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里买瓷器: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卢展工—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56:24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卢展工——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八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1]]            ——记“亲民书记”卢展工执笔:王鹏     审稿:董月娟    资料收集:殷静、周晖 题记:由于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么一代人,他们出生于共和国的红色党旗之下,他们成长于毛主席的言传身教之中。他们经历了“上山下乡”带来的历练,他们抓住了恢复高考带来的机会,他们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硕果。他们是历尽浩劫后出生于新中国的第一代人,他们是文化大革命后享受正统教育的第一代人,他们被称作“共和国一代”。现在,这代人即将承担起共和国的重任,“共和国一代”即将登上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在江浙初露锋芒,他可以把守品性,砥砺自我,蓄积爆发的力量;在升迁的机遇面前,他可以从容受命,励精图治,实践自己的执政理念;在平凡的执政中,他可以实事求是,踏实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在复杂的形势前他善于革故鼎新,开创了福建发展的新局面。他的执政历程饱含着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办事风格处处彰显着大将风范。他的机遇里处处体现着他的积蓄和能量,他的转变时时饱含着对民众的牵念和担当。他就是卢展工,出生于1952年,他便是“共和国一代”的佼佼者之一。 从插队黑龙江省的知青到普通高校学生,从嘉兴市市委书记到浙江省省委副书记,从河北省省委副书记到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从福建省省委书记到如今的河南省省委书记,现年58 岁的卢展工的足迹跨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1969年插队黑龙江开始,在41年的政治生涯中,卢展工凭借勤奋、精干、务实的作风和丰富的基层领导经历,一步一个脚印,逐渐从插队知青登上了中国主流政治舞台。去年底的五省书记调整普遍被人看做是为十八大人事布局作铺垫,在此背景下,调任中部重省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被人认为“前程似锦”。纵观卢展工的人生足迹,其政治生涯至今为止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知青插队,求学上进(1969-1982)二、江浙试手,初露锋芒(1982-2001)三、入闽掌政,渐入佳境 (2001-2009)四、出闽入豫,宠辱不惊 (2009至今)下面也将以这四个阶段为主线,剖析卢展工的政治生活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黑龙江:松花江边悟寒暑没有黑龙江的13年,就没有我的今天——卢展工从一九六九年三月随浙江省第一批知青到黑龙江省富锦县富民公社插队到一九八二年一月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卢展工在黑龙江整整停留了十三年,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青年时光留在了北大荒。历经磨练的卢展工也收获了北大荒对他的独特洗礼。他曾说到:“没有黑龙江的13 年,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荒的生活对我今后一生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它磨练了我的意志、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它使我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它教我懂得了党的干部应时刻想着群众,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三年的黑龙江生活在卢展工的身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正是这十三年北大荒生活的经历,使卢展工对基层群众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十三年北大荒生活的经历,才磨砺出了卢展工果敢刚毅的性格;也正是这十三年北大荒生活的经历,才有了后来中央领导对卢展工的评价:性格直率、办事果断、廉洁自律。对于事业上的成功,卢展工总是说:“我是许多知青中极普通的一个,跟别人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赶上了机遇。下乡时赶过牛车马车,上学时当过班长、团支书,工作后只知脚踏实地地干,从没想到当官。”但正在向中国最核心整治层迈进的卢展工的过程中,卢展工取得的成就,绝非仅仅只靠运气如此简单,可以说,正是北大荒十三年的经历,才为他的人生经历开启了一扇门,才赋予了卢展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踏实的办事风格,才能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才有了其日后的辉煌。可以说,人青年时的经历赋予给人的不仅仅是关于青春岁月的回忆,青年时期树立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办事作风会影响人的一生。在黑龙江影响卢展工的另一个事件,是恢复高考后考入哈尔滨建工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作为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前沿阵地,哈尔滨建工学院在建国初期在我国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培养出了李长春、王兆国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正是大学的工科专业的学习造就了卢展工严谨求实的工作方式和听话出活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才能得到信任;听话出活,才能得到赏识。     二、浙江:西子湖畔写春秋选官就如选保姆,当官犹如当保姆——卢展工大学毕业的卢展工被分配到浙江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建筑工程总公司)施工管理处任干事,正是从这时起,“从没想过做官”的卢展工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从一九八二年浙江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建筑工程总公司)施工管理处干事开始直至一九九三年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仅仅十来年时间,卢展工就由一名普通干事成为我党副省级干部,卢展工在浙江的十一年可谓“平步青云”,但不同与其他人“坐飞机”时的不能服众,卢展工在晋升之后却能得到良好的口碑。而这一切都源于卢展工“执政为民”的执政观。下过基层、懂得人民疾苦的卢展工往往能在工作中聚集较高的人气。只有职位达到一定高度,才能使自己的执政理念得到有效体现;只有自己的执政理念符合人民的需要,使工作业绩出色,自己的职位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卢展工正是凭借自己正确的执政理念,使自己的执政之路进入了业绩出色——职位提升——业绩更出色的良性循环,从而也使得卢展工在短短十一年间完成了政治生涯中“华丽的”飞跃。在浙江省的十一年经历,也使得卢展工逐渐获得中央领导的青睐。董必武有句名言:“甘为民仆耻为官”。党员干部不应以官自居,不应在群众面前高高在上,而应牢记自己的公仆角色。摆正了位置,认清了“身份”,就能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群众,从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3]]为官当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情、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面对人民的授意,官员没有任何特权可言,唯有尽职尽责服好务、掌好权。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善于听民意、察民情、观民色、恤民愿,与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官权民授,官权民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得到基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福建:武夷山上树丰碑当我离开每一片营地时,它都应该比我初到时更加美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院长康普顿如果说浙江的十一年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那么在福建的卢展工则到达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个巅峰。在任福建省委书记之前,卢展工的晋升之路虽然平坦,但他一直担任的都是副职。正是在福建,卢展工第一次当上了行政首长;正是在福建,卢展工第一次建立了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功绩;正是在福建,第一次承担正职的卢展工就担负起了管理福建省4200万人口的重任。2001年卢展工进入福建,到2003年一月出任福建省省长,再到2004年成为福建省代理书记,卢展工在福建的成功,得益于他人生中的贵人——宋德福的相助。2000年11月,宋德福入主福建,党中央希望他尽快使福建省从1999年远华特大走私案的阴霾中走出来,用人之际,宋德福选中了廉洁自律、办事果断的卢展工。卢展工又一次凭借他在北大荒磨砺出的办事风格为他赢得了飞跃,2003年宋德福的病退,更是将卢展工间接送上了福建省一把手的宝座。“坐飞机”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得到了“贵人”的提携(拉),但能将飞机坐稳的人,往往还需要“贵人”的相送(推),宋福德在卢展工的生命中就扮演者这样的角色,不仅对卢委以重任,更是使其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贵人”就是扶你上马并送你一程的人。让领导欣赏并得到提拔,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要让领导在被替代甚至超越时心悦诚服,则需要超高的处世技巧和超强的人格魅力,要善于判断时机抓住机遇。有人拉有人推,才能坐稳飞机,才能越走越远。第一次当上正职的卢展工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福建省如何发展的问题,但是考虑如今的福建如何发展,需要的是不一般的智慧。福建省分别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邻,在当下中国两大经济高地的挤压之下的福建被称作是“杠铃的中间”。[[4]]福建被边缘化的隐忧弥漫于福建省的大街小巷,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卢展工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5]]“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切切实实为福建省人民带来了利益,不止“海峡西岸经济区”,亲民省长卢展工在福建八年为福建人民留下丰富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也正是如此,当卢展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时,福建人民表达了深深地不舍,河南人民也表达了“东南风吹绿中原”的殷切希望。 四、河南:洛阳城里淡荣辱中央决定我到河南来工作,自己就要努力去做。注重学习,尽快融入河南。——卢展工2009年11月,卢展工从福建调任人口过亿的中原重省河南,这位曾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国家战略的省委书记,使河南人民充满期待。对于2009年11月进行了这次五省领导互换,外界普遍认为是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大进行人事布局。虽是平行调动,但调任至人口过亿的中原重省河南的卢展工的政治前途普遍被外界唱高。但此时只需更进一步便能进入中国最核心政治层的卢展工此时却显得更加“淡定”:既不消极怠慢,也不急功近利。他深刻意识到,有了中原城市圈的河南不需要像卢展工在福建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刀阔斧,自己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完善河南的社稷民生、逐步贯彻自己以民为重的执政理念。河南已经在战略上拉出了一个框架,他会填得更实,会深化、丰富、完善、充实河南的经济发展思路。[[6]]从“微服应聘”[[7]]体验基层人民就业难的问题到在河南省经委会议上提出的“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8]],无不体现出卢展工在河南不失不越、宠辱不惊的办事原则。2010年6月3日,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刊文表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的关键是宏观调控、中微观管理以及具体运行机制要跟上,切实体现尊重市场主体,体现尊重规律,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9]]从领导层面来讲,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为”就是“不为”,做了很多事情,没有起作用甚至起了副作用,做了等于没做;“不为”就是“为”,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官之道,“两面三刀”,已在中国政坛工作40余年的卢展工在河南深喑此道。“两面”就是两种手段;“三刀”就是三种要素。“两面”就是赏、罚,老虎称霸山林靠爪牙,领导统御人民靠赏罚,“赏没如厚之信,使民利之;罚没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无论赏还是罚,文章都要做足,工作都要到位。“三刀”就是“势、术、法”,势,就是有权利和地位形成的统治力量;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法,就是政策法令、规章制度,“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10]]只有“两面三刀”才能统御一方,也只有“两面三刀”才能在治理过程中不失不越。       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他极具伊吕慧眼。韬光养晦,鞠躬尽瘁,他颇有萧曹风范。从政的41年间,卢展工辗转五省,历经了多种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也书写了自己多样和出彩的政治生命。在基层,他做到了不辍劳作,踏实诚恳,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为干部,他实现了率先垂范,兼听四方,团结同志协同合作。从插队知青到高校学生,他一贯躬耕不辍,兢兢业业,秉持着严谨刚毅的工作作风。从基层干部到政府高官,他始终克己奉公,心系民众,成就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美谈。他的工作态度始终体现着他的人格操守,他的人格操守也不断塑造着他的工作成就。   “坚毅果敢”、“亲民爱民”是他的性情标志,“坦荡如砥”、“厚德载物”是他的处事之道,“宠辱不惊”、“不失不越”是他的政治智慧。在江浙初露锋芒,他可以把守品性,砥砺自我,蓄积爆发的力量;在升迁的机遇面前,他可以从容受命,励精图治,实践自己的执政理念;在平凡的执政中,他可以实事求是,踏实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在复杂的形势前他善于革故鼎新,开创了福建发展的新局面。他的执政历程饱含着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办事风格处处彰显着大将风范。他的机遇里处处体现着他的积蓄和能量,他的转变时时饱含着对民众的牵念和担当。低可守,高可担,有责任、有魄力,善转化,能革新,他用41年的时间在祖国大江南北躬耕着自己的执政理念,也必将用自己的亲民热情谱写更加动人的篇章。                     【附】卢展工同志简历     卢展工,1952年5月生,浙江慈溪人。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3月参加工作。毕业于黑龙江建筑工程学校(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大学学历。    1988年9月任浙江省嘉兴市委副书记兼市纪委书记,1989年12月任嘉兴市委书记,1991年3月任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1992年12月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3年12月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1995年5月任浙江省委副书记。1996年7月调任河北省委副书记。1998年10月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2001年1月任福建省委副书记,2001年2月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省委党校校长。2002年10月任福建省副省长、代理省长。2003年1月在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福建省省长。2005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卢展工代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职务。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卢展工同志任福建省委书记。12月16日,卢展工辞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2005年1月,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选举卢展工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年11月26日,在中共福建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2008年1月24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卢展工任河南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后记】关于风格    老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说,可以写下这篇文章完成过程中的感受,现在回想起写这篇文章时的点点滴滴,确实感触颇多。    这篇文章从开始准备到最后修改完工,我们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稿子大幅改动不下五次。在我看来,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的困难,主要倒不在于资料难以收集、信息不够公开之类,就像您说的,只要善于读那些网上公开的文件资料,何愁没有东西可写?在我看来,写这篇文章的困难之处恰恰在于可写的东西太多,可写的方面太多,可写的精神太多,反倒使我们不能下笔(每次大幅修改我们都在进行文章篇幅的删节)。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主要是咱们的领导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时间还不太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相信肯定很多执笔的同学在动笔之前将您的博客反复参考,和您“红色牧师”的风格反复比较,才定下了文章的基调。但是因为挂在网上的以前的学生习作太少,我们很难归纳出一种风格进行写作。想起陈老师上课时说的“咱们学校虽然比不上清华、北大,但咱们的领导艺术中心不一定比不上清华北大”时,常常令我激动不已,我们的学校排名虽然在北大、清华之后,但咱们的公管学院有全国一流的领导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有全国第一个电子政务博士点,有世界一流的决策中心,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怀揣着奋勇争先的理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士兵到将军的道路是用鲜血铺就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我看来,要完成陈老师的宏伟愿望,要将咱们的领导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打造成全国第一的机构,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我们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风格,我们才能避免与其他文章的前篇一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们才能避免写到领导就是歌功颂德;有了自己的风格,才能使我们的文章独树一帜。风格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我相信,有了陈老师的不断引导,有了上届师兄师姐的作品,有了我们这届研究的成果,有了下一届同学的开拓创新,我们的领导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一定能树立起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一定能为以后的同学们进行研究写作提供便利,一定能使形成领导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自己的风格。                                 公共管理学院07级本科生王鹏

[[1]]出自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伊吕即伊尹、吕尚。伊尹,商初名相,助汤灭夏,辅商初四君,被古人视为贤相的楷模之一。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即姜子牙,又称姜太公,辅佐武王灭商。萧曹即萧何、曹参,楚汉相争时,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起了重大作用。曹参,助刘邦建立汉朝,平定异姓诸侯王,继萧何为惠帝之相,二人皆为汉初著名贤相。[[2]] 钟岷源.卢展工印象.南风窗2006(5)16-17[[3]]卢展工妙解“当官犹如当保姆”富有教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12.4 [[4]] 从省长到主机的执政之路.世界经济报道.2009.12.4[[5]] 黄文川.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扬帆起航——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求是.2008(16):35-37[[6]] 紫陌.卢展工的河南时间.决策.2010.2(3):74-75[[7]]详见中国新闻网.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应聘”遭拒细节披露[[8]] 河南日报.卢展工: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2010.3.4[[9]] 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6.3:5[[10]] 易中天.我山之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2009:141-151

我的更多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