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南平市委书记:.第一代越剧女名伶【转自网易博客-朱金澄的艺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8:18:51

第一代越剧女名伶

默认分类 2009-10-02 12:16:26 阅读767 评论2   字号: 订阅

 

第一代女子越剧名伶

朱金澄

 

    (1925年,据上海《民国申报》记载)越剧(原的笃班),发源地浙江嵊县,但发展于上海。当时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每条外国租界领地内,年轻的女子越剧班主们,为了生计反对洋人的统治,刚走红的名伶,自发结拜越剧十姐妹。

这先辈名伶是:施银花,屠杏花,王杏花,赵瑞花,马樟花,姚水娟,竺素娥,魏银凤,李艳芳,小白玉梅。她们是最早从浙江嵊县农村(长乐乡·施家岙等地)进入上海的绍兴女子文戏,祖师婆泰斗。

(1938年,上海“大公报”记载)女班绍兴文戏进入上海后,逐渐取代父叔辈,[男旦男生期]

老式的笃班戏曲表演形式,很快占领了上海市区近八十多家中小戏院,[占上海三分之二的戏院

和说书书场] 。有钱老板纷纷捧场,上海滩上小市民,人为操作,传闻不断,由于姚水娟在新编舞台剧《马寡妇开店》一角中出色表演,一炮走红,流传变成口头谈:“三花不如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不如姚水娟]

1925年9月17日,在上海游乐场[大世界]上演的[绍兴文戏女子班] 主演姚水娟。为了区别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绍兴武戏大班[绍剧] ,首次在[申报] 广告栏,称谓用[越剧] 两字刊登。以后姐妹戏班纷纷效仿。到了1936年,12月旧上海的文化报界举行了越剧名伶评选活动。

评出姚水娟为当时“越剧皇后”称号。据史料考证,当时在上海演出的京剧大师也派人送去一只花篮:《赠越剧皇后姚水娟演出成功——梅兰芳》。姚水娟当晚在黄金大戏院演出的名剧是《泪洒相思地》。以后又有传言:“一娟不如一桂”(即:姚水娟不如筱丹桂。)紧接越剧界又曾评尹桂芳为越剧皇帝。

到了1947年,在上海地下党和进步文化人士的启发帮助下,首次把鲁迅作品[祝福] 搬上越剧舞台。为了筹资越剧演员们自己的剧场,以防戏院老板的剥削和刁难,成立了越剧新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范瑞娟,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同年十月,十姐妹联合义演了[山河恋] 。10月13日,筱丹桂因被戏霸张春帆迫害后自杀,袁雪芬,徐玉兰,竺水招代表十姐妹,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带领她们本剧团的演职员,上街抗议游行,并新编时装戏[筱丹桂自杀记] 上演 ,社会反响强裂!

    一九四九年上海市解放,女子越剧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上海市文化局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了三次重大改革。

    一、成立国有大剧院制,[向苏联学习]即:1950年2月15日,成立上海越剧院。以雪声剧团为班底(即袁雪芬)联合“东山剧团”(范瑞娟)“玉兰剧团”(徐玉兰)袁雪芬任首任院长,黄沙为副院长。并把所有在沪以名伶为班主的私有剧团纳入国家公有制。[52年底基本完成分等级工资制] 。

    二、1952年总政治部文工团派遣成立[抗美援朝越剧团],[原上海越剧院二团] 被应征赴朝鲜慰问。领衔主演:徐玉兰和王文娟。演出剧目《梁祝》和《红楼》与朝鲜方进行交流,互相学演对方名剧。我方也学习了对方的《春香传》和《沈清传》两部。《沈清传》剧本56年由杭州越剧团改编后,有后起之秀王颐玲等首演,当年一本戏能跑遍全省和全国各大城市,超大型的舞台布景,超前音响大置作的投入,引起戏曲界的争论和轰动。

三、1954年,由于上海越剧院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祝》被搬上银幕后,江南越剧被全国人民所喜爱。各省市党政领导邀请书纷纷到中央和上海市。要求文化支援。上海市委批示决定:上海各区级中高档国营越剧团,分期分批支援内地,支援边疆,支援海岛和山区。1955~1959年,高档越剧团如; [芳华] ,[云华] ,[少壮] ,[新新] ,[沪光]等进内地大城市:福州,南京,重庆,西安,兰州,武汉。在欢送上海越剧文化使者出征的火车站台上,总有以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等名演员的身影。

1956年中档越剧团支援浙江海岛,山区。下放的越剧团有:“荣艺”,“文华”,“精华”,“朝民”,“更生”,“光海”,“合力”,“少少”各被分配到,浙江的岱山,洞头,象山,嵊泗,昌化,建德,玉环,天台。原浙江省省长周建人在杭州“楼外楼”饭店举行酒会,欢迎上海来的文化使者。

1958年,又有上海[红旗][天鹅]等越剧团外调:北京,天津,贵阳,西宁,长春,南昌,合肥,苏州等大城市。1962年,根据中央支援大西北的精神,浙江省文化局派遣“宁波青年越剧团”支援新疆,改名新疆建设兵团越剧团。女子越剧在全国普遍开花,[除西藏外],所谓南花北移现象。

    浙江杭州是女子越剧第二个发祥地,出现了与上海同时代的前辈越剧艺术家,上海的名家纷纷落户杭州,宁波,舟山,嘉兴,金华,温州等地,她们是:赵瑞花、姚水娟,张茵,陈佩卿,魏银凤,薛莺,钱鑫培,裘大官,屠笑飞,屠桂飞,尹瑞芳,尹春芳,尹小芳,罗恒芳,红牡丹,丹青,吴剑芳,张琴娟,张湘卿,筱湘卿,毛佩卿,鲁芳桂,安素芳,金宝花,姚桂芳,筱桂芳,王湘芝,黄湘娟,毛蝴蝶,汪秀真,汪如亚,高爱娟,尉少秋,赵碧云,陶瑞娟,周玲芳,陈少芳,陈少卿,唐月萍,董惠君,童云芳,林一枝,花月衫,鲍玲贞,梁红玉,王玉英,王玉萍,胡桂珍,张雪君,莜银花,吕嘻嘻等省,市级挂头牌的越剧演员。

    支援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前辈越剧艺术家有:尹桂芳,尹树春,许瑞春,高剑琳,任百棠,竺水招,筱水绍,商芳臣,小白玉麟,陈佩君,胡少鹏,筱少卿,华倩,筱宝奎,黄秀英,许金彩,李金凤,戴忠桂,曹玉珍,姚月红,姚月明,丁苗芬,焦月娥,金雅楼,竺素娥,邢竹琴,茅胜奎,邢湘麟,筱湘麟,筱少卿,筱灵凤,李惠琴,田振芳,裘爱花,吴燕丽等。

    留在上海或留上海越剧院的著名越剧演员还有:小白玉梅,戚雅仙,周宝奎,徐慧琴,王杏花,金艳芳,李艳芳,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钱妙花,陆锦花,毕春芳,张云霞,王文娟,金彩凤,吕瑞英,唐月英,张小巧,孟丽英,筱月英,刘丽华,陈金莲,陈琦,丁赛君,陈少春,徐涵英,邵文娟,陆锦娟,潘笑笑,筱一峰,丁莲芳,周云峰,潘云良,丁兆丰,魏梅照,魏小云,竺菊香等

首任院长袁雪芬,不断充实新思想,新知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曲工作者(如:刘如曾,顾振遐,贺孝忠,杜春阳等)加入越剧改革,研究越剧音乐,整理出被广大越剧听众公认,被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确认的“中国越剧六大流派”唱腔,于1963年公布于众。袁派(袁雪芬)。尹派(尹桂芳)。范派(范瑞娟)。傅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戚派(戚雅仙)。

直到1988年,上海权威人士又对外公布——中国越剧与时俱进了十三大流派。增加王文娟,毕春芳,吕瑞英,陆锦花,金彩凤,张云霞,张桂凤《老生》七位名家的流派唱腔。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半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嵊州市中国越剧博物馆有文字资料]

到了2004年前后,由于广大越剧戏迷,票友对其他著名越剧老演员,在越剧电影中出色表演的喜爱,观众自发性敬称有----周宝奎,竺水招,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等,她们自已另有一功的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喉] 。

 

《二零零六年八月十八日》

 

《笔者介绍:国家级戏剧群星创作金奖获得者,浙江省越剧艺委会副会长》