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批博士服务团公示:北京的史地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0:51:41
北京的史地沿革  法规号:  发布日期: 2006-09-03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为平原,占全市面积38%;西北为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占全市面积62%。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早在远古时期,黄河改道,河水经山西流入河北,进入永定河古河道,切穿西山右臂,游刃于西山峡谷之中,而后自京西三家店处喷泄而出,形成巨大的冲击扇。 

    永定河因裹携上游泥沙,含沙量仅次于黄河,故古时有小黄河之称。小黄河泥沙沉积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环绕的低地,形成土壤肥沃、泉流广布的北京湾小平原。

    据考古发掘,早在70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生活居住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而万余年前北京东胡林人开始自山洞迁居平原定居,使北京地区古人类群体逐渐脱离原始形态,从专营采集、狩猎,发展至渔牧、养殖业,繁荣了社会经济生活和物质文化。

    北京地区的文明之始,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据史记载:公元前3000年,中原地区已形成部落联盟,伏羲、神农先后成为联盟的最高统治者,传说中的天子。公元前2550年,神农氏衰,轩辕氏起而代之,史称黄帝。 

    黄帝时,中原民族掌握了历法、文字、丝织、舟车、建筑、音律、冶炼、耕种等科技、文化知识。随着中原民族逐渐东进,文化随之移入,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京地区已出现了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聚落,文明使北京地区结束了原始状态。 

    北京始称“幽陵”,中原联盟的天子帝颛顼、帝喾均曾游幸于此,此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民族称北狄民族。 

    帝尧时、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有不孝子孙共工氏在联盟中居水官之职。共工为人险恶,被世人称为顽凶,舜时任摄政,向帝尧谏议流放共工氏于“幽陵”,帝尧允之,共工氏移居幽陵,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支迁居北京地区的中原民族。 

    共工氏与北狄族混杂一处,相互通婚,相互融化,至帝舜将幽陵划入冀州版图时,共工氏与北狄族已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共工氏因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则成为联盟盟主,因此,史称共工氏化北狄。 

    尧时期,中原民族已进入辽西地区,史记载:帝喾之子契(帝尧朝司徒),封子昭明镇辽西砥石。昭明是商文化的缔造者,其族发明马车(相土造马车)、牛车(王亥造牛车),促进了商贸的交流。其族货殖千里,由辽西迁陕西,转而进入中原,成为中原大国,史称其族为商族,始祖昭明为商人。 

    商族子履,经11战革夏,建立商朝,将国都迁于山东曹县,使齐鲁之地为天下圣地,万国朝贡、商族云集,迅速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齐鲁地接冀幽,为防犯东北夷狄势力南下,商都亦由山东、河南逐渐迁入河北,并在辽冀兴建了古燕国、孤竹国、箕国、令支国为天朝屏障,阻止了夷狄南侵。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革商,封召公奭于房山县琉璃河古燕国;封帝尧后裔于北京地区的古蓟国,由于蓟微燕盛,燕乃并蓟居之。因此,北京有燕蓟之称。 

    燕国都城为“幽州”,因地处齐赵晋胡之间,常为他国鱼肉、如在狭缝中生存。公元前320年,燕王哙即位,鉴于齐、晋变法成功,立除弊政以改弱燕之势。 

    齐国怕燕国势大鞅及邻里,则出师伐燕,于公元前314年克燕,杀死燕王哙与摄政子之,扑灭了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改革的风火。 

    燕国存亡,关系到整个社会格局的变化,赵魏楚三国密定:“伐齐而存燕”并迎立公子职即位,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位英名的君主,他承继父志,力除朝弊,用黄金筑台,招揽天下英才,郭隗、乐毅、苏秦等纷至沓来,使燕国逐渐强大。 

    苏秦游说诸国联齐抗秦,转移强齐政治目标,燕国经历20余年的苦心经营,国富民强,士卒乐佚轻战。燕王命乐毅督秦韩赵魏燕五国兵马伐齐报燕之辱,乐毅一战而下齐70余城,克齐都临淄。燕王又令秦开伐东胡,燕军势如破竹,拓地千里,将东胡迫至西喇木伦河流域。秦开率得胜之师东进辽东,将商裔箕氏朝鲜势力逐出辽东,两国划鸭绿江为界,凯旋之即又灭了辽河北部的貊国,使燕国尽有辽幽之地,并修建了一条西起兴和,止于龙冈的千里燕长城,充分体现了燕国劳动人民的建筑技术和劳动智慧。 

    燕国得辽东之煮(盐),冶炼技术赶超中原诸国,加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阔的疆域,终使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燕地并入秦上谷郡,并令太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在秦燕赵长城基础上,修建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碣石的万里长城,使南北文化出现一条隔离带,两族文化差异逐渐拉开,当中国已进入封建中央集权制时,东北西诸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和原始部落之间。 

    公元前206年,秦朝亡,楚霸王项羽私将燕地封于藏荼、都蓟,辽东王韩广不肯让出自封的燕王之位,被藏荼杀之,并王其地。 

    公元前202年,刘邦提师北上诛杀藏荼,将燕地封给异姓王卢绾。卢绾怕被刘邦吞并,采取联代抗汉的政策。公元前195年,刘邦灭代主陈豨,卢绾见事败逃入匈奴。

    燕王先后继任者有刘建、吕通、刘泽,刘泽犯罪自裁国除。汉武帝时封子刘旦为燕王,刘旦被诛再次除国,汉昭帝元年(公元前80年)诏改燕国为广阳郡。 

    公元9年,王莽篡汉,分匈奴为15部,降王为侯,收缴汉封印缓,破坏了民族关系,迫使东北诸族叛乱,驱兵南下,燕国首当其充,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为解除后顾之忧,兵进幽州,杀伪燕王彭宠,尽有燕地。东汉末年,三郡乌丸和鲜卑势强,对燕地威胁极大,曹操降服诸族,迫其内迁幽州,大大补充了燕地的劳动力。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将东北地区纳入幽州管辖,幽州刺史为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公元290年,晋惠帝即位,诸王争位,连续16年的战争使晋朝日衰。鲜卑族乘机壮大势力,至慕容皝即位,则于公元337年去公号,自立为燕王。 

    慕容■即燕王位、较其父更雄武。公元351年,后赵石勒部衰,慕容■一战而占幽蓟,十战而有中原,次年称帝,国号前燕,立都于蓟城,这是蓟城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北方,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政治都城。 

    蓟城中心是蓟丘,今之白云观地区,前燕在城内开始立太庙、宫殿,使久经战乱的蓟城再度繁荣。 

    公元370年,前秦苻建攻灭前燕,更燕都为燕郡,蓟为郡治。蓟是北方重要城镇,无论其为州、为郡、为国,均以蓟城为治所,足见蓟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前秦因公元383年淝水一战败北,国力自此不振,慕容垂乘机而起,接管了前秦东北政权,建立后燕,仍袭用前秦幽州旧制。 

    氏族、鲜卑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先后称霸中原,史称五胡乱中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纷乱的局面。 

    北朝历史长达140年,幽州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统治,成为多民族聚居区,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繁荣了幽州古城。 

    公元581年,北周相国、随王杨坚篡政称帝,建立隋朝,并逐步统一中国,定鼎天下。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被其子杨广所害,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隋炀帝为镇抚东北、征伐朝鲜、解决运输之忧,于公元605年~公元610年,倾国力开凿北运河(京杭运河),动员劳工上百万人,五年峻工。隋炀帝乘舟北上,直抵蓟城,改幽州为涿郡,在蓟修筑临塑官,亲镇涿郡,督军东进讨伐朝鲜。水是商业之父,涿郡得运河之利而繁盛。 

    公元618年,唐公李渊灭隋,涿郡隋将罗艺降唐,唐朝改涿郡为幽州,蓟改称幽州城。幽州城南北7里,周长32里,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开12座城门。城中另有子城,为藩镇衙署所在。城内居民划分为坊居住,计有罽宾、肃慎、卢龙、辽西、花严、铜马、蓟北、军都、幽都、招贤、归仁、劝利、时和、遵北、归化等坊。坊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街道,有檀州街、燕州街、经略军南街,成为北京最古老的街道名称。城内有市,是幽州城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东征高丽,曾以幽州为军事基地,次年搬师而回,为悼念东征将士,在幽州城内,今宣武区法源寺街,修建悯忠寺,悼念亡灵。该工程直至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峻工,北宋时宋钦宗曾被囚于此,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此寺,赐名为法源寺。 

    唐天宝元年(742年),更改幽州为范阳郡。755年,安禄山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并以范阳郡为调度中枢,起兵叛唐。安禄山、史思明均为胡人,先后称大燕皇帝,立都幽州城,更名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改燕京为幽州郡,五代时,刘守光再次以燕京为都城,自称大燕皇帝,建立割据政权,三年后败亡。后梁、后唐仍恢复幽州旧制。至后晋石敬塘,为得到辽国的支持,争霸中原,则于938年将幽州割让给辽国。辽代建五京,会同元年(938年),以幽州为南京,作陪都。 

    辽南京仍以幽州城旧址为基,拓广36里,设8座城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并在城西南建弘义、长宁、永兴、积庆、延昌、彰愍、崇德、延庆、兴圣、敦■诸宫及清凉、元和、嘉宁等殿。皇城南建有永平馆,为接待各国使节朝圣所用。 

    燕京(南京别称),内设二十六坊,除沿用唐坊旧名,新增有隗台坊、永平坊、北罗坊、齐孔坊、宣化坊,城内居民划坊居住,人口多达30万。城北有市,百货盛集,精绝天下。辽帝信奉佛教,因而燕京城内寺庙林立,昊天寺、开泰寺、三学寺、竹林寺、天王寺(明改为天宁寺)均为寺庙之冠。因宋辽对峙,燕京则成为两国交界,由于民间交往频繁,燕京由此而成为两国商贸、外交、文化交流的中心。 

    1115年,女真族兴起于东北,完颜阿骨打创立金朝,金通使于宋,密商灭辽,事成后,分燕京于宋。1123年,金国克燕京,送一座空城于宋,并索宋1百万贯、米20万石,宋改燕京为燕山府。 

    1125年,金灭辽,随即挥师南下克燕山府,次年灭北宋,统一了黄河以北中国广大地区。金海陵王完颜亮为驾驭庞大的帝国,于天德三年(1151年)决定迁都燕京,改其为中都,在辽燕京旧址修建新都,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迁都中都,郭下治两县,西为宛平县,东为大兴县,此两县格局、名称一直沿用至清代。 

    中都城的建筑仿照宋汴梁城设计规模,计三重城。外城周长18.5公里,城高13.3米,城开13门,西曰丽泽、灏华、彰义、南曰景风、丰宜、端孔,东曰施仁、宣曜、阳春,北曰会城、通玄、崇智、光泰。都城正中为官城,有大安殿、仁政殿、福寿殿、承华殿、泰和殿等及粹英宫、寿昌官等。殿东建有文楼、来宾馆、太庙;殿西建有武楼、会同馆、尚书省。其中会同馆与来宾馆专供各国使节朝圣所用。 

    外城拓宽,城内住坊增到62坊,并设有南北或东西对称坊,如南开远、北开远,南永平、北永平,南辑楼、北楫楼,前蓟宁、北蓟宁,南卢龙、北卢龙,南春台、北春台,东甘泉、西甘泉,东开阳、西开阳,东河曲、西河曲,东孝慈、西孝慈等诸坊。 

    中都中心在宣武区内,今牛街一带则形成金中都闹市,有穷汉市、蒸饼市、胭粉市,并有店铺及酒楼,这是南城宣武区最繁盛的时代。随着金主荒淫无道,国势日衰,1206年蒙古摆脱金朝控制崛起于大漠,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1212年~1214年,蒙古骑兵两次兵临中都城下,迫于蒙古骑兵的压力,金朝迁都于汴梁,1215年蒙古军攻克金中都。 

    由于蒙古军对中都的野蛮暴行,使中都昔日繁华的宫殿成为一片瓦砾,惨不忍睹。此后,几十年无人问鼎,中都已成一遍蒿草,荆棘成林。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曾到中都视察,目睹瓦砾荆棘的金故都,放弃了修复的念头,返回开平即帝位,定开平为上都。 

    1267年,元帝忽必烈决定迁都中都。于金中都东北郊重建都城,宣武区逐渐冷落乃至荒凉。1274年宫阙建成,定名为大都,忽必烈正式迁都。 

    元大都新城周长30公里,内设皇城周长10公里,内城居民分50坊,迁辽金旧城居民于此。大都街道井然有序,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纵横交错,有如棋盘,积水潭处为商贸中心。 

    元朝版图是中国有史以来地域最为广阔的朝代,大都为元朝首都,自此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都形势雄伟,虎踞龙盘,南控江淮、北连朔漠,自此被历朝统治者视为兴龙之地。 

    1368年,朱元璋鼎定江南称帝,改国号为明,立都南京,诏令徐达北伐。元军不能御,弃大都逃回漠北故土。1380年,朱元璋封四皇子朱棣为燕王,改大都为北平府。 

    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百年之后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1399年朱允炆即帝位,是建文帝。建文帝知其叔燕王朱棣久有窥帝位之心,又手握重兵,则诏令削藩,以绝肘腋之患。朱棣不甘就范,以清君侧为名,南下讨伐,并于1402年攻克南京帝都,夺取帝位。 

    朱棣由燕地而来,知燕乃龙兴之地,为建万世基业,1406年诏令迁都。北平府因天灾人祸,人口流失甚为严重,营造新都人力不足。朱棣迁调南方工匠23万北移京师,1421年,新都峻工,朱棣迁移新都,更名为北京。 

    北京城分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四座,以紫禁城为核心,以一条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布局的依据,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建有左祖右社,左文右武等太庙、社稷坛及中央政府各部。外城仍依元都旧址,将元代北城墙南移2.5公里,仍开德胜门、安定门两门。元代南城墙亦由今东西长安街南拓2700余丈,门名仍用崇文、正阳、宣武门名称。为斩除元帝都王气,宫殿全部拆除新建。 

    新建的北京城,宫殿宏伟,座北朝南,凝重而威严,突出了皇权的威仪。外城有廓,城以卫民,廓以卫城,相互依存,共建城防。北京城南是敞开的平原,元代为荒郊,明时开始建商肆,使其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明末,万历皇帝祖孙三代荒淫无能政治衰败,东北女真族再度崛起攻占关外明地。内地各省义军亦纷纷造反,使明朝顾此失彼,难于应付。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都北京,建立大顺政权,由于农民军进城后腐化,战斗力衰弱,明东北统帅吴三桂乘势反攻,并联合女真族一同杀进北京。李启成虽然败退出北京,吴三桂亦未能恢复明朝,而女真族渔翁得利,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1644年10月1日,清帝福临建都北京,清军入京后,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制度,内城居八旗子弟,外城居汉、回居民,城内成了演武厅,城外成了商贸市场,这种独特的分居形式,直至清末才结束。 

    清时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流通的扩大、外城经济的发展,使南城前三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外成为商、农、手工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为商业民族迁移、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工商会馆、同乡会馆、殡葬仪馆及试子会馆提供了繁衍的土壤。 

    清时北京有两大发展受世人瞩目,其一,是西北的皇家园林;其二,是南城的会馆,使北京城南西北三面,成为京师繁华之地,无城之市,天下一大奇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各省纷纷独立,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清总理大臣袁世凯久窥帝位,一面与南京政府议和,许以推翻清廷,条件是当选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以南京政府相威胁,清末帝宣统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诏告天下逊位。孙中山遵守诺言让民国总统之位予袁世凯。 

    1913年10月袁世凯宣誓就职民国总统,并以北京不靖,迁都于北京,摆脱了革命党人的控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为争夺民国统治权,搅得北京14年不得安宁,先后称总统者有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称雄者有段祺瑞、张勋、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民国政府,利用武力兼并了南北群雄,东北王张学良易帜民国,中国得到初步的统一。1928年6月28日,国民党政府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政治中心至此南移。 

    1937年7月7日,日寇侵占北平,建立华北日伪政府,北平成为日寇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基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北平市重新回到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内。 

    1946年,国共两党和谈破裂,蒋介石率先发动内线,但只打了四年就全军崩溃退居台湾。华北战区国民党最高军政长官傅作义,审时度事,于1949年1月底与解放军握手言和。北平和平解放,人民免遭涂炭,文化古迹得以完整保留,傅作义将军为人类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将铭记千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立都于北平,改北平为北京。随着全国的解放和统一,北京市迎来了大治之年,经40余年的建设,北京城已由手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以石油、冶金、煤炭、纺织、建材、电子、仪表、机械等大型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 

    北京现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6807.8平方公里,人口达千万,划分为19个区县,铁路纵横南北,立交桥环绕北京,将北京变成连结中国各省的交通枢纽。 

    北京的悲壮历史,使其成为中国六大文明古都之一,但其城建规模、古建园林、文化艺术、聚居民族却冠六都之首,因此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民族的心脏。 

    会馆文化顺应历史而生,亦随时代发展而亡,但其五百年的文化史,将丰富首都文化宝库,为首都的历史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