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世界神兽小福牛:问题情境创设为哪般——创设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思考(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27:07

2011-09-04 21:24:5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课堂为求知的乐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但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让问题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通过我的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创设有效性的数学问题情境。

案例一:《百分数的认识》

这是我参加矿区教研室组织的一次连片教研活动的一节课。正好我是第三节课,二节课后孩子们做操,我讲课的这个班的学生没有出去上操,因为当时学校正有工程,学生太多放不下。我灵机一动,打开电脑登陆我的博客,给孩子们放2009年国庆阅兵的视频。我要求学生,用笔记录下阅兵解说词中的数。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复习题:六年级有男生38人,女生45人。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分别列出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出这几个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板书)我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数。有的学生写:“7%,21%”,我马上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学生有的知道说:“这是百分数。”我接着问:“你知道什么是百分数吗?百分数表示什么?”学生一时沉默。我说:“我们刚才用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请你大胆猜想一下,百分数表示什么?”学生一下说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我心狂喜,说道:“那么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好不好?”于是,接下来通过实例验证了大家的猜想是十分正确的。

思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把新旧知识予以有效串联,这样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旧知识,大胆猜想百分数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实例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实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这样的问题情境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出的结论。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及时把握有效的情境创设素材,让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

案例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也是我参加教研室组织的连片教研的一节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有它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还是学生自己总结?如果学生自己会总结,岂不更好?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做游戏,抽卡片游戏。

第一次游戏,规则是:

1、每次指定两组各派一个代表上来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十位上,……

3、哪一组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个组就赢;

4、玩到能看出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

第二次游戏,规则变了:

1、每次指定两组各派一个代表上来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                                                                     

3、哪一组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个组就赢;

4、玩到能看出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

第三次游戏,规则又变了:

1、每次指定两组各派一个代表上来抽签;

2、每一次抽到的数字可以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

3、哪一组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个组就赢;

4、玩到能看出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

每一次游戏时,我都提出问题:“抽到几就能赢?游戏结束了吗?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已经把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自己说出来了。这还用老师讲吗?

思考:这节课,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比较数大小的方法,而且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这里,现实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的课,谁不愿意上?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这是他的不幸。”因此说,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积极的心理需要。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想参与进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三:《比例尺》

我和学生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脑筋急转弯吗?

生:非常喜欢!

师:听好了,一列火车从阳泉到太原要用2小时58分,一只蚂蚁从从阳泉到太原只用1分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蚂蚁其实是在地图上爬的。

思考:这个问题情境很简短,却是有效的。这里,学生认知产生了“不平衡”,开始觉得“不可能”,从而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这样真正能引起学生展开数学思维的问题情境才是我们的数学课所需要的。其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没有那么神秘,有时三言两语的情境描述、几句简短的问话或提问,也是有效的问题情境,不用多么复杂的多媒体课件,用不着为了问题情境的创设煞费苦心,谈之色变。

最后,我想说,在“问题情境”中,“问题”始终是核心,“情境”只是起辅助作用,我们是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的,是在一个有趣的、真实的、具有思考价值的情境中完成思考的。

以上是我对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