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短片的app:儒家道德———伴着毒药的佳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48:37
                                 儒家道德———伴着毒药的佳肴  胡觉照 

  毋庸讳言,儒家道德奠定了几千年中国人的道德基础。另一方面,在摸索教育规律以及认识事物上,都为后世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然而又毋庸讳言,在此同时,更培养了中国人的自卑心理以至于奴性。这不能全怪孔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是原始农业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即令没有孔子其人,也会有张子、王子、李子、赵子的。当社会需要这类人时候,这类人必然出现。当然,对每个人来说,选择不是唯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临到十字路口,都有多条路呈现在面前,对立的阶级,不同的阶层,不同立场的文化人,或因为利益,或因为价值取舍,都会做出不同的决断,选择最有利自己的道路。当孔子选择了那条道路的时候,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则。然而,毕竟已是几千年前的人事,应抱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平心静气的议论。如果不是当代有些人企图重新高举儒学的大旗,不同意见者也不会激烈地进行争辩。今天要说的,已经不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人,而是与那个人联系的思想。受牵连是必然的,因为思想同其人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后辈的浅薄不恭,其势使然耳!如果是功,荣誉同其人联系在一起,受敬仰是必然的;如果是过,耻辱同其人联系在一起,受指责也不可避免。自古以来,概莫能外!立言当然是好事,站错了立场,必然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民初,杨度、刘师古等筹安会“六君子”鼓吹“尊孔读经”,在此旗帜下为袁世凯登上皇帝宝座摇唇鼓舌。结果呢?他们同袁世凯一样,都被钉上了历史耻辱桩,被民众骂了近100年;我估计,还得继续骂下去。

  孔子在道德方面的建树,主要体现为:“礼”、“忠”、“仁”、“义”、“孝悌”等,下边我逐个剖析。

  关于“礼”。礼与忠一样,虽然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立场,仍然有道德的内容。每一个社会都需要秩序,这就需要一系列行为约束,除了刚性的法律、纪律、规章、制度等之外,还需要弹性的道德,用以约束刚性规范难以约束的出格行为,礼必然会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要求,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之礼,在孔子那里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有很多论述。遗憾的是,孔子之礼又同维护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同维护等级制度联系在一起,同维护极少数特权者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联系在一起,主要作用在这里。为了复礼,更要求人们“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礼字,就给人们身上捆绑了四道绳索,扼杀除皇帝以外所有人个性的绳索——美味佳肴拌进了毒药!

  关于“忠”。孔子曾说过“尽心曰忠”。曾子也说:“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不习乎?”这些都对人际交往有指导意义。遗憾的是,他所谓的忠,却主要指的是忠君———美味佳肴中拌进了毒药。

  关于“仁”。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它不仅是这样讲,也有爱人以至于关爱下人的举措。下朝回家时,听到马厩失了火,问人不问马就是一例。这里需要指出的,孔子的爱人,并不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目的很明确,诚如他所说:“惠则足以使人”,亦即利用人为他卖命!春秋时有一发人深省的故事:楚国大将吴起的爱兵如子世所罕见,一次,当他趴在地上为一士兵伤口上吸吮脓血时,那个士兵的母亲不答应了,她哭着说道:我的大儿子由于感激你对他的关心,已经为你送了命。今天你又是这样!看看,一个不识字的农妇人已经识破了的“仁爱”把戏。当然,那时的“仁爱”虽有很大欺骗性,毕竟比劳民整民害民残民刑民杀民好一些。遗憾的是,在论述“仁”的过程中,孔子主要强调的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爲仁。”对《国语·晋书》中“杀无道,立有道,仁也”这一大义凛然的命题不置一词,却反复强调:“臣事君以忠”,“不怨君”,“事君以忠,人谓之谄”,而且应该为君王“杀身成仁”,“无求生而害仁”—佳肴中拌进了毒药。

  关于“义”。孔子讲了:“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话原本很不错,人际之间,就应该这样有原则有距离的友好相处。比起把义字理解为不讲原则、不讲道理的哥儿们义气,比起“义结金兰”这一流氓无产阶级的帮派意识,高出一百倍!遗憾的是,孔子的“义”,却又和专制制度及其礼仪制度联系在一起。他说:“禁民为非曰义。”如果说,这一命题还包含着积极的内容,另一些命题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义的实质,他解释说:“义近于礼”,“义者,所以等贵贱,明尊卑”,“礼义立则贵贱等矣”。请注意,这儿的“等”字,并不是平等而是规范出森严的等级,是让每个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尊卑地位,不得逾越——佳肴中拌进了毒药。

  关于孝悌。孝悌是两个概念,孝是对父母以及长辈孝顺,悌是对兄长顺从。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这种血亲关系不仅是人际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而且是无法回避剪除的关系。尊老爱幼、相互赡养、相互关心体贴等社会风气就约定成俗。不然,人类社会就会灭亡。所以说,孝悌不是孔子的独创,充其量,他是加工提炼者。孔子在周礼“尊尊,亲亲”基础上,将孝悌推入民间。关于孝,孔子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人类的共同要求,是孔子的一个贡献。遗憾的是,他同时强调:“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里的观字,不包含审视的意思,同后边内容相联系,只能读成学习与模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是核心,是讲顺从。不仅父亲活着的时候要顺从,父亲死了还得顺从,照着父亲的章程行事;至少要保持三年不变。那么儿子个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哪?通统都得扼杀了;再而言之,如果父亲为匪为盗,拟或志懦身懒哪?所有这些都不管,只要顺从就行了。惟其不讲是非的忠孝,故而在过去就有人激烈的批评道,忠君是杀臣的学问,孝悌是杀子杀弟的学问。这还再其次,更重要的是,孔子又将孝悌同忠君联系在一起,指出:“孝悌以仁为本”。“仁”要求“不怨”、“不优”,“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而“仁”的核心价值是“克己复礼”即是说,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做到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要绝对服从君王。悌的内容比较简单,即弟弟要顺从哥哥。一般来说,哥哥的知识阅历要比弟弟多一些。有哥哥引导,弟弟会成长的快点,能避免很多弯路与挫折,这是悌的积极内容。遗憾的是,他讲的顺从,是没有条件的顺从,就是不讲是非不讲道理目无法纪的盲从,当然还包含了扼杀弟弟个性意志的内容。他的学生有若将孝悌理解得十分深刻:“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若的发挥是点睛之笔,赤裸裸招认了之所以呐喊孝悌的忠君动机—佳肴中又拌进了毒药!

  谈及儒家伦理的时候,不能不面对南韩、日本、台湾的文化现象。它们重视儒学的成功经验不仅令大陆人神往,更令欧美各国人羡慕。当然人们要说了,既然他们能成功,何以孔子的故乡要抛弃儒学?

  当论及儒学在现代社会作用的时候,必须把国情弄清楚。当民主制度建立起来时,君王与等级制度就已绝迹,民主自由平等多元等概念已深入人心,儒学中的糟粕诸如忠君、奉上、上尊下卑、上命下从、不可语上等,不仅不可能再束缚人们的思想,已然成为了笑柄,其积极内容就成为可供国人享用的佳肴。正如同中药中的白术、半夏,凉水煎时毒性很大,开水煎时就能治病是一个道理。在中央强调建立高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今天,不仅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下贩卖儒学的时候,倒相反,需要在一个时期内“断奶”,断掉那些含有毒汁的奶水!警惕“三尺郎君七尺妻,凑个头齐脚不齐”。这是十分荒诞的。

  由此反思我国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那个给5·4运动打下思想基础的启蒙运动。今天,一些“精英”文化人无视当年启蒙的伟大成果,抓住其中的些许偏激,肆无忌惮地给以全盘否定,连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当时的思想界先驱,也遭到无端的谩骂。这真是千古罕有的怪事!中国历史的脉络,竟成了毛驴拉磨子,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粮食磨完了,毛驴又回到原点。5000多年来,每个专制政权都转一圈,圈子转的不少了,然后换一个专制政权再转下去。不同的是,这里不是粮食磨坊,所磨的不是粮食,它是一座血肉磨坊,所磨的则是孤苦无助的民众,无可奈何的民众则是粮食的替代!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内战史,冤死、饿死、累死、替死、自相残杀而死的民众又有多少?说到底,这是专制制度的罪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引导中国走上历史的必由之路 ,何罪之有!可叹的是,5·4运动打断了启蒙的进程,岂料在百年到来的时候,一些精英文化人又要拉着这盘磨子再转一圈。是可喜还是可悲?是进步还是倒退? 相信明眼人都能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