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景任务怎么算积分: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8:46:46

     人类的新闻传播实践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这一时代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首先是信息

传播形态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这样三大基本动向。信息化指向传播内容变化

,数字化指向传播技术变化,全球化则指向传播内容及传播范围的变化。以下我们就在对这三大特征进行

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未来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势作出把握。

  一、信息化

  最早提出“信息社会”的是日本文明史论学者梅卓忠夫,他于1963年发表了《情报产业论》一文(日

语中没有“信息”这个词,通常所说的“信息”在日语中一般叫做“情报”),第一次提出未来社会将是

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社会的观点。以后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阿尔温·托夫勒

在《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等著

作中对信息社会特征进行了深入描述。

  信息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信息产生的源头到加工生产,再到传播

方式都发生了巨变。

  在信息源头方面,人类早期生活在一种比较简单、封闭的状态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仅信息的

内容范围狭小,而且信息的产生量和需求量都很少,信息传播技术也比较简陋,容量十分有限。经过千百

年来的演化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完全处于一种高度分工协作状态,社

会结构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复杂的程度。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整个人类社会的联系程度正不断加

强,而信息作为联系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纽带,其增长方式也发生革命性变革,出现了海量信息。对信

息数量的极度增长,有人称之为“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使得人类生产、加工、传播、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发达。具体表现为:在信息传播的

源头上,所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全面,获取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捷、高效;在信息的加工上,处理

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效率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追求检索和管理的方便和有序;在信息的传播渠道上,

传递信息的通道越来越宽畅,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在信息的接收上,接收信息的技术手段越来

越先进、快捷和方便,而且效果越来越好。总之,在信息社会里,从源头到加工,再到传播,信息的数量

和循环速度大大提高,这是我们对信息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

  二、数字化数字技术诞生的道理很简单,信息丰富了,数量增多了,就需要有足够大的容器才能盛

放得下。数字化是与信息化相匹配的。

  数字技术的核心是记录方式的改变,与模拟技术和物理记录方式相比,数字技术以无形的“比特”为

单位记录信息,使信息的物理保存方式大大压缩,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容量得到极大扩张,从而为海量信息

的采集、整理、保存、传播、利用提供新的可能。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物理记录方式,对人类活动来说,更意味着压缩了信息交流的物理距离。“

在数字化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美〕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由于数字技术这种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数字化趋势就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

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同上,第269页。)

  面对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有学者将未来信息传播方式概括为“六化”,传媒网络化、信息多媒

体化、通讯移动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现代化、技术趋同化。(孙宝传:《新世纪新闻传媒技术走向》,

《中国新闻科技》2001年第1期。)而尼葛洛庞帝更是深刻地指出:“数字化生存有四个强有力的特质,将

会为其带来最后的胜利。这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美〕尼葛洛庞

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密不可分,网络媒体信号源和接收器合一的特点使它在信息增长方式上与传统媒

体形成了本质区别,传统媒体主要是以少数职业的媒体工作者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分类和传播的,

而网络媒体则是由全世界、甚至全人类共同参与完成的。尼葛洛庞帝说:“互联网络之所以吸引人,不只

是因为它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大众网络,而且也是因为它是在没有设计师负责规划的情况下,自然演变而成

的,就好像乌合之众般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没有人发号施令,但是到目前为止,它所有的部分都日渐进步

,令人叹赏。”(同上,第211页。)在自组织力量的推动下,各种信息来源被不断地整合到网络世界当中

,这种信息增长方式已经让人们隐约地感觉到,网络媒体存在着将人类世界的全部信息“一网打尽”的可

能。

  网络媒体信息增长方式的革命,更使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对最早的报纸

,个人可以一个字不漏地接收其版面内的全部信息,对广播电视来说,如果个人愿意的话,仍然有接收其

全部信息的可能性。但是到了网络媒体时代,个人无论如何努力,其阅读、接收信息的速度永远也无法赶

上信息增长、发布的速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每个人只能选择沧海一粟,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那里的全

部信息是什么样子。

  三、全球化

  全球化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社会倾向,然后才是一种信息和新闻传播倾

向。

  许多年以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地球村”这一概念。麦克卢汉认为,随着传媒技术

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将被大大压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像生活在一个村落

里。目前全球化进程正是麦克卢汉预言的现实写照。

  关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一位美国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理论社会学家吉登斯教授)是这样来定义全

球化的:全球化是“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

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连结,并不断在全世界范围内

加强这种关系”(Anrhony Giddens:〖WTBX〗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Polity Press ,1990,

p69。)的过程。

  其实,全球信息传播的冲动在人类内心世界中已经潜藏了很久。中国古人就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

下事”的梦想;“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简单信号系统开始,到今天的全球社会中的传播技术创新,在

这两者之间可以听到连续性的回声”。( 美〕叶海亚·R伽摩利柏:《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6页。)而当现代传媒科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有能力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进行信息全

面覆盖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这种技术的可能就转变为现实。所以,全球化是人类信

息传播的本能和传播技术提供的可能性相结合的必然。“远程传播一直是人类关系方面的许多变化的一副

催化剂。通过各种传媒技术,这些变化的积累效应是对空间和时间的重新界定,增强了全球互联方面的即

刻性和透明度”。(同上。)尤其是网络技术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因

特网上数以百万计的频道和全球交互视窗系统,使一个人不分国家和种族,都可以在因特网上自由地获取

和交流各种信息,因特网将人类带到了一个交流的奇迹状态,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

公民。特别是随着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及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的诞生,

为互联网的无线宽带接入奠定了基础,这就更为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上网接收全球信息提供了便

利。

  在对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发展动向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信息传播的这些趋势对新闻传播活动意味着什么?会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哪些变化?总体上看,这些变

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对客观世界真实状况的反映能力将会大大增强新闻信息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状况的反映,最

早对新闻媒体反映能力提出质疑的是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李普曼,他将媒体营造的世界视为虚拟世界,虚拟

世界是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但是这两个世界在真实、完整程度上相去甚远。

  李普曼曾将新闻报道比喻成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明处,然后再去照亮

另一个,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全世界,原因在于社会和新闻机构没有完备记录客观世界变化

的能力。他说:“新闻界能够为报道更大范围的真相而斗争。但在当今社会真相被有机化的状况下,新闻

机构的力量尚不足以逐版逐篇地提供公共舆论的民主理论所需要的知识规模。……因为新闻机构所面对的

社会是一个对各种支配力量没有完备记录的社会。认为新闻机构可以孤军奋战记录这一切的说法是错误的

。”(〔美〕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李普曼虽然对新闻机构完整反映世界的能力提出了怀疑,但是他并没有彻底失望,而是提出了这样一

种设想:“救治之道在于建立一个系统分析和记录的社会团体,……在于通过可比记录和分析去协调政策

。如果在管理中心有着连续的核查,使从事工作及监督工作的人对工作清晰明了,那就不会出现纯粹是盲

人相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将会通过一个信息系统无遮无拦地展示给新闻机构。”(同上,第287

页。)

  应该说,李普曼的设想和预言说对了一半,李普曼的著作完成于1922年,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

限,他所设想的“建立一个系统分析和记录的社会团体”或信息“管理中心”的想法现在看来虽然显得有

些幼稚,却也包含着某种深刻的预见。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全社会的信息记录和分析系统已经逐步建立起

来了,而且日益趋向完备。与李普曼的设想唯一不同的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的重任不是由

一个社会团体来完成的,而是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完成的。

  美国学者奈斯比特认为,“进入信息社会的第一个标志是从事信息活动的人数超过从事物质生产活动

的人数。根据这一标志,美国是1956年开始进入信息社会的”。(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成为整个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桥梁纽带,从事信息产业的人数激增,这些人的

使命就是对信息进行全面监控、记录、整理和传播。在信息社会里,整个社会对各种信息的记录日益完善

,处理信息的专业化、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在最为复杂的经济领域)都实现了全球信息汇总和信息联网

,不仅可以对信息进行持续、全面的采集和监控,而且对信息的整理、发布的组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

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更是信息时代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社会机构的这种活动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强有力的

支持,新闻媒体也正以特有的方式参与到了信息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去。李普曼时代所设想的情景正在出现

。仅以我国为例,目前国内“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期间,全国都实行了旅游信息搜集和发布制

度。此外,像气象信息、证券信息、民航信息、铁路信息、市内路况信息等全面监控到的信息也都堂而皇

之地进入到新闻传播领域中来。与新闻事业诞生初期威尼斯报纸所刊载的少量商船信息相比,当今社会的

信息不仅产生量巨大,而且相关的搜集、整理、传播工作也正在以更加准确、快速、全面的方式展开。

  从新闻媒体方面来看,目前,大型综合性新闻媒体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同时,媒体的分工越来越细,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专业定位的报纸、杂志、广播频率、电视频道迅速兴起。尤其是网络媒体无限

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更是大显身手,各种不同部门、地域和专业的网站已经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人们生

活的所有领域。这种发展专业化的方向在满足人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的同时,也意味着媒体对客观世界各

种信息的记录越来越完备,反映越来越准确、细致和全面。

  如果我们展开想象,将包括因特网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累计在一起,那意味着什么?

可能意味着由媒体所提供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合度越来越高。虽然这一虚拟世界是所有媒体反映能

力之和,不可能有人知道它真正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能够肯定的是,新闻媒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力正

越来越强大。与李普曼当年所说的“探照灯光”相比,在信息社会里,传媒所“照亮”的范围已经得到了

极大的拓展。

  2、新闻信息的差异程度开始降低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对新闻报道来说,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

是原先一些可能被排除在新闻报道领域之外的一般性信息(如日常的气象信息、交通信息、环境监测信息

等)大量涌入新闻报道领域,在使新闻报道内容不断丰富起来的同时,也使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发生了一

些变化。

  西方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非常强调“反常性”,美国学者阿维因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的《新闻与宣传

》一书中这样写道:“新闻就是同读者常态的、司空见惯的观念相差悬殊的一种事件的报道。”(转引自

刘建明:《理论新闻学的述语形态》,《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生

活类信息和实用信息涌进新闻报道领域里来了,新闻价值观念中的“反常性”、“趣味性”正在淡化和消

减,以至于西方坚持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人抱怨说:“‘真正’的新闻正在被不是新闻的‘新闻’或‘软

’性新闻排挤掉。这类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新闻将继续拥有读者,甚至拥有更多读者。”(密苏里新闻

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那么,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首先,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出于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考虑,是有

必要了解这类生活服务类新闻信息的,这在以生产和消费为时代主题的现代社会里显得尤为突出;其次,

在信息社会,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力大大增强,从事监控、记录、采集、加工、整理日常信息的人越

来越多,获取这类信息对新闻媒体来说不是什么难事;第三,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容纳信息的能力飞速增长,传统媒体也作出了相应调整,报纸向厚报方向发展,广播电视向全天候

、多频率、多频道方向发展,而且传统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融合,以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充足的媒

体容量和宽敞的传播通道为大量传递各种实用资讯提供了技术支持。

  从新闻价值角度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新闻信息的选择标准已经由传统的新闻价值尺度拓展为

传播价值尺度。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偏爱那些具有重大性、突发性、异常性、趣味性的信息,而传播价值的

外延则大于新闻价值的外延,只要是真实的、新近或正在出现的信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就都有

传播的必要和价值。所以,传播价值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因素,而且将新闻价值中的“贴近性”等

因素进行了拓展,延伸到了以实用性、服务性为主的日常生活领域。应该说,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对这些

领域的信息也存在着了解的需求,但由于条件有限,只能选择那些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重大信息和趣味信

息。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各种条件的具备,这种对实用信息的需求就可以满足了。所以,表面上看,似乎

是新闻价值的标准发生变化了,实际上,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拓展而已。

  如果从新闻的本质属性角度来看,新鲜性的核心是信息的差异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实

践中信息的差异性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继续扩大差异程度,越是异常的、重大的、轰动的、骇人

听闻的事件差异性就越大,就越具有新鲜性;另一个则倾向于缩小差异程度。早年西方新闻学者认为,狗

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典型的以扩大信息内容差异程度为标准的新闻观。但是现在看来,

不仅人咬狗是新闻,而且连狗咬人这样的日常琐事也同样进入到新闻报道领域中来了,只是“狗咬人”和

“人咬狗”比起来,在信息的差异程度上更小一些而已。近年来在国内日益流行的民生新闻就属于这种倾

向。

  3、重大新闻的全球快速传播和信息消费主义成为两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与传统社会的信息匮乏状况相比,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后,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力量的推动

下,信息数量极度膨胀,出现了“信息爆炸”。这种状况导致在信息传播方面同时出现了两种发展倾向:

一种是世界性的重大新闻事件倾向于实现全球即时传播,甚至同步传播;另一种是信息传播越来越倾向于

个人化和个性化。信息传播形成了大众化与分众化并存的格局。正像尼葛洛庞帝所描述的那样:“信息时

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像有线电视新闻网、《今日美

国报》这种新形态的传播媒介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和读者,其传播的辐射面变得更为宽广;针对特定读者群

的杂志、录像带的销售和有线电视服务则是窄播的例子,所迎合的是特定的较小人群的口味。所以大众传

媒在这段时间内变得既大又小。”(〔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

  出现前一种倾向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今社会,都会有能引起全世界关注的重大

新闻事件发生,比如美国的“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奥运会比赛等等。相对于信息比较闭塞的传统

社会而言,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时代已经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类具有国际影响的新闻信息的能

力,具备了实现全球传播的技术和信息采集、加工的条件。而且在传播的时效上也日益趋向同步传播。这

是媒体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之所以出现后一种倾向,是因为海量信息的涌现,使个人已经完全丧失了全

盘接收所有信息的可能性,如果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随波逐流,也很容易丧失自我。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

,人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那些不需要的信息,去寻找与自己的需要相关的信息,让信息为自身的需要服

务。目前,因特网上各种搜索引擎的火暴就是证明。而从信息的生产者来说,媒体作为一种生产企业,也

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生产不同的信息,人们在消费社会里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和欲望

正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并不断地得到满足,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而媒体生产者

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关于消费社会和传媒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的许多代

表性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等都从批判和反思精神出发,对大众文化

和消费社会提出了批评。他们的基本态度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无休止地制造大量消费品,大量的人再无休

止地将这些消费品消耗掉的过程。人生的主题和价值几乎全部被这种行为垄断着,没有了选择其他生活方

式的可能性,生活在这种社会里的都是一些单向度的人,技术产品和消费社会对人的天性构成了扭曲。

  如果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全球化和信息消费主义则是这种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新阶段。在这

一阶段,媒体跨国公司以全球为着眼点,力图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倡导全球传播扩散和全球信息消费,

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单一化。但是,无论批判学者们多么忧心忡忡,在信息社会里,

信息消费主义仍将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作为数字时代的预言家,尼葛洛庞帝已经就后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向人们作出了预测:“在后信

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人们普遍认

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当传媒掌握了我的地

址、婚姻状况、年龄、收入、驾驶汽车品牌、购物习惯、饮酒嗜好和纳税状况时,它也就掌握了‘我’—

—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陈作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