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旗帜尺寸:凝聚改革共识的“南方谈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1:04:17
作者:于勤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2-3
本站发布时间:2012-2-3 17:53:15
阅读量:383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TwitterFacebook

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一定是不能回避的关键内容。那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20年来,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思想理论之花结出了丰硕果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发生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经历了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转型中的中国亦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再一次站在了改革抉择的路口。下一步,中国该往何处?今天我们重温“南方谈话”二十周年,亦是为了未来的改革之路,获取更为充足的动力。
1月18日,新京报发表社论呼吁《重温南巡讲话,务必凝聚改革共识》。社论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倡导的伟大变革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含义。但若究其核心,精髓大致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在原则层面,就是“解放思想”。改革不存在事先规划好的完美蓝图,只要在方向上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就都值得做。第二,在操作层面,则是改革要依靠民间的创造力,应当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智慧,呼应和鼓励民众推动的变革。
当今,我们面临的形势全新而复杂,不再像改革开放启动之初那样:因为没有了“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之虞,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令全国人民深受其害的“极左路线”),改革的共识受到了挑战。但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社会利益群体又都承认,目前的发展方式是有必要改革的,尽管不同利益群体所主张的改革的方向和手段不尽相同。因此,为今之计,要继续改革,首先就必须凝聚改革共识,必须拨开利益和观念的迷雾,重温改革开放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也是今天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的现实意义。
《南方日报》亦在1月18日发表文章呼吁《改革,我们要搞快点!》。新时期出现了新需求,因而需要新改革,改革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在《中国改革》杂志撰文认为,当前的中国,迫切需要党内健康力量发出类似邓小平南方谈话那样的登高振臂一呼,重新凝聚改革共识,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力量,打造和提升年轻人职业的安全感、营造人群的温暖感、国家的归属感,锤炼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
诚然,目前无论在党政官员那里,还是在社会群体中,人们对改革缺少有意义的共识。缺少共识是有代价的。在政府层面,人们只知道什么不能做,但不知道能够做什么、如何做。在社会层面,各种具有意识形态化的思潮(大多是进口而来)泛起,不仅没有为人们厘清改革的方向,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但问题是我们要凝聚谁的改革共识?在一个社会多元化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些以小圈子、小群体的共识为基础的改革,也算是改革,但这种改革势必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势必为民众所唾弃。这些年之所以会出现不少人对于改革既期盼又痛恨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此。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无论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认可这句古语,因而,这一句古语是亘古不变的民本主义定律,民意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关键砝码。
1月19日南方都市报社论说,如何突破既得利益格局、凝聚社会共识,使中国改革涉过深水区,步入光明前途,仍然必须回到邓小平的改革范式:面向世界,相信民众。
郑永年亦在联合早报撰文说,没有社会的参与,顶层设计不可能科学。在改革领域,无论是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会涉及到社会,因为所有改革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如果没有社会的参与,很多决策在表面上看可能非常理性和科学,但实际上却脱离社会现实,并不能反映社会现实的需求,最终可能流于空想。
没有社会的参与就没有改革的压力。没有改革的压力,各级政府绝不会有改革的动力。邓小平“南巡”就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但是对于我们来讲,为了国家长远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一次南方谈话,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形成什么样的制度和程序,从地方、从社会寻找持久的改革动力。正如周瑞金所说,对新“南方谈话”的期待,还是中国特色的想法,期待“人治”推进改革,说到底还是改革不到位的表现。如鲁迅期盼自己的杂文速朽,因为那意味着中国的进步,我们也期待“南方谈话”这样的改革推进方式“速朽”。
归根到底,凝聚改革的共识还是要从制度和程序上思考。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髓: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