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单布局漂亮html模板:参考文献三 枯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1:33:24
参考文献三 枯竭

一、枯竭危候

有不能服诸补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何以望生。

枯竭吐血失血之后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此脾肺虚极,饮食无能化血而随食成痰,此虽非血,而实血类,白血出者死。凡痰最多最浊者不可治。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认边难转者,此其阴阳之气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

病枯竭者,原先外邪,所以病虽至困,终不愦乱。其有患虚证别无邪热,而谵妄失伦者,此心脏之败,神去之兆必死。

劳嗽,喑哑声不能出,或喘急气促者,此肺脏之败,必死。

枯竭肌肉脱尽者,此脾脏之败,必死。

筋为疲极之本,凡病枯竭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极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荣筋,此肝脏之败,必死。

枯竭既久,再及大便泄泻不能禁止者,此肾脏之败,必死。

 

二、枯竭病源

凡劳伤枯竭,五脏各有所主,惟心脏最多,且心为君主之官,一身生气所系,最不可伤。五脏之神皆禀于心,故忧生于心,肺必应之,忧之不已,则阳气日索,营已日消,劳伤及肺,弗亡弗已。

经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之类,无非虑竭将来,追穷已往,而二阳并伤。

第其潜消暗烁于冥冥之中,人所不觉,而不知五脏之伤,惟心为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

怒生于心,肝必应之,怒不知节,则劳伤在肝。

经曰:怒伤肝。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肝为阴中之阳脏,故肝之为病,有在阴者,有在阳者,如火因怒动而逼血妄行,以致气逆于上而胀痛,喘急者,此伤其阴者。

或气以怒伤,而木郁无伸,以致侵脾气陷,而为呕为胀,为泄为痛,为食饮不行者,此伤其阳者。

随怒随消者,未必致病,脏气坚固者,未必致病,惟先天禀弱,而三阴易损者,便不知节,则东方之实,多致西方之败。

怒本伤肝,而悲哀亦最易伤肝。

经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肋骨不举,毛悴色夭 ,死于秋。

怒盛伤肝,肝气实,悲哀伤肝,肝气虚。但实不终实,而虚则终虚,虚而不顾,则必至枯竭。

惊气本以入心,而实通于肝胆。

经曰: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臭,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

此所以惊能动心,而尤能伤及肝胆。心为君主,固不可伤,而胆以中正之宫,实少阳生气所居,故十一脏阳刚气皆取决于胆,若或损之,则诸脏生气,因皆消索致败,其危立见。

曾见微惊致病者,惟养心安神,神复则病自却。若惊畏日积,或一时大惊损胆,或致胆汗泄而通身发黄,默默无言者皆不可救。

色欲过度,多成枯竭

人自有生以后,惟赖以后天精气以为立命之本,故精强神亦强,神强必多寿;精虚气亦虚,气虚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禀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后天,则无不获寿。

设禀赋本薄,而且怒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此而伤生,昝将谁委?又有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日,而无知孺子遽摇女精。

曾见苞萌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真可悲。此其则不在孺子,而在父师,使不先有明诲,俾知保生之道,则彼以童心,岂识利害?而徒临期祷,号呼悲戚,将何济于事哉。

淫欲邪思又与忧思不同,而损在肾。

盖心耽欲念,肾必应之,凡君火动于上,则相火应于下。相火者,水中之火,静而守位则为阳气,炽而无制侧为龙雷,而涸泽燎原,无所不至。

故其在肾,则为遗淋带浊,而水液渐以干枯。炎上入肝,则逼血妄行,而为吐为衄,或为营虚筋骨疼痛。又上入脾,则脾阴受伤,或为发热,而饮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则皮毛无以扃固,而亡阳喘嗽,甚至喑哑声嘶。

是皆无根虚火,阳不守舍,而光焰诣天,自下而上,由肾而肺,本源渐槁,上实下虚,是诚剥极之象。

凡帅尼室女,失偶之辈虽非房室之劳,而私情系恋,思想无穷,或对面千里所愿不得,则欲火摇心,真阴日削,遂致枯竭不救。

七情伤肾,恐亦居多。盖恐畏在心,肾则受之。

经曰:恐伤肾。恐则精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俊(音)痿厥,精时自下。一在官少年,因恐而致病,病稍愈而阳痿,及其病复,终不可疗。曾见猝恐着,必阴缩或遗尿,是皆伤肾之征。

然恐固伤肾,而怒亦伤肾。

经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免(音)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度。

盛怒不惟伤肝,而肾亦受其害。

劳倦不顾者,多成枯竭。

劳之于人孰能免之,如奔走食力之夫,终日营营,而未闻其劳者,岂非劳乎?但劳有不同。贫贱之劳,作息有度,无关荣辱,习以为常何病之有?惟安闲柔脆之辈,而苦竭心力为害矣。故或劳于名利,而不知寒暑之伤形:或劳于色欲,而不知旦暮之疲困;或劳以游荡,而忍饥竭力于赌博之场;或劳于疾病而剥削伤残于无术庸医之手,或为诗书困厄,每缘苦读成灾;或以好勇逞强;遂致绝筋乏力。

总之,不知自量,而务从勉强,则一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凡劳倦之伤虽日在脾,而苦此诸劳不同,则凡伤筋伤骨,伤气伤血,伤精伤神,伤皮毛肌肉,则实兼之五脏,嗜欲迷人其害至此。

子曰: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

常开纵酒者多成枯竭。

酒本狂药,大损其阴,惟少饮之未必无益,多饮之难免无伤,而耽饮之则受其害者十之八九。

人之禀赋,脏有阴阳,而酒之性质也有阴阳。酒成于酿其性则热,汁化于水,其质则寒。阴虚者饮之则质不足以滋阴,而性偏动火,故热者愈热,而病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躁 烦,狂悖等证,此酒性伤阴。阳虚者纵饮之则性不足扶阳,而质留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为臌胀,泄泻,腹痛,吞酸,少食,亡阳,暴脱等证,酒质伤阳。

纵酒者既能伤阴尤能伤阳。(矢引)酒能乱性,每致因酒妄为,则凡伤精竭力,动气失机,及遇病不胜等事,无所不至而阴受损。纵酒时,固不虑其害,及病至沉危,独不知为酒困之若此。

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病后多成枯竭

病有虚实,治有补泻,必补泻得宜斯为上工。世俗不知神理为何物,而且并邪正缓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气败人生机。

而随药随毙者已无从诉,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剥削以致病后多成枯竭而不能复振者,此何以故?凡医有未明万毋轻率,是诚仁积德之一端也。至若矢于调治致不能起。

三、论证

损伤元气者本皆虚证,古方以枯竭各分门类,则病若有异,亦所宜辨。

枯竭或有发见于一证,或困惫于暂时,凡在经在脏但伤元气则无非枯竭病。至若枯竭之有不同者,则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营已俱败日甚,此其积渐有日,本未俱竭而然。

但枯竭之虚,有在阴分,有在阳分,然病在未深;若枯竭之虚深在阴中之阴分,多有不宜温补。凡治虚证宜温补者病多易治,不宜温补者病多难治。此枯竭若乎有异,而不知枯竭之损,即损之深而虚之甚者。虚损不愈则日甚成枯竭。

枯竭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于气。但精气在人,无非谓之阴。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分而言之,则有阴中之阴虚者其病为发热躁烦,头红面赤,唇干舌燥,咽痛口疮,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结,小水痛涩等证;有阴中之阳虚者其病为怯寒,憔悴,气短神疲,头晕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餮泄,二便不禁等证,甚至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音),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尽削,梦与鬼交,妇人月闭等证,则无论阴阳总由真阴之败。

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肾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气即同天地之阳气,无非自下而上,所以肾为五脏之本。

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肾水亏则水不归源而脾痰起;肾水亏则心肾不交而神色败;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肾水亏则孤阳无主而虚火炽。

故凡病甚于上者必其竭甚于下,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枯竭两颧红赤或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

虚而多渴者肾水不足,引水自救。暗垂(音)声不出者由肾气不竭,声出于喉而根于肾。

虚而喘急者阴虚肺格,气无所归。

喉干咽痛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

不眠恍惚者血不养心,神不能藏。

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

易生嗔怒或筋急俊(音)痛者,水亏木燥,肝失所资。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者,脾元失守,化机日败。

心下跳动,怔忡不宁,气不归精。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

盗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

虚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为痰,脾虚不能制水。

骨痛如折者,肾主骨真阴败竭。

腰肋痛者肝肾虚。

膝以下冷者命门哀绝,火不归源。

小水黄涩淋沥者真阴亏竭,气不化水。

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

凡阴虚之人,因气虚。阳气既虚即不能嚏,此人肚中寒。凡阳虚之证忽见嚏者,有回生之兆。

四、论治

枯竭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而病为枯竭者惟此精气。

气虚即阳虚;精虚阴虚。病有火盛水亏,而见营卫燥津液枯者即阴虚之证;

有水盛火亏而见脏腑寒脾肾败者即阳虚之证,此惟阴阳偏困所以致然。

治此者当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既缘枯竭,而再去所余,则两败俱伤。

惟是阴阳之辨,独有不易,谓其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其有似阳非阳,似阴非阴者,使非确有真见,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详察。

且复有阴阳俱虚者,则阳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单在阳气。

阳虚者多寒,非谓外来之寒,但阳气不足则寒生于中,若待既寒,则阳已败。而不知病见虚弱而别无热证者便是阳虚之候,当温补元气,使阳气渐回则真元自复。

阳虚之候多得愁忧思虑以伤神,或劳役不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

阳虚者多热,以水不济火而阴虚生热。

得于酒色嗜欲或愤怒邪思,流荡狂劳以动五脏之火,而先天元阴不足多此病。

患枯竭而多热多燥,不宜热食者便是阴虚之候。

枯竭夜热或午后发热,或喜冷便实者皆阴虚生热,水不制火。

枯竭咳嗽,虽五脏皆有所病,然专主则在肺肾。肺为金脏,全之所畏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则必痒,痒则必嗽,正以肾水不能制火,所以克金,阴精不能化气所以病燥,故为咳嗽,喘促,咽痛,喉疮,声哑等证。

枯竭吐血者伤其阴,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当察其有火无火,及火之微甚而治之。凡火之盛者,以火载血上,而脉证之间自有热证可辨。

枯竭伤阴本由五脏,虽五脏各有所主,然五脏证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诸气之损,其治在肺;神明之损,其治在心;饮食肌肉之损,其治在脾;诸血筋膜之损,其治在肝;精髓之损,其治在肾。

然气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气;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

补虚当明阴阳升降,寒热温凉之性,精中有气,气中有精之因。

凡上焦阳气不足者必不陷于肾,当取之至阴之下。下焦真阴足者多飞越于上,可不引之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