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舌苔发红是怎么回事: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14 12:51:57
孔子论 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贾 陆 英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文与质,是一个品格
重视教化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基本途径。学生子夏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素是绘画之前洁白的底子,先有它然后才可以在上面施加色彩。子夏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礼后乎?”孔子对他能举一反三大为赞赏,因为人的朴实本真的质就像那洁白的底子,绘画就是施加于其上的文采,就是人的文化素养。朴实本真的质是对人进行教化的基础条件,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使人具备“仁”的品德,遵循“礼”的规范,这就是“学文”,包括诗书礼乐的教养、仪态举止的修炼、玄歌雅颂的才艺等等,是对人的天性的文饰。
人与动物在自然本能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文化的修养。孔子对当时那种“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的社会风气深为忧虑,并用毕生的精力教化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他教育学生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具体功课是:“文、行、忠、信。”“文”是指历代的文献,也包括一切知识;“行”是指行为、品德,也包括做事情,干事业;“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要尽心尽力;“信”是讲信义,重然诺。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德才兼备。他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如此高深,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