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 内存:环境景观快速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52:20

1.概论

1.1快速设计综述

快速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工作方式,通常在介入工程前期,设计师需要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推敲方案,或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表达稍纵即逝的设计灵感,都需要突破常规的设计程序,在短时间里高效地拿出优质的设计方案。在这种快速的设计工作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吃透”设计任务要求,完成简练的方案构思、比较、决策,同时对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像正式设计成果一样做严格要求),要求有良好的手绘图面效果。

近年来,快速设计成为一种考核设计人员的手段,研究生入学、毕业就业、建筑师取得执业资格都需要经历6~8h的快题考试。这是因为快速设计不但是设计师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业务素质,而且还是反映各种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首先,快速设计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环境设计是一个通过图示的手段,合理平衡各项要素,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设计师在开始接触设计项目时就面临着各种等待整理和分析的错综复杂信息,例如,需要综合评价场地的外部环境,哪些条件是对设计的制约,那些又能被设计所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还需要巧妙构思、立意创新,把设计条件上的制约转化成创作灵感的来源,最后利用设计语汇将设想表述出来。

思维创造力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举足轻重,它只能通过长期设计实践的潜移默化,随着经验的积累来培养锻炼。

其次,快速设计能力也反映出设计者的计划能力和应变能力。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比如迅速读懂任务书、分析设计要求、评价主次矛盾、打开设计思路、推敲方案并完成图纸绘制等,没有一定的计划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另一方面,面对任务书中提及的众多要求,设计条件很难立刻一一满足,必须灵活应变,准确抓住主要矛盾,忽略甚至放弃次要矛盾。

工作计划和应变反应不要指望在考试中灵机一动做出,相反,应当在平时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培养这种能力。每一次作业都应做出详细的计划,包括每一次草图时间、深度、重点解决的矛盾等内容,同时根据每个进度的安排取舍涉及内容的深度。

再次,通过快速设计成果还可以反应出设计者的业务素养。一般来说,快速设计通过工具手绘,甚至是徒手进行设计的成果表现。出色的设计表现,有助于方案的推敲,甚至可以在考试中弥补方案上的缺陷。优秀的图纸不但图面线条流畅,表现方法得当,就连图纸本身的构图排版也令人赏心悦目,从设计者手绘图面的熟练程度完全可以判断出设计者的业务功底和修养。

手头功夫的掌握虽然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是通过有目的地训练,可以在备考前的数月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

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快速设计的目的是判断应试者能否进入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设计者在专业上理论功底过硬,反应敏锐,有一定的学术洞察力,掌握快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熟悉一般的设计创作语汇,而这些全部要通过图面反应出来。这一考试着重考核的是方案的创作构思过程与基本的设计手法、设计立意、基本问题(环境氛围、功能分区、流线组织)的处理、空间组织、图面表达等内容,而对技术问题相应要求较低,只要不违反一般的原则,有可能继续深入就可以了。

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种考试题目的内容一般较熟悉、规模适中、功能也不太复杂、一般常见题目有:住区环境、校园环境、办公环境、广场环境等。通常不限制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法,给应试者更多的创作空间。因此,构思巧妙、过程完整、表现手法突出的试卷很容易从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通过设计成果就可以判断出设计者的专业水平,除了对方案的评价、图面排版、色彩控制、图文搭配、疏密关系、线条功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应试者的业务修养和设计素质,因此应在考前训练中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1.2快速设计深度

由于快速设计的特点,其对设计成果的要求也与平时的课程设计、工程项目不同。不同类型的快速设计考试,尽管在题目要求上会有各自具体的规定和描述,但对深度的基本要求还是存在者某种相似形,应试者应当尽量满足这些要求。

一方面,快速设计难以像实际工程设计、课程设计那样深入平衡设计中的各种因素,甚至满足功能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适用性。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通常只要求设计者重点解决全局性矛盾,抓住解决影响总体方案的大问题,而不拘泥于处理方案的细节。例如,在妥善解决功能(使用者的要求)、分区、流线、整体氛围的塑造等问题的基础上,除非题目明确提出要求,没有必要再对具体的铺装细部、环境设施布置等问题“抠”得过细。

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快速设计的方案构思与表达,意味着设计成果很难达到课程作业或者正式方案图的深度,但是并不能因此减少图纸内容,成果仍然应当是一套完整的图纸,表达出的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构思。换言之,虽然深度可以略微削弱,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各项内容仍然应当齐全(除非题目明确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只设计平面或者立面造型)。

 

 

1.3快速设计作品评价

·总平面布置

1.分项评价指标

(1)正确处理场地内环境景观与特定条件的结合与避让,同周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道路条件、现有建筑物形成良好、和谐的对话关系;

(2)对用地内设置限定条件(如现有水体、地形变化、古树、古塔、现有建筑等)的考虑;

(3)对场地内部道路安排、交通组织、地面停车等的考虑;

(4)总体空间处理及序列组织。

2.常见问题

(1)缺乏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2)对于基地内特定条件缺乏考虑,处理不当;

(3)场地内交通组织混乱、空间处理及序列组织不当。

·环境景观功能分区、空间构成及组织

1.分项评价指标

(1)根据不同的环境类型,不同的使用者确定其主要功能(如住区的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游戏区等);

(2)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安排各种内容不同的空间区划(如动静、私密开放等);

(3)空间的多样性,即满足多种需求的空间设置;

(4)各部分在空间上有章法,各空间之间应当有一定的过渡处理;

(5)空间形成序列感与层次性;

(6)空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利用开阖、高低、大小、方向等手法;

2.常见问题

(1)分区混乱,或者缺乏分区的概念;

(2)设计语言缺乏,空间组织过于直白;

(3)空间缺乏应有的变化;

(4)平面凌乱,各部分之间组合随意,缺乏组织。

·交通流线组织

1.分项评价指标

(1)交通流线的合理性(一方面合理考虑场地周边道路、环境及场地内部建筑出入口的人流、车流,另一方面环境中各种空间之间的流线设置合理,并有一定的导向性);

(2)流线简洁、流畅;

(3)交通道路应分级设置,满足不同的需求;

(4)交通流线的设置应符合环境氛围、使用者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要求;

2.常见问题

(1)交通流线安排混乱,不够合理;

(2)交通流线的设置单一,缺乏层次;

(3) 流线过于复杂;

(4)流线设置与环境氛围、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不符。

·环境整体氛围的把握

·环境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应用

·图纸内容表述

1.分项评价指标

(1)图面内容逻辑清晰,容易读图;

(2)图底分明,图纸内容主次有别;

(3)构图匀称,主题突出;

(4)绘制清晰,图面明快;

(5)用色得体,重点明确;

(6)表达到位,环境处理得体,各部分关系清晰。

2.常见问题

(1)布图不符合阅读习惯,造成读图障碍;

(2)图纸内容凌乱或者拥挤,缺乏构图中心;

(3)图底关系不清晰,没有明确表达的主要内容;

(4)构图过于夸张、刺激,却忽视了环境设计语言的表达;

(5)过分专注于表现技巧,笔墨过浓,却“吃力不讨好”,致使图纸绘制混乱、无章法;

(6)色彩过杂,画面色调不统一,导致视觉上的刺激疲劳。

 

2.设计方法

2.1审题(10~15)

设计任务书以文字和图形的方式给设计者提出了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要求。例如设计的类型、基地环境条件、设计内容等。

因此在开始一次设计考试时,无论设计任务书的篇幅长短,一定要在时间分配中留出全面审题的时间,通读一遍设计任务书的全文,对所给信息进行分类,区分主次,从而深入了解设计要求和任务书提供的信息。接下来,才可能消化设计任务书的核心问题。

2.2分析任务书信息并绘制分析图(30~45)

审题后,在进入设计工作之前还应当对选择出的任务书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才能明确设计方向。

首先,分析设计类型中环境的主要使用者及其活动行为、方式,环境中需提供的不同空间。

其次,解读场地的环境条件:任何一个环境景观都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独立存在,基地环境是设计的制约因素,在考试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考虑:

·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南北方差异)可以影响环境方案的构成、植物配置等。

·区位环境:指基地周边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

·交通环境:指对与基地相邻的城市道路或内部道路、现有建筑出入人流的分析。

·内部环境:主要指在用地范围内,能够影响环境形式的因素,如地形高程情况、现有水体、建筑、构筑物、古树木等等。

 

2.3功能分区、组织(60)

环境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在室外创造适宜于人活动的各类场所,这也是环境平面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为了使环境具有更良好的功能性,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即功能设定阶段、功能的量化与质化阶段、功能组织阶段。

(1)环境景观的功能设定

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功能的定位和分区是第一步。不同的环境类型,针对不同的使用者应有不同的主要功能。例如:住区、校园、办公、商业等类型的环境设计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有不同。

功能设定的首要任务是为环境功能与环境基面要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对应关系。外环境的功能存在模糊性,具体需要为环境设定一些什么功能,设计者只能在自“说”自“画”中实现。“人从事的活动越是特定化,其需要的物质环境载体就越趋专门化,环境也就越专门化,其尺度、大小、形状、布局的限定性就越重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只有当设计者对环境的功能越清晰,就越能对环境进行细致深入的设计,充分挖掘基地的潜质,避免无人使用、无法利用的消极空间的产生。

(2)功能的量化和质化

功能的量化和质化的实质是为所设定的功能寻求相对应的室外空间。这个功能空间需要多大,摆放在哪里,符合哪些条件,等等都是在功能的量化和质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某一功能需要空间的量主要是以面积来反映。人的使用活动越明确,其量化也更精确,一些体育活动场地的尺寸几乎是定值,道路的宽度也可用车流人流的股数加以推算,这得益于其功能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另一些对空间大小的精确度要求不高但仍需保证一定量的功能可以以最小值来控制。功能的量化很多情况下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考虑其精神、文化功能以及周围环境尺度上的和谐。

环境功能的“质”是指环境中人的适宜度。决定适宜度的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理条件

包括日照、遮阴、通风、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建筑外部的气候因素,也包括一些能引起人感观反映的光亮、声响、气味、色彩、质地等知觉因素。

②行为条件

指环境对于人某种活动的适宜度。如果将外部空间设想为由“线”和“点”两种空间基形所组成。一般而言,“线”形环境适宜于交通,而“点”形则适宜于停留。

环境对于人的活动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力,合理的布局、得当的设计将使人的活动更便利,也更舒适。

③心理条件

指环境对于人心理感受的适宜度。除了行为上的便利、舒适,人还期望在外环境的活动中得到安全感、和睦感、尊重感和价值感。从而在环境中表现得更自信、更愉悦、更轻松,更有兴致。

功能的量化和质化是外环境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平面布局阶段为特定的功能寻求到适宜的空间的过程将为最终高质量环境的形成奠定基础。

(3)功能的组织

当外环境的功能,其适宜的空间都明确后,接下来就应该进入对功能的组织阶段。首先应将不同功能空间的先后秩序排列出来。重要的功能空间在规划平面总体中应放在主要位置。这好像舞台中的主要角色的位置应放在最佳的点位上一样,其他配角应呼应主体,不能喧宾夺主。整体空间的秩序要合理有序,重要的功能空间要充分考虑视野开阔,界限限定分明,疏散流通方便。空间连接转换要自然合理,空间导视识别系统要完善。各种空间要联系紧密,不能孤立和过于封闭,有些空间要有意识开放或有较好的流动性,同时要注意空间大小疏密有致,灵活多变又井然有序。这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间需要通过一定脉络的串联才能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外环境平面的基本格局。

(1)依据功能系统组织环境

(2)依据功能关系组织环境

2.4平面形态设计(60)

(1)平面图形中的点、线、面

·点    

点是视觉能够感觉到的基本单位。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是由点开始的,它作为空间形态的基础和中心,本身没有大小、方向、形状、色彩之分。在环境景观中,点可以理解为节点,是一种具有中心感的缩小的面,通常起到线之间或者面之间连接体的作用

在环境中,点有实点和虚点之分。实点是小环境中以点状形态分布的实体构成要素,是相对空间而言的点,本身有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特征 。

虚点是指人们在环境中进行观察的视觉焦点,可以控制人们的视线,吸引人们对空间的注意。在城市环境中虚点可以分为透视灭点、视觉中心点以及通过视觉感知的几何中心点。

透视灭点:指人们在观察中,通过视觉感知的空间物体的透视汇聚点。

视觉中心点:指在空间中制约人的视觉和心理的注目点。

几何中心点:指环境空间布局的中心点,空间的组成要素往往和它有对应的关系。

·线

  线也是空间形态中的基本要素,是由点的延续或移动形成的,也是面的边缘。线可以是直的或曲的,或是许多直线和曲线的组合。它们可以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几何形。线有长短和方向之分,长的线保持一种连续性,短的线可以分隔空间,有不定性。

  方向感是线的主要特征,一条线的方向影响着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环境设计中常利用这种性质组织空间。

·面

把一条一维的线向二维伸展就形成一个面。面可以是平的、弯曲或扭曲的。平面在空间中具有延展、平和的特性,而曲面则表现为流动、圆滑、不安、自由、热情。就设计而言,平面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用于其他的处理,如纹理或颜色的应用,或者作为围合空间的手段。

 

(2)图形的边线控制

环境平面图形的边线可以由城市干道、河岸、围墙等所构成。建在地势平坦,不受树林、山坡、河道等自然因素影响基地上的外环境,易于具有直线或规则曲线形的边线,从而构成明快,秩序感强的总体图形。而反之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应采取自然的边线以适应周边条件。

要使小环境形成空间感、领域干,应精心组织小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边界。边界是人们进入环境的界限,明显边界得出现,有助于人们从心里感到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增强对小环境空间的领悟感,同时也把握小环境的空间范围。

环境边界处理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绿篱、栏杆、矮墙、高差、台阶、坡道、建筑物的外墙等进行边界划分。

①绿篱

绿篱常常用来区分两种完全不同质地的环境,比如区分硬地和草地,绿篱完全起到环境的过渡界限作用。

②栏杆

栏杆是较简单的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因其比较通透,不能遮挡人们的视线,小环境的空间感不强,边界不明显。

③高差

利用高差的变化作为小环境的边界,可以加强小环境的空间边界感,使人清楚的区分内外两个空间。

当高差不大时,人们可以坐在这里,内外空间都会形成较好的视野;当高差较大时,低处可以形成较封闭的空间,有利于较私密、安静的活动的展开,而高处可以俯视全局,保证良好的视野,形成开阔的小环境。

利用边界高差的变化,可以很好的界定一个小环境,带来两中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

④台阶和坡道

台阶和坡道在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可以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到达另一个空间,作为小环境的边界,起到过渡空间的效果,人们根据坡道或台阶带来的高差变化,会明显地感觉空间的转换。

⑤矮墙

矮墙会使小环境具有较强的封闭感,对空间界限的划分也最为明显,随着高度不同、墙的布置方式的不同,空间感也不同。

(3)面的连接与组织

    面的连接在平面图形设计中是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无论是大尺度的区域与区域之间还是小尺度的场地与场地之间反映在平面图中都是面的连接问题。在外环境的平面设计中,面可以通过一个节点相连接,也可以分别地连接在线型道路两边。更多的是面与面的连接。两个面之间的连接有分离、紧临、相交、包含四种基本关系。

如果两个面的性质相同,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当它们之间呈分离或包含关系时,两者之间形态的和谐极为重要。而当它们是紧临或相交关系时,更需关注的是两者所共同形成图形的轮廓形态。同时对于穿行于两者之间的人来说,所获得的空间感受也是不同的,如分离关系给人的是从此地到彼地的空间变化;紧临关系使人感受到的是两个完整而连续空间之间的转换,而这种空间转换的感受对于两个相交关系的空间则变得更自然,领域感更模糊。而当两者是包含关系时,创造的空间感受是一种由内而外或者由外而内的空间层次感。

    另一种情况是两个面性质不同时,它们之间形成以上四种关系时,值得重视的是各自边界的连续性与规整性。图形的边线可以由城市干道、河岸、围墙等所构成。建在地势平坦,不受树林、山坡、河道等自然因素影响基地上的外环境,易于具有直线或规则曲线形的边线,从而构成明快,秩序感强的总体图形。而反之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应采取自然的边线以适应周边条件。

当需要多个面连接在一起时,就应该依据一定的脉络进行组织。集中形式、线式形式、辐射形式、组团式、网格式是其中主要的组织方法。

·集中式:

集中形式需要一个几何形体规整、居于中心位置的形式作为视觉导,比如圆形、正多边形等等。这些形体具有内在的向心性,所以它们享有点或圆所具有的自我向心性。作为与周边环境分离的独立结构,支配着空间中的一个点,或占据某一限定区域的中心,集中式是理想的形式。集中式能够具体地表达神圣的或令人敬畏的场所及纪念重要的人或事件 。

·线式形式

线式形式可以来自某一形体量度比例的改变或沿一条直线布置一系列离散的形体。在后一种情况下,这一系列的形体或者是重复的,或者是本质不同却通过一个独立的、明显不同的要素,如一面墙或一条路来组织在一起。因为线式组合“长”的特征,所以它表达了一种方向性,同时意味着运动、延伸和增长。

线式形式可以是断续的或弯曲的,由于它本身具有可变性,容易适应场地的地形、植被、景观或其它特征。

 线式形式可以作为一个组织要素,各种从属形式附着其上。

·线式形式的一个特例就是轴线组织

    围绕轴线布置是平面图形组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外环境的平面图形还是空间形态,依据轴线组织都能带来有序的整体感受。

    轴线可以转折,产生次要轴线,也可作迂回、循环式地展开。设置的方法可以与已建的建筑群的轴线一致,与基地的某一边线一致或者与周边区域及城市的主要轴线相一致。当然也可以根据基地条件有意识地与上述轴线呈一定的夹角,轴线夹角部分产生的图形能够通过设计成为构图中的活跃因素,而使整体图形更为丰富。

在一些需要体现秩序感、庄严感的空间,如对城市中心区域、纪念性建筑群、校园广场等的室外环境平面设计中,运用轴线能有效地增强环境的效果。

·辐射形式

    辐射形式包括多个线式形式,这些线式形式从居于中心位置的核心要素,以放射状的方式向外伸展。这种形式结合了集中式和线式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构图。              

辐射形式的核心,可以是一个象征性的组合中心,也可以是一个功能性的组合中心。其中心的位置,可以表现为在视觉上占主导地位的形式,或者与放射状的翼部结合变成它的附属部分。放射状的翼部,具有与线式形式类似的属性,使放射状形式呈现出外向的特征。这些翼部可以伸展出去,并使自身与基地的特定面貌发生关系,或依附于该基地 。

辐射形式的一个特例就是中心组织

·中心组织

    将一个面置于中心位置,其他的面依据同一种或者几种连续模式与之衔接的组织方法称为中心组织。

在外环境中,如果某一空间地位重要,或者是与周围的空间联系密切,如充当周围空间中人流聚散的枢纽时,在平面设计中采取中心组织的构图方式是较合适的。中心组织还包括双中心组织、多中心组织等组织模式。

·组团式

集中式组合在排列其形体时有一种强有力的几何基础,而组团式组合则依据规模、形状或相似性等功能要求来组织其形体。组团式虽没有集中式的几何规则和内向性,但是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把各种形状、各种尺寸以及各种方向的形体结合在它的结构中。因为组团式组合,并不来源于某个固定的几何概念,因此它灵活可变,可随时增加和变换而不影响其特点,在有序的整体环境中保持着适度的多样性地 。采用这种组织方法时需在对各个面的图形设计中做统一性的考虑,并控制整个图形的边界以形成整体的构图。

这种组织方式构成的图形形态丰富但却难以建立严谨的秩序。

考虑到灵活性,形体的组团式组合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组织:

它们可以作为附属物依附与一个较大的母体形式或空间上。

它们可以利用相似性这一点而互相联系在一起。

它们的形体可以彼此贯穿,合并呈一个单独的、具有多种面貌的形体。

组团式组合也可以由尺寸、形状和功能大体相同的形体组合而成。这些形体在视觉上排列成一个互相连贯、无等级的组合,这种组合不仅是各要素彼此接近,而且具有相似的视觉属性。

·网格式

一副网格是由两组或多组等距平行线相交而成的系统。它产生的是一个几何图案。最常见的网格,是以几何方形为基础的。因为它的几个量度相等,方向对称,所以一个正方形的网格基本上是无等级、无方向的。网格式组合的特点在于整体的规整性和连续性,它们渗透在所有的组合要素中。由空间中的参考点和线形成的构图建立起一种稳定的位置或稳定的区域,并形成均匀的质感。

 

(4)平面形态组织原则

一个设计是对无穷变化的基本要素进行组织的结果,而这种组织就必须在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因为只有包含着意外变化的熟悉模式才可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

·统一性

统一性寻求多种元素间的平衡和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在形状上有反差时,颜色或纹理却是与连续性或相似性相平衡的。就变量而言,随着数量的增加,设计变得会更复杂,要求对要素的空间安排作更仔细的考虑。要素的数量越少,设计的统一就越容易。如果每一个要素有太大的反差,它们会显得不统一,因此在规模、形状、纹理和颜色上的更多相似性会保证设计中的统一性 。

·多样性

一个景色要想长期引起我们的兴趣,多样性就是必须的。此外,为了提供视觉兴奋并丰富我们的生活质量,多样性是一种基本需要。

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多样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地形地貌、气候、地域文化以及其它设计要素都会影响到多样性。在任何设计中,视觉多样性的程度必须与统一性的需要相平衡。

·协调性

协调性涉及的是元素和它们周围环境之间相一致的一种状态。与统一性不同的是,协调性是针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体而言。那些混合、交织或彼此适合的元素都可以是协调的,而那些干扰彼此的完整性或方向性元素是不协调的。

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性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协调的整合体。 

·趣味性

它并非基本的组织原则,但从审美角度来说是必须的,因此也是一个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尺度、质地、颜色的元素,以及变换方向、运动轨迹、声音、光线等手段可以产生一定的趣味性 。

2.5空间序列

空间的序列与空间的层次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它们都是将一系列空间相互关联的方法。空间序列设计更注重的是考察人的空间行为,并以次为依据设计空间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空间的具体形态。

    外部空间根据其用途和功能可分为不同的领域,例如,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私用的;动的→中间的→静的,人在特定时间段的空间行为可以局限于某种层次的领域之中,也可以跨越不同层次的领域。所以外环境的空间序列设计也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模式。即同一层次内的序列设计与不同层次的序列设计。

    同一层次领域之间的空间序列设计,需要通过空间之间的对比、协调形成有序、连续、完整的整体形象。而不同层次领域之间的空间序列设计具有较强的单向性。

    两类空间序列设计各有侧重,只有将两类空间序列和好地编织在一起,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才能为在空间中运动着的人们创造更美、更丰富的序列空间。

2.6道路交通组织

功能分区基本定位之后,随之而来的工作是道路交通网络系统的组织,它是整体规划建立骨架的关键环节。环境规划中各部分平面功能空间组构定位,起决定因素的是道路系统。在满足道路特定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处于规划美学的需要,巧妙合理地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环线等形式,协调各部分功能空间景观,是形成环境景观构图美的必要手段。例如中旁有景,路线对景、衬景,路迂回于景,曲线观景,路中有景等。很多功能景观都是由路网分布出的平面空间而形成的,这意味着道路交通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7完善平面并完成节点细化(120)

2.8 表现图绘制(90)

2.9 设计说明、构思分析图绘制(45)

 

3.基本知识与概念

3.1道路

(1)道路的容量

道路的容量主要指道路宽度,道路的宽度是否合适取决于它与支撑的人、车的流量是否匹配。

以居住区道路设置为例:

设计中的道路应分级设置,一般情况下绿地中的小径(园路)宽度约为1.2左右,而次级路宽度控制在2.4m左右,环境中的主要道路宽度控制在3m左右。对于道路宽度的取值还应根据人行或车行的流量及速度做适当调整,如疏散通道就应适当放宽。

(2)道路的形态

作为线型基面的道路,笔直延伸是最为常见的形态。但在某些环境中,自然曲线的小径会使人的行走与环境更趋于和谐。笔直的道路总是让人感觉到迅速交通是它的主要目的,而弯曲的道路总是让人感觉到休闲和舒缓。狭窄的道路总是让人感到直接和紧迫,适当放宽的道路则使人感到随意和放松。

有时道路形态的设计需要在便捷与情趣中寻找结合点。

(3)道路的铺装

道路铺装材料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研究其支承的人或车的行动特征。针对快速设计应熟悉掌握几种不同的铺装,例如石材、木栈道、鹅卵石等的铺装的表现手法,以及具体的构造做法即节点的画法。

在设计中应注意铺装的质感。质感可以影响空间的比例效果,例如水泥块和大面的石料适合用在较宽的道路和广场,尺度较小的地砖和卵石比较适合于较小的路面或空地上。铺地质感的变化可以增加铺地的层次感,比如在尺度较大的空地上采用单调的水泥铺地,在其中或者边缘采用局部的卵石铺地,可以使层次丰富许多。要充分了解铺装材料的特点,利用它们形成空间的特色:大面的石材让人感觉到庄严、肃穆,砖铺地使人感到温馨亲切,石板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水泥则纯净冷漠,卵石铺地富于情趣。

道路中不同的铺装材料还对人与车的行为具有暗示作用。

(4)路面的照明设计

一般而言等级越高,流量越大的道路对照明的要求越高,特别是以车行为主的城市干道。

3.2场地

场地是对外环境中所有“面”状基面的总称。场地是人们在室外环境中聚集、停留,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一般包括城市公共性广场、城市道路的派生场地、区域内部的场地。

区域内部场地既涵盖一些独立区域如校园、居住小区、工厂等环境中的“面”状硬质地面,也包括有独立领域的一些单体建筑如办公楼、商场、住宅周围的场地以及内院。相对于城市广场和城市道路的派生场地,区域内部场地大多既不为建筑群所围绕,也不与线性道路相渗透,而更多的是与周围的场地和某些建筑物相关联。

①区域内部的交通性广场

相对于城市广场与城市道路的派生场地,区域内部的交通性广场一般人流较少也较单一。除了一些入口广场,运动场之外尺度相对较小,也更亲切,更注重与绿地、环境小品的结合。在区域内部空旷,功能不具体的场地一般是不受欢迎的,也不能形成宜人的区内环境。

②室外停车场

停车场包括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场以及立体式停车场。停车场内,机动车的停靠方式一般有平行停车、垂直停车、30°车、45°停车、60°停车、直角停车等。

a.平行停车

车体与停车线平行,是最常用的路边停车方式,适用于路幅较窄的道路。

b.垂直停车

车体与停车线垂直停靠的方式,需要比较宽裕的停车空间,车体之间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乘车人上下车。

c.30°停车

有前进停车和后退停车两种停靠方式,前进停车比较普遍。适用于车道较窄的地方。每辆停靠车辆的占地面积较大。

d.45°停车

前进、后退皆可停车,前进停车较普遍。

e.45°交叉停车

两列45°停靠的车辆相互反向交叉,有效节省了车辆的单位占地面积。

f.60°停车

最便利的停车方式,但是需要较宽的车道提供足够的转向和倒车空间。也可实施交叉停车。

③专用性活动场地

网球场(23.77×16.4)、篮球场(28×15)、排球场(18×9)、羽毛球场(13.4×6.1)、门球(20~25×15~20)、乒乓球台(2.74×1.525)等常用场地的尺寸。

④建筑的周边场地

⑤建筑的庭院

(1)场地的尺度与规模

? “1/10理论”(one—tenth  theory)

即适宜的外部空间尺寸大致等于相应的室内空间尺寸的8~10倍。 

? 外部空间模数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提出的“外部空间模数”以25m作为外部空间的基本模数尺度,25m内能看清对面物体的形象。距离接近有利于交流,人们的视距以25m左右为视觉模数,空间也以25m作为转换。可以在人们日常通行路线25m左右的范围内布置小环境,使小环境能够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为人们的交往提供广泛的场所。

基于人在进行公共交往时的视听要求,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建议,小型公共广场宽端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21米,长度方向可以略长一些。因为在距离约21米时刚好能辨认一个人的脸部,同时处在典型的城市背景噪声中,距离21米也刚好听到对方的高声喊叫,这是在城市广场中感到人际之间存在部分联系的临界值。芦原义信为此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提出了“外部模数理论”。即采用内部空间的8~10倍的尺度来进行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在这种尺度里的人会感到亲密、舒适。如果广场的宽度小于邻近建筑的高度,建筑物之间的干涉过强则会过于封闭,使人产生压抑感;反之如果广场的宽度超过了临近建筑的高度时,就会产生空旷感、分离感,没有聚合性。

 

(2)场地的形状

一般而言,形成一定形状的场地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通过对场地的设计而产生,另一种是由周边的道路,建筑的形成而确立。前者易于产生规则的形态场地,而后者往往是一些不规则场地的成因。

规则的场地,有利于城市工程管线的铺设,也便于营建,所以在现代的城市中,尤其是大型的广场,经常采用规则形状。它具有理性的秩序,也表达了整体与完美。大型的广场如果采用规则形,应通过空间的划分,层次感的创造以避免空旷、单调无味的感受,并应注意道路与广场的关系(图:道路与广场形态的关系)。而在小型场地的设计中,应尽可能避免造成过于不规则的形状,以免带给人琐碎、散乱的感受,也不利于使用与铺装。 

     不规则形态,如果只是轻微的,通常并不易察觉。但随着不规则程度的加剧,带给人的是新奇、动态、迷离、丰富的感受,易于形成具有魅力的空间。

 

(3)场地的铺地处理

    场地的铺地设计是场地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丰富细腻的地面铺装能使一大片平淡的场地变得生动起来,产生亲切感,创造出具有特定表情的空间。

①铺地的功能性

②铺地的装饰性

 

3.3植物

植被在环境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环境设计中植被的应用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将植被的非视觉功能和视觉功能统一起来。植被的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而其视觉功能是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其视觉功能可以装饰基地和构筑物,成为环境构图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1)植物的功能

    植被在环境设计中具有以下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这一类功能其实是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广、防止土壤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

 

(2)植物对空间的划分

植被对于空间的进一步划分可以在空间的各个方面上进行,在平面上植被可以作为地面材质和铺装结合暗示空间的划分,也可进行垂直空间的划分,枝叶较密的植被在垂直面上将空间限定得较为私密。而树冠庞大的遮荫树又从空间顶面将空间进一步的划分。

利用树木和植被可将空间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开放空间:利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界定因素,形成流动的、开放的、外向的空间。

2.半开放空间:在开放空间的一侧利用较高的植物造成单向的封闭,这种空间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延伸性,用以突出主要的景观方向。

3.开敞的水平空间:利用成片的高大乔木的树冠形成一片顶面,和地面形成四面相对开敞的水平空间。

4.封闭的水平空间:在水平空间的基础上以低矮的灌木在四周加以限定,特性是和周围环境相对隔离。

5.垂直空间:将树木的树冠修剪成锥形,形成垂直和向上的空间态势。

另外,植被的种植可以减缓地面高差给人带来的视觉差异,也可强化地面的起伏形状,使之更加有趣味。

(3)植物对空间的改造

在一般的环境设计中,很少完全利用植被来塑造空间,较多利用建筑和植被相组合而塑造空间。建筑作为硬性材料暗示和限定空间的存在,而植被的作用在于优化和点缀这些空间。植被的空间改造有以下几种手法:

1.包被:这种方法指的是利用植被和建筑两者结合围合出私密性较强的封闭空间;

2.连续:利用成片或者成线的植被轮廓,将一些相对分散缺乏联系的建筑元素联系起来,利用植被完善建筑平面和立面的构图;

3.遮蔽:这一手法是建立在对人的视线分析基础上,在分析了视线以后,利用适高的植被将不良的景观遮蔽起来,例如风景区中的道路和停车场。

 4.私密性控制:这一手法的原理和遮蔽相同,但与其不同的是遮蔽的对象不同,私密性控制是将人行为空间相对遮蔽起来,这样给人以一种安全感和私密感。例如住宅前面的灌木,和公园座椅边的灌木。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环境设计中使用植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成簇成片的植物和独株植物相结合会使空间变得丰富,植物过于分散会使空间较为凌乱,缺乏整体感,使人眼花缭乱。高大树木围绕广场、湖泊能赋予它们清晰的形态感。在种植成片成簇的植物时要注意植株之间的空隙,要预留植物生长的空间。一些较高大,树型较为特殊和优美的植物可以单株栽植,充分利用其在美学上的价值,为设计增色。在垂直面上,多种植物的组合应形成韵律,运用质地、颜色、高低错落相互协调。尽量在植株下面形成可以供人休息和利用的空间,可以布置座椅和布道,增加植被的使用率,植株的种植和地面造型相吻合。当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缺乏统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植物将建筑联系起来。也可以用植株来突出某些空间,例如庭院、建筑入口等等。植物也可以作为背景,将和环境混杂在一起的认知主体衬托出来,增强效果。当地形和构筑物形成的构图尚不完美时,利用植株来完善和改进。在应用植物时应尽量使用本地植物,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保证成活率,并且易于形成地方特色。

 

3.4水体

水是用于外环境设计的另一自然设计因素,作为外环境的基面之一,水面有其特殊性。它通常并不支承人的活动,反而对人的活动有所限制。但是人天生就具有亲水性,水面是外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水是变化较大的设计因素,它能形成不同的形态,如平展如镜的水池,流动的叠水和喷泉。水除了能作为景观中的纯建造因素外,还具有许多实用功能,如使空气凉爽,降低噪音,灌溉土地,还能提供造景的手段。

(1)规则式水池

所谓水池就是人造的蓄水容器,其池边线条挺括分明,池的外形属于几何形。在设计中,水池的形状是以其所在位置及其它因素来决定。水池适合于以平直线条为主的城市环境,或是人为支配的环境里。

(2)自然式水塘

与规则式水池相比,水塘在设计上比较自然或半自然。水塘可以是人造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其外形通常由自然曲线构成,多适合于乡村的公园内。

(3)流水

3.5环境小品设施

建筑外环境中除了基面、围护面要素之外,还需设置许多为人们使用外部环境提供方便、保障安全、提供服务的各种设施与小品。这些环境设施的位置、体量、色彩、造型都对环境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直接反映环境的实用性,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是环境构成的重要要素。

 对于建筑外环境中的各类设施,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信息设施、卫生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游乐设施)、照明安全设施、交通设施、艺术景观设施、无障碍环境设施。

 

4.设计说明与分析图绘制

表述自己的方案有很多种说明方法,例如:图标、文字、图文结合的说明等等,对于环境景观设计方案来说,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构思、概念说明、植物配置等等。有些考试还会要求绘制“分析图”,目的是希望应试者借此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同时也可以从中考核出应试者的思维能力。

但需要说明的是,优秀的设计方案,一定是通过最简洁的手段圆满解决设计中的各种综合矛盾;同时,所谓的环境景观“设计构思”、“立意”最终也还是要落实在平、立、剖面图上,所以好的设计作品并不需要过多的额外分析与说明,熟悉设计条件的阅卷人也很容易通过图纸中的主要内容判断出来方案的优劣。

建议应试者在对方案进行说明时,应当利用文字来补充图面对方案表述的不足,例如从图面上难以直观看出的材料选择、方案可能的发展。在时间充分有把握时,可以在图纸中附上个别分析图,一方面对设计方案的文字说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读图人在第一时间内明确设计者的意图,如流线组织、功能分区等等。设计者通过图示语言来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因此除了必不可少的说明性文字以外,应当尽量避免无谓的“构思”与“说明”,以免因夸夸其谈而弄巧成拙。

另外,设计说明、分析图的目的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说明,即展示的是设计的成果或设计过程,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所有说明性文字和图示语言的语气应当是客观的,既不是抒发自己的情怀,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4.1设计构思说明

绘制分析图的目的是清楚的阐明自己对题目的分析,构思的过程以及设计成果的内在关联,因此绘制分析图时一定要强调其逻辑性和目的性,必要时还需进行取舍。说明的形式可以根据设计灵活处理,文字说明、单独分项表示,表示出现状—分析—结果的过程都可以。

为了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可以就很多方面进行说明,比如基地环境、整体氛围、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空间组织、视线组织、色彩组织、设计概念来源等等,在做快速设计时,应当选择自己设计中最“出彩”,或设计者笔墨较重的部分加以着力渲染,使设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4.2交通流线、功能分析

一般来说,在绘制交通流线分析图时,应当明确分清基地周边的主次道路、基地内建筑出入口的分布情况、主要的车行和人行交通的组织及方向,然后用不同的图例将其表达出来。功能分析就是将设计中对于功能设置、布局的考虑,例如动区、静区;公共、私密等区域的划分;空间序列的形成、节点的设置等方面通过不同的色块或圆圈等方法表达出来。

在绘制流线、功能分析图时,无论使用哪种表现手段(色彩图例、单色图例),都要力求使分析图清楚易读,让读图人一目了然地把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设计意图。

5.表现方法

5.1表现方法与工具选择

快速设计的考试在表现上应力求做到娴熟老练,这样不但可以在阅卷人面前为自己争取到良好的“印象分”,而且可以在考试中争取时间。为了加强自己的“手头功夫”,最好平时就加强联系,熟练掌握一两种的表现工具的使用方法。由于客观考试条件的限制,建议大家选用易上手、快捷的表现工具,并充分发挥它们的特点。例如,水彩的表现效果,可以用水容性彩铅代替,而油画棒上色均匀,但是难以刻画细节,常常只选择白色在深色色纸的背景上“提亮”。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表达的重点始终是设计本身,不能过分追求花哨的表现效果,有时黑白图纸的线条的疏密、粗细控制得当,也能产生好的效果。

·单色单彩

虽然在考试中,由于时间和现场条件的限制,使用水彩来表现图纸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样的色彩、调子,也可以通过马克笔或者彩色铅笔等其他工具来实现。在色彩选择上,建议对色彩掌握不熟练的练习者使用蓝、灰、墨绿等较为“沉稳”的颜色,这样较容易拉开层次,也不容易出现大的失误。

在不影响整体色彩构图效果的情况下,可以在图面局部利用高纯度的色块或线条调整图面氛围,使图面效果活波生动。但要注意控制色块的面积,饱和度高或亮度低的色块面积宜小,反之色块可稍大。

·马克笔表现

马克笔表现效率高,“一笔成形”,最适合体现挥洒自如的图面风格,但是不易修改,对技巧(如笔触)有较高的要求。

马克笔有水性和油性之分,两者表现效果不同。水性马克笔色彩透明感强,颜料不会因为渗透弄污纸面,但是在多遍叠加后线条重叠部位色彩变得污浊浑重,看不出笔触;油性马克笔(酒精笔)色彩鲜亮、快干、色彩多次叠加后仍然笔触清晰,色彩保持清澈透明,但是容易渗透到纸张背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运用。

·彩色铅笔表现

彩色铅笔上色方便,同常规铅笔一样可以表现出线条与块面,水容性彩铅还可以营造出水彩的效果,但是难以表现细节,单纯使用彩铅表现画面缺乏感染力,往往色彩不够饱和或者线条凌乱,如果精心雕琢,又会花费大量时间。所以最好结合其他表现手段一起使用,例如钢笔、马克笔等。

·纸张选择

对于不限定材料的考试,选择自己熟悉的纸张对于应试者取得最佳成绩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考前要尽量熟悉笔墨纸张的特性,多加练习,这样考试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与白纸相比,色纸可以通过底色将图面内容“统一”起来,有时能够使原本较零碎的构图看上去整饬有序,同时色彩在色纸上也显得不那么“出跳”,纸张本身的底色能作为表现的手段,因此是一种很受青睐的表现手法。

在纸张选择上,一般选择色调中性的灰色调,比如牛皮纸、白卡纸背面、饱和度较高的彩色纸等。在进行图面表现时,利用色彩、线条的疏密粗细,发挥出色纸的个性。

 

5.2排版构图原则

快速设计从各个方面考评设计者的综合素质,有经验的阅卷人不但可以通过平面、立面、节点的设计判断出方案的优劣,也可以从表现技巧、版面的效果判断出设计者的设计修养和工作条理性,一般来讲优秀的设计作品,图面效果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同时,整洁、鲜明的版式能够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甚至影响到整个设计成绩的高低,因此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版面布置应当均匀而重点鲜明,将着重表达的内容作为整张图纸的视觉中心,通常比例较大的总平面图是环境景观设计的重点表达内容。另外,由于图纸上各项图形不一致,份量也不同,在排版时难免出现空白处,这时就需要稍加处理,例如添加一些与设计相关的说明、符号等,使图面饱满充实、整体感加强。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这张图构图手法娴熟,图面生动,却不失秩序。在一张图纸上组织一系列小图(如分析图、透视图等)时,可以借鉴这样的构图手法。

首先,利用文字、成组的小图作为构图元素,组织画面;其次,构图重点突出,将 “小区中心平面”作为视觉中心,图纸深度恰当,画面疏密有致。值得注意的是,左侧橙色小色块的运用,既平衡了画面,又为色调深沉的图纸“提亮”,但是这种明快的颜色在运用时应当谨慎,避免喧宾夺主。

 “未完成”这套图纸,用色淡雅,利用红色标题文字活跃图面气氛。利用“九宫格”构图,在局部加以旋转、破格等变化,图面显得轻松高效。

对于内容较繁杂的图纸来说,利用网格形成背景,可以将看似平淡的内容拉结在一起,赋予图面一定的秩序。同时,可利用局部的旋转,控制图文结合等手段,才能打破拘谨僵硬的网格,做到松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