11年(1922)白泉有将“济公斗火神”情节融其中,始有人物形象。1954年搬上舞台,次年2月获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一等奖。1985年摄成录像片编入《全国民族舞蹈集成》。
音乐、舞蹈创作
1979~1987年,在省以上音乐刊物发表并参加声乐比赛的创作歌曲近20首。其中《祖国——母亲》、《永恒的呼唤》、《遥远的歌》、《洋娃娃和小汽车》、《摸蛳螺》获省创作奖。《跳蚤舞》、《婚礼舞》、《高跟鞋变奏曲》分别获省演出奖和创作奖,何信峰《织网谣》、《蓬莱岛》等3首获省优秀民歌、音乐创作奖,并录成磁带。1952年成立县音乐舞蹈协会,有会员9人,至1987年有省协会会员5人。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学艺术
书画      摄影
美术创作
解放后,为宣传中心工作,街头壁画、漫画甚多。1974年美术作品始入选省级展览。1980~1987年,10余名专业、业余美术作者,创作各类作品160余件,其中入选省级展览24件,获奖8件,陆金炳作《大网头》儿童画,1982年获省少儿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海底大示威》漫画等7件获二等奖;入选全国美术展览9件。《森林卫士》儿童画(蔡雄杰作),1980年获全国少儿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大网头》(林枫作)儿童画,1986年获《大众美术报》全国园丁杯少年儿童美术比赛一等奖;王兆平国画《海陬曦微》1984年获全国第六届美术展浙江省优秀作品奖;水彩画《春暖》、《秋声》及国画《凉风》在朝鲜及日本展出;4幅《唐诗意山水》国画在新加坡、联邦德国展出,王被编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
现代民间绘画    1981年后,文化馆办农民画学习班9期。1983年入选省首届工人农民画展览37幅,获奖12幅。《大网头》(朱松祥作)、《拾贝》(江强兴作)获一等奖,《抲海蜇》等5幅获二等奖,《金岛》等5幅获三等奖。同年,4幅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农民画展览,《拾贝》、《大网头》、《扬帆》(徐锋作)等3幅获三等奖,后选送挪威、瑞典、美国、日本、民主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展出100余幅。1987年,入选中国首届艺术节现代民间绘画展览6幅,入选舟山现代民间绘画在北京国家美术馆展出46幅。《船花》、《杂技》等部分作品刊登在《美术》、《人民画报》、《大众美术报》、《人民日报》等几十家报刊,收入《中国农民画选》、《现代民间绘画精萃》4幅。9名农民画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社会文化局授予定海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书法篆刻    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书法兴趣小组”,开展群众性书法篆刻活动。次年起多次举办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硬笔书法比赛、中小学生暑期书法培训班。1981年后,有80余方篆刻、50余件书法作品入选省以上书法展览或报刊发表。至1987年,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省分会会员4人。王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被编入《中国艺术家名录》,所作篆刻条幅、石鼓文、甲骨文条幅5件作品,应瑞士、日本、法国等外籍人士函求,书赠海外。
摄影
民国时有照相业,仅拍人像。解放后,驻军和地方摄影工作者,拍摄一批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舟山等纪实性图像资料。60年代,始有业余艺术摄影创作。1980~1987年,在省级展出或发表《出海》、《急人所急》等45幅,其中获奖9幅,1986年入选《舟山风情》在北京市、厦门市、泉州市等地交流展出12幅。80年代,举办摄影培训班10余期,作品展览12次。1987年,城乡部分中小学生成立少儿摄影协会逾百人,有省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汪维均、陈际洪被编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文学艺术
民  间  文  艺
游艺    旧时,民间游艺娱乐与祭祀祈福融为一体,以东岳迎神赛会规模最大,俗称“三月半会”。农村以乡或行业也有以庙或数庙组成一会社,盛时有120个会社。每逢赛会,神像前导以仪仗、彩亭、抬阁、龙灯,高跷殿后,串乡游行,蜿蜒数里;民间乐队吹打弹拉,鞭炮轰鸣;入夜灯火辉煌,通宵达旦,观众云集,历时3天。有些地方还做庙会戏,耗资多至万金,解放前已被禁止。
1950年国庆节,军民集会隆重庆祝,入夜举行5000余人提灯(火把)游行。后逢春节、国庆等节,城乡常有龙灯、高跷、鼓乐等传统文艺活动。1984年国庆节,城区举行民间文艺大联欢,一些企事业单位和文艺团体演出文艺节目,夜间在文化广场、人民南路举行大型烟花礼炮晚会。1986年4月,举办舟山青年艺术节,历时20天,有“革命火炬代代传”、越野接力赛、摄影、钢笔书法赛、“爱我中华”青少年集邮展等10余项活动。
工艺美术    旧时,民间有刺绣、剪纸、花漆、木雕、贝雕、石刻等。刺绣多以花卉、鱼、鸟等饰鞋帽、枕头、帐帘、围裙,称帽花、鞋花、绣枕头。木、漆、石工巧匠,在寺庙、古建筑和“大眠床”雕龙刻凤,花卉漆描;遇婚嫁喜事,家具雕花镶贝,剪贴红喜、宫灯、荷花鸳鸯、龙凤呈祥等图案,饰嫁妆、门窗;寿诞之日,多以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绣制成剪纸饰礼品、装点厅堂。舟山工艺美术厂所产贝雕挂屏行销于市,1982年,设计制作《屈原》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二等奖;1984年,《唐人诗意画册》获全国工艺美术优秀设计制作二等奖,《仿汉瓦当图案贝粘》获十二届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童装绣品厂,1986年有7种刺绣工艺童装入选莫斯科国际博览会;次年,9种参加波兰国际贸易会。蝴蝶裙、孔雀裙、小白兔背带裙分别获省工艺美术公司绣花创作一、二、三等奖。
灯会、灯谜    逢元宵节,历有十五上灯,十七落灯民间灯会活动,寓“前途光明”、“五谷丰登”吉祥之意。以竹渡、白纸、彩色纸制作兔灯、鱼灯、走马龙、宫灯居多,居民扶老携幼上街观赏。1986年元宵节,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百余盏各式彩灯,集于工人俱乐部赛灯会,观赏者数千人次。
灯谜,是一种猜谜活动,又称春灯、商灯,俗称“梅(谜谐音)子”,喜闻乐思,老少皆宜。50年代,逢春节、“五一”、国庆节,文化部门、工会举办小型灯谜活动,观赏猜射者拥挤。1985年起,县总工会、粮食局、工商银行和一些企业多次举办灯谜活动,制作储蓄、环境保护、时事形势、党史知识等内容灯谜,供观赏猜射。1983年,县总工会成立灯谜组,一些灯谜爱好者编印《昌国商灯》、《七一谜会》、《舟山虎迹》等灯谜专辑,其中一些条目被选入《中华谜语大辞典》。
集邮    30年代,城区个别居民始“信销票”集邮。50年代,少数人购成套邮票集邮。60年代,爱好者渐多。1984年5月17日,舟山地区集邮协会成立,首批会员70余人。是年,沥港、干成立集邮协会。1987年,集邮者2500余人,会员600余人,以集藏新中国发行邮票为主,少数收藏世界五大洲100余个国家和地区邮品。其中国内发行稀有珍品有清代“大龙”、“小龙”、“红印花”及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邮票。1987年,李锋获全国邮票科学知识竞赛优胜奖。
文艺会演    1952年,举办首次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次年春节全县剧团会演,1959年举办音乐舞蹈会演。60年代,以选拔节目组队参加地区或省会演为主,组织戏剧会演。70年代起,每年举行1~2次业余文艺会演或文艺创作、中小学文艺、职工文艺或民间曲艺木偶、故事或歌咏、器乐演奏大奖赛等。
展览    展览活动历史悠久,民国22~24年(1933~1935),民众教育馆先后举办冯玉祥、刘海粟、徐翰如等名家书画展览。25年县中小学教员、地方知名人士在书院弄小学举办国画、西画、书法等千余件作品展览。解放后举办的大型展览有:1950年6月军管会文教部图片展览,观众1.3万人次。1954年“农(渔、盐)业劳模事迹”展览;1959年建国10周年成就图片展览;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展览(持续3年,观众15万人次);1966年“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红太阳”展览等。70年代后,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居多,每年举办二、三次。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
群众文化管理
文化运动委员会   民国27年(1938),县设文化事业推进委员会,次年废。36年8月,设省农村文化促进委员会定海分会,同年10月,改称文化运动委员会。
县民众教育馆   清宣统元年(1909)7月,县设宣讲社,每月初一派员宣讲圣谕广训,不久解体。二年,社会人士发起在旧镇署旁孙宅组建阅报社,由社员捐资买书报,任人阅览。民国5年(1916)3月,县城设第一、二通俗讲演所,设所长、讲演员各1人,定期赴各乡巡回演讲党义、军国大事、现行法令、公民常识等。19年,借文昌阁建民众教育馆,次年,迁定海公园成仁祠,开展民众教育、康乐活动、书报阅览,附设海天剧社、民众学校。24年,在白泉万金湖庙设分馆,在墩头黄设紫微民众教育馆。28年,日军侵占均停办。35年,在城区关帝庙恢复,1950年初解体。
县文化馆   1950年9月建。1953年与舟山专署中心文化馆合并,定甲级馆,编制9人。1959年改名舟山县文化馆,并附设县博物馆(不久撤销)、图书馆(室)。1965年,在人民南路建县文化馆,下设区、乡文化站和村俱乐部,开展说唱、游艺、壁报、展览和组织业余文艺演出等。1972年,设金塘区文化分馆(1982年撤销)。1979年后,开展文艺晚会、放映录像、舞会、展览等有偿服务活动及戏剧、曲艺、美术、摄影、文学创作等辅导培训。1984年,投资20万元建935平方米馆舍,设展览、书报阅览、音乐舞蹈、美术摄影,跳舞,录像放映、排演等厅室,职工17人,经省考评为一等馆。
文化站 文化中心   1951年,小沙始建民办文化站;1959年,设金塘公办文化站;1965年,白泉、老碶、盐仓等民办公助文化站相继成立;1980年临城首建文化中心;1982年乡镇均设文化站,工作人员30名;1984年岑港建文化楼。至1987年有文化中心12个,文化楼(院)16座,楼院总建筑面积7770平方米(临城、大沙含影剧院),设图书阅览、录像放映、游艺、台球及舞厅、旱溜冰场、篮球场等。1981年起,城关文化站4次被评为省先进文化站。1986年,大丰文化站评为省先进站。全省文化站考评定级,大丰、沥港、洞岙、马岙、白泉5个站定为特级站。
舟山青少年宫   在城区观音桥。1983年投资49万元建,建筑面积1717平方米,设图书阅览、绘画、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12个活动室,人员6名,举办青少年摄影、音乐、少儿舞蹈、展览及各项培训活动。
俱乐部   民国24年(1935),民众教育馆增设民众俱乐部,同年11月,城关部分青年自发建立业余俱乐部,不久解体。1955年3月,大沙乡红星生产合作社俱乐部成立。次年底,全县有农村俱乐部101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止,70年代逐渐恢复,至1979年有农渔村俱乐部203个,多数徒有其名。1982年经整顿,改称“青年民兵之家”、文化室等,不久多消失,1987年约40个。
工人俱乐部   在人民南路。1953年建,1979年10月拆建,面积514平方米,设书报阅览、棋类、录像放映等室,组织书法、演唱、文体竞技、展览等。企业基层工会多辟有俱乐部(室),开展棋类、阅报、乒乓球、跳舞等文体活动。
舟山地区群众艺术馆   在影剧院路,1953年建,称舟山专区中心文化馆。1979年8月改今名,人员28名。设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调研编辑等室和音像制品发行站,有排演厅、展览厅、录像放映室及乐器等。
文化管理委员会   解放后,群众文化由政府文教部门主管。1986年县设文化管理委员会,文化局设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和稽查队,乡镇建立相应管理和稽查小组,统一协调管理文化市场。80年代中期起,文化作为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逐渐形成文化市场。1987年,除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所办文化活动设施外,有村办和个人办影剧院17家,营业性舞厅2家,录像放映室20个,图书摊(店)27个,民间职业剧团6个,说书场6个,书画裱贴2户,流动艺人51名,电子游戏、台球等59家。1984年10月,私营静鹤斋书画社在城区中大街开业,经营书画艺术品及字画架贴,1987年固定资产10万元,年营业额80万元。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新闻
报       刊
报纸
舟山日报      民国11年(1922)3月22日赵炼生创办,石印,址横塘弄,后迁南门外大街。不久停刊,翌年10月复刊,改为隔日报,停刊日期不详。
定海舟报      民国22年(1933)5月1日创刊,址衜头福定路,后迁城内东大街。主办人张仲孝,主编应怀人。四开四版隔日刊。25年秋停刊。
定海民报      民国25年(1936)10月24日创刊,址镇鳌山麓,社长车懋劻,后王鹏飞。四开四版,隔日刊。次年9月改日报。八开二版,10月停刊。27年元旦复刊,28年6月停刊。
舟山新报      民国28年(1939)8月初,汪伪定海自治会和汪伪县政府主办。主编李达人,四开四版,日报。34年8月停刊。
定海简报      民国34年(1945)7月,岳树猷在镇海柴桥创办。初为油印小报,八开二版,每旬逢二、五、八出版。同年9月迁定海,改由县政府主办,主编吕逸朗,铅印,逢旬三、六、九出版。35年7月并入《定海日报》。
定海周报      日军侵占期间,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傅志行在镇海办,八开油印。34年9月迁定海出刊,翌年6月停刊。
定海日报      民国35年(1946)6月创刊。址原在城内业家弄,后迁衜头西滨江路。初为四开四版,36年2月缩为八开二版,当年基本定户4000。设董事会,社长先后为李寄耕、陈炯、傅志行,37年4月停刊。
定海民报(后)      民国37年(1948)5月15日出版,址中大街龙首桥畔(今舟山中心血站)发行人宋豪士,总编辑钟粟,四开四版,日报。同年7月改八开二版,一度停刊。38年元旦复刊,仍四开四版,沈家门设分销处;衜头、岱山东沙角分设通讯处。同年4月停刊。
浙海日报      民国38年(1949)5月中旬,宁波日报社奉命迁定海,因船遇风失事,印报器材漂失,先以油印电讯稿分发,后用原定海民报社址、机器,6月5日出版。社长沈友梅,主笔吴一飞,副社长兼总编辑陈英烈。四开四版,发行5000份。纸张印刷用品,全赖台湾海空运输供应,定海解放停刊。
舟山日报(地属)      1955年3月1日创刊,始称《舟山报》,为中共舟山地委机关报,址城内东管庙弄。四开四版3日刊。1957年7月1日改隔日刊,1958年5月1日改日报。1961年2月停刊,1964年元旦复刊,复称《舟山报》,隔日刊。1968年改为电讯版,1969年1月15日改出临时版,四开二版。1972年10月停刊,1979年10月1日复刊,称《舟山日报》,迁城南和平路11号。四开四版,周6刊。日发行量2万份。
定海报      1956年5月1日创刊,址总府弄41号。为中共定海县委机关报。四开二版,始为5日刊,不久改3日刊。有编辑兼记者5人,刊出102期,1957年3月28日停刊。
定海通讯      1958年7月1日创刊。为县委机关刊物,公开发行。八开二版(有时增出四版),三日刊。刊出70期,1959年1月28日停刊。
刊物
浙江省水产试验场水产汇报      民国23年(1934)前后,在定海创刊,16开铅印本。刊期不详。
定海青年      三民主义青年团鄞县分团定海办事处主办。主编陈省方,半月刊,第一期于民国35年(1946)7月16日附《定海日报》发行。
文岛      民国36年(1947)创刊。址城内竺家弄10号,文学半月刊,发行人兼主编吕逸朗,宁波南大聚奎巷印刷。发行期数不详。
未晓      32开本文艺期刊。未晓社办,址城关大校场,发行期数不详。
海中洲(地属)      1979年10月创刊,地区文化局主办。始称《舟山文艺》16开本,综合性文艺季刊。1981年改双月刊,1983年更名(海中洲),由地区文化局和文联合办。1985年由文联主办。发行量3000~5000册。
潮花      县文化馆主办,1980年10月创刊。原名《定海文艺》,八开四版铅印,双月刊。1982年改16开,每期8~10页。发行1500份。1985年改现名,仍八开四版。1987年与市群众艺术馆合办改名《舟山文化报》。
通讯网
通讯社      民国37年(1948),建“潮音通讯社”(又称“新潮通讯社”)、“青年通讯社”(简称“定青社”)、“渔声通讯社”。8月,社会青年张逸章、包于科、童信宽等创办“翁光通讯社”。1949年1月,国民党在定海设“中国联合通讯社”,解放前夕撤离。
通讯站      1950年6月,县委设通讯站,配干事1人。至1952年7月,发展通讯员50余人,向省、地报纸发稿150余篇。《定海报》创刊后,改由报社代为省、地报纸组稿。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设报道组,编制1人。1980年4月,县委宣传部设新闻报道组,配新闻干事2人。是年12月,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12家省以上新闻单位,以通讯、图片形式报道盐仓乡穆永康夫妇照顾五保户傅阿英胜似一家的事迹。1986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中国乡镇企业报》,分别以画坛新苑并配3幅彩色照片和评述文章介绍定海农民画。198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整版篇幅刊出“东海侨乡——定海”报道。是年11月18日《中国乡镇企业报》整版篇幅报道定海乡镇企业。1984~1987年,年均60余篇,被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月均10余篇被地市报纸采用。通讯报道员200余名。1985年、1987年度,县新闻报道组被评为省先进报道组。
《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台、浙江电视台驻舟山记者站,设城关昌国路60号。
定海县志·文化 新闻·新闻
广     播
县广播站     民国36年(1947),民众教育馆在城关主要街道和码头安装喇叭,为定海有线广播之始。1953年2月,县文化馆建有线广播站,置100瓦扩音机1台,城关安装25瓦喇叭4只,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主要节目,并自办气象和文艺节目。1955年12月,在城关小河头建县广播站,初有50瓦扩大机1台,城关街头装小高音喇叭11只,自架线路2公里。1958年移前府街7号,增置250千瓦播音设备1套。1970年迁解放东路。人员19人。是年11月,成立县广播管理事业局,局、站合一。1983年下半年起,更新机房设备,至1985年有GK84—1型立体声广播控制台、GY2×275型扩大机2台、LY221型立体声广播专用录音机5台、700录音机1台、430收讯机1台、422收讯机1台、50瓦调频发射机一台、5KV电子稳压器1台,备用16瓦发电机组1台。是年12月,省广播电视厅授予站内设备达到省厅规定质量指标合格证书。1987年人员44人(含电视转播台),其中大专学历5人;工程师级3人,助理工程师级7人,技术员6人。
乡镇广播站    1956年4月,首建金塘区广播站。至1959年建白泉(含皋洩、北蝉)、干(含马岙)、临城(含洞岙、荷花、长峙)、盐仓(含石礁、紫微)、岑港、大沙、小沙等公社广播站。1960年,留金塘、白泉、临城3站,余停办,1962年陆续恢复。1968年,26个公社均设广播站,配值机员(兼报道员)、外线工各1。至1987年底,有扩音机36台,发电机组3台,功率21瓦,录音机28台,电唱机20台。
广播网路喇叭    初期,城关借用电灯杆架线路,舟山岛各乡站利用邮电通讯线路,闸刀控制接5英寸动圈喇叭。1956年改6米杉木杆,架通临城、荷花、洞岙专线17.8公里。 1965年,借用高压电线杆架通盐仓、岑港等西乡专线17公里。翌年,改为5.5米方型水泥杆专线。至1968年底,架通县站连接舟山岛各乡镇站和金塘岛沥港、大丰、山潭站专线。是年,广播专线1510公里,装喇叭14471只,入户率30%。1966年2月,首架临城惠民桥至长峙800米越海线。至1983年,架设越海线26条,总长26.5公里;跨山线9条,17.5公里。至此,除长白乡(岛)用电讯载波外,余乡镇接通有线广播讯号并连接村、岙用户,形成广播网络。1987年底,更新6米水泥圆杆897根,县站至乡镇站专杆专线892.7杆公里;更新乡镇至村馈线651.7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