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农村人朴实的句子:传统文化领航人生(第一集)—蔡礼旭老师讲于清华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02:52
传统文化领航人生(第一集)

                    蔡礼旭老师讲于清华大学

 

     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刚刚有同学说我早上去录音很辛苦,诸位老师看我像辛苦的样子吗?其实辛不辛苦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我们以一颗欢喜的心来工作、来生活,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快乐。人生最快乐的事,是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读的书一定要是好书,一定是那种读了以后可以像夫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也」的书,不是读了以后会得忧郁症,会去跳楼的那种书。真正的好书是契合真理的书籍,能告诉我们解决迷惑的人生哲理。人生的迷惑解决掉了,心里没有忧郁、没有牵挂,就能「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我在还没有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以前,确实也有很多的人生烦恼。所谓「忧郁使人老」,记得上大一那年,因为读工科,班里女同学特别少,我们就找了一所女校的女生去联谊。大家一起去唱KTV,交谈之中,我就请教一位女同学:“你看我是哪年生的?”人生最可悲的就是自取其辱,我还自己去问。她考虑了很久才说:“你是不是67年的?”我是73年的,她却猜我67年的。我那时皱着眉头跟她讲:“你再猜猜看。”结果她很严肃地想了一下,说:“你不会再年轻了。”从这件事中可以想见当年没读圣贤书的时候,常常忧郁,常常牵挂,所以看起来很老。诸位同学,假如不相信,我拿大学的照片拿给大家看,我现在比那时年轻多了。

所谓「相由心生」,为什么会忧郁?「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有所求就有求不到的痛苦。那为什么会有“求”的态度呢?因为从小学开始,念书就有一个目标“考中学”;考上中学以后目标是什么?考大学。全是为了分数在那里琢磨,在那里计较。这样的生活会把人的心境搞的什么样子?假如我小学的时候,能够遇到像赵校长这样的好师长,我现在的成就不会只有这样而已。小时候若能读到《大学》,就能够了解「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就有那种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心量,就能以天下为家,而绝不会为了分数在那里打转。

人生的作为很大程度在于遇缘不同,一个好的缘能够成就人一生的德行,成就一生的事业;但是一个不好的缘,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搞偏颇了,就会误了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们要有判断力,对于很多的现象、很多的观念要懂得分辨正邪、是非。那么这个判断力来自于哪里?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生而知之的,一定要通过学习,不学就无从分辨。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好学近乎智」,「学」就是觉悟的意思,要学习觉悟,绝不只是填充大量的知识;吸收了很多知识,结果变得贡高我慢,不懂得造福于家国天下,那是书读到肩膀上去了,没读对地方

所以要有理智的建立才能有判断力比如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鼓吹一切靠竞争。诸位朋友,这个观念对不对?当我们觉得它对,它就已经在影响我们的人生。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当我们的性格里面充斥着对立、斗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没有啊,性格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所以看一个人的命运,就看他的思想观念;看一个家庭的命脉,它的家风能否承传,就看这一家人脑子里装了什么东西。至于一个民族能不能源远流长,能不能长治不衰,靠的是什么?还是这个民族的思想。因为任何的结果都绝非偶然,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我们来看看这个观念的「果」,现在社会所呈现的是什么结果?现在在家庭里孩子杀父害母的案子,每周都有一两件,多不多?怎么会不多?看到这个数字,我们要洞察其情。现在一个礼拜有一两件,请问五年之后一个礼拜会有几件?你可能无法想象,现在才只是开头而已。假如我们教孩子依然不教他做人的根本,不教他学「孝道」,以后这个情况会愈演愈烈。说实在的,很多社会状况我们还没到身临其境,很难感受,可问题是你感受不到的事不代表跟你没关系。这些孩子再过三十年,已经是社会的中坚,那时候你们已经多大了?50多岁了。假如这一代孩子没有仁慈之心,处处只想着竞争,想着我有没有好吃的、好穿的,等到他做决策的一天,他会说:“这群老头子,把他放一边吧!”到时候,社会福利从哪来?

整个社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社会所有人都休戚相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是清华、北大的学子,代表着我们中国最有水准的学子,我们应当为人群起到模范的作用。假如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那我们的社会将被带到什么样的境地?人们会想:看,北大、清华的人都那样,都急功近利,我们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对。

读书人应该了解他的使命在移风易俗,这是读书人的态度。我们常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什么叫「知识分子」?学历高就是知识分子吗?每一个称谓的背后,都暗含着一种责任。「父亲」这个称谓包含着教育好子女的意思,教育好后代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还要为整个宗族、社会、民族作交待,所以他不敢把孩子教成有辱列祖列宗,有辱自己的国家。所以称谓的背后含有很大的责任,一个「总经理」背后可能就含着几十个、几百个家庭的责任在里面。

相同的,知识分子也正因为肩上的责任,几千年来在中国受到了生民百姓莫大的敬重和感念。而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却没有受到像以前一样的礼遇,为什么没有?这不能怪外在的环境,是自己的存心变了。孟子有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君子所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我们学圣学贤,最重要的是学习那一份存心,会学的人,最直截了当契入那份存心;不会学的人,只学些枝枝末末,可能学了几十年还是徒劳无功。你看圣人的教诲都是「去芜存精」,他告诉我们的都是终其一生所领会的智慧的精髓,所以一个人能很老实地受教,确确实实是人生最大的福分。

古往今来太多的读书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学问。我们在古书上常常看到十八岁的人就能当县长,为什么?因为他从两、三岁起就读书。他读书的目的在哪?诸位同学,我们读书的目的在哪?这句话我读了十八年的书也没有老师问过我。假如有老师问我,相信我会思考一下。而那时每天的日子,一天考五科、六科,同一个题目做多少次……训练出来什么?一个写考卷的机器。而我们回首来时路,这些数学题,这些考试卷,里面的内容对你一生影响长远的有多少?几乎没有。你不能到「垂垂老已」的时候,才发现一生一无所得。

我们读到《大学》的「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这个「所厚者」是什么?人生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所薄者」又是什么?人生的枝末。该重视的没有去学,却一味重视知识技能这些枝末。这是什么结果?这叫本末倒置。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中频频发生不好的状况,很多的讯息都在告诉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某所大学的一名新生,在刚开学一个月之际,仅仅因为学校餐厅的伙食不好,又不会自己洗衣服,竟烦恼得自杀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你看现在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独自生活的能力如此之差。还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打电话给父母说自己生病了,要一千二百元医药费。这对他贫寒的家庭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本来他的学费都是父亲向乡亲们东借西凑垫上的,心急如焚的父亲无奈只好又去村里告借,甚至村民看到他父亲都有点怕了。能借到的钱都已经借过了,最后也只借到三百块钱。一筹莫展的时候,孩子的爷爷看到了,把给自己送终棺材板也拿了出来,卖掉换钱。在过去的农村,棺材本对老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财产。就这样勉强凑够这笔钱。因为父亲担心钱不能及时汇过去,就亲自坐车去给孩子送钱。一到宿舍便问儿子的同学:“我儿子是在哪一个医院?”那位同学就说:“你儿子根本没生病,他是跟女朋友去拍艺术照了。”看了大家的表情就知道大家都没照过。我们清华的校风就是好,没有奢华虚浮之气。

拍这个很贵呀,一千多块。要把人拍得很英俊,很美丽,照出来还要是朦胧的,怕青春痘都照出来。听到这个消息,这位连日来忧虑劳累的父亲当场昏倒在地。等他醒过来,看到回到宿舍的儿子就问他: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儿子不但毫不惭愧,还对父亲说:“我的同学都这样。”在这句话背后,有多少个大学生正在用父母的血汗钱在那里挥霍啊?我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大学生踏上社会时,我们能期望他利益社会吗?读过《大学》都知道不可能。因为「家齐而后国治」,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去关怀照顾,我们还希望他能利益这个社会,无有是处啊。父亲听到这句话痛心地对儿子说:你简直连畜生都不如。

诸位同学,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一个大学生年龄也不大,却做出这样忤逆父母的行为,请问他愿意吗?可是一个力量推动他已经超过了他对父母的尊重。什么力量?欲望的力量。所以我们从事教育的都非常清楚要「禁于未发」,对于不良的习性不能让它发作,发作起来再把它压下去容不容易?难。所以中国人的思维相当有远见,很注重「防微杜渐」,所以教育要「禁于未发之谓豫」。

诸位同学,我们学习当中要保持专注,专注于学习,心才能定下来,所谓「定、静、安、虑」。看到同学上去擦黑板,你们就不能专注了,思想飘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心非常脆弱,我会觉得受伤的。所以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

比如你去谈生意,好不容易请来一个欧洲客户,谈了半天忽然有一个清华的美女走过,你实在忍不住转过头去,看了两秒又回过头来,客户见了心里很不好受,本来很多的灵感一下都没了。全在于我们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别人留下一种印象。正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生活之中,片刻没有离开过。那么道是什么呢?恭敬心是道,仁爱心是道,孝心也是道。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当我们使用完教室,我们会想到后面还有其他同学会来用,我们应该要把它整理好,给后来者留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这就是仁慈之心;或者我们想到不把教室弄得太脏太乱,为那些做保洁的工人减少一些清理的辛劳,这就是仁慈之心。仁慈之心在哪儿?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是我们什么时候继承我们的文化宝藏?我们的道德学问什么时候提升?绝对不是念了《大学》一千遍境界就提升了,最重要的是落实了,那叫真才实学。读一千遍却没有做到,不只没有好处,很可能还形成坏处,《弟子规》就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是在教我们,根本是在要求自己,莫向外求。要了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要让家庭好而不是要求家人,要让团体好不是要求别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礼让的态度,整个团体的氛围自然就会带动起来,这是处事待人的一种态度。

当我们时时都能修习仁慈、礼让,我们每一年的境界都会不一样。故此常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一个人有没有学问看其面貌就知道了。什么是贵在变化气质?气质的根源在哪里?还是在「心」。所以如果十年以后你的朋友看到你说:“哎呀,你怎么跟十年前一样年轻?”那说明你的学问不错。为什么?最起码代表你的忧虑很少,忧虑少,心才能正。忧虑多,心不能正;心不正,身不能修;身不修,家不能齐。我们注意观察,当一个为人父母者每天都唉声叹气,「杞人忧天」,请问他能不能教出很乐观的孩子?不可能。因为他自己都心不正啊。

你看,世间的好话都被我们的圣贤人说尽了,而这些好话都足以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几十年的弯路。确确实实,我们越深入经典就越对老祖宗生起无比的崇敬之心,这不是照着课本念几句「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能比的。

诸位同学,二十年的人生一路走过来,你们走的很轻松吗?我觉得我走得很累,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累,为什么看起来这么苍老。后来才知道根源所在,一个人苦就苦在「求不得苦」。「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结果老祖宗用一贴药就把烦恼病全治了。人生假如懂得知足常乐,哪里来的这么多忧虑、这么多牵挂?可是很多人又想,知足了,吃得又不好,穿得又不好,这样是不是很委屈自己?其实,真正知足的人,当下就已经在积累他的福分,所以知足者有福。因为知足的人有德行,能以他的有余去奉别人的不足,去接济一些生活更贫苦的人,越接济人,他的福分就越大,不论他走到哪里都有福。你看,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我为人人」,感召的结果是什么?「人人为我」。

孟夫子有句话:「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慈的人懂得爱他人,有礼貌的人懂得恭敬别人,这样会得到什么样的回馈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诸位同学,当我们周围所有的亲友都对我们敬爱,日子好不好过?太好过了。问题在于人因为自私放不下,他就不可能契入圣贤爱人、敬人的人生境界,他就不可能知足,然后再去接济别人的不足,当然也就感不来别人对他的爱心。

古代有一些员外特别乐善好施,一有灾荒,马上就开仓放粮,救济贫苦,这样的人家往往子孙后代都非常兴旺,正如《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假如他们家发生了灾祸,突然起了一点小火苗,别人也会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跑过去帮他挑水灭火,还觉得帮助他很光荣。因为他是用至诚心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时时想着有机会要帮助他。人心是很厚道的,人心不厚道常在经济很发达地方。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他们对天地都有敬畏之心,他们知道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从播种到收获都要经过艰辛的劳作,都来之不易,都非常惜福。所以人心很厚道,你用真诚对人,人家也用真诚对你,也会找机会为你服务,一人有难,大家都来帮助。

假如这个员外很有钱却「为富不仁」,旁边都有人饿死了,他还是屯积粮食,见死不救。那么他这么为富不仁,家里突然起火了,会有人帮他吗?没有人跑百米去帮他灭火,大家会站在那里围观说“苍天有眼呀!烧得好!”

圣贤人说「积财伤道」,伤的是做人的道,一个人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请问他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学到贪婪,学到自私。后代子孙学到这个,请问他的家运还会延续下去吗?白手起家的人懂得省吃俭用,而没有赚过钱的纨绔子弟花起钱来会怎么样?挥金如土。再大的财富绝对挡不住不肖子孙的挥霍啊,一个不肖子孙可以把两三代人积累的财富倾刻间挥霍一空。所以人算不如天算,遵循上天的好生之德,家运才能不败。所以人私欲很重时候,他的智慧往往被遮蔽了,看不到未来,徒然逞一时的好恶而已。

人生很多境界,要依着真理去做,才能体会到个中道理所在。所谓学问,不是说我们听课累得半死,你就悟入了,而是要靠身体力行才能够会体会到。

前面说到我体会到「求不得」是人生最大的苦。人生不去求了,苦大部分就不见了。这个不去求不是每天无所事事,而是我们付出的时候不求回馈。为什么?那是我们应该尽的本分。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是谁应该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你可能说,我还没当爸爸。那是不是你生了儿子以后才说“我来学当爸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你如果不做好准备,当儿子突然降生,你会被儿子吓死。很多人在孩子出生后得了忧郁症,他没做好当妈妈、当爸爸的准备,所以每天都很烦恼:孩子在那里活生生的,我怎么教,我怎么带?真的,很多人都会很恐慌。

所以每一句圣贤的教诲,甚至国家领导人睿智的话语,都跟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为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位同学,这四件事,身修而后?家齐。是呀,身修了焉有家不齐的道理。「家齐」而后?国治。家真的齐了,「父子有亲」,每个父母都把孩子教得很懂事守法,焉有国家治理不了的道理?

你的孩子教得很乖,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很羡慕地问你孩子是怎么教的。我们在很多地区推广《弟子规》等经典,教会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替别人着想。有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在场有几十桌客人,她的孩子学过弟子规,去了以后见到每个长辈都很礼貌地鞠躬说:“叔叔好!阿姨好!”结果这场婚宴的主角“换人”,所有家长全部过去讨教她是怎么教孩子的,这么有礼貌。你看,正所谓「水到渠成」,「家齐」以后在你身旁周围的人群都开始受到影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我们自己真正去修身了,德风自然就吹出去了。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德行的风范不是刻意营造的,刻意做给别人看那叫沽名钓誉。而且德行的影响很大,并非要等长大成人才能影响人群,很多读过圣贤书的孩子从小就在影响这整个社会。

去深圳学《弟子规》的有一个六岁的孩子,他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还有两个叔叔、两个姑姑、三个阿姨,而且是这一代的长孙男孩。他爷爷说这个孙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谁敢骂孙子就等于骂爷爷,打孙子就是打爷爷,看谁敢动孙子一根汗毛。你看这样的溺爱会把孩子娇惯成什么样子?人没有理智的话,去爱护别人无有是处,因为这种不恰当的爱,「爱之足以害之」。诸位男同学,我们如果理智不够的话,你交女朋友也会害了她,为什么?你会把她宠坏,以至于无法无天,跟你“一哭、二闹、三上吊”。

我很喜欢研究各个地方的谚语。我们要懂得珍惜啊,世界各个国度、各个民族的祖先,哪一个会为后世万代的子孙着想?太少了。而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真正是太特别、太厚道,早就为我们千秋万年以后的后代准备了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就是因为有这个存心,我们的文化才能流传五千年不断绝。我是闽南人,闽南语中有一句叫「叩住了一个宠」,意思就是宠爱宠爱,宠了之后就被害死在里面了。你宠她其实是不是爱?宠“害”呀,一句话把太多的人生哲理都涵摄进去了。

诸位同学,人生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绝对都是有原因的。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很有钱,从小让他挥霍,到后来一个月要花掉上万块,他父亲实在受不了了,就想到一个方法,透过很多关系,让他去新疆当兵,想让他在部队里好好磨练一下。但是两年之后回来,奢侈的习气没有改掉。从这里我们也了解到「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因为这个年轻人一再跟父亲要钱,最后他父亲翻脸了,告诉儿子从此以后再也不给他钱。你觉得他的孩子这时候还会念父母之恩吗?他恨得咬牙切齿,坏念头就出来了,雇了杀手去杀他父母。他在家门口告诉杀手,他要杀的人怎样出来,穿什么衣服,把细节讲得一清二楚。杀手就很惊讶为什么他这么清楚,他说那是我爸。虽然父亲死了,但是父亲放钱的钥匙却在他母亲手里,于是他的母亲也被杀了。父母不给他钱,请问他的父母不想爱他吗?想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想把孩子教好?但是不懂怎么去教啊。「人不学不知道」,不懂为父之道,为母之道,所以现在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相处都很苦,苦在不明理,苦在做错很多的事而不自知。「爱之足以害之」,你看现在所有亲人中、家庭中的烦恼都在这一句话里,根源就在于没有理智去爱亲人,把他们害了。请问,杀父害母的这些孩子,他们的父母不爱他吗?

有的人家养宠物,狗跳到沙发上主人很生气,喝斥它再不下来就挨打,狗连理都不理他,为什么?这只狗已经把它主人的底线摸得一清二楚。猪也不能宠,对猪纵容,它以后会跑进厨房把灶台都掀掉。所以,你看畜生都不能宠,何况是人呢?能宠儿子吗?儿子宠坏了,自己晚年更凄惨。有一对父母生了六个儿子,攒钱给他们娶了六个老婆,当然一个人一个,还盖了六栋房子,给每个儿子一栋。请问结果是什么?(答:没地方住)。哇,你们都有先见之明,太有智慧了,老人家最后无处安身,没有一个儿子肯收留他们。所以假如不培养起孩子的孝心、感恩心,你为他们做的越多,就越得不到回报,因为他觉得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
    
 传统文化领航人生(第二集)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59304361.aspx传统文化领航人生(第三集)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5930448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