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妇产科同母异父:民国上将照片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2:35


28.王占元:山东馆陶人。1920年10月10日授为陆军上将,时任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

1924年“天津会议”便装的张树元


1924年“天津会议”便装的杨宇霆

1924年“天津会议”便装的卢永祥.


1924年“天津会议”便装的吴光新.

1924年“天津会议”便装的段祺瑞.

1924年“天津会议”便装的张作霖.

1924年“天津会议”便装的冯玉祥.

邓锡侯
柏文蔚
 
李鸣钟

有可能是韩麟春,不敢确定

李纯

王占元

陆军二级上将李运成

今天又去了趟图书馆。
无法翻拍出更好质量的赵玉珂了。
原书上也不太清楚。
龙济光

冯钦哉
顾祝同


蒋介石的大礼服照片还需要商榷。
我认为那不是“特级上将”礼服,应该是把原来的特级上将礼服肩章换掉,改成北洋时期大元帅肩章,成了经过嫁接的特殊形式礼服。
请关注蒋介石礼服的肩章不同。
后来佩戴四星肩章的服装是叫“特级上将礼服”还是叫“大元帅礼服”?真不好界定。
两张老蒋礼服照片比较,袖口三环相切、相交情况不同,这是小节,关键就是肩章式样明显不同。


老桂系三巨头
陆荣廷、莫荣欣、陈炳焜

居然大家把我说的话当做耳旁风 半天没有人回答 哎 看来得发张图让你们重视重视了


此图 是戎装照的李耀汉


22.杨善德:安徽怀宁人。1919年8月14日被北洋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8月13日病死,时任上将衔陆军中将、浙江督军。

终于找到沈鸿英!


刘梦庚,安徽潜山人,曾任汉阳地方法院院长.
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一级上将周至柔

陆军上将曹浩森
孙立人 程潜(1882~1968),字颂云,1881年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江右军总指挥、武汉国民政府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天水行营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武汉行辕主任等职。1948年3月,参加副总统竞选失败后,任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9月4日在北京病逝。
  程潜出身耕读世家,九岁入私塾,十六岁通过童试成秀才。十八岁(1900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开始了解中外时局后,决定放弃科举之途,弃文习武,190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通过考核被保送留学日本,在日本结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开始倾向革命,并组成革命同志会。1905年程潜加入刚成立的同盟会。与孙中山面谈即成为孙之追随者。程潜同时加入以军人学生为主的丈夫团。1907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08年底毕业后後回国,到四川训练新军,1910年任第十七镇参谋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程潜到武昌,助黄兴指挥炮兵反攻汉口。失败后转往长沙。民国建立后任湖南军事厅长。二次革命时组织讨袁,但旋即失败,湖南取消独立,程潜逃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期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程潜反对入党方法而未有加入。袁世凯称帝后,程潜赴云南加入护国战争,受蔡锷命为湖南招抚使,到湖南召集其旧部反袁,被举为护国湘军总司令,驱逐湖南督军汤芗铭。但之后段祺瑞委谭延恺为湖南省长兼督军,程被迫离职。
  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程潜联络旧部支持,被任为湖南护法军司令,在湘南大败南下进攻广东之北洋政府部队,一度进攻至长沙。后因与谭延恺之争,再被迫离职。至1920年孙中山第二次在广州护法,程被任为陆军次长。在第二次护法时的北伐,与陈炯明冲突中皆支持孙中山,因而颇受器重。孙中山得以于1923年回广州第三次护法,亦得助于程潜平定广州。程更曾在广州建立军校,自任校长培养军事人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时,曾一度考虑以程为校长,以蒋介石及李济深为副。
  孙中山逝世后,广州于1925年组织国民政府,程潜为政府委员之一。1926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委。同年国民政府下部队改为国民革命军,程部为第六军,程潜为军长,军代表林伯渠,下属三个师。北伐时,第六军攻陷南昌,但之后被孙传芳成功反攻,第六军损失过半。经重组后再战,并于1927年12月23日首先攻陷南京。
  之后宁汉分裂,程于次年3月被武汉国民政府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二方面军指挥。武汉方面曾一度要程潜逮捕蒋介石,但程未有行事,而蒋亦已有防范。之后程曾一度试图调解宁汉之争但无效。而第六军亦在南京附近被蒋介石包围缴械收编。宁汉合流后,程潜与桂系合作击败反蒋之唐生智。但程之后又与桂系冲突,于1928年被李宗仁扣留,免去各职。而第六军亦被完全分化收编。之后数年程潜寓居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各系谋求和解,程潜方再被选为政府委员,中央执委。1935年升任二级陆军上将,任总参谋长。七七事变后指挥平汉路抗日,1938年起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曾指挥兰封会战等大战役。6月,炸开开封花园口黄河大堤。同年底,改任天水行营主任,驻西安。1940年调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至抗战胜利。
  战后程潜任武汉行营主任,掌管华中军政。1948年3月参加副总统选举,最后放弃,所得票改投李宗仁,令蒋介石支持的孙科未能当选。之后武汉行营取消,由桂系白崇禧出任华中剿总代替。程改为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但仍集湖南军政大权。
  1949年1月,蒋介石在压力下下野,桂系上台,李宗仁代任总统。同年4月国共和谈失败,解放军渡过长江,湖北亦失守。7月22日,程潜、陈明仁派出代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8月3日,长沙市民组成长沙各界迎接解放筹备会,并举行第一次会议,到会有53个单位的各界代表和民主党派多人。当晚,国民党湖南党、政、军有关人员集会,决定接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八条。
  4日,程潜、陈明仁率湖南保安部队及国民党第一兵团全体官兵在长沙举行起义。5日,湘中和平解放。中共领导对在长沙起义的程潜、陈明仁委以重任。
  1949年后,程潜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各职。文革时受周恩来特别保护,个人未受冲击。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

1952年毛泽东、程潜在中南海
程 潜(1882—1968)

空军二级上将金乃杰
 
饶国华(1894-1937)川军将领。四川资阳人。1937年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後转赴安徽坚守广德。在11月30日与日军激战时,因寡不敌众,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李根源上将 照片
李根源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云南辛亥起义的名将,他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出生在云南省腾冲县。少年时,即受到家庭及师长的严格传统教育,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刻苦攻读,追求真理,创办刊物,宣传革命,为首批同盟会会员,归国后,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革命军事骨干,在“武昌起义”的鼓舞及推动下,李根源与蔡松坡、罗镕先、李鸿祥、唐继尧等人发动和指挥了云南辛亥起义,一举而成,树义旗于五华山之巅,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封建统治,继而又积极参与讨袁护法斗争,团结议会中之国民党议员组成政学会,与北洋军阀操纵之右翼组织相抗衡,“九一八”事变起,李根源在苏州参加群众大会,发表抗日言论,支持抗日军队,捐献棉衣,救护伤员,参与营救爱国人士沈钧儒等。“八一三”爆发后,李根源志苏州绅耆数人,冒敌机轰炸之危险,驰赴前线,慰问日战士,太平洋战事起,日军南侵,腾龙沦陷,滇西垂危,李根源扶病奋往前线襄助军务,发表了《告滇西父老书》,表示愿随滇西父老之后,保乡卫国,。当日寇强渡怒江,保山情势危急,前线指挥机构纷纷后撤之时,李根源执意不撤,并决心在危急之时蹈潭殉国。后形势好转,始移驻大理,配合驻军做反攻准备。滇西反攻胜利,腾龙光复,李根源归至腾冲,见桑梓经兵燹之后,人民生活痛苦万分,因与滇省主席龙云请求减免腾龙田赋,以苏民困。抗战胜利后,李根源辞去监察使职,颐养乡间,云南解放前,李根源由腾抵昆,适值反动派进行“九九整肃”,李根源置特务威胁于不顾,四处奔波,并面恳李宗仁签发赦令,营求了杨青田、张天放等革命者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参加人民政协会议,赞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并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操心尽力



李根源于1965年7月6日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从军从政、奋斗不息的一生,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先后担任过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总办。云南军政府军政总长兼参议院议长,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驻粤滇军总司令,农商总长,云贵监察使,代理国务总理等,建国后,又荣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等职。
在我国漫长的民主革命时期,李根源不仅在军事政治方面颇多建树,且在故乡文化建设方面贡献昭著,清末民初,李根源以惊人的毅力,刻苦之精神,严谨之作风,先后辑录、编纂、重刻了《明滇南五名臣遗合刊》、《杨宏山存稿》、《担公遗诗》、《张愈光诗文集》、《南园诗集》等十余种滇人之重要著作。云南“重九”起义后,李根源领兵西上,后将其经历加以记录整理,著成《西事 略》一书。
李根源留给家乡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世长存!


1913年8月4日,四川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第五师是由军校学生组建的蜀军演变而来,革命性较强。袁世凯命川督胡景伊镇压,重庆党人和五师旅团长要求起兵,熊克武遂下决心。宣布独立后,即分兵两支,向隆昌和立石站、寒坡场进击,并出兵配合龙光进攻沪州。胡景伊令王陵基部由北路进攻重庆,令刘存厚部沿江东下,12日,袁世凯令鄂督黎元洪、陕督张凤慧、滇督蔡锷、黔督唐继尧“酌拨劲旅,会合兜剿”。四都督遵令拨兵援川。   战斗开始后,两军相持不下,互有进退。14日,川军周骏部营长梁渡、贺重熙、吴行光在隆昌前线击毙团长吴成礼 ,响应讨袁,28日,梁渡率部夜袭沪州,血战两昼夜不克。
 

1960年8月5日摄于长安东路寓所

陈绍宽(1889年-1969年7月30日),字厚甫,中国福建闽侯县人,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
陈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1915年因制止肇和舰南下参加护法军而被升为该舰舰长,1918年任中国驻英公使馆武官,次年回国担任舰长。1927年,陈随北洋政府海军部归顺国民政府,次年任海军署中将署长。1929年任新成立的海军部之政务次长,次年代理海军部长兼江南造船所所长。1932年,陈正式成为海军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海军损失殆尽,1938年海军部被撤,改任海军战时司令部上总司令。1945年在密苏里号舰上参与接受日军投降,同年11月因不愿率舰围堵中国共产党军队而被免职。
附:28年国民政府计划建造航空母舰始末
提起航空母舰,人们都不会陌生,这种统治海洋数十年的超级武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然而人们不知道,在航母诞生初期,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也曾提出过一项建造航母的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他的航母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考察一战,中国被航母吸引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新型的作战利器频繁穿行于战争硝烟中。20世纪初,一些对战争富有想象力的军人提出了让飞机跟随舰艇赴远洋作战的大胆设想。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他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1916年 12月,两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当时,英国完成了“竞技神”号的改装以后,又将“恩加丹”号、“女皇”号、“坎帕尼亚”号、“勇敢”号、“光辉”号、“暴怒”号等大型舰艇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到一战结束时,英国共改建了15艘水上飞机母舰,这支海上新军为海战增加了新的看点。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 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1918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战能力。

陈绍宽耳濡目染,将海战的新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了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

为安抚海军将领,蒋介石提出造3艘航母

陈绍宽回国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感到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介石又对60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3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于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随后担任了海军部长。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陈绍宽让在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将英国各舰队的情况写成报告,呈送海军部,以资借鉴。他还在海军内部掀起了一场关于海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 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了《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然而,蒋介石夸下造舰60万吨的海口,是安抚陈绍宽的权宜之计,根本没有当成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此,他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作商船,将卖舰的钱拿来买200艘小艇守海口足够了。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注定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陈绍宽规划四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 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本文来源:中国网 )

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5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18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

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动真格的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铨叙厅(主管人事)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 12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陈绍宽解释说,这12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30年。第一个十年计划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6280美元。

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此时蒋介石的脑海中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败共产党,建设海军已被完全抛在脑后。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
 陈绍宽。。



王叔铭(1905年10月16日—1998年10月28日),本名醺,号叔铭,以号称。山东诸城人。中华民国空军一级上将。

192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1期,同年12月,入广东航空学校。1925年6月参加讨伐杨希闵、刘震寰战役。1925年9月和1924年5月入苏联第二军事航空学校和苏俄高级战斗射击轰炸学校以及苏联飞行侦察专门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后回国任中央航空学校飞行教官。其后历任空军军官学校教育处长、空军第5路司令部副司令、云南省防空司令部副司令、航委会第1志愿军大队服务团管理主任、美籍志愿军大队中国人员管理处主任、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等职。1943年2月,调任空军第3路司令官,1946年6月,调任空军总司令部少将副总司令,1951年晋级中将,1952年3月,升任空军上将总司令。1957年升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59年7月,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2月,任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空军代表兼首席代表。1972年5月,任驻约旦王国大使。1975年7月,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98年10月28日病逝台北,享寿92岁。

彭孟缉  彭孟缉(1908年9月12日 - 1997年12月19日),字明熙,湖北武昌人,著名的军事将领。
  彭孟缉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奉派赴日本战野炮兵学校进修,返国后任陆军炮兵学校主任教官。中日战争期间曾参加淞沪战役、长沙会战,而升任陆军总司令部中将炮兵指挥官。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国民政府所接收,1946年彭孟缉来台湾担任高雄要塞中将司令。“二二八事件”由于彭孟缉妥善处置,受层峰赏识,先升任台湾警备总部司令,之后出任台湾保安副司令、卫戍司令等要职。
  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1950年革命实践研究院军官训练团成立,彭孟缉担任主任,此后并成立高级班及石牌班等训练机构。1952年担任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1954年擢升为副参谋总长,在参谋总长桂永清去世之后,彭孟缉接任参谋总长。1957年调任陆军总司令并兼台湾防卫总司令。1959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再任参谋总长。1965年担任“总统府”参军长。1967年先后出任台湾地区驻泰国及日本“大使”。1972年彭孟缉担任战略顾问,退休后于1997年逝世。
  彭孟缉,原名明熙,字真如,号念先。湖北省江夏城(今武汉市)人。1908年9月12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生。
  彭孟缉早年曾就读于湖北省汉阳文德书院,旋转入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学习,未及毕业。1926年3月,彭孟缉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4月在入伍生总队接受军事教育;11月正式编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参加了“黄埔同学会”。1927年8月彭孟缉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三师炮兵营排、连长、南京公安局政治训练处股长等职。1928年4月被派到日本野战炮兵学校学习。1931年7月回国后任中央炮兵学校主任教官。1932年3月参与组织“复兴社”,任中央干事会候补干事兼炮兵学校分社干事,并出任陆军炮兵训练委员会及陆军福斯山炮兵研究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炮兵第一旅第一团第一营营长,陆军官校政治干部训练班教官,参加了延平、古田“剿共”战役。1934年6月兼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班教官;12月调任陆军炮兵学校教官。1936年4月彭孟缉调任陆军炮兵学校重炮兵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团下有三个营,每营有两个连,每连配备重炮四门)团长,彭孟缉与邹作华、黄国书(台籍)并称炮兵三杰,为我国机械化重炮兵的发展奠下基础,贡献巨大。
  1937年2月任陆军独立炮兵第十团(机械化重炮团)团长;7月抗战爆发,8月彭孟缉率炮兵第十团参加了淞沪抗战,11月撤退时,炮兵第十团部分火炮被已经埋下地雷的公路桥拦住退路,炮团战士忍痛将炮推入河中。1938年4月27日彭孟缉晋任陆军少将,任陆军炮兵第七旅第十团(三营六连制,每连以十五榴炮4门编成)团长,后任炮兵第七旅副旅长。1940年6月任重炮第一旅副旅长。1941年6月任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炮兵第一补充兵训练处处长。1943年1月任炮兵第一旅旅长。1944年兼第四战区炮兵指挥部指挥官。1944年9月参与桂阳、柳州战役;12月任黔桂湘边区总部炮兵指挥部指挥官。1945年5月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炮兵指挥部中将指挥官;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彭孟缉主持了日本炮兵部队受降仪式;10月随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到台湾,12月军政部派彭孟缉为第二要塞调查组主任,负责高雄港之要塞调查。
  1946年7月,台湾正式成立基隆、高雄、马公三个要塞司令部,彭孟缉任高雄要塞司令部中将司令官。
  .....  1950年3月,蒋介石派彭孟缉为“台湾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协调指挥各谍报部门,主持全台最高的情治机构,并兼任圆山军官训练团教育长;6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保安司令部”官兵大会上宣布由吴国桢任台湾保安司令,彭孟缉任副司令,后兼任台湾省保安处处长、“革命实践研究院”附设干部训练团主任等。1952年7月16日,“台北市卫戊司令部”成立,彭孟缉兼任司令,并兼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军学研究会主任、动员干部训练班主任、军事动员设计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当选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1953年1月28日加陆军上将衔。1954年5月,彭孟缉接受友人的劝诫向蒋介石请辞,将“情治大权”交予蒋经国执掌,7月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桂永清)”副参谋总长;8月12日桂永清突然病死,13日彭孟缉以陆军中将军阶加上将衔,代理“参谋本部”参谋总长,他与时任总统府参军长的孙立人,常因“体制”问题发生冲突。1955年5月25日,台湾爆发少校郭廷亮发动“兵谏”案,彭孟缉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以郭廷亮孙立人部属为由,对其实行看管侦讯,孙立人被判处监禁;6月20日彭孟缉正式就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同时晋任陆军二级上将,权势如日中天。1957年5月24日,台湾发生“刘自然事件”,蒋介石为向美国交代,撤换包括“参谋总长”彭孟缉、“陆军总司令”黄杰、“宪兵司令”刘炜、“台北卫戍司令”黄珍吾在内的高级将领,6月25日彭孟缉调任“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部”总司令,他在总司令任内特别重视军中情报的搜集,使当时的军中安全,号为“国府迁台以来最严密者”;10月23日当选为国民党第八届中央常务委员。
  1959年6月29日,彭孟缉再次担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并晋任陆军一级上将。1960年兼任“总政治部联合作战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积极精练三军,提高士气。1961年4月4日,彭孟缉下达极机密指示,对金门8吋巨炮向大陆发射核武进行研究。1963年11月22日当选为国民党第九届中央常务委员。1964年1月21日,湖口装甲兵基地发生一宗严重违反军纪事件,即一般通称的“湖口兵变”,所谓的湖口兵变纯粹是赵志华个人的牢骚事件,彭孟缉却主张严惩罪犯与肇事有关的军官,自装甲司令部郭东阳以降到装甲参谋长金仲纯,都受重惩,甚至连蒋纬国都牵连在内,背了一辈子的“黑锅”。1965年6月27日调任“总统府”参军长,并奉颁青天白日勋章。1966年10月,彭孟缉退役任“中华民国”驻泰国“大使”。1969年2月改任“中华民国”驻日本“大使”;4月9日当选为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委员。197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彭孟缉调回台湾,11月回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一级上将委员。
  1973年3月16日,台湾“中华民国羽球协会”制定会章,成立理监事会,推选彭孟缉为会长。1974年曾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就读,到课守时,三年不辍,用心学问,极受赞誉。1975年2月调任“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1976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1年4月3日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为赎以往的罪恶,彭孟缉晚年信佛信的相当虔诚,对往事,他从不为自己辩解。1988年7月12日被聘为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且为评议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93年8月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并仍当选为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97年8月继续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五届中央评议委员,并再次当选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1997年12月19日,彭孟缉因病逝世,终年九十岁,20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怀远堂举行公祭,“总统”李登辉特颁“旌忠状”与“勋猷懋着”挽额,以“表彰其对国家的贡献”,“行政院”院长萧万长亲临致祭,葬于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第八号墓穴。
  彭孟缉生平对历史素养颇深,他对蒋氏父子忠心耿耿,在台湾实行铁碗统治,为蒋介石经营台湾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官运亨通,彭孟缉手段毒辣,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屠夫做法至今仍让台湾人发指,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以情治发迹,而后成为军令系统首长,显示他的“政治性格”颇有过人之处,之所以能久居高位而持续不下,主要与他“先意承旨、任谤任怨、服从性高”的家臣性格有关。


總登錄號 cca100062-hp-kh2003_008_142_0003p-0001
圖為彭孟緝將軍(前左)前往機場接待外國賓客之畫面。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安徽蒙城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历任右翼第三营后队中哨官、督队稽查先锋官、 左翼步一营帮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兵部练兵处军学司副使;三十一年(1905)任北洋军第四镇第七协统领。后调任山东曹州镇总兵、广东高州镇总兵、广东北海镇总兵、广东高州镇第七协统领。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府警卫军参谋官、右路备补军统领,后改警卫军统领兼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在任期间,大肆屠杀革命党人、进步人士及广大群众,被称为“陆屠伯”。
  1914年春,白朗率河南起义军入陕,陆所部被编为陆军第七师,陆任师长兼西路“剿匪”督办。同年夏,率部由潼关入陕镇压白朗起义军。1915年升任威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从此,陕西便成为北洋军阀直接控制的地盘。
  陆在陕裁汰陕军,将军行署和各机关人员多用皖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口里会说蒙城话,腰里就把洋刀挂。”他为巩固其在陕西的统治,大搞特务恐怖活动,严密监视民众,常因搜捕革命党人而出动数营兵马,且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还在西安广设妓院,大开烟禁,大增税目,肆意敲诈搜刮陕民。为敛财,他以24万银元将“昭陵六骏” 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等珍贵文物卖给美国文化劫掠分子;1915年秋,为逢迎袁世凯复辟帝制,陆在西安物色文人写劝进书,并令各县旅省人士冒充各县代表签名。同年12月袁世凯称帝,陆因劝进有功而被册封为一等伯爵。
  陆在陕的作为激起了各方人士的不满与义愤,陕民多次爆发“反袁逐鹿陆)”
  运动。 1915年6月,蓝田汤坊岭贺德武等发动民众,包围县城。1916年初,陕西民党志士及部分进步人士密谋起义,因事泄而致失败,王绍文、南南轩、张深如等18人先后惨遭杀害,方厚庵、景梅九、杜守信等四五十人被捕,株连无辜更众。然陕民并未被吓倒。1916年3月,郭坚、耿直率领逐陆军到白水与曹世英、高峻的革命武装汇合,由高峻任司令,正式宣布起义,举起了西北护国军的大旗。起义军转战陕北,攻下十余座县城,使陆大为恐慌。为镇压义军,他采取陕人制陕之法,任命原陕南镇守使陈树藩为陕北镇守使兼渭北“剿匪”司令前往镇压;同时,又命其长子北洋陆军少将、第一旅旅长陆承武率“中坚团”赶赴富平进攻郭、曹。当陆承武率军到达富平后,由于陈的部下胡景翼阵前反戈而使“中坚团”全军覆没,陆承武本人也被生擒。陈树藩遂乘机宣布陕西独立。史称“富平兵变”。
  富平兵变后,陆建章恼羞成怒,滥杀无辜,甚至丧心病狂地要将西安城付诸一炬,后在多方反对、 阻拦下才作罢。随之,陆又穷凶极恶,血洗西安模范监狱,300余人被杀害,使许多无辜百姓成为冤魂,制造了空前大血案。
  陈树藩为取陆建章的地位而代之,便以陆承武的生命要挟,迫使陆建章答应让出陕西督军之职, 并向北京政府保荐陈树藩接替。1916年5月,陆建章离陕时,陈树藩召集省城官吏到西安八仙庵送行。 八仙庵前排着500多辆大车,装的都是陆搜刮陕西人的民脂民膏。据统计其现金、古董、烟土、字画、皮货、珍宝价值约白银3000万两。
  省城人民十分气愤,将陆建章的妻女推到街旁阴沟里。已经捞到好处的陈树藩,将陆建章送出潼关,交给河南军队护送回北京。
  袁世凯死后,陆一度又投靠“辫子军”首领张勋。1917年冯国璋代理大总统,陆任将军府炳威将军、高等军事顾问,成为直系军阀的一员。1918年,陆又策动冯玉祥等反对段祺瑞对南方用兵,遭到皖系的嫉恨,同年6月14日,被诱杀于天津中州会馆。
  陆建章是冯玉祥、宋哲元的老上级,并与他们结成姻亲,大力提拔栽培。冯玉祥元配夫人刘德贞人是河北(盐山)人,系陆建章将军内侄女,1905 年与冯玉祥结婚。
朱子桥  朱子桥(1874-1941)名庆澜,字子桥。浙江山阴人,生于山东省长清县。因在北方长大,故有北人慷慨刚直的气质。他为前清附生,清末在奉天服官,历任凤凰、安东、锦州各厅县事,颇有干才。后来调奉天督练公所巡警总局办事,为当时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所赏识。后来赵氏奉调四川,把子桥也调去任四川巡警道。未几,调任十七镇统制官,改文为武,综理军务。辛亥年,四川发生保路风潮,赵尔丰主张严剿,子桥竭力劝阻。
  关中长安为我国的佛教策源胜地,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中印文化交通的第一站。盛唐之世,长安各宗并隆,僧伽云集,大寺名刹不可胜数。唯降及清末民初,长安佛教衰败已极。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烽火不熄。统一之后灾荒频仍,灾民偏野,寺院荒芜,经像残缺,直到民国二十年之后,佛教有逐渐复苏之情势,而推动此复苏工作者,为佛教护法朱子桥将军。
  民国元年黑龙江都督宋小廉征子桥为督署参谋长。后来,改任署理黑龙江巡按使。袁世凯称帝,封为一等子爵。五年,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改任子桥为广东省长。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七月,复改任广西省长,未就,退居上海。
  民国十一年应奉督张作霖之邀,出任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兼哈尔滨特别区行政长官。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解职,从此脱离军政生涯,献身于社会救济事业。
  子桥早年不信佛法,并以拆庙掀神为能事。后来由友人程德全的劝导,转而信仰佛教,并积极兴建寺庙,以补过去拆庙之过。在他任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的数年间,正是倓虚法师在东北讲经弘化期间,倓虚法师在哈尔滨兴建的极乐寺,在长春兴建的般若寺,在营口兴建的楞严寺,在极乐寺办佛学院等,都得到子桥最大的助力。
  民国十六年山东河南闹旱灾,子桥亲赴哈尔滨劝募赈粮。他又联合平津各慈善团体,共募得一百八十万元,购粮运往灾区,全活灾民百万以上。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陕西旱荒,赤地千里。子桥各方呼吁,力筹赈济,上海社会名流、佛教居士也多尽力捐输,关中灾民得以延命。又以灾区无家可归的孤儿甚多,子桥在西安、扶风各设灾童教养院一所以收容之。
  民国二十年长江大水灾,灾区蔓及七省。子桥主持赈灾,以工代赈,活人无算,国人皆目之为大慈善家。是年,政府任命他为监察委员,他因专心致力赈务,辞而不就。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在北平设立辽、吉、黑、热四省民众后援会,张罗人力,劝募物质,支援东北义军抗日。
  抗战开始以后,他经常奔走於前线后方,救济难民。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郑州黄河决口,形成黄泛区,灾情惨重。子桥到河南视察,提议在陕西黄龙山设置垦屯区,以安置河南灾民。
  民国十九年有华清法师者,得陕西护法居士康寄遥、杨右卿等之支持,在西安佛化社设立佛学讲习所,入学者三十馀人,于二月开课。后以旱灾影响,经费困难,无以为继,面临解散命运。适子桥抵陕赈灾,闻知此事,极力支持,捐钱捐米,使入学者读完先后三年之学业。
  民国二十一年子桥邀请月溪法师及倓虚法师到陕西弘法,深受陕西各界的欢迎,而华清法师在西安主讲于佛学研究所时近三年,亦广受四众拥戴。华清法师商请倓虚法师拟合作筹办大兴善寺佛学院,子桥与沪上名绅李祖神、陕西康寄遥、杨叔吉、高戒忍等居士全力支持,西安军政首长杨虎城、冯钦哉、王一山等均赞成此事,各有捐助。於是在大兴善寺开办了佛学养成所,由 虚法师任所长,华清法师任教授,陕西有了培育僧才之所。
  长安为隋唐旧都,名刹甚多。入民国后,衰败已极。如千年古刹、城内东大街的古开元寺,竟沦为风月场所,实是绝大讽刺,子桥发愿尽力恢复,乃聘请原在湖南弘化的宝生法师,到西安主持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法相唯识宗的根本道场,宝生入主後,大为振刷,添设僧寮、整修大雁塔,实行丛林制度,上堂过殿,树立丛林规模。所需一切经费,由子桥及五台佛教会、张环海居士等支持供应。
  此外,在子桥的支持下,又修复了铁塔寺和泾阳大寺。对於道宣律师的道场、鸠摩罗什的道场、不空三藏的道场等,均出资予以修补,还在终南山添置了几处茅蓬,供入山修道者用。
  唐代长安,大乘八宗次第建立,八宗并隆,盛极一时。因此,长安附近诸宗祖塔林立,但传及后世,倾圯不堪。如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杜顺和尚塔均倾圮凋残,子桥发愿予以重修。唐玄奘三藏之舍利塔,及窥基、圆测二师之塔,均在西安东南四十里的兴教寺内,子桥往谒,见三塔均凋残剥落,行将倾圯,子桥亦捐资为之修复。
  子桥在西北时,正值陕西灾旱期间,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子桥本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与各慈善团体合组华北慈善联合会,於陕西灾区设立教养院、安老所数处,即以佛化为前提。教养院中有人宣讲佛学浅本,养老所中有人领导老人念佛,此事由一位张环海居士计划推动。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子桥在西北赈灾,于西安城内卧龙寺及开元寺中,发现了宋代碛砂版的藏经。《碛砂藏》系宋理宗绍定四年(一二三一年),平江府碛砂延圣院比丘尼弘愿断臂募化,刻版刊印经律论全藏,至元武宗至大二年(一三○九年)始全部完成,故《碛砂藏》在宋版藏经中最负盛名。
  子桥无意中发现此宋代珍藏,欣喜不已,回到上海後,邀约佛门缁素释范成、叶恭绰、狄葆贤、丁福保、蒋维乔、李经纬、黄翊昌、李圆净等会商,与会者咸认为《碛砂藏》为佛教瑰宝,今幸发现,即应影印流通。於是乃成立「影印宋版藏经会」,推动影印工作。印经会委请范成法师赴西安检查藏经卷数,核对是否齐全。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范成法师带了一批技术人员,到西安将藏经制成玻璃版四十箱,运抵上海,於二十四年影印出版五百部,这是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亦是朱子桥居士对佛教贡献之一。
  1941年,朱子桥在西安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朱子桥,名庆澜。曾任督军,人称朱将军。为人爽直,居官清正,两袖清风。平时对地方公益善举,无不勉力捐输,玉成其美。自皈依印光大师后,笃修净土,行持不苟。其时陕西亢旱,饥民死亡甚众。印公筹款放赈,命子桥全权董其事。子桥尽瘁赈务,不辱师命,深得印公嘉许。七旬后,忽患肠鎽,上海各医院以其身老年衰,未敢施行手术。其子侄辈,决定送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启行前,一切准备就绪。子桥思此次北上,存亡未卜,遂往辞印公,禀告所以。印公不许,责其不老实念佛。且诲之云:‘如能一心念佛,何至如此!’子桥素重师命,不敢有违,遂坚决不去北京,退还已购车票。从此一心念佛。至第三日,肠鎽自溃,流出脓血一大碗,转危为安。于是念佛更加精进。临终前一日,召家人曰:‘我一生写字,但家中无只字遗留。’嘱裁屏幅四张备用。家人以子桥精神欠佳,劝其从缓,子桥坚执不可。随将字屏写就,而起居如恒。翌晨餐后,就床趺坐,久而不出。家人视之,已坐脱矣!
孙 岳,1878年生,直隶(今河北)高阳人。字禹行。早年在家乡除霸后隐名出家为僧。后考入保定武备学堂炮兵科,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北方支部领导人之一。毕业后任北洋陆军第三镇炮兵排长、营管带、中校参谋官。1911年辛亥革命时,与王金铭、冯玉祥等共谋滦州起义。失败后出逃。翌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任命为苏、淞、宁、扬、镇五路总司令,在徐州、宿迁一带重创辫子军张勋。后任陆军第十九师师长兼江西庐山垦牧督办。袁世凯任总统后被免职。1913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任北伐第一路军总司令。失败后遭通缉,亡命日本。不久回国,联络关中志士胡景翼、邓宝珊、杨虎城、续范亭等聚义华山,组织“共学园”,矢志反袁。袁死后,1917年回保定,任漕河军官教导团团长。后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兼大名镇守使、京畿警备副总司令。1924年10月,与冯玉祥、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开城接应冯部回师北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后任国民军副司令兼国民军第三军军长、河南省省长、陕西军务督办、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27日在上海病逝。
陈宦(1869~1939年),字二庵,号养钿,又名宽培,仪。出生于湖北安陆城关一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早亡,母亲徐氏也为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送其读书求功名,走士宦之路。陈宦读书颇为聪明,15岁就考取秀才,不久考取禀生,当时秀才分为三个等级——禀生、增生、附生,其中禀生由国家每年提供8两银子的薪水(当时一个壮劳动力一年的工资也就5—6两银子)。1897年,在湖北武备学堂读书的陈宦考取拔贡。1898年他从湖北武备学堂毕业之后,人读于北京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在荣禄部队当兵,官至管带(营长)。1903~1911年,在锡良手下任职,先后在四川、云南、辽宁辅助锡良的军政。191l~1912年为湖北黎元洪的幕僚,1912年入北京成为袁世凯的智囊,1915~1916年被袁世凯派往四川委为封疆大吏,掌握四川的军政大权。1916年5月22日在四川宣布独立反袁之后,淡出政坛,闲居于北京读书作文消磨时间,1939年10月24日因肝病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
赵恒惕

赵恒惕(1880年~1971年),汉族,字夷午、彝五,号炎午。湖南衡山人。1920~1926年湖南军政首领。
  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
  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09年回国,随蔡锷主办广西陆军小学堂,历任广西常备军协统、广西督练公所会办。
  辛亥革命爆发,率新军拥广西巡抚沈秉堃宣布独立。旋率部北上,驰援武汉,任左翼军司令,驻孝感,与南下之清军对峙。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16旅旅长,返湘协助湖南都督谭延闿整编军队。
  二次革命起,率师攻鄂,旋被袁世凯派遣入湘的汤芗铭俘获,押解入京判刑10年。
  1915年经蔡锷等具保,获释出狱。次年,回湖南,任湘军第一师师长,嗣后代督军。
  1920年11月被广州军政府任命为湘军总司令,后又任省长,倡议联省自治,创制省宪,与直系军阀吴佩孚联结甚紧。
  1921年4月通电反对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次年春反对北伐军入湘作战;赵恒惕倚重的第四师师长唐生智,急剧扩张自己的军力。
  1926春天,唐生智起兵进逼长沙。赵恒惕情知难敌,为了避免湖南再起内战,他自己向省议会提出辞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官,1939年8月任湖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
  抗战胜利后为省参议会主席。
  1949年去香港,后去台湾,1951年在台湾任“总统府资政”。
谭延闿

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组安、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曾任湖南省都督,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1880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其父谭钟麟为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曾任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他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11岁学制义文学,清德宗帝师翁同和称之为“奇才”。1904年3月开封会试第一名,填补了湖南在清代200馀年无会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试,本欲再取为第一,但因与戊戌政变中问斩的谭嗣同同姓,为上所忌,故而舍之,后授翰林编修。

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1909年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辛亥革命时附和革命,长沙光复后,被举为湖南军政长和参议院议长。后三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长。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凯免职。袁死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省长,1920年下台。1922年重新加入国民党,随孙中山赴广州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长、湖南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1930年9月病逝南京,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旁,蒋介石为其墓碑题词[1]。

谭延闿的女儿谭祥,嫁给了后来在台湾就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陈诚,陈诚与谭祥生下了曾任监察院院长的陈履安。

谭延闿的字(外部图片)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字的大家。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不出一个善写颜字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到清中叶刘石庵以及后来钱沣、何绍基、翁同和等出,颜书才始得到复兴。但清代书家多数还是写行草书,篆隶也颇有好手,只是规规矩矩的楷书尚不多见。钱沣是一时名家了,学颜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但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之灵妙。即使如此,同时代及后世,楷书领域内,钱沣也是罕有其匹的。楷书是能显示真功夫的,一点一画,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从民国至今,写颜字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字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原帖由 liuhongxin 于 2008-12-13 15:23 发表

一级上将周至柔

照片中周时任空军中将。

周的中将牌牌挂了十几年,17年6月的陆军少将,奋斗了7年,24年6月又原地踏步授成空军少将,25年与邓宝珊等一批授的中将,一直到39年3月才授空军二级上将,一年后的40年6月又授了一级上将。这天上地下的,不容易啊~


安武将军督理安徽军务倪将军嗣冲之肖像

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张锡銮(1914年)
昌武将军督理江西军务:李纯(1914年).



督理福建军务护军使:李厚基.

广西谭督军(1917年).

贵州护军使:刘显世(1915年).

江苏督军:冯国璋(1916年).
将军衔督理湖北军务:王占元(1915年).
原帖由 好兵伊万 于 2009-6-24 21:00 发表

原帖由 liuhongxin 于 2008-9-24 17:46 发表


蒋介石的大礼服照片还需要商榷。
我认为那不是“特级上将”礼服,应该是把原来的特级上将礼服肩章换掉,改成北洋时期大元帅肩章,成了经过嫁接的特殊形式礼服。
请关注蒋介石礼服的肩章不同。
后来佩戴四星肩章的服装是叫“特级上将礼服”还是叫“大元帅礼服”?真不好界定。
两张老蒋礼服照片比较,袖口三环相切、相交情况不同,这是小节,关键就是肩章式样明显不同。


关于这个,北洋时期的大元帅礼服也是三星的肩章。大元帅礼服的样式与上将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礼帽缨丝的颜色,大元帅的是红色,上将为白色。

图片中蒋的礼服是两种样式的,前者是36式的,后者是46式的。

46式的特级上将肩章除了四颗星还有前面还有国徽和军种标志,36式的肩章所有将军都相同,都是尾部梅花标志加三颗三角星,形状上比46式的小,并且偏像剑形。

36式的将军等级只能通过衣袖上的花与圈识别:三圈三花为特级上将,两圈三花为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三花无圈,中将两花,少将一花。

[本帖最后由 好兵伊万 于 2009-6-24 21:23 编辑]
常公(Chiang Kai-shek)这个“特级上将”是不分军种的。这张照片,常公著特级上将大礼服佩戴的似乎是海军式肩章
,照片中清晰可见“青天白日”国徽和表示将官的海军双锚。见下图:

另外,那个礼服也不是什么“46式”的。
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常公在重庆就认国民政府主席,就职典礼穿的就是这
套礼服:

再来一张戴帽子的(这几张照片应该是同一天照的):

常公著特级上将大礼服,佩戴陆军肩章的照片特写:

1948年5月20日常公就任中华民国行宪总统后,著特级上将大礼服上色照。注意常公肩章和袖口标志与前面照片相比,
发生了明显变化:肩章为“青天白日”国徽、海军双锚、5颗5角星;袖口不再是3环加3朵金梅花,而是5朵金梅花。

1936年陆军大礼服袖章:


大礼服袖章修改的说明:



著一级上将大礼服的朱培德将军:



1948年,陆军大礼服标志做了调整。
再来一张副总统李宗仁将军著陆军一级上将大礼服照作为对比,注意袖口一级上将的标志亦发生变化,不再是双环加3朵金梅花,而改为4朵金梅花:


英威上将军:李纯

张福来:直隶交河人。
蒋中正 上将?

龙云与陈纳德。。
郝柏村(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汉族,江苏盐城人,台湾当局一级上将,曾任“行政院长”、“国防部长”,参谋总长等职。其子郝龙斌现任台北市长。
他们领导的照片我有,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