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娜活色生香演的谁:薄熙来系列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4:07


 

今天是第一次启用多功能大厅,就和青年同志聚在一块,因为十几年后,你们就是商务部的当家人。这个大厅用白色枫木做底,黑色花岗石做柱,其设计理念是黑白分明、柔中有刚。

  青年是商务工作的生力军,用不了几年,你们就会成长起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部机关干部28岁以下的有近400人。因此,我部是一个年轻的部、有朝气的部。毛主席讲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这段话很生动,既亲切,又有历史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伴随着像我这样岁数的人走过了人生几十年的历程。

  形容青年,古往今来的话很多,令人难忘的还有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青年的竞争。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有朝一日雄于世界,成为贸易强国,就是要靠年轻人,这是历史的趋势。

  历史上,中国曾是开放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强国。在明朝,我国的生产总量占到世界的35%左右,在当时的世界十大都市中,中国有6个。在清代,中国的生产能力也在全球的25%以上。西安过去叫长安,早在唐代就有朱雀十里长街,宽150米,当时就是国际大都市,开放程度很高,常住的外国人有1万多。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又向我们走来。回顾中国近200年的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倍感自豪;从未像今天这样和平、安定、和谐。

  青年面对人生时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有发展的各种可能,有无限的潜力,像梁启超先生所讲:正处在“前途似海,狂飙猛进”之时;另一方面,若不紧紧抓住时光,做事的机遇也会稍纵即逝,未来发展的可能旋即会变成泡影。歌剧《茶花女》中有句话:“青春好像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每个人只有几十年拼搏奋斗的时间,就看各自如何表现了。

  一个人掌握的所有资源里,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这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如果不能紧张起来,抓住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毛主席给抗大题写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既是社会、政治的要求,也是人生哲学的提炼。有些人说现在太紧张、太忙了,其实,紧张是充实,忙是福气,说明你干了实事,干了正事,充分利用了时间,说明社会需要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吗?那是在消磨时光。一些同志议论,是不是加班多了?我不赞成盲目加班,但必要的加班也是一种充实,也是一种动力,如果还能受到领导批评,那更是“偏得”了,压力常常会变成动力。青年要不怕累,如果年纪轻轻就图轻快、图享受,肯定没出息,“怠惰者,生之坟墓”。

  青年人怎样才能成才?我的体会,除了高尚的理想和正确的方向,还需要具备几个具体条件。

  第一,要聪明,要有悟性。有些人不会举一反三,连错三次都改不过来。聪明的人,你说一句,点拨一下,他能想出背后三句的道理;缺乏悟性的人,你说三句,他未必能领悟一句的真意,人的素质就是不一样。小平同志讲,“要找明白人”,就是要找聪明、有悟性的人。用东北话讲,就是“透亮人”,一看就明白,心有灵犀一点通。毛主席还讲,“要有学识”,什么叫学识?就是学问和见识。光有书本知识不行,还要有见识,就是有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有前瞻性。

  第二,要勤奋。聪明、悟性还不够,别人工作八小时、十小时,你只干六小时,能行吗?显然不行。再聪明的人,如果只是很“潇洒”、很“超脱”,不去开足马力、全力以赴,也无法在竞争中获胜。反之,悟性少一些的人,若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也能弥补不足。老话说的好,勤能补拙。如果不努力,耍小聪明,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年人刚刚工作,即使是硕士、博士,也不等于大智,要把聪明变成智慧,必须经过反复历练。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工作本领在于日积月累,娴熟才能生巧,刻苦才能有所作为。

  第三,要高标准。只有聪明、刻苦仍然不够,还要有工作的高标准。毛主席讲,要“精益求精”;居里夫人讲,要“追求卓越”;美国前总统卡特在竞选时写了一本书:《Why not the best?》——《为什么不是最好的》,都是讲的标准。有些人,对工作无所谓,粗枝大叶,低标准。这些人送上来的文件,往往空洞无物,不合逻辑,还错字病句频发。有的人就是不认真、不准确,还自恃聪明,仿佛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讲就通,但就是一做就错,一下笔就离题,这也是素质不佳的一种表现。

  第四,要持之以恒。做到了聪明、勤奋、高标准,还是不够,必须持之以恒。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古人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能坚持十年、十五年,才能见成效;坚持二十年、三十年,才叫矢志不渝。武侠片中说:要“十年磨一剑”,如果一年磨一剑,这个剑就不行。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就像跑一万米,要在四百米的跑道上绕25个圈儿,头10圈儿大家都能跑下来,但越往后就越会拉开距离。

  第五,要克己守法。为什么要讲这一点?因为谁违了法,就是突破了禁区,跨越了红线,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念之差,会令一些人悔恨终身。有些人一直表现不错,聪明、能干、刻苦,出了不少力,也有成绩,但后来“出了事”,谁也帮不了,这就叫“一票否决”,令人十分遗憾。人生就是这样,不能有非分之想,不能有贪财之念。我在辽宁工作时,有位法院院长被抓起来,他后来说,真不该收钱,现在“连肠子都悔青了”。我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但已经晚了。人非圣贤,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清朝徐士林写过一首诗:“…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从青年时期就廉洁自律,不取不义之财,才能成为令人尊敬的公务员。

  第六,要谦虚谨慎,又要敢想敢干。这是一个辩证关系。青年不能恃才傲物,瞧不起人。你有多大本事,也是初出茅庐,必须谦虚谨慎。世界之大,浩浩汤汤;人才之多,能人之上有能人。由此观之,没有骄傲的理由。但又不要变成谨小慎微,把自己磨成个鹅卵石,圆滑、世故。不能为了升官,见张三不得罪,见李四好好好,谁也不招惹、不得罪,在精神上就退化了。不敢想,不敢干,不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胡主席提倡创新,而创新不仅要有思维的功力,还要有探索的勇气,有时,勇气比智慧还重要。毛主席提倡“不怕鬼、不信邪,要敢字当头”,小平同志主张“要敢闯敢冒”,领袖们的勇气很值得我们学习。一般来说,青年最有朝气,但人们的开创精神并不是同年龄成比例的,世上既有“八十岁的青年”,如邓小平,虽高龄,还发表了南巡讲话,思想最解放;也有“二十岁的老人”,一些同志年轻轻的,就老气横秋,老于世故。我们在青年时代,就应对自己的处世哲学有科学、开朗的定位,要有乐于挑战、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就没有办事的心思了。

  有的同志可能认为,要做到这几条“够累的”,其实,志愿报效国家的人,他们在心理上不会感到累,而是处于一种执著追求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愉快状态,精神好,心情也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在旁观,而是把自己摆了进去,以主人的意识去开拓。既然是“为自己干”,难道还累吗?就像毛主席青年时代所讲,“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做谁做?我们不干谁干?”反过来,如果觉得自己是被某单位雇佣的,是跟单位签了合同不能不干,那么干多了就吃亏,就会感到谁欠了你的。钟点儿不是不可以计算,但算多了,就成了雇佣主义,就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了“外人”,工作就不会痛快。青年要大气,要以天下为已任。有了这种气概和情感,所有的行为就变得自然而然了。情感是一种力量,有了对民族和百姓的情感,就不会感得累。反之,若有讨价还价之心,就会很累,还不知不觉降低了自己。现在的中国是市场经济,企业雇员确实关心自己的利益,这很自然。但你们是国家的公务员,面对工作,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一点得失郁郁寡欢,不要陷入李清照所描述的那种心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过去大学生不多,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后就端上了铁饭碗。现在,人才不那么奇缺了,就业压力很大,竞争激烈,大学生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因此更要珍惜工作的机会,珍惜自己走过的路和曾经的付出。

  虽然我们从事商务工作,也要读点历史。诸葛亮《诫子书》中有句话,“志当存高远,慕先贤”, “慕先贤”就是要仰慕前辈,学习、继承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精神财富。人类文明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生短暂,再伟大的人物,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有限的,而且因其浓缩就更为宝贵。青年人不要整天上网、看电视,要多读好书,学习先人的思想精华。只有不懈追寻并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体会他们的事业和精神,并融会贯通,才能使自己短暂的生命,充分享有历史长河的养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步更快,并有所超越。比如毛主席的文章,很多是在延安窑洞里,在大兵压境、炮火连天的险境中,屏神静气,用毛笔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是传世之作,也是大家风范。

  去年到武汉,参观毛主席旧居。当年的服务员回忆说:毛主席的衬衣,件件都是打了补丁的。主席每天吃饭,就用一个小竹篮提过去,非常简朴。我们的前辈身居高位,粗茶淡饭,但可以纵论古今,治国兴邦。想到这儿,名牌服饰、山珍海味,实在与人的身价无关。

  先贤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是令人敬佩的。我在福州参观林则徐的故居。他在少年时写了一副对联:“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可见其少年时的志向。后来他遭贬,赋闲在家,又写了一副对联:“读书静坐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身处逆境却心态平和,潜心学习和思考。他还留下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遇到什么困难得失,想想这句话,心里就踏实。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青年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胡主席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世界”,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伟业,商务部的青年同志也应该成为其中的生力军。让我们共勉吧。

 

 

薄熙来发表讲话 深情告别大连市(附讲话全文)


  中新网大连1月13日消息:1月12日,大连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部长骆琳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薄熙来任辽宁省委副书记,提名为辽宁省省长候选人的决定。薄熙来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全文如下:

  今天在这里讲话,心情很不平静,因为和同志们工作了十多年,今天要画个句号,最后一次在干部大会上讲讲心里话。昨天晚上想了很多事儿,跟过电影一样,想起过去我们一块儿走过的路,一块儿开创的事业。

  刚才,春兰同志代表省委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有丰富的内涵和殷切的希望。既有对大连过去工作的充分评价,又有对大连未来的深切的期望、提出了许多非常现实的,符合大连实际情况的要求。

  这次组织上安排我到省里工作,是中央和省委的信任,也正像春兰同志讲的,更重要的是中央对大连工作,对大连班子的肯定。也正因为如此,我特别感谢同志们所做的工作。我深深感觉到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大连是关心的、信任的,在每一个关键的问题上,重要的时候,给我们非常及时的指导。

  我35岁到金县,那时候的事我还记得很清楚,先是到省委组织部报到,由省委组织部同志从沈阳送我到大连,到大连以后住在大连饭店。我接触的第一个大连的同志是计委副主任施国良。当时,我跑到“天百”买了一个大皮箱,就到金县了。十几年前的事,现在想起来,就跟昨天一样。我还记得买完皮箱一出来,对面有一个卖海鲜烧烤的在那喊“不热乎不要钱。”这句大连话,我的印象很深,十几年都忘不了这个小镜头。今年我已过了51岁,到7月份就是52岁了,在大连整整16年。我觉得,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也最动感情的16年就是在大连度过的,今后无论走到哪我都忘不了大连。我跟一些同志讲,要讲感情,在地球仪上我最热爱、最喜欢的当然是中国这块版图了,在中国的版图上我最热爱的就是大连。今后,我得把辽宁加上。过去的16年,的的确确和大连的同志们有不解之缘。我1988年进到大连市内工作,1992年到政府大楼,1999年又到市委大楼,是同志们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理解和配合,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通力配合,艰苦奋斗,我个人一事无成。有了我们这支队伍,而且众志成城,我们才能够无坚不摧,无远不届。同志们可以回想,我们走过了很多路,迈过了很多坎儿,克服了很多困难,有一件算一件,想起来当时都挺难。1992年,政府就遇到几大难题,供水不足的问题,西太平洋炼油厂的事,已经花了5亿美金,上不去下不来,一天还得付20万美金的利息。当时,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遇到很多困难,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的情况;还有乱集资的事情,先是孙洪翔,后来又出了一个刘家奎。想到这些事,老忘不了,当时觉得确实非常难,但是大家一使劲,也就过去了。正像毛主席诗中写到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大连在中国是一个很小的局部,但是我们尽了自己的责任,克服了很多困难。大连的干部确实是出力的,也是出活的,我深有体会。我经常跟外来的同志讲,你们不要表扬我,越表扬我越发烧,大连干部干了好活,我才受表扬。当然,怎么把大家拢在一块,也是要动脑筋的。今天要走了,我从内心感谢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给大家敬个礼。

  讲到“谢谢”,现在很普遍,谁作完报告都得来一句:“谢谢大家。”但是我今天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是集16年的感受,离别前的一声“谢谢”。这是这些年的集中感受,这谢意有多深,有多长,也说不清,反正非常真实。曾经有位作家讲:同一句话出在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之口和出在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的感觉、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现在算是步入中老年的行列了,我说这句话,品起来就非常有味道,就特别真实。今天早上有同志叫我“省长”,我一愣,还转不过劲儿,还很不习惯。我在沈阳开省里的干部大会,在省人大常委会议上讲话、表态,几次都不经意地把辽宁说成大连,嘴转不过来。有些同志讲,恐怕还得有半年的时间,才能校正过来。我觉得,我和在座的同志们不仅永远是同志,而且永远是战友。过去讲“情同手足”,其实回首人生,真正干工作能干到一块儿,想到一块儿,感情比手足情分还要深。我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但16年来每年就见一两次面,而我们班子里的同志,每星期都见,甚至每天都见,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责任,一块儿上火,一块儿使劲,一块儿研究问题,一块儿取得成绩,然后一块儿高兴,一块儿开心,感情是很不一样的。过去讲“远亲不如近邻”,其实近邻又远不如同志。“同志”这个词非常真切,就是讲的同一个志向,共同来工作,在工作中结成友谊。这绝不是官话、套话,是现实生活中非常真实的感情。我们的大家庭胜过很多小家庭。事实上,大连人民这几年一到春节,一到烟花爆竹晚会,都是走出“小家”来到“大家”,“大家”胜过了“小家”,这是大连非常可喜的、耐人寻味的现象。

  我曾经讲过:“大连人民时时刻刻感动着我”,这里面有国企职工、下岗职工,也有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环卫工人、街道居民委员会的老大妈、出租车司机,当然还有各条战线的同志,可以说每一个同志都有感人的事迹,没有大家的配合,大连的结构调整就是一句空话。过去的16年,我的脑子就像计算机一样存储了大量的图像和资料,这些大连人的图像、资料,平凡而又伟大,时时刻刻感动着我。我确实感到:有什么样的市民,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干部,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小时候就知道人民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今天我有特别深切的感受,大连人民的感情我是永志不忘的。

  这几年,我们的干部累得不轻,有些同志说我有点铁石心肠。的确,在工作的流水线上,在政府、市委工作,来不及很细致地谈心,但是回过头看这段历史,我是挺感动的,我们这些同志可以很欣慰地说:我们没有虚度这段时光。中国沿海这么多城市都在谋求发展,但是有的发展起来了,有的没有发展起来;老工业基地有这么多城市,有的起来了,有的没有起来。现在很多同志到大连,就觉得大连是一座滨海城市、花园城市,孰不知,大连在10年前也是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同南方新兴城市的起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连市人民的确发扬了移山填海的精神,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把整个大连改了个样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各条战线都没有闲着、没有挡道、没有消极,大家都在努力,去开创各自辉煌的业绩,每条战线都有自己的精彩,这一点就帮了市委、市政府的忙,无数小的成就集合起来,就是大连今天的总体变化,就是江总书记给我们题词“北方明珠”的依据。所以我觉得,大家没有虚度这段时光。虽然身体累一点,脑子紧张一点,但精神是富足的。我在离开政府的时候套用过保尔的一段话:“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痛悔,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我们回首大连这段往事的时候,就可以欣慰地说,我们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我们所钟爱的大连。

  一个人的生命过得是很快的,人真正干活的高峰期就是30年,一晃就过去。刚才,春兰书记勉励我们要继续努力奋斗,我深有体会。在座的同志都是40岁左右,有的是50多岁的同志,也就剩10来年,大家要不负省委的希望,一定要下决心把自己这段时间安排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过了60岁,想在工作岗位上再为党的事业多做一些事情,也不容易了。虽然这些年大家很累、很忙,但是忙也是一个机遇,过了点儿,想忙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有活儿干也是幸运,一定要抓住生命的大好时机、形势的大好时机,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过了60岁之后可以休息、消遣、享受天伦之乐。当你干成一个事业之后,就是回家抱孙子也心里踏实。大连干部这几年虽然辛苦,但是做成了事业,而且这支队伍比较整装的过来了,没有出现湛江、厦门那样的问题,我的要求可能低了一点,但我当领导的觉得挺欣慰。

  大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虽然累,能把精力集中在正事儿、干事业上,而且取得了成效,值得欣慰。记得看电影看到在五六十年代的劳动者,像王进喜,跳到泥水坑里搅拌混凝土,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精神状态非常好,精神上非常开朗、幸福。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和一种伟大的事业连在一起,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做点事,自己心里才踏实。我为大连的队伍感到自豪,这支队伍出现了很多能干的同志,这些年培养了一批干部,干部的观念比较新。我当市委书记的时候,世震同志、春兰同志就对我讲:大连应该向省里多输送一些干部,省里的领导也看好了大连的干部。

  这些年回想起来,主要和大家一块儿办了三件事儿:

  第一件事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基础的东西是结构调整。比如说,100家国有企业的搬迁改造,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50%,三资企业兴起,乡镇企业兴起,民营经济兴起,这些都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税收上、财政的贡献率上。市内100万居民乔迁新居,50万国有企业、大集体的职工分流、安置、再就业,这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过去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讲的自然现象。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技术发展的迅猛,高新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周期远比自然的调整周期要来得快。东北在建国以后是老工业基地,大连是其中之一,经过这么多年的运作,当然需要进行结构调整,而这个任务又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身上。大连从90年代初结构调整就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不仅在工业结构内部,而且涉及到一产、二产、三产,全面的调整,每一个产业、每一条战线都有自己的调整任务,而且相互关联。农业已经由大田生产为主,调整到以精品工程为主。商业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调整,保留发展了国有商业的航空母舰,又引进了外资,新建了许多高水平的商业设施。会展业、旅游业、电信业、高新科技、金融业、房地产业都悄然兴起,过去这些概念在大连是浅淡的,这些年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结构调整不仅是社会实践,也成为观念转变中的焦点。大连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并不是削弱工业,相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国有工业的增加值增长了3倍多,区市县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几个先导区基本上建设成型、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调整使大连的经济真正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一个城市要发展,而发展的基础是合理的结构,有了良性的基础,才有健康、快速的发展。否则发展了也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第二件事是环境革命。这个词我是从上面的研究机构学来的,当时我们就是觉得要把城市环境搞好。这件事,全市人民都参与了,广大干部都参与了。拆围墙、扒小房、搞绿地、建广场;修马路、搬工厂;这些事情说起来轻快,做起来很不容易。环境搞好了,不仅给招商引资带来了条件,同时也为我们经营城市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大连城市整体获得增值,市区土地的价格平均增长了5倍,这为我们走向世界、筹集资金、改造产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100万老百姓盖房子,迁新居,有一半的资金来源于城市整体增值这块儿。环境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未来一切真正挣钱的产业,包括金融、高新科技、旅游、会展,都离不开干净、漂亮的环境,大连有了这种城市环境,就为未来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商业机会。在环境革命的过程中,大家还创造了不少新鲜的理念,比如说“不求最大,但求最好”,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洋起来”,这都是大连人民在工作实践中的共同创造。

  第三件事是走向世界。大连这座城市在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就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那时就开始了走向世界的进程。大连真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还是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从1993年初到香港招商开始,坐上了那班车。大连过去对日本的生意已经有了基础,我的前任魏富海同志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咱们在座的同志又打开了香港、台湾、东南亚、韩国的局面。在欧洲、美洲也做了很多生意,而且服装节,展览业,对内对外的大型招商,形成了气候。这些年,大连在同世界的联系方面,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生意活了,朋友多了,名气大了,观念新了。”特别是观念新了,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很多干部已经有了比较新的对外开放、合作的观念。

  这三件事怎么做成的,我想有主要四个原因:

  第一,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创造了国内十来年安定、团结,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没有这个大背景、大气候,大连想发展是不可能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关键性的。

  第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我跟同志们介绍过不少情况,省委、省政府对大连市的每一步发展都非常关切,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

  第三,大连人民的共同努力,勤奋不懈,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原动力。

  第四,各级领导干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驻军部队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区市县同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这样一支能够开拓进取、协调配合的队伍,才能形成今天的局面。“吃水不忘打井人”,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这方方面面的因素,要十分珍惜。从我自己来说,要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并深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作是非常幸运的。这几年,大连有了发展,领导们、同志们对我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相信有些同志论本领、论能力可能比我强,比我还适合当市长,但是有一个机遇问题。现在作干部一个是看你的素质,一个是看你的业绩,还有个机遇问题。一些老领导曾有议论:我们建国以后封了十大元帅,其实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很多同志英年早逝,有很多同志战绩卓著、很有才华,但在战争年代被捕了、牺牲了,如果这些人能够活下来,封二三十个大元帅也是有条件的。中国革命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回到我们这么一个城市来说,也是人才济济,有很多同志有事业心,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但是没遇到机会,也难以施展。正因为如此,大家把我摆在这个位置上,我就应该尽心竭力,不辱使命,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不做好怎么对得起大家。这几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师让我写篇论文,我苦思苦想找不到好题目,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儿,当时脑子里比较空。但是到了大连,天天都有题目,好像天天都在作论文、写论文,在实践中有很多新的感受。大连就好比是我的一个大学,现在的感觉就好像我作为“大连大学”的毕业生正要走向新的岗位。

  我自己了解,过去的工作中有很多的失误、遗憾,自己也有不少问题、毛病,回想工作初始的阶段,也有不少幼稚的做法,以我现在的认识,恐怕5年、10年前的有些事情我不会那么处置,可能会解决得更好一些。我对有些同志批评得过于严厉,让有些同志受不了。在“三讲”的时候,我已经讲了多次,在此我再向这些同志表示歉意,好在我们走得不远,来日方长,大家今后还是一块儿共事。不管有多少矛盾、问题,但是我深信“廉生威,公生明”。从任职那天我就要求自己做个清官,要公道正派。一要干活,二要“干净”,这是为官之本。今天,只是我们事业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今后大连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很多事情要做,一个城市的事业是永无止境、没完没了、越干越多的,而且干得越好,事也会越多,压力也越大。新班子的担子非常重,永金同志这班人任重道远,责任很大,但是他在过去的工作中有敬业精神,有能力,有责任心,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我深信他能和大家团结一致,把大连的这方水土建设得更好,把大连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峰。我也希望同志们都能真心实意地支持永金同志的工作。我自己的体会,做当家人不容易,矛盾高度集中,压力很大,俗话讲:“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每一个人不管有多能,都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也深信永金同志能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

  大连是辽宁的大连,大连应该在振兴辽宁省的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连今后应该起一个更好的拉动作用,有更多的创造,更快的发展,不断找到新的差距。在座的同志要不负省委的期望,一定要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律是,平台越高,机会越多,但挑战也越多。想在挑战和机会中取得进步,麻烦事多,动脑筋也多。对于强者来说,在新的平台上可以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但付出的精力也越来越大。今后的班子肯定是不会轻快的。现在各个城市的竞争就仿佛赛跑一样,但不是400米800米,也不是1500米,是10000米400米跑道要跑25圈,要像马家军那样绷住劲,一圈一圈地跑,要有长劲,也要有拼劲。总书记给我们题词“北方明珠生辉”,朱总理希望大连成为世界名城,大连有可能、有条件成为我们国家非常美丽的城市,而且是在重化工的基础上改造成一座清洁的城市。我们不能辜负江总书记、朱总理的厚望,一定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把大连的事业办好,站在中国城市的前列。

  春兰同志殷切地期望,说大连的事情办好,关键在领导班子,关键在在座的各位,而且还讲:中央、省委把大连托付给诸位。这句话说得很有感情,是语重心长。我们不论从党性出发,还是从做人的道德、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出发,都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大连的事情办好。

  今年是2001年,是“十五”的开端年,又是新世纪,这些简单的数码字给人一个概念,仿佛我们一切都重新开始。大连的前途是辉煌的,但要做的事情很多。古人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虽然离开了大连,但我会记住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奋斗的历程,也会记住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同志们,记住发展起来的大连。

  年年搞春节团拜,同大家握手,今年不一定行了,今天大家都在这儿,我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感谢大家!

 

 

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薄熙来

(2007月20日)

同志们: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深入研究我市扩大开放的各项工作,努力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保圆满完成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会,讲七个方面的意见。

  一、扩大开放是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必由之路

  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刘伯承等老前辈主政西南、“三线建设”布局国防工业、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如此,成为直辖市、肩负百万三峡移民重任、推进西部大开发亦如此。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好“重庆问题”,虽然是针对重庆而言,但都已超重庆本身的意义,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既是对重庆的关怀,更是中央从大局着眼,对重庆寄予的厚望。

  “314”总体部署,是指导重庆今后10年甚至30年的发展方针。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实现宏伟的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站在直辖市又一个十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瞻望未来20年、30年后,重庆什么样子?今后5年重庆能否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破口,取决于我们这些人现在怎么想,怎么干,能否看得远,抓得实,做得科学。

  实现“314”总体部署,解决好“重庆问题”,出路在哪里?实践证明,今天的重庆必须扩大开放,通过开放让我们所有的区县、部门、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投身到市场化、国际化的大潮之中,把一切可为我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聚重庆,让一切新创造新创业的种子都能在重庆开花结果。

  历史上,中华民族在经历血与火的惨痛后,得出一条刻骨铭心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而如何发展?近30年的历程已经充分说明:当今世界,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唯有顺应潮流,才能掌控发展的主动权,在开放中实现共赢。环顾周边,兄弟省区市的开放已潮涌神州。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竞相开放的热潮,叫板世界一流;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风生水起,已将视野扩大到东南亚;东北老工业基地,短短几年就凭借开放,甩掉包袱,调整结构,重振雄风;内蒙不沿江、不靠海,却依托开放,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的骄人业绩。

  对照“314'’总体部署,审视自身,重庆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GDP仅占全国的1.7%,排在第24位,大体是上海的1/3,广东的1/8,GDP总量和过去5年增速均列西部第6位,处于“中游”。无论总量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重庆要成为增长极实属不易。二是功能不完善,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要求不相适应。与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上海相比,重庆进出口总额是上海的1/38,集装箱吞吐量为1/50,空港客运人次为1/4,金融交易额不到2%。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叠加。农村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京津沪总和的2.4倍和2倍,城镇化率48.3%,排在全国第12位,而京津沪分别达到84。5%、76.3%和89%。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而我市高达3.9:1。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小康实现程度仅为65.3%,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主要目标在西部均没有“率先”。人均GDP为14622元,列西部第3,不及全国80%,而京津沪已经分别达到56044元、45829元、65348元。我们还有14个国家级和4市级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员和低入者数量比京津沪的总和还多很多。实现“率先”目标困难重重。

  成后来居上之事,须非同寻常之举。落实“314缩小差距,只有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才有可能,这就需强大的经济动力。动力在哪里?通观近30年发达省区的腾飞,却是靠三部大马力的发动机,即国有企业(包括央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年,重庆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对推动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渝中央企业数量不算多,比四川少19家, 比天津少20多家,而且经济规模不算大。我市民营经济有发展,但规模不算大,企业不算强。近1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45亿美元,同期,京津沪分别达到356亿美元、311亿美元、536亿美元,深圳和苏州更高歌猛进,分别达到了341亿美元、521亿美元。近10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1/4以上的工业投资、接近40%的工业增加值和新增就业、60%的出口由外资企业创造。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当一个系统自身活力发挥到极限,要实现更好更快、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在封闭系统内难以发生突变。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只有扩大开放,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才能引进更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效汇聚并优化配置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只有扩大开放,把重庆置身于西部、跻身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才能在更宽舞台、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与强手交锋,与良师对话,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分享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才能激发内部活力,加快建设中国内陆开放示范区,才能站在西部开发开放的前沿,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不在主动开放中受益,就将在被动开放中失利。总之,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谁更开放,谁就更能抢占先机、跑在前边,谁就可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开放跨越的可能性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长期远离国际市场,交通运输成本高,扩大开放确有难度;全市幅员面积75%是山区农村,一些地方几十年面貌依旧,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但也要看到,过去30年特别是直辖10年来,重庆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推进大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沿海向内陆延伸,重庆扩大开放的独特优势正日益显现。重庆实现大开放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第一,中央赋予的战略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快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在西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温家宝总理就解决“重庆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要把重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重视和支持重庆发展。中央赋予重庆以全局性战略定位,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内陆开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过去30年我国由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和东北地区从南到北梯次开放之后,我国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对外开放也将加快进程。中央对重庆的战略定位就反映了这一全国开放的大趋势。

  第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世界范围的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大量向我国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争相来华。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经过30年高速发展后,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成本的压力逐步显现,加工制造业具有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据测算,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高达1.4万亿元。由于要素成本较低,投资回报稳定性高,可预见性强,国内外企业均看好西部发展前景。重庆因综合要素优势,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近年,巴斯夫、霍尼韦尔、惠普、茂德等一批“大块头”相继入渝布局,已佐证了这种转承之势。

  第三、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区位优势

  重庆地处中国地理中心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拥有可供开拓的纵深腹地,依托重庆可辐射周边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6省共3亿人口的潜在大市场。在国内外企业纷纷“西进”的情况下,重庆可望成为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支撑点。重庆可以水路和陆路与长三角相连,以西南出海通道与珠三角相接;尤其是重庆拥有1/4的长江干线航道,三峡175米水位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主城,可望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量大、成本低的明显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枢纽。

  第四、历史积淀的发展势能

  重庆文明3000年,得名800年,辟为内陆通商口岸100年,建市80年,伴随一次又一次发展,积累了比较厚实的技术基础、商业文化和丰富的人脉。抗战“陪都”期间,沿海大量企业内迁,重庆成为西南最大的工业城市。当年去台湾的200万人中,有60万曾在重庆生活过。“三线建设”期间,中央将众多工业项目向重庆转移,使重庆成为全国性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人均GDP跨过2000美元门槛;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大发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雏形显现;国企改革“浴火重生”,现代产业高地初具规模。全市有百万专业人才、百万产业工人、62万高校在校生,有实现跨越的人力和人才资源。

  第五,直辖的体制优势

  中西部占中国领土面积的81.7%,而重庆是其唯一的直辖市。8.24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两翼”山高沟深,确有发展之难,但也有在较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人才、市场、土地、山林等资源之利。中央在改革开放方面已经并将继续赋予重庆先行先试权,探索的空间大,开放的领域广,也能得到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行政体制上,实行市直接对区县的扁平管理,行政体制精干,便于全市开放工作的统筹协调。

  当然,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是西部省市共有的,有些特点是利弊兼在的;而且如果看不准,抓不住,机遇可以丧失,优势也可以转化为劣势。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迎难而上。

  三、扩大开放的目标

  我市要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要素。力争用5年时间,构造起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从2008年到2012年: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累计完成180亿

  ——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40%,累计完成6000亿

  ——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30%,累计完成800亿美元;

  ——集装箱实际吞吐量年均增长36%,从去年的43万标箱增加到200万标箱。

  建成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着眼于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提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到2012年实现市内高速公路4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8小时通达;2015年实观周边省会城市铁路4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8小时通达。长江黄金水道成为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江北机场成为国际性空港。

  建成开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中央商务区、区县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和乡镇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品体系功能全面提升,建成5个“百亿商圈”和8个“百亿市场”,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功能完善,形成贯通城乡、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大市场。

  建成西部现代产业高地。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中国大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加快建设5个千亿级、10个百亿级重点产业园区,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长寿化工园和区县特色工业园为依托,形成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等7大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完成100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高水平搞好新区的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绿化,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实现主城区不堵车。发展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建成生活方便舒适、居家安逸安全、环境优美清洁的生态宜居城市。

  建成节能环保、耕地保护的模范城市。采取综合举措,单位GDP能耗下降20%,成为中国最节能的城市之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3000万亩耕地不减少,成为中国最节地的城市之一。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50万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达到305天以上,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三峡库区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四、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的四大支撑体系

  要闯出一条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必须加快建设完善交通、市场、园区、行政管理四大体系,形成对外开放的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

  (一)交通体系:直通周边6大市和三大出海口。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是重庆实现大开放、大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解决内陆运输成本偏高、影响投资者意向必须跨过的坎。直辖以来,重庆交通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了“8小时重庆”。下一步,要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打通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大通道和出海大通道。今后5年,至少各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连接成都、贵阳、昆明、西安、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实现“8小时周边”。进一步打通三大出海通道,即向东至上海连接长三角,向东南至深港连接珠三角,向南至广西连接北部湾,加快推进“8小时出海”目标。着手开辟郑渝昆铁路连接东南亚、兰渝铁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两条陆路出境大通道。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广泛聚集周边生产要素之势。

  努力激活长江黄金水道。目前长江运能潜力仅开发了1/10,利用率仅为密西西比河的1/7。水运成本低,只有铁路1/6、公路1/28、航空1/78。在长江干流3640公里通航里程中,重庆占了16.5%,但水上货运量不到5%。今年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水位,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主城。要发挥大运力、低成本的水运优势,争取2012年港口实际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为西部省区借船出海提供方便。要推动水铁联运、江海联运,争取全市水运货运量5年翻一番。加快建设内陆保税港区,高起点布局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宽的产业项目。

  (二)市场体系:西南重要的商品、土地、金融、技术、人才市场

  大开放需要大市场。重庆的经济腹地和市场潜力巨大,到2020年主城区将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1000万人口的大都市。而只有大市场才有大消费,以大市场、大消费为背景,才可能成长为有活力、有前途的观代大都市。

  今后5年,要以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市场、区域市场为着力点,加快构建功能齐备、布局合理、城乡一体、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商品、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

  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着眼于扩大国内消费,引进一流商业品牌和新型业态,建设国际化的城市商业;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大型交易市场,打造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争取设立以生猪为主的畜产品远期交易所、OTC市场和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建设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和西部地区资金集散地;探索建立土地综合交易所,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条件。

  (三)园区发展体系:北部新区、特色工业园、区县工业园形成分层次、布局合理的产业基地

  园区是行之有效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既能集约利用土地、能源和基础设施,又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北部新区、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园和46个区县园区,其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不到1.2%,却贡献了50%的工业增加值。要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5个产值超过l000亿的重点产业园,10个产值超过200亿的特色产业园,形成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等7大产业集群,大幅提升重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部新区,要担当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龙头”。浦东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上海的42%,GDP占1/5;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天津的74.3%,GDP占47%,而北部新区目前只占我市GDP的7.3%。要以一流的开放环境创一流的引资业绩,在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家部委和跨国公司深度合作,真正成为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中关村比肩的产业引擎、创新高地和内陆开放区。

  长寿化工园、西永被电园、西彭工业园等具有千亿级工业产出潜能的园区,要打造一流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一流的服务和办事效率,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落户重庆。尤其要利用好重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优势,争取与台湾直航,全面加强与台湾产业界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台资、台企。

  万州、黔江、涪陵、永川、江津、合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园区,要布局一批牵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发挥承接、分担主城区产业功能的作用,成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其他区县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特”字优先,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并承接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加工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行政体系: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

  重庆要建成内陆开放城市,必须走“软硬兼备”、“以软补硬”的路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最好的投资环境就是让投资者受益的环境。一家企业挣了钱,其他企业就会趋之若鹜,不请自来。

  要建立透明、公正、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公平享受政策和服务,大幅降低“人际关系成本”。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取消行政许可,进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对重点项目进行全程“陪护”,使重庆成为内陆审批少、服务好的城市。要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无序性,确保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积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强化“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的意识,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和优惠政策,让投资者安心、顺心。

  五、对外开放中需要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结合重庆的市情,在对外开放中必须特别重视区县的开放、“两翼”和农村的开放、服务外包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问题。

  ()把区县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重庆直接由40个区县组成,区县是重庆发展的根基,扩大开放的难点也在区县。目前我市40个区县中还有20个区县没有外资,很多区县仍然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还是自我循环、自给自足。如果40个区县都能成为对外开放的“小老虎”,重庆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为把区县推向开放第一线,市委、市政府此次给区县配套了实实在在的7条政策。到2012年7我市“西部百强县”要由7个增加到10个,力争1个晋级“中国百强县”;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区县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个;实际利用内资超过100亿元区县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0个。

  项目是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等多种要素的综合载体,是跨越发展的关键。市级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眼睛向下,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帮助区县引进项目。市里将筹资50亿元,支持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区县建设标准产业园区;设立一个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区县重点项目的投资。本届政府内,由市财政出资,每年分别给予主城之外的31个区县2500万元,支持县(区)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区)域经济中心。

  ()让农村、两翼和库区在开放中得到发展

  重庆农村面积占了全市面积的99%,农村户籍人口占了全市的73%,“三农”问题不解决,重庆的发展就大受局限,“重庆问题”就难以破解。必须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并精心设计,全力去抓。我市“两翼”都是连片贫困地区和山区,还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条件较差,产业薄弱。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得出”已基本结束,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才刚刚开始,库区产业空虚、移民就业问题依然突出。但“两翼”扩大开放有三个优势:一是特惠政策集中,是西部开发、库区移民、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合订本”。二是有国家部委、沿海省市、主城各区“三位一体”对口支援的优势。三是具有特色农产品、劳动力资源和水能、矿产、旅游等优势。只要深度挖掘这些优势,配套相关支持政策,就能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并转化成经济优势。

  要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把城市日益发育的市场要素注入农村,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与外部联系起来。要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区县的农业开放,帮助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和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据预测,全球离岸服务外包潜在规模每年达4650亿美元,目前仅9%实现离岸外包,我国只获取了22.8亿美元的份额,而重庆大约只有4000万美元。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正加速向亚洲尤其是我国转移。服务外包是白领就业的大市场,不受运输条件限制,适合内陆城市发展,还可以大量吸纳白领就业。在重庆的高等院校有56所,在校生62万,潜力很大。商务部已经正式授牌重庆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大力吸引国外服务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把重庆建成外资进入西部服务市场的“桥头堡”,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和高端就业渠道。

  ()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是国家战略,是新一轮开放的重点,对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外部资源意义重大。“走出去”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有大宗美元外汇储备作保障。近年来,我国中建、中水、路桥,华为、中兴、海尔,以及四川的东方电气、甘肃的金川等很多企业通过“走出去,,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成绩斐然,实惠多多。我市的博赛也已走出去。

  要尽快研究制定“走出去”的规划,建立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体系。要推动有优势的汽车摩托车、机电、建材等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支持餐饮企业到境外开餐馆、发展连锁店;支持房地产企业到国外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支持建筑企业到国外承接道路、桥梁、电站和大型建筑等定单,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并购已经占到跨国投资的70%左右,既可利用好并购方式引进跨国企业,也可鼓励有实力的重庆企业到国外实施并购。

  六、建设以人为本、安商助商的综合环境

  扩大开放,搞好软硬环境是基本功。只有真正优化环境,才能产生吸引力,从而抢占先机,争到好项目。必须从长计议,从基础做起,从中外企业和各类人才对环境的主要需求做起,逐渐形成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

  (一)建设“宜居重庆”

  所谓“开放高地”,最高境界是对各类人才的强烈吸引。良好的城市环境,就可以形成“人往高处走”的态势,可以从整体上降低重庆引进人才的成本。“宜居重庆”的基本要求:一是较宽敞的居住条件。目前重庆主城楼房过高过密,渝中区每平方公里居住5万人,将近北京、上海的两倍;还有不少住房已年久失修,有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决定三年内改造1000万平米以上危旧房,并使搬迁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55%,达到15平方米以上,是一项硬碰硬的攻坚战。二是清净环保的城市环境。要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治理道路开挖、乱搭乱建等行为;要加快推进以江河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提高减排标准,三年内使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要使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5天,噪音控制在平均55分贝以下。三是足够的绿地空间。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多建一些广场、绿地,努力为重庆市民增加公共空间。四是较高的文化品位。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地域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彰显重庆城市特色。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五是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注重完善社区医院和中小学教育,适当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

  (二)建设“畅通重庆”

  通畅便捷的城市交通是城市效率的综合指标,是集节能、环保、健康于一体的绿色工程,可以降低商务成本,也能给外来者留下美好的印象。重庆是山城,人密、坡陡、路窄,交通建设和管理难度大。全市有私人小汽车16万辆,虽然远少于京津沪的141、37、45万辆,但近年来增长很快。解决城市交通要有超前意识,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要结合旧城改造,尽量扩宽城市道路;坚持公交优先,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城区快速路网、轻轨和地铁;要合理布局换乘枢纽,加快建设隧道、桥梁、立交,引进先进的城交管理技术、设备,实现“半小时主城”。建设城郊高速公路和城郊铁路,逐步形成城内城外科学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要加快构建万州一涪陵一黔江交通环网,这对于促进“一圈两翼”三大板块之间经济交流互动意义重大。要建设主要工业园区之间及其到港口、车站、机场的高速公路,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条件。要把高速公路延伸到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为旅游业大发展创造条件。

  ()建设森林重庆

  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重庆山地面积占75%,主城九区内就有四条山脉,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最有条件培育森林的,这也是重庆的特有优势。建设“森林重庆”会缓解“雾都”、“火炉”的气候,减少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促进国土资源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综合效益可观。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子孙后代,“前人多栽树,后人好乘凉”,力争奋斗5年,使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

  其他区县的森林建设要把沿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作为突破口,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山地、坡地都要大规模植树造林。“两翼”的森林建设,要科学确定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渝东北要抓好沿江绿化带建设,以保护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渝东南要结合林浆纸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千千万万的农民上山造林,同时吸引市内外企业、个人参与造林,收到唤醒大山、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效果。

  (四)建设“平安重庆”

  对投资者来说,生命财产安全是基本的要求,是底线。虽然我市社会治安环境总体稳定,但不容乐观,按照高标准来要求还有距离。我市每万人口发案数50.6起9在西部排第二位。近年来治安案件每年在10万件以上,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一个地区越是开放越要加强法制建设,越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把“平安重庆”作为重庆的开放品牌来打造,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投资、创业。

  (五)建设“健康重庆”

  健康重庆既是市民的追求,是城市的精气神,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所谓健康一是体质健康。毛主席青年时期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要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每个区县的重点中学都要建400米的塑胶跑道。要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在机关、工厂和学校普及广播体操;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要由原来每周2节增加到4节课。到2012年,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要达到88%,居民人均寿命、青少年平均身高等各项指标在西南地区要名列前茅。二是生理健康。要加强城乡卫生基础建设,大力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要覆盖全市所有人口。三是心理健康。要以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倡精神文明,传唱健康向上的经典歌曲,提升市民精神健康的水平,使“健康重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七、努力为扩大开放提供坚强的保障

  能不能搞好扩大开放,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干部。领导干部是开放的第一品牌、第一形象。重庆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宝贵,稍纵即逝;责任重大,马虎不得。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营造清正和谐、积极创业的党风、行风和民风。

  第一,提高领导干部扩大开放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开放力度和发展速度。没有不称职的百姓,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有什么样的书记、市长,就有什么样的市民!重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才能适应并有效地推进开放的工作?

  一要有开拓精神,“想干事”当领导干部,首先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要有创业的激情和“心劲”,要有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志气,绝不能满足于当个“太平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能只是上班来,下班走,得过且过。

  二要有科学态度,“会干事”扩大开放是硬碰硬的实战,竞争激烈,市场无情,必须有过硬的本领,真正了解市场、企业和政策,从而科学地干。讲究科学就是把握经济规律,为此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必须加强现代经济和对外开放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三要有操作能力,“干成事”小平同志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那种浮在表面,坐而论道,“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干部,老百姓不欢迎。领导干部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有前瞻的思维,又有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才能“干成事”。

  第二,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从事扩大开放的大事业,一定要有来自五湖四海、人才荟萃的干部队伍。为此要做4件事:

  一是提高现有干部。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值得信赖的,但还要提高。目前,市级部门领导干部中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4%,区县领导干部为23%。在当今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受过国民高等教育的干部,也需要继续学习或“回炉”补课。因此,要实施“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大培训”计划,而培训干部就是爱护干部,目的是让大家在新征途上不掉队。要在交流中提高干部。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一个干部十年八年不挪窝,工作面、知识面就比较窄,思想就容易僵化,活力就可能衰减。据了解,我市有35名厅局级干部、490名处级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已达10年以上。要通过交流,使干部队伍成为一池活水,使干部在新的领域获得实战和学习的机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开放工作和发展实绩的考核权重,从而形成干事有责、成事有功、误事有过、赏罚分明的浓厚氛围。

  二是引进优秀干部。引进外来优秀干部有助于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工作方式,有利于优化干部结构、激发活力。目前在上海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有7万余人,而重庆只有3115人,为上海的4%;深圳有60%的市管干部从省外交流引进,而我市引进的仅占1.8%。要建设内陆开放型的城市,首先要有开放的人才观,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广招贤达。历史上的重庆曾有“千里为重、广大为庆”的美名,荟萃了各方人才。兼容并蓄,有容乃大,重庆需要进一步弘扬包容精神,不但要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也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党政领导人才,从而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干部人才集聚高地。相信我们干部的胸怀是广阔的,对外来的优秀干部是欢迎的。不管是本地干部还是外来干部,只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各级党委和政府就都要一视同仁地使用。

  三是培养年轻干部。目前,市管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只有186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13人,仅占0.6%。因此,要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做到既出事业、也出干部。要把优秀年轻干部送出去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练本领。最近,市委集中选派了60名年轻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是着眼于重庆的未来。要做好选派大学生任“村官”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已决定5年拿出5个亿,选派32500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工作,这既能改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更能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在艰苦的基层锻炼成长。李源潮同志对这个计划充分肯定,认为重庆的办法很好。我市今年第一次招录“村官”,就有20665名大学生报考,报考人数是招考计划的4倍多。各区县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好,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锻炼。

  四是汇聚各方力量。推进重庆大开放大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干部的力量。市人大要做好立法和监督工作,抓好《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的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为大开放提供法制保障。市政协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组织引导各界人士围绕全市大开放大发展参政议政、献计出力。830位政协委员面向40个区县开展工作、推进开放就是好办法。各级群团组织要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重庆建设发展,形成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着力营造良好的开放风气

  开放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助于吸引各种经济要素,形成万商云集、竞相创业的社会氛围。开放风气也体现在行风、民风和党风之中。

  行风:公平诚信、善待八方。近年来,我们在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遇事推诿扯皮,让投资者费尽周折;比如乱收费、乱罚款,甚至敲竹杠;又比如不给好处不办事,人情不到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对这些问题,如果放任下去,就会让有实力、讲规则的企业望而却步,那些不法商人却可以大行其道。健康的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人际关系成本抬高”就会形成逆向淘汰,就会“好的进不来,坏的大发财”。因此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净化土壤,清洁行风,让外来投资者即使在重庆“举目无亲”,也能凭自己的本领和实力生根、开花,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民风:奋发向上、积极创业。重庆这片热土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期,重庆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比肩京津沪,不能没有一股精气神。要结合红歌传唱活动提气提神,激发全市人民振奋精神,负重自强,开拓开放。要培育良好的创业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意识,大力宣传创业典型,激发各方面的创业热情,引导群众勇立潮头,敢闯敢冒,靠创业谋发展、奔小康。要培育诚实守信的风尚,强化市民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要培育文明礼貌的风尚,引导市民草除陈规陋习,知荣辱、守礼节、重信义。要培育海纳百川的风尚,用热情、友善、真诚营造宽容、和谐的开放环境。

  党风:清正廉洁、风正劲足。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党风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民风和行风。清正廉洁的党风关系到我市新一轮开放的兴衰成败。今年l-6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838件7特别是查办去年“9·23”和“3·23”等大要案件,严肃查处唐文峰、蒋勇、黄云、梁晓琦、王斌等腐败分子,起到了刹风正气的作用。这些害群之马,不仅给重庆经济带来很大损失,也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伤了百姓的心。半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还建立健全了澄清机制,为464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了反映不实的信访问题,保护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从严治党。为此,要抓“龙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苗头”,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抓“源头”,堵塞体制机制上存在的漏洞。

  在不久前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奋不顾身,我市全体党员干部都慷慨解囊,交上了特殊党费,展现了危难时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党性,再次赢得了人民的好评,培育了清正为民的党风。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3200万各族人民,开拓开放,继续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好势头,为实现“314”总体部署,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而努力奋斗!

抓好学习实践活动  推动重庆科学发展

—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薄 熙 来

2008年9月25日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刚才,张轩同志传达了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和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两个鲜明特点,也是关系今后发展全局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过去已经快速发展了30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过去30年的模式来发展,无论是环境容量还是能源资源都难以承载,那么中国就不可能再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不论是从发展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要求上讲,都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从国内外的发展理论演变看,科学发展体现了最先进的发展理念。概括地讲,国内外对发展的认识,大体经历了“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发展的本质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发展的内涵由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发展的质量由注重单一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而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体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发展理念。

从国内发展的实践要求看,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传统的发展模式不适应、也不符合我国新的发展需要。

首先,国际市场不认同走传统的发展模式。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分享全球市场。统计显示,自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67%,出口产品5000多种,其中1000多种在世界上名列第一,欧美国家的中低端消费大都是中国供给的。欧美国家面对中国分享他们苦心经营了200多年才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心里很不痛快,也一直在抱怨。近年来,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为名的绿色壁垒在中国出口产品与发展国家市场之间树立起一道高高的技术屏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水平还比较低,致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冲击。我国机电产品1995年就遭遇绿色壁垒,每年损失90亿美元;2000年开始,美国以我国部分海域污染严重为由,对来自我国水产品实行封杀;今年1月1日,俄罗斯开始施行欧Ⅲ排放标准,一季度在内蒙古满洲里口岸我国近百辆达不到欧Ⅲ标准的汽车被退回;今年中秋,我国中小企业的月饼也被“绿色壁垒”挡在门外。有人形象比喻,绿色贸易壁垒无疑是一把“温柔”的利刃,“温情脉脉”地刺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为此,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实施国民经济的“绿化”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才能避免我们的产品因环境指标问题而被排挤在国际市场门外。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中国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在目前国际贸易分工中,中国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我在商务部时就曾感叹过,中国要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对于中国来说,要真正成为像美、德、日一样的贸易强国,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走科学发展之路。

其次,老百姓也不答应走传统的发展模式。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是惨痛的。最早的工业国英国,其首都伦敦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笼罩下一度成为“死亡之都”;最大的工业国美国,其国土曾被“黑风暴”肆虐十年,浩瀚的五大湖至今仍“鱼生凋敝”;莱茵河在德国工业化时期号称“欧洲公共厕所”,鱼类完全消失;日本环境公害事件,污染人员达20万人,被认为是“仅次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的人为灾害之后世界历史上最恐怖的公害病”。就我国而言,形势也十分严峻。随着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亿农村人口难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4亿城市人口每天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全世界受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境内。2003年突发的“非典”疫情和长江流域几十万人染上血吸虫病等,都是不科学发展付出的沉重的环境健康代价。

以健康为代价,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老百姓不会答应,我们的党和政府也不会同意。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近日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中,温家宝再次强调,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再次,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不容许走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成绩喜人,有目共睹,不容否定。但我们同时要清醒地看到高增长背后的代价和潜在的危机。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粗放,其能耗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2006年,中国生产了全球5%的GDP,却消耗了全球7.8%的石油、40%的煤、32%的粗钢、20%的氧化铝和48%的水泥。这种高消耗,显然是不能持续的。我常常想,近现代以来的人类是非常奢侈和浪费的,把过去几千年省下的能源资源都损耗殆尽了。拿石油来说,过去5000年人们没怎么开采,再过50年就差不多开采完了,前后真正采石油、用石油的时间也就二、三百年。这种不仅把“祖宗的饭”吃了,还把“子孙的路”断了的发展模式,你说我们的子孙会容许吗?很多人预测,再过30年油价有可能达到200美元一桶,因为那时石油肯定是稀有资源。就煤炭来说,中国看起来储量丰富,其实根据测算,按照现在这种用煤的方式,过不了70年就开采完了。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水资源,只适合供养4.5亿人;现有土地资源,只适合供养10亿人;已探明的能源储量资源,只能适合负载11.5亿人;石油只可供开采20年……

因此,不论是从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己身体健康、子孙后代幸福生活的角度,都不能饮鸩止渴、涸泽而渔,都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

二、重庆怎样科学发展

既然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出路,具体到重庆,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发展?根本途径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314”总体部署的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鼓足干劲,加快发展,创新思路,跨越式发展。有的同志讲,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照顾方方面面,发展的步子可以缓一缓。这种观点不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动员大会上指出的那样:“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因为要照顾方方面面,就成为我们偷懒、懈怠的借口,就想喘口气、歇一歇。全国各地的发展不能歇,重庆的发展更不能歇。因为就中国而言,我们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差得很远。2006年我国人均消费750美元,美国是3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是1500美元。就重庆而言,我们的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的省市、与其他三个直辖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经济总量看,重庆只有4千亿元,而广东是3万多亿元,就是中部的河南也超过1万5千亿元。如果与其他三个直辖市比较,我们的GDP相当于北京的46%、天津的81%、上海的34%。就是在西部比较,重庆的GDP总量和过去5年增速,均排在第6位。2007年,重庆GDP仅占全国的1.7%,排在全国第24位。这与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地位还极不相称,与中央对重庆的发展定位要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还差得很远。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任何资本,可以停下来歇一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马不停蹄,而且要快马加鞭,才可能实现“加快”和“率先”,才不辜负中央对重庆的期盼,才能够对得起重庆人民,对得起“直辖市”这块牌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造福人民,营造环境、积聚人才。毛泽东同志讲,世间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3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就是让13多亿人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小康。这也是30年我们执政地位没有受到动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些曾经创造了“拉美奇迹”的国家为什么最终没有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拉美经验”如何变成了“拉美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成果没有惠及广大百姓,贫富悬殊过大,繁华的大都市与凄惨的贫民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重庆改善民生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全市3200万人口,有2000万农民,近百万移民,80多万城市低保人员,70多万农村低保人员,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市级贫困县,2007年小康实现程度仅为65.3%,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要推动重庆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重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交通、城市拆迁等方面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要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就充分体现了发展为民、以人为本。

重庆的发展动力必须靠人。美国为什么发展得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抓人”,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把全世界的人才吸引过去,推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美国现在聚集了全世界1/3的本科生,1/2的研究生和1/4的科研人员,其中1/5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是外来的,1/3的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外来的,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生40%是外来的,硅谷30%是印度和中国人搞起来的。重庆的人气很旺,但高新技术的顶尖人才并不多。要突破资源瓶颈和环保束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必须大力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如果我们重庆能够吸引和善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肯定能获得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胸怀大局,着眼长远,选好发展路径,改进发展方式。我在前面讲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国际市场不认同,老百姓不答应,子孙后代也不容许。特别是重庆,地处三峡库区,绝对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果库区这盆水被污染了,水系被破坏了,不仅危害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祸及长江下游几亿人民,遗害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成为全国罪人、千古罪人!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对全国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选择发展路径,我认为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别人发展什么,我也跟着发展什么。不研究自身特点,不知道比较优势。全市40个区县中,有一半提出要加快发展化工业。是不是化工业都是这些区县的优先选择?我觉得要慎重。如果发展路径雷同,特别是主导产业定位雷同,就会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出现“零地价、零税费”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最后导致“两败俱伤”。二是盲目招商,来者不拒,不分好歹,不计后果。要发展什么项目,招什么样的商,是否适合本地特点,是否与其他项目协调,是否有后遗症,都必须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孙子兵法》讲:“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于不算乎?”招商引资也需要谋,需要算计。三是封闭发展,局限于一地、一业、一资源、一市场,眼界不开阔,思想不解放。在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必须要有开放的思维,把自己与全国、全球的市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黔江区就跳出重庆看市场,利用种植环境清洁无污染、劳动力成本低、气候适宜等自身条件,把上万亩无污染的菜地变成香港市民的固定“菜园”,才成为了目前全市最大的出口鲜销蔬菜生产基地。

重庆要在5年内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实现GDP由4000个亿翻到8000个亿甚至1万个亿,如果按照现在能耗水平,恐怕我们的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都会出问题,成本会很高。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重庆又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我们要多下功夫,走出一条有重庆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弹钢琴”,统筹谋划,兼顾各方。有人说,既要加快发展,又要照顾平衡,是对矛盾,很难。其实不然。这就像跑马拉松,没有速度,肯定就垫底,但一味追求脚上的速度,不考虑身体各个器官的平衡,不合理分配体力,肯定也不是第一个到终点的,说不定半路就跑死了。所以说,发展失衡会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代价过大,发展持续性不强,最终停滞发展。根据“木桶”理论,发展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那块“短板”。

重庆的“短板”在哪里呢?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的特殊市情,集合和叠加了我国老工业基地现象和西部现象。在重庆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人口占了全市人口的2/3;“一小时经济圈”人均GDP是“两翼”地区的2.4倍。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移民就业问题突出,牵动国家大局。所以,农村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就是重庆发展的“短板”。这“三区”问题不解决,重庆的发展就大受局限,在经济上意味着不能健康发展,在政治上意味着失去稳定,在精神上也就意味着影响社会和谐。

要解决“三区”这个关键问题,靠什么?就要靠科学发展观,靠统筹兼顾。要把城乡统筹起来,不断推进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破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把农民工进城和重庆的规划建设统筹起来,既要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实现农民工进城,又不能让这个城市变得过于拥挤、难以管理。要把“一圈”和“两翼”统筹起来,共同开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市级相关部门要帮助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县建设特色产业园,完善县(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支持农业领域开放,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破解“三区”问题。

三、如何抓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

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已经作了明确规定。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待会儿,存根同志还将作具体部署。在此,我就如何开展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上有明显增强。提高思想认识,是贯彻落实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首先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有了新提高。”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运用各级党校和培训基地,开展专题培训;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组织学习研讨。要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显著提高,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协作意识、开放意识和民本意识明显增强,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切实转变。尤其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

第二,要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上有较大提升。毛泽东同志讲:“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科学发展观是否贯彻得好,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各级领导干部要“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要“沉下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入户求诊,问计于民;要“钻进去”,把工作当成学问做,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深入钻研,把握规律,成为行家里手。努力使思想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与广大群众的愿望相一致,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合拍,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科学谋划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要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坚力量,为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组织保证。

第三,要在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上进一步廓清。思路决定出路。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给重庆未来发展绘制了一个蓝图,确定一个总体发展思路。但具体到每一个地区、部门、单位,以什么样的思路去抓落实,是依葫芦画瓢、被动工作、满足于基本完成任务,还是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谋划事业、追求卓越?思路不同,成效肯定大相径庭。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应当作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我认为,理清科学发展思路,首要的是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找准科学发展定位;其次是要深入研究自身特点,立足未来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比较优势,明确科学发展目标;再次是要跳出“井口”,放眼全球,以“世界皆为我用”的眼界和气概,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和措施。需要强调的是,理清发展思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求证,注重民主听证。既要防止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假大空的“高目标”,又要防止保守求稳,不思进取,满足浅层次、低要求。适当时候,可以组织群众、专家对各区县、部门、行业的发展思路逐一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观摩评比,搞下竞赛,看谁对科学发展观理解更精到,谁的发展思路更科学、更精彩!

第四,要在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见到实效。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始终。”并强调:“要真正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新的突破,在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上新的突破,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语重心长,要求明确。中央列举了一系列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对重庆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除此之外,我认为重庆当前还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五个突出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解决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了解不深、理解不透、认识不全的问题,纠正将“科学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将“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视“统筹协调”为搞“平均主义”等错误认识。二是在发展思路上,要解决对世情、国情和市情认识不深,对本地实际把握不准,缺乏“一盘棋”思想和敢想敢闯敢干的发展魄力,对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不深、重视不够等问题。三是在改革开放上,要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扩大开放的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不够,“走出去”支持体系不健全,培育先进生产力力度不够等问题。四是在发展环境上,要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不够,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不够,权责关系尚未理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过小,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五是在领导能力上,要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组织发动群众能力不强等工作、学习、作风、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

第五,要在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体制机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强而又极深远的反作用力。要促进重庆科学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保障。现在很多人感觉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力不从心”或“放不开手脚”,很大程度上都是体制机制在作祟。

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结合起来,要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重庆科学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抓住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大部制改革试点等重大机遇,继续解放思想,健全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市和区县的权责关系,增强区县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行政审批机制。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发挥好科学发展的“指挥棒”作用。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在城乡统筹发展、支持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方面的能力。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资源税费改革,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环境的保护。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影响深远,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几大班子必须密切配合,能力合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工作,又要带头作表率。我们已经制定了市委常委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市委常委一班人首先要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整改落实。班子成员还要确定1—2个重点联系点,努力把联系点办成学习实践活动的示范点。市委督导组的同志既要认真履行职责,大胆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防止活动走过场、出偏差,又要注意自身形象,减轻活动单位的负担,做到帮忙不添乱。

同志们,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推动重庆科学发展,是党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下,有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有广大党员的自觉参与,有人民群众的监督配合,我市的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能够有所斩获,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薄熙来同志在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2009-4-14

   这次市委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重庆农村改革发展和统筹城乡试验,加快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同时,向全

委会报告市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三个问题。

   一、一年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

  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以来,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的决策和要求,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务实工作,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实现了重庆直辖第二个10年的良好开局。

   (一)召开两会:贯彻十七大精神,确立发展目标,圆满完成换届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市委立即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共轮训处以上干部2.5万人,党员130万人。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在总结直辖10年发展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下一个10年的发展。召开“两会”,确立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思路,提出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自主创新高地、教育人才高地和文化高地“6个功能”领先西部,优化城乡产业、就业、城镇和区域“4个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两大台阶”。

  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营造民主公正的选举风气,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和市法检“两长”,把中央及市委的意图转化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巩固发展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局面。大家一致反映,这次“两会”,作了一个好报告、选了一个好班子、定了一套好思路、有了干事创业的好氛围,为重庆新一个10年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扩大开放: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市委三次全会决定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市委常委会认为,重庆要加快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市委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提出用“三把尺子”衡量重庆发展,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率领市级部门和区县主要负责人到长三角、珠三角五省市学习取经,市管领导干部撰写了500多篇考察体会文章;开展“潮涌神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系统介绍20个省市、230个县市的改革开放经验,并组织市直委局和区县16支辩论队参加电视辩论;举办首届“开放论坛”,邀请1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重庆发展献计献策。通过以上系列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思想成果,为扩大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

  在此基础上,市委于7月召开三届三次全委会,出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内陆开放高地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建设交通、市场、园区和高效行政管理4大支撑体系,明确以区县、“两翼”、服务外包、“走出去”为新一轮开放重点,提出围绕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重庆,打造一流开放环境。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7月以来,先后举办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知名国企、知名民营企业、台湾IT企业等与我市对接的十大经贸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2.4倍,其中南岸、江北、渝北等区增长5倍以上;实际利用内资501亿元,增长82 %,其中城口、渝中、合川、秀山、奉节等区县增长3倍以上;全市进出口总额74亿美元,增长39%,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三)统筹城乡:争取中央支持,加强部市合作

  12项政策。制定并上报了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着眼于重庆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提出了12项需要中央支持的政策建议,先后向家宝总理、克强和国强常委、德江和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按照家宝总理的指示,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牵头,中央48个部门、219人组成的国家调研组,分成17个小组,分赴我市40个区县,集中10天时间进行调研,对12项政策建议给予积极回应,并帮助提出了10项新建议。目前这些政策建议基本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同意和支持。

  34个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大力推进部市合作,已先后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商务部、卫生部、文化部、民政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等34个部委和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部分合作项目已落实到位。接待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来渝视察指导工作24人次,中央和国家部委领导来渝177批次,均对我市相关工作进行了认真汇报。

  8个调研课题。市委针对重庆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围绕推进城乡统筹,确定了探索贫困山区县和少数民族县致富新路子、推进林业发展、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土地流转、解决农民工问题、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施造地工程等8个重点课题,组织40个部门和单位,抽调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四)关注民生:改造危旧房,万人大下访,低保提标

   改造危旧房。重庆主城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住着30多年前建的危旧房。市委市政府下决心3年内对全市100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和棚户区进行改造,并提出和谐迁建、让利于民的原则,作为民生工程和环境工程来抓。市政府统筹规划,科学运作,主城各区克服困难,目前已筹资142亿元,完成拆迁2万户、164万平方米,落实安置房3万多套、207万平方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万人大下访。按照中央部署,从7月初开始,集中半年时间,深入开展“万名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市委加强领导,10名市领导分片分线指导,由市直机关干部200人组成的40个督导组分赴各区县。各区县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接访75000多人次,立足于息访息诉,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4.7亿元,解决新老信访案件18000多件,其中重点信访老案1000多件,使一大批积压多年、群众反映强烈的遗留问题得以化解。中央交办的第一批69件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案件全部办结息诉,第二批99件已办结70%,居全国前列。

  低保提标。今年以来,我市城市低保标准每月提高了50—55元,失业救济金标准每月上调160元。推进农村低保,已有78万人获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8.4个百分点,达到85%以上。对近50万贫困住宿学生进行了春季生活补助,对200多万受灾困难群众给予春荒和低温雪灾救助。

  解决出租车问题。针对主城区发生的出租车大规模停运,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采取公开透明、面对面商谈的方式予以化解,坚持以改进部门工作、调整利益关系为重点,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探索了化解危机的有效方式。目前,新增天然气供气量、打击“黑车”、增设停车站点和公厕等措施正相继落实。

  (五)振兴“两翼”:支持区县发展,圆满完成四期移民

  区县是全市发展的基础。今年以来,市委集中时间深入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逐县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剖析贫困县、山区县、少数民族县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发展特色农业、林业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脱贫致富的思路和措施。针对“两翼”区县底子薄、能力弱的状况,推出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招商项目库、搭建招商平台、给予财税优惠等多项政策,并设立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县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的股权投资。为增强各区县对外合作的能力,完善县城功能,市政府给主城外的31个区县各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区县城公共设施的建设,现已启动61个重要项目。筹资50亿元,帮助渝东北、渝东南17个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今年前三季度,渝东南、渝东北地区GDP分别为190亿元、550亿元,增幅达到16.9%和17.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呈现出提速发展的好势头。

  今年是三峡工程四期移民决战决胜之年。市委、市政府到库区开展调研,加强工作督导,及时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圆满完成四期移民任务,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使三峡工程提前一年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解决前期移民中积累的问题。今年以来,库区招商引资协议投资300亿元,新解决城乡移民就业6万人,库区安稳致富迈出新步伐。

  (六)抗震救灾:一手抓自救、一手抓援川,对口支援崇州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市委果断决策、迅速行动,调集力量支援梁平县,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近18万人;市政府组织对全市矿山、桥梁、隧道、水库、学校等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安全排查,查出危房近19万栋、4700多万平方米,及时采取排险措施,防止了次生、衍生灾害事故的发生。

  与此同时,组织全市人民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后派出各类抢险救援人员约9000人次,搜救幸存人员62人,现场救治伤员2.3万人次,转移受灾群众6000多人。主动请战,收治灾区转运来渝伤员2300多人,占全国转运伤员总数的1/5。向灾区捐款捐物10.4亿元,我市55家餐饮企业、275名厨师,在灾区设立42家“粥棚”,免费供餐83万份,深受灾区人民好评。率先提出并建成近2万套、30多万平方米简易活动板房,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居住问题。抢修疏通17条公路和3座桥涵,运送救灾物资1.3万吨。

  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对口支援崇州灾后重建,编制规划,建立机制,已向崇州捐赠资金2.2亿元,援助教学设备、救护车、家用电器等急需物资2600多万元。在这次援川救灾中,涌现出了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市公安局特警总队、重庆建工集团、第三军医大学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我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九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巴山蜀水、手足情深”,得到中央领导和各部的充分肯定。危难时刻,重庆人民无私奉献、倾囊相助的重义之风体现得淋漓尽致!

  (七)抓发展: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很大,市委先后7次重点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把握调控经济的主动权,市政府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年初,针对物价上涨过快、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研究实施财政补贴、扶持农产品生产、增加商品供应等措施,稳定物价。为防止经济下滑,于4月份出台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电煤价差补助、出口补贴等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国务院召开扩大内需紧急会议后,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贯彻,提出抓住机遇、逆势而上、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等目标。通过冷静观察,正确判断,上下同心,及时应对,我市经济“风景这边稍好”,1—10月,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155亿元,同比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29亿元,同比增长32.9%;固定资产投资2848亿元,同比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同比增长24.5%;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

  (八)抓稳定: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

  扎实开展平安奥运创建活动。坚持专群结合、多措并举,妥善处置700多件可能影响奥运稳定的重点信访事项,对2300多名重点人员进行稳控。奥运火炬在重庆主城和万州安全顺利传递,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奥组委充分肯定。

  为保一方平安,市和区县政法机关密切配合,组织了夏季治安综合整治,80天内成功破获了一批当期和积压的刑事案件,其中毒品案件1130起,杀人、抢劫、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4300多起,公诉犯罪嫌疑人1.2万人。收缴枪支1.3万支、管制刀具近2万把,打掉黑恶势力团伙95个,消除了一批社会安全隐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为实现“平安重庆”,市委分别到政法委、高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国安局专题调研,对政法队伍提出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亲民爱民的总体要求。支持政法机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形象”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对全市22个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12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专项教育培训。市高法院推出“四个一律”,市检察院、公安局推出“十条禁令”,全市查究政法队伍违规违纪行为230余起,对违纪违法干警给予严肃处理。

  (九)抓队伍:加强培训交流,提高用人公信度,强化基层组织,开展反腐倡廉

  落实“314”部署,干部、人才是关键。市委实施了“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培训”计划,举办2期“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强化培训”、3期“招商引资人才专题培训”等13个培训班。全市培训9.9万人。

  公开选人用人。在全国率先出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严肃人事纪律等规定,坚持靠制度选人、用人、管人。采取“公推票决”、“四差额选拔”、“干部比选”、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办法,任用市管干部458名,公选干部184名,竞争上岗297名。最近又对12名市管职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干部群众对用人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88.6%,对考核办法的满意率达到84%。李源潮同志批示,要在全国推广重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做法。

  推进干部双向流动。今年以来交流市管领导干部186名。选派113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京津沪粤苏浙鲁闽挂职任职。从全国各地引进725名高层次人才。从区县选派175名干部到市级部门挂职锻炼。“一圈”与“两翼” 共互派200名干部交流挂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集中整顿了100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向2021个村每村选派1名大学生任村官,从优秀村干部中公开招录乡镇公务员80名。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全市共有103万党员主动缴纳特殊党费1.38亿元。

  坚持反腐倡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297件,处分1212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2人,县处级干部140人。严肃查处了影响恶劣的“7·26”和“3·23”等大案要案,王政、蒋勇、梁晓琦、黄云等被绳之以法,起到了祛邪正风的警示作用。

  (十)抓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10月,按照中央的部署,市委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局良好,组建了13个指导检查组,59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了联系点。举办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70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49000多名。组建宣讲团,巡回宣讲100多场次,听众达12000人。整理汇编了《重庆实践科学发展观100问》等学习教材。确定重点调研课题590多个,21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20多篇。中央指导检查组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市委召开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听取全市10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制定了我市人文社科的发展规划。组织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价值取向及西部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课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动态调查,发放11万份调查问卷,基本摸清了我市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村文化站(室)建设进展顺利。大力推进文学艺术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累计放映32万场,观众6780万人次,实现了“一村一月一部电影”。

  加强传统教育,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唱红色经典歌曲等活动,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推荐27首经典革命歌曲和18首现代歌曲,组织重大节日歌咏活动,学校、社区和军营纷纷热情传唱,提振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投入5000多万元,对全市18家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建成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红岩魂陈列总馆,改善聂荣臻元帅纪念馆和赵世炎、杨闇公故居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小学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开了体育课和音乐课。

  (十一)全面实施“森林重庆”,正式启动“畅通重庆”

  制定了森林工程建设规划,出台了森林重庆建设的决定,争取到国家林业局100亿元的资金支持。着力推进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库区生态屏障等森林工程,继大规模春季植树活动之后,掀起秋冬造林高潮。今年8月以来,全市累计造林103万亩;栽植树木8700余万株,其中胸径5公分以上的大树大苗458万株;参加造林人员1000万人次;建设苗圃11.2万亩,培育苗木3.6亿株。争取国家投资24亿多元,市级财政投入相当于直辖10年的总和。

  11月又正式启动了畅通重庆建设。为此争取中央支持,调剂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到2012年,全市将投入3000亿元,以确保实现“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的目标。

  (十二)凝心聚力,各方共谋发展

  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市人大制定五年立法规划,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倾力推进城乡统筹、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的立法,制定了《重庆市开放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促开放、保开放。市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决策,围绕扩大开放、城乡统筹、区县发展、危旧房改造、库区移民安置等重点任务,考虑周密,调度有方,操作得力,落实到位,效果明显。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助推发展的生力军,就内陆开放型经济等重大问题开展专题协商;组织830名市政协委员对口助推40个区县。市人大和市政协还争取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支持我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和12条政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也积极献计出力。比如,农工民主党中央开展的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调研,得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警备区与驻渝部队积极支持地方建设,踊跃参加抗震救灾;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议军会”,为驻渝部队排忧解难,办实事,军民、军政关系更加融洽。市委还分别听取了市总工会、团委、妇联的工作汇报,研究加强群团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调动各方面投身重庆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召开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农村改革发展,再次表明农村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农村面积占99%,农村人口超过70%。“三农”工作为历届市委所高度重视。直辖之初,德邻同志就提出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国强同志强调,要集中关注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的民生问题。镇东同志指出,重庆农业要走“三百”促“三化”之路。汪洋同志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对于重庆,“三农”问题是直接关系我市发展的根本战略,特别是令人牵肠挂肚的三件大事:从统筹城乡看,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即便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全市仍有1000万人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按目前增长格局,2012年我市城乡收入差距还将由现在的3.9:1进一步拉大到4.4:1,如果我们“统筹”试验的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显然是个大问题。从振兴“两翼”看,关键也在农村。去年,渝东北、渝东南与“一圈”的人均GDP之比为0.91:1:2.37,还有40多万群众生活在不宜居住的高寒偏远山区和陡坡峡谷地带。如果5—10年后这些地方改变不大,我市经济的大格局还将进一步失衡。从库区安稳致富看,三峡移民中,有30多万受地质灾害影响,有15万就地后靠移民人均耕地仅0.3亩左右,其中不足0.3亩的近3万人。库区还有17万低保人员,23万失业人员。只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才能让库区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继30年前“大包干”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内容丰富,政策含金量很高,给我市农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比如,《决定》将承包关系由目前的30年明确为“长久不变”;再如,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如,《决定》明确要求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政府土地收益对农业投入、对中西部农村公益性项目投入;再有,《决定》还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下乡敞开了门。上述种种必将带来新一轮农村发展的高潮。

  本次全委会出台的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对今后我市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正其同志刚才对《决定》作了说明,这里着重强调农村发展的两大改革、四个体系、六项建设。

  (一)推动两大改革

  深化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在土地和林权改革上重点突破。

  一是土地改革。中央关于土地承包“长久不变”的实质,就是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尽快搞好土地颁证确权,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发展现代农业。2012年,我市土地规模经营要由目前的15%提高到25%,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3000元。要严格执行中央的“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推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设立市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开展地宗交易和指标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率先完善配套法规。坚决守住3200万亩耕地红线,确保1100万吨粮食不减产。

  二是林权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耕地向林地、由农业向林业的延伸和拓展。重庆3/4的幅员面积是山地,1000多万群众住在山上,因此山区林业关系全市1/3人口的生存致富。目前全市林地面积是耕地的1.9倍,但产值只有农业的6.1%,林业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发展林业的空间很大。深化林权改革,就是要调动起千家万户上山种树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2009年底前,要对所有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建立和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尽快完善采伐、流转、抵押、保险、补偿等配套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森林重庆”建设,通过林业领域的改革与开放,释放出林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巨大潜能。到2012年,林业总产值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林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翻一番。

  (二)构筑四个体系

  落实以人为本,必须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看病贵、上学难、养老犯愁、消息不灵”的问题,抓好教育、卫生、社保、文化信息四大体系建设。

  一是教育体系。农村发展说到底要靠教育,没文化搞不了现代农业。目前65%的农民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近70%的留守农民看不大懂化肥、农药、农机的使用说明。全市外出农民工中有400万从事建筑、保安、棒棒、家政等行业,年均纯收入仅4000—5000元。这与浙江走出的400万小老板形成巨大反差。到2012年,全市要投入780亿提高农村教育,办好几件大事。一要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实施1000所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新建或改扩建890所寄宿制学校。二要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每年选聘1000名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生下乡任教。三要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提高到90%以上。四要推行农村子女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农村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8.3年提高到12年,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二是医疗卫生体系。疾病是农民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我市农村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1/3;2/3的乡镇卫生院不达标,70%的医务人员无执业医师资格。到2012年,要投入120亿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基本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建成1个标准的卫生院,村建成1—2个合格的卫生室。要抓紧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全面实行持证上岗,防止庸医害命。解决农村医卫人员待遇问题,引导城镇医务骨干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

  三是文化信息体系。要让农民耳聪目明,必须丰富他们的文化和信息。到2012年,投入17亿进行文化体系建设,使农村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争取50%的乡镇有电影放映队,50%的村民小组有文化中心户;全面建成区县、乡镇及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加强文明乡村、文明农户建设,让农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精神文明,彻底改变“一瓶老酒一壶茶,打牌赌博敬菩萨”等不文明现象。

  四是社保体系。将城市的社保机制延伸到农村,是城乡统筹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之举。全市农村低收入人群有160多万,享受低保的不足50%,而且低保标准只有京津沪平均水平的50%。要研究科学合理的补贴方式,到2012年低保受益人口由目前的78万人提高到100万人以上。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体现,我市要在新型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为全国积累经验。到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要在目前试点基础上提高到80%。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503所,2010年前实现全覆盖,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目前的不足40%提高到50%以上。

  (三)抓好六项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规划和硬件上抓好六项基础性建设。

  一是路,县乡村的道路。去年全市乡镇通畅率仅65%,全国排名28位,西部第9;行政村通畅率27.9%,全国排名24位、西部第5。道路不通,就难有人流和物流,农村就缺乏活力,“不通则痛”。过去10年,重庆修建了1000公里高速公路,有了“大动脉”,还要把农村道路这些“毛细血管”补上。未来几年,国家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超过年均1万亿,西部农村道路是重点。到2012年,我市要投资350亿改善农村交通,彻底解决313个乡镇不通畅、2817个行政村不通达的问题,行政村通畅率由目前的28%提高到6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由72%提高到100%。油化硬化乡道4000公里,新建村道6000公里、油化硬化2万公里,油化、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60%。

  二是水,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民饮水。重庆虽然雨量充沛,又临“两江”,但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有近1000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尚有病险水库1000余座,水库渠系配套完好率仅25%。要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西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期内,上马一批大中型水库建设项目,到2012年投资400亿进行建设。2009年底全面完成15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2年基本解决全市1343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水。

  三是能源,农电和沼气。能源既是发展农村经济之必须,也是封山育林之前提。去年全市还有20%的农村电网没有改造,落后于全国水平。这部分农户用电要贵一倍,群众反映强烈。要力争在2009年全部完成158万户电网改造任务,实现同网同价。我市山区农民一年烧掉约2000万吨柴草,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座100万千瓦大型火电厂3年的排量。要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大量减少薪炭林,保护生态环境。到2012年,要使农村沼气用户突破120万,适宜农户覆盖率达到45%。

  四是商业,便捷可靠的流通网络。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滞后,既制约农产品进城,也影响工业品下乡,还在价格上让农民两头吃亏。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高达30%以上,农村消费品价格比城市高出5—10个百分点。改变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流通成本高、假冒伪劣多的状况,一是要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零售网络的建设,到2012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二是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切实解决“卖难”。三是发展农资连锁经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五是住房,节能、省地、方便的新农房。目前全市农村有1000多万平方米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户达40万。要与小城镇建设、宅基地整理复耕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这次会上推出了20多套节能、省地、环保、适用的农宅标准图纸,市政府还将组织企业生产标准预制件,到2012年,我市每年建设3万户,每户直补3000元,共建成巴渝新居12万户。要加大太阳能、沼气和新建材的推广使用,每年完成3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给予每户3000元直补。新农房既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又可拉动农村消费、节能环保。

  六是小城镇。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载体。农民进城的一个重要出路在小城镇。温州市30个实力较强城镇的人口已占全市的39%,创造的GDP占53%。从2009年开始,每年整合市级财政资金10亿元,支持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吸引农民进入,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增长极。对105个市级中心镇,连续4年每年安排建设补贴50万元。到2012年使1/3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小城镇,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8%提高到55%。

  (四)推动“两翼”山区贫困县脱贫致富

  “两翼”历来是困扰重庆发展的难题,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很多促进措施。目前“两翼”GDP为全市的20%,贫困人口占全市的85%。解决好山区贫困县的脱贫致富,是重庆几届市委的共同心愿。市委决定,今后几年在推动“两翼”发展方面要下大力,出实招,务求突破。

  一是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基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公害、绿色、环保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三峡库区是全球柑橘种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涪陵是享誉全国的榨菜生产基地,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还有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要善于在山高沟深的劣势中找到优势,把特色种养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努力打造7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万州、江津、忠县、奉节、云阳等为重点的200万亩三峡柑橘产业带,100万亩武陵山区油茶产业带、80万亩烟叶带、150万亩蔬菜产业带、5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1000万头生猪产业带、2000万只草食牲畜产业带。到2012年,实现500亿元的产值。

  二是加快发展林业。山区脱贫致富潜力在山,要“靠山吃山”。江西2004年底开展林权改革,短短3年时间林农收入就增加了40%。我市今后4年要改造新造林1450万亩。要从保护林农利益和调动林农积极性出发,合理确定生态林和商品林比例,增加林农收入。市级有关部门要帮助每个山区县,引进1至2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造纸、家具、竹木等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发挥对林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三是发展旅游业。“两翼”有近200个旅游景点,有些具有世界水平。目前,旅游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不到11%,低于云南和贵州。要做好旅游规划,精心设计项目,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连锁酒店及配套设施。加强对“两翼”旅游资源的策划、包装和宣传,形成国家级旅游品牌。到2012年,“两翼”游客总量要突破3000万,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50亿,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两翼”地域广阔、劳动力成本低,还有西部大开发、库区移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等多重优惠政策,这些优势正是沿海产业在内外压力下所寻求的。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五是推进整村扶贫。我市目前还有2000个贫困村,占20%以上,扶贫任务很重。前几年,重庆创造了整村推进的模式,今后几年,市里要调配更多资金,区县也要认真策划,攥紧拳头,铆足劲,实现扶一个脱贫一个。到2012年,要安排市级以上30亿元财政性扶贫资金,按不同类型给每村补助40—50万元,连续补两年。力争5年推进1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基本消除50万绝对贫困人口,完成30万生态和移民扶贫,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60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736元达到4000元以上。

  六是开发造地。今后10年,将是重庆主城扩展的重要时期,对土地的需求量大,而“两翼”耕地后备资源丰富。要利用直辖体制的优势,用好跨区县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既保护耕地,实现土地不减反增;又增加“两翼”收入,获得发展资金。这符合农村改革的方向,是用市场的办法推动城乡统筹的重大举措。市政府已经决定拿出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开发整理,支持“两翼”造地,5年要新增耕地30万亩以上,整治基本农田20万亩以上。

  七是对口帮扶、捆绑考核。“一圈”中有实力的区县要与“两翼”区县结成“一帮一”、“多帮一”的对子。帮扶区县每年要拿出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支持受助区县,这是一个大政策。还要引导“一圈”企业把加工和配套基地建在“两翼”,既为主城腾出发展空间,也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要扩大人才帮扶,有计划选派科研、教育、卫生和党政人才到“两翼”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帮扶要有硬指标,组织部门要建立捆绑考核机制,将受助区县的发展纳入帮扶区县的考核内容。

  此外,市里还要专门对“两翼”实施1280亿元的交通建设计划,730亿元的水电保障和50亿元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未来4年,对“两翼”的政府投入将达到1796亿元,比前5年净增1445亿,再加上2000亿的社会投资,必将有效夯实“两翼”发展的基础平台,极大改善“两翼”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两大改革四个体系六项建设两翼振兴是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通过推动“两大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通过构筑“四个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抓好“六项建设”改善新农村的基础设施,通过“两翼”扶贫攻坚突破农村发展的难点。这次全委会出台的《决定》“干货”很多,明确了100多项发展指标,20多项大的投入款项,60多个大的发展项目。市政府的规划周密详实,投入了“真金白银”。初步测算,未来4年,全市仅政府投入“三农”的资金就将超过2865亿,比前5年净增2203亿,增长3倍多,这还不算3000多亿的社会投资。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足见市委、市政府进军“两翼”、加强“统筹”的决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三农”战线的同志们,对解决“三农”问题应当充满必胜的信心。只要把这些政策和项目认认真真落到实处,重庆城乡统筹就可以破题了,重庆改革发展就会出现崭新面貌。

  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各级党组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也是扩大开放的主体。重庆要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当前党建工作最重要的任务。首先要搞好学习,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成为指导重庆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要突出实践特色,落脚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毛主席所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重庆市情特殊,更需要通过深入调研找准问题。市委开展了21个重点课题调研,各单位也确定了一批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调研题目,要开展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在分析检查过程中,要勇于揭露矛盾、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解决一批影响重庆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形成长效机制,清理、调整、破除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新机制、新办法,靠制度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二是整顿、充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我市基层党组织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软弱涣散问题。据调查,17.7%的群众认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一般”或“差”,必须深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构建党建新格局。

  支部是党最基层的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是农民的“主心骨”。要开展好“以城带乡万名干部驻村”活动,实施“双千强村”工程,以配强支部书记为重点,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到2012年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由现在的6.4%减少到4%以内。实施“村干部培训提高工程”,每年将所有村干部培训一遍。从明年起,每年选拔100名优秀年轻村干部脱产到高校学习,两年后择优招录为乡镇干部。建立基层党组织接访、下访和处理反馈三项制度。

  党员是党的细胞。重庆有147万党员,大体上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党员,党员作用发挥好了,就能以一带十。调查显示,目前我市有49.2%的群众认为身边党员的社会形象“一般”或“差”,有9.4%的党员表示入党是为自己和家人谋好处。列宁曾讲,“徒有虚名的党员,白给也不要”。要从发展党员的源头抓起,把真正优秀的分子吸纳到党内来,决不能只重数量。对现有党员要加强教育,使每个党员自觉按党章办事。要确保到2012年把90%的流动党员纳入规范管理。

  三是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选派大学生任村官,有利于充实基层组织、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和社会人才布局,也有利于培养锻炼大学生,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个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今后5年,全市要选派3万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其中1万名下到村,实现“一村一个大学生”的目标。

  选派大学生村官,一要“压担子”,特别优秀的可以任党支部书记,让他们发挥更大作用。二要给予公务员工资待遇,并鼓励他们去农村实干,出成果。三要将招录公务员的重点面向当过两年以上村官的大学生,比例不得低于60%。

  四是配优配强领导班子。调查显示,我市还有10%的市管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加强班子建设势在必行。首先要选好配强一把手。对无所作为的“太平官”、只说不练的“二传手”、不分是非的“老好人”,要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整,将那些政治过硬,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用起来。在干部考核中要增加民意调查的内容,注重广大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变“官评官”为“民评官”。要加强干部交流,这既能锻炼干部、充实干部,又能防止腐败。据对4个区县抽样调查,有150名处级干部在同一单位、同一职位任职10年以上,60人在15年以上,41人在20年以上。要加强“一圈”与“两翼”的交流,鼓励干部到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工作,把艰苦环境的工作经历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五是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据统计,目前全市科级干部中拥有全日制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12%,处级以上干部不到20%,市管领导干部不到30%。因此,我市培训干部的任务格外艰巨。要制定落实培训计划,重点抓好一把手和200名市管党政正职后备干部、万名年轻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办好各类经济知识强化培训班,又要注重政治素质,加强革命理论和传统教育。

  六是有效预防和坚决惩治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重庆处于大开放大发展时期,反腐倡廉任务十分艰巨。去年领导班子民主测评,21个区县党风廉政指标不到80分,最少的仅65分。这需要高度重视,深刻反思,防患于未然。

  要严厉打击腐败,让干部不敢犯错误。必须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要让那些无视党纪国法的人自作自受,付出沉重代价,这也是最好的警示教育。

  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让干部不愿犯错误。腐败分子的堕落,根本原因在于放松自身学习,思想上蜕化变质。我们一定要开展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要让干部身边警钟长鸣,警醒自身,别碰高压线。

  要健全完善制度,让干部不能犯错误。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管人的关键部门和岗位,尤其要建立科学管用的监督制度。发挥人大、政协以及社会监督的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是抓好理想信念建设这个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组织更周密,方式更多样,目的就是要搞垮共产党,瓦解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西方价值观念及文化思潮也在冲击着重庆,必须居安思危,高度警惕,十分重视思想、精神的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聚力发展。要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灌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科学有力的思想导向,使其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诚恳接受,并自觉奉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庆有56所大学、462万知识分子,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培养更多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社会影响的理论工作者,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围绕理论和实际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编写创作一批通俗易懂的读物,使党的思想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对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要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未来30年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决定于当今的青年一代。调查显示,当前我市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53.4%、中学生占54.6%;38.2%的大学生认为西方更民主,认为中国更民主的只有25.8%。要赢得未来,就要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要改变一些学校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让理想信念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使之深深植根在青少年的心中。要把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红色资源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比如传唱红歌、阅读经典、艰苦环境的锻炼等,使青少年受到革命的熏陶。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社会,必然是精神萎靡、道德缺失、文化落后的社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竞争力。要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强化典型引路,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教育群众、感染群众。开展好“千万市民文明行动”和“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等活动,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的风尚。要强化文化引领,充分吸收现代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重庆城市精神。鼓励和支持文学艺术创作,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用先进的文化塑造时代精神,用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同志们,明年是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已经30周年,重庆直辖进入第二个10年,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确定的“314”总体部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扎实实把全市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薄熙来书记在市委三届五次全会上的报告(节选)

  2009年06月23日

   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做好新形势下重庆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牢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为3200万重庆人民的共同追求,为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先进文化是社会前进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文化既是各民族赖以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又是其物质发展的思想结晶。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周易》就有了“以文化人”的理念。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都在说明,先进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有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从中国近代史来看,“戊戌变法”宣传了启蒙思想;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成为而后我国大变革的思想基础。古往今来,变革与发展都要有先进的、

符合实际的思想做先导。

  我们党成立之初,没有任何资本,更没钱“发奖金”,但有先进的思想,就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全国只有53名党员,讲“财力”,没有任何资本可言,更没有钱去“发奖金”。但党的“一大”13位代表,个个都是理论家、宣传家,他们掌握真理而且善于宣传真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将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汇集在党的旗帜下,终于“唤起工农千百万”,这就是思想文化的力量。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党处境艰险,但在延安用22天的时间集中研究文化问题。毛主席在座谈会上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讲话,用先进的思想文化照亮人心,把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形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发表的《沁园春·雪》,大气磅礴,超凡脱俗,历数前朝英雄,落笔“还看今朝”,征服了国统区社会各界,彰显了我党蓬勃的生命力,赢得了人心。回顾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能够最终以“小米加步枪”打败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创建了新中国,靠的就是先进的思想文化,靠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主心骨。

  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奋不顾身,点燃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旗帜,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解放之初,我们党面对的是经济崩溃和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更有国际反动势力的层层封锁;以后,又有“三年自然灾害”和种种反华势力设置的障碍……但我们党有个大法宝,就是用先进的思想凝聚人,鼓舞人,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奋不顾身,点燃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旗帜,至今令人回味无穷。新中国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战胜困难,恢复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就是靠万众一心的革命理想,靠愚公移山的精气神。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党中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不动摇、“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决策,是推动中国走向强大的发动机。

  思想文化的优势是更内在、更持久、也更难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文化的“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

  只有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国与国之间,更深刻的较量是思想和意志的较量,它的影响潜移默化、无所不在。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世界的竞争中,思想文化优势是更内在、更持久、也更难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没有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社会就会失掉主心骨,就会“丧魂落魄”,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未来。人们习惯称文化为“软实力”,其实,文化的“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软实力”硬起来,中国的发展环境就会更好,发展就会更健康,更有后劲,也更可持续。

  文化也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灿烂的思想文化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发展之果”,重庆是一个有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有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宝贵的精神财富。重庆要大发展,既要外练“筋骨皮”,也要内练“精气神”。重庆要后来居上,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必须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把全市上下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才可能超越自我,提速发展,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依靠人,改善人,把人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的

  抓好思想文化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说,发展一定要依靠人、改善人,把人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的。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都在人,在于人的文化水准、思想方法和思想境界。思想文化的进步,人的素质的提升,将成为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进步的强大动力。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的素质,就要在精神文化方面下功夫,主动去引导人,提高人。文化关系到发展模式,关系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精神文化生活还关系到发展方向和发展目的。文化对社会的推动和导向,在于它核心的内涵是一种价值观念,是理想、信念和信仰。我们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恩格斯说,“在先进的文化下将培养出完全不同的人,这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和目的”,就是把文化当作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来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用于中国,且优于其他国家的其他主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无庸置疑

  弘扬主旋律,建设主流文化,要着重抓好三项任务。首先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一个国家要大发展,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如果各干各、各想各,社会就是一盘散沙,前进既没有方向,也会因缺乏合力而减少动力。从1949年共和国成立,我们用了不到60年就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用了200年。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的GDP增长了81倍,日本实现同样倍数用了40多年,美国花了约70年。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用于中国,而且优于其他国家的其他“主义”,它为全民族带来的整体发展和人均改善都令人信服,其合理性和优越性无庸置疑。

  城市风气好,老百姓就愉悦舒畅,干事创业就放心顺当。良好的社会风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老百姓的期盼。要以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标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让文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单元和细胞,努力提升重庆的文明水准。

  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也能陶冶情操、催人奋进

  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一个人如果只干活、做买卖,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迟早要出毛病。一个城市只有少数人享受文化生活也不行,广大市民在心理上将失去平衡。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也能陶冶情操、催人奋进。记得五、六十年代,小说《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和《红岩》,电影《上甘岭》、《林则徐》、《甲午风云》,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等,都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广大群众。缺少好作品,广播、电视、出版、展览就成了无米之炊,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要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努力育人才、出力作。重庆人有热情、爱参与,群众文化有基础。要搞好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和广场文化,为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文艺产品,为百姓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服务。

  新闻宣传好比做菜,厨艺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不愿吃。勉强吃下去,也会倒胃口

  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现代舆论传播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几个阶段,每一次升级都对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蒸汽机发明前,马跑多快,新闻有多快;后来火车跑多快,新闻有多快;现在是电波、光波有多快,新闻就有多快。过去是单向传播,现在是双向互动、多方互动,受众也是传播者。从文字,到图文并茂,再到现在的图、文、声、像多维立体传播,新闻舆论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人心向背都起着重要作用。新闻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要客观真实地报道重庆改革发展的火热生活,展现全市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要及时回答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要揭露消极腐败的现象,针砭时弊,警醒世人。

  有人把新闻宣传比作做菜,材料再好、佐料再全,厨艺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大家还是不愿吃。勉强吃下去,也会倒胃口,难以消化。主旋律、主流文化决不等于呆板、教条和枯燥乏味,它恰恰要更鲜活,更实在,也更有吸引力。无论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不要板着面孔、打官腔、说套话。前人曾用泥菩萨来给官僚主义者画像,十分传神:泥菩萨坐在庙里,“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我们党的干部也可以此为镜,照照自己有没有类似的官僚气。我们的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下去,了解大众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研究设计生动的传播方式,学会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提高传播艺术。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就是帮助大家吸取文化精华,醒脑益智,提高生命的质量

  “唱读讲传”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干部群众普遍欢迎,踊跃参与。每一支红歌背后,都有一段厚重的革命史实,其久唱不衰,就因其思想的光辉和艺术的成熟;读经典,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生命质量,提高读书效果,更有效地滋养生命,有如服用多种维生素,每日一粒亦可养身;故事教化功能强,很多人生的道理往往体现在通俗易懂的情节里;格言、警句往往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的头脑里需要有几十句箴言常常来鞭策自己,规范自己,这也关系到下一代的精神走向。

  抓文化就是塑造人,就是抓未来,要认真办好九件实事

  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领导必须到位。领导干部要树立抓文化就是塑造人,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的理念,将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当前要办好九件实事:一是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继续精心组织,使其成为全体市民的文化风尚。二是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走村入户、常年下乡,使百姓舒心满意。三是打造红岩联线品牌。整合好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和南方局等全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影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四是建设丰富、健康的网络。加强网络管理,整治低俗之风,揭露有害言论,反对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五是先进文化进校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通过美育培育学生的健康情感,中小学要每月增加1至2节音乐美术课,让每个学生掌握一项可伴其终生的文艺特长。六是昂起重庆日报、重庆卫视两个新闻“龙头”,下力气、用心思办好重庆日报和重庆卫视。七是培育文艺人才和领军人物。文艺工作者要沉下去,努力创作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文艺精品。要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文艺团体。八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每年选择一、二十个重点调研课题,由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承担为重庆改革发展“探路”的使命。九是建设重大文化建筑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已有和在建的馆、院基础上,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城市街道要有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广场和一个标准影剧院。


薄熙来2010年七一讲话

 

薄熙来讲,大家是全市党组织的优秀代表,长期战斗在基层,与群众联系紧密,思想既朴实又活跃,所提意见很有见地。明年是建党90周年,中央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庆一定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抓好抓实。

薄熙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仅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站了起来,而且发展起来了。说我们党伟 大、光荣、正确,是有硬邦邦的事实根据和民意基础的,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足以自豪!

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几十年,现在是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已经有7799万党员了。但党的威信高不高,关键不是看党员人数有多少,而是看党员的觉悟和素质,看他们能不能为百姓所信服。刚才有的同志讲,党员群体的形象,加起来就是我们党的形象,这话有道理。在我们的队伍中,有大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式的优秀党员,他们勤奋工作,无私无畏,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爱戴。但也有一些人,虽有共产党员之名,却理想信念滑坡,对自己要求不高,脱离群众,习惯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像毛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 》中说的,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有的人就想着自己如何升官,生怕碰到矛盾,影响自己的“发展”,对自己有利的就做,没利的就绕开;工作也是拈轻怕重,生怕累着了。相当一些党员的素质确实令人担忧,更不用说那些贪污腐败分子。

薄熙来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苏共作为一个大党,曾执政70年,其治下的苏联是当时可以和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因为失去了内在的先进性,又滋生了腐败,其政权轰然倒塌,实在值得后人深思、警醒。一个政党如果内部不坚强,必然受到侵蚀。面对诸多软弱涣散、乃至腐败现象,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正视存在的问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坚持反腐倡廉斗争,以切实提高每一个党员的政治素质。

既要把经济工作抓紧抓实,不搞空头政治;又要讲政治、讲正气,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

薄熙来说,党的建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我们各条战线的致胜法宝。当前,党的建设要在两个方面特别着力。一是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一个人入了党,并不意味着思想就“毕业”了,在社会上,人的思想会受到诸多冲击,是会发生变化的。有人认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经济就行了 。这个认识是片面的,一定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将其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让百姓受益,不搞空头政治;又要讲政治、讲正气,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使其保持先进性,有理想,有追求 ,有奋斗目标和牺牲精神。二是不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经常“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如果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自觉自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我们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就是为了不断改造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组织“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实施“三项制度”,就是为了不断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些活动都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党员干部,既要和群众一样,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搞任何特殊;又要和群众不一样,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薄熙来说,回想50年代,加入少先队就觉得很光荣,以后再成为共青团员就更觉责任重大。在那个年代,看到谁是共产党员,那感觉真是肃然起敬!群众感觉党员就是不一样,个个都是先锋模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新时期,要让我们的党员干部被老百姓所信服,所接受,我想,也要有两个特质,他们既要和群众一样,又要和群众不一样。

所谓“一样”,就是应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大众的一员,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搞任何特殊。不管当了多大的官,说到底,还是 百姓之一,是“人民的勤务员”。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喜欢高消费的“洋气”、“阔气”,而瞧不起农家的“土气”,这就已经不是共产党的感情了。

所谓“不一样”,就是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就像刚才同志们发言中谈到的,医疗队抢险救灾的时候,党员就要冲在前面,能坚持四十多个小时不下手术台,还要不出事故,不讲价钱。共产党员就得有这种风格、这种境界。“打黑除恶”也是这样,急难险重,为民除害,共产党员不上,谁上?再危险、再困难也得上,否则还叫什么共产 党员?

过去老前辈流血牺牲打下江山,现在我们吃点苦又算什么?一定要把这10件民生大事圆圆满满地落实好

薄熙来说,党的建设是具体的,要结合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10大民生工程,《决定》3000多字,总投资也要3000多亿,可谓字字千金,做好了,会使2000多万重庆百姓直接受益,党和群众的关系就会大大密切起来。这10条任务,又条条艰巨,个个碰硬,对每个党员都是挑战。能不能办好这10件大事,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在全市的共产党员。过去老前辈流血牺牲打下了江山,现在我们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困难面前,党员干部谁也不能讲价钱!理所当然要把这10件大事拿下来,而且要圆圆满满地落实好。

今后5年,重庆是得100分,还是80分、60分,甚或不及格,就看党的建设,看这支队伍的素质。

薄熙来说,当前,重庆面临建国60年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对重庆寄予厚望,重庆被定位为长江上游的综合交通枢纽、金融中心和国际展览中心,内陆地区仅有的两个保税区也在重庆。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批建了重庆两江新区。国务院3号文件,给了我们最优的政策。可以说,万事皆备于重庆,干好了,重庆前途无量。而事在人为,重庆要腾飞,说到底,还是要靠人,看我们的队伍行不行,争不争气。如果我们的队伍一般化,缺乏战斗力,大好形势就会擦肩而过,机遇也就白白浪费了。同样一个地区,不同的干部,不同的党员队伍,不同的精神状态,干出来的活儿天壤之别。人能干不能干,想干不想干,作风强与不强,硬与不硬,最后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今后5年,重庆是得100分,还是80分、60分,甚或不及格,就看党的建设,看这支队伍的素质。如果我们区县、乡镇,一直到村,各级党组织都是先进的党组织,再加上市委、市政府决策正确,那重庆就能起飞。

薄熙来说,前辈们千辛万苦,为我们开创了大好局面,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把党的建设搞好,让各级党组织真正 像一面旗帜,让每个党员都名副其实,以引领全市人民实现“314总体部署”和“五个重庆”的理想境界。

 

薄熙来同志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不是因为她能夺得政权,而是因为她能为广大人民谋福利,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薄熙来说,中国共产党已有88年的辉煌历史。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三座大山”。执政60年,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建成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GDP突破30万亿,增长了77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位居全球第一。2008年奥运金牌总数、手机和互联网用户、钢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是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技术的国家,使曾经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薄熙来说,60年的执政,我们党得了高分,中国已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真正站立起来,“中国模式”令世人瞩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不是因为她能夺得政权,而是因为她能为广大人民谋福利,能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定要把忧党之心作为政治责任,把忧患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党的建设尽心尽力

薄熙来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只有四五十年;康乾盛世时GDP占世界的1/3,也辉煌了不到一百年,之后屡受西方列强欺凌。政党兴衰也是如此,前苏联的经济、科技、军事均领先世界,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后来苏共放松自身建设,组织涣散,党风衰败,一个执政70多年、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也土崩瓦解,教训十分深刻。

薄熙来说,我们党对盛衰交替的历史规律历来清醒。抗战时期,毛主席就号召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绝不当李自成”,离开西柏坡“进京”,又说是去“赶考”。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江泽民同志要求“一定要忧国、忧党、忧民,千万不能高枕无忧”。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20多天,就带队到西柏坡,并指出:“今天,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薄熙来说,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一定要把忧党之心作为政治责任,把忧患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尽心尽力。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薄熙来说,重庆直辖以来,历届班子都高度重视党建,成效显著。张德邻同志曾讲:“一定要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的重庆人。加快重庆发展,实现新的振兴,关键在党。”贺国强同志说:“重庆党的建设要与直辖市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全市上下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黄镇东同志说:“要大力加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联系。”汪洋同志说:“要实施‘固本强基’战略,把党建当作我们的主业。”这些话说得很深刻,对党建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有些问题仍不容忽视。锦涛总书记说:“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我市的梁晓琦、蒋勇、刘信勇、晏大彬等人,涉案金额都在千万元以上。今年1—9月,全市就查处了厅局级干部19人,这次打黑除恶,又查出一批“保护伞”,文强、彭长健、张弢、乌小青等人执法犯法,令人震惊。

薄熙来指出,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打“业务牌”,曲线敛财;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程。韩非子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建国初期,我们党果断惩处了刘青山、张子善,用毛主席的话讲,杀了两个,救了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生命力。有些人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薄熙来说,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薄熙来还给这些人“画像”: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

薄熙来指出,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一个干部,心思在哪儿,一望即知。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薄熙来说,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有没有这些问题?!

薄熙来说,重庆山高沟深、管理半径大,困难群众多,联系群众更重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眼睛向下,动起来,跑下去,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评价各级党组织,关键要看联系群众的广度、深度和有效程度。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市委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不求经济指标长得最快,但求老百姓生活改善最明显;不求高楼大厦盖得最多,但求老百姓过得最幸福。

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

薄熙来说,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理想信念,也是我们的世界观,是我们对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理解———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还是方法论,即“领导就是服务”,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作为共产党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各级党委和政府,只要你善于、肯于为人民服务,可劲儿想着为百姓办事,你就是人民的政府,人民就拥护你!

薄熙来说,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生命线。党成立之初,没有地盘,没有枪炮,缺医少药,更没钱发奖金,但凭着“为人民服务”,凭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胜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千军万马。直辖以来,我市百万移民、抗洪抗旱、抗震救灾,哪一样也离不开百姓的支持;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

谁走的勤、看的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提高成功率

薄熙来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纠正错误,走向胜利的法宝。能否实事求是是衡量干部党性、水平和作风最基本的标准。做好工作,“知情”是第一要素,考察干部行不行,不是看谁有“口才”,而是看谁能“真知”。重庆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谁走的勤、看的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成功率,在人民群众中站住脚跟。不去“调查”、“研究”,心中无“数”,百姓当然不会“买账”。目前,我市一些地方工作不得要领,群众还不满意,就是因为有些干部还沉不下去,不能实事求是搞调研,对情况一知半解,拿不出管用的招数。

薄熙来说,我们要向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他们都是党内调查研究的大师。毛主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名篇,都是背着雨伞徒步而行,走乡串户,一搞就是几个月。我们市、区县、乡村干部都要下决心、下功夫调查研究,使脑子里既有大账,又有细账,找到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疼点,这样说话办事才有“准头”,才能“对症下药”。

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

薄熙来说,共产党人都要有浩然之气。想想我们的前辈,新中国成立之前,171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牺牲和遇难的就有42人;在重庆,杨闇公“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11·27”殉难红岩烈士,坚持理想,坚守信仰,不惜生命,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最近因公殉职的罗东宁、周鑫,事迹感人,为国为民,死得比泰山还重,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薄熙来说,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事。如果自私自利,养尊处优,整天钻营发财,到头来只能是“行尸走肉”。

不要像那些腐败分子,不识文化瑰宝,只认金银财宝,要学到真东西,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品位

薄熙来说,党的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在抗战时期毛主席曾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向全党发出“关于学习运动”的号召。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不学习,少知识,思想就会庸俗,难以适应工作,就会恐慌!薄熙来强调,不仅要重视学习,还要注意学习的方法。现在不少干部,每天看电视、读报纸、上网,眼睛、耳朵“也没闲着”,脑子里灌得满满的。但细究起来,这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学习”,只能算是“接受信息”。

薄熙来说,文化瑰宝是真正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撷取精华,为我所用。不要像那些腐败分子,不识文化瑰宝,只认金银财宝,要学到真东西,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品位。一要选好书,多读革命文献,古文经典,科技、经济类书籍,要静下心来,系统、深刻地领会;二是选择精华背下来,这样才能运用自如。三要亲自动手写文章。要边看、边记、边写,领导干部写文章、写报告不要让助手和写作班子代劳。如果做个报告,都照念写作班子提供的讲话稿,自己不长进,对听众也不负责任。写文章是个重要的学习、思维过程,是对诸多材料的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的过程,长期坚持,必能大有长进。同时,还要注重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我们党是执政党,曾历尽千辛万苦,创下了基业,一定要把接班人培养好

薄熙来说,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考验人、锻炼人,越能出人才。我们党是执政党,曾历尽千辛万苦,创下了基业,一定要把接班人培养好。市委开展的“三进三同”实践活动,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培养干部的好形式,很有意义,以后新招录公务员,新提任干部,都要进行“三进三同”锻炼。在村级组织开展的“三项制度”也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今后要向乡镇、区县延伸。要重视经过实践锻炼成长起来的干部,对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选用干部,要引入竞争机制,多听民意,不搞好人主义,不埋没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薄熙来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正如小平同志所讲,没有基层组织,党的号召“就会像石头掉在大海里,影子都看不见。”一个优秀的支书,就能带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要继续做好选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一步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尽快实现一村一个大学生的目标。

薄熙来强调,重庆正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要落实“314”总体部署,全市人民有着热切期盼,关键看我们在座的同志。如果我们像毛主席所说,“能够系统地而不是零碎的,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会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行动,就一定能带领全市人民早日实现“五个重庆”目标,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薄熙来妙解“干”的六层含义

 

  3月17日,重庆市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强调指出,重庆能不能保稳定,促和谐,加快发展,干部队伍至关重要,今年要着重抓作风、抓学习、抓廉政,而优良的干部作风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干”字。薄熙来指出“干”有六层含义:

 

  第一“要干”,要当挖山不止的愚公,不要当指手划脚的智叟。

  第二“要自己干”,不能做“甩手掌柜”,潇潇洒洒当“二传手”,要亲自抓,亲手干,而且要一抓到底。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

  第三“要率先干”,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

  第四“要早干”,有只争朝夕的作风,不要拖拖拉拉。

  第五“要高标准地干”,精益求精,要干就干出水平,不要马马虎虎、流于一般。

  第六“要齐心协力地干”,继承和发扬咱重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好传统,团结干事。

薄熙来“五四讲话”

 

今天是第一次启用多功能大厅,就和青年同志聚在一块,因为十几年后,你们就是商务部的当家人。这个大厅用白色枫木做底,黑色花岗石做柱,其设计理念是黑白分明、柔中有刚。

  青年是商务工作的生力军,用不了几年,你们就会成长起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部机关干部28岁以下的有近400人。因此,我部是一个年轻的部、有朝气的部。毛主席讲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这段话很生动,既亲切,又有历史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伴随着像我这样岁数的人走过了人生几十年的历程。

  形容青年,古往今来的话很多,令人难忘的还有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青年的竞争。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有朝一日雄于世界,成为贸易强国,就是要靠年轻人,这是历史的趋势。

  历史上,中国曾是开放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强国。在明朝,我国的生产总量占到世界的35%左右,在当时的世界十大都市中,中国有6个。在清代,中国的生产能力也在全球的25%以上。西安过去叫长安,早在唐代就有朱雀十里长街,宽150米,当时就是国际大都市,开放程度很高,常住的外国人有1万多。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又向我们走来。回顾中国近200年的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倍感自豪;从未像今天这样和平、安定、和谐。

  青年面对人生时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有发展的各种可能,有无限的潜力,像梁启超先生所讲:正处在“前途似海,狂飙猛进”之时;另一方面,若不紧紧抓住时光,做事的机遇也会稍纵即逝,未来发展的可能旋即会变成泡影。歌剧《茶花女》中有句话:“青春好像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每个人只有几十年拼搏奋斗的时间,就看各自如何表现了。

  一个人掌握的所有资源里,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这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如果不能紧张起来,抓住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毛主席给抗大题写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既是社会、政治的要求,也是人生哲学的提炼。有些人说现在太紧张、太忙了,其实,紧张是充实,忙是福气,说明你干了实事,干了正事,充分利用了时间,说明社会需要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吗?那是在消磨时光。一些同志议论,是不是加班多了?我不赞成盲目加班,但必要的加班也是一种充实,也是一种动力,如果还能受到领导批评,那更是“偏得”了,压力常常会变成动力。青年要不怕累,如果年纪轻轻就图轻快、图享受,肯定没出息,“怠惰者,生之坟墓”。

  青年人怎样才能成才?我的体会,除了高尚的理想和正确的方向,还需要具备几个具体条件。

  第一,要聪明,要有悟性。有些人不会举一反三,连错三次都改不过来。聪明的人,你说一句,点拨一下,他能想出背后三句的道理;缺乏悟性的人,你说三句,他未必能领悟一句的真意,人的素质就是不一样。小平同志讲,“要找明白人”,就是要找聪明、有悟性的人。用东北话讲,就是“透亮人”,一看就明白,心有灵犀一点通。毛主席还讲,“要有学识”,什么叫学识?就是学问和见识。光有书本知识不行,还要有见识,就是有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有前瞻性。

  第二,要勤奋。聪明、悟性还不够,别人工作八小时、十小时,你只干六小时,能行吗?显然不行。再聪明的人,如果只是很“潇洒”、很“超脱”,不去开足马力、全力以赴,也无法在竞争中获胜。反之,悟性少一些的人,若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也能弥补不足。老话说的好,勤能补拙。如果不努力,耍小聪明,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年人刚刚工作,即使是硕士、博士,也不等于大智,要把聪明变成智慧,必须经过反复历练。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工作本领在于日积月累,娴熟才能生巧,刻苦才能有所作为。

  第三,要高标准。只有聪明、刻苦仍然不够,还要有工作的高标准。毛主席讲,要“精益求精”;居里夫人讲,要“追求卓越”;美国前总统卡特在竞选时写了一本书:《Why not the best?》——《为什么不是最好的》,都是讲的标准。有些人,对工作无所谓,粗枝大叶,低标准。这些人送上来的文件,往往空洞无物,不合逻辑,还错字病句频发。有的人就是不认真、不准确,还自恃聪明,仿佛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讲就通,但就是一做就错,一下笔就离题,这也是素质不佳的一种表现。

  第四,要持之以恒。做到了聪明、勤奋、高标准,还是不够,必须持之以恒。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古人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能坚持十年、十五年,才能见成效;坚持二十年、三十年,才叫矢志不渝。武侠片中说:要“十年磨一剑”,如果一年磨一剑,这个剑就不行。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就像跑一万米,要在四百米的跑道上绕25个圈儿,头10圈儿大家都能跑下来,但越往后就越会拉开距离。

  第五,要克己守法。为什么要讲这一点?因为谁违了法,就是突破了禁区,跨越了红线,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念之差,会令一些人悔恨终身。有些人一直表现不错,聪明、能干、刻苦,出了不少力,也有成绩,但后来“出了事”,谁也帮不了,这就叫“一票否决”,令人十分遗憾。人生就是这样,不能有非分之想,不能有贪财之念。我在辽宁工作时,有位法院院长被抓起来,他后来说,真不该收钱,现在“连肠子都悔青了”。我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但已经晚了。人非圣贤,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清朝徐士林写过一首诗:“…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从青年时期就廉洁自律,不取不义之财,才能成为令人尊敬的公务员。

  第六,要谦虚谨慎,又要敢想敢干。这是一个辩证关系。青年不能恃才傲物,瞧不起人。你有多大本事,也是初出茅庐,必须谦虚谨慎。世界之大,浩浩汤汤;人才之多,能人之上有能人。由此观之,没有骄傲的理由。但又不要变成谨小慎微,把自己磨成个鹅卵石,圆滑、世故。不能为了升官,见张三不得罪,见李四好好好,谁也不招惹、不得罪,在精神上就退化了。不敢想,不敢干,不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胡主席提倡创新,而创新不仅要有思维的功力,还要有探索的勇气,有时,勇气比智慧还重要。毛主席提倡“不怕鬼、不信邪,要敢字当头”,小平同志主张“要敢闯敢冒”,领袖们的勇气很值得我们学习。一般来说,青年最有朝气,但人们的开创精神并不是同年龄成比例的,世上既有“八十岁的青年”,如邓小平,虽高龄,还发表了南巡讲话,思想最解放;也有“二十岁的老人”,一些同志年轻轻的,就老气横秋,老于世故。我们在青年时代,就应对自己的处世哲学有科学、开朗的定位,要有乐于挑战、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就没有办事的心思了。

  有的同志可能认为,要做到这几条“够累的”,其实,志愿报效国家的人,他们在心理上不会感到累,而是处于一种执著追求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愉快状态,精神好,心情也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在旁观,而是把自己摆了进去,以主人的意识去开拓。既然是“为自己干”,难道还累吗?就像毛主席青年时代所讲,“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做谁做?我们不干谁干?”反过来,如果觉得自己是被某单位雇佣的,是跟单位签了合同不能不干,那么干多了就吃亏,就会感到谁欠了你的。钟点儿不是不可以计算,但算多了,就成了雇佣主义,就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了“外人”,工作就不会痛快。青年要大气,要以天下为已任。有了这种气概和情感,所有的行为就变得自然而然了。情感是一种力量,有了对民族和百姓的情感,就不会感得累。反之,若有讨价还价之心,就会很累,还不知不觉降低了自己。现在的中国是市场经济,企业雇员确实关心自己的利益,这很自然。但你们是国家的公务员,面对工作,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一点得失郁郁寡欢,不要陷入李清照所描述的那种心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过去大学生不多,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后就端上了铁饭碗。现在,人才不那么奇缺了,就业压力很大,竞争激烈,大学生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因此更要珍惜工作的机会,珍惜自己走过的路和曾经的付出。

  虽然我们从事商务工作,也要读点历史。诸葛亮《诫子书》中有句话,“志当存高远,慕先贤”, “慕先贤”就是要仰慕前辈,学习、继承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精神财富。人类文明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生短暂,再伟大的人物,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有限的,而且因其浓缩就更为宝贵。青年人不要整天上网、看电视,要多读好书,学习先人的思想精华。只有不懈追寻并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体会他们的事业和精神,并融会贯通,才能使自己短暂的生命,充分享有历史长河的养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步更快,并有所超越。比如毛主席的文章,很多是在延安窑洞里,在大兵压境、炮火连天的险境中,屏神静气,用毛笔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是传世之作,也是大家风范。

  去年到武汉,参观毛主席旧居。当年的服务员回忆说:毛主席的衬衣,件件都是打了补丁的。主席每天吃饭,就用一个小竹篮提过去,非常简朴。我们的前辈身居高位,粗茶淡饭,但可以纵论古今,治国兴邦。想到这儿,名牌服饰、山珍海味,实在与人的身价无关。

  先贤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是令人敬佩的。我在福州参观林则徐的故居。他在少年时写了一副对联:“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可见其少年时的志向。后来他遭贬,赋闲在家,又写了一副对联:“读书静坐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身处逆境却心态平和,潜心学习和思考。他还留下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遇到什么困难得失,想想这句话,心里就踏实。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青年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胡主席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世界”,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伟业,商务部的青年同志也应该成为其中的生力军。让我们共勉吧。                                            在重庆大学建校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李晓红校长,欧可平书记,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重庆大学80大寿,可喜可贺,刚才几位同志的讲话既有真情,又有深意,都很令人感动。80大寿,在中国文化上是很上讲究的,既是喜寿又是吉寿,贺国强老书记,刘延东委员发来了贺信,张梅颖副主席也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也代表重庆市委、市政府向重大建校8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咱们重大的同学刚刚庆祝了我们祖国60华诞,又迎来了本校80年校庆,可谓是喜上加喜的重庆。我看了一下会议名单,今天高朋满座,北大、清华、南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台湾中文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80多所大学均到会祝贺。许智宏、顾秉林、谢和平等102位享誉全国的校长到会祝贺,还有18位院士也来到山城,这充分表明了学界相互交流的风气甚浓,说明重大不仅在重庆,在中国学界也有重大影响。今天早上起床以后想到要到重大来讲话,脑子里反应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就是“重大(chong da)”和“重大(zhong da)”。因为我们的重大在重庆贡献重大,在学界影响重大,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份量重大。而且在中文里面,重大和重大写下来就一个词。本来到同学们中间参加校庆,是个高兴的事,轻松的事,即兴讲几句就可以了,但昨天黄奇帆同志(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跟我讲,不行,重大的校庆特别重大,你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写个稿子才行,所以,我就“奉命”写了这篇稿子。80年来,重大先后为国家输送了2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40多名两院院士,他们当中有郭尚平等杰出的科学家,还有吴冠中等名家大学士,历史上更有李四光等,我们重大又展示了不朽的红岩精神。
   
重大对重庆有重大的贡献,直辖以来,重大就承担了重庆5700多个科研项目,重庆60%处级以上干部毕业于重大或在重大培训过。今天我们请来了好多知名高校的校长,我还要代表重庆市委表态,咱们这些全国各地著名高校的学校毕业生,我们重庆也都欢迎。对于重大的重大贡献,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我还建议,重庆日报要找一个专版好好表扬一下。重庆对重大的发展也给予了重大的支持。市政府支持重大建设了新校区,市政府今后还会为重庆提供更多的支持,来的时候,鸿举同志(注: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奇帆同志(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都跟我特别介绍了重大的情况和政府对于重大的想法,大学为地方培养人才,政府为大学提供办学和发展的条件,特别是人才的用武之地,相得益彰,我想这就是政府和学府良性互动的辩证吧。老话讲,人生八十古来稀,而大学正当年,我查了一下资料,哈佛大学已经有370年,牛津大学已经有840多岁了,我们的湖南大学的前身更有1033年的历史,与之相比,重庆大学还是少年甚至是婴儿。路很长,可塑性很强,衷心希望我们的重庆大学快快长大,茁壮成长,长大了,更好的报效中华。今天面对这么多年轻人,还是想起了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年在莫斯科对留学生讲的那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讲这段话已过去快60年了,但60年来,对青年人讲话,我想没有哪段话比这段话更形象,更生动,更贴切,也更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这些人从小学的时候就听这段话,到现在想起来还特别的亲切,送给大家。看一看我们今天台上的人,都是对国家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那么多的院士、校长不乏饱学之士,但实实在在的讲,毕竟是上岁数了,老薄我今年也60整了。所以,讲到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拿毛主席的话讲,就看我们青年一代。讲到我们重庆的未来,当然,毫无疑问就寄托在操场上咱们这些同学的身上。
   
作为山城重庆,我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老外说的过的话,I got a long, long way to go 。我相信同学们会比我们干得好,会以更加出色的成绩,重大的贡献,为我们的母校重庆大学争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