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允周星驰睡过了很久:中国经济遭遇“中年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07:17

2011年初的时候,夏斌洋洋洒洒48万字的鸿篇巨著《中国金融战略:2020》刚一出版,就立即引起了金融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几十年的金融管理经验让夏斌有机会亲身主持或者参与改革开发以来的多项重大金融改革,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而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权威。但问题是,对于一般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部严肃的学术论著绝对算得上是晦涩难懂。如何让普通老百姓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常识,如何将当今中国金融的重大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似乎就是我手边这本《十问中国金融未来》的初衷。

    这是一本不到15万字的薄薄的小册子,价格也定在很有亲和力的25元。书中,夏斌及其助手陈道富和美女财经主持人李南三人侃侃而谈,对中国经济坐而问道。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尝试求解的过程。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是否已经步入了“中年危机”。过去中国经济还是一个小孩,可以在西方不怎么关注的情况下埋头苦干,闷声发财。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曾经的小孩悄然长大,今天的中国,就如挤上一辆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即使自己再加小心,仍会踩上别人的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不可能再保持过去那样的两位数增长,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如今遇到的现实挑战。

    书中问到,今天的中国,究竟是金融过度还是金融不足?这似乎是一个问题的两端,不可能同时存在,但这确确实实又是中国的真实国情。金融过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货币超发,货币超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并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与两极分化。并且,资产泡沫带来的高利润将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抽走,成为实体经济的“抽血机”。中国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存在金融过度。而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都不够,不敢完全对外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对国际大宗商品也没有任何定价权。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又是一个“金融弱国”。从国内角度看,一方面民间巨额游资苦于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很明显金融体系并没有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金融不足的表现。

    书中又问,我们的外汇储备是不是太多了?为什么老百姓的存款越多越好,而一国的外汇储备太多了却不是好事呢?为此,书中花了一些篇幅专门解释究竟什么是外汇储备。比如一个企业通过出口挣了1000美金,央行就按照当时的汇率(假如是6.5),给你等值的人民6500元。这时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6500元人民币的负债,同时有1000美金的外汇资产。也就是说央行的外汇资产其实是通过负债得来的,借的是老百姓的钱。如果大量外汇放着不动,就是国民福利的一种损失。更何况我们的老百姓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却被当做廉价资金借给富裕的西方国家消费了,是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根据之前说的外汇形成过程,从2010年6月到2011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增长1万亿美元,意味着央行要往国内市场投放价值1万亿美元的人民币,尽管央行已经想了各种办法进行对冲,但国内通胀压力仍然越来越大。

    书中再问,中国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享受正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我们的利率长期扭曲,存款利率跑不过CPI,老百姓的财富缩水,那么谁得到好处了呢?当然就是能从银行以低利率贷到款的机构,包括一些大国企和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财富转移,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来解决。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利率高于CPI,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一定的保证,基本也就认可了。而且一个经济体要发展,发挥正常的金融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给市场正确的价格信息,利率至少要是正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大家知道现在银行很赚钱,存款利率提高,银行的利润减少一点,完全可以承受。当然,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完全的市场竞争,意味着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可能倒闭、破产。这又涉及到是否要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等复杂问题。

    除了这些宏观金融方面的讨论,《十问中国金融未来》还专门拿出一章来探讨,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中,作为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该怎样尽量看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让资产缩水太多。国家金融战略下的个人投资选择是什么?应该把钱交给机构投资者管理吗?家庭需要购买黄金保值增值吗?现在还能不能买房子?需要为未来的养老做准备吗?可以说处处点到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夏斌被学界称为“中国金融政策研究第一人”,他带着读者从一个宏观的视角下来分析微观的个人投资行为,其建议应该说很有参考价值。

 

 

体验新版博客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