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斯颜色不一样:略论唐太宗的领导艺术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1:07:44
 

劳于求贤,逸于得人——略论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2005年 01月05日

本文通过对唐太宗的领导艺术的分析,认为现在许多企业的领导之所以事务缠身,主要是对企业最高领导的职责认识错误,缺乏作为一名优秀领导应有的素质。劳于求贤,逸于得人

——略论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傅志明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唐太宗的领导艺术的分析,认为现在许多企业的领导之所以事务缠身,主要是对企业最高领导的职责认识错误,缺乏作为一名优秀领导应有的素质。
[关键词]绩效管理;个人绩效;组织绩效;组织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唐太宗的领导艺术曾经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早在唐代就有史臣吴兢将其编撰成《贞观政要》一书。"后之求治者,或列之屏风,或取以进讲。"[①]其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来说,不仅具有启发作用,而且具有警醒作用。既是补药,更是清醒剂。本文仅探讨领导者劳与逸的问题,以期为这些领导们提供一面可用以观照自我的镜子。因为据笔者所知,现在许多企业的领导都显得特别忙,整天早出晚归,食不甘味,睡不安席。而且这种忙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好象不如此,就不能说明领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能说明领导的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一谈到劳与逸的关系,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劳逸结合"。不错,干什么都应当劳逸结合。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即工作任务并不特别重,只要身体及精神状态良好,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内能够完成。因此,对一般人来说,劳逸结合主要是一个工作方法的问题,因为工作任务是由上级领导安排的。但对一个领导者,特别是最高领导者,其工作任务主要由自己决定。做到劳逸结合就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是领导艺术的问题。其关键是要确定自己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

那么,一个主要领导者应当干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一看唐太宗与大臣萧瑀关于历史上另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隋文帝杨坚的一段对话。贞观四年,唐太宗曾问萧瑀:"隋文帝何如主也?"大臣萧瑀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唐太宗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隋文帝"性至察而心不明......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②]

按照唐太宗的观点,作为最高领导者,应当"广任贤良,高居深视",而不是身代百官,君行臣职,为己所不宜为,劳己所不必劳。最高领导者之劳,应当在求贤任能;而最高领导者之逸,则来自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这是唐太宗领导艺术的精髓。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作为宰相的房玄龄、杜如晦也应当如此。贞观二年他曾训诫两人道:"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③]

君行臣职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极为有害。一是荒废本职工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一人独断,必然受个人知识、经验等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失误,这样日积月累,乃是忘国之途;三是很容易形成范祖禹所说的"臣下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失,不任其患,贤者不得行其志,而持禄之士得以保其位" [④]的局面,从上到下都互相推萎责任,人浮于事;四是不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必然会阻碍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且一旦现有主要领导离开了岗位,管理者队伍的领导能力就会立即下跌,整个组织体系就会运行不畅,甚至出现领导危机。

 "劳于求贤,逸于得人"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对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领导艺术也有较高的要求。隋文帝之所以君代臣职,"劳神苦形",是因为他"性至察而心不明",也就是过于精明,凡事举轻若重,拿得起,放不下。总担心别人干不好,或出现问题,不敢放手让大臣去干,非亲自动手不可。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一些具体而复杂的细节性问题中而不能自拔,也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小事上过于精明,大事上难免糊涂。日深月久以后,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和行为习惯,想改也难以改掉。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就曾经为此而苦恼过。自刘备死后,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蜀国朝中"事无巨细,咸决于亮"[⑤] 。结果是诸葛亮英年早逝,蜀国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被魏国灭掉了。因此,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特别是提高自己进行战略性、全局性思考的能力,凡事敢于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领导者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取得良好领导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自身领导素质的核心在于明己,唐太宗在这方面可谓千古典范。他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说过一段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⑥]善于学习,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学习,从他人的成败得失中学习,并以此观照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唐太宗能够"广任贤良,高居深视",并"逸而有成"的关键。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而同样是聪明能干,励精图治的隋文帝却做不到,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存在不足,很可能犯错误。老子曾经说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⑦]隋文帝恰恰就犯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错误,"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因此虽然日以继夜,劳神苦形,却勤而无功。

当然,领导者要从繁杂锁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除了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领导素质,掌握领导艺术,"广任贤良,高居深视"之外,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做到"法令严肃"。一方面,要使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另一方面则要防止所谓的"持禄之士"乃至奸诈之徒,使其不能尸位素餐,更不敢为非。

(傅志明(1965 - ),男,四川岳池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①] (唐)吴兢:《贞观政要·清高宗序》,第2页,岳麓书社,1991。

[②](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第17页,岳麓书社,1991。

[③]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第七》,第110页,岳麓书社,1991。

[④](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第18页,岳麓书社,1991。

[⑤]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二十五史》第二册第11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94。

[⑥]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第三》,第42页,岳麓书社,1991。

[⑦] 老子:《道德经·二十二章》,《二十二子》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