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卖瓷器的地方: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刘奇葆—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7:15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刘奇葆——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七 刘奇葆:九万里风鹏正举 八桂蜀地是心乡                       —— 一位封疆大吏的公忠体国之路 执笔人:熊俊潇指导老师:陈海春小组成员:司昕山、郑全海、刘伟、严伟  刘奇葆,安徽宿松人,现任四川省省委书记,曾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等重要行政职务。从不悔之年到知天命之岁,刘奇葆的政治生涯令人想起庄子所著《逍遥游》中的典故:“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正如鹏之化于鲲,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者总有一段厚积薄发、兴衰荣辱的峥嵘岁月。带着满腔热血、豪情壮志的刘奇葆赴任南海之滨素有“八桂”之美称的广西,“南中有八桂,繁华无四时”[①]。在此他把自己的辛苦的汗水、爱民如子的深情以及充满智慧的发展战略播撒得如广西满山遍野的玉桂树一般平凡而伟大。履新四川之后,他励精图治,怀揣着将四川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的理想,可一场世间罕见的灾难打乱了他所有的执政预期,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誓言“山崩地裂不后退”,面对灾区人民,他坚毅的手臂一挥“百日攻坚我们从废墟中站起来了”。一、引言:刘奇葆所处之时代    孟子曰知人论世,[②]只有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理解其平生之遭遇,方才可以说认识这个人。刘奇葆的人生迈越了四代领导人,几乎与新中国同生同长,而且也是共和国不断发生剧变的时期,更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变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逐步深入,国家间利益分歧也随之加大、地区之间文明冲突不断,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而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水区,贫富差距等深层次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道德认同与价值观面临巨大的考验。总之,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治理难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历史机遇和挑战,就必须改革体制上的某些不适应性和部分组织结构的低效率,这样,高素质干部人才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更高的层面。基于此,自第四代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便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深化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既是秉承邓小平干部年轻化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对江泽民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据悉,2007—2008年是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地方党委的集中换届,新上任的各省主政大员、封疆大吏似乎都有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年轻有为、求真务实;第二,高素质、高学历;第三,彰显个人风格与魅力。其中,汪洋、俞正声、薄熙来、刘奇葆似乎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他们或者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制定公共政策上,或者在应对突发灾难和解决具体社会矛盾上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人特点。[③]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将地方利益与中央意志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对于地方政府与基层治理来说,已不再如过去般可简单地按照国家的现代化意识进行改造。脱离了“负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后,不可预知的未来对新一轮的省委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量他们政绩的标杆已经提升到“又好又快”的高度,国内外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工作面临更大挑战;社会矛盾激化甚至集中地爆发,社会工作更加复杂;民生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改革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④]主政一方,他们不仅要有“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和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要有很强的经济驾驭能力与宏观战略部署目光以应对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要有现代式的管理方略和很强的社会事务管理能力以缓解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还要有“泰山崩于前不动色,天崩地裂不后退”的领袖魄力和莫大的勇气来突破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二、峥嵘岁月“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一个非常人的产生总是有着非常人的人生遭遇与经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刘奇葆简略的人生轨迹,其中不连续的地方是变化,不可考证的是某些偶然的因素,岁月流走的痕迹弥足珍贵,但沉淀下来的足可窥见其心中锦绣,宇宙关怀。(一)早岁经历宿松既是安徽的文明古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革命老区,宿松人民在历次革命中做出过重大贡献。此外,宿松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地带,钟灵毓秀,是我国三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祥地,一方水土一方人。1953年1月,刘奇葆就出生在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刘家姐弟四人,刘奇葆排行老二。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刘奇葆一直保存着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勤劳。长期在外的他对自己的家乡总是感到自豪与思念,与人聊起黄梅戏时,十分动情地说,黄梅戏风格清新淳朴,旋律婉转优美,充满了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小的时候是听着黄梅小调长大的。[⑤]刘奇葆少年时代既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热火朝天,也在13岁时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幸好已完成通识教育的他从此开始了自学生涯。(二)宦海初涉作为宦海人生的开始,他先后担任过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刘屋生产队指导员,金坝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给50后的这代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至今很难考证,但至少说明在狂热的“打倒一切”的政治运动中可以经受住极端严格的信仰与道德考察,屹然坚守在生产的第一线,一定有着超乎常人的群众动员能力与政治理论修养。1972年,刘奇葆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并担任系里的团支部书记。抓住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稍有缓和的历史机遇,积极接受高等教育,高素质与高学历为其以后的政治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刘奇葆大学同学李运明回忆说:“大学的时候,刘是很稳重的,处理事情有思想,有远见。”1977年,刘奇葆从省委宣传部调入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工作。次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搞起了生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一时间安徽的改革浪潮风起云涌。自古皖人度势趋新,以众帮众,大胆的改革给了满腔热血的刘奇葆以极大的触动,他以一支笔横扫千军之势对改革进行声援。此后,在1980—1985年间,刘奇葆在安徽省共青团担任职务,此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英阶层的人脉资源。(三)京师历练1985年从地方调到中央工作,对于刘奇葆而言,是他仕途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此后的十五年间,刘奇葆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1985——1992),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3.08——1994.07),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1994.07——2000.09),其中,在1996年5月兼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7年4月兼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6月兼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任职,为他提供了多样化的历练机会,在实践层面为今后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奠定了根基。在多样化的任职经历下,刘奇葆兢兢业业,不遗余力,真正做到了“当我离开这片营地的时候,它比我初到时更加美好。”在团中央工作期间,刘奇葆分管青基会工作,他“以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政治上的敏锐性为青基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和寻找正确的战略位置”,确立中国青基会在整个共青团工作格局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希望工程上,作为中国青基会和希望工程的奠基人[⑥],他提出希望工程“民办公助”的方针,大大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即使在离任之后,中国青基会的工作,如“三辰影库”、“中国互联网络大赛”等一些重要成功项目依然留存有奇葆工作过的“痕迹”。京师的历练不仅停留在实践经验上,在理论的学习上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在1991.09—1993.12 年间,已近40岁的刘奇葆,毅然选择在职攻读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并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外,在进行进一步研修的同时,1992年又到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这些理论储备为其重回到地方,进行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智慧支持。 (四)八桂经略2000年9月,在担任了六年国务院副秘书长之后,刘奇葆调任广西,正式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与广西结缘。1986年,刘奇葆曾经作为领队,带着团中央派往广西做基层农村调研的工作团,来到过当时柳州地区的鹿寨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⑦]。亲眼目睹了大山深处的落后与贫困,也激发了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里贫穷落后面貌的热情与愿望。在这里,刘奇葆曾经带领着工作团的成员们,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山外的新观念[⑧]。在这里,他们走村串巷,走遍了三江、鹿寨的所有乡镇,和当地的老百姓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培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⑨]。在这里,1986年秋末的一天,刘奇葆曾和一位地方同志步行到鹿寨县最偏远的拉沟乡古寒山,面对着艰苦创业的场面[⑩],颇有诗兴的刘奇葆即兴作了一首《赠古寒山青年林场》:“百十青年战古寒,垦荒造林不畏难。争得山山添新彩,火样青春更灿烂。”如今,当他再回到这里,这时候,他曾经工作过的侗乡苗寨和林场,茶香已经香飘千里;那片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已经长成繁茂的万亩林场。再次踏上广西的热土,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11]正是带着这样的激情与才智,为了实现广西经济大发展,刘奇葆几乎跑遍了区内所有的贫困山乡。他下基层、进农村、走田埂、住农户,四处考察。正如毛主席所说,“真理是调查研究得来的。我们靠真理靠正确吃饭,不要靠官职吃饭。我们的经验历来如此,即当你为工作的开展最发愁的时候,只要下去调查研究,问题就解决了。”在任期之内,刘奇葆实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五)蜀地图强继主政广西之后,刘奇葆再次迎来了仕途中的又一重要舞台,担任四川省省委书记。在任职之初,刘奇葆就指出,“四川是个大省,农业基础坚实,工业规模较大,科教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央决定让我担任四川省委书记,这是中央对我的信任和重托……能在如此良好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我感到十分荣幸。……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共同把四川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中央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在刘奇葆心中,四川是个好地方,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杰地灵,他对四川充满了深情和热爱。履新四川之后,他一直强调,“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当务之急,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紧迫意识,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刘奇葆认为,四川总体上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动地、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就是做大经济总量,就是推进加快发展,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加快四川发展的一项大战略来抓。 三、为政之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武功套路都有其原出心法,任何政治家都有其千年不易百试不爽的为政之道。(一)吏治开新风自威尔逊政治——行政二分以来,政治与行政所遵循的便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演化路径,发展至今,正如鲍威尔所说,“政治就是那一类往往形式比内容更重要的事情。”精于造势,以博民众一笑;而理想的行政或者说有效率的行政关键在于实干,清末名臣左宗棠就讲过“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对于以办实事为宗旨的刘奇葆来说,是深谙其中之道的。因此,他一直强调干部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要切实转变官僚主义作风,须牢固树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意识。要“多干多数人受益的事,多干群众最急需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有利于发展的事”。在他为政之道中,政治清明、作风清新、为官清廉是其追求和目标,“不搞繁文缛节,不搞文山会海,不搞形式主义”则是其对干部队伍工作作风的严格要求。对于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领导干部存在的作风不扎实、思想不艰苦,习惯于凌空驾虚、高谈阔论,满足于“大概”、“也许”、“差不多”、“说不好”、“过去就是这样”之类的说法,刘奇葆认为这些作风,涣散斗志,污染空气,误人误事,必须坚决清除。[12]只有实干,才有实效,是其一直坚持的工作信条。权利大于权力。治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即以官治吏;另一种则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即以公民权利监督治理官吏。刘奇葆将两种方式相结合,以保障民众权利为起点,严格监督官吏的不法行为。广西合浦县因为受到几次台风的影响,灾情极为严重。该县黄副主任在慰问的过程中因未收到 “高规格接待”而置灾民切身利益于不顾。刘奇葆听说这件事后,立即责成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派出干部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对那些面对人民疾苦无动于衷的干部,对那些在群众面前‘摆谱’的干部,应当严肃处理。”[13](二)爱民如赤子孔子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为政与爱民,贵在懂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道理。刘奇葆出身于“寒素”之家,他的经历使他对民众疾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有关老百姓利益的事上,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赤子之心,天地可感。权为民所用。刘奇葆虽出生于五十年代,但对于网络民意十分重视,真正将民众利益诉求作为执政的根本。例如任职广西不到三周,在面对全区各厅局和各市主要领导讲话时就直言,目前网友的留言给了他很大压力,但同时也给了他很大动力。在2006年在广西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刘奇葆更是谈到对网上很多网友所表达的意见很有感触[14]。情为民所系。生于农村,刘奇葆对于基层有着特殊的情结。在广西的6年间,他下基层、进农村、走田埂、住农户,四处考察,足迹遍布广西的城市和农村、厂矿和企业。并且,丝毫没有官民之别,正如他所说,“领导干部们每进一次农村,感情上就和当地群众贴近一分。干部要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另据广西一位官员也介绍到,“有一次,他到灵山县平岭村考察,住在一户农家,他白天和农家的主人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到其他的农户家串门谈心。后来当这些农户得知和他们一起‘拉家常’的人竟然是区党委领导时,都有些不敢相信。”[15]利为民所谋。无论是权力观还是群众观,最终还是必须以为民谋福利得以体现。在广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刘奇葆倡导在全区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在刘奇葆看来,城乡清洁虽是小事,但却是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他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市长如果抓不好城市卫生,你怎么指望他抓好发展”。因此他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像打扫家庭卫生一样美化我们的城市”,为加快广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6](三)人才维国势人才是治国的根本,教育是百年大计,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则是刘奇葆对教育目标的追求。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有名的贫困县,生活在贫困中的都安人唯有通过教育实现致富梦想,提出“培养一个大学生,等于多造十亩田”,全县重视教育蔚然成风。然而,这些孩子稚嫩的肩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贫穷,都安县每年约有200名考上本科以上的考生自动放弃上大学。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刘奇葆在一天之内作了两次批示。2006年8月16日,他在反映都安县贫困高中生上大学情况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严格执行国家扶助贫困生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贫困生扶助长效机制,帮助各阶段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对考取大学的贫困生,有关方面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他们顺利入学,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随后,刘奇葆在有关报道材料上饱含深情地写道:“都安是一个缩影。千百万为祖国和自己的前途奋发读书的孩子们,既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他们各自家庭的希望。他们有上学的权利,只要他们具有升学的素质,我们党和政府就不能让他们失学。我们再穷再困难,也要助他们一臂之力,不能让孩子们失去希望。”[17]四、疆臣之道自古中国官吏有疆臣与枢臣之分,疆臣为负有治理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一般指省级大员,而枢臣则是指内廷重臣、中枢要员,一般指居于京师的中央高级官员。这二者在为政之道上并无大异,但在为政之术、治理之道上却有天壤之别。对于疆臣来说,要能在不违背中央意识的最小扰动的区间内直面时弊,维新变革,做到“上安下顺,弊绝风清”,而对于枢臣来说,身居庙堂危乎高哉,“治大国如烹小鲜”,身处盘根错节的关系之中,谨言慎行才是根本,不如疆臣那样放开手脚干实事。刘奇葆迄今最辉煌的业绩莫过于在广西、四川两地主政的时期,作为一名封疆大吏,最重要的在于其公忠体国之心。对地方,私利不可讲,一切以公利为先,镇守一方要尽职尽责尽忠;对中央,要能体贴国情,体贴上意,与全国的大步调保持一致。(一)长袖善舞    “予我长袖,我必善舞”,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借助周边的力量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广西这种欠发达省份,刘奇葆即采取的这种战略。主政广西伊始,刘奇葆即提出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进而形成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格局的构想,得到中央高层支持和东盟诸国的呼应,使广西以经济弱省(区)地位,一跃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战略性平台。在06年“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刘奇葆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与信心,“北部湾经济区将有可能成为中国沿海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刘奇葆说,广西正面临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为推进泛北部湾合作与开发,广西已启动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发展沿海工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为依托,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18]为了推动“一轴两翼”战略的实施,刘奇葆提出,广西要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把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广西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加快形成“干”字型工业布局,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突破。作为一个现代领导人,在处理省内事务的同时还要积极与国际友人和国际力量进行交流与合作。2004年中央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选定在广西南宁,奇葆功不可没。同样是他力促东盟十国领馆落户南宁,并全面展开与东盟海陆区域的交通对接;并力促广西与相关中央部委达成协议,三年内开通至全部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线,五年内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改造和新建2500公里铁路,并全面启动广西北部湾防城、钦州、北海三港组合[19]。利用广西的优势地位为发展多元化对外贸易打通经脉,以此带动广西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当省委第一书记不要光搞实际,九分搞实际,有一分还要搞理论。”刘奇葆的发展理论不仅表露了他超于常人的政治敏锐、政治远见和政治眼光,而且说明他对于身为一个疆臣最重要的职责谙熟于心,那就是发展经济。一个执政者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权的功能性,使百姓富足,有恒产者有恒心,才会得到民众的认同。离开广西的时候,广西人对其无限留恋,称他务实,有魄力,真正为广西谋利益、做实事。(二)转危为机   危机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无法预测的事情能够做的就是直面危机,以坚强的信念、超然的勇气从灾难中振作起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对于刘奇葆来说,几乎无法想象。在那场世间罕见的灾难降临之前,他的理想是将四川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他一切的工作都是以此为重心而展开的。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打乱了他所有的执政预期。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展救灾斗争。百日之后,刘奇葆发表纪念文章《百日攻坚我们从废墟中站起》:100个日日夜夜,我们面临了少有的遭遇和处境,经历了少有的困难和考验,承担了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受到了少有的关注和关切、赢得了少有的坚强和奋起。100个日日夜夜,我们守望感动、铭记感谢、收获感悟。刘奇葆究竟度过了怎样艰苦卓绝的100个日日夜夜,旁人已无从想象。接下来的日日夜夜,刘奇葆与四川人民一同战胜了人世间的这场重大的磨难。如他所说的那样,以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坚强奋起的答卷。无疑,刘奇葆经历了执政生涯中最重大的考验。但显然,重大的考验远未结束。从废墟中站起之后,要恢复、重建和振兴。那是一场持久战。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是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然而,在全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的时候,灾后重建的脚步正在提速。2008年11月中旬,温家宝第六次赴震区实地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他强调,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地震灾区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灾区的恢复重建问题,明确提出“加快恢复重建步伐,提前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的要求。“加快”和“提前”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异常艰巨的任务,时间一天也不能耽误,必须争分夺秒,打破常规,争取主动。”一个星期之后,刘奇葆在安排部署四川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动员:防止经济下滑的任务很艰巨,必须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很艰巨,必须加快;抢抓扩大内需机遇、大上项目的任务很艰巨,必须加快;然而,如此庞大的灾后重建规模,当前以及未来都必将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刘奇葆曾经说过,为政千头百绪,一个干部必须懂得留下一些思想空间,“既能走正步,也会踱方步”。所谓正步,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有板有眼,不折不扣贯彻各项政策;所谓方步,就是要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善于跳出具体事务把握大局,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宏观,议大事,管本行。[20]五、启示(一)何为大才     何为人才,读书人是人才;何为俊才,书读得好的是俊才;何为大才,读得好且修身养性的功力一流者是为大才。从刘奇葆为人处世和气性修养上可见其浩然正气与宽广胸襟,此公堪称大才。(二)公忠体国    鞠躬尽瘁兮,百日攻坚两鬓花;公忠体国兮,一生功绩谁可表。刘奇葆的一生中始终恪守着对下一片赤子之心,坚持公利;对上体贴国事,忠心可鉴。(三)宜方宜圆     所谓治世宜方,乱世宜圆;枢臣宜方,疆臣宜圆。此理雷同于刘奇葆“走正步,踱方步”的人生感悟,在北京任职时他亦步亦趋,不折不扣,有板有眼;到地方后也可开新局面,革新政治,创新发展。(四)时势造英雄与造时势之英雄梁启超曰:“应时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人物者,造时势之英雄也。既有时势,何患无应此之英雄,然若无先此之英雄,则恐所谓时势者渺不可睹也。”刘奇葆从时代的机遇中脱颖而出是时势所造的英雄,成为封疆大吏后大展宏图,扶危救难,开创广西四川发展新纪元,则为造时势之英雄。 参考文献[1]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梁启超.李鸿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3]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4]梁启超.康有为传[M].团结出版社,2004.[5]孙占元.左宗棠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张志.刘奇葆:掌舵广西迈新步[J].小康,2006,(11).[9]赵歧阳.关注民生解除民困是领导干部的最大责任[N].广西日报,2007-11-14(1).[10]江东洲.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谈和谐广西建设[N].科技日报,2006-12-29.[11] 邹东华,林丹.致力区域合作,发展广西经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谈“一轴两翼”发展战略[J].今日中国论坛,2007(1).[12]编辑部.刘奇葆:在和谐广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J].当代广西,2006(7).[13]刘奇葆蒋巨峰作出批示,要求灾区各级党政干部在第一线组织抗震救灾工作[N]. 四川日报,2008-5-13.[14]刘奇葆:搞不好城乡环境,谈不上称职干部[J]党政干部文摘,2009(10).[15]何忠平.刘奇葆首开四川强省药方:承接产业转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4月-11.[16]牛保良.三十年后重温邓小平干部年轻化思想的重要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9(1).[17]刘奇葆: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J].当代广西, 2006(8).[18]刘奇葆:领导干部要成为真学善学勤学的模范 [19]戴亚平.中国高官新方阵[J].领导科学,2002(7).[20]黄道伟.机遇为准备者所有优势为创造者所用[J].当代广西,2007(2).[21]柯建刚.刘奇葆提出:要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为——国之兴在于政 政之得 在于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一席谈[N].中国人事报, 20001-03-30.[22] 刘奇葆,最不平凡的执政岁月[J]中国改革,2009(1).[23] 刘奇葆:让北部湾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www.ccgov.org.cn 2007-2-13.[24]李红梅.刘奇葆率广西代表团出访东盟——泛北部湾合作赢得东盟各方认同支持[J].当代广西,2007(6).[25]新一轮省级干部人事调整呈现三大亮点[N].今日信息报,2006-7-24.[26]漆小均.刘奇葆忙调研为四川明年发展定调[N].第一财经日报,2007-12-26. [27]蓝永信.刘奇葆在田阳田东调研考察时强调以求真务实精神加快发展[N]. 广西日报,2004-04-13.[28] 中共中央决定:刘奇葆同志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同志不再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委员[J].当代广西,2006(7).[29]欣文.中共中央决定:刘奇葆同志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两任省委书记对四川情真意切[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1).[30]非常时刻非常之举—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省级领导班子干部会议上作重要讲话.高层声音

[①]取自南北朝时庚信的诗《咏桂》,云:“南中有八桂,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指广西气候暖热,玉桂丛生,此树浑身皆宝。[②] 参考《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③] 中国高官改革新政实录[J].商周刊,2009,(2).[④] 中国高官改革新政实录[J].商周刊,2009,(2).[⑤] 曹芦松.拳拳梓里意 眷眷黄梅情——中南海拜见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奇葆同志侧记[J].黄梅戏艺术,1999,(3).[⑥] 曾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后为希望工程主要负责人的徐永光在接受《中国青基会通讯》记者采访时提到,刘奇葆是希望工程的奠基人,是“合谋者”,在他的支持下希望工程取得了极大的发展。[⑦]刘奇葆深入调研的两个民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毗邻地带,属云贵高原的雪峰山、越城岭和苗岭山脉的延伸地带。当时的融水县和三江县,山区的老百姓生产生活封闭、落后,什么“市场经济”啊、“科学技术”啊,这些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⑧]作为当时工作团成员之一的王松鹤回忆道:“我们到的那天就像节日一样。那时还没通电,往往是在大家最集中的场院一坐,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大家瞪大眼睛听我们讲北京的事情。”[⑨]至今,时任共青团融水县委书记的梁柯林仍十分珍惜地保存着刘奇葆和他们几位苗族青年的合影照片。[⑩]那里正在组织青年团员开辟一片万亩青年林场,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工棚,床是拿树枝勉强支起来的,每天要到30多里外的地方去运水、拉米,200多名团员青年就这样吃住在山上。[11] 张志.刘奇葆:“掌舵”广西迈新步[J].小康,2006,(11).[12] 柯建刚.刘奇葆提出:要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为——国之兴 在于政 政之得 在于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一席谈[N].中国人事报, 20001-03-30.[13] 张志.刘奇葆:掌舵广西迈新步[J].小康,2006,(11).[14]网友意见中,有两类增大他的压力,一是希望抓住机遇加快广西发展的,二是提了很多建议、开了很多“药方”。例如有的网友提出广西要好好学广东,要真学,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有的希望认真改变干部作风,这些网友还举了很多具体例子,提供了很多基层情况。[15] 蓝永信.刘奇葆在田阳田东调研考察时强调以求真务实精神加快发展[N]. 广西日报,2004-04-13.[16] 刘奇葆:搞不好城乡环境,谈不上称职干部[J]党政干部文摘,2009(10).[17] 江东洲.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谈和谐广西建设[N].科技日报,2006-12-29.[18] 陈仕平.“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获中央领导肯定[J].经济观察,2007,(8).[19] 李力.富裕文明和谐[J].当代广西,2007,(3).[20] .刘奇葆:走正步踱方步[J].商周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