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愿对你想起:为什么西游记称不上四大名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7:50:40
为什么西游记称不上四大名著?
       前一段时间有愤于一些网友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之下随意批评张纪中版西游记,写了一篇日志《张纪中版西游,看点不在特效,而在内容》,结果有很多朋友对新版西游乃至《西游记》原著有了兴趣,也有一些朋友坦诚自己小时候确实没仔细看过《西游记》,而是看的电视剧,还有一些朋友希望了解真实《西游记》的更多内容。《西游记》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并称为四大名著,其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并且从《西游记》中引申出来诸多的民间旧俗,其影响一直至今。
鄙人在《张纪中版西游,看点不在特效,而在内容》中曾经讲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是因为其反封建的巨大历史意义,其实最早有据可查的四大名著排名渊源来自于冯梦龙,名曰“四大奇书”,当时《红楼梦》还没出来,所以《金瓶梅》占据着老四的位置。不过这个说法质疑声颇多,原因在于《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在当时的影响力还比较小,尤其是《西游记》,是平民百姓喜欢的读物,根本无法与《西厢记》相比。
而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从纯文艺的角度评判的六才子书是《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和《西厢记》,后来的毛宗岗父子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三国演义》,将其尊为第一,再又过了几十年明清小说界的BOSS《红楼梦》出场,奠定了文学家心目中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注意不是《西游记》。)
在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质疑,《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小说,《西厢记》是戏剧,将《西厢记》与三部小说并列不太合适,但是这里讲的是四大名著,并不是四大小说。或许也是因为《西厢记》的体裁问题,后来的“西”渐渐演变成了《西游记》,成为了现在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为什么我说《西游记》称不上四大名著,其一是作者问题。吴承恩荣幸成为《西游记》的作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事实上至今对于《西游记》的作者存有势均力敌的两派,即“挺吴派”和“倒吴派”,顺便说说鄙人也是一名坚定的“倒吴派”。当然,事实上对于四大名著的作者问题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到底写到哪里,通行本《红楼梦》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高鹗狗尾续貂之作。前几年有些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原版《红楼梦》应该是一百零八回,只可惜曹雪芹未写完就去世了,留下了个残本,残本后面二十八回被续写者篡改了。而《水浒传》也存在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的说法。当然,仅仅因为作者缘故就革除《西游记》四大名著的头衔理由似乎有点不充分,《西游记》特殊就特殊在它极有可能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一群人写的,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一群人,不是两三个。
为什么说是一群人,《西游记》的断代感尤其强烈。《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无论是一人还是合著亦或是前人未完成后人续补,到底还有个整体性,其中《三国演义》整体性最强,所以《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对作者没有疑议的小说。《水浒传》整体性要次之,后面征方腊的内容在一些版本的《水浒传》中并没有,而《红楼梦》的整体性就更加差些,对于后四十回各个人物的结局红学家们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诸如林黛玉最后应该是溺死,贾宝玉薛宝钗最后没有孩子,贾府没能够家道复兴等等。而《西游记》可以说是一朵奇葩,对于它的疑议从第八回就开始了,前七回大闹天宫,写得清新脱俗,十分精妙,即使把它独立出来看也无妨,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取的就是《西游记》前七回。八到十二回共六回承上启下(这里讲的六回还包括一个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在一些版本的《西游记》中没有,所以是五加一回),这六回交代取经起因,写得十分混乱,《西游记》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点也自此开始。后面八十七回剧情拖沓,多有重复,其中矛盾点更加多。尤其是后面八十七回,其中文笔风格迥异,水平年代参差不齐,有一种《一千零一夜》的感觉,里面随便添一个少一个都无妨大雅。
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西游记》的断代性,比如四海龙王,大家读《西游记》的时候只知道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不知道有没有注意一下名字,我特意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对这四海龙王的名字也是含糊其辞,明确叫得出名字的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而西海龙王和北海龙王的名字一具引用了《西游记》开始和结尾章节的说法,西海龙王叫敖闰,北海龙王叫敖顺。西海龙王和北海龙王的含糊其辞其实皆因为《西游记》,中国古代却有四海龙王崇拜,但并没有具体的名字,《西游记》给这四个龙王取了名字排了位子,但是在西海龙王和北海龙王的名字上一直有混乱,西海龙王和北海龙王一开始名字分别叫敖闰和敖顺,到了中间几十章节就变成了西海龙王叫敖顺,北海龙王叫敖闰,一直到了最后十几章节才又转了回来。如果说上面四海龙王的名字混淆还是小事,毕竟它们都不是主角,《西游记》人物又那么多,名字搞错还算情理之中,那么文殊菩萨的两头青狮坐骑就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明显的低级错误了。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孙悟空和文殊菩萨已经收伏过一次青狮,而到了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中孙悟空又一次碰到了文殊菩萨的青狮坐骑。看来文殊菩萨的青狮还特别有做妖怪的癖好,被孙行者教训过一次后还本性不改,又到下界为妖去了。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用吴承恩是一个极度粗心的作家来解释的话,那么对于《西游记》主角的性格前后不一致可是实在说不过去了。孙悟空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以瓜果为食,不曾动荤腥的野猴子,而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孙悟空那句:“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把孙悟空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食人族,饮食癖好的差距也太大了吧。而唐玄奘前四难在附录章节中有所提及,说唐僧曾经手刃过仇敌。唐僧曾经手刃过仇敌?而且还是将仇敌开膛破肚,剖心挖肝,就这样一个人在以后取经的过程中还扫地恐伤蝼蚁命,落差不免也忒大了点吧。
其实在整部《西游记》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其重要程度和《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子不分上下,那就是乌巢禅师。不知道为什么,86版西游记以及其后所有版本都把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给漏掉了,直到现在张版西游记再次把乌巢禅师一带而过。乌巢禅师为什么重要,因为他和警幻仙子一样有预言功能,他的一席话将唐僧师徒四人今后的行程中将会遇到的劫难给列举了出来。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十二支曲词很重要,因为它将全书后面主要人物的命运都做了规划,如今很多红学家研究《红楼梦》人物命运结局依托的也是这些判词判曲。而大多数人在看《西游记》的时候都会把乌巢禅师忽略,原因很简单,乌巢禅师的预言并不灵验,他说的很多妖魔鬼怪在后面的《西游记》中无迹可寻,而其他一些很重要的劫难也未能体现在乌巢禅师的预言诗里,比如牛魔王,这么厉害的一个大BOSS乌巢禅师竟然没有预言到,这预言水平也着实太差了吧。
于是这里又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乌巢禅师的预言水准这么差,《西游记》为什么还要把乌巢禅师放在书里,难道真是因为第十九回收八戒占了太多篇幅,而后面的黄风怪挤到这一回里又不合适,所以添了个无用禅师来凑字数吗?这个理论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乌巢禅师的预言诗确实是一个总纲,但是后面的内容由于有太多不同年代的不同的人等完成,没能很好的扣住这个总纲,所以才导致有些重要的妖怪没出现,还有一些重要的妖怪没进诗里去。
所以我这里说《西游记》不是由一个或是少数两三个人完成的,而是由一群人完成的,而且还是很粗糙的完成了,所以才会出现诸如龙王名字混淆,文殊菩萨的青狮坐骑两次下凡为妖的事情。
《西游记》的作者问题直接地影响到了西游记称不上四大名著的其他理由,比如文笔掺杂。《西游记》是四大名著里面唯一一部前后文笔风格水准根本迥异的作品,用大杂烩来形容《西游记》的的文笔再准确不过了,其中水准高的如前七回,那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而另外一些水准低的,如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如果说这种文笔水平的问题只是和《红楼梦》一样,前面八十回水准很高,后面四十回略有逊色,那还可以原谅,毕竟后人与曹雪芹存在着差距,后面四十回写得不好,看到八十回不看就罢了,这样不影响到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完美形象。但是《西游记》的文笔问题却是在书中的中间章节突然来那么几回,然后又回归正常,然后再掺杂几段劣质章节,难怪有一些激进的“倒吴派”认为整部《西游记》就只有前七回是吴承恩写的,后面都不是他的作品。
文笔的参差不齐如何解决?估计《西游记》的总编看到众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成品之后也是十分苦恼,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那就是讲玄。《西游记》本来就是神话故事,讲的是玄乎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何不就将《西游记》的故事讲得更加玄乎一些,于是一个玄乎到邪门的《西游记》诞生了。看过《西游记》的人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怎么到了凡间屡屡被小怪所困,时不时的还有去天上请那些曾经被自己打败过的神仙帮忙。而五百年前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那些像龟孙子一样神仙到了凡间反倒是各有各的法宝,论法力神通不比孙悟空差,难不成五百年里这些神仙们响应了中央政府的号召,一个个潜心修习,把自己和孙悟空的差距给弥补过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西游记》五百年前的故事中这些神仙诸佛都很有自己的个性,而到了五百年后的取经阶段,这些神仙就变得玄乎起来,都学会了卖起了关子。“玄”就是前七回和后八十七回之间的区别,《西游记》后面八十七回讲得越玄,大家就越不会注意到这文笔的细节,反正都是云里雾里,一概昏昏而过了。这里我不得不说,西游记的总编估计和庄子有得一拼,要是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也是一个响当当的道家人物。而《西游记》讲玄也牺牲了它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西游记》称不上四大名著的第三个原因。
文章写道这里,想必大家也对《西游记》有了一个更加不同的印象。当然,如今的很多学者并不研究《西游记》本身,而是大谈特谈《西游记》的办公室文化,这或许是《西游记》的第四宗罪,也是当今更加势利的社会的悲哀。鄙人看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泛泛而看,即使深入研究也是研究作品本身,不去做过多的联系。无论《西游记》作者是不是吴承恩,亦或是吴承恩后面的其他人等,他们时代写的《西游记》都是适应他们时代的价值观,用当今社会的思想牵强附会未免太过无聊,就用一句话来说,明清时候的人有办公室文化的概念吗?当然,如果有一个编剧把《西游记》改编成办公室版,那么我只能说这个人是个才子,但作为学者这样研究是颇有问题的。牢骚的话太多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都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很多谜团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当代人只能凭借自己的发现去揣测,希望凭借着更多更加科学的发现,我们能够尽我们所能去解开这些谜团。
魏炜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