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不带脏字的一段话:好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38:10
好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假期中阅读了唐伟红、崔华芳所编著的书《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编著者在序言中就提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这36种习惯涉及到一个人做人、做事、学习、交往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诚信、乐观、自信、坚强,还是勤奋、创新、幽默、感恩,每种习惯的养成都会让一个孩子受益终生。书中所举的例子也是非常鲜活的,发人深省的。有阅读者点评说,这本书是教师应该好好读一读的。确实如此!但我想为人父母的不应该读一读吗?而有关“礼貌”的这个章节,全社会的每一员不应该来读一读吗?至少上海人应该先来读一读!

礼貌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礼貌”一章中提及关于怎样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建议为孩子树立榜样、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注重个人礼仪、仪容仪表,待人接物时的行为举止、表情神态、言谈措辞,以及教育孩子礼貌待客,还有尊重孩子,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等方面。这些都是不错。但是问题在于是否非常有效呢?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社会环境不佳,怎能使学校教育不显得苍白无力呢?

我也来举两个例子,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前年,父亲回老家探亲,返沪时我去火车站接。买月台票的队伍很长,当我快排到购票窗口时,有两个外地青年插队。此时,一个上海人冲上前去,骂骂咧咧地指责青年不文明,两个人便走了。于是,这个上海人就排在了我的前面,并招呼他的儿子——一个十六、七岁的男生过来。我的责问当然是未果,同时,所有的人都睁只眼闭只眼,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一例,在地铁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热得直冒汗,妈妈给了他一张餐巾纸。擦完后,他问妈妈纸扔在哪里。妈妈说:地上!其实,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只要出门,到处可见随地吐痰的、扔烟头、杂物的,乱穿马路的……“七不”规范提出有十年了吧,“做可爱的上海人”也不是今年、去年才提出的,可是有没有明显的改变呢?

2010年的世博会就在眼前,我们上海人将以一种怎样的精神面貌去迎接五大洲的朋友与客人呢?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同志所指出的,“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硬件能够花钱买,软件用钱买不到,软件比硬件更重要”。时下,“打造上海城市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我认为在不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规劝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尊重社会公德现象的执法力度。只有经过长期的正面教育和严格执法,才能使大家普遍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一种以不尊重社会公德、不遵守公共秩序为耻,违反了不仅要受罚,还会被人瞧不起、被认为是一种没有文化、没有教养、没有修养、道德低下的行为的社会氛围。

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单靠机械的行为规范训练。道德情感的内化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编写更多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教材,切实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同时,应该在黄金时段不断播放寓意深刻的公益广告,通过不断的熏陶,使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文明素养逐渐深入人心。

总觉得,一种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天两天的突击学习就可以学到的,而是要靠日积月累的反复强化、巩固,才能形成一种习惯,礼貌教育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